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幻影》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幻影》经典观后感集

2017-11-08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幻影》经典观后感集

  《大幻影》是一部由让·雷诺阿执导,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 / 让·加本 / 迪塔·帕尔洛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幻影》观后感(一):个人解读:《大幻灭中的幻灭》

---------------此篇乃课程作业,故文字比较正经严肃。仅作纪念。------------
作为一部反映一战的战争电影,《大幻灭》中没有任何暴力、血腥的元素,反而是通过一种温和、循序渐进的叙事手法,渲染出深刻的悲哀感。在没有硝烟和枪战的集中营里,让·雷阿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它扭曲着生活的本质,也消解着个体存在的意义
在我看来,“大幻灭”的题目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在电影展现的真实画面背后,幻灭二字充满了讽刺又荒诞的矛盾感。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友谊爱情),还是不同阶层之间的认知,又或是个人对自己价值和意义的追寻,都逃不过一场泡沫似的虚无,而这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归于一个看似意义斐然的起点:战争。战争中个体对国家的责任荣耀感,才是真正的假象。我想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我对《大幻灭》的理解
第一重幻影:集中营里的友情
《大幻灭》通过一系列镜头的对比试图剖析人性,给观众展现某种难言的矛盾感。
于是,一方面我们能看到充满爱意和关心的友谊,一方面也能看到冷漠的对抗和决裂。而所有的这些变化,不是人心变了,而是人心必然要让渡给战争的规则。在影片的开头,法国和德国军官坐在一起进餐,德国士兵借着有些别扭的法语帮马查尔切肉,这是充满了友好和善意的画面。之后,当战俘们穿上家人寄来的女装,军官们坐在一起乐呵呵地欣赏歌舞剧,彼此之间开着玩笑,我们能看到在艺术、音乐和“性”面前所有集中营里的人的默契——艺术超越阶级和语言,给所有人带去快乐,而在快乐中每个人展现出最真实的善。正如马查尔在监狱里几经疯狂地怒吼时,老狱警默默地在他床边留下一支口琴,“战争太长了。”他走的时候这样说。在这样的视角下,每个人对战争都是感同身受绝望
但是另一面,我们也看到狱警们粗鲁地抢夺战俘的东西,在战俘们奏响音乐时用暴力强行制止,当囚犯要越狱时再好的友情也敌不过出于责任的选择(狱长选择向惺惺相惜朋友波尔杜开枪,最终造成了波尔杜的死亡。)
我还注意到的一个细节是,当马查尔和罗森塔尔成功出逃后,一次在农妇的家里罗森无意问起波尔杜的情况,马查尔很快岔开了话题,表示不想谈这些。昔日的好友注定一别再也不会相见,马查尔心里明白波尔杜凶多吉少,但是在逃跑的路上他早就来不及担忧旁人、戚戚悲伤
在《大幻灭》里,友情是那样深刻、沉重又脆弱,就在你以为它存在的非常牢靠的时候,它快速地碎裂一地,让你猝不及防。人们遵守战争的规则,却彼此伤害,最后只剩下一片虚无,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重幻灭。
第二重幻影:面包、陪伴和爱情
在马查尔和罗森塔尔逃跑的路上,他们遇见乐于助人的农妇艾尔莎。对艾尔莎和马查尔来说,他们是身处战争敌对国家的两人,语言不同、阶级也不同,但爱情就那样产生了。影片的后半段拍的很温馨,清晨的热咖啡、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笑声、农舍里安逸平静的生活,让人一刹那以为这就是永远了,但无论是观众、马查尔还是艾尔莎,所有人都知道,这种幸福短暂的幻觉。只要战争还存在一日,就不会用永恒安宁
艾尔莎心里明白这一点,但还是去爱了,在这一重意义上她显得格外悲哀。因为战争失去了丈夫和家人,只能和女儿相依为命,她那么渴望爱情和陪伴,哪怕仅仅是短短数日的幻象,哪怕离别那么痛苦,她也愿意付诸一次。
对于马查尔来说,他也爱艾尔莎,他甚至想结束一切回来接艾尔莎回法国。但许诺有前提:他幸免于战争的灾难,并且战争要早日结束。可是在变幻莫测的局势面前,这句许诺显得那么苍白和无力。大概观众也能猜到,两人此生都不会再见,数日的幸福不过是幻影罢了。
第三重幻影:逃亡和自由
电影中很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越狱”,战俘们总共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有计划的逃亡,就表面来看,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但本质意义上,两次越狱都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皆是失败。
最开始,狱友们经过四个多月的苦挖,眼看就可以挖出一条逃跑的通道离开,且在计划施行前几个小时被调到了另一个集中营,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在新的集中营里,一切都回归原点,显得徒劳又虚无。
第二次狱友们决定用垂下城堡的绳子逃亡,在精密的计划和波尔杜的帮助下,罗森塔尔和马查尔成功出逃,可是当他们没日没夜地走过了慢慢长路,最终到达瑞士的边境线之内时,意识到未来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自由:马查尔回去开飞机,罗森塔尔回去当枪兵,战争依旧继续。
所以这一切的逃亡究竟换来了什么呢?从一种拘束逃到了另一种拘束,看似找到了自由,实际上连自由的选项都不曾拥有
电影以两人在瑞士境内雪地上行走的远景结束,充满悲哀的深意,他们背后的脚步寥寥,很快被大雪覆盖,他们身前是空旷的雪地,看不见尽头也望不见清晰的方向,人生一切宛如荒唐的闹剧,以无可奈何的方式推着人向前。
第四重幻影:战争的意义
罗森塔尔说:“(这个世界哪里)看上去都一样。边境不是自然造的,是人造的。”
在影片里,无论是集中营里的德国军官,还是被拘禁的法国战俘,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身上清晰的民族仇恨感或是对战争的狂热,就如农妇艾尔莎,即使丈夫和兄弟都战死在法国的战场上,她依旧愿意照料逃难到她家的法国战俘,就如悉心照料天竺葵的监狱长、在艾尔莎窗前问路的德国小兵、围在一起乐呵呵欣赏歌舞剧的军官、给崩溃的马查尔默默留下一支烟的狱警,这里的每一个个体或许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本质是善的,可是却在时代的洪流里被战争的意义所裹挟,而战争的意义,已然成为一种无意义。
我想,电影想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荒谬感,就微观层面的每一个个体而言,没有人想要打仗,没有人想要这样望不到出口的生活,但战争依旧在继续,逃跑的战俘继续回去打仗、无聊的监狱长继续看守着战犯,人生的轨迹被无形中框死,谁也逃不出去,如果要问这一切是谁的错?我们也无从回答,战争成为了每个人生命中的幻影,成为一种“责任”式的幻觉。
战争在扭曲、异化每个人对美、对生活的希望,无论是肉体、精神还是意识形态层面。在这个作恶的环境里,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来践行战争的秩序:战俘不能出逃、不能侮辱德国等等。人们在集体无意识中心甘情愿地被某种“责任”洗脑,继而兑现杀人或者被杀。于是,所有的恶行都是对“时代道德”的服从,服从就是“尽责”,服从掏空了人成为人的真实意义,如同《1984》里的口号“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一样荒诞。
这让我想到《朗读者》里汉娜·阿伦特笔下那种庸常的恶,士兵们在战争中成为规则的严格执行者和遵守者。但《大幻灭》反映出的并不仅仅是无意识的庸常之恶,更多地是一种“明知是恶,却无从选择”的无奈感,更可笑之处在于,无法选择的理由,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战争。
战争的世界注定是个侥幸的世界,当社会秩序建立在彼此剥夺的侥幸之上,任何未得到的幸福都是不确定的,而得到的也是不牢靠的。在虚伪的秩序中,每个人看似在努力、在抗争、在寻找人生的自由和意义,但究其根本,没有人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也没有人能掩盖这种秩序的拼凑本质。

  《大幻影》观后感(二):大幻影

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三名法国俘虏在德国集中营越狱的故事
三名法国飞行员在一次任务执行中被德军击落,波迪奥、迈克和罗森塔尔三人被带到战俘集中营。波迪奥与德军监狱长罗芬斯坦都是贵族出身,有着共同的政治见解,二人在狱中成为朋友。三人随后发现狱友正进行越狱计划,他们挖出一条逃跑的通道。迈克和罗森塔尔也加入了挖掘行动。最后他们集体越狱,德军全力追捕,在逃亡中,波迪奥被罗芬斯坦击倒,两名法国俘虏迈克和罗森塔尔逃到一个德国农妇家中,在她的帮助下,二人经过种种波折逃到瑞士。
本片是最早的越狱片之一,被评为最伟大的“越狱电影”之一,同时也是导演让·雷诺阿的反战杰作。

  《大幻影》观后感(三):致一切终将消逝的幻觉

终于如愿以偿在资料馆里再看了一遍雷诺阿的《大幻灭》,这部伟大的影片,整个过程我多次想要站起来大声叫好。
实在是因为喜欢,所以在决定写影评的时候还是会有忐忑:因为担心自己的理解会误导一些人,从而降低了这部影片的艺术性。所以不管我写成怎样,也仅能作为我个人对影片的理解,而非影片本身的艺术性。
大幻灭一直被定义为伟大的越狱片,不管是意味着希望或是摆脱束缚,这无疑都算是对大幻灭最错误的一个定义,真正意义上它是一部战争片,尽管它并没有涉及到任何的战争镜头,而其正是影片的伟大之处之一。而另外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影片以符号化的故事迫使人去参与影片的思考,而非代入故事产生同感进而产生同情的戏剧效果。我们都认为新浪潮的兴起,才是影片迫使观众思考的开始,然而早在1937年,雷诺阿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而接下来,我就符号来解读一下大幻灭里的内容。
通常我们看到的战争片都是战火纷飞,或是战争之下所暴露出来的种种人性——我当然不否定这其中曾经出现过很不错的片子,但雷诺阿却两个都不去讲,而是巧妙地通过一座监狱两个阵地去表现战争环境下人的生存本能以及战争给这些人所带来的相同的伤害。也许很多人以为,越狱所意味着的是希望,例如布列松的《最后逃生》和弗兰克的《肖申克的救赎》。这些影片无疑更偏向于励志而缺少了一种反思,大幻灭所做的恰恰和他们相反,因为其彻头彻尾是一个悲剧,一个战争的悲剧。
希望的悲剧。一个是监狱里的世界,一个是监狱外的世界,一墙之隔似乎意味可以不同,至少那些俘虏是这样认为的。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些被禁锢的人,外面自由的世界才是他们的希望——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外面的世界未必就是自由的世界,因为战争还在继续。所以这点未免断章取义。我们可以从狱中烧书以及狱友为吃的大费周章等等细节可以看出,当一个人真正面临绝境时所仅剩下的便是面包——生存本能,而非希望。这个时候,什么人文的东西变得不重要了,只要能活。我们看到在14号监狱里,刚进来时俄罗斯狱友在路上一直说的13世纪、14世纪的建筑,也许大家不会注意到,或者是注意到了也只是把这两个时间段当做中世纪统治从而转移到禁锢主题上——然而这仅仅是为了展现除了他之外,再没有人关心人文的东西了。所以,当看到一群俄罗斯俘虏烧掉沙皇寄来的书(他们以为这一箱是吃的呢)的时候,他是多么的痛心——战争所给予人的正是这般的阵痛。监狱里的人幻想外面的美好想出去,监狱外的人想躲避参与战争而想进来当俘虏…这不正是卡夫卡的《城堡》吗?也许读懂了卡夫卡,才能真正了解雷诺阿所想表现的这种希望的悲剧吧。而这些悲剧无疑都是战争一手造成的。
战争是滑稽的,就像一个男人穿上女人的服装一样。这个男扮女装表演的情节看似只是无心插柳,然而当一个演员厌恶的喊出台词“滑稽!滑稽!”的时候,我们理解到导演的意图了。没错,战争就是这么滑稽荒诞的产物,别人拿它取乐,然而却完全违反了人性。在男扮女装表演这场戏中有一段说法军收复失地全场俘虏唱马赛曲的场景,这场戏每次看都热泪盈眶,不是因为他们爱国,而是对于他们深陷历史而全然不知的命运感到悲伤。打来打去,占领、被收复、占领、被收复…如此反复,犹如孩子游戏般,正如马沙利说的那句,在外面小孩子像士兵在里面士兵像孩子。这里面的是充满希望的轮回的悲剧。我们且不说影片预言般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单说其在对战争所给予人空幻的希望的描述上的笔墨,第一笔是越狱的重复——一群俘虏,每个人都有好几次越狱的历史,我们在感觉到可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不过是一次次空想的希望让他们去重复做这些呢?也许狱中要比外面更好;第二笔是德军青年的重复——我觉得最为震撼的是当马沙利和犹太人逃到德国女人家里那夜,一个充满朝气与期待年轻德国士兵敲开了女人的窗子问路,他说了一句在影片中重复了很多次的话语:这是责任。我们由于误解常常把尼采与法西斯挂钩起来,但其实这种种族优越以及秩序性完全是胡扯,尼采的本质是虚无,从来没有过希望。第三笔是爱的重复——德国女人与马沙利的爱和德国女人与丈夫的爱有什么不同吗?马沙利在回答犹太人的“你爱她吗”的问题时,只说了一句“可能吧”,因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无法确定的命运。虽然他也一腔热血的说回去后要继续投入战斗,战争结束后回来找她,但是我们都能预知到他的命运:战死沙场。都是战争酿造了离别的悲剧。爱给了人希望,同时给了人绝望。
正如影片名字一样:大幻灭。一切东西,包括希望和悲剧,都不过是一个幻影而已,然而这却正是存在的可悲之处。尼采说希望通过战争来重估价值,正如人类通过战争与反战争去获得希望一样,价值无法重估,人最终都陷入历史当中。正如玻狄奥与城堡监狱长的对话那样:玻狄奥说,我们最好的结局是战死。而监狱长说,我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战争环境下所塑造的人只能适应于战时而不适应于任何其他时候,这是多么违反人性的事情阿。而有趣的是,影片里提到了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让一些中产阶级甚至平民走上了军官的道路,这些人与传统的职业军官是出身不同的,所以监狱长才那么自信的听取玻狄奥的话。这是价值重估的结果吗?人从不平等到平等似乎正是价值重估的结果,然而从平等到不平等也正在发生,这样轮回的宿命感,难道不才是真正的悲剧吗?重估价值只不过是利益偏向的一个开战借口罢了。
既然人生是如此悲剧,人最开心的只能是未出生和死亡,是否就该像叔本华说的那样去自杀呢?然而雷诺阿并不是想要表现这样的价值观,他在阐述了战争的滑稽与荒诞之后,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马沙利逃到瑞士边境的长镜头,似乎是一种无尽的希望同时掺杂着无休的绝望。然而这一切的情绪都只是为了战争荒诞去服务:没错,战争是虚无的产物,战争只能暴露我们的虚无和令我们更虚无。我们无法从战争中攫取到任何东西,然而人类恰恰需要灾难去呈现人性,所以当没有灾难的时候他们就制造出灾难然后去克服——真令人感动呵。
另外,再说一下雷诺阿的教科书式的镜头,我们发现许多人物在框里和狭小空间里的镜头。这些存在着人物处在困境的意味,而同时狭小空间与开阔空间的镜头对比,给人造成一种震撼感。但不得不说的是,一部好影片首先在于其内容好,形式只为内容服务,这是近来观影的最深感受。
晚了,去睡了。

  《大幻影》观后感(四):越狱片之鼻祖

2016.3.19 电影资料馆。
当年看《肖申克的救赎》时,安迪总是把每天挖的土趁放风的时候抖落在操场,我觉得这个细节特别棒~看《越狱》的时候,米帅设计了一场假逃亡,计算狱卒们集结搜寻的速度,我觉得这点子简直太聪明了~
现在才知道,原来都是这部《大幻影》里玩儿剩下的啊!不愧是越狱片的鼻祖!
作为一部1937年上映的电影,所有的剧情都能准确戳中心脏,密集的笑点、军人的尊严、对手的惺惺相惜、战争的残酷、乱世的爱情,甚至还有脑补的Bromance~
经典电影会因时间流逝更加经典的,这种电影在大屏幕上是看一部赚一部啦~

  《大幻影》观后感(五):富有诗意的反战片

雷诺阿的杰作有很多,最爱的还是这一部。
把日常生活拍得富有诗意并不难,但以幽默和诗意来抵抗严峻的战争,真的很不容易。
雷诺阿是个了不起的导演。
影片讲了一伙儿返国战犯越狱的故事。
剧情有些拖沓,因为穿插了大量的歌舞、诗歌、爱情,还有敌我的友情。
战俘的优雅、监官的体面、敌我的惺惺相惜、爱情的突如其来。
突然想到《诗经》的一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虽然剧中有对种族、阶级的打趣,但更多是为了宣扬超越种族、阶级的和平。
影片最后,一群德国士兵看着茫茫雪地里奔走的逃犯,说:他们已经在瑞士境地,祝他们好运吧!
竟然被深深地感动了。
以后的心愿清单上又多了一个:愿世界和平!

  《大幻影》观后感(六):如果只是作为反战电影解读,那就太简单化了

本片开头让我有点蒙圈,我分不清他们谁是谁,又搞成德法一家亲的模样,于是我就得查剧情简介来对上号。介绍和影评都把这部电影作为反战电影来解读,还说德国贵族军官在法国贵族军官越狱时不顾已有的感情,开枪射杀,于是我以为这是现在常见的通过毁灭扭曲人性来表达反战主题的类型,9分藉由破坏人性到达反对战争的命题,1分其他内容。 实际上完全不是这回事,本片是通过展现人性来表达反战主题的,而且反战远非唯一的主题。如果佛教的第一教义是解脱,第二教义是慈悲,第二教义远非可有可无,那么本片的第一主题是反战,第二主题就是对贵族社会没落的咏怀,第二主题相当重要,远非可以忽略。第二主题在德法两个贵族军官的互动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两个人的互动不是本片非常重要的内容吗?那么谁能否认他们的戏份表达出的主要内容在本片不是很重要的主题呢?贵族阶层没落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它甚至比一次大战的军事斗争本身更加重要,影响更加深远。这种主题在中外都不罕见,中国有《桃花扇》,匈牙利有《烛烬》,表达的都是这种非常深刻的感情。《烛烬》刻画的是奥匈帝国的陨落,而这正是一战的直接结果之一,因此本片和《烛烬》都是一个大背景下对不同侧面的表现。德国贵族军官开枪没有不顾感情,更谈不上毁坏人性。他已经充分顾及了两个人的感情,并且得到了对方的充分理解。为了时刻不失刻在骨髓里的礼数,脊柱碎裂的德国贵族军官要俯身来完成低头致意的动作。一切举动无不透露着贵族的知礼和节制。所以,常见的只提到“反战电影”“德国军官不顾感情”(暗示通过毁坏人性表达反战主题)的介绍,是一种有缺陷的、有错误的解读。本片6分是藉由保全人性到达反对战争的命题,4分是贵族社会没落的国际化命题。第二主题作为国际化的命题,是因为贵族化的欧洲社会上层是一个国际共同体,国别的概念并非永远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国家作为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考量因素,也就是民族主义的崛起和它带来的一系列结果,在德法两位贵族的对话中也表达出来了:这不就是法国大革命的遗产呵?这部反战电影之所以伟大,是第二主题存在的缘故,使关注点非常宏大。难以超越,是赢在选材,后来者找不到这么大的第二主题。 至于片头,德法军官一家亲、打下飞机还请吃饭送花圈的场景,是“大幻影”和反讽,还是欧洲特殊国情下的现实描摹,我依然蒙圈。

  《大幻影》观后感(七):大幻影,小确幸


战俘营越狱的故事,不算紧张也不算幽默,形容的奇怪一点,看下来有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大幻影,小确幸。
三个战俘,一个监狱长。
两个平民,两个贵族。
四个人不同的阵营与阶级在战争背景下交织出不一样的友谊与结局,也成就了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
看惯了抓了战俘就残暴的虐到不行的各种片子,乍一看到德法军队士兵和战俘的相处模式还真有点不适应,习惯以后,开始有点羡慕,那是一种相对客观、理智,不带有狂热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罗芬斯坦初见波迪奥的一餐开始。
说到这一场,贵族式的待人之道全在一言一行中,丝毫不刻意的表露。印象深刻的除了罗芬斯坦礼貌的让位子,交谈中途敌方牺牲飞行员花圈出现时士兵们集体表露出的短暂的敬礼与沉默外,还有罗芬斯坦让人难忘的标志性的用力仰脖式喝酒动作,当然,后面解释,那是战场上脊椎受过伤的缘故。
第一个战俘营的生活其实有些荒诞,来自法国的战俘们接收着家里寄来的包裹,吃着肉喝着酒,在房间里打打闹闹,时而围在窗前向下观望那些德军年轻的看守士兵们在外面苦哈哈的训练。
很奇怪的局面,该苦的不苦,该乐的不乐。
而吃着肉喝着酒的却还偏偏在一门心思的挖洞想要逃跑,用波迪奥的话说——监狱就是用来逃的。听来与“士兵就是要冲锋打仗的”没什么两样,似乎有一种完全不考虑生死的超然荣誉感,高尚却又并不做作。
底层士兵欢歌笑语的女装联欢秀,温馨不俗,最后由于一则消息的出现变成了集体高唱国歌的振奋时刻。可在战争年代,一则消息的出现转瞬间就被另一则消息覆盖,振奋也不过一首歌的时间。
被关小黑屋的迈克忍不住狂躁,语言不通的狱警默默留下了几根烟和一把口琴,趴在门缝听着口琴声表露出阵阵欣慰。“他刚刚在吵什么?”“战争太长了。”这样的镜头,这样的台词,配着口琴声,太过温馨而难忘。
挖好的洞马上就准备使用了,所有人都在紧张徘徊,突然接到通知集体转移到新的战俘营。辛苦这么久的计划泡汤了,让人惊讶的是居然没人骂娘,反而还在离开前心心念着告诉看守——嗨哥们儿,我们在那儿挖了个隧道~ 这群法国佬还真够有意思。
到了新的监狱,波迪奥与罗芬斯坦再次相遇,从查房到私人会谈,同一个阶级之间的坦诚与惺惺相惜令人感叹。另一方面,波迪奥与迈克之间虽然相处了十八个月却仍旧无法跨越的阶级差距也同样坦诚。
最终,波迪奥以一种典型贵族式的自我牺牲的骑士精神,掩护着手下的两个非贵族的军官成功从城堡一样的集中营越狱。罗芬斯坦在波迪奥病床前的告别场景,对话简短而有力,精神上的追求似乎超越了事件本身。最后的镜头定格在两人曾经敞开心扉交谈的窗台,唯一的花被剪下,随波迪奥一同消亡,沉重而充满光辉。
“普通人死于战争是悲剧,但对于你和我,这是条好路子。”
“我错失了机会。”
波迪奥死后的部分是两个互相埋怨又相互扶持着逃亡的底层军官,有那么些瞬间,真的怀疑他们两个分分钟就要被抓回去,也质疑波迪奥的牺牲为他们争取的生存是否有价值,好在善良的种子依旧在,甚至有些过于幸运,逃亡的途中还摩擦出爱情的火光。看到那个需要依靠的女人诉说自己渴望着有男人的脚步,脑海中闪过了上官戒慈的影子和声音,“过路行人,谁能帮我葬了我公公。”战火中的女性早已失去了挑选的权利,剩下对于一点点帮助的奢求,以及不敢奢求。
底层有底层的情感,上流有上流的友谊。
战俘有战俘的执着,狱长有狱长的原则。
不得不说这样的情节也是蛮理想主义的,所谓幻影,更幸福的是,让雷诺阿还给了这个幻影一个美好的结局——
“别开枪,他们在瑞典境内了。”
“算他们幸运。”
愿世界和平

  《大幻影》观后感(八):短评

由于纳粹的实际性质,所有战后反应二战纳粹的影片基本会将表现出“纳粹性质”作为必要的前提条件,这也使这部摄制于战时的法国电影拥有一定的特殊性。影片表现了超越于战争的、基于一种贵族精神的高尚友谊,及人性固有的善良在远离前线时不可磨灭的光辉。它——与其它更不温和、不轻盈的反战电影相比——究竟是离战时的真相更近还是更远,这个恐怕没有人敢说。对于我个人而言,影片——虽摄于战时——依然充满了从圣桑到莫奈,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法兰西特有的某种绚丽的轻松和不慌不忙的优雅。其与它沉重的题材背景相结合,反而显得很特别。片子神奇的风格可能反映的是法国当时的艺术人对“贵族”这个词普遍的理解。雷•诺阿作为当时法国最好的导演,这样风格的电影也许包含了他最自然的情感表露。(巾城)

  《大幻影》观后感(九):看不见的国境线

    你瞧,在这个曾经被叫做“人性”的荒蛮原始的屠宰场里,仍然零星闪烁着点点文明的微光。 ——《布达佩斯大饭店》
    不知何时开始,越狱题材电影变得苦大仇深,主人公与四面墙抗争同时,还得提防身边人的暗算甚至出卖。然而回归影史早期越狱片如《大幻影》,其中闪烁的人性微光出乎意料地治愈,不亚于如今用眼泪或撕逼堆砌出的一锅锅心灵鸡汤。
    片末两个士兵爬上德国与瑞士边界,看着茫茫一片白,说:“国境线只在地图上有,现实中你看不见”,随即像越普通山脉一样越了过去,正如他们在战俘营越过那道阶级“边界”。法德两军,从国家角度本该是“对立阶级”,而对士兵个人而言,所谓万恶“敌军”,不过是另一个被卷进战场的倒霉鬼。他也是一个军人,可能和你有同样的爱好,需要你的口琴,欣赏你的盆栽….那条政治划出的“边界”,永远只存在于报纸等各类文书,在现实中看不见。因此德国军官愿意邀请一个法国军官来个人会谈,值得一提的是,在后者离世后,德军官仍Hold着军人的威严,没有大呼小叫,只是默默将房间种的天竺葵剪去,颇有“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遗风。那一株被敌军称赞的天竺葵,虽然连一个特写都不曾有,却变为118分钟里最“见人心”的一物。
     逃出战俘营后,那条“边界”更彻底被抛弃。随着镜头运动趋向舒缓,两人暂时安定下来,身份、立场、语言隔阂都无法阻止一个逃兵爱上偶遇的妇人,两人相约战争结束后再会面。为什么不呢?反正两人都被战争夺去了相伴之人,这份爱情不失为孤独者的惺惺相惜。
     其实所谓“边界”从影片一开始就从未存在过,这里有一个以现代角度看诡异万分的场景:击落敌方飞机后,德军还邀请上面的飞行员来共进午餐,看见对方手受伤,还主动提出帮他切食物(就差没喂了),吃到一半听闻有军官牺牲,双方都肃静默哀——看架势想象不到几小时前还在相互厮杀。随后大段展示的战俘营更加“无法理喻”,没有虐待没有歧视,还不时开个文艺晚会(简直比军训还舒服),无法想象20多年后竟是同一批人,造出了集中营。一战时期欧洲不少国家(包括德国),还保留着传统骑士精神,承认军人义务,但也尊重对手,把他当另一个效忠国家,至少是平等的人看待,而非败类渣滓。可惜数年后战争再次打响,这种眼光已在统治者洗脑中殆尽。难怪茨威格感慨,欧洲最后一丝文明的曙光,终消逝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知是否有意,总有人选择在曙光消逝前离开。那个自愿引开看守帮同伴越狱的军官,怎么看都像蓄意求死。可他的献身也不算突兀,之前天竺葵下的谈话已有征兆——“战争结束后,我们都成了无用之人”,临死前在同一间房里又说“对于普通人来说死于战争很惨烈,但对我们来说恐怕是最好的归宿”,无需多言,已解释为何他一直对越狱计划兴趣不大。或许像他这种身份,只有在战场才能感受荣耀、文明的存在,回家,高贵的军人就一文不值。
     再套回茨威格的话:《大幻影》记录了欧洲文明最后一丝曙光。在人类千百年遗留文明的驱动下,所有阶级或体制的分界,和这场冗长的战争一样,只是一场大幻影。

  《大幻影》观后感(十):【294】《大幻影》——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大幻影》 La grande illusion / 年代:1937年 / 国家:法国 / 导演:让·雷诺阿 / 主演: 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让·迦本 、蒂塔·保洛
1、可不只是越狱电影!
想看真正紧张刺激的越狱电影,你应该去看罗伯特·布列松的《死囚越狱》,越狱过程惊险刺激,但这部《大幻影》中虽然故事主线是三个法国飞行员从德军监狱逃走的过程,但是却充满了轻松谐谑。甚至他们逃走时还会让人觉得惋惜——何必离开这世外桃源呢!哈哈,其实导演让·雷诺阿要表达的内容没有这么简单。
2、阶级不同不相为谋!
法国飞行员博瓦尔迪成为德军的战俘,但却跟监狱长洛芬斯汀惺惺相惜。两人之所以能推心置腹,源于他们同样的社会阶层,作为贵族群体的一员,博瓦尔迪有着一种优越感,这是机械师马肖所无法体会的,所以尽管他们同为法国阵营,却还是有着巨大的心理距离。也正因为如此,马肖才会爱上同样是贫民出身的德国农妇。影片提出的就是“世界被相似性平行分割,而非被各种阵营垂直分割”这一命题,探讨一种超越民族、阶层、年龄的限制而达到彼此包容的可能性。
3、他们这是在蹲监狱吗?
战俘在狱中的日子很苦吧?这部电影告诉你,不一定哦!看看德国的这群战俘,他们不管法国人、英国人、俄国人,还是犹太人,他们都可以吹笛子、开联欢会、打雪仗、装扮圣诞树,点名的时候瞎起哄,德国看守们也格外好脾气,哪里像是死对头的样子,简直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就像博瓦尔迪说的那样:“外面的孩子,都以扮士兵为游戏;这里的士兵,却在学着孩子做游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