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读后感10篇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8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读后感(一):枷锁
读完了这本书,仿佛没有感受到轻松与愉悦。人生的枷锁,不过是被自己的想法所困而已。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明白,却很难做到之事。菲利普的故事中一直充满了挫折与坎坷,身患残疾,自幼丧失双亲,不断更换职业,爱错了人,一无分文。但他敢于做出遵从内心的决定,他敢于做出改变,他敢于向着目标勇敢前进。当他身无分文,引起了我内心的恐惧。虽然我并不认为自己会沦落到那种地步,但真的要沦落街头的时候,又是否有勇气活下去呢?当他那样贱爱着米尔德丽德时,这样的爱我不能理解也充满了气愤。当故事的最后他在梦想与婚姻间挣扎,他转身发现-”屈服与幸福,兴许就是承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却要比千百次胜利有意义的多啊“,我想我明白了,人生的痛苦不过是自己的执念,不管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唯有遵从内心。现实生活中的我,太过于想要做自己,又太过考虑别人的想法。活在矛盾之中,不过是囚禁了自我罢了。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读后感(二):成长终是需要一个过程
不是没有瑕疵的书。随着毛姆的诉说走进菲利普的世界:某处让人好奇,某处让人共鸣,某处让人反思,但也有几处觉得平淡无奇。
这部小说如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或许毛姆的本意就是如此,把菲利普的人生原样呈现,你觉得无趣或有趣都是对的,因为这就是人生。
从菲利普的幼儿期写到他的事业情感稳定为止,在我读来,很受益。虽然时代背景、地域文化不同,但潘多拉的盒子都一样会打开,而跟随着菲利普的成长来回忆自己童年、少年、青年的过程,让我挣脱了中年人的自以为是,对孩子的成长多了同理心。
菲利普天生跛足、自幼失去父母,上帝为他开的另一扇窗是给了他聪慧的头脑,但这个头脑让他无法安分于世俗设定的道路,他不断更换着事业的方向。
他虽在博览群书、走南闯北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处事哲学,但爱情来时,依旧丢盔弃甲。
丘比特最初把箭射向了一个市井女子,粗俗、虚荣甚至狠毒,但即便菲利普将她看得明白却还是欲罢不能,被玩弄于股掌之中。
毛姆没有在书里穿插评论,对人性弱点的一针见血本是他的强项,但这本书里他似是不要打扰一个青年的成长。青年在成长的过程是听不见前人的规劝,这就让智慧总是与肉体的衰老相连。
读者在读完上、下两册后,并不会好奇菲利普接下来的命运。因为青年才是人生最难度过的阶段,热情的梦想和冰冷的现实相遇让这个阶段容易带着失望,但痛苦过后的果实就是经验。
这个经验让菲利普决定执仁慈、善良、健康的莎丽的手组织家庭,这时的他认为: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就是一种最简单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
从年少的轻狂到而立之年的沉稳,或许就是从对世俗的叛逆直到臣服的过程。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读后感(三):移位的思考
看完后沉静了一天再细细重新体会最后菲利普对疑似米尔德里德的背影所感所想的一情节
在米尔德里德还没有出场时 我在菲利普的童年经历代入了自己的情感 所以我明白那样“痛苦的羞涩” 儿时的伙伴 青年的挚友 来来往往的人多多少少注意到他的跛足 尚未接触到学校时 亲戚在他面前忌讳提及 他也未曾深入了解 毕竟年幼只贪玩 后来这些伙伴代表了社会 他们的评语即是大多社会成员的观点 于是他觉得自己的跛足是邪恶的 是令人嫌恶的 以至于他的性格开始扭曲 他变得异常得敏感 开始幻想成为另一个人 中间校长曾试图让菲利普以“上帝的恩惠”的角度看待他的不幸 短暂的效果只是让他体会到想要行善的热切 对自己的残疾视为崇高的牺牲 但是这样的热情和渴望反而使他急促地止住 不但因为他软弱 更因为他充满怀疑和恐惧
在菲利普菲利普与罗斯之间 友谊的高潮一去 罗斯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因为他“性情温和 不喜欢树敌结仇”)将以前与菲利普常做的事情视为一种习惯和为了维持友好关系的无奈之举 他们不再敞开心扉 因为还没有学会足够的包容和理解 也因为性格的差异 菲利普的态度和行为从他的性格和心理来看是可以理解的 更因为他年纪轻 可接触面又不广 容易自缚 这使我想起了与一位老友的往事 一开始有什么矛盾都会通过沟通解决 但由于之后我们不再在同一个城市 不上同一所学校 我们的交流变少 越来越生疏 即便了解对方的性格 但是在开启一个话题时仍会深思熟虑 “她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个话题也许会触及她的忌讳吧”
在前半段中 关于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存在这样的经历 我是在成年的时候才有深刻的体会的 惭愧不已 而对于菲利普由于无法原谅 无法满足于可能成为现实的未来 他年轻 不甘心要过那样令他厌弃的生活 他不想成为那样的牧师 于是他决定出去闯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相似的体会 而他想要体验新的生活方式 获得一番新的生活体验 也是我当前的渴望 得体与高雅的休闲被一些理想主义者以及浪漫主义者看作是束缚的 迂腐的玩笑 菲利普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 因为他异常敏感 且希望能尽快融入 得到友谊和认可
回想一下 菲利普对于理性的透彻的思考使他畅快 而对于美的感受和领悟也让他看到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 有一个夜晚 我在附近的一个公园散步 抬头看到远处灯火通明的居民楼 以深邃神秘的黑夜为背景 得到的感受是与站在高楼之下抬头看天空完全不一样的
关于宗教 抛开为了奖惩而践行美德后 我想我能明白那种自由 虽然这部分没有对美德进行一番探讨 似乎摒弃了 也许是因为作者对人性的绝望的认识 伯父的自私由于缺少反省 依据观念上的善来评定自己 以自欺的巧辩颂扬自身的美德和圣职 除此之外 也有以他人的德行作为度量自己的标准的人
在菲利普的感情史中 第一个是比他年长的女人 他饱含幻想 带着青春期旺盛的荷尔蒙将她视为梦中精灵 借此满足他对浪漫的爱情的一切渴望 但由于终究还是看清现实的壁垒 以一种无情又狼狈脱离
对于米尔德里德 我能理解他无法控制的情感本能 理智在叫嚣着 唾弃着 嘲笑着 正是因为如此悲烈地抛弃了自己去爱一个人 不惜一切地贡献 慢慢地开始得到自我满足 如同当初“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残疾当作一份献给爱他的上帝的祭品” 这就已经足够让人飘飘然的了 他痛恨又愉悦 这样悲壮的爱情悲剧著作正如戏剧中的生活 但他对于米尔德里德的认识又让我想起了《面纱》不过米尔德里德更甚的是 她无法理解善良和同情 她 她有她看事情的方式 她无法面对甚至感到愤怒 是因为这些不适合她那已然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他的无可自拔还让我想起了那句“I love you,but I don't like you anymore.”)在经过一番折腾后 他对她的怨恨以至于想要毁灭 他感到耻辱和羞愤 这也让这份爱被扼杀 他感到难过对于米尔德里德的自甘堕落的处境 他仍希望对方能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 不过之后他也对她的所作所为以及缺点产生极大的厌恶感。而在他深陷痛苦和悔恨以及潦倒的沼泽时 我想他应该会感到恐惧 因为知道无处可逃 接下来他的确开始对她的背影感到惧怕了 经历过许许多多后 他有了新的体会“怜悯是愚蠢的”“这些人需要的不是这个”“他们并不怜悯自己,他们接受自己的厄运” 但他还是迫切想要知道是不是她 这里挺好理解 但在后面等待萨利的时候 他再次看到了一个像她的背影时还是动身了 我想了很久 却都是用理智思考 所以从情感的角度切入时 米尔德里德就像罂粟一样种植在菲利普的心中 他无法不在意 他明白他们不是一类人 也就是这样无法通过理智分析而剥离的不安分的在意 更显迷人 即便有着翻天覆地的危险 这里也许还有关于自由的争执 要自由还是生活富足安定 最后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后者
对于书中关于人生意义的看法 让我想起了“一沙一世界” 我们选择的和我们观察的永远不一样 因为选择而发生变化 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观察世界的方法 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书里强调了菲利普在医院期间对于现实的感悟 也就像那块波斯地毯一样 事实如此 不好不坏
有时候因为分析的思想 丢失了一些美的体会 无论是艺术的美还是人心的美 所以有所体会和触动更显珍贵
对于人生的宏观上的思考 由于阅历年纪等的限制 还无法有更深刻地思考 慢慢等待风霜的洗礼
对于书中的大部分道理都能理解 因为我也曾想过 有的人说菲利普这样像看破红尘般走向结局 我觉得这里还欠缺一些同理心 除了醍醐灌顶的领悟 缺乏反复提醒也终会落入俗套 而且 还要提防我们神秘的心智的驱使 沉迷于想象的欢愉中
黄水乞的有一段话“生活中,不少人采取永远地停留在舒服的、未成熟的阶段来逃避困难。对于其他一些由于基因的作用而被迫趋于成熟的人来说,生活是不舒服的,甚至是痛苦的,知道他们与生活妥协为止”
我想这样的成熟还夹杂着无可奈何的世故的附和 以至于没有居于定境安守本心
对于年轻人的看法 是一群被一些组织机构或者读物的某种特定的目标引导着思考的牺牲品 服务的后备军
在菲利普回到母校时所触及的情感和想法 我们都像自然规律的齿轮 所以才感到孤独 但也因为一生只有一次 才决定坦然接受 和谐共处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读后感(四):排名第一的二流作家
被誉为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不自觉的拿来和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对比,后者更提倡用爱面对人生,而前者更强调了人生的毫无意义,毛姆把生活比喻成一种格局,人的生死和决定充满偶然,既然每个人的生命没有必然性又何必认真。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如果说宗教、死亡或者是心灵的不安是人生的枷锁,对于摆脱人生枷锁束缚的办法我更倾向于斯宾诺莎的原义,人生需要更多的理性,减少感性的判断,用事务发展的规律指导人生,虽命运往往无常,但起码可以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
除此之外,作者的很多议论和叙述还是相当精彩的,尤其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虐恋写的钻心,这应该可以看出毛姆对人心是有相当认真思考的,可能任何一个男人的心里都有过一种米尔德里德,只是程度深浅的不同。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读后感(五):年轻人二十岁的迷茫
啊 毛姆的书真的是越读越有意思(许多书都是)英国特工是这样 人生的枷锁更是这样
真是高兴能把上下册的人生的枷锁都读完 好像也伴随着男主人公菲利普从出生走到三十而立
刚开始看人生的枷锁仅仅是被这样的情况吸引 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母亲抱病将去 一个才七八岁的孩子就要被送往大伯家领养 还是个羞涩的敏感的跛脚的主 作为我来说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快乐的成长 父母不在左右 相伴于大伯大妈身旁势必要处处小心懂事 不能享有父母身边那份自由与烂漫
菲利普的少时也过得坎坷 从修道院学校出来去做过会计学徒 也因为向往巴黎学过语言 最后更是浪漫诗意的到了巴黎学画;他的二十三岁跟每一个年轻人一样迷茫又无知 做着一次一次的尝试;巴黎那群艺术学生里那个女学生的上吊自尽给我触动很大 她如此刻苦地学习着绘画 过着像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可是到最终她也没认清自己对艺术并无天赋的冰冷事实 我是承认的:穷人没资格玩艺术 同时我是佩服菲利普最后的放弃 一个人能认清自己是几等货色是需要勇气的 做不了艺术家我们还是需要像现实的生活低头 找一份养家糊口的营生;对如鬼魂一般不散去的米尔德丽德 我有几次是摔书大骂的 什么样的人会蠢到被同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呢!因为米尔德丽德 菲利普几乎是钱财散尽 加上投资失败 竟然过上了上流浪汉的生活 那种锱铢必较的生活令人唏嘘;最后很高兴菲利普成为了一名医生 收入颇丰受人爱戴 与莎莉相恋 平静美好
书中详尽描述了身边一个个朋友的人生 那些贫穷的日子看的令人几乎是倒吸口冷气;年轻人啊 别急 一辈子还长 慢点踏上正轨没关系 只要你还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读后感(六):有可能得救之道从不存在
记得《刀锋》的卷首语提到:“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
《人生的枷锁》就是毛姆本人年轻时对得救之道的一次追寻。那答案的是什么?菲利普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得救之道了吗?我认为没有,他只是离开了一个枷锁,迈入了新的枷锁。
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多是斯特里克斯兰德(高更)、拉里(维特根斯坦)之流,他们或许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但是都摆脱了人生的枷锁。而我们呢,即使是一生经历丰富的毛姆本人,在《刀锋》的最后,也承认像他这样的俗人固然对拉里十分敬仰,但是他断然是无法做到像拉里那样洒脱的。
绝大部分人注定是要活在人生的枷锁中的。
而像我这样比毛姆还要粗鄙的俗人,自然不敢奢望参悟到什么得救之道。但是一直以来,我一直没停止过思考:为什么世界上要有恶?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真实的世界,真的如伊万·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所说,只是魔鬼的恶作剧。所以生活总是不断地和我们开玩笑,将一个又一个枷锁加于我们。
从纯粹理性出发,活着很有可能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我们为何要活着呢?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当我在意识到生活有可能是毫无意义时,有可能就是触碰到了加缪所称的荒谬的领域。但是这种荒谬感还没有完全支配我,在我看来,活着至少还有希望。
这种希望是什么?我相信就是一种对得救之道的追寻。像我这样的俗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应该是和菲利普的大伯一样,眷恋人世,死的非常的丑陋的。但我不希望就这样在枷锁中走过一生,最后怀着恐惧死去。如果是这样,生命就是彻头彻尾的毫无意义。
我希望有自己能找到一种得救之道,并为之奉献一切。这种得救之道,应该是像斯特里克斯兰德、拉里一样,是某种自己精神领域的追求,而不是某项社会事业,即使这项事业是如何的不朽。如果有幸能找到这样一种追求,一生也就可以说是毫无遗憾。朝闻道夕可死也不为过。我希望自己能够求仁得仁,死得其所。而不是活在虚无的享乐中,活在别人的事业中。
或许我该到宗教领域中寻求神的庇护,但是这么多年的无神论信仰,而且意识到世界上存在那么多恶之后,很难让一个人再去相信这样一位上帝;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人造出来的神。
可能很多年后,我对答案依然一无所知。但是我希望自己能也能够保持“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的处事原则。
最后谈一下毛姆,毛姆在我印象中,差不多应该是和杰克伦敦一个档次的通俗作家(杰克伦敦应该更俗一些),像我这样俗人,能欣赏这样的作品也不足为怪。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就像我一直无法欣赏乔伊斯的任何一部作品一样。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读后感(七):生活毫无意义,依然要努力生活
一直都不太喜欢读一些外国的小说,无论是外国的名著还是类似的言情小说,一来是因为不是太了解外国的文化,第二个原因里面很多名字读起来太拗口,有时候一些人物会混淆,然后又得重新读。 第一次知道毛姆这个人是在一个文学杂志上,里面写着一段很犀利的句子,然后后面写着毛姆,是毛姆《刀锋》里的句子,接着我就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然后去图书馆里读完了他的的《刀锋》,一口气读完,觉得酣畅淋漓,于是又读了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和《人生的枷锁》,觉得毛姆对于人物的刻画很真实和完整。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0,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是这本《人生的枷锁》的作者,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生于律师家庭。父母早死,由伯父接回英国抚养。原来学医,后转而致力写作。他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讽刺和怜悯意味,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著名的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毛姆属于现实主义作家,但是小说当中有部分自然主义特征。例如重视环境描写,以及反映中下层人民。 菲利普天生有残疾,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有口吃的毛病,因为和正常人有些不同,所以有些自卑,在小时候父母撒手人寰,年幼的菲利普由伯父和伯母照顾,他的伯父比较冷淡,而祖母则给予了他很多温暖,伯父觉得他应该学习神学,于是他就去学习神学,虽然他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但其他人的嘲笑却令他伤心不已。因为喜欢艺术,于是又去巴黎学习艺术,最终发现自己资质平平,于是放弃艺术,回国学习医学,在他有丰富的恋爱经验,其中篇幅最长的是他和米尔 德丽德的恋情,或者是他的单相思,对于米尔 德丽德成了他生活中日久的折磨,也许他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爱这个自私的女人,只是伤心自己的爱得不到回报而已。以至于最后对她不计回报伸出援手,也是出于自己的自尊心。好在他最后悟出生活的意义,努力的生活下去。 关于米尔 德丽德这个人,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女人,估计放在现在会称为一个坏女孩,一直利用着一个喜欢她的人,她也是菲利普的另一个枷锁,但值得令人庆幸的是他最终摆脱了这个枷锁,而这个可恶的女人没得善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想介绍的第三个人物是萨拉,她似乎是作者的宠儿,即使生活艰苦,也依然坚强善良的一个人,是一个传统和独立的糅合体,但并没有矛盾的地方,她有自己糊口的工作,也自己安排自己的爱情。当然也具有传统女性的温柔贴心,最后和男主菲利普过上简单平凡的生活。 即使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枷锁,或者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行走,无论是背负压力继续前行,还是忍痛卸下枷锁或者打碎镣铐,都是自己的选择,都不要后悔,人生本来就毫无意义,所以与其活在压力和痛苦中,不如适当放松一下,然后努力生活。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8.8[英] 毛姆 / 2014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上下册)》读后感(八):何以得逍遥
首先我想好好吐槽一下这本书的装订,,纸张真的是不敢恭维,每一页翻开感觉都整本书都要散架了,而且可恶的是,真的有两页脱落了,字也是比其它的小一点,看着好累人.真心焦人,心塞.亏我还选来选去,结果真是枉费精力.
现在我还是就书里的内容谈谈感受吧.
作者说这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里面的故事许多都是自己的亲生经历.而作者是1874年出生的,所以本书的所涉及的背景,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所闻所遇都是那个年代在发生,或是那之前发生过的事情,正如,有位名人曾说过的,原文记不清了,大致意思是,伟大的作品必须是放在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下才会熠熠生辉,书中一只脚有残疾的菲利普小时候所处的宗教环境,人们的信仰,社会风气,他所看的书籍,后来他又去了法国学画,借书中的各种人物角色之口,对当时法国的绘画界,艺术界里的一些人物都有大量的评价与判断,还写了当时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的区别,对于这些,我这个对他们当时的历史背景毫不知情的外国人真的是费神费力,而这本书的注释比较简陋,由于自己的才疏学浅,很多地方都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本意和深意.当我看到,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发出的疑问,和最后得出生活毫无意义的结论后才明白一些,主人公菲利普小时候想假如自己不是有残疾就能获得自由,到摆脱宗教就会过得自在,成为了自食其力的人就会幸福,不受情爱之苦就快乐的多,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有点像是 逍遥游中大鸟何以的逍遥的层层升华,现在我才20多岁,经历并不算崎岖坎坷,却以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中,不如意事常八九,谁也不知道将来的事, 无法获得毫无阻碍的幸福,任何人的心里都有一份孤独,那里有对死亡的恐惧,对爱与恨的执着,对未知的茫然,正是由于这些,多少人苦苦追寻着关于人生何来何往,如何活的答案,有些人或许一生也没找到东西填补这份空缺,有些人或许心有所悟却已是暮暮垂年,即使获得了真谛,却依然毫无意义可言,微如尘沙,谁会记得谁曾在这个世界来过.
看书愈多,越觉得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没有变,现在发生的,过去的某个时候也曾似相识,过去发生过的,现在依然没有断绝.而只是循环反复着过去同样的经历,像是一碗只是换了个锅在煮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