枷锁读后感10篇
《枷锁》是一本由(法) 萨冈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樊尚感性,崇尚精神上的自由。而劳伦斯敏感,缺乏安全感。生活中,樊尚没有给予很多爱的肯定于劳伦斯,使她变得步步紧逼,歇斯底里,最终无法忍受爱人离去的痛苦选择了自杀。
我同情劳伦斯,她爱樊尚,她极力想掩饰自己安全感的缺失,可是爱无能的她只能用金钱来控制自己爱人,因为她怕失去樊尚。但当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用这种办法留住樊尚的时候,她慌了,她不知所措了。她开始说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够强大,还想用从前的方式不让爱人离开。可最终爱人无情的,近乎逃离似的离开击垮了她所有的支柱……
《枷锁》读后感(二):哦,萨冈
人们割舍不掉的是自以为是的勇气,结果却一次又一次的臣服,直到铁链生锈,成为枷锁。他想要逃离,却不舍金钱,她想要放弃,却沉醉于屈服。婚姻,本是一场不公平的选择,无非是各取所需,勉强度日。我喜欢她的文字,一种这就是我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只能依靠虚假的存在,让自己有片刻的存活。不过如此悲哀,不过一条性命,在自由意志的选择下,这是对我自己最好的选择。我从不想要努力,我存活的不过是别人所给予的残留。可此漂浮不定的存在,让我充满惶恐,惴惴不安。我似乎,已经拥有我以享尽的资源,于是面对死亡,成为倒数的记牌。懦弱,的确是一个可怕的怪物,心不坚定的人,一定不要尝试。渺小,是对现世的惶恐,而时间的存在让渺小变得更为幼稚。我可不可以带着自己离开。
《枷锁》读后感(三):随便说点什么
“生活就是浪涛,一波平,一波起“。以为迎来了一个美好结局,结果又是闷闷的一锤又一锤,小说中的生活真是无处没有惊,只是不知道是惊悚还是惊喜。突然想起了小学同学录上,有人写上的自己的人生格言”平平淡淡才是真“,不知道这位童鞋是自己想出来滴呢,还是自己想出来的呢~~不管怎么样,这位童鞋还是写了,我却也是一刹那间记住了。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们又怎么体会着平淡如水??
女作者以男士的视角,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其中的心理描写大段大段,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篇幅的心理活动描写。劳伦斯的枷锁不仅锁住了樊尚,也锁住了自己,真是可悲。以爱的名义做一些自认为对对方好的事情,无视对方的想法,只会让生活越来越糟糕。生活中应该有一些自由,适当的距离也是美丽的,要知道距离产生美。希望自己若干年后,不要变成劳伦斯这样的女人,不,是现在开始,就不要!!!!
《枷锁》读后感(四):逃不开的牢
他梦幻,又有点现实。怀揣文艺创作的艺术梦想,娶了能够供养他的富家女。他敏感,又有点麻木。过着被全盘控制的生活,几乎没有尊严,却又好像安之若素,没有半点反抗。
他自己觉得活在妻子华服豪宅美色温柔的枷锁里,活在妻子全权控制关心照顾的枷锁里,活在妻子的岳父和朋友的集体蔑视的枷锁里。他与这些枷锁格格不入,却又被牢牢绑住挣脱不开。他以为这些枷锁是强加于他的,但实际上却是他自己心甘情愿钻进去的。
他最后几乎下了天大的决心逃脱升天,也几乎成功了,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对支票手软了。最后的最后,他真正逃脱也是因为妻子放弃了死了,始终也不是他主动逃脱的。因此,他的懦弱、侥幸和想当然,仍然存在。
看看身边,自己给自己的心灵、身体、思维设下重重圈套的人太多了,好像非要与他人一样如此把自己套进去才算是幸福美满,殊不知却是拉低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精神层次。
放眼望去,处处都是枷锁。但想不想进去,却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没有人能够强迫你,所有的枷锁,都来源于自己的选择。
进,还是不进?
别说无奈非得如此,人始终都是有选择的。
《枷锁》读后感(五):你好,枷锁
“而我呢,当你转头的时候,心如刀绞,你明白吗,无比空虚。撕心裂肺,我用头狠狠地撞墙,我剥掉自己的指甲,我因你而感到恐惧”。
当樊尚对劳伦斯提出要离开的时候,她变得是如此的仓皇、紧张、绝望和无措,与之前的暴躁、易怒、蔑视众人相比,判若两人。在良知和本能的斗争中,樊尚妥协了。当第二天出于愤怒而再次离开,在路上得知劳伦斯跳楼自杀的时候,他以最快的速度调转车头向巴黎驶去,他,再一次妥协了。
”然而,我很清楚,绝望的源头来自我自身,一个缺少力量、自信、轻快的我,一个幼稚的、胆怯的、平庸的我,最终我恨我自己超过怨恨生活本身,因为是另一个我,习惯性地让生活变得如此富有魅力”。毫无疑问,樊尚是一个压抑、孤独、绝望的丈夫和艺术家。受困于生活的桎梏,总是在不停地妥协。人的天性也许是向往自由的,事实上我们都要置身于社会的浪潮之中,随波逐流也好,遗世独立也罢,都会不自觉地套上它的枷锁。在耶茨的《革命之路》中,我看到弗兰克有着与樊尚几乎同样的命运,梦想着与妻子爱波逃到巴黎,去追寻曾经的激情与梦想,当面临升职与加薪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妥协,结果可想而知,爱波的意外身亡完成了对他最后的禁锢。
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面对现实或者虚拟的世界,可以自由、纵情地宣泄、释放自己的情绪,憧憬美好生活,对未知充满向往。可第二天起床的闹铃告诉我们,生活依旧。不是人人都会像《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德一般,在争名逐利的社会,面对满地的便士,只有他,看到了空中的月亮。
《枷锁》读后感(六):爱的错误式
这本整本就是男主我樊尚对妻子劳伦斯的“枷锁”控诉,是,我就因为这样决定离开她的。劳伦斯对其巨细无遗的要求,乃至着装,我作为她身边的小白脸,每个月从她身边拿零花钱。当男女两性的关系在金钱社会地位处于倒置地位时,那么她们的爱情就很危险。同事给我说过她身边的例子,两个人在一起条件不能相差太悬殊,丈夫去仰望自己的妻子是不行的,婚姻会出问题。当然也不能说绝对。
这本大段的樊尚的内心独白,归纳为没钱没尊严像小狗一样被拴在女主身边。并不让你有自己的事业和朋友。读者看完都会觉得受不了,你快离开这个女人吧。然而刚开始读书背后的内容简介,刚开始会觉得男主白眼狼,女主那么爱你供给你一切,你竟然有了一点小钱就跑路,简直是渣男。
想到了之前读过哈里夫库雷西的 《亲密》也有类似的感觉。我觉得不是说你被作者价值观带跑蛊毒之类,只是你突然发现,抛弃社会道德纲常伦理,尊重你内心的选择不一定就是错误的。《亲密》里面男主一整本也是内心独白,讲明,啊我是如何不爱我的妻子,为什么我要离开她去找我的情人,我会对孩子充满愧疚,我也会为自己背叛家庭而遭到亲朋好友的轻蔑耻笑。但又如何,我最后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准备离婚。
引用我看到友邻的一句话。同时,身为女人的萨冈,用男性的视角来讽刺女人,因为——“女人只拥有能令她们自己感到幸福的逻辑”。她所运用的男性视角也只是她想象下的,语气逻辑还是很女性化的。
文中这句话:“她的一些惯用语,她的一些令人不快的反应,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因为她所处的阶层,而不是出于本性……我赋予了她二十种优点,却没有想到她唯独缺少——暂且承认她具有那些品质——将它们变得令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一种即使再精英的教育也无法传授的方式。”这句话也可以推及很多人,你会发现为什么身边同样家境富裕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觉得很舒服,你对她们可以畅无不言,而有的人你会自己想要遮掩感觉自卑,哈哈哈哈哈“打个比方,劳伦斯聪明但却没有思想,大手大脚却并不慷慨,美丽但却没有魅力,……她诽谤但却并非出于怨恨,幼稚但却没有童趣……”萨冈用了好多个近义形容词进行排比,形容女主。咋一看觉得很矛盾,其实还是些许差别的。
《枷锁》读后感(七):枷锁
我都不清楚自己第几次跟好奇我在读什么的人说“萨冈的《枷锁》了。”随后还不忘加上一句“真的不好看。”两百页不到的书,拿起、放下,拖拖拉拉两周才读完,却在最后三页的时候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它不是不好看,只是我还没读到它好看的部分。幸亏我“一旦开头,务必读完”的不良习惯还在发挥作用,否则我对萨冈可能就存了偏见与失望了。
《枷锁》前面大部分的篇幅都在写一夜成名的钢琴家丈夫樊尚的心理和行为,我就在等他什么时候受够并且逃离妻子劳伦斯的财富控制。过程中他各种质疑,动摇,自我嘲讽,被岳父欺骗,被妻子侮辱。最后当他决定离开的时候却又被劳伦斯感动,选择了留下。第二天早上樊尚充满激情地创作了新的作品,并决定想办法治愈妻子的心魔。故事如果在这里结尾就是我国八点钟的电视剧模式,可是萨冈下面还有两页,讲劳伦斯听到樊尚的新曲,觉得樊尚昨天选择离开是因为前面有大把金钱,所以他不再需要自己(和她的钱)了。剧情直转。樊尚一怒之下果断离开,中午当他想要找回自己留在房子里新作品而打电话给家里的秘书时,得知他离开后劳伦斯跳下窗户,死了。
樊尚一开始觉的自己爱过劳伦斯,后来因为惯性才依赖上她,尤其是她的金钱。两人结婚七年,樊尚的骤然成名和一夜暴富带来的变化让他质疑妻子是否从未爱过自己,她只是需要一个玩物。他在妻子的歇斯底里下逃跑,觉得自己逃离的是一个“狂怒的,不爱自己的女人”,没想到他的逃离导致了妻子的自杀。
故事结束了,可是从此以后樊尚会怎样呢?会活在妻子的阴影里?还是终于能解脱,走向自由呢?我还好奇劳伦斯这个人物。作者以樊尚的口吻讲述,所以看到的劳伦斯都带着樊尚的感情。樊尚评价劳伦斯“简而言之,充满激情但唯独没有爱。”这是樊尚的眼光,劳伦斯承认了自己对爱人的控制欲,承认她做的过了头儿,但她也说离开樊尚“我会死的”,可是被消磨了七年耐心的樊尚对妻子说的话已经产生抗体了。
他们彼此相爱,却都感受不到来自对方的爱意。是不是让对方感受到爱比自己在心里大声疾呼一千遍爱对方要来的重要和及时呢?爱情果真是易耗品,用完了,那些以爱为生的人也就死了。不过劳伦斯算得上是这样的人吗?她离不开的不是樊尚的爱情,是她自己的爱情,而她的爱情必在樊尚身上才得以实现,所以樊尚的离开直接导致她崩溃。如此看来爱上爱情的寄主比爱上爱情本身危险的多,那句“我喜欢的不是你,而是和你在一起的我自己”也有点这个意思吧。另外,相互折磨,彼此仇恨可能也是爱情的一部分,所以准备好期待、惊喜之外,在爱情里还要准备好迎接敏感、猜疑、自私等等负面情绪。
小说书名《枷锁》,男女主人公都被枷锁束缚。这枷锁是财富,是不安,是控制。昨日和朋友在南京的民国建筑群里绕了一圈,看着那些精致的房子,我们钦羡不已。后来我问了句: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会更幸福吗?说不定哪个窗口就彻夜飘荡着和劳伦斯一样的不安、焦躁。
樊尚想过如果自己没有和劳伦斯在一起,而是找个和自己地位相当的姑娘结婚,生几个孩子,每天疲于奔命,为养家糊口怎么样。他发现这样的生活也不是他想要的。劳伦斯有各种毛病:自私,控制欲太强,也太有钱了,但她也有好的地方,她爱樊尚。可惜,她的爱没有被感受到,只是成了捆绑自己至死的枷锁。想起《诗经》里那句: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爱情悲剧,东方有梁祝化蝶,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且不止这些。生活中,我还是期待喜剧、俗剧多一些。那些悲剧就留到虚构文学和我们的过去吧。
《枷锁》读后感(八):勞倫斯的枷鎖
《枷鎖》是薩岡的作品,就是那個十八歲就寫了《你好,憂愁》的作品,就是那個愛好抽煙,嗜酒,賭博,飆車的女人的作品。
小說講述的故事很簡單,一個男音樂家梵尚同一個具有強烈控制欲和佔有欲的富二代女子勞倫斯結婚了。因為一部作品《驟雨》,音樂家一躍步入上流社會,但是卻始終被迫活在勞倫斯的枷鎖之下。
這並不是一次輕鬆的閱讀,這依然是一次沉重而壓抑的閱讀,尤其是在滿課的週三。在這個故事里,沒有一個人感受到幸福。所有人都被枷鎖緊緊地套牢,無所適從,無法擺脫,而這一份枷鎖,首先是勞倫斯的,然後才是梵尚的。
確實,梵尚作為一個有才華的音樂家,身上的藝術氣息也是追求自由的氣息。而勞倫斯對他的控制相當的嚴重,拒絕他的朋友,拒絕他的書信,拒絕他的所有的過去。她甚至還要改變他,她要他穿最整齊的西裝,穿她認為最好的西裝,以至於他無法自己對自己做出抉擇。顯而易見,梵尚痛苦地活在勞倫斯的枷鎖之下。
在梵尚成名之後,他將要獲得一大筆金錢,甚至超過了勞倫斯能夠給予他的。但是勞倫斯和她的父親卻運用手段將金錢欺騙到手。在我看來,勞倫斯所在意的並非是金錢本身,而是金錢所能帶給梵尚的可能存在的自由。她不能夠容忍梵尚有獲得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所以,她甚至在媒體上捏造虛假的故事,讓梵尚連孑然一身離開的機會都沒有。
枷鎖越來越緊,越來越緊。但是,我們都無法否認的是,梵尚身上的枷鎖並不是勞倫斯一個人所賦予的,這是一個共同作用的結果——勞倫斯的惰性和自私也不能脫罪。他一開始更像是一個被包養的小白臉,他為自己套上了勞倫斯的枷鎖,然後把枷鎖扣上。在最初的時候,他把這一份順從定義為理解和愛,這是多麼自欺欺人的事情!這分明是他的懶惰和無能,以及他的厚顏無恥吧。
我清楚地看到梵尚在發現被欺騙之後的情緒的轉折,尤其是但他知道勞倫斯在他身上所花費的遠遠不及他自己所掙到的,他感覺到了憤怒,感覺到了枷鎖的存在。但是,如果他掙的錢遠遠不及勞倫斯的支出呢?我看到他在離開時把那疊簽了名字的支票放進口袋,然後抱著勞倫斯的一幕。他真的是一個可以養尊處優的生活而拋棄人格的人,這樣的人根本不配擁有自由和自我。
是的,在我看來,這本書的枷鎖,是勞倫斯的枷鎖,是在勞倫斯身上的枷鎖。
這一份枷鎖早早就在勞倫斯對梵尚一見鍾情的時候就開始套在了勞倫斯的身上,她在酒吧里緊緊跟著梵尚,在第二次做愛之後,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和目光,就要同他結婚,她自己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內心,她已經被枷鎖牢牢地鎖住,無法掙脫了。
於是她畏懼,她惶恐,她需要強大而安全感。所以,她不能夠忍受梵尚的那些沒有她的過去,不能夠忍受梵尚成名之後不再屬於她一個人,她不能夠,絕對不能夠讓梵尚離開自己。這就是勞倫斯身上的枷鎖。這一份枷鎖,把她的人生所有的意義和價值都牢牢地限制在捆綁梵尚這件事情之上,於是,她也失去了自我。她似乎也成了一個程序,永遠在為不讓梵尚離開而運轉,以至於最後,當梵尚決意離開的時候,任務已經無法維持了,她只剩下沒得選擇的死亡。
爲什麽要說勞倫斯是一個瘋女人呢?她不過也是被愛或者是別的形而上的東西,給靈魂加上了枷鎖,她原本應該擁有更加精彩和豐富的人生,不是嗎?有人說,勞倫斯最後的死讓梵尚一生都無法逃離枷鎖,其實真的會嗎?梵尚太平凡人了,他終究會在世俗生活中獲得解脫,哪怕他曾經製作出驚人的藝術品,哪怕他能夠寫出了一首最好的曲子,他終究不是一個真的藝術家,他不配,從他向勞倫斯妥協開始,他就註定了人生中必然是更小的悲劇性。
勞倫斯的死只有讓勞倫斯身上的枷鎖變成了永恆,也讓悲劇成爲了永恆。
2013年9月26日寫於宿舍。
《枷锁》读后感(九):女性的贬值和自我丧失
(弗朗索瓦兹·萨冈(Francoise Sagan,1935-2004)写《枷锁》时,萨冈56岁,距离她写出成名作《你好,忧愁》已经过去了38年,距离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那封给萨特的情书,也已经过去了13年。岁月并没有使萨冈的文字变得厚重,这一次,萨冈依然没有跳出她“现代小资教母”的框框,描写的依然是无需为生计发愁的小资情爱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围城的故事,关于不幸婚姻的故事。内容很简单——
32岁音乐家樊尚与有着强烈控制欲的富家女劳伦斯结婚7年了,樊尚除了一些才华之外,一无所有,说难听点,他只是个会弹钢琴的吃软饭的家伙。可好运突如其来,为某部电影所作的流行曲一炮而红,在为他带来百万美元的收入的同时,也让他的角色从“面首一跃成为魅力四射的王子”。樊尚想要逃离七年之痒的婚姻牢笼,并终于在重新恢复的艺术活力中找到了反抗和离开劳伦斯的勇气。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他的妻子则在梦碎的绝望中,用自杀给他拷上了最后的枷锁。
整本书,12万3千字,约有90%的篇幅都在讲述樊尚在这段婚姻中的“枷锁”状态,自我的反抗与挣扎,琐碎生活的郁不得志。书中有段樊尚的独白,精准地描述出他的自我世界——
“七年来,我失去了对巧合的喜爱,并且说不定染上了被管制的癖好;我失去了某些优点,然而,这些优点是我以前肯定具备的,快乐、自信、随遇而安——三个本能的优点,它们已经渐渐地被别的东西所取代,所驯服,那就是谨慎、讽刺和冷漠。”
而劳伦斯,同样是丧失自我的个体。她爱樊尚,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他,他不能有自己的审美,不能直抒胸臆自己的意见,一切唯她首是瞻。她的自我,在漫长的婚姻里,逐渐投射成为他的自我的一部分,并成功的将二人原本独立的自我丧失殆尽。
可惜的是,自我在没有被行动拨动之前,永远是像马丁塞利格曼说的那样,是个“意义匮乏的地方”。在樊尚觉醒之前,自我只是他偶感痛苦的地方。
(萨冈)但这又是个关于自我觉醒的故事,延续了《你好,忧愁》里峰回路转式的结局,直到本书的最后一页的倒数第二段,樊尚再一次找到水银泻地般的才华喷涌,创造出可以流传后世的乐曲,成功地完成独立自我的完整觉醒。而劳伦斯在听到曲子后,醒悟到她掌控了7年的爱人羽翼终丰,终将不再被她所掌控,不再需要自己了,于是跳窗而死。
波伏娃说,女人的贬值代表了人类史上一个必要的阶段,因为她不是从自己的积极价值中,而是从男人的弱点中获取威信。
从书中劳伦斯对樊尚的态度中,很明显的感受到,这种女人的贬值感。
这是一本讽刺女人的小说,尤其是那些不懂得放手,用尽全力自以为是地将婚姻和男人握在掌心但最终却伤痕累累的可悲女性。这同样是一种缺乏自我的虚幻感。
萨冈借樊尚的口,描述劳伦斯的闺中密友兼他的秘书奥蒂乐时,用尽刻薄的词语来描述女人——她是以下女性中的一员,她们受限于自己令人不快的年龄,希望中参杂着愚蠢,终其一生都在扮演女孩、少女、熟女等等角色,然而无论是她们自己或是别人,都无法相信其角色的真实性。
这本书,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爱,而只告诉了我们,什么不是爱。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
同时,身为女人的萨冈,用男性的视角来讽刺女人,因为——“女人只拥有能令她们自己感到幸福的逻辑”。
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同,而所有的婚姻都在得陇望蜀,不知满足。婚姻如此,人生亦如此。萨冈在写《枷锁》的14年前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孤独的池塘》里不就说了吗,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
——————————
补记一些与本书无关的:
1978年,43岁萨冈被诊断患上胰腺癌。同年,她给73岁,同样都出生于6月21日的萨特写了那封著名的,《给让-保尔·萨特的情书》。倾诉了多年来她对他的仰慕爱恋之情。虽然后来证明医院对萨冈的诊断是误诊,但或许当时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她,对病重的萨特有某种同病相怜的情愫。
此后,风烛残年的萨特便约萨冈见面,单独在一起吃饭。有一阵子,差不多十来天他们就约会一次。萨特甚至像个孩子似的迷上了这种约会,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但从不涉及现实中身边的人。萨特说,这种聊天的方式就像两个在火车站偶然相遇的旅客,他觉得美妙极了。
萨特显然十分珍视萨冈对他的感情。有一天,他说,他本想再找人读一遍她的“情书”,以便回味萨冈对他的所有称赞,但又怕被人笑话。于是,萨冈整整花了3个小时,反复朗读录制了这封“情书”,把她对萨特的感情全部收进一盘磁带里。日后他对萨冈说,每当夜里他感到消沉的时候,就独自听听这段录音,于是心中便涌上一丝温暖的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