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拉快跑》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罗拉快跑》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0-15 21:0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拉快跑》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罗拉快跑》是一部由汤姆·提克威执导,弗朗卡·波滕特 / 莫里茨·布莱布特罗伊 / 赫伯特·克瑙普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拉快跑》观后感(一):“游戏”人生

《罗拉快跑》是由汤姆·提克威执导的于1998年上映的影片,特殊的叙事结构,并采用多元化的手法,将动画电子乐等一些现代化元素融入进影片,创作出了现代电影的新的表达方式。同时影片中对女权主义的表现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将影片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电影采取的是一种板块式的叙事结构,整部影片被清晰明了的分为三段。影片开端由一个面目狰狞的兽面钟摆引入,钟摆来回发出沉重的声响伴随着节奏越来越快的“滴答”声,给影片定下了一种强有力的节奏。随后由钟摆怪兽口中推入镜头,乱走的人群在虚化的场景以及降格处理下显得漫无目的碌碌无为如行尸走肉般,显示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同时,片中次要人物此时一一出现,并以银行警卫踢起的足球为连接,镜头转入动画版罗拉,动画中首先生动形象的交代了罗拉的主要形象,并用一种闯关的方式来表现其游戏的性质,至此片头结束。接着镜头快速推进到罗拉房中,人物正式出场,开始第一段叙事。影片接下来的三段叙事结构大体相同,每一段中罗拉奔跑的时间都占了大部分,罗拉的奔跑伴随着电子化的音乐更加富有动感,让人精神紧绷,而在三段奔跑之间由曼尼和罗拉的想象空间分隔开,一大片红色的环境与两人之间的低语让观众紧绷的神经得以缓冲。影片叙事中用黑白和彩色来区分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同时用镜头的快速运动和快节奏的剪辑构建了一个节奏性极强的氛围。 影片的看点不仅在于其结构的新颖,在影片所构建出的清晰轮廓中,导演在影片中融入动画、涂鸦、电子乐等多种元素,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多元素的运用亦更符合现代社会人对于新鲜刺激事物的好奇心,从而使影片更加引人注目。同时,其亦有独到之处。其中影片对于动画的运用可谓神来之笔,就其画风而言,它算不上细腻,甚至有些粗糙,然而这种有些粗糙的涂鸦式的动画生动传神的表现出画面所要表达的内涵。一如影片开头之处,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罗拉的整体形象,红头发、蓝背心、绿裤子,特征明显,生动形象。动画的效果不仅体现在此,其更能将一些现实中难以表达的抽象的画面和物像表现的生动形象。昏暗幽惑的空间,长满尖牙的通道,动画的方式不仅将时空隧道这一抽象事物表现的具体化,吞噬罗拉的时空隧道更是表现出时间的残酷性,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伴随着动画出现的是极具动感的电子乐,节奏感极强与罗拉奔跑时的状态相得益彰,同时营造出一个紧张、激动人心的氛围,使人的心脏随音乐鼓点的节奏跳动,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影片用一个独特的叙事结构,掺杂进多元素的表达方式,看似表现了一个肤浅表面的爱情故事,实则却充满了人生的哲学意味。影片开始便提出时间与人生的问题,钟摆上的怪兽正是残酷无情的时间的化身,钟摆越摆越快吞噬着一群漫无目的碌碌无为的人群,让人不禁思考时间如此快而人生意义在何?难道要做时间的奴隶,任其鱼肉?之后罗拉三次奔跑中相差时间仅有几秒,然其最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又影片中路人的命运皆因几秒钟的时差而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在一瞬间。在影片游戏化的一次次重复中,显示出一种命运轮回的宿命感,然游戏可以按下重来键,人生却没得选择,错了便是错了。影片中不止一处为观众展现出一种女权主义的思想,就整个故事而言,曼尼在遇到难题时第一时间就给罗拉打电话,寻求罗拉的帮助,同时把自己犯错的原因归咎于罗拉,“都是因为你没有按时来”,同时在罗拉为筹集钱奔跑时曼尼却一直在等待,两人的相处关系中,曼尼明显处于弱者地位。另外在女职员的人生剪影中,女职员处于主宰地位,男人如牲畜般跪在地上等等。 都说我们现在是“视听的一代”,《罗拉快跑》则是将这种观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并在其纷杂繁复的视听语言下用一个爱情故事表现其对人生对时间等问题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刻。

  《罗拉快跑》观后感(二):强悍的一定是命运

强悍的一定是命运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悲剧的产生原由本质是不可预知的命运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宿命论这种心理归因倾向延续几千年一直强悍的存在我们生活的认知当中。生活的本质到底是悲剧性还是客观性的,虽然在这部影片当中并没有表现情感上的悲喜倾向,但是导演却从同一事件的三次发展当中想象出三种命运的轨迹,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导演的创作思想和对命运的理解即宿命的不可知性,也同时表达了他想对命运进行绝对的掌控,然而时间等外在强大的客观因素使他完全失去控制,最终只能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当然,除去对这个充满哲学思辨的导演的心理创作的分析以外,这部影片本身的艺术特性和风格也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因为它本身是一部很主观的个人表达式电影,传达的内容也必然是创作者很主观的认知和思想,但是这种思想讲述的方式却是十分的与众不同吸引眼球,导演首先在对内容创作上便进行了不同的设定,从而使三段起因相同但是结果迥然不同的事件很有条理和风格化的进行了表达,也因时间的紧迫感使导演吊起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兴奋感。、

汤姆·提克威这部影片让我想到了《蝴蝶效应》、《时空恋旅人》以及诺兰执导的《记忆碎片》,因为他影片既包含了《记忆碎片》中影像的相同重复,但又和其表达的故事内涵截然不同,而从对命运的控制上这一主题来看结合时间这一因素的思考,它和《蝴蝶效应》以及《时空恋旅人》在同人生这个主题上有着非常相似的情感倾向,即即使可以在时空中进行往复,但是命运却并非可以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深深地宿命感油然而生,只不过有人很乐观的接受这种宿命安排,而有的人则不断地反抗塑造了更加悲剧式的命运。

《罗拉快跑》除去导演所给予的哲学上对时间、命运、情感等主题的思考外,它的拍摄手法对摄影机的灵活运用,还有主观的自我形式风格的表达,以及音乐和色彩上同表演节奏和步骤的匹配增加了这部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影片更容易忽视演员的表演技艺,这里的演员更像是一种思想传达的载体,他们本身的属性完全为了导演所想要传达的思想控制了,这也是这种以导演思想为根本的艺术影片对表演艺术的一种限制,自我自由表达的影片大多另类,而我认为汤姆·提克威这部影片在思想上虽然呈现哲学上的思考然而并没有什么突破,而且在拍摄的艺术手法上有些炫技的嫌疑,结合各种艺术的精妙匹配才使得这部影片被人称道。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影片能够拍摄成这样的程度,也是值得肯定的了。同时他表达的主题非常大众适合市场,在推向市场这一盈利性方面来说是值得考虑的。不过于我个人而言高度风格化的哲学性影片我更倾向于反传统和道德的一中批判性和叛逆性的艺术,这种带有侵略性的艺术更有穿透力对于艺术和人的发展其实更有推动性。

  《罗拉快跑》观后感(三):跑跑跑

罗拉(弗兰卡•波滕特 饰)和曼尼(莫里兹•克雷多 饰)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其中曼尼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而罗拉则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爱情顶着”的爱情至上主义者。

一天,曼尼为老大完成一项钻石交易,带着装有10万马克的钱袋等候罗拉的接应,然而罗拉的自行车被人抢走,耽误了约定的接应时间,曼尼只好乘地铁回去。在地铁车厢里,曼尼扶起身边的乞丐,同时,看见两名警察向他走来。慌乱中,曼尼下了车,竟然把钱袋忘在了车厢里。显然,钱袋被乞丐拿走了。此时距离曼尼和老大约定见面交钱的时间只剩下20分钟,如果20分钟之内筹集不到10万马克,曼尼就会被老大杀死。走投无路的曼尼打电话向罗拉求救,如果罗拉20分钟之内不能赶到,曼尼只能铤而走险抢劫电话亭对面的超市。

考验罗拉爱情的时候到了,为了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银行家父亲求助的路上。

  《罗拉快跑》观后感(四):西西弗神话

《罗拉快跑》是一部形式感很强的片子,罗拉要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以营救男友,除却开头她接到电话到夺门而出的十分钟,此后的60分钟被均匀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演绎了三种不同的营救过程与相应的结局。

影片用于表现事件的时间与事件本身的时间同长,于是,我们跟随罗拉的奔跑,在三个完整的20分钟内,体验了三次惊心动魄的救援,看罗拉那一头鲜艳耀眼的红发,三次在柏林的街巷飘扬,像一面旗帜。

片子开头,在快节奏的电子音乐中,卡通化的罗拉飞奔下楼梯,在楼道遇到一个男人和他气势汹汹的狗——正如这里所表现的,《罗拉快跑》在形式上很像一款电脑游戏:游戏时长,20分钟;游戏目标,解救男友;通关障碍,越过路上的车辆与行人,找银行家老爸借钱,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十字路口,阻止男友在走投无路下抢劫超市。

三次营救中,前两次分别因罗拉被警察开枪打死和男友被救护车撞死而“闯关失败”,没关系,点击“重新游戏”,一切又回到最初,红色电话悬在半空,罗拉向母亲喊了一句“我去买洗发水”,便开始又一次没命的奔跑。

  《罗拉快跑》观后感(五):遇见是“可能”的N次方

作为一部后现代电影的代表之作,《罗拉快跑》在影坛上的地位确实不可撼动,它运用种种先进的科技手段,特殊的剪辑技法等,以两百万美金的低成本在全球票房创造了一亿美元的票房奇迹,然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输出,它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票房,而是电影本身带给人们内心的碰撞,以及在社会上造成的轰动。

时隔18年,再去看这部新时期德国电影的复兴之作,依旧觉得十分吸引人:充满动感的背景乐贯穿了罗拉的三次奔跑,增强了情节的紧张感,也提高了观众观影的注意力;动画和现实的穿插剪辑使得影片变得趣味横生;影片的镜头语言也是十分丰富。“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从罗拉的造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电影的时代特色:放纵的年轻人和思想解放的社会群体。

摒弃那些对《罗拉快跑》中关于所谓女性意识、个性释放,吧啦吧啦的官方评价,从《罗拉快跑》,我看到了命运之下,人类如同蝼蚁一般卑微无奈,我看到,我们所深信不疑的也许都是自欺欺人谎言,我看到,即使命运那么无赖又不讲理,总有人会步履不停地与之搏斗。

一切都像多米诺骨牌一般,一个因造成一个果,如果不是如果那天一向准时的罗拉没有被偷了自行车而错过约定的时间,曼尼就不会因为打不到车而坐上地铁遇见流浪汉;如果曼尼能够多等罗拉一会儿,就不会因为抢劫超市而导致罗拉的死亡。然而,命运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也:罗拉,曼尼,途中所遇:恶狗和恶男,妇人,男孩,麦尔叔叔的黑色轿车,盲妇,银行女职员和红色救护车在三次奔跑中获得了命运的改变。影片展现了妇人因为遇见罗拉而变得不同的三种人生:因心情郁闷偷小孩被捕;也许意外地中了彩票,开启了富豪人生;也有可能因为和罗拉的碰撞遇到慈善组织,从此弃暗投明。偷车的男孩也许会遇见一个美丽的女子,幸福地共度余生,也许会最终一无所有,在街头终日流浪,也许也会将赃车幸运地以70马克的价格卖给拾到巨款的流浪汉。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会发生变化,比如麦尔叔叔三次都注定要撞上那辆白色小轿车。地球上有近70亿的人口,我们互不相识,却会因为某个时刻的某个选择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彼此的生命轨迹。

当罗拉和曼尼做完爱躺在床上时,罗拉对曼尼说如果曼尼当初没有遇到自己,他也会对别的女孩说对方是曼尼遇到的最棒的女孩,也会对那个女孩说他爱她。只是因为曼尼遇到了罗拉,于是,那个“世界上最棒的女孩”成了罗拉。

于是,相识成了偶然,真爱成了谎言,谁也说不清究竟“内心”是怎么一回事,正如片头所说的“人类,也许是这个星球上最神秘的生物,是一个无从解答的谜团,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去向何处,是怎样知道那些我们自以为知道的食物?”我们无法真正地看清自己,命运像极了一个巧妙的机关,时间正是从暗处楚楚欲动的暗器,它无处不在,却无法战胜。

遇见是“可能”的N次方,遇见你只是我生命中无穷小的概率之一,我本有无穷大的概率错过你,而我偏偏遇见了你,既然遇见了,便再无须多虑那错过的N次方减一,从此你是唯一。

一遍一遍地看罗拉的奔跑,看她努力地重复那段20分钟时光,在一次次失败中坚持下一个20分钟,最初是感慨现实中的罗拉是不存在的,人哪有那么多的机会去重新过一生,错过就错过了。确实有些悲观,可是此刻,当我第不知几遍翻看本片,看到罗拉一次次不知疲倦的奔跑,看到她脸上一如既往的坚定,猛然觉得罗拉之奔跑正是对命运的极度反抗:命运所给予我的,我决不接受!那头张扬的红发,那不知疲倦地奔跑,正是生命力的展现啊。

  《罗拉快跑》观后感(六):奔跑吧!爱情

《罗拉快跑》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以主人公罗拉三次的20分钟为主线,传递了选择的重要性以及罗拉身上的独特的性格特征。 女主人罗拉是一个热情奔放勇敢的人,和她的男朋友曼尼是一个比较懦弱怕事的人。影片主要从曼尼弄丢了老大的10万块钱,让罗拉在20分钟之内送来10万块钱,罗拉在这20分钟奔跑中的故事。 罗拉是一个思想比较前进,爱情属于第一的人,染着一头红头发,穿着绿裤子。是一个与那个时代显的格外不同的人,而影片中大部分人的着装呈现的都是黑白色,父亲,曼尼,以及保安等人。 本片大部分用的都是暖色调,罗拉快速奔跑时沿途的景象,以及比如罗拉的红头发,片中在一些小细节上都用的红色,红色的电话筒,红色的救护车,超市门牌logo是红色的,第一次抢钱用的红布袋装的,都是表示一种生命力。而穿插的回忆,则是用的黑白色,将现实区分开来,并且通过对话的方式将回忆进行快速剪辑,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 影片故事中的一次次重来,就是一次次的选择,三个20分钟的奔跑,三个不同的选择,但都是为了爱情。第一次罗拉选择和曼尼一起抢劫超市,被警察围堵,罗拉中弹。故事重来,第二次罗拉选择挟持自己的父亲要来10万,在把钱交给曼尼时,曼尼被救护车

  《罗拉快跑》观后感(七):别整那么多纯理论了,跑起来吧

“人类,也许是这个星球上最神秘的生物,是一个无从解答的谜团。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去向何处?是怎样知道那些我们自认为知道的事物?为何我们对一切都深信不疑?有无数疑问需要找到答案。一个答案将衍生一个新的疑问,而一个答案又将衍生下一个疑问,如此循环不止。但最终,会不会永远是相同的疑问?并且永远是相同的答案?

球是圆的,比赛90分钟后结束,这是毋容置疑的,其他一切皆纯属理论。开始吧。”

有很多小说和电影都会设置这种面对同一情形会有多次重新来过、重新选择的机会,当然也会带来不同的结局。有评论说电影讲述的是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细节的改变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有评论说罗拉的三次快跑暗示着前两次是人与上帝的斗争输了,第三次战胜了上帝、时间,赢得了胜利。

对我来说,启发就是影片开始的这段话,意味着,别想那么多纯理论的东西了,没什么大用,赶快跑起来(行动起来)吧。第一次罗拉和男友的对话和第二次男友与罗拉的对话,其实都印证了开头的那个问题:会不会永远是相同的疑问?——这个疑问就是,你爱我吗?(暗含着人类都希望爱与被爱,内心深处都在渴望爱)并且永远是相同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我爱你。(爱是一切,爱是包容、爱是占有、爱是愤怒、爱是喜悦、爱是不顾一切、爱是即使你死了你也永远在我心中、爱是你就是全世界最好的那个女孩……)罗拉要确认自己是被爱的、值得被爱的,罗拉的男友要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而且双方都希望自己是对方心中的唯一,第一。

只要你不死(最终结局未到来),总有无数个人生版本在等着你,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选择。再说了,说不定有无数个你在多重宇宙已经做出了她们的选择,而你只是演绎其中之一。

跑起来吧……

  《罗拉快跑》观后感(八):《罗拉快跑》:向后现代艺术致敬

第三次看完《罗拉快跑》,我不自觉地向后现代电影的“肆无忌惮”,“随心所欲”的创造性精神发出感慨。

何谓“后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利奥塔的经典定义,后现代即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即对任何一种给定的权威模式的不信任和解构。这在《罗拉快跑》中有了完整的体现。

电影的海报设计十分独具匠心:罗拉甩着一头红得发亮的头发,面带焦虑,努力的向前奔跑着,是在追赶什么?还是被谁追赶?导演在宣传的时候就给观众留下了问题,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而周围的事物在高速奔跑的状态下变得不清晰,仿佛罗拉穿梭于时空隧道之间。另外,三张“奔跑的罗拉”在海报上的平行位置,也为这部电影的剧情与结构打下了伏笔。

《罗拉快跑》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毒贩曼尼带着十万马克向老大交差的路上,因为极其偶然的原因,将钱忘在了地铁车厢中,被一个流浪汉捡走。马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用公用电话向女友罗拉求救,要求她在20分钟内筹到十万马克,并将钱交到老大的手中,影片至此,罗拉便开始了拯救曼尼、拯救爱情的奔跑。

导演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其后的故事讲了三遍,而三次罗拉奔跑的结果大相径庭,仅仅因为其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细微差别,这也赋予了整个影片极强的戏剧化色彩。

第一次奔跑,是一场十分无奈的悲剧。罗拉在指定的时间刚好赶到会合地点时,曼尼已走进超市抢劫。罗拉毫不犹豫地给予男友协助。而就在抢劫即将得手之际,一名警察因紧张而走火,子弹击中罗拉,使其当场毙命。

第二次奔跑,是一场黑色幽默的闹剧。罗拉重复了第一次的倒霉,出门被流氓和恶狗绊倒,在街上的相同位置再次与推车妇女、修女、小偷相遇,并与流浪汉相撞,在银行父亲还是选择了拒绝帮助,罗拉气急败坏抢过保安的枪,以武力相逼拿到十万马克。在赶到会合地点时,正欲抢劫银行的曼尼放弃了对超市的抢劫,但是突然出现的红色救护车正好撞上了想罗拉走来的曼尼,曼尼当场死亡。

第三次奔跑,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喜剧。罗拉出门时,逃过挡路的流氓和恶狗。但到达银行时,父亲因应叔叔邀请离开了银行,情急之下罗拉只能去赌场碰运气,而曼尼在盲人妇女的指导下,发现了拿走十万马克的流浪汉,曼尼凭借手中的枪重新夺回十万马克,交给了老大,取得了老大的信任。当罗拉拿着赌场中赢得的十万马克到会合地点的时候,两人顿时成了富翁,欢喜地收场。

在影片的开始,《罗拉快跑》就引领观众进入一种对人生和命运思考的状态。而在给定的前提下,导演运用非传统的重写式版块结构从三个角度,三种结果对其进行解读,印证了“每一秒你都在改变世界”的真理,使影片“理性的结构与命运的偶然”这一主题有力的得到论证。

理性,在现代人的视野中,已经变得迷惘且虚假,与人们渐行渐远。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长久以来依靠的理性是如此地苍白无力,在理性之外,充斥着不可预知的非理性因素的神秘作用,还有着太多仅仅依靠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地不可掌控,“人定胜天”这句话在此处完全失去了力量,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仿佛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叙事结构上,复调型的版块重复叙事,无论是对传统的三幕式戏剧结构,还是对非传统的环形叙事结构,都是用一种标新立异的方式完成了自身对理性的解构。通过罗拉三次奔跑结果的不同,让我们看到,命运在微小的瞬间就能发生极大的转变,强调了其偶然性,紧紧地扣住了影片主题。各版块间不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从单一的版块来看又保证了其独立性,使影片中的偶然与必然,单一和多元得到了辩证统一。

在画面与剪辑方面,影片运用了纷繁复杂,花样翻新的画面剪辑,表现了世界的缤纷多彩,也隐喻了非理性事物占据的不可忽视的地位。另外,影片中大量跟镜头的拍摄,使得整部影片显得十分动感,反映出了世界的动态和混乱感。快节奏的剪辑也把握得非常到位,整个故事都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发生发展,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刺激”程度,满足了“视听的一代”视听享受的观片要求,让影片能在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下进行,抓住了观众的心。

本片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其视听语言的多元化。影片混杂了MTV、电子音乐、电子游戏、摇滚、动漫等多种形式,使影片成为一个“大熔炉”,新颖而不唐突的多元的后现代艺术格调。特别是在对人物造型的设计上:一头红发(在整个影片中只有罗拉是红发),表现了每个人的独特性;一件背心、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鞋又体现了人的普遍性。独特性强调了个人对世界的改造作用,普遍性则强调了非理性因素的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此处罗拉集个体与集体的对立于一身,使得这个活在现实世界却又不屈于现实的主人公成为影迷心中一大经典的形象。

在这部影片中,看不到任何对电影传统形式的顾虑,传统的电影形式也没有给这部电影带来任何束缚,从而使得整部影片体现出了一种为我所欲的超脱精神。“取消权威,提倡多元”,这本身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在电影的领域中,挑战权威、传统的行为是推动电影发展的根本动力,立异的态度是各个影人应该具备的,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各个影人应该去追求的。

  《罗拉快跑》观后感(九):幸好不是我

在课上听老师推荐了罗拉快跑,而我又正学德语,周末趁着有时间就看了。

  刚看的时候我是完全被震撼到了,从没见过这种有趣的片头和叙事方式,所以尽管我是个不耐烦的人,平时追不了电视剧的人,也充满期待地看下去。这部影片是真的棒,它是我这两年来看过最好的电影,主要是叙事方式太新鲜了,故事情节也令人深思。

  人总是羡慕别人拥有自己的没有的东西,我就非常羡慕罗拉。她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有不顾一切的爱情观,有说做就做的凛然。这些都是我没有的,如果是我,不瞒你们说,或许接电话的时候就跟曼尼一块哭了起来。看电影的从头到尾我都在想,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思考良久,我的答案竟然是:幸好不是我。所以罗拉,罗拉是个让人佩服的女孩子,她乍眼看上去或许不美,但我们绝不能否认,跑起来的她看上去最美。

  罗拉前后短短几秒的差距就改变了无数人的一生,细想极恐,令人发指。我开始担心命运是不是早就安排好的,缘分是不是早就注定,痛苦是不是也早安排好。推车妇人、倒卖自行车的小伙、银行女职员…他们的命运能在短短几秒的差距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让人感觉个人的渺小,实在令人害怕。或许人生实在短小,快乐有快乐的道理,痛苦有痛苦的道理,承受或者反抗都自有道理,我们不可能像罗拉一样有那么多重来的机会,有那么多的天赐良机。我们能做的只是定好大方向,完成小目标,人生途中可能有很多变数,可总比止步不前好。

  看电影时一直为罗拉揪心,看完电影,作为一个懦弱不堪的灵魂,只能说:幸好不是我。

  《罗拉快跑》观后感(十):罗拉快跑——在头脑里创造可能

人类……

也许是这个星球上最神秘的生物

是一个无从解答的谜团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去向何处?

是怎样知道那些我们自认为知道的事物?

为何我们对一切都深信不疑?

有无数疑问需要找到答案

一个答案将衍生一个新的疑问

而下一个答案又将衍生下一个疑问

如此循环不止

但最终,会不会永远是相同的疑问?

并且,永远是相同的答案?

“球是圆的,比赛90分钟后结束。这是毋庸置疑的。其他一切皆纯属理论。开始吧。”

是的,德国人的电影。

《罗拉快跑》上映于1998年,来自导演汤姆·提克威。豆瓣简介如下:

“罗拉和曼尼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其中曼尼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而罗拉则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爱情顶着”的爱情至上主义者。

一天,曼尼为老大完成一项钻石交易,带着装有10万马克的钱袋等候罗拉的接应,然而罗拉的自行车被人抢走,耽误了约定的接应时间,曼尼只好乘地铁回去。在地铁车厢里,曼尼扶起身边的乞丐,同时,看见两名警察向他走来。慌乱中,曼尼下了车,竟然把钱袋忘在了车厢里。显然,钱袋被乞丐拿走了。此时距离曼尼和老大约定见面交钱的时间只剩下20分钟,如果20分钟之内筹集不到10万马克,曼尼就会被老大杀死。走投无路的曼尼打电话向罗拉求救,如果罗拉20分钟之内不能赶到,曼尼只能铤而走险抢劫电话亭对面的超市。

考验罗拉爱情的时候到了,为了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银行家父亲求助的路上。”

之后,这部81分钟长的电影拍了三个罗拉跑过的那20分钟,提供了三种可能的结果,以及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罗拉头脑里闪过的,路人的,亲人的种种可能。

一次发生在头脑里的平行世界实验,三次完美的可逆过程,结构本身就已成为故事。黑泽明的《罗生门》里,不同人对同一事件有不同解读,是发生在不同人头脑里的平行世界。黑白色的电影和一桩凶杀案让那部电影的哲理性中掺入惊悚——这种事实真相因观者角度和位置不同而不同的更为复杂的世界本身也带有某种惊悚。

《罗拉快跑》却不同,虽有开头大段的饱含哲理的话语背书,音乐和画面的处理带来的却是更有轻快和愉悦。罗拉拼命奔跑,一心想要救男友,但意识流常会自动闯入。奔跑中遇到了路人,头脑里就闪现对路人的猜想——这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有的经历——意识流躲在暗处,一有机会就伺机而动。而且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罗拉头脑中的所有闪回互相联系,影片本身自成一个世界。遇到的路人里有偷了曼尼钱袋的乞丐,有偷了罗拉自行车的年轻人,有罗拉父亲的同事。而罗拉头脑里闪回的内容也依罗拉对此人的印象而定:比如,骂自己的推儿童车的女人,她的孩子死了,她变成一个专偷别人小孩的罪犯;偷自行车的年轻人越玩儿越大,最后死掉。撞上的自己的父亲的女同事,出轨其他人。闪回并不仅仅是闪回,它反映某些事实。

而在琐碎意识流后的是整个电影的大的结构,即三次奔跑,三种结果。20分钟过去又返回,过去又返回……第一次,罗拉和曼尼抢劫了超市,罗拉被警察猎杀;第二次,罗拉抢劫了银行,而曼尼却出了车祸去世;第三次,罗拉和曼尼都平安渡过,而罗拉的父亲出车祸去世。然后,就没有了然后。想到影片中。罗拉对父亲的猜想是父亲出轨他的女同事,大概这样的结局是罗拉最想要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喜欢做白日梦,梦里一切都是完美的:成为白富美,超有内涵,有气质,还长命百岁,还要家人都过得好……真有种但愿长醉不用醒的意味。人类有意识,能想象,简直是平淡生活里最够味的调味品。

如果能选择的话,真正的成为白富美,用全身心体验人生的滋味,要比仅仅是做梦要好上一百倍。

所以,过好生活也比看电影重要一百倍哦。^_^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