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爱》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是爱》观后感10篇

2017-11-25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爱》观后感10篇

  《我是爱》是一部由卢卡·瓜达尼诺执导,蒂尔达·斯文顿 / 马里莎·贝伦森 / 阿尔巴·罗尔瓦凯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爱》观后感(一):那一场不期而遇……

如果我没有遇见你,生活是否还是继续?乏味也好,庸常也好,麻木也好,当然平淡也好,喜悦也好,幸福也好,一定会继续。但是,是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你,是你,在我波澜不兴的日子里投入了一枚可大可小的石子,此后,我的日子就不再是从前了……
这可以作为2010年电影《我是爱》中女主角瑞吉太太艾玛遇见他以后的独白。同样这也可以作为1992年电影《爱情重伤》中男主角准部长史蒂夫遇见她以后的独白。俄罗斯修复艺术品人家的女儿艾玛被靠纺织业发家的意大利商人之子娶回。不错。正如影片中艾玛讲的喜欢寻找和搜集艺术品,因此也常去她家修复的瑞吉先生看起来又腼腆又温柔。她因之也努力地融入异乡的生活。忘记俄罗斯人,学做意大利人。有太多东西,街上,商店里……不再是奇蒂许,而是丈夫唤的艾玛。然,时间欲久,因思乡而来的孤独感就欲浓。这时,她会做菜。有一天,她做了祖母教她的具有俄罗斯传统的鱼清汤。六岁的儿子爱多很喜欢。常希望她多做些。他喜欢她做俄罗斯人。后来,成人后的爱多在一次比赛中结识了与之可以匹敌的对手安东尼奥厨师。爱多很欣赏他。当他捧着自己做的蛋糕找到家来时,爱多惊喜地叫来妈妈认识新朋友。就是他。艾玛一眼就称他做的蛋糕为艺术品。她也一定是惊喜的。站在楼上,拉开窗帘,向外意味深长地看。
由越老越有味道的奥斯卡得主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史蒂夫,事业如日中天家庭平和安逸。有秩序地向前,像众多成功人生一样。谁料,一个叫安娜巴顿的女子出现了。她走向他,他惊呆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紧紧地俘获了他。

  《我是爱》观后感(二):我要我的生活

影片最后五分钟的跌宕起伏
看得我惊心动魄
以为会出现女主和情人私奔的场景
结果留下的是无尽猜想
如同女主丈夫给她披上西服后
两次出现的鸟儿飞向窗外的场景般
女主也飞走了
身心一起飞走了
出轨是个老生常谈话题
导演能把出轨拍的这么有艺术气息也是功底深厚
每一个出现的场景
从刀叉盘子到桌布等等
全部都是精细的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复古
一个如金丝雀般活在米兰的俄罗斯女人
高贵善良喜欢烹饪
在见到情人高潮的烹饪技术后
就情不自禁的啪啪啪
第一次啪啪啪导演没给具体镜头(也可能我看的是删减版)
镜头直切到女主跑回自己家
那种如少女般羞涩的
纯真的表情很考验表演功底
第二次啪啪啪
那唯美的乳房 阴毛
还有太阳下晒红的脸庞(也可能是情欲太高)
都是一幅画
我不在乎女主脸上多少皱纹
乳房是不是干瘪
她的那份美
是由内而外散发的
追求自己要追求的生活
毕竟她在丈夫家里住着
连名字都是丈夫起的
她太渴望自己想要的生活
联想到自己
或许
离我而去的那个人
也就是想要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吧

  《我是爱》观后感(三):从女主的内心需要出发来说

      当我看到第一次为庆祝老爷子的晚宴准备情况,我感到一个大家族的压抑,穿堂入室,层层叠叠,偌大的宅子,众多的佣人,还有看不见的繁文缛节,久了,恐怕如孙悟空背负着五指山,难以反抗的压抑,等到缺口一出现,内心的力量可能会出现喷涌,所谓情不自禁。
      或许有些时候,人与人的相遇,是缘分,也是命中注定,就像女主因为儿子和男厨的相遇,但似乎女主和男厨的交集更多,而同样的对于厨艺的喜爱,让两人的灵魂相容多了一个顺理成章的路,虽然充满许多禁忌与危险,但像坠入黑洞的引力一样,无法挣脱!
      除了引力之外,应该背后还有推力。女主在一个偌大的宅子里,儿女不在身边,丈夫经常为事业拼搏操劳,只有佣人,但她们只管做自己的分内之事,甚至连女主的吃饭陪同的邀请,都无法应答,不仅宅子空,心也空。女儿的爱情,对女主不得不说是一重压力,在那个年代,那个家族,无疑是个从一开始知道就要一直装作不知道的秘密,知道了,不能说,背负在心上。持久存在的推力,在于她的身份,俄罗斯人,自从来到意大利,也就开始了背井离乡,对故乡思念常在情绪低落时起,对故乡的表达,也只是祖母的鲜鱼汤,而儿子喜欢的是汤的味道,可曾关心过母亲的衷肠?
      一个细节,在儿子在医院手术时刻,女主和丈夫同坐过道,相隔甚远,女仆来后,坐两人中间,这种排列,耐人寻味。或许住在这座宅子里,人在这个男人身边,心早已空荡荡地飘出去了。

  《我是爱》观后感(四):意大利版《迷失东京》

就电影本身来说,拍的没话说,音乐、色调、以及表演都很漂亮,不愧是大师级配乐,最后十分钟屌到爆,让人不禁红了眼眶;但如果要赋予故事本身一些“女性解放、自由”之类的意义,我恐怕就接受不了,故事讲得明明就是女性中年危机和屌丝男事业不成的乱伦之恋,并不及克制的《迷失东京》。
《迷失东京》讲的是一位中年美国电影演员和一个年轻的女子邂逅东京,并发生“爱情”的故事,套路和此相仿,但《迷失》所传达出来的“发乎情止于礼”的思想在我看来远远胜于此片,别跟我谈解放、自由之类的形而上的东西,几十年的婚姻谁人没有厌倦过?而当初谁人又不曾没好过?厌倦了迷失了就要易出轨来解决?这不应当是我们现在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迷失东京里》克制,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而此片中虽然感到悲伤,但却没有那种美好。

  《我是爱》观后感(五):艾玛的衣柜

这部片吸引我的不是主演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也不是因为它在豆瓣评分不错,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部影片的服装设计在2009年被提名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主角艾玛,是一个俄罗斯女人,嫁到意大利米兰之后成为富家太太,育有一儿一女都是美若天仙,对内对外皆是贤良淑德,礼数周全。

她在里面一共换了13套衣服,从她乖巧的做个太太到最后离开这个家族,服装上面有一些变化,我选了几个稍微絮叨一下。

  《我是爱》观后感(六):差点就没有看下去

多么好的电影,只是开头太写实,看得哈欠连连,差点都想退盘走人,今天还是一边织围巾一边把它看完了,最后的结尾简直是只能用TRIUMPHANT来形容。全片看完也差不多理解为什么导演把前半段的节奏放那么缓慢了,因为那就是EMMA的生活呀,奢华,富有,却空洞无物。直到她去追寻Antonio后,影片的步伐才加快,因为Emma的生活终于因爱情充满了生命力
影片中Edo是理想主义的,他是主角里唯一的正面角色。和他爷爷很像,坚持着自己做生意的理念,亲自去工厂,在餐厅和工人一起用餐。就像小时候爷爷带着他一样。这也许是为什么爷爷决定把家业分一半给这个尚未受过社会历练的年轻人。
父亲基本上是和他完全相反,理性(势利,在利益面前对祖上留下的产业和历史毫无留恋),无情(无论是儿子去世,还是妻子背叛,都看不到表情有任何变化),还很虚伪。同样一个家族里,突然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leader,注定是要悲剧。
电影里,Emma虽然在米兰生活了多年,却可以看出她对家乡的眷恋。导演没有给出原因,但观众听得出来她应该是到了意大利之后就再没有回过俄国了,以至于连自己本名都快忘记,更不要说和父母亲人的联系了吧。她一身高级服装,名牌手袋,从来不重样的珠宝首饰……然而她总是很疲倦,在宴会上常常早早退下。感觉她从未真正融入这个家庭甚至这个社会。以至于她在爱上Antonio后,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
这条线在Edo的新婚妻子也有体现,她很努力地取悦这个家里的人,也顺利和Edo结婚,但是从来没有人拿她当回事。在Edo出事后,医院里她都不能和其他家人坐在一起(有个镜头是佣人走过来坐在了Emma和她老公之间,真是意味深长)。医生出来之后,直接无视她,径直走向其他人坐的地方。虽然一直不喜欢她,但此刻也有些为这个刚刚丧夫,又已有身孕的女孩心酸。电影结局,她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要宣布自己怀孕的事实,应该能让她在得到些补偿吧。
Edo意外身亡后,男的似乎都无动于衷,而女性却悲痛欲绝。也许意大利家庭就是这样的架构?
总之越是回想这部电影,得到的就越多。这真的是一部好的电影。

  《我是爱》观后感(七):爱是解放——爱的视觉化

[转来自: 艾小柯
  爱情能摧枯拉朽,颠覆世界。没错,理论的确如此,但要视觉化地表现出来,却并非易事,搞不好,就成了琼瑶剧中紫薇格格“山无棱,乃敢与君绝”的惨烈直白。想想《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是怎么描述查泰莱夫人的义无反顾吧,她先是被狩猎人梅勒斯充满男性阳刚之力的躯体吸引,之后在雨中与他结为一体,生理快感如排山倒海一般汩汩袭来。性的结合终于导致情感的皈依,她必须选择背离自己出身的阶级,抛弃一切,才能获得灵魂的解放。在1992年版本的英国电视短剧《查泰莱夫人》(Lady Chatterley)中,缘起于性的爱与决裂是通过白描来刻画的,查泰莱夫人康妮初见梅勒斯赤裸的上身后下意识的咬手指,仓惶跑走时歪歪斜斜的围巾都旁敲侧击地描绘了性,这种原生态欲望的强大冲击力;但在刻画本该惊心动魄的第一次结合时,视觉的张力却完全消失了,劳伦斯文字中那种排山倒海的波涌完全没能被表现出来,即使配以推波助澜的音乐,也无法传达性的快感,只剩下一幕乏味的交媾镜头,演员僵硬的肢体动作和令人困惑的面部表情。
  
  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格尼诺(Luca Guadagnino)2009年的影片《我是爱》(Io sono l'amore)倒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现代版本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性的吸引与爱的力量在大屏幕上终于完美融为一体,奏出了如歌剧般震撼人心的强高音。由英国女星蒂尔达·斯维顿(Tilda Swinton)饰演的意大利纺织大亨瑞奇家族的媳妇艾玛本是个最循规蹈矩的豪门主妇,膝下二儿一女,各有所成。艾玛平日独自理家政,主中馈,偶与珠光宝气的婆婆一同外出就餐,妇装妇容一丝不苟,穿的都是FENDI高级成衣,拿的是爱玛仕顶级名包。但这样衣食无忧的上等日子就如同瑞奇家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现代豪宅一样,无聊得要命。艾玛与丈夫坦科雷德之间毫无激情,要不是还有儿女的各项事宜需得操心,她的个人存在几乎就如她的俄罗斯本名一样,可被彻底忽略遗忘
  
  让艾玛活过来的,是儿子爱德瓦多的朋友,厨师安东尼奥的烹饪手艺。电影对艾玛第一次吃到安东尼奥的普罗旺斯烩菜酿虾的展示可谓充满了感官刺激!镜头在艾玛的嘴唇、眼角和菜碟之间来回切换,一个中景则采取了舞台剧的灯光设计手法,一束顶光由上自下只打到艾玛身上,她身边的人全部褪入黑暗,嘈杂的谈话也隐隐淡去,只听见如心跳心悸般的交响乐缓缓奏响。这过程跟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性高潮排山倒海冲击体肤的细致描绘简直异曲同工啊!
  
  当然,品尝美食只是真正性爱的前奏。艾玛终于在山上的柴棚里和安东尼奥合二为一,镜头同样采取了近景碎片拼接的手法,白的皮肤,红的乳晕,金的发丝,褐的泥土,蓝的天空,墨绿的浓荫,还有花与蜜蜂,它们轮番轰炸着观众的视线与听觉;它们配合着缓缓爬升的音符,一层层剥去艾玛最后的阶级礼教与社会约束,让她融入大地,融入天空,融入雨滴;它们让她的感觉与灵魂一起自由自在地翱翔,让她飞!飞!!飞!!!
  
  与性的解放接踵而来的是爱的觉醒。艾玛换掉了她的高级成衣,只穿最简单粗糙的背心与布裤;她剪了头发,面对层峦叠嶂的万丈山林,为爱人烹调一味童年味道的俄罗斯乌卡鱼汤。有意思的是,艾玛的女儿伊丽莎白在终于决定不畏家庭压力追求真爱的时候,也毅然剪了短发。这里,头发不仅代表了过去,还代表了世俗的羁绊与沉重的心理包袱。洗尽铅华,剪掉长发,穿上裤装,不仅是外在姿态的转变,它更是女性解放的无声宣言,是奔赴自由的起跑点。
  
  与艾玛之爱的觉醒同时到来的还有时代的轰鸣。瑞奇的家族产业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必须做出选择,必须放弃传统,接受外来融资,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家族继承人之一的爱德瓦多尽管激烈反对并购,但面对巨大的商业压力,却也回天乏术。影片对爱德瓦多的处理让我有点意外,但也许没有理想的死亡,就没有艾玛的最终觉醒,就没有那伴随着歌剧高潮铿锵而来的义无反顾的狂奔,奔向一个最真实的自我。
  
  最终,性解放了爱,而爱终于解放了人的灵魂。爱是自由的呐喊,它的最终目的从来都不是让谁成为谁的附庸,成为阶级的筹码或一件沉默的花瓶。它既是心声的释放,又是感官的升华。它强劲有力,它推着人张开眼,打开心,向前冲,向前冲。它让我们从重新感知世界,重新体会自由,从而终于认识到那个藏在记忆深处的,本来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