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乐士浮生录》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乐士浮生录》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0-30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乐士浮生录》观后感精选10篇

  《乐士浮生录》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执导,Compay Segundo / Eliades Ochoa / 莱·库德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士浮生录》观后感(一):打开古巴音乐的正确方式

这是一部纯音乐的纪录片,采写的是一群古巴国宝级音乐人和他们录制Buena Vista Social Club这张专辑时的故事。如果你没听过古巴音乐,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多么有魅力的老头。当我看到片尾,卡耐基音乐厅的演出结束,字幕显示这些杰出音乐家已纷纷离世,心里涌起好一阵的难过
 
        古巴音乐可以说是优雅欧洲和野性非洲的绝妙合体。悠扬的son让人仿佛置身于三、四十年代的古旧而典雅的欧洲,传统的casino(即大家常说的古巴salsa)音乐又带人回到激情洋溢的现代。只有透过字幕才发现那些喧闹、激昂与兴奋的乐曲里可能唱的都是古巴人生活里最琐碎的小事。
 
        被称为摇滚乐先驱的Ry Cooder曾说:“在古巴,音乐就像河水一样流淌。”他还说,音乐就像掘宝,你要不停地挖啊挖,才能找到宝藏。因为隔世良久,他们挖掘到的古巴音乐中,有一种很土的东西,类似于更接近原声态的民歌,有时候很伤感,但不是爵士乐孤独的伤感,而是有点情节剧式的,旋律简单又辗转反侧。音乐在古巴,像化石一样被保留下来。
 
        虾米上Buena Vista SocialClub的文案中有这样的描述:
        “哪怕你是一个对古巴音乐一无所知的人,听到了《乐满哈瓦那 Buena Vista Social Club》里那些仿佛自然流淌出来的音乐,也会爱上这片土地。
        古巴音乐的配器大多很简单,比如最基础的沙锤和木吉他,沙锤定节奏,吉他出旋律。钢琴演奏往往受爵士乐风的影响,铜管乐器则是较为轻佻的元素。古巴音乐的旋律性和节奏感结合的非常之好,被乐迷奉为‘打击乐的麦加’,音乐里又兼有难得的轻柔感,同时兼具微妙宁静和强而有力的双重品格。”
        纪录片的一开头,响起Chan Chan的音乐,听得人一阵鸡皮疙瘩。在还没爱上古巴salsa的日子,这首曲子已经先一步地住进了我心里。即使不知道他唱了些什么那曲调也时常在心里萦绕
       
        生平第一次这么流畅地看完了一部纯音乐纪录片,那些跳舞时听得耳熟的乐曲都一一浮现,那些只出现在词/曲/演唱者那栏的名字也都活生生地走进镜头里。隔着屏幕,听这群老人家讲述古巴的过去和各自的人生经历,在海水拍岸的哈瓦那街道上,在绚烂多彩的老爷车车河里,在IbrahimFerrer老爷子破旧的家里,那些极富感染力的古巴曲子都变得越发意蕴悠长,听起来又多了些人生况味。
        
        看过身边salsa小伙伴去古巴拍回的照片和写过的精彩游记(特别推荐Libby小姐公号“Libby在路上”发表的云上的日子系列),惊叹于古巴那种遗世而立的斑斓的美,倒也没想到美国的封锁制裁带给这个国家是如此这般的物质匮乏。那个首张个人专辑卖了150万张的老爷子Ibrahim Ferrer家里,落破地像中国的低保户人家。唱歌并不赚钱,为了养家他们会去卖烟、捡垃圾、擦皮鞋。在这种穷困里他们依然唱着跳着,音乐就是他们快乐的天性。
        10年没碰钢琴的Ruben Gonzalez演奏起来还是那么地抓人耳朵,写过Chan Chan的传奇音乐人Compay Segundo在电影里说,鲜花、女人爱情是人生最美的事,他的风流倜傥都融在了音乐里。据说他去世时棺木被盖上古巴国旗,整个哈瓦那的人民都唱着《Chan Chan》送别他。
        古巴,在切格瓦拉、在海明威、在mojito之外,还有这些热烈明快的音乐,让人陶醉让人神往。也得感谢录音技术,在这些传奇音乐人离世之后我们还能听到这样美妙的乐曲。也许这部片子和这首chan chan都将带你重新认识这个遥远的古巴。

  《乐士浮生录》观后感(二):从无到有,不识张郎是张郎

  大概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欲望之翼》掳获了一圈奇怪人群的心,许多年后,在我心中只留下Wim Wenders这个名字,还有那个背负着巨大沉重翅膀的黑色悲伤天使。Wings of Desire像一首背诵不起来的诗,所有的角色都逸失了名字。
 
  而我甚至不记得,他们是否曾经拥有过姓名。
  后来,当我真正处于非常浑沌的青年时代囫囵吞枣地咽下许多大师级的电影,当我的费里尼只剩下高空不停来回摆荡的马戏团秋千,当我的楚浮只剩下救火队在街巷围堆焚烧的书,被我停格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我的英格曼只剩下女主角如北欧原始女神般的野性侧面,然后某一年因为A.S. Byatt将她们召唤而出,重迭显影,当那些当年的许许多多,在我的心中烙下了他们的姓名,以便在未来的某个时光,昏暗的客厅一角,重新追溯他们生命里的吉光片羽,这时候的自己,才觉得自己,懂得了Wim Wenders。
  我相信自己开始懂得了他,是因为《水上回光》(Lightning over Water)这部片子。然而,正如同当年我记忆贾木许,不因为奇异的《地球之夜》,而是因为某一年在繁华的大都会,黑暗的电影院中,独自在Neil Young的旋绕吉他中,看完了Dead Man的忧伤,随即被七彩的霓红取代的,属于令一种更大的忧伤。
  我记忆这些名字的方式,是让时光自己选择去记忆它。
  选择让他们从我的脑叶某一个绉褶里划下更深刻的痕路,或者静静地隐匿在某一层,沉默,沉默,直到某一个名字将它们再度召唤而出。
  能够将名字召之以魂者,唯有名字。
  因为Wim Wenders,我记得了Madredeus,未曾游历的里斯本是鲜黄的,橘红的,因为温暖阳光而日渐斑驳的,它的黑夜是纯然的光之暗面; 因为Wim Wenders,我记得了Buena Vista Social Club,梦想的古巴有海经过的大桥,贫瘠而丰富的街道,欢唱的人们,血液里奔留着诗与歌的太阳之地。
  经过了那么多年,忧伤且冰冷的黑色天使从未曾在我的脑海里褪色,我一直以为,那是Wenders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经过了许久,我才明白,那个黑色天使盘旋的是柏林的天空,而不是整个世界的屋宇。
  我一直以为,Wenders是一个不可触及的,与温暖无关的存在。我曾经猜想,《水上回光》是因为,Wenders赶在他曾经与之合作、关注的垂死生命凋落之前的纪录,即便那么强烈地逼视一个个体的死亡历程,它都不曾让我痛哭流涕
  又经过了许久,这一次,当《一次》落入我的手中,在那些每一个片刻都是唯一的一次的停格里,时光从我的身体里流出,那么愉悦的Nicolas Ray,因为癌放射治疗病中孤寂的Ray,掉光了头发依然在病中的Ray,与他那拥有巨大能量的妻子Susan相视而微笑,自然亲吻的Ray,我才懂得了Wenders有多么热爱这个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遥远的名字的美国导演。
  而他所热爱的,不只是一个Ray。
  “每张照片都重新证明,时间的绵延连续,不可停留”,对他而言,这些只有一次的相片,只有一次的旅程,不可重复的时光片段,是他对记忆的信仰
  我曾经相信,自己记忆这些名字的执迷,并非因为他们伟大而必须被记忆,而是因为我们之间的许多人,曾经那么的热爱着他们,曾经渴望将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如数吞食。
  那一次,Johnny Depp静静地蜷窝在野地死去的鹿身之旁,这一次我在Wenders横越蛮荒澳洲大陆的悲伤里再次重现。
  “我坚信那些在风景中决定故事的力量”,在《一次》无可数计的风景里,我在自己的时间里,在记忆的空间里,展开了自己的旅程。
  这场旅程是一场招魂仪式,招我青春的魂,招那些曾经被我深埋在时光绉褶里的名字、影像,以及,故事。

  《乐士浮生录》观后感(三):很多人努力地促成此事

这一切是这样开始的?伦敦做唱片的朋友打电话来,问我去不去古巴,跟他合作制作一张古巴的音乐唱片,参与的有农民和西非的音乐家,这听起来是个新颖的好主意,我便说,好啊,我太太和我70年代去过夏湾拿,到处游逛,寻找友人给我的一盒录像带上的黑人音乐。带上的演奏时的极品,歌曲美极了,我从没听过那样的东西,所以我和太太跑到古巴四处寻找,真的听到一些很美的老歌,但我不知道该做什么,那时候我不懂怎样去追求想要的,于是我便回家了,没有再想。这次来,尼高说那些非洲人行,我在巴黎耽搁了,得在这里做,我想还是就手头有的尽量做吧,我们开始到处去问,在马可斯帮助下,我们很快就找到乐队中所有人,巴巴罗迪加都那个玩斯琴的人,原来就是我收藏的录音带上的人,他们都是我在唱碟中久仰的人,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人间,鲁兵十年来都没有钢琴,根本没弹,他说他关节炎,所以不能弹,那当然不是真的,你必须有这样的好运气,才能找到原来这么多人仍然在生,他们已经被遗忘,却仍然很爱玩音乐,对自己有的才能和知识很慷慨,我觉得那真是一个美妙的经验,那很少见,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在飞回洛杉矶时,我开始想,能把他们请到某处表演就好了,但那唱片很畅销,他们忙极了,唯一可能的地点是阿姆斯特丹,故四月在那里的剧院表演了2晚,我知道卡耐基音乐厅是一定要去的,那些古巴老人在追问何时去纽约,何时再卡耐基音乐厅表演,我本以为这件事是不会发生的,但很多人努力地促成此事,于是7.1日我们终于到了那里。

  《乐士浮生录》观后感(四):智性与欲望共谋

“我并不在乎人如何动,我关心的是人因何而动”(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but what moves them.)
                                                                   ——皮娜•鲍什
    
要如何去捕捉和定义一个女人的性感?官能的性感是很容易被约简和物化的东西,记忆偷懒地送给你一个符号:梦露的痣、赫本的浓眉毛、斯嘉丽•约翰逊的丰唇、碧昂斯的“电动马达”……她们本身像流动的艺廊,身体的空间挂满了概念化的装置与物件。另一种性感被头脑创造,杜拉斯觉得“自己不需要性感,因为她是个作家”——这句话本身很性感;波伏娃煽动全世界的“第二性”站起来,而自己做着萨特的小女人——这行为本身很性感;桑塔格为摄影去魅,为坎普立说,为形式攻城——这智识眼界本身很性感。极端的女人或者被物化,或者被神化。幸亏还存在那第三类性感,它介乎动与静、创作与表现、思维与行动之间——智性与欲望的共谋。而拥有第三类性感的女人,她们无法被约简,也拒绝被彻底形而上,她们的作品传递气场,她们的气场勾勒人格,她们的传奇更难被语言显影。皮娜•鲍什,应该就属于拥有这第三类性感的女人。
依稀记得皮娜•鲍什07年来华表演时的盛况,初秋的天桥剧场,只演四天,两部作品,上半场是《穆勒咖啡馆》,下半场是《春之祭》,精华中的精华。在门外等待退票和黄牛的人们焦急渴望,有幸在场内观看的观众疯狂沉醉。而这却是皮娜•鲍什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华演出,09年6月30日,69岁的皮娜在诊断出肺癌后的五天,骤然辞世。她的离去竟也如此的戏剧化,连几天前还同她一起谢幕的乌帕塔舞蹈剧场的舞者都为之恍惚。她离世前正在洽谈2010年再次来华演出的事宜,还和她的同乡维姆•文德斯筹划合作一部3D电影——《皮娜》,这将是影史上首部3D舞蹈电影,也是脱离3D电影高投资大制作窠臼,具有前瞻实验意味的艺术电影新标杆。而这一切期待终因皮娜的离世化为遗憾。
皮娜•鲍什1940年生于德国索林根,从小就开始跳舞的她15岁进入由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编舞者,德国表现主义舞蹈发起者之一库特•尤斯执掌的富尔克旺学校学习。1960年毕业后,她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的奖学金,来到这座殿堂级的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在纽约时她曾是Paul Sanasardo and Donya Feuer Dance Company与New American Ballet的舞者,并成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成员之一。
而皮娜的真正崛起还是在她回乡加入老校长库特•尤斯新成立的富尔克旺芭蕾舞团担当独舞者之后。1968年她编成了自己第一部舞作《片段》,1969年她接替库特成为舞团艺术总监。1972年,皮娜成为乌帕塔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后来她将该舞团改名为“乌帕塔舞蹈剧场”。
乌帕塔,这座德国北莱茵的河谷小城,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欧洲人为了体验那悬在半空的电缆车来到这里;而70年代之后,它因为皮娜和“舞蹈剧场”而蜚声国际,成为世界艺坛又一块举足轻重的“朝圣之地”。乌帕塔,Wuppertal,读它,感觉那韵律、节奏、用气、唇齿与舌尖发生的关系,似乎就觉得它与皮娜的舞天生就应该有某种神秘的相通与联契。也许这只是某种后设的假高潮,和自我陶醉的伪诗意,但这个名字从此就和皮娜的人生永远联系在了一起。皮娜凭借个人对艺术的执著,将乌帕塔改造成“舞蹈剧场”的发源地:擅用哑剧、体操、戏剧等不同形态的艺术,辅以多元性的音乐,如歌剧、乐曲、独白,赋予舞蹈新的语汇。直至现今,皮娜的“舞蹈剧场”和美国的后现代舞蹈、日本的舞踏并列称为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
用身体来思考。这是皮娜的舞蹈与美国现代舞最大的差别。后者的一切从动作开始,它探讨的是如何打破理性对身体的束缚,让动作主宰身体,回归原始的本能,这算是西方反智思潮在艺术中的硕果,它寻求身体的HOW,是身体主宰心灵的率性。曾接受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熏陶的皮娜,也经历过智性与身体较劲的迷茫,正如她自己所说:“以前我因恐惧和惊慌,而以为问题是由动作开始,现在我直接从问题下手。”也许身体与智性之间,并不是谁压倒谁的关系,传统现代舞将两者的对立锐化,而皮娜所要探索的是两者的融合,是智性与欲望的共谋。皮娜让每个作品始于对一个核心问题的提问,在作品形成的初期,问所有舞者那些与生活、内在需求相关的问题:愿望、童年、爱情、圣诞节家里吃什么、动物掉进陷阱时会说什么、解手的时候在想什么……她寻求的是存在于这世上的WHY,也许答案并不重要,西西弗斯般周而复始地提问与思考,才是道之所在。一片凌乱的问题与回答逐步引导舞者走入内在世界,找寻生命的答案,内化成素材和力量,再以肢体语言忠实地传递心声。智性是动作的开端,而身体回答了欲望的问题。舞蹈剧场以一种真切的眼光来审视人的行为与人性。这是一种不带成见的处世态度。它只关注那些存在于世的人们“是怎样的人”,而不是“应该是怎样的人”。“任何人所该追寻的道德标准或理想”都只是说教,人们只有在不断追求幸福的尝试与误解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生命。舞蹈剧场就是人间的浓缩演绎,因为唯有以如此执著的方式去表现,才能使观者对获得幸运与爱——这人类“最基本的”愿望,怀抱憧憬。
皮娜一直实验的,是一种可以让观众积极参与的新剧场形式,而在她看来,最重要的参与,便是思考。诚实,让她渐渐拥有直面恐惧的勇气,她一辈子所投入的,不过是用舞蹈来对抗恐惧。
相关推荐
舞蹈:《康乃馨》(Nelken)1982年
相比《穆勒咖啡馆》与《春之祭》,《康乃馨》更是在演绎一个关于人的成长与爱的挣扎的故事。故事先从舞台上由成千上万粉红色的康乃馨组成的花田开始,每朵绽放的花,似乎都在诉说天堂的快乐。舞者们拿着椅子陆续进入舞台,将椅子排列成马蹄形,优雅的歌剧烘托出愉悦的氛围,乐曲终止,舞者安然入座,窃窃私语,交换爱的蜜语。尔后,一名舞者以肢体语汇诠释“我所爱的人”,歌声引领出婚礼祝福的意象,共筑永恒爱巢的梦想绕梁回荡,舞者欣喜若狂,在一大片花海中分享快乐的时光,在天堂花园中寻找失去的童真。紧接着,舞者排成一行以接力的方式开始讲述故事,内容可能是幼时的梦想,可能是父母的谆谆告诫,也可能是有关家庭纪念品的历史。他们渴望分享彼此的爱,然而爱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剧中接着使用大量重复性的暴力肢体语汇来表达舞者内心深处渴望的温柔,他们带着道具践踏康乃馨,狂烈的表演使观众秉气凝神,这种笨拙的姿势逐渐转变成急驰的狂奔,如同行人们穿梭于街道,翻飞的外在舞蹈技巧及内在的想象力交会在舞台交叉路口。最后,灯暗了,只见舞台上残留的康乃馨花瓣,它是唯一的见证人,只有它知道曾经有过的童心及爱的争战。
 
电影:《对她说》(Hable con ella)2002年
阿莫多瓦2002年拍摄的这部电影直接灵感即来自于皮娜1998年为里斯本世界博览会创作的一部名为《热情马祖卡》的舞作。阿莫多瓦在巴塞罗那观赏《热情马祖卡》时,被舞作中牧歌般的祥和震撼,特别是女舞者Ruth Amarante的那段演出:原以为她将手握麦克风开始歌唱,但她却久久地静默,深吸了口气,然后深深发出叹息,这个片段让这位心思细腻的电影大师当场泪洒观众席。于是,深受感动的阿莫多瓦特别在该部电影的开头和片尾,挪用皮娜•鲍什的两支舞作,向这位当代的编舞大师致意。
(皮娜•鲍什还曾在费里尼的1983年的电影《船续前行》中饰演过一位盲人公主,这是她更早的一次触电。而本要与文德斯合作,原计划在09年9月开拍的舞蹈3D电影《皮娜》却因为皮娜的骤然离世,而成为一个永久的遗憾。)
雕塑:贾柯梅蒂
   皮娜‧鲍什曾说:“看街上的行人总比看一场舞蹈还重要。”学舞的人都知道,最难的动作就是走路,因为走路最现实。而当将这“现实”置于舞蹈的空间,再把音乐和静默的空间调度带入剧场,并打破过去剧场的物质速度和界定,把时间无限拉长,正像贾柯梅蒂那坚实基座上千疮百孔的纤瘦行人,现代感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诗意。无论从形式还是观念内核角度考虑,要在其他艺术领域寻找皮娜舞蹈的“对应项”,那非贾柯梅蒂的雕塑莫属。那时而孤绝时而擦肩的行走主题表达,体量在空间中所体现的超现实感,“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艺术观照……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原载于《风尚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乐士浮生录》观后感(五):并非一篇影评

由新者看到希望,由老者看到生命。《乐满哈瓦那》里洋溢着的热情,叫我难以拒绝。
虽然知道影片中的老乐士不会出现,知道好景俱乐部在广州有演唱会的时候,还是毫不犹豫的买了票,到场的观众并不多,出场的钢琴手说,今天到场的观众并不多,但还是很高兴为大家演奏。后来楼上的观众全部被调到楼下近距离的看了一场表演。
一起去的同事昨天连夜补了纪录片,今天跟我说,那个反弹琴的乐手和钢琴手,好喜欢。我说今天都看不到这些人了。整个表演,吉他没了,诗琴也没了,多了小提琴和不认识的乐器。毫无悬念的开场曲目《chanchan》也做了一些改编。
前排坐着的很多是能听懂西班牙语的人,听着歌就开始跟着乐手在前排跳起舞来,偶尔还能接上一两句,气氛特别好,虽然一句都听不懂,光跟着抖腿就已经很开心了。
1996年,美国吉他手RY COODER在哈瓦那期间结识了一些曾经活跃在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老乐手,他们一起合作了一张专辑,这些乐手演唱了自己唱过很多年的歌,结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张专辑就叫《Buena Vista Friends Club》,它让古巴音乐走向世界,成为改变古巴音乐史的存在。这张专辑靠口耳相传就卖了500万张,并获得了98年葛莱美最佳拉丁音乐奖,并在滚石杂志评选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260位。
1998年,RY COODER与文姆·文德斯讨论《终结暴力》配乐时,向文德斯推荐了古巴音乐,文德斯后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整个晚上把磁带放了一遍又一遍,简直像全身被电击一般”。听完之后的文德斯带着相机跟着库德去到古巴哈瓦那,拍下了这群被世界遗忘的老乐士。99年,影片上映,在国际大小影展上共获得13座最佳记录片奖。
乐队以乐士曾经工作的俱乐部命名,译为好景俱乐部,最初是于1949年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开张营业的社交俱乐部,当时在这家酒吧能经常碰到古巴音乐的巨星们,在那个古巴音乐的辉煌年代,那些最杰出的古巴乐手常常在这里现场,后来因为政治混乱,要关闭“带有资本主义享乐色彩”的俱乐部,乐手们不得不解散。曾经在俱乐部工作的的乐手失去了专职音乐工作机会,比如吉他手塞贡多,当起了卷烟工人,钢琴手冈萨雷斯也擦过五年的鞋。
文德斯的电影开篇,落魄的哈瓦那街头,坐在敞篷车内的塞贡多向路人询问好景俱乐部的位置,一面向镜头解释,要问年纪大了的人才可能知道,因为已经关门很多年了。影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乐队成员的逐个介绍和采访,音乐融进生活的热情扑面而来,二是RY COODER为乐队成员录制专辑的情景,三是专辑成功之后,乐队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的演出。舞台之上的老乐士们,天真洒脱,精神矍铄。
电影和专辑的成功让世界知道了这群在古巴的老乐士,也让世界知道了“古巴爵士乐”风格的拉丁音乐风格。
98年文德斯拍纪录片时,乐队年纪最大的塞贡多已经九十岁高龄。采访中,他抽着雪茄,说自己五岁开始抽烟,抽了八十年,九十岁的他说出了自己还想再第六个小孩的宏伟计划。2003年,95岁的他因肾衰竭去世。那首最出名的《chanchan》就是出自他的手。据乐队成员后来接受采访说,这首歌说的描写得是他在古巴东部早年生活的情景,说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起建造一座房屋。他说自己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听到有人哼这首曲子。
同年,乐队著名钢琴手冈萨雷斯也去世了,97年RY COODER第一次录制时,专辑名就是来自于他的名为好景俱乐部的即兴旋律,说是当年俱乐部的招牌曲目。值得一提的是,RY COODER找到他的时候,77岁的他已经因风湿无法弹琴,而且家中11年没有钢琴。
乐队成立时年纪最小的成员——费热,2005年死于器官衰竭。RY COODER98年和文德斯的行程,原本就是约定去给他录制专辑的。
乐队如今已经成为古巴国宝级乐队,不断有新的血液融入,不过电影里的老乐士大多已经去世。如果没有文德斯的那部纪录片,或者它来晚了几年,可能我们看到的就又不一样了。
喜欢《乐满哈瓦那》,正是因为跑在时间前面,有着让我们能看到的幸运。

  《乐士浮生录》观后感(六):好景古巴 乐满灵魂

让我哭泣的音乐纪录片,要拍好一部纪录片并不容易,但是buena vista social club做到了。它再次让我相信纪录的力量和真实的力量。
影片的结构很简单,把乐队的演出录像和几位主要成员的采访融合在一起。一边放音乐,一边讲故事,不知道是这音乐打动了我,还是这些故事打动了我,可能两者都是。
面对古巴这个国家,我的心中总是涌出复杂的情感,作为西班牙语学习者,对于西语文化有自然的亲切感,在墨西哥生活的经历,让我对加勒比的文化倍感亲切。但是我没有去过古巴,古巴是不同的,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因为他们还固执地去相信一个梦,而这种信仰让时间停滞。
影片的最后,乐队终于有机会去纽约卡纳基剧场演出,几个老人兴奋地在纽约的街上、在帝国大厦上、在商店橱窗前走走看看,像个孩子一样去观察这个与他们相邻,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国家,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的喜悦难以言表,他们的身影也和纽约的繁华格格不入。
最后的镜头回到了哈瓦那,马里贡还是一如既往,被海浪拍打着,墙上的Karl Marx的r已经掉落,creemos en los sueños(我们相信梦想),这些老乐手们,在经历了梦想实习,梦想破灭,梦想重新被点燃……
想象一下,你的一生你只会做一件事,你只会做这件事,你只想把它做好。也许它并不能让你糊口,你的一大家子需要你养活,你无数次有放弃的念头,或者你已经放弃。你永远无法想象,就是这件事,让你站上卡纳基的舞台,让无数的灵魂为之落泪。
所以当我看见buena vista social club最后完成自己的表演,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时,自己坚信的,也许是五十年,也许是七十年,的一个信仰,一个梦,被承认了!那是怎样的快乐和满足?!
这是个不再说梦想,不再说信仰的时代,不再有人用一生去完成一个梦想。这是个缺少伟大的世界。
Ibrahim说:我们学会了抵抗,学会了抵抗好的,也学会了抵抗坏的。
这就是古巴,它的倔强,它的纯洁。也许它是贫穷的,可是古巴人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这土地赋予了他们才情,古巴的艺术如此独一无二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个在与时间和世界对抗的国家。
看了电影才发现之前自己听过了并且很多喜爱的歌曲都是由影片中的乐手创作的。尤其是Ibrahim和Omara还有钢琴师ruben,我曾不止一次被他们打动,在不知道他们的故事之前。这就是好的音乐,直击人心。就是这样的音乐,让其他太多的流行音乐自惭形愧,乐满灵魂,好的因为可以充满你的灵魂,而这样的好音乐,必须是由高尚的灵魂创造出来的。
看他们演奏,像是享受,所有的人都倾情投入,所有人都沉浸其中,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玩耍,交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好的艺术家,都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我看见他们的喜怒哀乐,看见他们的苦难折磨,所有的一切,生命的一切,都在这音乐里。
我还记得体操队的小朋友围在Ruben的钢琴周围,身体不由地跟着音乐摇摆起来,可能这就是音乐本来的意义。
影片中有很多98年哈瓦那的风景,古巴一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而buena vista在西班牙语中就是好景的意思,好景古巴,不知道现在的古巴是否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还是美的。我并不知道古巴会有怎样的改变,世界总是在变幻之中,可是我相信,至少我心目中的那个古巴,永远是:
好景古巴 乐满灵魂
祝福古巴,和所有生于古巴的艺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