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东方》经典影评10篇

2017-11-26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经典影评10篇

  《东方》是一部由扎尔·巴特曼里执导,布里特·马灵 /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 艾伦·佩吉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影评(一):Means No Harm。

我發現最近無意間看暸很多Brit Marling噠電影。
越來越喜歡這個姑娘。
她美麗神秘又有智慧
從她噠眼睛和表演風格可以感受噠到。
另外說說這個故事內容吧。
相信無論國內外都有這種 無 政 府 組 織。
玩大噠就叫 邪 教。
比如說 F L G...
他們一開始噠初衷無非就是以人為本崇尚正義剷除邪惡和不公。
但是隨著自己逐漸聲勢壯大就慢慢變暸性質。
因為組織者是人嘛。
Sarah和Benji噠感情是最後整個組織潰敗噠導火索。
安保公司不是政府組織。
它安保噠對象是利益驅使。
在一開始Sarah也就是Jane就進錯暸門。
我想如果Benji沒有被愛情和憤怒衝昏頭腦他也會選擇另外一種方式吧。
畢竟那些特工沒有錯。
錯在是安保公司那個老女人Sharon及整個高層身上。
公平和公正本來就不是一個概念。
利益和 共 產 主 義 根本也就是背道而馳。
所以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都 不 可能 存在完美噠 體 制。
就算在伊甸園裏亞當和夏娃都會有糾紛。
就別說一個國家暸。

  《东方》影评(二):救赎

2015.4.18
我在听着
分享 The National 的歌曲《About Today》http://t.cn/hetq5h(分享自@虾米音乐)
写下这篇影记
我的狗继续躺在我的身边
Brit Marling继续一样的打扮 一样的发型 一样的帽衫 一样的双眸 继续自己的剧本
而我只是相信她的爱而已
她经手的剧本 我总感觉有着默默的宗教味道
她一定是个浪漫的女人 因为她喜欢仪式
很多人并不懂仪式 也许你应该去看下Dexter 其实Dex本身是个很浪漫的人 只是擅长点不在于两性关系上而已
还记得I Origins里那个特殊的测试序号报字母法吗
Ellen Page是小个子女生拥有强大气场的典范
也是这部片子基调转变的关键点
依旧不喜欢对剧情过多分析 更多在乎的是那个意识流
当她吻上她的唇 我觉得真是美好
Page在里面的角色 让我想我了她在“超凡双生”里的表现 特别是乞丐那段
习惯以暴制暴之后 你会分不清你的初衷 到底是要解决问题 还是只是享受暴力与犯罪本身
作为一个核电玩家 环保本就与工作有密切关系 但是更吸引我的并不是环保本身
而是一种新的生存理念 比如Freegan
中国人缺失信仰太过严重 他们不会去想活着的意义 当一个目标衍生出另一个目标时 后面的那个往往会掩盖了前者 人会忘记最初的想法 保持初心太过困难 人心太不固执 往往会被越来越多的迷惑掩盖住眼睛
也许最终你也该问自己一句 究竟要的是什么样子的生活 是什么样子的感受
我常常说 与其让生活毁了你 不如去毁了生活 这听起来是一种极端的处事方式 然而其实重要的并不在毁了生活 除非你也去加入二十七岁俱乐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你应该好好地对待它 而毁了生活 这恰恰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它不能让你快乐 让你安心 留着它又有何用
这并不是消极 相反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生存方式
要么 同他们一样地活着 要么 做你自己活下去
记于2015.4.18夜

  《东方》影评(三):我想不出标题怎么办?

这部电影注定只能小众,Brit Marling作品就是如此,题材另类情节平淡,却蕴含一种纯净宁静的力量。本电影也不例外,题材涉及极端环保组织,单线、顺序时间、跳跃式叙事,冲突较少并且被刻意淡化,情感爆发也是点到即止,总之,本电影是非常压抑的。如果不是出于两个偏爱,我可能都不会看完。
第一,我特别喜欢Brit Marling、Ellen Page。
Brit Marling,完美女人的典范,美丽、智慧、优雅,她能编,能导,还能演。
Ellen Page,如果说Brit Marling是一位仙女,Ellen Page就是一只精灵,表演精灵,从容游走于文艺和商业电影两端,且都成绩不俗。她是影片质量的保障。
第二,我赞同电影对环保主义的态度
我对极端环保主义及其支持者抱着极其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他们太过于极端,滥用暴力,很可能失控演变为恐怖组织,伤害无辜人群。回归原始的极端环保主义也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人也是动物,上帝创世纪,没有把人类塑造成不需要食物、阳光、空气就能生存的神,没有把世界塑造成没有杀戮、没有冲突、资源无限的天堂。在资源有限的人间,人类只能通过不断掠取他物来生存——杀死动物,砍伐植物,消耗矿物,排斥他人。不完美的人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这就是世界的真相,就是自然。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你都只能接受她。
另一方面,极端环保主义及其支持者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地球上,有恶魔在人间行走,有罪恶在世界发酵,法律总有缺陷,政治充满阴暗,大多数人选择沉默,那些愤然站起来想要做点什么事的什么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萧伯纳曾说:“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得靠这些非理性的人。”极端环保主义者就是这些非理性的人、理想主义者,普通人让世界之舟不断航行,理想主义者却让世界改变方向。
我相信世俗化是生活常态,我相信“理论不妨极端,行为必须中庸”,我相信“争取-妥协-争取”是常态,我对环保的态度是“温和但坚决地保护环境”。这似乎也是电影所表达的态度,Brit Marling所扮演的卧底人员最终成为了一名环保主义者,同时却又不支持The East组织头目的极端主义,而是通过联系其他卧底人员、曝光大型机构黑幕的温和手段来实现目标。
站在温和的环保主义者Brit Marling反面的是两个极端人物:The East组织头目Benji和私人安保公司老板Sharon。
Benji颇具邪教头目特质,面容忧郁经历坎坷、信仰坚定、不择手段,是极端的利他主义者。他坚信自己的信仰是唯一正确的,是服务于全人类的,并且是一定会实现的,为此,他可以牺牲一切,坏人、队友,当然也包括自己。
听着是不是很耳熟?除了信仰的主义不同,和恐怖主义分子和共产主义信徒那一套没有什么区别。
Benji的问题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看重未来鄙视当下。
Sharon一副成功人士派头,套装当身、举止优雅、SPA保养不断、直升机负责接送,她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从她说“那些人不是我们的客户”的冷酷和“为什么不建个生态农场”的假惺惺,我毫不怀疑她“宁可全世界坠入地狱也不愿意折断自己的指甲”。她的世界里除了自己一片荒芜。
这两个人似乎分处人性的两端,但我更愿意称他们两个人为一类人,他们缺少一种人之为人的特质——感性。人是很复杂的生物,忠诚中掺杂着背叛勇敢中掺杂着怯懦,执着中掺杂着摇摆,温情中掺杂着残忍,笑容里掺杂着眼泪……,如Sarah在良心和公司之间摇摆,Izzy在他人和父亲之间摇摆,父亲在利和人性之间摇摆……,电影中的人物大多有自己的羁绊,他们身陷此中摇摆、彷徨,这让他们有时看起来软弱、卑微,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感性,人还可以称之为人吗?
Q&A:
Q:杀了坏人并不能让死去的人复活。
A:“No,but it's a start.”(出自电影《生化危机2:启示录》)
Q:他们干吗不找警察?
A:法律缺席、政治黑幕使一些人逃脱制裁,变相催生了极端组织。
Q:为了达到高尚的目的就可以使用卑劣的手段吗?THE EAST岂不是堕落到了和他们反对的敌人一样?
A:以暴治暴和法外正义大约是不一样的吧,前者意味着混沌,后者意味着秩序(这句话是豆瓣某人说的,我深表赞同)。不首先尝试正常途径(即法律)实施制裁而直接行使暴力,就是以暴易暴,在尝试失败之后再行使暴力就是维护秩序。(想到一笑话:歹徒和绅士有什么区别?绅士只在迫不得已时才使用暴力,歹徒则在一开始就使用暴力。)
这其中还涉及资源的问题——用数年、数十年时间追到的正义还是原来的正义吗?有多少人能像案件杨乃武小白菜(囧!)中杨的姐姐一样不顾一切锲而不舍
我认为正义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贬值,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在实际操作中,穷人、个人通常是弱者,是被侮辱和伤害的对象。
Q:这是违法的。
A:确实。可是法律又是什么?法律生于权威,用于秩序,只偶尔与正义发生交集,法律从来不是绝对的,其目的也不是维护正义。
Q:正义是绝对的吗?
A:不知道。正义是人类社会自然形成的规范和观念,与法律不同,正义既不成文也不被强制执行,但仍然有很强的影响力,如果说有什么正义是被所有人所认同的,大概就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吧。
Q:可是,中毒的人当中有的是无辜的。
A:所谓“连带伤害”。
Q:不要狡辩,这是犯罪。
A:你可以说他是狡辩。在和平时期的非战区,无辜的人被伤害当然是不能被容忍的,可是在战争状态下,用警察的标准要求士兵是不可能的,连带伤害是得到容忍和谅解的。THE EAST的头目称环保组织与大型机构、企业的冲突为“战争”,而不是和平时期持不同意见者的争执,事实上默认了“连带伤害”。
Q:这些环保组织反应过度了。
A:要是你认为喝皮鞋牌酸奶、吃地沟油、烹加砒霜的猪肉、吸有毒空气……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他们确实反应过度了。

  《东方》影评(四):you think you are helping

在现如今整个欧洲各国经济都乱七八糟的大背景下,德国的整体实力异军突起,变成了欧盟各国的榜样。对欧盟体近期来若近若离的英国政府即便还用着英镑也还是在德国的欣欣向荣的比较之下显得大势已去。有些观点认为作为工业革命的领军人物之一的英国之所以丢掉了它作为一个工业大国的位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会的强势。即便现如今的英国工会早已不如早些年间那样呼风唤雨,但是在众议院的激烈对峙中还是偶尔能听到工会控制政党的丑闻也好传闻也罢。可是工会难道成立的初衷不是帮助穷苦的劳动阶级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吗?怎么会成了英国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谓是千头万绪充满巧妙。工会为了保障工人们的利益对那些打算采用现代化技术而裁员的大公司发出了铺天盖地的抗议。在那些激烈的抗议活动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是相比较为弱势的德国工会无力对抗新科技扑面而来的潮流只能顺从地将人力裁掉那个听起来缺乏人性的决定,英国顽强的抵抗还是把工业现代化的步调推迟得很慢,以至于现如今提到英国,人们很难再将它和高端工业联系得那么紧密了,整个英国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以金融行业为主的国家,并且这个国家的太阳也变得朝升夕落,很有规律。
一篇著名的经济两位学者对稀有金属的预测的文章也告诉了大家这个‘不必过分杞人忧天’的道理。马里兰大学的西蒙教授认为稀有金属终有一天会变得极其昂贵因为人类的不断采用,而斯坦福大学的埃尔里奇教授则认为技术的革新会解决稀有金属的利用率这个问题。两位学者用十年的时间证实了埃尔里奇教授理论的正确性。这在罗振宇第八期的罗辑思维[石油永远用不完? 欠抽的歪理邪说](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yMDI2Nzcy.html)中也有提及。该期节目还颇有见解用石油价格这件事阐释了经济制度本身对变幻莫测大千世界的极强适应性。很多社会问题最终得到彻底性的解决往往是因为某些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到的原因。而任何一开始看起来是尽善尽美的动机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根本始料未及的困窘因而导致不尽人意的后果。
回到本片中所试图阐释的极端环境保护主义。这种eco-terrorism的存在绝非没有意义,任何NGO组织在历史潮流进步中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是很难在一开始就断言的。但是往往是结果并不是极端主义者所最初期待的,抑或是目的达成了却是由于并不那么理想主义的因素推动的。由人类自身利益所形成的经济体系只有在涉及到大部分人群的时候才会有推陈出新的作用,而在更为人性化的结果出现之前的漫长过程中,少数人的牺牲却总是无法幸免。The east组织的建立本身就是感性多于理性,大部分核心成员是因为亲身悲惨经历而投身革命中的,和电影the village中选择逃离现代体系而住到无人区的人们有着一样的夙愿。但是这种没有恒定高瞻远瞩的核心理念为基准的组织,多有可能因为自身的不稳定性而成为名噪一时的社会话题而多过一个可以不断进步的革命力量。

  《东方》影评(五):《东方》:游走在黑暗边缘的义士们

一名女特工在某公司的安排之下,秘密潜入一个名为“东方”的神秘组织,以会员的身份了解这个打着环保旗号,报复各大不道德企业领袖的年轻人团队。随着对东方成员的了解,组织理念的深思,女特工身不由已的对组织成员产生好感,并且对以前的认知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但是,这群极端年轻人的极端理念,加上不成熟的对抗套路,最终还是导致组织命运如流星般在天际一闪而过。为世人留下的,只是那一抹值得让人们欣赏的光亮而已。
影片由独立电影导演扎尔·巴特曼里执导,继续邀请上一部《倾听我的声音》中的老友,也是《另一个地球》中的文艺女布里特·马灵加盟主演,瑞典高个帅哥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和加拿大小女艾伦·佩吉都有不俗的表现。老牌明星朱莉娅·奥蒙德和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有少许戏份。尽管商业片明星汇集不少,制作水准也算细致精良,演员演绎也不失专业发挥。但影片依然散发着浓重的文艺气质,异教徒式的组织,文艺女的心思,温文尔雅的领袖,似有似无的革命理念,再加上想深度揭露,又不能大张旗鼓的姿态,没有神马惊心动魄,也没有血腥暴虐,女儿惩罚父亲那段有点虐心,但也仅此而已,其它故作神秘的林中举动和拥抱游戏,也只能算是小小涟漪而已。
其实,本片与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倾听我的声音》,从剧情套路到女主身份,都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女主卧底揭露黑心企业,只是这一次把事件交代的更明晰。但中规中矩的剧情还是直接导致了不温不火的媒体评价,被看得非常纠结的《纽约时报》直接说出,“希望看到更深刻资本主义矛盾”的直白点评。做为奥斯卡前哨的媒体indieWIRE,看到更多的是不合逻辑的剧情。实话说,女儿针对大佬父亲那一段是有点牵强,但也并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真会存在这样的义士,只是少的可怜而已。当然,导演并不会傻到像《拯救世界的好人》那两位导演一样去直接以纪录片的形式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害的身家性命遭到大佬追杀的地步。但是,导演起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片名,可想而知,能吸引到太多观众来看实属不易,流于小众化也是最终的宿命,或许,这正是导演希望低调行事的初衷,旁人亦未可知。作为不太注重形式主义的观众们来讲,我们心知肚明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图即可。

  《东方》影评(六):革命需要激情,有理想才会使世界变得更美丽

看了豆瓣上多篇影评后,我认为我有必要作为反方出来为影片打抱不平。
先不谈什么主义/理想。单单这部影片而言,几位主角配角的表演,影片的剪辑/编排/取景/音乐,剧情故事的发展等等,都是十分的优秀。豆瓣上打分3星或3星以下的,应该都是对于这个所谓“激进”的环保小组的理念上的不同所导致的。
从IMDB.com上的 6.9/10(24571票),到烂番茄网的74%的票选情况而言,显然要好于一般商业片的。
影片最成功的自然是女主Marling的表演,她作为本片的2个编剧之一,她的表现是最突出的。早在2009年,她与另一位编剧兼导演“Batmanglij”一起体验了整2个月的“免费素食主义”,也就是说他们2人以反消费主义的方式,在垃圾箱里找食物吃,这比普通的素食者要高1,2个级别了。Marling和导演Batmanglij两人还加入了无政府主义者的组织,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等。而基于她们的亲身经历,Marling和导演萌生了拍摄“The EAST”这部影片的念头。
影片其他几个角色也是很有特色,男主初次出现时,一头散乱的长发,很像耶稣的样子,也为后面的领导形象定下了基础。整个East小组的成员都以他为中心,无疑他成为了The East的核心,在女主切开死鹿腹部后,直肠内的异味让所有人作呕,而男主毅然上前用手掏开内脏,并有一段很深刻的说教。影片中,其实有多处直接和间接的说教灌输等,试图把这个组织的教条融入在一个类似策反间谍似的剧情中,让观众明白类似The East这样的激进环保人权组织的大致观念。
Ellen Page的几次出现,总是让人眼前一亮。片中,她与她父亲的那场戏,可以说是专门为她定做的,也算是影片的一个小高潮了。其他几位成员的表演,比如Doc(小组的医生),女主的男友都很真切。
然后进入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对于The East行动的评价。影片里的新闻直接称"The East"是恐怖组织。有企业雇佣私人保安公司做调查,也有FBI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做卧底追查。可见,想要阻止工厂不向池塘倾倒有毒废物;打击无良制药厂生产害人药;要付出的代价还是很大的。就像见义勇为的行为,常常也会让自己受到伤害。但这样的义举始终还是社会所提倡的,因为为的是伸张正义。
无良企业以牟利为目的,忽视对生态环境的造成的影响,这是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极其自私的行为。各国政府的相关法规法律也就是对商业行为进行规范。然而政府的政策常常会因为经济利益而向企业倾斜,刻意放宽一些政策的最低限度,比如劳动安全,员工医疗福利的。比如煤矿的安全事故,国外对淡水资源/页岩层天然气的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The East所刻画的,就是那帮理想化的年轻人,为公众的利益而牺牲自我,以相对激进的手段来吓阻工厂继续倾倒有毒废物,污染环境等。他们目的是好的,这点毫无疑问。而这组织实现目的的手段,似乎是有争议 (对污染环境者的惩罚性行为)。
众多以暴制暴的影片,为大家所喜欢。塑造个大恶人,然后由个英雄人物忍无可忍的以暴力除暴安良的。在这部片里,也并无不同。有经历过毒奶粉,毒大米事件之后,不良商家的这种行为应该受到惩罚,这还是能被社会作为一种共识,但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这是很模糊的一件事。因为国内多数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不够。现在流行的雾霾,显然就是忽视环境保护的后果之一,这在美国也曾发生过。著名的Dust Bowl,美国30年代,对中部地区的大开垦种植小麦,导致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水土流失,干旱,连年的沙尘暴,导致大量动植物非正常死亡,民众在尘暴时如果不能及时躲避的,会死于窒息,并有大量儿童老人因吸入粉尘而得呼吸疾病而大量死亡。与中国社会现在看到的雾霾何等的相似。美国政府最后被迫下令,让农民停止开荒,改种草,改善耕种方法,协助部分农民转业,大批量收购灾区的牛羊,帮助人口迁移等紧急措施,才逐渐改善了沙尘暴问题。
面对严重的人为环境灾难,如果能找到主要责任人,对他们的惩罚,以影片里的手段而言,或许稍稍过头,这也是“东方”组织内部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怎样的处罚才是合适的,这在所有人心里或许各自都有一个标准。但在官商注重经济发展的现在,法律上的处罚常常只是浮于表面的,罚款赔款等并不能解决毒大米毒奶粉受害者们的愤怒。东方组织只是民间自发的类似”绿色和平“的组织。当政府庇护不法商贩时,官商勾结,通过各种渠道清除负面效应时,能保护消费者的,也只有是民间的力量了。
拿三鹿奶粉事件来看,三鹿集团的外资方在得知质量问题后,通知了中资公司和地方政府,并要求协助撤回货物,但被隔离在事件之外。他们被迫向新西兰总理和政府通报,以官方高层渠道报告到中国中央政府,才最终得到官方的重视,甚至启动了"国家安全事故相应机制“。
而作为民间,从受害人的家人到医院的医生都多次向政府呼吁,并在网上流传。但三鹿与百度的300百万广告投放协议,明确了屏蔽负面影响(所谓的新闻公关保护政策)。黑客组织也多次攻击并修改了三鹿集团的网站。(这点与东方组织的行为类似,以违法行为以达到某正义的目的)
三鹿事件闹到最后,官方不得不一再加大处罚力度,最初只是对三鹿集团处以相当数目的罚款,并揪出了一些奶农和三聚氰胺的销售人员,并做了刑事处罚。最终有人被判死刑,国家质监总局局长引咎辞职等,显然民间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高压是有很大关系的。
影片的导演,对类似这一组织的评价,相信是正面的。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看似革命般的组织,比如中国的“红客”(知名黑客组织,组织成员也有极其明确的准则,像是半军事化的组织了)。你是否认同,这也完全在于你自己了。我个人认为,虽然实施的行为可能有些过分或极端,但最终的目的是正确的,这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不如以暴制暴那么直观,公众接受程度也没那么高,但其实差别不是很大。

  《东方》影评(七):怀有和”东方“相似心理的人来说《东方》

评分很低,还有看短评,清一色的说剧情很烂。
我就很纳闷怎么我觉得剧情特别的好了。(当然,这是电影,所以很多剧情完全脱离实际。)
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的心思,看待这个世界,和“东方”里的人很像吧。
1,环保与主义
我看来,揭示有强烈副作用药品的毒害症状,揭露工业污染的粉饰状况,对造成巨大石油污染的巨头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些不是什么环保主义以及其他主义,这只是还以颜色,保护弱势群体,反抗作恶行径,满足报复心理。
权力机构对普通人的侵害方式有很多种,环境只是其中一个范畴。
2,暴力与恐怖
我看来,在一个团体里生活,用加密的网络宣传,针对权力机构侵蚀普通人权益的核心制定计划,制造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不是什么革命,不是什么恐怖事件,不是什么左右与极端,这更像一种谋略手段,抗衡的对策。
每个人在生活中要受很多委屈,你总会苦思冥想,怎么直面蔑视,保持自尊,怎么能使心理平衡,怎么做出对等回敬,怎么让对方道歉。你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往往有模糊计划,初步尝试后,发现状况与你所想很不一样,你会改变原来的判断,可以有柔和或简单的应对方式......你总会发现更广阔的希望,或者恐惧。
”东方“这几个人,有一套屋子,有几套交通工具,有继承的富裕财产,有十来个人,一个医生和一个IT精英。
他们让推广那种药的人针对自己服用的状况来抉择药品定位。
他们制造一个石油环绕的生活空间让石油巨头反思牟利和防污染的投入比例。
他们让制造水污染的人公开说出真相,体验他们自己化身的撒旦的恐惧。
这群人只是采用了最柔和和有效的方式。
而通过这种方式,那个不肯离去的姑娘和他跳进湖里的父亲是否有了超过以往的沟通了呢。或许也是他两唯一能沟通的方式。
3,邪教与冷漠
我看来,片子里剪辑出来的团体生活里的那些细节,不能显示这是一个邪教,或者雏形。
拥抱一分钟,反过来还是拥抱一分钟,多么朴实,又幽默。
与你不信任但是得一起行动的人亲吻。像一种有条件的承诺。
用拥抱代替亲吻。因为不够慎重,像有程度的信任。
满足于干净的水果和蔬菜。
舞蹈和围成一圈。
水中沐浴亲抚。
......
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生活里的细节的显现!
而有一些比较特殊:
像勺子喂饭,我觉得像是一种夸张的考验吧。后面的情节也没说他们真的那么饮食。
父母在灾难里死去的少年,点燃他继承的房屋,承受也乐于承受亲戚的冷淡漠视。这个,被冷淡对待过的人比比皆是,而孤僻的人和他会感受一致。作为团体核心,他总能把持让其他人自由选择的理念,他用轻松的方式而非手段对待立场不定的卧底,他虽然内心阴鸷,但并不拿这些去影响其他人,相反,他鼓励别人积极和正面的面对问题。
对计划的讨论,我感觉他们的讨论过程人性而合理。
4,剧情,镜头
女主的公司确实显得挺高端的,很有商业大片气息。
女主潜入方式较为写实细腻,海滩的那个傍晚与清晨的场景,光线柔和呈暖黄色,宁静和漂泊之感浸入人心。火车与手铐的那段也很简洁,动作张力并不夸张,女主没有立马变成一霹雳特工。
当然潜入过程其实非常不完整。
女主的能力体现,比较循序渐进,她开锁技能还不错;用罐头割一刀,与色狼过招等反应她应变能力很不错;做手术,制服哑巴姑娘和色狼等让人知道她很有坚强有身手;还会哑语;更不用说与人对话,顺势与人交流之类的软能力了。女主不彪悍,不是外星人,但她有一个正常姑娘最厉害的综合能力。
当然这些都其实也是理想化的。
融入过程有些模版化,脸谱化,女主和女二的对峙,与男一的相持,勺子喂饭的考验,很有玄机的样子。
计划实施过程,觉得还是挺刺激的,淡化了感官冒险,报复与被报复双方的反应都不过分。
团体的生活,森林里的镜头很美,单车,落叶,细枝,亲吻。沐浴的水有点脏,行为稍显得开放。舞蹈和睡前游戏和煦温暖,镜头感非常好。
报告任务的几场戏非常平,完全隐藏了戏剧性。
结尾很开放,”东方“组织虽然违法,但是情节并不特别严重,他们会继续下去。女主去影响其他像她这样身份的人,让他们对这类事件带来好的影响。其实我没看懂结尾,因为我不懂女主怎么脱离她的公司,又依靠什么生活,感情生活又会怎样之类等等。
女主的神情相貌,女主是冷淡和怀疑型人格吧。安静和微笑都很好看。怀疑的时候显得很认真,凝视的时候有灵性。不好意思,我叫脑残粉。
5,其他
我看这部电影,感觉像看电视剧一样,觉得情节特别丰富,有很多的悬疑,很多的特定行为模式的深度描述让人关注着迷。这片人物刻画得都不深,但是那些人物最核心的一些性情都淡淡地勾画出来了。
关于情感,我和”东方“及女主相似,我会断然与作恶的亲人决绝,报复心强烈,乐于沉浸在钱权虚情中的亲人冷淡对待自己,对干净的剩余食物偏执,怀疑和神情冷漠等等。
我想,我只是可惜自己对这个社会无能为力!

  《东方》影评(八):马灵女神的宣传片

迄今为止,导演扎尔·巴特曼里共拍了三部电影,每一部都是布里特·马灵主演。这是一种多么稳定的合作关系。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东方》显得尤其四平八稳,在略显冰冷的平静气氛中小心翼翼地表达着自己不算激进的观点。镜头感比一般的商业片好一点,有一些质感不错的手持摄影和空镜头。题材比一般的商业片生僻些,聚焦于一群被称为“东方”的生态恐怖分子,也就是激进的环保主义者。
马灵饰演的政府特工奉命潜入东方内部,就像老套的卧底故事。然后,她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态上的转变。这也是常见到几乎成为范式的剧情模式了。
本片被定义为“惊悚”类型,所谓惊悚,一方面来源于当代化工、医药公司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一方面来自于激进的环保组织“东方”所采取的抗议行为。最后,用主人公的转变来为这惊悚意味做最后一次略含野心的渲染。
总的来说,本片是叫人微微失望的,显得非常中规中矩。不过另一方面,它也确实引起了观众对环保和激进环保主义运动的思考,算是挺有意义的了。
马灵女神总是如此冷若冰霜,仿佛对这个世界从来不曾产生过一丝依恋。影片更是给了她无数的特写镜头,她的侧脸,她的正面,她立于灯光下,她立于野树林中,她注视着镜中的自己……她总是与周围的人若即若离。
马灵姐另一部独挑大戏的《另一个地球》也是这种氛围。这两部电影导演不是同一个人,但是气质上非常靠近。令人不禁怀疑实际上她才是自己电影的掌控者。导演迷恋她吗?我们能从那张冷若冰霜的标志的脸蛋上获得什么感悟呢?

  《东方》影评(九):文艺调调的商业间谍

《东方》有个间谍故事的雏形,女探员潜伏极端环保组织内部,试图查明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以间谍片的标准衡量,《东方》实在朴素,都说《谍影重重》塑造了草根特工,《东方》的谍战更加“接地气”,你若看过一些谍战片,定会觉得三方势力都脆弱至不堪一击。大企业总裁全没有壁垒森严的防卫、虚虚实实的伪装,东方组织无需层层高智商闯关,只乔装打扮、略施小计就数次得手。说东方训练有素更称不上,因为他们一早被被GPS锁定,早沦为安保公司鱼钩上的饵、砧板上的肉,只看何时下刀而已。而所谓的安保公司,吹得多么精英云集、高效隐秘,实际安检机制、信息保密系数也低的吓人,女主一两招小聪明就曝光了卧底名单,老谋深算的上司、如临大敌的警卫都毫无察觉。
如此描写,降低了惊险指数,凸显出文艺调调,和女主兼编剧布里特•马灵的气质倒是很搭,此外还增加了真实可信。世俗思维中,阴谋论是空中楼阁和狂人梦魇,所以很多阴谋论电影都要披上科幻外衣,现实中作恶是要露出马脚的,民间团体也无只手通天的能力——东方毕竟不是职业杀手组织,安保公司更非CIA兰利总部,用雕虫小技渗透合情合理。你经常在报上看到的大财团商业间谍案,还不都是案犯动用一点小聪明就马到成功,哪有过关斩将的千惊万险。
影片主打“东方”与公司的二元对抗,并未对二者做出正邪之分。前者代表着世俗伦理价值观,但做事手段出格,管理混乱,不但逾越暴力底线,而且颇具邪教作风;后者代表法律和秩序,却只在乎私人逐利(对非客户的企业不屑一顾,纵容客户受害为了只为获得新生意),都是黑白难分、道德界限模糊的现实比照。
女主夹在两势力间,既为雇主效忠,也成为环保主义的同情者,难得的是由始至终能保持理智,在两边都守住底线,唯有男友成了牺牲品。她的身份和立场中立,在安保公司是游离的,在“东方”也属于外来者,并不归属任何一方。虽然一度维持了两边讨好,但双方都将她当做潜在的敌人,“东方”的餐桌互助,转酒瓶“大冒险”,分享苹果,跳舞,裸体施洗,亲如一家的举动是凝聚人心的手段,首脑更亲自动用“美男计”;公司上级则直截了当威胁,“(别看现在对你这么亲热),一旦知道你身份就会痛下杀手”。但他们都忘了间谍的生存法则,这是个更适合无主浪人大展拳脚的世界,所以间谍片中才有那么多脱离组织单干的黑户。在尔虞我诈中混迹太久,背叛和出卖成为常态,暴力和杀戮令人厌倦,信任危机会冲垮忠诚和对归属感的需求。正如片尾预示的,她仍热切追逐着自己内心的目标,但选择以自己想用的方式达成。(文/方聿南)

  《东方》影评(十):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之前看了预告,以为会是谍战片,派出的卧底被成功“洗脑”,带领着新结识的小伙伴摧毁了邪恶的东家,影片中东方会有精彩的缜密的“报复”行为,这样比较像典型的好莱坞量产片。
       而电影里却是这样:激进小团体还是小团体,使用的手法并不精妙绝伦,更像现在的恶作剧耍人短片,最后的结局也是人走茶凉,失败后等待着下次的回归;黑心大企业也还是大企业,虽然老总有个担惊受怕的夜晚,但是庞然大物依然好好站着,可以想象今后还会逐步前进,没有公开致歉没有改变的承诺。
       影片中最符合当下或未来的情况,可能就是政府职责弱化,而大型集团开始主导世界。我们的主角不再是FBI的特工,而是变成了某企业的特工(虽然看上去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恐怖分子攻击破坏的也不是敌对国家,赚黑心钱的企业成了头号目标。照目前的社会发展,在未来大型集团(特别是跨国集团)的确有更大几率比单个国家政府更多掌控社会资源,将由他们调控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就像现在的X星集团的GDP已经是总部所在国的五分之一了,这个数字抵得上多少中小国家啊。虽然一些企业是由董事会成员共同商议未来发展等大事的,但是也有一人说了算了的,世袭的家族企业数量也不在少数,“吾皇万岁万万岁”很可能会再度响起。当未来企业不断发展,权利开始超越国家时,柏拉图的理想制度应该也会出现,不过坐在上面的那位是CEO。
       虽然这和影片主体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你能否定这个局面的出现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