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异读后感精选10篇
《人各有异》是一本由(美)E·B·怀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之前一直觉得上海译文的招牌是书的品质的保障,但是现在看到译文的书总是在纠结到底要不要买。这本就是,纠结了好久买来,还没看多少呢就已经脱胶、散页了。本来译文现在的书用的纸张又薄又透、印刷墨色太淡、排版糟糕、字体太小已经让人很不爽了,结果现在一本崭新的书就这么四分五裂了!实在太影响读书的心情了。译文能在疯狂营销的同时注重一下书的品质好吗?
《人各有异》读后感(二):One man's meat
这一年来看了好几本类似场景的书,托斯卡纳艳阳下,瓦尔登湖还有这本怀特的人各有异。我相信如果有机会和能力读原文的话,会更深刻的理解怀特和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若是以往,这样的书我断然没有耐心看完。一个人到乡下,讲述生活的枝枝节节,偶尔两篇对时事的看法。相较于瓦尔登湖,少了些许对人生和世界的严肃思索,多了些实实在在的生活观感。毕竟本书是随笔集,而非瓦尔登湖类的专著。也许是生活接近的缘故,这样的书在我看来也是极其有趣的,要很慢的欣赏。
《人各有异》读后感(三):E•B•怀特的《人各有异》,是他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所见所闻
E•B•怀特的《人各有异》,是他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总结。一九三八年冬,怀特正当在《纽约客》事业顺遂之际,突然转身(不够华丽,但很坚决),跑到缅因州去当农民,由春到夏,由秋入冬,亲手操持了一个农场。这里的原因,或许与梭罗有很大关系,我们从怀特的文字中,也时时可以看到二人一前一后的关联。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怀特与梭罗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警惕以国家、政府、集体等等名义,对个人自由的剥夺和侵犯。甚至《纽约客》要求编者始终以“我们”的面目发声,也让他感觉不自在。正是在缅因的乡下,“他找到了他的主题(就是他自己),还有和缓但真诚的语调。”他将“我们”如何,改换为“我”如何,成就了知识分子作为个人的独立存在。
《人各有异》读后感(四):人确实各有异
打算读这本书有很多原因:
怀特这本书的介绍让人觉得这本书太牛了。
可惜,我是怀着勉强下咽,每读一页就盼着剩下未读的部分薄一点的心态去读的。 我本来可以弃之不读,但是我的强迫症让我每开一本书就要读完最后一页。
我觉得小村生活本可以更美和更加有趣,比如《万物有灵且美》。当然怀特的出身要比小村的兽医起点更高,所以思想更加深邃,但我事实上只感觉过于絮叨。
拜读了其它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我觉得很自卑,我把大家认为的好书读得这么落魄,似乎觉得对不起作者。这样吧。20年后再翻此书,希望不负作者。
《人各有异》读后感(五):免费电影
520,陪心爱的人看场免费电影
你知道5.20是什么日子吗?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用最直白的表述对心上人爱意的方式,便是用阿拉伯数字来表述:“520”。“520网络情人节”,已陪伴着无数对网络情人们度过了6个年头。细细的光纤在用光的速度传达着恋人们不断发出的:“520--我爱你”的呼唤。有爱的日子,每天都是情人节!恋人们,想要对你心爱的人说:“我爱你”么?今天,大胆说出你的爱吧!有情人终成眷属!
520网络情人节即将到来,光说“我爱你”可不行。你是否正在筹划5月20日这一天怎么过?正当我为此发愁的时候,惊喜就来了。金蝶微博正在进行“全国万张电影免费送”活动,只要邀请六位同事或者好友注册金蝶微博就能免费获得一张电影票兑换码,每人可以累计兑换两张。
活动网址:
http://kdweibo.com/public/events-ticket?utm_source=pr&utm_medium=x1&1&utm_campaign=520piao
难得遇到这么一次免费看电影的机会,我已经搞定两张电影票。已经这么多人参加了,全国限10000张电影票,童鞋们抓紧吧!
《人各有异》读后感(六):需要的是慢慢的不断,慢慢的某种心态
---------怀特的选择以及面对生活上的变化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来调节自己内心的某种说不出来的苦闷和乐趣,对待生活敢于搬到乡下的农场里面回忆和写作,并且对纽约的诱惑以及自己每天所面对的生活该怎样的心态来衡量,对于周边的人的看法朋友都在远离他的欲望都市里面生活,而自己确实在乡下的地方。
看着他的随笔跟着他的心境慢慢体会着生活中乐趣,他以前看到的世界现在正在发生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世界趋势的改变,一九四几年的时候正是战争作为整个世界的主题时,他的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也许我们从文字中就可以感受他对于生活的见解,对人和周围世界的看法。保持着某种慢慢的感受着并且不断续写着自己的故事,淡然于在乡下农场中的某种感受,每天都在变化着写着,保持时刻清醒着并找寻着人生乐趣的一种历程。
我们这里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人,想到现在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活中,是不是会感受到缺失了很多其它方面的东西成就呢,是不是难以明白我们就不能够一直做着这件事情并且一直做着,不断精深的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不断修炼着某种代替不了的精神或者工艺在里面呢。
需要的是慢慢的不断,慢慢的某种心态,安于现在并且不断做的更好。
《人各有异》读后感(七):读书笔记-E.B.怀特-《人各有异》
我一直以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脏话,特指那种少年时写二流小说骗钱,中年用杂文寻租骗粉,取悦读者让他们“看见自己”,赚人气拍广告的卖俏男。
而 E.B.怀特的杂文集《人各有异》,文字本身勾勒了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真正模样,让我心怀敬意的同时,对卖俏男更增一分嫌弃。
王小波先生写过一篇杂文,名字叫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多年来,冷眼望着那些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人们, 不要脸的妄语自己“不跟随”或“无所畏”,妄图让芸芸众生真以为自己买个手机买双鞋开辆日本车,就算不走寻常路,都不及那口猪的万一。
而 E.B.怀特,好似《月亮与六便士》当中的主人公,在事业稳定,生活安逸的时候,追随自己的内心,选择放弃,离开了纽约拖家带口的到了缅因州开始了农场生活,只为更自由的写作。就好比在现代中国,上海活的好好的,突然带着老婆孩子去了黑龙江农村种地。于是开卷之前,他就获得了我的尊敬。
从农场琐事谈到世界大战,从堆肥谈到自由,从对儿童文学的哀叹到对新兴事务的警惕,E.B.怀特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底线,即使面对“法西斯时人类的进步力量的观点的著作,也认真的去试图发现其中的道理,书写自己的感受与不认同,只用“我”的身份,阐述与言说独立思考的结果,从未扮演先知,布道真理。
全书贯穿着农场生活的痕迹,言行一致的关注“原初与切近”,遍布生活气息又姿态从容,全无半点浮躁。生动描述着上个世纪美国生活的真实细节,以及生活在那片大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真切感受。
个人最喜欢《蒲姨妈》那篇,讲述了一位极富个性的女士传奇经历,如何坚守信念,投身异国的福利事业只为那份对往昔对家庭的深情厚谊。故事的细节生动有趣,让我更觉得,作为渺小的个体,应该有所敬畏,有所珍惜,有所不为,有所放弃,才能坚守道德底线,不以成长为借口,宽恕自己或别人的软弱甚至无良。
人各有异, E.B.怀特放弃的很多,也收获了不少,包括我的喜爱与尊敬。我不能也不想影响你的判断,我只推荐这本书给你自由心证。而那些惯会利用人们认同感的言行不一的卖俏男,也许还会获得你或他的崇拜,即使获得的现实名利再多,也还要加上我的轻蔑。正如书名源自的西谚所说:一个人的红烧肉,是另一个减肥胖子的毒药。
《人各有异》读后感(八):吾之甘露
前幾日玉兒問我,在看什麽書,我說懷特。她懨懨道,你就天天EB,都多少年了,受不了了。這個反應萌到我了,回贈她一個呲牙咧嘴的表情。
又是前幾日,準備帶本書出門,床頭的書掃過一遍,懷特,又是懷特,another懷特,怎麼這麼多懷特。獨在異鄉,竟然懷特的書最為齊全。我悵然道,真的不是故意的,一切都是因為上帝吃多了阿司匹林。
前幾年,在德芭遇見《最美的決定》,一見傾心,四處尋其蹤跡。那時候各大書店缺貨,生生把我打成電影中錯失美麗姑娘最後孤獨一生的古怪老頭。《最美的決定》是懷特的書信集,裏面有提到懷特的另一本書《吾之甘露》,我當時被這美得心碎的譯名擊倒在地,不得動彈。
幾年之後,我買到了上海譯文出的這本《人各有異》,原來竟是之前擊傷我的那本書。如果我要把這個過程寫成小說,其中也許有段是這樣:“她回來了,變得不認得了,穿著黑色的連衣裙,陽光越發刺眼。”當時看了譯名很是皺眉。“One Man’s Meat”是從“我”的角度來表達,而“人各有異”則是從旁人的角度來敘述,兩者合起來才是一聯。兩雙同款不同色的鞋子擺在一起光鮮無比,只穿一雙實在是失魂落魄。
“One Man’s Meat”這個名字對這本書來說再合適不過了,因為裏面全都是農產品的故事,最樸實簡單的生活,泥土氣息撲面。猜想可以對應中文表達“心頭肉”。譯為“吾之甘露”則雅致過頭,好像一本香水雜誌。Despite仍在糾結的譯名,內容譯得深得吾心,神清氣爽,德才兼備。譯者改變了我之前對譯本的偏見;我知道譯本不可能完全表達出原汁原味的原著,但是現在我曉得了好的譯本可以當成共同創作的作品來享受。
譯者定然喜愛浪漫又極富豪氣的詩文,莊周、東坡的句子信手拈來,輕柔又優美,悲傷絡繹不絕。原文是另一番感受,英語能給你的就那麼多,你所感受到的也永遠及不上母語。但當這一切都融在明月如霜好風如水的無限清景里,古人給你的感覺,遠勝於世界上的一切。
懷特只顧自言自語,說著生活中最瑣碎也是最複雜的事情,其實所有的浪漫與智識都在裏面。你能想像一篇名為《獵熊》的文章給我多美的關於夜晚的感受嗎。還有,當春天與戰爭並列提及,既濃重又遠淡,似乎就懂了造物的意思呢。很愛那些喋喋不休,那些特立獨行的豬,那些意氣風發的鵝,因為慌亂中還不忘欣賞美的人值得尊敬。
昨晚看完了這本書。這時候,更加捨不得譯本,因為我知道再美妙的英語也無此魄力讓大地上所有被描寫過讚美過的靈魂復蘇,與我一起背誦,似曾相識燕歸來。
《人各有异》读后感(九):慢书的况味
慢书的况味
——读怀特《人各有异》
与那些需要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时尚畅销书籍相反,床头放置的这本《人各有异》是一本值得花时间细细品味的慢书。习惯了快速阅读的我,却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个多月,每日读个一两篇,周末读个三四篇,细细看,慢慢品,倒也颇得其味。本书没有讨论空泛的国家大事,也不同于《瓦尔登湖》中梭罗遗世独立的空灵哲学,怀特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仿佛不经意的平淡生活的琐碎记录,却又丝丝缕缕紧扣民生经济政治生活。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和体会的书籍,不是可以囫囵吞枣的快餐作品,不妨静下心来,泡一壶茶,慢慢阅读。
《人各有异》是著名童话《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和《吹小号的天鹅》作者E•B•怀特最著名的随笔集,是他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结晶。一九三八年冬,怀特在事业顺遂之时,却转身放下《纽约客》的工作,跑到缅因州去当农民,由春到夏,由秋入冬,亲手操持了一个农场。在《重游缅湖》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对他的影响之大。怀特与梭罗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警惕以国家、政府、集体等等名义,对个人自由的剥夺和侵犯。而在缅因的乡下,他用坦率、真诚的语调,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的叙述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以及正风云激荡着的二战的深刻思考,也成就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存在。
二战后美国快餐食品风行世界,而发端于意大利皮蒙埃区的慢食运动(“Slow Food”)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倡放慢用餐速度,以悠闲心情品味美好事物,以抵抗饮食快餐化、口味一致化的全球趋势。如果把流星般闪过的畅销书籍比作快餐食品,那么本书就是一本慢书,读者需要放慢速度,仔细阅读并去体会作者那种对生活的坦然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刺激的书籍可以愉悦感官,装潢美丽的书籍可以愉悦视野,本书虽然只是以简朴的文字描述朴素的生活,却有无法忘怀、难以挥之即去的审美魅力,阅读时不知不觉中就愉悦了思想。
怀特的文章不似《培根随笔》、《蒙田散文》那样只谈论些严肃的话题,他仿佛自言自语地说些杂七杂八的家常琐事。他也不同于远离尘嚣独自住在湖畔的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样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哲学思考,怀特更像是邻居大爷,絮絮叨叨地拉着家常,有时候不免啰嗦得让你厌烦,可是内心深处又觉得他确有其理。读后心里默默静想,不免愈发深思。他的文章比培根的深邃更平易近人,比梭罗的空灵又更贴近人世,多了很多活在当下的烟火气,所以一旦读懂,也更容易理解。
作为“农夫”,怀特花很多时间在农场经营上,写文章似乎是“余事”,他称自己已是“业余写作”,写作素材离不开身边的生活,所以会絮叨地讲生产计划是出产多少磅羊毛多少只羊多少打鸡蛋等等。怀特写散文似乎顺手拈来,其实苦心妙语,浑然天成。他可以从农场琐事突然就转到时政、正在发生的二战重大事件上,几乎不需要什么过渡,初看似乎突兀,其实却不然,他往往就此把自己想表达的思想、文章的主题三言两语点明了。比如,《清朗的日子》一文中,他可以从打猎讲到霜降时坐在谷仓的屋顶上眺望农场和远方,话锋一转,联想到了正在召开的慕尼黑会议,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以和平的名义,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了法西斯魔头希特勒。怀特显然反对英法的绥靖政策,于是,他借站在谷仓上的由头一语双关地点题:“在此高度上,人的视野格外清晰。说来说去,观察事物的眼光,到底谁更长远,是密室里的首相,还是谷仓屋顶上的人?”是故,读者对怀特的身在农场、心忧二战感同身受,让你不由赞叹他写法高明的同时,也读懂了他对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独有视角和看法。
对日常生活细致的体验观察中,融进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虽然仅仅描述美国缅因州某小镇的生活琐事,却又以小见大、由点及面,折射出二战时美国政治经济生活的点点滴滴,怀特的文章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半个多世纪之后读来仍让人感慨良多。或许当今中国社会中缺少的就是如《人各有异》这样对民生和社会进行独立思考、时刻反省的书籍。
《人各有异》读后感(十):转:自己唱戏要紧
自己唱戏要紧
储劲松
E·B·怀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梭罗膜拜者。不仅思想肖似,行事迹近,就连文风也奉梭罗为圭臬,尚味淡而思深。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梭罗喜欢在文章里罗列收成和开支,怀特也追踵前贤,煞有介事地列举计算他的种养渔猎和日常开销的明细。
我追慕梭罗也久,徐迟译版的《瓦尔登湖》以及新星版的《野果》(这个译名略嫌硬直粗糙),我读过很多遍,能背诵一些简妙的句子,比如“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颗晓星”。中外圣哲,多在后世的传言中逐渐演化成令人高不可攀的神,只可虔敬供奉而不可模仿。然而梭罗是可以效仿的,原因我以为在于他是一个平民化的圣哲,他的文章中有性灵派的“我”存焉。梭罗的骨殖已归大地,其思想和精神却永存世间,怀特不过是他众多信徒中的一个,当然,怀特不单是在思想上仰慕梭罗,还真正身体力行之。
怀特放弃在大都会纽约薪水优厚的职业,领着同在《纽约客》杂志供职的妻子以及他们的爱子,迁居到缅因州的咸水农场,当了一位地道的农民,在农事的间隙写梭罗式的散文。厌倦了大都会的生活固然是主要理由,还有一个理由,在凡夫俗子看来则有些傻气,在怀特经典散文集《人各有异》里,他说,作为《纽约客》的评论员,杂志规定的社评用语“我们”这个“模糊的字眼儿”让他感到困惑和迷茫。他的意思是,他不想用复数的第一人称写作,而想用没有丝毫含糊的“我”。
我不知道怀特在偏爱用单数第一人称的“我”来写作方面,是否也受到梭罗的强烈濡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梭罗的散文里,“我”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正如法郎士所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述传。”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还是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里面都必然有作者的影子。就散文而言,更需要作者以“我”的身份,对着草木,另一个自己,或者想象中的读者,敞开胸怀说真话。文若无“我”,必是满纸僵虫,所以我十分厌恶用第三人称写作的作品,尤其是散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词,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话貌似与法郎士相左,细思量之,其实二者所言并不相悖,“无我之境”乃是“有我之境”的高级阶段,“无我”仍然是“有我”的,只是“我”隐藏成了一箭山风、一块顽石,或者一茎野草。
近世的散文名家,外国的我钟情梭罗和怀特,中国的我尤爱周作人。我以为,虽然他们国籍不同,时代不同,身世各异,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独立自由之精神。无论是行事还是作文,他们都强调“我”,那个裸裎的、率真的、本质的、无所隐瞒也无所畏惧的自我。有人评周作人散文,以为有“落叶气质”,所评可谓精当。其实,梭罗和怀特的散文,同样有简远辽阔的落叶气质,初品寡淡而细碎,反复咀嚼方才明白是高士手笔,其境界远非姿质凡常写作者所能企及。他们是家常的,恬淡的,更是老辣的。就好比静美秋叶聚拢了,点一把火,其味一如芥末。
铜板铁琶唱大风之文,雄则雄矣,读多了,总觉空乏,好比在听华而不实的马谡慷慨激昂纸上谈兵;低吟浅唱作鸟声之文,美则美矣,读多了,定会发腻,如同听自己不爱的人向自己倾诉幽情。只有深具落叶气质的文字,才可以润进人的心里,并成为一个人肌体和精神的一部分。
周作人作过一篇《谈文章》,文中讲了个小典故:旧时绍兴有一个伶人,带出了一个好徒弟,叫他初次登台演戏时,伶人吩咐徒弟道:“你自己唱戏要紧,戏台下边鼻孔像烟囱似的那班家伙你千万不要去理会他们。”他还说了关于写文章的种种,我深刻记得的,就是“自己唱戏要紧”。周作人写文章,完全是旁若无人唱“我”的戏,梭罗和怀特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写作者,从前我写了很多废话。应时,应景,应约,应名,应利,有时甚至什么也不应,纯粹是三天不写手痒。有一天我读到周作人的《谈文章》,又想到梭罗和怀特,突然像大梦醒了似的,发觉做一只废话篓子,杀自己的头发、脑子和光阴很不划算,远不如敞怀躺在石上招野风吹我痛快,也不如雪夜拥衾读前贤著作来得自在。于是发誓要节字如节育。猫有九条命,人最多两三条,我以为梦醒那一天我陡获解脱,有如新生。
“自己唱戏要紧。”这话不仅适合唱戏、写文章,也是做人处世的千金方,可当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