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撤离科威特》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10篇

2017-10-24 21: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10篇

  《撤离科威特》是一部由拉加·门农执导,阿克谢·库玛尔 / 尼姆拉特·考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一):缺席的政府 发展中国家之痛——《Airlift》观后感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1990年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入侵科威特,当地17万余印度人撤离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部著名的作品,那就是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两部作品都展现了,一个政局发生剧烈动荡的国度里,异国民众的逃难经过。然而两者的区别也同样的鲜明,逃离德黑兰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美国政府,而在逃离科威特过程中,印度政府却“消失”了。
       在《逃离德黑兰》一片中,造成撤侨困境的障碍是伊朗当局与美国政府的对立,但这完全没有阻止美国政府的撤侨念头。当得知六个大使馆工作人员流散在外后,政府立即给出了三个营救方案,不但如此,他们甚至一度疯狂的想派武装力量直接杀进伊朗,完全不忌惮与伊朗当局正面撕逼,尽管最终采纳的“拍电影”方案让营救过程看起来像偷鸡摸狗的惊悚片,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一个强大美国政府的存在和其毫不忌讳宣扬的公民权益与人权价值,阴暗的故事背后是一片光明的底色。而印度人撤离科威特时,却完全是另外一副光景。
 
     陷入混乱的科威特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二):印度尽管国力不如中国,但撤侨的速度却不含糊。

中国军舰从冲突中的也门疏散了571名侨民。部分网友“以小见大”地从“印度尚未撤离全部侨民”看出了“中印国力差距”。但事实上,将单次撤侨的顺利与否和国力划等号并不合理,印度的撤侨行动也绝非想象中那样不堪。根据新德里电视台(NDTV)的报道,截至3月26日,印度在也门的国民超过4000人,其中预计有2500到3000人生活在目前被叛军胡塞武装(Houthis)占据的也门首都萨那(Sanaa)附近,其余的国民则分散居住在也门各地。通过海路撤侨的线路主要是从亚丁和荷台达(Al Hudaydah)进行,而印度侨民的主要聚居地萨那距离最近的海港也有近400公里,让这些生活在萨那附近的印度侨民穿越交战区前往海港难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另外,印度还答应在印度侨民全部撤离后帮助孟加拉国撤离其在也门的约2000名侨民。相较之下,中国在也门的侨民人数相对较少,只有不到600人,撤侨行动的规模要小很多。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三):祖国是客观存在

这是今年看的第二部印度主旋律电影,另外一部是《摔跤吧,爸爸》。跟《摔跤吧,爸爸》一样,《撤离科威特》赞美的是作为个体的印度人,对印度政府则是大加批判,这和我国的主旋律电影是不同的。
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是从篇末的报纸剪辑看,电影和历史事实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四):我们对我们自己重要

       萨达姆入侵科威特了,印度政府突然“消失”了,前一天还是歌舞升平,下一秒就陷入了战乱的灾难中了。政府不对他的这些人民负责,没事,我们对我们自己负责,因为只有我们对我们自己重要。
       作为一部战争纪实片,依然在影片中展现了印度电影的特色,歌舞。整部影片有三段歌舞,穿插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却不显得突兀。第一段歌舞出现在影片开头,男主独自一人沉醉在欢乐中正好反映出其生活的富裕。第二段歌舞出现在影片的中间部分,当所有的人以为他们可以坐船离开的时候,歌曲响起,每个人都欢欣鼓舞,扭动起来身体,被生活的苦难压抑着的他们终于可以释放了,然而事后情况反转,整个气氛的安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种希望幻灭的心情,只能在无言中苦苦煎熬。第三段歌舞在他们终于撤离时响起,激动、兴奋、感恩,就用歌曲去表达吧。
       从镜头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是比较写实的,除了男主回到家迫切地寻找自己的家人时采用摇晃的镜头外,全片几乎都用移动镜头镜头,不加其他特效,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平实地叙述,却在BGM的作用下,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剧情张弛有度,不拖沓,越看越吸引人。
       影片围绕男主的行为展开剧情,刻画出了一个动荡时局下的大人物,也赞扬了责任感的重要性,从中也让我体会到人要好好地活着,要为自己负责,我们对我们自己重要,我们自己才能解救自己。
       好了,接下来才是我观影后的最大感受——要是有这样的男的,即使胡子拉碴我也要!
       男主一开场,胡子拉渣的,不喜;还是个重利的商人,更不喜。不过,他会唱歌耶,还蛮好听的;还会吹管,好棒啊;竟然还会跳舞,身体扭动跳起来好好看!是的,这样的人设不就是言情小说里的男主吗。
       但是,就因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周遭的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人员离开了,抛下了这里的人民。男主本打算花钱逃离科威特的,却在人们期待眼神中责任感爆棚了,瞬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即使不被妻子理解,也毅然决然地要帮助这里的印度人撤离。时势造英雄,那时的他就是个大人物。
       此外,男主身上有好多亮点啊。他爱他的妻子孩子,司机被杀后,开车回家看着路上的残迹,忍不住哭泣,回到家疯狂的寻找妻儿,拿着女儿的布偶痛哭流涕,没错,哭得鼻涕直流。。。果然是个感性的人。男主还是个优秀的谈判家,该软时柔软,该硬时强硬,还临危不乱,故作镇定,懂得顾全大局,行为处事如此果断,很有理性。男主更是个舍己为人的大男人啊,宁愿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一对科威特人的母女带走,当他抱着那小孩带着那妇女往自己的车子走过去的时候,形象瞬间变得高大。男主还是个战斗力很强的人呢,对方有手枪又怎样,照样对打,要不是他妻子被抓,我想他一定能战胜那几个手持手枪的人的。
       总之一句话,这就是一个从小说里走出来的完美男主,且在战乱中能这样更是难得。
       影片在故事叙述上平实却紧凑,配乐更是很好的渲染的人物情感的氛围,虽然并不算很棒的影片,但难得能让男主成功的吸引到观众并产生爱慕之心,很不错。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五):感人涕下的“政治正确”

这样一部“政治正确”的歌颂祖国的影片,把我看哭了。
故事基于真人真事,讲述1990年伊拉克攻打科威特之后,十几万在科印度人在一位“英雄”带领下撤离战地的故事,以下为强力剧透:
影片开头主人公的惟利是图已经优越感爆棚的场面虽说老套却不可或缺,于战事突然发生时那种暴躁不安有些单薄,之后突然决定放弃带着家人逃离而选择留下略微突兀,毕竟一个人要转变一直一来的为人处事方法是很艰难的,虽说有司机的死作为一些铺垫。
不过不要紧,我还是渐渐也融入进去,开始爱上这样主角。就如同那个不能理解丈夫为何性情大变不为家人考虑的妻子一样,从她的视角里发现了这个人的伟大。这其中,也跟随主角经历着各种惊险和波折,和伊军方谈判,军官小人得志的贪婪残暴守信用让人憎恶;和母国外交部的无数次交涉,他们的事不关己互相推诿闪烁其词外加效率低下让人愤怒;还好,不论哪一类人都不是千人一面的,他们中总有人能通些情理,然而伊方外长的承诺却因为UN的禁令泡汤,被软磨硬泡外加父亲提点以及良心发现的母国外交部底层公务员开始着手为远在他国受难的同胞奔走,却举步维艰。是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焦虑,所谓的使命通常会淡化在日常的油盐酱醋里,但是总有人是清醒的。
由于乘船离开的计划泡汤,被救助的一个“老顽固”开始把不满发泄在主角身上,一直守护在旁已经深深理解丈夫的妻子出面训斥了这个“忘恩负义”的老头(插一句,这边感觉女主的肢体语言不是特别自然,让人出戏)。屡次的挫折,让主角有些泄气,此时妻子则温柔鼓励“你一定可以的,因为你有那样的基因”,我不知道相处多年的夫妻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会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但如果我在那样的情境下听到这样的话,会觉得全世界都在脚下,没有不能完成的事情。一个妻子对于丈夫莽撞的“大义”从开始的不解却不得不妥协,到中间因为受冷落抱怨责怪,到一直旁观慢慢感知其意义,到丈夫被责怪而反击别人为其叫屈,到他受挫失落而鉴定鼓励,这样的心路历程很符合一个普通妻子的身份。
垃圾船运人的计划遭到敲诈,主角狡猾地诈了回去,随后为保安全十几万人开始了往约旦的“曲线撤离”。人群中混迹了一位年轻的带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是危险的“科威特人”,这颗炸弹的暴露让周围的人陷入不安,男主把她安排到自己车上时,女主看他的眼里放出了光彩,两人相视一笑,这一刻,她大概觉得他史无前例的帅。
绵延的车队在路途中遇到了关卡,为了保护无护照的科威特人,主角武力反抗哨兵,在险遭处决的时刻紧随其后的同胞们围了上来(这一段为了体现主角的高大威猛居然一个人打了那么久手法还那么准,也真是拼了…),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胜利了。
一直“拖后腿”的母国官员们终于发力了,谈判取得胜利,人民跨国了边境,终于离开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是非之地,只是有人愿意去到战区迎接他们这群曾一直不愿说自己属于祖国同胞的人么?
当无助的人们在机场滞留,他们国旗升起来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奔涌而出,脑海里回荡的是曾无数次被洗礼过的激昂旋律,闪现的是曾无数次仰头观望它升起的那一方红旗,那上面的五星是不是也只有在类似影片这样的情境下才会散发无限的光辉。
或许有一些瑕疵,比如受援助群演,伊方军官有些脸谱化,十几万人聚集其中的混乱肯定不只如此,而伊方军官可能不会这样友善,但整部影片十分感人,展示人性,刻画爱情,控制节奏都十分得当,而且,能让人带入,感动,体验一段经历,就是成功的故事。(话说剧透这么多,是不是不太好;无所谓,反正也就自己记录一下,也没别人看。)题外话,印度舞曲满好听的!
刚刚去过的几天,南海仲裁,尼斯遇袭,土耳其政变,这个世界一片动荡,政治纷争下,我们无人能独善其身。只愿世界和平,祖国强大!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六):拍摄一般,但故事却极有意思

昨天看了《撤离科威特》,虽然自己觉得拍摄不是很好,但是这个故事却极有意思。
首先除了中国和朝鲜等几乎所有人都敢公开说真话,他们敢直言印度政府再一开始时候放弃侨民。
文中也有两三句特经典语录:“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我直到现在也愤世嫉俗,但撤离科威特之后我再也没问过祖国为我们做过什么。”
查了下资料,旅居海外的印度人和很多侨民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不愿承认自己是本国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祖国为我做过什么?有人说放弃侨民都是发展中国家会经历的阶段。
还有这次印度政府的空运488架次客机运输17万难民的撤侨行动是世界上最大的撤侨行动,这个在百度世界之最里边没找到=-=
关于电影也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处于对伊拉克战争的真实背景不是很了解。首先入侵科威特战争是残暴的,伊拉克有那么多青年人的军队杀死了很无辜科威特人民,刚看到这段差点又以为是三哥开挂在瞎编了,央视没这么说啊!这点在国内新闻即便百度现在也没搜到资料,而中国政府是一直支持伊拉克的,全国人民只知道美国人打伊拉克是入侵。而印度电影这点应该没骗人,那么究竟是谁在扭曲事实......呵呵哒。看过这电影后只能感觉美军五个月后才来太晚了。
还有别的一些没看清楚的地方,比如科威特旁边不是沙特嘛?当时人们怎么不先转移到沙特,为什么要先考虑老远的阿曼和约旦?联合国当时封锁海湾为何不让出难民通道。还有其他男主一人赤手空拳单挑四个伊拉克装甲士兵就不说了( ﹁ ﹁ )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七):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

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八):《撤离科威特》:印度任正非带领你我逃离战区

《撤离科威特》:印度任正非带领你我逃离战区
文/马庆云
印度在今年1月底上映了一部名为《撤离科威特》的电影,在其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目前,该片已经以大伙懂的方式流入内地,印度电影的粉丝迷们可以检索观看了。这部电影根据1990年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入侵科威特造成当地17万印度人成为难民为故事原型,进行了影像化的创作。该片英文名字是《Airlift》,反应过来,叫《空运》更好。
中国翻译名没有按着原版来,而是用了《撤离科威特》,在没有看正片之前,让我想起了两部类似的电影。第一部,是美帝拍摄的《逃离德黑兰》,讲美国人如何从伊朗战区逃出来的。第二部,是韩国欧巴们拍摄的《回家的路》,讲韩国人被滞留海外,韩国政府不作为,韩国民众愤怒营救,最终这位韩国同胞踏上祖国领土。
在聊《撤离科威特》这部印度电影之前,我想先说一下对美帝和韩国欧巴这两部电影的对比看法。美帝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好处就是节奏感明确,思想单纯,伊朗坏,我们美国好,我们逃出来,就是伟大厉害。但是在深刻度上,这种电影跟爆米花影片的区别不大。而这部《回家的路》,则重在批判韩国政府的不作为,滞留海外人员,不能得到政府营救,韩片大量这种给政府以致命一击的影片,这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印度的这部《撤离科威特》,实际上应该结合这两部电影去对比。印度电影也讲自己的印度人滞留海外,生命都有危险,但是,它首先不像美国电影,把自己讲的多么具备战斗性,仿佛每一个人都是漫威英雄一般。它又不想韩国电影,旨在批判政府,相反,它是一种对印度民族性的积极建树,甚至是对政府的一种变相歌颂,是不折不扣的印度主旋律。
一位印度的企业家,我们姑且叫他任正非好了,权当他在科威特发展印度的华为事业好了。正当生意做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伊拉克一夜之间侵略了科威特,见到科威特人就杀。印度任正非的司机,也被伊拉克士兵给枪杀了。如此紧要危机关头,这位任正非能够见到当时的伊拉克军队指挥官,并且获得了离境特许,能够花钱买到平安。是不是有了点《肖申克的救赎》的意思?
对,你没想错,印度任正非首先想起来的,就是先救自己的员工,进而员工家属也要救助,最终17万滞留科威特的印度人,都是被救助的对象了。影片更有情怀的地方则在于,看似在救助印度自己人,实际上,也加入了对科威特妇女儿童的救助场景。在伊拉克萨达姆的铁蹄下,如何将17万人带出科威特,成为故事最大的矛盾点。
这位任正非的救赎之旅,随着剧情的推进,缓慢拉开。我们分明看到一个企业家在异国他乡的民族追求。这一点,自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这部印度电影最终营救17万印度人的方式,是印度政府官员帮助,民航派出飞机,飞跃战区,将自己祖国的同胞们接了回来。这位任正非在影片的最后说,“自从我搭乘最后一班飞机回国之后,就再也没问过,这个祖国为我做了什么”。
这句话,可以看做这部电影的核心。当一个政府积极营救自己的海外同胞的时候,民族的凝聚力自来而来的到来了。印度电影在以这种最大的善意,为自己的民族拍摄了一部振奋人心的民族性主旋律影片。这种善意,我们宁可相信它是真实的,而且宁可相信,世界上的所有政府,都会去战区积极营救自己的同胞。
影片的另一点好处则是,终于把印度电影中途中的尿尿歌舞变得节奏感非常快了,而且歌舞里边是有戏的,推动剧情的。部分印度影片被引入大陆,院线上映的时候,都有歌舞的剪切。印度影院中场有个嘘嘘的时间。咱们大陆没有。看印度片,要学会享受这个中场。《撤离科威特》节奏感更快了,我认为,是近期非常优秀的印度电影之一。
 
资源获取,欢迎关注笔者微信公众号:马庆云【xuezhemaqingyun】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九):一曲忠诚的赞歌

[撤离科威特]拥有前无古人的历史背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当地印度侨民身陷水深火热,幸而马桑尼·马修斯、哈巴扬·维迪等侨民领袖以及印度政府的周旋,17万印度侨民最终得以逃离战地。影片在印度国庆档期上映,以12.8亿卢比的成绩,在2016年本土电影票房中名列前茅。它让印度观众受用的地方,一是在于唤起了国家自豪感,二是结结实实地骂了一顿印度政府。
男主角兰吉特(以马桑尼和哈巴扬为原型)是融入科威特上流社会的印度侨民,开场以金钱至上的商人嘴脸示人,他听当地音乐,说起印度满嘴“你国”。然而,当伊拉克军队入侵,肆意残杀科威特人,兰吉特是以印度人的身份得以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放弃随时可以离开科威特的机会,承担起了17万同胞的命运。
阿克谢·库玛尔平常多出产浮夸的动作电影,这次放弃耍酷,饰演疲于奔命的兰吉特。虽说从商人到侨民领袖的性格转变有点突兀,但对这位宝莱坞动作男星而言,已经算是不小的突破。而且好花还有绿叶衬,除了兰吉特妻子从不理解到理解,另外一位完美演绎“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印度老伯,也在侧面抬高兰吉特形象。
使这17万人滞留的,除了贪得无厌的伊拉克军官,还有办事不力的印度政府:大使馆人去楼空,印度驻伊拉克大使馆只肯与兰吉特讨论板球和点心,外交部长一心想着明哲保身,任受难侨民自生自灭;只有小职员科利关心兰吉特他们的死活,积极推动援救。电影放大了兰吉特的作用,同时,肆意发泄着对政府的不满,尽管当年撤侨事件中,印度政府并非如此不作为。所以,不少当地影评人以“一部很好的娱乐片,但是缺少事件真相”来评判[撤离科威特],当然,符不符合历史与是不是好电影并无必然联系。
原载《看电影周刊》

  《撤离科威特》观后感(十):关于Airlift 的背景介绍

“The invasion of Kuwait started on 1 August 1990, and within two days of intense combat, most of the Kuwait Armed Forces were either overrun by the Iraqi Republican Guard or fell back to neighboring Saudi Arabia and Bahrain. The Emirate of Kuwait was annexed, and Saddam Hussein announced a few days later that it was the 19th province of Iraq. More than 170,000 Indians were stranded on Kuwait soil.” from “wiki".
1. Why the evacuation?
During the Gulf war in 1990, when Saddam Hussain invaded Kuwait, the Iraqis took over the city in a few hours leaving the entire country in a state of terror. This included the fairly significant Indian community there as well. While the Kuwaiti royal family escaped to Saudi Arabia,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uffered great tragedies and loss. The responsibility came on the Indian government to safely evacuate the Indian community from Kuwait and hence, the largest air evacuation mission took shape.
2. What made it difficult?
Evacuating the Indian community from Kuwait was not an easy task. People were not ready to leave behind everything they had spent their entire lives earning in Kuwait. They underestimated the gravity of the situation and were reluctant to leave their well-settled lives.
Also, many people living there did not have valid travel papers as they had handed them over to their employers who were either missing or dead.
Also, Indian people took shelter in various schools and other buildings in various parts of Amman. They had to travel from various places to the Amman airport. It could not be predicted when these people would arrive and due to this, flights got delayed a lot. The crew had to stay on duty for a much longer time than the stipulated duty hours which created a lot of tiffs.
3. How did they do it?
Indian government officials went to Kuwait to meet Saddam Hussain and get him on board the arranged repatriation of Indian nationals.
As the help reached on August 14 (12 days after the invasion had taken place), Indian citizens were angry as they were expecting a quicker intervention by the Indian government. But, the then Foreign Minister I.K. Gujral quickly brought the crowd under control and in no time had them shouting “Bharat Mata ki Jai”.
Initially, a few military aircrafts were arranged to evacuate the elderly, women and children. But due to a lengthy air space clearance procedure, this did not seem like a feasible solution. So the government turned to Air India for assistance.
The Indian Air Force deployed its IL 76 aircraft for a steady 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Kuwait and Delhi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situation was severe and required immediate help and attention. The Kerala government came forward and dispatched food items for the Indian nationals in Kuwait.
There were far more people to be evacuated than expected. But, the coordination and team work of the people on the mission managed to evacuate all the Indian nationals out of the country. There was also a Pakistani Airline crew stranded in Kuwait and they wished to be evacuated by Indian aircrafts. On humanitarian grounds, the Indian officials agreed.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that started on August 14 1990, continued for almost 2 months and created history, finally coming to an end on October 11.
source: http://www.thebetterindia.com/15179/heres-need-know-largest-air-evacuation-history-india/ (copyright reserved to " The Better India")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