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三国读后感10篇

2018-10-16 04:5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国读后感10篇

  《三国》是一本由吉川英治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3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读后感(一):好书

  真不错的书,力挺支持!吉川英治的《三国》在日本最权威了,这个版本中国好像从未出版过,喜讯啊!就是书薄了点,不够厚重,页码应该多加些。什么时候送俺一本作者签名的?哦。。。对不起,作者已经不在了……为什么总说字数不够?

  《三国》读后感(二):看了开头,只能说很蠢

  真的很蠢,难怪在日本出了七十多年,到现在才有汉译本大概外国的书都译完,再无可译,所以就什么都可译。对日本人,或许是好书,对中国人,读完三国——或者只是翻了几页,再读这个,就不仅是嚼蜡了。纯是出于艺术而言,若是研究中日差异,大概又另一回事。不过只看开头二百字,真的很蠢。

  《三国》读后感(三):没有想象中的好

  昨天终于把这本吉川的《三国》第一部读完了,不知道是否有删节还是原著如此,感觉整体上写得都很简略。尤其是对战争场面几乎都一笔带过,虽然读起来很轻松,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语言上跟《三国演义》自然无法比较,确实差了许多,也许这种写法适合日本人阅读说实话,很早就知道这套书,慕名已久,但是真正读过之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横山光辉根据这套书改编的漫画《三国志》比之感觉更好。这也算是个人之见吧。

  《三国》读后感(四):很差说的是翻译

  只能说翻译太差了。

  文中提到楚庄王绝缨之宴。三年后受恩的大臣在救出楚庄王时,楚庄王问是何人的时候。那人笑着回答:‘我就是当年宴会上痴汉。’

  尼玛。。。 在日语里写痴汉,是色狼意思啊。

  尼玛。。。你会对你的老板笑着说,我就是当年的色狼。尼玛。。。脑残啊,残念啊。

  好的地方

  从日本人的角度价值观

  1. 弱化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感觉日本人认为这样也是叛逆

  2. 日本人严重唾弃刘安杀妻。

  才看到第二本,争取看完吧。翻译真的无语。

  《三国》读后感(五):迷你三国也妖娆

  记得玩过日本光荣游戏公司出品的RPG单机版电脑游戏:《英杰传》、《曹操传》、《孔明传》,当时很为这些游戏的剧情惊讶并热衷其间,怎么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一样啊?后来才知道日本的三国题材游戏很多根植于吉川英治的《三国》小说

  也许是三国故事看多了印象深刻关系,该谁登场了、该发生啥事了、谁要没命了……这些都心中已了然,所以后人重编的三国故事总是匆匆的翻看而过,吉川英治的也是。

  第一部花了3个小时看完。如果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吉川这部是最好看的三国故事,远胜过陈舜臣的秘本三国志。

  刘备卖草鞋众所周知,可张飞是个家臣、关羽是教书的,这算亮点了,整部小说日本味十足。比如刘母训子,一副武士腔,人只有站直了才能拥有整个世界对话很多,有话唠趋势,日本小说的特点;还有,总觉得气势磅礴壮怀激烈的中国三国故事被日本作家演绎后显得小家子气了,故事发生的地盘似乎就在一个岛上。

  不管怎样,三国的故事一直引人入胜,继续看下去!

  《三国》读后感(六):恢弘长篇叙事诗

  吉川英治的《三国》在日本享有盛誉,据说像松下电器的创建人松下幸之助这些在商场职场叱咤风云的神人都把放在案头当成制胜宝典来读。这颇有些像流传民间的老笑话,据说清军入关后不少满族大臣在汉人大臣面前耀武扬威,其中一位满将某天很神秘的对一位与自己关系不错的汉臣说:我们满族之所以能打败你们人主中原是因为我们有一项军事秘籍。这位汉臣自然就要求一观,神秘兮兮大将从自己小书房“请出”秘籍一看,赫然就是——《三国演义》,汉臣不由苦笑,堂堂天下竟是亡于一本通俗小说的。

  不论是《三国志》抑或《三国演义》我都没有读过,不免有些违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古训,所以拿着这本吉川英治版的三国时隐隐有些担心,会不会影响到自己以后阅读真正的“志”与“演义”,然而这答案总归是无解的,于是把酒祝东风,且开读吧。

  看完一遍后不放心再读第二遍,书中人物的各个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日本小说,凡是对这一领域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小说以内容思想感情浅近闻名,从世界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到如今炙手可热的《1Q84》皆是如此,不少人因此发出“读不动”的叹声,当然东瀛小岛对此是有自己的解释的,他们把自己文章的浅近称作深明物哀之心,而遥远的天朝之所以能出现那么多思想性艺术性都不断攀高断深的作品则是因为我们人心狡诈过于虚伪,不及他们的作品晓畅明白可惜作为还算了解点日本文学的中文科班生不管是他们的文艺批评理论还是实践作品始终都觉得是狡辩,譬如号称“国学大师”的本居宣长所著的《石上私淑言》《本胜间》等经常把明明源出于我国《文心雕龙》里面的理论挪作己用,甚而干脆说这是本国原住民千余年前发现的,简直恨不得把丫捉来暴打一顿,培养这江户时期家伙一点产权意识才能罢休……

  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一方惊讶一方服膺,因为内容浅近毕竟难于曲折表述人物性格,然而这本著作还是在《桃园结义》卷就很生动的打造出刘关张三兄弟,曹操的急功、董卓的残暴、吕布的呆愚、袁术袁绍兄弟两视野短浅,无不形神毕肖,令人心醉神往,虽是改写且为翻译,但吉川对于人物形象刻画功底人生敬,不愧于这小岛国一位著名文艺评论家定论:《三国》是吉川先生诗情创作出来的治乱兴亡的叙事诗

  《三国》读后感(七):日式三国,也很演义

  日式三国,也很演义

  评《三国》

  中日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明清之前日本向中国学习,之后反过来了。《三国演义》产生于明朝年间,这个时侯中华民族的很多文化已经慢慢在日本生根发芽了,至今我们仍能在日本发现很多中华文化的原型变体,比如说儒家文化的精髓,比如说明朝的大儒王阳明思想。初看这本日式《三国》,觉得很难能有原著的味道,一方面是日本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将中文翻译成日语,再将日语转化成中文,总会把一些原来的精华给淡化了的。不过看完这本《三国》觉得有点过瘾:日式《三国》也很演义啊。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小说”之一为很多国人所熟知,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拍摄和近年来三国历史宣传,其中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但是国内却还没有将《三国演义》用一种白话讲解的书,所以说这本《三国》应该在国内会有一些市场,至少在现在“历史娱乐化、平民化”的潮流下,会得到一些读者的关注。《三国演义》并非正史,《三国》也仅仅是小说而已,但已经基本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精神。这本《三国》几乎是沿用《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中间增加作者读人物的揣摩和情节充实,用一种白话的形式展现给日本读者(现在是翻译给中国读者),使得众多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书中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日本元素,比如说日本人非常看重的家庭元素,作者就通过刘备几次回家,从一些生活细节展现刘备母亲的深明大义和刘备的孝顺。在忠君报国方面,作者又借刘备母亲之口教育读者要以国家社稷为重,抛开个人感情。熟悉日本历史的也会惊喜地发现,日本历史中的打打杀杀和朝代更迭,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又何其相似

  《三国演义》是一场大戏,里面有很多的政治、军事、历史、管理、文学等知识后代人可以从中汲取自己需要营养。对于关注民生的人来说,《三国演义》既是王侯将相的战斗史,也是黎民百姓悲惨事。在《三国》中,这种矛盾继续在以小说的形式展开,黄巾军起义时候,“黄匪”以替天行道名义强取民财,官军以征讨匪寇名义搜刮民脂,可真是应了那个“战乱年代,百姓生灵涂炭”的悲剧了。

  《三国演义》也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共有120个章回。和原著一对,这本《三国》第一部也就到了第16回,看来接下来的好戏还很多。

  《三国》读后感(八):入戏三国

  自从看了《卑鄙圣人---曹操》(这本书目前跟着追到了第三本)之后,我到传统惯常的那些刻板化的曹操评述充满了不屑,“奸雄”?那也是某某人的一面之辞,可是无知的我曾经信以为真,以为曹操就是那个京戏里唱的“大白脸”坏家伙。三国故事,了解越多,才越深入

  上周又把前些时日拍的《关云长》看完了,甄子丹饰演的关云长,美须,义气,知事理,为大道而不浊,他与姜文饰演的曹操交情很好,看得我欣慰也恍然,原来后来关云长放走曹操是因为这一段经过。“英雄,你来当;小人,我来!”霸气外露,张力十足,影响力十足的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敢于担下天下,又敢于承认自己也是一匹狼。这样的塑造,也是别开生面影片虽是截取历史片断表现却是可圈可点,一文一武,武戏精彩,文戏惊艳,所谓的“过五关斩六将“场场不同,“千里单骑“,“身在曹营心在汉”又是另一个侧面表现。当然这里不是影后感,就不多说了。

  回到吉川英治的《三国》上来。喜欢三国题材,当然也想知道日本人眼里的《三国》又是一番什么模样更何况又是大名鼎鼎的吉川英治---日本的“国民作家,仅夏目漱石一人可与之比肩之人(虽也算是略有些夸口之意,但如此美誉也十足见好)。

  手中的吉川英治《三国》第一部讲述的是刘关张三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却桃园结义的故事,不同于以往见到的桃园结义,吉川英治笔下恢复了刘关张三人细碎而生活化的一面,显得平淡朴实。对于这样的描写,吉川英治本人说自己“尝试采用最适合长篇巨制的报纸连载小说的体例来对这部作品进行再创作,并且在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及其一些主要人物身上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书中随处可见的原著中没有的词句对白等,便是我的点彩之笔”。因此,这部小说,完全可以把他当作三国的补遗之作,一种再创作的同人小说。在吉川英治的小说里,词句和对白之多,大出人的意料之外,连见面打个招呼之一嘿一呀都详细备至。不过,也正是在众人纷纷杂杂的插语对话之中,更显人物本真、生动的一面。而这,正是在三国正史里,或者许多讲大道义而忽略人性的三国著作中错失的一面。

  自从一六八九年至一六九二年,京都天龙寺僧人义辙、月堂兄弟以湖南文山的笔名文言体日文译成《通俗三国志》,日本人便从三国时代开始了解中国,而日本人说起《三国志》,流行本子便是吉川英治的这部《三国志》。生活化的表述,望之真切的人物,底层奋斗历程丰厚人情味,我想这也是日本民众喜闻乐见原因之一吧。

  《三国》读后感(九):舶来“三国”

  吉川英治版的《三国》浅显通畅,很易读。但,毕竟是翻译过来的,所以这本《三国》里应该有不少译者再创作的地方。对于三国的情节,我相信国人必是耳熟能详了。这里,主要写一下个人在语言翻译方面的阅读乐趣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翻译风格前后有很大的差异,前面还是很有点“日本味”,后面则很有演义文学的味道。就“味道”来说,最前面表面的最明显,直到第十一章《卢植遭囚》,卢植还殷切地说“……为了亿万黎民,拜托啦,刘备!”。其实,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第十二章《秋风阵》中的三段描写,“玄德领头的这只候鸟一样的军队”、“雁阵一样漂泊的小军队继续向南行军”、“可伶的队伍,像鼹鼠一样蜷在铁门背后”,极具文学味道。不过,后面的部分则风格迥异了,或许应该是更多地借鉴了三国演义的描写。正好,有几段可乐可爱,且分享且说明一下吧。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毛发太硬的人性格粗鲁行为莽撞。云长这个人的胡须比张飞的柔软且直。此人比张飞更加睿智,更加卓越。”(P53)这是什么逻辑啊?太可乐了,O(∩_∩)O哈哈~不过,显然是忠于原文翻译过来的,后面的再写吕布的时候就完全不是这个风格了,“只见他上戴黄金头盔 ,身穿百花战袍,外披唐猊铠甲,腰缠狮蛮宝带,手提方天画戟,驰骋纵横,在马上斩杀无数”,别说“董卓看得入神”了,“私”也看得入神了。

  再有,“他们迅速叫来乡邻铁匠。张飞打了一杆一丈好几尺长的蛇矛,关羽打了一把好几十斤重的偃月刀”(P75)读来又可爱又好笑,不似成人口气,倒像是小儿书或漫画书的口吻。众所周知,张飞使的是丈八蛇矛,关羽使的是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很明白,一丈八;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不过,后来的描述(比如三英战吕布)中,作者就使用“关羽把气运到八十斤青龙刀上”这样的说法了。同在这一场三英战吕布中,对于张飞的描写也明显不同与开场,“但见一伟丈夫,威风凛凛,虎髯倒竖,口若牡丹,横握丈八蛇矛,冲到近前”。很显然,前后风格大有不同。另,“口若牡丹”算不算是对于张飞最华贵的描写呢?O(∩_∩)O哈哈~

  历史总有其吊诡的地方,话说那个李肃不知和吕布有几世的孽缘,专门帮助吕布杀义父,真是造化弄人啊!

  吉川英治版的《三国》,总体来说,架构是有了,读起来也通俗易懂;如果是以研究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自然是浅显了,毕竟原本就是日本人写来给日本人看的。如果用化妆来比喻人物形象塑造的话,个人觉得吉川英治给这本三国中的主要人物画的都是淡妆。眼下,再“出口转内销”并加上译者的再创作,就多两份趣味和意义。这也正是熟知三国的国人再来读吉川英治版《三国》的意义吧。

  《三国》读后感(十):日本人的《三国》

  日本人的《三国》

  刚刚看完《卑鄙的圣人——曹操》,再看这本日本的《三国》都是讲述同一段历史,很多地方都是互相重复的,但是描写却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却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的语言很接近,都是用生动的口语写出来的,不过这可不是说日本的《三国》模仿了中国作家,因为这套《三国》出版已经有七十年了!

  在日本人们提到《三国志》可不是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而是这套书,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这套书在日本家喻户晓,几乎就是三国的代名词。其实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日本翻译出版已三百多年了,不过因为语言的原因,只是在文人学者中流传。而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让三国故事走进了普通人中间。这套书出版以后让三国的热度在日本一直持续不断,三国的游戏,三国的漫画,三国成为了文化的一笔财富。而无论谁提到三国,在日本都绕不过这套书。

  吉川英治在日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在不断的翻印。除了这套书,吉川英治还写了《新水浒传》,可惜没写完就去世了,但是这套《新水浒传》影响也很大。他还计划写一套新的《西游记》。看来要是有时间的话,他能把中国的四大名著都写一遍。

  改写名著并不难,不过你要是没有那个功力,你改写的版本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吉川英治的改写能取得这么大的影响,的确不容易。就是在中国国内,还没有谁对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本的改写,有这样的影响。其实不要说影响,连听都没有听过有哪个作者敢动笔去改写。这样成功的例子在大陆几乎没有。只有流沙河的现代语文版《庄子》挺成功,还有台湾的柏杨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很棒。剩下真的就找不到别的什么例子了。其实像近年出版的《明朝那些事》《一寸山河一寸血》《温故戊戌年》这些历史故事书,文笔都不错,但是就没有人敢改写这些四大名著,因为在中国,这些东西是很多人靠着吃饭的家伙,谁要是敢动一动,准保把你批个乱七八糟。大家也都心知肚明,都绕着走,你可以写曹操,也可以写刘备,或者写关羽,但是你别去动《三国》。于是我们就只能看日本人改写的《三国》了。

  这本书是《三国志》系列的第一本,名字叫桃园结义,实际上写到曹操从徐州回来和吕布对阵,互有胜负,然后遇到蝗灾,于是撤兵,吕布走投无路投奔了徐州的刘备。按照这个进度,估计后面最少还会有五六本。不过说实话,中国的《三国演义》虽然里面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还真的没有从头到尾读过一遍原著。这回借着日本的《三国》能够好好温习一遍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三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