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惊蛰》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惊蛰》影评10篇

2017-11-25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惊蛰》影评10篇

  《惊蛰》是一部由王全安执导,余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蛰》影评(一):心死---心动的 关二妹


《惊蛰》
[《The Story of Ermei》]
导演: 王全安
编剧: 王全安
118分钟
这是一部颇质朴的乡村电影;而电影内与(陕西定边县)县城内 小饭店 老板(Yu [Ma Zhen 饰演 ])有关的
段落,似乎接近记录片 : Ma Zhen 就是真实生活内的小饭店 老板。
从电影内 关二妹 [余男 饰演]有出现的场景可以看出
她大部份时间是‘行尸走肉’(心死);
除了她玩弄音乐贺卡、注视‘水箱’中的鱼、乘长途汽车去县城、照顾她的男孩等。
悲哀的是,一个‘夜巴黎’(从她的密(女)友处听到;但是不知道如何前往),这样的‘名字’会是电影内关二妹的最大‘寄托’所在?
中国西北偏远农村内年轻女性的‘苦闷’/‘无知’--- 嚮往大城市?--- 可想而知
到了县城打工的关二妹,最大的休闲娱乐就是在‘假日’与毛女及两位男性青年骑士---伴着
摩托车---在颠簸不定的泥土路上,穿过阵阵的风沙,到荒野外的
小土丘上看‘云’、‘远方大地/沙地’...享受宁静...
因为与‘想像’上的‘城市’生活有很大的落差(主要是
在小饭店内打工:得常常看到‘美丽’的鱼被‘打昏’与一些有钱/有权客人的‘丑陋’嘴脸(特
别是‘拼酒’后的胡言乱语等)及对县城内工作时---
寂寞中不得不依托的男性朋友乔连升[刘彦兵 饰演]
的玩弄女性(身体
失望...
原本为逃婚而离家的关二妹...
最后还是,不得已,选择回到老家,投入传统西北农村‘婚姻’生活的
束缚内...
老公[闫粟 饰演]的常常闹酒疯让
关二妹只能凭藉着照顾小男孩、惯例式的家务(含喂猪食)等
来忘却‘厌恶’的男人所带来的一切...
电影末尾...
关二妹因为得带着生病无助的孩子去县城看医生...
偶然间看到被公安安排‘游街示众’的杀人犯---毛女身边的男性朋友...
关二妹带着小男孩
又再次来到夜巴黎...
只不过...
毛女早已离去...
若有所失的关二妹与小男孩(编导先安排丈夫被拉去喝酒...)
最后迷失
电动玩具车的一圈又一圈的
迴旋下...
不过...很明显的...
关二妹的心再次飘荡起来...
从本片可以间接认识到
中国西北农村生活的‘文化虚无’状态:
传统民俗戏曲仍是大众的‘精神食粮’;
中国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主要是质而不是量)在广大农村内
的困境...
2013年2月21日观影
2013年2月23日整理
余男 饰演 关二妹
闫粟 饰演 章锁 [丈夫]
刘彦兵 饰演 乔连升 [县城内]
史小霞 饰演 毛女 [县城内]
Ma Zhen 饰演 Yu [县城内 小饭店 老板]
--------------------
http://en.wikipedia.org/wiki/Jingzhe_(film)

  《惊蛰》影评(二):王导和余男

直觉:对当代农村女性细腻关注,一个有着坚韧性格坚强生命力的女性。同时导演对女性生命的用心描绘,影片涌现出了人文的内涵和深意。对黄土高原的陕北大地的当代生活的全面描写,有时代厚重感。
  
  
  主题:电影对准21世纪初的中国陕北农村女性,在他结婚前后的两三年里。她的情感历程和生活状态变化。面对社会的粗砺,女性在生活面前,呈现出坚韧、坚强的生命状态。
  影片同时折射时代和社会。将中国当代县城、农村问题逐渐显现。 也刻画出来在这个时代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将城市的小商贩和政府人员优越的表面下,他们的龌龊、横行、虚假一一呈现。同时也将农民的质朴、生猛、狡鲒生动刻画出来。全面展现了这一、城乡的具体人物,生存、景象和时代的一幅活生生画卷。
   呈现了21世纪出,陕北秦腔大地的一场关于女性和时代的生命大戏。
  
  导演:导演的功力在几个地方可圈可点才华展现。但也不乏瑕疵,暴露出其功力不足之出。
  导演在影片的风格类型上,思考拿捏的非常成熟,农村现实主义纪实题材,类型定位非常明确,剧本在主题上类型上下的功夫比整体结构上要多。
  在这样的前提和主题安排下,焦点对准农村年轻女性,稳定而深入的进入她的家庭和情感世界,镜头呈现非常成熟,调度准确,场景选景味道十足,主演的选择和表演也非常扎实到位,非职业演员的所有表演都可圈可点,台词毫不生硬,充分展现了人物性格,剪辑流畅。在镜头表现上超出其它几位第六代导演。
  
  导演亮点部分:1、影片的前半段叙事流畅。不拖泥带水,一切为剧情和结构服务。2有几场戏表现出导演的才华,一是在饭店吃饭老王劝酒,余男忍不住用刀剁鱼,老王要走,随手穿上了警察大衣。此场戏功力十足,信息量很大,即表现出城市人的横行、虚假、以及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等社会问题,也表现出余男内心的不屈服,坚韧。阐述了余男也表现了时代,是整个影片中最有份量的几场戏之一,表现的也有诗意。 还有电影最终的几个镜头,也显示出王全安的才华,背景音乐是秦腔,摄影机的位置在戏台上,伴随着秦腔一句句唱出,镜头中一组一组的陕北大地的农民镜头。此片就此升华
  导演缺点部分:对全片的完整性控制不够,前半部分,按照情节剧的方法拍,严谨的故事和剧情发展,但从余男从城里回到农村起,剧情开始变的散乱,一会儿说计划生育,一会儿说余男的坚韧,一会儿表现农村时代风貌。导致剧情变的分散,力道减弱,观众会忽然感觉电影不知所云。如果没有最后几个陕西农民看戏的镜头。片子将会大打折扣。原因可能是王导演对情节剧片拍摄经验或直觉的缺失,对电影思考还没有清晰成熟。应该是边拍边调整的思路做的,而且在剪辑的时候,后半部分他应该比较痛苦。总体而言,导演在这部电影里,非常纯粹,有激情有勇气、有一定才华,但还不成熟,对电影,对自己
  
  表演:本片获得多个表演奖。实至名归。余男在这个片中的表演,在我看来,超过她后面获得更高奖项的图雅的婚事,这个更加原生态,达到演员真假难辨的地步。完全融入角色,看电影,不会有一点演员的概念。图雅中她的表现不稳定,有的非常成熟,有几场戏羞涩和青涩有点浑淆。非职业演员的台词,表演都发挥的凌厉尽致。加上王全安有意为之的一些镜头,比如喂猪,砍白菜,都充满了纪录片的影像质感、生动、准确,一头让观众扎进了那个粗砺质朴的陕北农村世界。
  
  摄影:摄影是芦茨,德国摄影师。从这部影片他开始跟王全安合作。摄影也是整步电影的亮点,查了下资料,知道摄影这么棒的原因,芦茨之前一直是纪录片摄影师。没有芦茨,很可能不会呈现出这么棒的电影,这么有质感,这么生动,镜头这么准确。王全安的导演能力也同时体现了,他找对了自己的摄影师。
  
  音乐:音乐非常棒。完全符合现实主义影片,尤其是纪实类影片所用的音乐要求。全面没有一处是配乐,全部用现场音乐的形式来进行电影音乐处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结尾的秦腔,将电影的视听魅力,做到了相乘的效果,影片主题骤然升华。

  《惊蛰》影评(三):王全安

再次对王全安关注是因为芦苇的访谈,这个曾经拍出过《惊蛰》、《月蚀》和《图雅的婚事》的导演,今天回顾恐怕为时不晚。看惊蛰,只是认定这个导演一定有着西北大土地生活的经历,否则有血有肉的农村不会被这般记忆
不停穿插的戏台子、家里摆设的老照片还有随时用作武器的床扫把,都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今天看来,似乎过时了,也有人说一个九零后怎么会喜欢这样的片子呢?很简单,因为你知道那就是经历,那就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那么亲切又那么厌恶。当父亲拿着扫把打创伤的二妹时,我可以想见那个家里的热炕还有那把高粱做成的扫把;当二妹走进城里去时,我甚至可以想象自己第一次做火车情景,片子里二妹和男友说好要一起坐火车,那就是梦,那就是希望,我曾经也是;当二妹抱着孩子在小车上玩时,你可以想象自己不停的和怀里抱着的孩子说些有用没用的话,那就是生活;男人喝酒时,二妹在旁边满是气愤,但也就只能是说说,划拳声依旧;饭桌上,二妹抱着孩子不停有大人喂菜,那就是对你家小孩的礼貌;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真实,因为你全都经历。
毛妹是村子里的新新人类,她在城里有份工作,给家里买了无数新鲜的玩意,对二妹来说,那就是她向往的生活,面对逼婚,只有逃避。毛妹是二妹的好朋友,她有一般村子女孩子没有的漂亮衣服,可这一切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尽管在毛妹看来如此轻松。二妹在饭馆打工,连做饭的厨子都有意骚扰,好容易找了个男朋友却执意和自己一起看黄片。毛妹说,要想捆住自己的男人,就和他那个,吃点止痛片就会很舒服,二妹信了,却也最终没有机会在这个大城市施展。当一切都灰飞烟灭后,二妹回到了村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还记得和男人第一次的时候要提前吃止痛片……
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家庭和一个不争气的男人过死寂的生活……
最后,因为孩子生病,二妹摇动拖拉机去了城里,城里依旧是城里,在这里似乎二妹看到了一点点希望。带着儿子坐小车时,她将自己未能完成的希望交给了这个新生命,可这一切会发生吗?院上依旧……

  《惊蛰》影评(四):白描的现 代派

     惊蛰本身是一个中国古老的节气,在民间的传闻中,惊蛰也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是虫子结束了冬眠之后开始活动的时节。上天降春雷打醒蛰居的动物们。便为惊蛰。
初看影片,不明白一个简简单单的农村女青年逃婚的故事为什么要称为惊蛰,但看罢了惊蛰的含义便不难理解,县城的生活就像上天降下的一道醒目的春雷,将蛰居在农村十数年的关二妹彻底打醒,给她的生活彻底来了个大翻盘。
不可否认,关二妹的内心时刻藏着反抗与叛逆的种子,为了逃脱和章琐之间的婚事,她可以抛开在农村的家而去县城打工生活。在县城的生活中,她可以放弃好友毛女介绍,但同时也和别的女人想处的乔连升。最后因为对县城现实的极度不满而重新回到农村嫁给了章琐。可以说,余男所饰演的关二妹是现代农村女青年的典型代表,她们不满足于家庭或者婚姻给予她们的种种压力,希望在城市终于找属于自己的全新生活。但最终她们不会适应城市的一切,有的隐忍吞声继续在城市生活,有的则回到了农村。但是农村繁重的劳动,枯燥的生活,不完满的婚姻渐渐让她们麻木。她们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反抗,为什么选择城市。所以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是关二妹用拖拉机载着病重的儿子和醉酒的丈夫去县城看病渐渐远去的背影。而城市生活的那道惊雷,也就此偃旗息鼓,和二妹再无半点的关系。
影片的主要手法就是不带任何特效的纪实拍摄。有评论家称:“本影片的最大看点。是不带任何过度修饰的平铺直叙。是乡土味十足的陕西方言。是朴实无华的农村与县城的场景。是一个发人深省感人故事。余男黑黑粗粗的农村女孩打扮,全片正宗的陕西方言,杀猪的场景,县城里的餐馆和电动木马。这些平时在陕西农村和县城随处可见的活动和设施,看上去十分稀松平常甚至有些简陋和土气的场景全部成为了本影片的看点。如果本片作为商业电影的话这些全部将是本片的卖点。
本片另外的亮点是对人物的塑造,除了二妹之外,二妹的好友毛女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她是二妹的好友,在二妹初来县城时给了其很大的帮助,并给二妹介绍了乔连生相处。但是她也是一个具有市侩气息的人。影片从头至脚没有她的正面或者特写镜头,她只出现在阴影或者侧面镜头中,她介绍二妹去餐馆打工,却没有关注二妹在餐馆的生活和她的内心世界。她只关心在乎自己的收入是否稳定。她给二妹介绍乔连生时根本没有看见乔连生的种种劣迹。所以导演王全安仅仅给了她侧面镜头,因为她身上存在着太多的负能量。所以她只能呆在阴暗的角落中。
惊蛰本是惊醒万事万物的时节。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时节。而影片的结局无不让人扼腕长叹。人如果失掉本身的梦或者自由,那和僵尸还有什么区别呢?

  《惊蛰》影评(五):鱼肉——《惊蛰》影评


广播男躺在床上,和身边的二妹聊天,哪个人不想往上爬嘞?
一句话,说尽了一部《惊蛰》。却也茫茫然道不清整部电影里弥漫的无力感。
《惊蛰》里埋上了很多的引子,引子平平淡淡,每一根拽出来却都是根导火线。家里每日吃面,却还抱怨着来人太能吃的母亲,早已把二妹标了价,等待着一笔回款的二妹爹,以及那个木讷的日后的二妹丈夫。将二妹浸泡其中,只等着把她发酵成外孙的娘,入了口袋的聘礼,及会给自己传宗接代的工具。此时的二妹,会认真的调猪食,再看着猪吃完。会在杀猪的时候不愿意看到自己养的猪被杀。第一个引子就是如上让二妹厌恶的能看得到尽头的人生。
发廊妹让二妹细细的用嘴“转”出香味的巧克力,会发出音乐的贺卡。第二个引子就此出现,二妹看到了那个买得到巧克力和音乐贺卡的镇子,隐约中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另外一种可能。当打算嫁了二妹,用聘礼交砍树罚款的二妹爹突然暴毙,发廊妹送给自己的贺卡不再能发出连续的音乐。二妹在沉沉的小憩中坐上了通向镇里的车。
二妹在发廊妹的引荐下找了服务员的活。却不敢和老板示范的一样,熟练的杀鱼。而被老板安排到了卖馒头的主食店中。发廊妹给二妹出的注意就是找个镇里的男朋友,以便留在镇里。广播男就此出现,他接了父亲广播站的班,穿西装,在收发室里贴满了明星海报。会用卫星来收电视。他便成为了二妹心中的新贺卡。尤其是那句我想当海军,坐着没坐过的火车去很远的海边。让二妹心生憧憬,冒着香气的生活似乎已经向着二妹招手了。
蹲在路边吃面的发廊妹向二妹传授着自己挺过“很疼很疼”成人礼的独家秘笈,吃止疼片。发廊妹说止疼片能让你开启人生的新……后面的几个字没有说。这种停顿,代表了无数的可能。随后在黄色录像带的影像中,二妹拒绝了广播男的“盛情邀请”,去药店买来了止疼片,打算开启自己人生的新……却没有成功。此时,她觉得广播男这块巧克力已经被她含在嘴里了。
和广播男开始交往之后的二妹,变得硬气起来,她开始反抗后厨服务生的性骚扰,并第一次从鱼肉变成了刀俎——踢翻了那个踩着凳子,高唱98年世界杯主题曲的服务生。割伤了手的服务生,工钱全都抵了打碎的鱼缸钱。饭馆老板很激烈的训斥他不要有什么花花肠子。服务生离开的时候,和二妹说,老板不一样想占你的便宜。随后的夜里,饭馆老板的来访,挑明了发廊妹就是失足女,二妹和她混在一起会被别人认为是一样的人。这有损他身为饭馆老板的脸面。二妹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是鱼肉,从服务生到冠冕堂皇的老板,都渴望做分食鱼肉的刀俎。好在他还有广播男,就算真的被他“刀俎”了,她也能藉此留在镇里,逃离被变成生育工具的命运。
第二天一早,早起去广播男屋子的二妹发现广播男被子里的女士内衣,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自己被当成了巧克力,一切指望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失掉了感情的二妹木讷的看着饭馆老板在店里款待镇里的公共安全专家。老板不喝酒,每次要喝一杯就捞出一条活鱼敲死,以视惩罚。公共安全专家款待的人里面就有广播男,二妹看着差点让自己失了身的广播男被夸成有文化的好娃娃。坐在一堆鱼缸中一言不发。他看到了平时威风凛凛的餐馆老板此时的唯唯诺诺,从那个想要剖了自己的刀俎变成了公共安全专家的鱼肉。当公共安全专家威胁老板再不喝酒,就要敲死饭馆里所有的活鱼时,二妹第一次试图从鱼肉转换成刀俎,却谁也没伤,单是砍烂了几条死鱼,并成功的把自己送上了回村的小巴。此刻坐在车里的二妹,阳光依旧刺眼,从车窗外照到二妹的身上,她却没有和来时一样沉沉的睡着,她的镇里梦已经醒了。所有的巧克力和贺卡终究和自己无缘。随后就是无剪接的结婚生子。二妹丈夫将繁殖恋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时沉浸在酗酒的生活中难以自拔。回村的二妹不再像过去那样心善又 心怯。她会吼着急进食的猪,会用力的把树枝抽到吃食的猪身上,此刻,二妹觉得,在猪面前,自己就是面对鱼肉的刀俎。
带着孩子进镇里看病的二妹和丈夫,为了感谢诊断出“吃多了”这一疑难杂症的医生,打算送一面华佗在世的锦旗。二妹留下做锦旗的丈夫,出了门,看到了已经是杀人犯的发廊妹男朋友。而发廊妹也坐上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去了广州。此刻,二妹没有再选择追随发廊妹的脚步。而是抱着孩子坐上了镇里的游乐火车。一圈一圈转动的小火车,代表了二妹心中那辆可以到海边的连广播男都没做过的真火车,也代表了那些追随发廊妹而去的无限可能。此刻,二妹不再有不甘了,她对着怀里的孩子呢喃。说长大了去国外,娶一个外国媳妇。
电影在此时画上句点。整部电影里,几乎所有人都扮演着刀俎也客串着鱼肉。在一代又一代渴望向上爬的念头中转换着刀俎与鱼肉的角色。如果说上一部《月蚀》还仅仅表达了理想主义者的穷途末路,那么这一部《惊蛰》则彻底的把抨击的炮火从下至上,以一个村镇为缩影,含沙射影的指向了很多人。巧克力和贺卡在日常的生活中化为了新世界向所有人敞开的一条门缝。在我们窥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之后,便开始向着更高的人生攀爬的努力,可这种努力在现实中却显得同升国旗的口号一样无力。英国的一家电视台曾经以二十五年为跨度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来记录一代人中几种家庭环境孩子的成长。若干年后的对比,使人唏嘘,让人觉得所谓的光耀门楣大部分只是一厢情愿和无休止的意淫罢了。倒是这种念头成功的驯化出了无数的凤凰男和绿茶*。那些在刀俎与鱼肉的角色转换间迷失了自己的可悲男女。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种结论太过武断,也太偏激,其实不然,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以点带面了。这种观点几乎渗透进了日常的所有角落。很多人都是在用一个理由来堵住一种选择所对应的可能。与这种固化的思维来比,似乎很多往上爬的人都不能成功这一点变得无足轻重。
电影导演王全安当下的处境就成了最好的证明。用一件事来否定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武断。用一件所谓的召妓丑闻来让所有的伪君子与其划席为界。而其导演的电影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剖析就这样随着导演的“道德败坏”给观众无声的打上了观看便罪大恶极的标签。
纵观所谓的第六代导演,几乎所有人的处境都摆在一个略尴尬的地位。路学长因为一部《长大成人》几乎默默无闻不得知直到去年的猝死,张元因为吸毒,所有的电影都成了“拿不上台面”的毒草,贾樟柯一部《天注定》本想成为一口警钟,如今却成了敏感词,连贴吧和电影讨论页都化成了404。娄烨因一部《颐和园》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最近的一部《推拿》,好评爆棚,屡获大奖却在影院的排片中显得可有可无。唯独宁浩,风生水起,在他的口中,只是一句自己运气好。而审片审了几年的《无人区》同样是宁浩心中的一记老伤,转而不再和钱过不去,放弃了昆汀的套路。用诸如《心花路放》这样的片子以笑声换票房。当然,我们不否定《心花路放》的成功,其中很多的幽默都是所谓的会心一笑。而其中的夜巴黎和《无人区》中的夜巴黎,却有些许对于《惊蛰》中梦巴黎的调侃。《心花路放》里阿凡达主题乐园阐释了西方电影在中国被商业的变了味,则和王全安《月蚀》与《惊蛰》里对于泰坦尼克的挽歌如初一辙。宁浩的反抗和出格同《黄金大劫案》里的那句“是匹夫么?”一样,成了对同行的戏谑,但更像是以玩笑的口吻在致敬那些与自己一样心怀电影梦的同时代导演们。抛开第五代导演对第六代导演的压制不谈,第六代导演们如今的处境更好的说明了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时代。反抗的人终究会成为鱼肉,而刀俎却每每躲在暗处难窥其貌。逆来顺受才是永恒的主题么?答案在风中飘。
但愿,我们不会像二妹一样,坐在一圈圈原地打转的火车上,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国讨个洋媳妇回来。

  《惊蛰》影评(六):这山望那山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虫兽蛰伏,整个冬季不曾离开泥土的厚重包裹,在地下沉睡。忽如一声奔雷动,它们恍惚惊醒,光景已经改换,季节已然更替,新生活的大潮正向它们汹汹而来。它们在这山,它们必须出发去那山。
于是关二妹被惊醒了。她早已不是年幼的小孩,二十岁,在农村是早该进到婆家的桃李年华。可是她却不肯嫁,她农村少女的本分并没有强过骨子里的执拗,好像农村并不是她宿命里的终老之处。在她那个年代,城市的影响力开始显山露水,农村包裹严密的蛋壳像被里面的小鸡啄着一样,裂缝一道一道的。小鸡稍稍吃力地眨眨眼睛,城市的一隅便能够被抓进眼珠子里。毛女回村,裂缝就随着撞击破开了一汪小口。毛女的话钻进了她的耳朵里,顺着耳朵爬到了脑子里,沉淀成了固体。毛女给她看会响的生日贺卡,给她吃带有苦味的巧克力,摸的到尝的着的物质顺着视觉和味蕾流到了脑子里,混合着固体和一些若有若无的虚像,塑造了一个城市。
然后她动心了。城市在她脑子里,耀眼夺目,闪的她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她下了决心,无论怎样,她都要试着体验一回城市的生活。
然后她孤身来到城市,找到了毛女,在毛女的介绍下,在饭店里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也是在毛女介绍下,她认识了连升,谈了恋爱,有了依靠。跟连升在一起的日子里,是青涩幼稚的,在她身上农村少女的涉世不深与淳朴保守始终存在。连升给她看男女做爱的电视,她顽固地不肯抬头;连升想和她发生关系,她不肯服从的跑掉;当她看到连升的床上多了两条女士内裤,就拼了命的跑开,没有解释的余地。毛女告诉她,绑住男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那事儿,第一次很疼,所以要记得吃止痛片,之后就会”很舒服“。她半推半就的犹豫,记得了止痛片,但还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对于她,一个刚到城市的农村姑娘,她不是毛女,跨出那步就意味着她要把一辈子都留给那个男人,人虽然在城市,观念依旧是农村占上风。
不管怎样,她最终还是留下了自己的初夜,同时也厌倦了城市。城市哪有那般明亮夺目,到处尽是暗淡,像肮脏的垃圾桶。灰心失望加上幻想破灭的痛苦,她爆发了,她拼命了。挥舞着菜刀,想把一切的虚假像鱼头般剁碎。她惫累了,她认命了。她回到了农村,她的根在这里,思想也扎在这里。转了一个圈,她方始明白,农村就是她宿命里的终老之处。
结尾当然如是,都是命。结婚,生子,逃不开。她偶尔也会在夜里哭泣,愤懑或者不甘,但眼泪却不止她一人在流。放眼而望,全中国的妇女汪出了一片湖。
后记:王全安多次与余男合作,几乎倚之成名,相应的,余男也不负所托,每次出演的角色都入木三分,诸如月蚀,纺织姑娘等。惊蛰里的余男,活脱脱就是那个地方土生土长的姑娘,表演实力可见一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惊蛰》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