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多美好》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生活多美好》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1-29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多美好》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生活美好》是一部由弗兰克·卡普拉执导,詹姆斯·斯图尔特 / 唐娜·里德 / 莱昂纳尔·巴里摩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一):复古(也过时)的美好生活

说来也巧,最近看了两部关于走出小镇的电影。
去年奥斯卡提名的《布鲁克林》,还有温斯莱特出演的《裁缝》。
一个是走出爱尔兰小镇的少女,一个是走出澳大利亚小镇的少女。
而且正在看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
于是看完之后,不出意外地有点排斥《生活多美好》的故事。一碗鸡汤,而且技术上还略拖沓,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没有令人赞叹的表演,喝干了汤,只有干巴巴“励志”两个字留在碗底,而且还带着点自恋自大的味道。
大概看几眼介绍,以为会是一部和love actually差不多的圣诞治愈戏。实际上却是一个关于牺牲的自恋故事。
乔治贝利的小镇与艾莉丝、缇莉的小镇不同,他的小镇有穷困但是可爱的邻居,有善良美丽大方的女孩,有正直的父亲慈爱的母亲,有充满复古祥和气息的街道。虽然穷人很多,但是大家都在努力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更不用提贝利家的贷款公司给穷人们提供的无私帮助(甚至都不谈在商言商)。
尽管如此,乔治贝利依然从小就向往走出小镇。世界那么大,是美好的家乡也无法抵制的诱惑
然而,一次一次,他都被留了下来。没有去读大学,没有去旅行,没有去在异乡建造任何一个梦想中的建筑。面对事实上并不温暖的小家,依然美丽却从来没有华服美钻装点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他在万念俱灰的圣诞夜大发脾气,把自己没有实现梦想的怨气向妻儿倾泻。天使降临,向他展现那个因为没有他变得很不可爱的家乡,他醒悟了,知道自己所受的罪都得到了报答。于是擦干眼泪拥抱美好的生活。
反观《布鲁克林》和《裁缝》,这两部中的小镇,闭塞阴森,熟人社会反而更加居心叵测,流言便能杀人于无形。在小镇生活的女孩都受尽冷眼,唯唯诺诺,并看不到任何人生的美好。等她们离开了,又再次回来了,变得美丽自信,敢将小镇的“小”遗忘或者摧毁。
不是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第一就是对家乡的过度美化让我觉得很没说服力。也许后两部也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即使如此,两位女主也都遇到了还不错的小镇青年)。但这种田园式、圣经式的美好生活真的已经太有古早的气息了。
第二是对男主责任心的过度要求。虽然毛姆的男主总是那么渣,抛妻弃子眼都不眨,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原谅他们。相比之下乔治贝利的责任心反而变成了负累,直接导致他激烈地把自己人生的失败归咎于妻儿。如果是现实,可能很多人就到这一步了,再也没有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只觉得妻子儿女还有父老乡亲将自己的人生和梦想吞噬了。
第三是对男主存在意义的过度夸大。《蝴蝶效应》倒是反的,只有男主没有出生,身边的人才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其实,如果没有乔治贝利,说不定弟弟根本不去滑冰玩呢?玛丽会嫁给纽约的同学呢?天使的小把戏。
前阵子才看了《街角的商店》,里面精彩的配角让人印象深刻。结果这部130分钟的长片因为一丝不苟教育意义,倒没能塑造出什么特别可爱的人物,实在可惜。
另外片长也嫌长了些。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二):《生活多美好》:雷锋,一个永不磨灭的神话

文/尘世流年
说 实话影片中的乔治让我想起了雷锋,他们是那么的相似,只不过两人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而已。记得小时候学校总是强调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做好人做好 事,主动帮助孤老户打扫房间做卫生,现在想起来真是很难忘。雷锋的事迹我们听了很多了,只是那时我没记住多少,只记住了毛主席给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 学习”,由此可见雷锋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乔治比雷锋还要早,同样也是一个大好人。只是影片一开始他陷入十分痛苦的困境,都说好事多 磨,看起来做好人也不是一帆风顺。幸亏上帝接受众人的请愿派天使帮助他,这就是所谓的好人有好报吧。乔治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可是越很平凡越能体现其伟 大之处。救出自己的弟弟,纠正药剂师,以及后来帮助小镇上的穷人们,看似很微小却起到扭转全局的作用。
可是为什么好人总要经受磨难呢? 为什么坏人总要作威作福呢?这样老天不是没有公理了吗?所有影视剧一贯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惯例,可能这样才能体现出好人的伟大之处。可现实中恐怕是相反的, 乔治这个大好人最让我迷惑的地方是他心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可真正的舍已为人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虽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应该受到批 判,可在生活中谁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现实毕竟不是幻想,有时它展现的是残酷无情
也许现实已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对生活已没有太多的 幻想。浪漫已被抹杀,美好已经远离。太多的事实让我们变得防备,变得不信任。那些好人流血又流泪的事例让善良受到怀疑。很多人没有像乔治那样幸运,他们只 得到了冷漠。而我们也只能无视着一切,并欺骗着自己:我是无能为力的,忘了吧!忘记了善良,忘记了道德,忘记了公理,忘记了一切。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选择 忘记。
可是我们的心里需要想乔治一样的人来帮助我们走出这道德的困境,就像宣传的那样:雷锋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精神没有离去。 正义永远主宰这世界,它没有消失只是暂时隐去,隐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用这力量做出不平凡的事,让那久违的光明重新照进我们心灵的窗口。
雷锋的精神不会死去,他是一个永不磨灭的神话,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像片尾一样,流着幸福泪水合唱那首《友谊天长地久》,友谊万岁,善良万岁,正义万岁。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三):一个都不能少

1946年的片子,距今已经过去了70年,开始看的时候我在想剧中人应该都不在人世了吧,即使健在也已耄耋之年了吧,影像技术真是个好的发明,七十年过去我们依然可以品味当时的感动
优秀的电影一定不靠画质和声音来展现优秀,技术只能带给我们感官的享受,但真正震撼心灵的是故事,是思考
这个电影一定是给善良的人看的,因为像波特这样的角色即使自杀,上帝也不会去救,即使有机会看到这个没有自己的世界变得那么美好,他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
其实电影的主题还是简单明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是沧海一粟,我们也是某些人的全部。当然无论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乔治,地球都一样会转,太阳都会照常从东方升起,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乔治的存在,这个地球的某一个小镇,会变得有那么一丝丝的不一样,这个地球的某一些人的命运,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选取了这么一位乐于助人的人,试想哪一个人不是这样呢,即使作恶多端的人对他的母亲来说也是可爱的孩子,也是世界的唯一。电影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已。
这个电影是不是很适合给抑郁症的人去看,给想自杀的人去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我突然想起大学期间我们学院有一个关于自杀是勇敢的表现还是懦弱的表现的辩论,我现在觉得,自杀就是懦弱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法解决的,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其实电影最后讲到镇上的人纷纷给主角捐款,我觉得这一部分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收尾,但其实不加这部分也无妨,主人公已经认识到了活着的意义,公司破产或者去蹲监狱又怎么样呢,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四):时刻不要忽视自己存在的价值

  什么叫做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看过这部杰作,你会明白!真正的大师詹姆斯·史都华精湛的演技,传达给我的,只有感动与震撼!热爱生活生命珍惜每一份情谊、肯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遇到多艰难的险阻,都要相信明天,相信生活,相信生命的奇迹,无论怎么说——生活多么多么美好!正如片尾所言:人世间最珍贵的是那一份份情谊,最富有的人,正是那拥有情谊最多的人!
  每当你失意落迫、想要愚蠢到结束自己生命时,不妨想一想:假如我从未诞生到这个世上过,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家乡——又会是怎样一般景象?每当你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价值时,不妨想一想:假如我从未诞生到这个世上过,多少人的人生轨迹会因你的不存在而改变,甚至他们因你的不存在而生病、失业甚至死去?这时你会发现——原来我的存在——是那样重要——但是我却一直忽视掉了我存在的价值。
  詹姆斯·史都华——世界上成就最高的演员,被誉为“美国的良心与精神”,成功地诠释了乔治·贝利这一小人物,演技细腻又充满活力,富于亲和力,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演员之一。相信你看过此片后,也会被他深深地打动,爱上乔治·贝利,也爱上詹姆斯·史都华。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五):Zuzu的玫瑰花瓣

我向来是觉得善良的人就是要注定受到伤害的。这种偏见不知源何而来,却在生活和影视作品中一次次被肯定。所以看《spectacular now》 Sutter一遍遍喃喃地问妈妈“为什么大家都离开我,为什么我什么都会失去,是不是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很不好的人?”就没忍住在电影院里哭一脸。太急切去自责和反省,是内心柔软的人一个特点,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都很难过,虽然往往不是他们自己的错。
李毅大帝说“天亮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不然大家也不会只把第一句当段子。一个很简单的假设是,在一个perfect world,所有人对所有人起初的态度都是中立的,即别人对我好则报答之,别人对我不好则报复之。如果在一个静态的社会,结果也会是公平的。但是事实没法如此,假设有一个恶人来破坏了这个平衡,无论别人怎么对待他他都以伤害回应,且他是流窜作案的,那么他一定是既得利益者。而与之对应的,付出小于收获的一定都是设定中的好人。
根据进化论中“自私的基因”的假设,个体为了维护自身的最大的利益,基于这样的假设,所有人都应该变成坏人。但为什么这个结果没有发生呢?我的推测是 坏人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他们既要天资卓越智商超群能想到怎么initial地去伤害别人,还要内心坚韧不为所动地忍受之后良心的谴责。啊这太不容易了。但是gxj不同意我后半部分观点,认为良心不在很多人的权衡得失的选项里。“你还记得豪夫的《冷酷的心》么?有些人没有心,他们把心交易给了魔鬼,成为了方圆几百里最有名望的人。”
在不那么完美真实世界,好人的生活就变成了一个困境。一方面做好事是不被人知道的,即使知道也不会被记住。恩情多么易逝,没有很多人会因为受过你的帮助而一直感谢你(而仇恨是长久的)。一方面自己受到伤害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或做不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行径,因为有心,太善良。
所以好人不多的值得骄傲的点只有问心无愧,可是清白和坦荡的内心能为你带来什么呢?能带来财富么?能带来永生么?
所以我一直以为善良在一个以外在物质地位为主流评价标准的社会是一个无益的特质。好人会在更多的时候陷入困惑和痛苦,甚至表现为极端的提问,“为什么我总是牺牲奉献却没有回报,我为什么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总觉得这个问题无解,任何艺术作品的大结局或者大逆转都没能改变我,直到看到《it’s a wonderful life》这个电影。
George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好人,像《spectacular now》里sutter妈妈说的那样“you have a big heart.”就是与生俱来的善良、快乐、体谅别人,甘心奉献,各种各样美好的品质。又聪明勇敢,本应该拥有最美好的未来。可是他年幼时就毫不迟疑跳下冰窟救人落下了自己的残疾;为了心爱的人的前途不去表白;周游世界的计划因为穷人的无家可归永远搁置,大萧条的时候甚至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分给别人。当别人的幸福优先级在自己之前的时候,他的结果可想而知。但是上天没有因此犒劳他呀,烦恼和不幸还是一个个降临。圣诞夜的雪天,George站在大河上的桥栏杆外,想“但愿我从没来过这个世界上”。
他被救赎的过程精妙而动人,我不想重复一遍,但是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点是,George濒临绝望边缘来到桥边之前,是从家里出来的,刚刚安抚过最小的女儿Zuzu, Zuzu生病卧床很难受,心爱的玫瑰花又掉了花瓣,很不开心,George无奈答应她要把掉下来的花瓣装回去,敷衍地收在了身上。要知道过多的子女,吵闹的家庭只能为贫穷的生活增添苦恼。可是后来,当他发现自己真的没来过这个世上,开始拼命找自己存在的证据,却怎么都找不到那片玫瑰花瓣的时候,才是真正地惊慌了。没有他,就没有他的家庭,没有Zuzu, 他为之绝望的事情固然真切而疼痛,但是他有不能失去的东西,他有存在的价值。
可能具体到每一个人,玫瑰花瓣代表的意义不同。但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它一定存在。既然这样,付出没有回报又怎样呢?你做好事的时候想到要回报了么?潦倒一生又怎样呢?内心坦荡难道不是高于永生与财富的事情么?受到伤害又怎样呢?苦难难道不是促你反思过往得失的财富么?幸福快乐一生的人回望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呢?回到一段不是这个电影的quote:
“he gets down to the end of his life, and he looks back and decides that all those years he suffered, Those were the best years of his life, 'cause they made him who he was. All those years he was happy? You know, total waste. Didn't learn a thing. ”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六):世界因为你,有了一点点不同

有一类电影会抚慰人心,其中的一些片段温情脉脉,比如《志明与春娇》里两人去7-11抢购香烟,售货员问:“一起还是分开?”,两人一个说“一起”,一个说“分开”;对视了一下,重新说,一个说“分开”,一个说“一起”,这是两个人想靠近又矜持的一种方式,而在最后,他们说:“不如我们一起戒烟吧”。
还有《触不可及》里的两个人,在午夜巴黎的河畔,抽根烟取暖,像是老哥们儿一样讲一些荤段子。
这种片段很多,它们温情而励志,像停电后划亮漆黑的一根火柴,使人沉浸其中,获得治愈。
《美好人生》也是这样一部电影,这部黑白片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贝利,一心想要环游世界征服地球,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困在出生的小镇,做建筑借贷的工作,帮穷人盖房子,一辈子也没有出去,还欠了银行8000美元。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起身去吃饭,在路上一直琢磨,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第一种安排,贝利像个中产阶级一样继续忍受自己感到无聊的工作和生活,最后在众人的追悼中,让观众知道这个人曾经很好。
第二种安排,贝利撞上了大运,发家致富,实现了环游世界的梦想。
第三种安排,贝利把自己卖给了对手,一个野心勃勃的银行家,从此以后生活无忧,但梦想也就此折翼。
但是,这一切设想都没有出现,这部电影最温馨的时刻在结尾到来了——一个天使出现,他告诉落魄潦倒的贝利,如果这个小镇没有他,将会是什么状况——人们互不信任,陷入绝望之中,戾气横行,是一个粗鄙冷漠的时代。
就像是罗永浩说的一样:”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世界,这是你的宿命,你别无选择。你要么把世界变得好一点,要么把世界变得坏一点。“
罗杰·伊伯特说得最好:“贝利凝视着绝望的深处,对镇上的居民失去了信心,可是他在最后一刻悬崖勒马了。电影承认邪恶的存在,承认世界有时候可以变得悲伤而孤独,但结尾处所有东西回到了原位,小镇的传统价值也重新得到巩固。”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贝利像韦伯所写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者一样,理性追求财富,讲求信用,全心投入事业。
导演卡普拉从二战战场回来之后拍摄了这部影片,他将美国的平民生活具体落实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贝利,我们会看到他当学徒时的小心翼翼、高中毕业时的雄心勃勃,力挽狂澜时的慷慨陈词,面对家庭时的沉重叹息……
而结尾,像片名一般美好的happy ending 安慰了所有心怀善意的人。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七):我很喜欢这个海报封面

如题,我很喜欢这个海报封面,仿佛能够透过这个画面感受到男女主角所营造的热情和活力。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个误区,尤其是在后期看到男主角因为八千块钱而要崩溃的时候,觉得生活其实不怎么美好,然而,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理解错误了。生活多美好,不是说生活本身多美好,而是说在生活里所创造的一切可以使得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通过这些努力,坎坷的现实会逐渐地好转,人们通过不同的视野(用词有些牵强),会渐渐发现生活多美好。这是否也可以称为一个思想观念的变化?。。。。(有一点这样的意思)
很久以前就看到这个封面了,那时就很喜欢,现在我才真正完整地看完电影。也有很多想要讲,但是也挑选一两种吧。
感受比较深的是,在男主角受困于八千块钱的时候,那时画面刻画地还是非常到位的,因为人们都可能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吧,也很困扰甚至要崩溃吧男主角抱着孩子的时候眼泪也要掉下来,很好地诠释出现实的严峻性(我要词穷了)所以男主角后来回家的表现就和他平日不一样,他应该是那种会和孩子玩耍的人,但是他脾气暴躁了,对孩子不耐烦了,等等,那个时候看他也很不爽,但是后来理解到他有事困扰,也就原谅了,然后片子里的妻子很好啊,值得学习,并不是争吵,而是在护住孩子后打电话了解情况。(那一刻那些孩子纷纷说要祷告,感动啊)当男主角觉醒归来,才知道是他的妻子挨家挨户地寻求帮助。而且她在结婚的时候并没有计较婚房或是蜜月之类,她还拿钱出来解围,在破房子里的新婚之夜的微笑让我敬佩啊,好像某杂文里写到的某个妻子并未因房屋简陋而生气,她们都是爱丈夫的。值得学习啊。。。。(找个爱的人还是挺重要的)
感觉是两个相爱的人结婚之后对婚姻生活帮助比较大。发现他们老夫老妻了还是相爱的,互相爱对方的,即使有了四个孩子,当然肯定也有这些爱的成分虽然少了些,但是彼此之间还是互相挂念的。隐隐约约有的基调是他们共同的努力让他们的生活幸福许多,也不失海报上他们年轻相爱时候的活力。
另外呢,就是天使帮助男主角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的确给周围人带来很多美好的东西,他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当然这也只是电影的架构,但是呢很好地完成了电影所传递出来的东西。看完之后,反思自己。。。。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八):珍惜眼前人

《生活多美好》,真是一部很美好的电影,你看最后人们笑的多开心呐,唱歌跳舞,连资本家都感动了呢,在寒冷的冬夜度过一个温暖人心的圣诞节,我为人人到最后人人为我。

主角拥有的一切让人羡慕,懂事的3个孩子,有男孩有女孩;贤惠,大气,勇敢,尽心尽力照顾家庭的妻子;和睦相处的兄弟;不大不小的事业以及镇子里人们对他的尊敬,当然除了没有出过这个镇子以外都是令人羡慕的。当他觉得自己不能给家人买大房子,有可能要坐牢的选择放弃一切的时候,上帝看不下去了,你他么装完逼就想跑,真是够了,所以派个天使来拯救他。和他讲道理是不行了,那就让他看看有他和没他的区别。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主角也是镇里人们的天使,家人的支柱。每个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他的存在意义,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轻易被生活的困难所打倒。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九):还是那些道理

      原来一个人真的会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有很多东西比梦想重要,比如责任。最近也在看《背德者》,讲的是一个人要遵循自己内心的生活需要付出什么。绝不仅仅是勇气而已。还好,两条路都可以走向幸福。一条是走向个人的、私己的、无法对不懂的人诉说的幸福,另一种则是让大家都幸福,自己也许会发现幸福。
      看着男主一步一步困在那里,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因为我现在的处境和他很类似,也是面临着责任和个人幸福的选择。当然我知道我会选择后者,但是我看着他的经历也是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他肯定是很痛苦的,但是这些痛苦并没有白白付出,他有了自己的爱情和孩子。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任性和自私的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吧。哎。

  《生活多美好》观后感(十):好人的误区

-1是因为这还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通过牺牲自己,通过奉献,而达到幸福完满,这只存在于想象中。
        男主为自己几乎没有做过什么事,他爱的女孩不是他主动追求的,而是女孩喜欢他,甚至主动自愿地跟他,他原先的愿望是环游世界,可是家里的生意走不开,他选择放弃自己的个人愿望,本来以为弟弟大学毕业回来会接替他的家族工作,可是弟弟却找了老婆并打算在丈人那工作,于是,他永远是抽不开身去追求自己自动自发的愿望,每次自己的愿望和大众的福祉、家庭的期待发生冲突时,都是牺牲自己,我不知道影评里的男主是什么感觉,但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开心的,心里肯定会有委屈、无奈、被动、无力的感觉,一味忍耐的话, 不会持续太久,自己的感受会很糟糕。好人不是必须要通过牺牲自己来成为的,这是天大的误会。
       当然,我不是说一切都要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而是,这中间有个取舍和平衡问题,总之不是那么简单的要么满足自己放弃别人,要么满足别人放弃自己,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让自己内心充实和富足,增强自身的力量,尤其是内心的力量,这样才能把爱更持续地带给更多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