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欺诈圣手》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欺诈圣手》的观后感10篇

2017-11-19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欺诈圣手》的观后感10篇

  《欺诈圣手》是一部由巴瑞·莱文森执导,罗伯特·德尼罗 / 米歇尔·菲佛 / 汉克·阿扎利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欺诈圣手》观后感(一):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到底揭露了多少社会问题与人性问题?

人总以为自己可以操控事物,然而最终却被事物操控。

每个人打从生下来就是贪婪的,那这种贪婪又如何能消除呢。打着消除贪婪的旗号去骗取钱财难道就义正言辞了?麦道夫又何尝不也是贪婪的?

为什么麦道夫可以一手设计出涉及600多亿美元的庞氏骗局?为什么是他?为什么大家都极度信任他甚至将95%的身家全部投进去?又为什么没有人监管?

这除了人性的毁灭,是不是还有社会的纵容?

从二十年前的犯罪,到最后150年的监禁,麦道夫一直在美名其曰保护着家人,可结果呢,给妻儿带来更大的伤害。为什么犯罪之前没有想到会伤害他们呢?为什么觉得隐瞒就不是伤害了呢?有时候自己感觉无私在别人来看就是一种自私

金融,富裕社会的产物。有了它生活是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我也在想,这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社会进化过度导致的生活复杂,从而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痛苦

所以我们啊,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了什么事业,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还是不能忘了自我。

  《欺诈圣手》观后感(二):夫妻本是同林鸟

故事线很简单。本尼十六年以来的交易全都是伪造的,拆东墙补西墙搞出了一个史上最大庞氏骗局。本尼的俩儿子与父亲一起共事,但俩儿子安迪和马克对此事毫无所知。本尼认识并结婚51年的老婆对她丈夫干了些什么也一无所知

有一天,本尼的事情败露了,不想隐瞒了,对俩儿子以及妻子坦白。其实自己是个大骗子,把所有人的投资者钱都拆东墙补西墙霍霍完了。为什么隐瞒那么多年,是因为要保护家庭

俩傻儿子受不了出身名门的自己被老豆耍了十六年,决定和本尼划清界限。并高发本尼的罪行。

本尼认罪了。坐牢了。一百五十年的刑期。本尼妻子一开始还去看一眼他,俩傻儿子一直不理他们妈并不允许他妈去看老豆,后来因为大儿子一直被社会舆论压力受不了自杀,二儿子身怀癌症最终长辞种种原因,不仅不去看她老公,连本尼电话也不接了。

本尼众叛亲离可以理解。毕竟诈骗了那么多钱。但爱了51年的女人,给了这个女人51年的无数荣耀财富感情的这么个女人。最后为了俩傻儿子,连去探监都不去了。你告诉我这叫51年的恩爱夫妻?

一个欺诈圣手,遭遇到了感情骗子的故事。

  《欺诈圣手》观后感(三):故事虽然单一,但是很棒

故事情节很单一,一条主线,一个家庭的男主人案发后给这个家庭带来的一系列改变
导演想让我们客观地看着这一家人是如何从上流社会“激流勇进”到一个分崩离析的还不如一个贫穷家庭的现状。启示我在看这部片子的同时,感觉最多的是对人性直截了当、赤裸裸的写实。
我觉得表演的很精彩,很现实,很真实。几个受害人的事例以第三者的口吻,以黑白影像的呈现,还有一个个受害人的黑白照片汇成的男主的肖像画面;自杀的儿子一遍遍的留言,一次次波动百叶窗造成光明与黑暗的快速切换;男主喝了想要安眠致死的药物后的各种臆想和电视里播放悲情女高音的切换;母亲在接到久不联系的儿子的电话后的欣喜语气和突然而来的那声悲号,酒杯碎裂,以及当时香烟的画面;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配乐,很棒

  《欺诈圣手》观后感(四):悲剧麦道夫

虽然我有点记不起麦道夫本人长什么样子,但是感觉上,罗伯特德尼罗这个造型,还是蛮和谐的。

电影是《欺诈圣手》,讲的是麦道夫欺诈案,这个案件在2008年次贷危机是被挤爆了。金额超过600亿美元。根据电影里给出的一些细节,麦道夫开始这个庞氏骗局长达15年,如果不是遇上次贷危机,可能依然不会结束。

这部电影比较精彩的地方,或者准确的说是喜欢金融市场的人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是在电影过半后开始的。那时候麦道夫开始为了补窟窿,到处骗钱。有人被骗,而有人却发现了问题。虽然他们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问题,但是他们敏锐的嗅觉让自己躲过了一劫。有个老头,仅仅凭借一个不合逻辑的细节,就感觉到了问题。这全是常识在起作用。

麦道夫的两个儿子,一个自杀,一个病逝,这或许是他最大的痛苦了。他被判了150年监禁,但是失去自由,会习惯的,但两个儿子都没了,这件事对于麦道夫来说,还有什么可以缓解的余地?

这部电影是一部传记电影,除了故事本身,也没什么好聊的。庞氏骗局这东西,我曾经比较仔细的“研究”一阵子,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只是有些运气不错,没有爆炸罢了。

庞氏骗局怎么崩溃,就是挤兑。当全部权益人同时进行提现时,庞氏骗局自然无法兑付。而银行这东西,多多少少也有这样的特点。全世界的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同时拿出所有储户的钱。2008年倒闭的美国很多银行,都是这样被挤兑死的,而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欺诈或者说投资失误,就是由于被挤兑了。

(很多比麦道夫更黑的人,或许现在依然逍遥自在。这东西就是看谁倒霉。)

  《欺诈圣手》观后感(五):深深的虚无与黑暗

说是欺诈圣手,真的无可争论。毕竟650亿美元的诈骗金额,不是其他骗子能够想象的。不过就片中的叙述来看,不过就是《魔鬼营业员》(根据尼克·李森自传改编,尼克为了业绩,靠欺诈搞垮了巴林银行)的放大版。

电影似乎客观地为伯纳德·L·麦道夫的欺诈历史做阐释,但因为影片是站在麦道夫一家人和朋友的角度来展现问题的,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为麦道夫家族辩护的傀儡。

当然,案件本身也的确无法站在司法的角度,或者受害者的角度来讨论,毕竟片中的FBI也好,监管部门也好,都显得十分垃圾,估计美国政府也不好意思提在这一事件中,自己扮演的角色;至于受害者,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不说普罗大众,而是那些资产上亿的富豪(甚至屌丝们可能还会拍手称快呢)。

不过,我看这部影片时,先是被闷死,来来往往都是几个人在絮叨,又没有什么动作情节调节一下,几乎挺不下去,如果不是冲着这么一个大事件,大人物,还真没有看完。而看完了,又觉得被吓坏,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人生的虚无,与世界的黑暗。

主人公麦道夫是个成功者的楷模,是金融界的权威,但其实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当然,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善长仁翁,相当诚恳可靠,又精明严谨。所以,按照片中的说法,他欺骗了妻子,欺骗了两个儿子(他们一直就在自己的公司里工作),欺骗了兄弟,长达16年之久。(记者:你是怎么做到保守秘密的? 麦道夫:16年了,这个秘密不让我妻子、兄弟、儿子们知道,我是怎么做到,还能保持些许清醒头脑的?嗯……我想到的时候就会很担心。)麦道夫的说法是“保护家人”,的确他是想保护。他在发现骗局无法延续时,想到的是提前给儿子和手下们提前发红利,把钱全部花光,然后自己去进监狱。但是,儿子们为了避免被当作“同谋”,还是吓得去“大义灭亲”,这时候FBI才介入调查,逮捕。当然,虽然两个儿子在接受调查时,是很好地面对了审讯和质疑,但是最终还是背负着“羞耻”,过得和痛苦,正如网络资料所显示的,一个自杀,一个病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权威文化的弊端。

麦道夫儿子在接受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讯问时,提出自己对父亲的骗局毫不知情,然后受到质疑,就反问联邦调查局,令其哑口无言(很明显联邦调查局FBI对待一些小偷小恐怖分子有本事,但是对付上层人也是毫无办法)。关键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权威”文化的弊端。(加入到文化学中)

调查人员:我不懂的是你怎么可能同你父亲共事20年,却丝毫不起任何疑心?

麦道夫儿子:丝毫不起!

调查人员:你父亲的客户是什么人?

麦道夫儿子:我不太知情,杰弗里·皮考尔是个大户,还有纽约大都会队的佛瑞德·威尔彭和索尔·卡茨,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有些家里方面的朋友,马蒂。但他从来不具体谈自己的工作,我们的钱也攥在他的手里。

调查人员:所以你从未怀疑过你父亲?从来都没有吗?

麦道夫儿子:你知道他的身份吗?

调查人员:我想我们都已经开始对你的父亲有所了解了,麦道夫先生。

麦道夫儿子: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我们把他视作偶像来崇拜。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开拓了现代市场,创办了纳斯达克,他是纳斯达克的主席,全国证券交易清算公司主席,国际证券清算公司主席,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主席,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改良人,新航交易委员会主席。

调查人员:我懂你的意思。

麦道夫儿子:先生……你不懂,国家商业行为委员会主席……

调查人员:我们懂。

麦道夫儿子:新航联邦监管委员会成员,

调查人员:可以了,先生。

麦道夫儿子:美国……全国航空航天局小订单执行委员会主席,你问我为什么毫不知情。那我来问问你,你们来自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前也调查过他,那么请问,你怎么会毫不知情呢?

很明显,麦道夫儿子不管对父亲的欺骗行为是否知情,他的回答相当有说服力。对于他而言,是父亲;对于所有人而言,父亲还是个权威,是业界领袖。

片中,也有具体谈到麦道夫是如何躲过追查的,他是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向调查人员说话的:有监管机构的人来我办公室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请律师过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什么事都没犯;第二,我比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了解规则,因为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我起草的。虽然我们之前没见过,不过可以说我们还是挺有关系的,你们证券委员会主任的候选名单上就有我的大名。如果你们还有什么需要,随时来办公室找我,不要觉得不方便。

当对方提出:我们需要你们的账户号,以便核实你们的资产。麦道夫也很爽快就给了他们,尽管他自己清楚:只需一个电话,证券委员会的人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伪造的,账户里其实一分钱都没有,可他们不会打电话的。

说实在的,麦道夫就是利用权威和自信,让调查人员不敢打电话或者根本没想去打电话。用他的话来说:这不仅仅是赌博的心理,更像是一次信仰的飞跃,知道他们有可能会打那个电话,然后就能发现一切,但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真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心情,是极其痛苦且困难的。

这样的话听起来很讽刺,但既可以让我们明确尊奉“权威”的负面问题,也可以让我们看到麦道夫这种高级骗子的“特性”。

二、真正可怕的是“好人”。

麦道夫也这样向记者说:现在想起来,我最大的失误或者说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我总希望取悦人们。是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符合大家期望”的人,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个“超级骗子”,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

就像《雷雨》中,我们总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坏。麦道夫,自己一直都把自己当“好人”,当成一个热爱事业,守护家人的好男人。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犯罪”(对自己的孩子):我不是故意的,期初我开始犯错……犯罪的时候,我想着,一定有办法解决的,但后来变得不可能了。我越挣扎,就越陷越深,归根结底,我拒绝承认这个事实,我无法接受这辈子有失败的事实。我不承认。

为了继续保持自己让大家满意的形象,老好人也就变成了一个“深藏不露”,把妻儿都蒙在鼓里;而且还善于巧用手段的家伙。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华尔街陷入灾难时,麦道夫的公司也受到了重创,很多人要求抽回资金(梅迪西银行要撤回4亿5千万,斯坦利·查尔斯一整年都从我们这儿取钱,这还没有算上费尔菲尔德取出的资金……),这时候,麦道夫就被逼出了手段。这边跟老朋友说:市场里现在有一些非常不错的机会,我想跟你分享一下,如果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也不会来找你了,明白吗?我不想你以后因为错失这样的机会而责怪我,股市正在暴跌,所以恰巧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那边跟新朋友(自动找上门来投资的)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抱歉,不过这个季度的基金已经全部被订完了。我的客户知道如何高枕无忧,我也知道如何不让他们吃亏。(对方提出要投1个亿)这跟钱真的没关系,你是要我抛弃和客户的合作关系,这我做不来,我必须牺牲掉某个客户,一个忠诚的客户,这样才能满足你的需求,除非你有特别好的理由……我必须按职业道德办事,我不能让你插队。我很想帮你,但是不行,名额已满,爱莫能助。(对方一直加码)我想想……还是不行,如果超过4亿,那就可以考虑一下。

很明显,他不过就急于吸取更多的钱来填补窟窿。最终,这个窟窿还是填不上去,本来应该有500亿美元的,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所以,只要出现一个大户要回购取钱,立刻就暴露。

三、可怕的并不是贪婪,而是虚无。

麦道夫还这样说。我想告诫大家的是:“永远别把超过一半的钱投在我身上”,未来的情况谁说得清楚呢?可能某一天,我就变成疯子了。可事实就是,人们都太贪婪了。

当他被指责背叛了所有人时,麦道夫这样说:但那些人也是有一点贪婪之心的,有点……他们不想努力,只想赚钱,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共犯。他们本身缺少那份正直,又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富翁的贪婪。

甚至他还为自己找到了更堂皇的理由:我之前还在想……即使我不这样做 迟早也会有人出来顶替我。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坏人的角色,需要他来恐吓所有人,这样他们才能听话地,在受操纵的系统下生活,所以倒不如我来当这个坏人。

的确,所有的欺骗都源自贪婪。上层人,富翁的贪婪,其实与底层人,平民的贪婪并无二致。人性如此,本来就无可厚非。我想到的问题是,麦道夫就这样让钱蒸发了,尽管这是富翁们的钱。但是富翁们的钱又从哪里来的呢?很明显,是从平民,从底层人那里盘剥来的。底层人,花最大的努力,辛苦积攒的钱,到了富翁那里;富翁的钱又到了哪里?说白了,“钱”在推动着世界,愚弄着人类。就像股灾、金融危机、楼市泡沫,一旦遇上了辛苦经营的财富转眼成空,到底谁骗了谁?一切都是捕风!所以才说,那种直接的劳动,直接的收获,与自然的交易与平衡,才是“真实”的,才是幸福的根源。17.7.17

|

  《欺诈圣手》观后感(六):电影《欺诈圣手》

电影《欺诈圣手》这是一部看着心里会很难受的电影,电影主人公伯尼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的一手制造着,金额高达350亿美元,当然这只是一些背景资料,整部电影围绕着伯尼的庞氏骗局被揭发后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事件所发生的,而想要结束这个骗局的是伯尼本人,当然也是这场骗局出现了问题,但是伯尼没有想要潜逃,而是想用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安排自己的家人和员工,这是一个前提,很重要的前提,如果说以当时伯尼的实力,潜逃是很容易的,带着几十亿上百亿资产潜逃,也许他所面临的不会是最后的150年牢狱之灾以及妻离子散,但是伯尼没有想逃脱,而是很坦然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能做到这点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力。我局的这部电影很多东西其实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伯尼用十几年时间构建的骗局,曾经无数次有被揭穿的可能,但是问题是,这十几年来没有人真的去查,用非法融资手段不断的扩大投资人的数量,如果说不是被高利益驱使,不是过分信任,不会有这么多人最后成为受害者,有的人将毕生的心血投进去,当有一天这个投资如同泡影了,这些人傻了,开始谴责骗局的制造者,可问题是最开始的时候,不考虑风险一味无理性投资的是个人,在谴责骗人者的同时不应该自我反省吗?就像现在的非法集资,高利贷,天天电视提醒,为什么还是这么多人受骗,这些人不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吗?我一直不觉得这些人可怜,在他们将自己钱拱手送给骗子的时候,没有人逼迫他们,还有人在不断提醒,一句不知道,没想到根本不是理由,那么受骗后要死要活是在给谁看?给骗子看?还是给已提醒你的人看?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一个如此之大的骗局,只靠一两个人,意见办公室可以制造出来吗??难道不是很多人的纵容造就的吗?如果有一个人曾经对此质疑,深入研究调查,会如此吗?十几年时间就出现不了这样一个人吗?伯尼其实他的观念也有一些偏激,他一心以为自己承担所有罪名,不让家人参与其中,甚至隐瞒十几年不让家人知道,以为这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甚至自首前还打算给与家人足够的钱款,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最后接发自己的是自己的儿子,他努力保护的人。这个出发点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伯尼忘了,他用金钱将自己的家人养在一个没有伤害的环境下,他们已经无法接受任何人破坏自己富有安逸的生活,就算是给与他们一切的父亲和丈夫,所以当这个骗局被揭发后,他们不能面对的是自己不再能回到原来的自己,所有的抱怨仇恨使他们看不到自己曾经富有的生活是谁给予的。如果我有这样的妻子,一辈子荣华富贵,只因不能再给她安逸的生活就抛弃自己的丈夫,儿子呢,甚至连签字保释自己的父亲都不肯,更不要说关心和分忧,这样的家人为什么要珍惜,凭什么?十几年的时间自己承受所有的压力烦恼只为给自己家人一份好的生活,就算是错,这份初衷是好的,难道这些应该被忘记吗?伯尼的大儿子因为不堪忍受压力自杀,妻子搬到原理伯尼监狱的地方生活,并不再相见,相对而言的二儿子安德鲁至少敢于站在公众面前来澄清事件,算是比较好的了,只是相对,但是作为伯尼的儿子,真的不值得伯尼这么做。所以说,这部电影看完心里很难受的,所谓对错是相对而言的,在遇到问题之后,人性才更显现,好与坏,善与恶。

  《欺诈圣手》观后感(七):贪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警惕的东西

影片以客观的角度,不,也许可以说是上帝视角,原本、缓和、真实的叙述这样一个人和这样一个事件,既表现出了他所做的恶,也表达了他所受到的苦,应该说给了我们更多维的角度去思考和观察这个事件。
这部美国最大庞氏骗局的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恰恰是中国社会这类问题是不是太多了?大量的金融P2P(都是庞氏骗局吧)、大量的以政府形象的商业行为(类似有着政府背景的公司或企业)、大量的监管管控不力,而我们是不是已经麻木到认识不到或者习以为常了呢,也许这是社会、市场、体系运行带来的必然结果,也许这是领导者认识的宏观层面上推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小小危害,就像主角说“我是华尔街金融体系推出来替罪羊”,谁能保证没有这个麦道夫,就不会有其他的麦道夫呢?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不能改变,那至少警惕,有一句送给我自己,也希望大家能看到:“任何贪婪或者利益,他必定带来一定的后果和代价,所以在你想要得到它的时候,请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能得到或者我怎么可能得到呢”,谢谢

  《欺诈圣手》观后感(八):细腻的影片

电影不错的,展示了男主角的家庭,从提早发Bonus自白犯罪难掩的事实,到入狱,他的怂货儿子们从小到大一直受老爷子的庇佑衣食无忧却一点不感恩。

看他们组织老爷子提早发奖金我就很生气,自己吃香喝辣的,奴隶们早点拿奖金怎么了,非要拖到不能拖了再给,或者辛辛苦苦一年没有奖金吗?看那俩儿子急的

然后就是告发自己爸爸,何必这样呢?是出于正义吗?告发的太快给予自己父亲任何安置的时间。

我看就是害怕牵连自己

然后需要签字假释就拒绝。我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心理,当爸爸是华尔街英雄,纳斯达克主席的时候,你们怎么不断绝往来?连妈妈也一起管不顾。还有一处小孙女一副自作聪明的样子质问老爷子,居然当爸爸的在旁边也不说话,最后还数落老头,这个在中国应该是不会的,至少大家都会尊敬一家之主。长幼有序。

说了那么多就是觉得俩儿子白生了,没有担当,没有血性,没有任何袒护自己爸爸

最后一个生癌一个自杀,真是报应,也是老头骗了太多钱的报应

只是我觉得,这个老爷子真的有本事,650亿庞氏骗局,你们觉得一般人能搞?你让我骗65元,我也想不出办法,拉不下脸

那一段,夜宴上老爷子假装回绝入伙人的段落,配上击鼓,实在太精彩了

其实就缺钱,还在那里端着,从1亿加到4亿。其实这些场景都是相似的,比如推销健身卡的,比如卖房子的销售,都是这样的,假装有个便宜给你占,一般人还不给,呵呵

都是套路

  《欺诈圣手》观后感(九):对不作为的控诉

伯纳德·麦道夫
   伯纳德·麦道夫,1938年4月29日出生于纽约,前纳斯达克主席,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其操作的“庞氏骗局”诈骗金额超过600亿美元。2009年6月29日,麦道夫因诈骗案在纽约被判处150年监禁。
    以上是这部电影的剧情,然后回味后发现这不仅仅是传记,也是对美国某些部门的控诉!
    电影中,明明某个部门曾经调查过伯纳德·麦道夫的公司,很简单就能发现其骗局,为何不按照规程查下去?电影说得很简单,不作为而已,而真实情况呢?
    从08年开始,大量欺诈性的P2P平台出现在各地,受害者不计其数,最后结局大多此电影一样,受害者还是受害者,没有得到应有补偿,也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利用这种情况得到足够利益,譬如说电影中的皮考尔,而这些情况和电影中所提到的那个部门有没有联系呢?电影没说,我们自然没必要去揣测。
   包括所谓跑路?有些P2P并不一定全都立马就跑,利用低端平台架设高端平台直到牵连住有足够影响去加强和延长庞氏骗局的人。电影中刚出现危机时候,麦道夫不也如此干的么?
    从这方面来看,这电影最大的成果是让人们思考:
    如果管理者空有其位,那么不一定是麦道夫这类的人,也将有更多的人去利用这种情况去获利,去犯罪。对于这种犯罪,所谓的相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得到相应惩处或者调整呢?

  《欺诈圣手》观后感(十):野心之作

骗局是两种贪婪的相遇,骗人者与被骗者。没有两者协力骗局难以完成,结局也是共同付出代价。那么骗局为什么总是在崩溃的一刻才引起全方位的愤怒?为什么愤怒往往只指向设局者的策动却忽略了入局者的参与?不消灭贪婪和体制的疏失,下一个悲剧正在一步步走来。
相比 Too Big to Fail 等优秀的金融危机反思电影,TWOL 丢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角度,这个角度不是合家欢和一边倒,它如同一道被割开的伤口,留着肮脏的血污,让人震惊不安之余却又哑口无言。
HBO、Netflix、Amazon 的定制剧、电影一次次的显示出其庞大的野心 ~ 坐拥新发行方式的便利与新创作逻辑,屡屡敲击着艺术性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