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茶》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绿茶》观后感10篇

2017-12-01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茶》观后感10篇

  《绿茶》是一部由张元执导,赵薇 / 姜文 / 王海珍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茶》观后感(一):影评观影日志之4741:绿茶


1.此片上映的时候赵薇还是票房毒药,姜文的让子弹飞还没有出来,而且此片讲述的内容又有点古怪,所以此片的票房估计惨淡
2.此片的特点之一就是镜头感了,那个茶叶在杯子里上下翻腾的不算,单是看那几个北京胡同里姜文和姜文的倒影以及姜文背后的建筑及天空就够提一壶了
3.另外就是赵薇一人分饰二角的,直到最后也没有解密,不过这个不重要,或许就像双面维罗妮卡一样呢
4。双面赵薇当面对于赵薇来说是个挑战,一开始那个大龄剩女表现的还不错,后面的时尚女还是有点差。
5.此片另一个特点,或许是北京的特色,两个人说话基本上都是 云山雾罩,说了好多,好多是罗圈话,好多是前言不搭后语,好多是语气词。

  《绿茶》观后感(二):淡淡的幽香,正如名字那样,只有真正喜欢的人才爱它!

偶然间看到这样的电影,不知赵薇如何成为那样的评价,不知电影成了那样的评价,不知那些不喜欢世界如何的嫌弃,只知自己的感受。
撇开所有的一切,导演张元、演员姜文赵薇,除去这些光环或者影响,应该是很纯的文艺片。毕竟03年拍的,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商业大片,所以没有市场的习气,整个很纯。
影片的故事情节应该是好的,一直是剧情片那种叙述的主调,不断切换的场景和画面是我喜欢的,摄影的风格还是那时很独特的特写或者是特别的剪切,让人在听叙述的时候不会觉得很枯燥,很冗长,反而忽略和人,更认真的在听故事的情节。
最喜欢的是这种画面的风格,那个时候那样的技术手段,相比而言现在的高清反而失去了那种属于这种文艺范。而相比大多数评论的平淡的故事与基调,我更喜欢这种平淡,因为这样的平淡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符合电影本身或者故事本身的,这种与那种离奇的故事反而这种错乱感下显得不那样的恐怖而是有种寂静。最后那段可以说是大多数文艺片的手法,一个固定的场所,一场对话,短时间,平静、然后突然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快节奏的背景音乐和急促仓皇的画面和奔跑中的人。这样的激烈与之前长时间的寂静,强烈的对比,显得高潮澎湃。不过,我觉得,最后那种画面的处理,还是一贯的张元作风,显得有点真的急促,情节显得太快、太短,没有那样的完整感。
就姜文和赵薇的演技来说,这个里面我更喜欢赵薇的风格,因为这个角色是里面的重点,姜文的角色只是个线索。甚至讲的明确点,姜文在里面的角色定位与风格完完全全是之前那种,成熟优雅的绅士之风,并没有多少改变;而赵薇的风格可以说与她之前有很大的不同,那种拿捏,确实很准,两个人物同时演的很有内容,唯一的就是感觉真的两个人会有种难以分开的感觉,因为毕竟就是一个人而已。
最后说下,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文艺片!

  《绿茶》观后感(三):绿茶

《绿茶》比较文学专业的女硕士吴芳不停地相亲,每次和相亲对象约会时她都会点一杯绿茶。在与陈明亮的约会中,她告诉陈明亮一个叫朗朗的女孩告诉她,从一杯茶可以预测到一个人的爱情。对绿茶没有研究,但自信女人很有研究的陈明亮觉得这都是女孩子胡说八道。他认为女人不外乎就两类:森林型和罗马型。在森林里,你看见有无数条路、无数种可能,所以在森林型女人面前,男人容易迷路;而在罗马型女人面前,男人容易迷失自己,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另外的路上,正有多少人向着同一个目标进发。吴芳和陈明亮,带着各自对爱情的理解,各自隐蔽的爱情经历,开始了新的爱情角逐。而随着两人的交往,神秘的朗朗逐渐浮出水面,究竟刻板、老土的吴芳和夜晚风情万种的郎郎是什么关系呢?陈明亮渐渐意识到,如果两个人的世界是一个茶杯,他和吴芳是杯底的茶叶,而朗朗就是冲茶的水。水决定了茶叶旋转的方向、交缠的方式和沉浮的节奏。

  《绿茶》观后感(四):绿茶

估计吴芳是最高级最歇斯底里的绿茶婊了吧,如果那个年代就用绿茶形容一类女性的话。
好喜欢这种文艺又怪异的调调,虽然不能理解故事的深意在哪是什么,虽然看完就以为是一个不大正常的或者说是超凡脱俗的姜文爱上或者被一个精神分裂女孩吸引的故事,可还是觉得好好看,觉得逼格真高。
镜头里落水飞散的茶叶,镜头里摇来晃去的走姿,不平整的土地,镜头里赵薇一丝不苟的头发和眼镜,变身后暗红色的脸颊和肉肉的肩膀,喜欢那个略显诡异的白手套的故事,喜欢她坚定地扇过去的巴掌,人总归是在压力中变态,在孤独和寻找中释放。
书读得不多见识又短浅,不懂得什么是罗马型什么是森林型,带入电影,好像知道吴芳和朗朗其实并不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女性。无论怎么走都会迷路,都找不到出口,都一样乐趣无穷。不同的不过是乐趣不同罢了。我总觉得这种女孩大概会招聪明或者自认为聪明的男孩喜欢吧,说白了聪明人就喜欢找虐。看了快一个月才想起来写写,发现自己越来越肤浅

  《绿茶》观后感(五):绿茶一样的电影。

首先,严重剧透。
《绿茶》,我认为是中国最好最“中国风”的心理片了。
我甚至觉得它开创了中国婉约式心理片的先河。
推荐别人的时候,有人说“豆瓣评分很低啊”……于是作为上豆瓣的第一件事就是,来为它平反。
1.表达方式。
    在表达上,中国人总体表达含蓄些,而西方则直白。
    《搏击俱乐部》用暴力美学来表达了一个人格分裂,而《绿茶》则是选用“中国风”的含蓄而婉约的美。
    中国人要学那种西方式暴力血腥的直白来表达心理,除非是火候够了,否则就会出现像二次曝光那种渣渣……(嘛,就是来骗没接触过心理片的观众罢了……)
    而含蓄而婉转的表达,就是《绿茶》。
    《绿茶》整部片没有出现一个血腥和暴力或者残酷的镜头,却在和着杯绿茶的场景,来淡淡的描述着一个暴力冰冷残酷的背景。那种沉闷而压抑的故事,被吴芳那么轻描淡写平铺直叙,看似平淡而没有波澜的外表下,却是波涛汹涌的感情。如同转动的茶叶,那么转下去。
    而这转动的茶叶,也是两位主角命运的交汇。
2.剧情。
    有人评价说,这是心理片披上了爱情的华丽外衣。(不记得谁说的。)
    陈明亮是感情上的失败者,而吴芳也是。陈明亮那一种看似玩世不恭态度,和吴芳的冰山的态度,皆是对自己渴望却看似无望的爱情的期盼。陈明亮在准备结婚时妻子跑了,而吴芳则是不停的相亲不停的相亲,两个人都在期待一场契合的爱情。
    而此时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朗朗。朗朗用语言与陪伴治愈了陈明亮,用性宣泄了吴芳。
    而关于朗朗和吴芳哪个才是主人格,虽然电影似乎倾向朗朗,而我本人倾向吴芳。不加讨论,反正二位一体。
再作为观众说点矫情的。吴芳那令人心疼的期盼。
吴芳每次出现都是一个人,有人评价,因为她的独特,没有朋友
而她不停的相亲,体现她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却用冰冷的态度把人据以千里。那种近乎自虐式的对待爱情,直到麻木,也许到最后只剩下一种相亲的习惯,或许她自己都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愿望。
吴芳把自己绕成了迷宫,而自己也以为搅进迷宫无法自拔。
多数人都望而却步,还好有出现一个解密者,敢于往迷宫里看看,却发现看似无数的路,最后都通向相同的解,那个蜷缩着的伤痕累累的女人。
3.场景。
那种看似很失真的感觉让人一开始完全没有解析场景的欲望……真的。
但被其吸引着看了好多次后,便看见了许多帅气的场景布置。
红绿+灰主色调。
每每吴芳处在拒绝状态时,场景会是红+灰主。
而陈明亮一旦触及了吴芳的好感,便会加入绿色的植物。
绿茶。
不多说,总会有杯绿茶,贯穿全剧。还有各种绿色植物。、
用一个奇怪的类比,转动的茶叶之于《绿茶》,就像金鱼之于《霸王别姬》。
(好像就只有一次吴芳没有喝绿茶喝的是饮料……)
玻璃与文字。
仔细看,玻璃内就是吴芳的世界。而玻璃外便被她拒绝。
而玻璃上多次残缺的文字,在表达着残碎的记忆与思绪。
如果你想说,只是单纯的呼应小说,大概也无可厚非……
再说几个特别喜欢的场景。
陈明亮的画室:那个场景我非常喜欢。陈明亮独自一人在一个硕大的仓库中,水泥那沉暗的灰色映照着一种冷漠的绝望,陈明亮呆滞的蜷缩在角落中,两幅巨大的画在替他的内心喧嚣与呐喊。而这时,一皮鞋踏入,成为他的转机。
桌上的菜:桌布上不停的跟换着菜,代表吴芳的相亲不同的话题与态度,对方问吴芳:“吃啊?你怎么不吃啊?”却换得那么迅速让人看似无法动筷。大概是在表现着,吴芳的每一次相亲。吴芳不停的换着菜,不停的换着,而她却没有一次真正的去尝试去了解,去爱。
跳舞时的绿叶:代表陈明亮进入吴芳的心了。陈明亮的执着如同那种如绿色般的蔓延与侵占。
这部电影就如同绿茶。
那一瞬间似乎有些平淡或者涩口后,但之后却是余味无穷。
朋友说我,你喜欢《绿茶》,大概也是因为你喜欢绿茶……(好像冷笑话……)
    
所以说,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
不过,就像张元本人所预料,在中国大概没有市场。
其实当时一宿舍一起看,就我一个人看到了结尾。
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不过,
总的来说,一杯绿茶,淡淡茶香。

  《绿茶》观后感(六):茶瘾君

九月到来之后,茶瘾君就更加喜欢喝茶了。不幸的是,茶瘾君搬到了一个不喝茶的城市里。这个城市小得像个火柴盒,估计每天能够见到的人数也不会比一方火柴盒能装置的火柴数多。租处院子中的海棠开始黄叶,按道理,再过一个月就开花了,不知是营养不良还是水土不服,海棠在这个季节不致如此。而无茶喝的茶瘾君发现自己掉发越来越厉害,这让他觉得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焦黄。
    终于有一天,租处来了一位来自南方的同租者。他的旅行包里,有一包茶。外出能带茶的人本身就让人感觉很亲切,更何况这个人看起来还知书达理。所说的物以类聚,就是这个道理吧。这位同租者并没有吝啬他的茶,茶瘾君感到了双份的愉悦。
    同租者的茶包装很简单淡雅------颜色比书页要深一些的纸包,绘着比邮票大不了多少的水墨山水,上面是望江人和渔夫,题字是:“茶中故旧是乌山”。白居易的原诗是: “茶中故旧是蒙山”,只能猜,这类茶,并不是流水线出来的。
    茶瘾君像一下子新交了三位好友,他高兴得抛去一般新交会有的尴尬,要求马上就来喝茶。
    同租者似乎也很高兴遇到一个喜茶的人,烧水的间隙,茶瘾君不好意思地说:“所谓戒不掉的东西,就可以归之于瘾,若是自欺于习惯,那么享受起来,便可更加心安理得。他望向窗外的芙蓉,在暗夜里籍着路灯的余晖,似乎它也比平常绿了。

  《绿茶》观后感(七):瞥见 森林

我不是奔著電影來的 是奔著聽馮小波的鋼琴伴奏來的 結果看了電影卻忘了伴奏這回事
片長83但我覺得實際上有些漫長 大概文藝片都會有這樣拖沓的調調
電影 挺好 不作。
開場鏡頭外表剩女內心處女的趙薇倒是讓我驚艷了一把 忽然讓我覺得趙薇其實是漂亮的(之前我不認為她是個漂亮女人) 撇開她的各種電影各種新聞我覺得在這部電影里 她讓我覺得她漂亮 而且不是走內心的。
我覺得 一個富有激情與創作的導演絕不拘泥于只在中國圈子呆著 容易被同化。 張元無疑是。
其實就是一個圈子裡的故事 。沒必要過於深究或討論的電影。不過演完這個電影姜文兒還是那個姜文兒趙薇就不是那個趙薇了
值得回憶鏡頭——趙明亮擁著吳芳跳舞
                 吳:你說,別人都嫌棄我為什麼你不呢?
                 趙:因為我不是別人,我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Ps:
    姜文搭上趙薇那就是一個眼裡有情 一個眼裡有戲 掩蓋了故事的單薄。

  《绿茶》观后感(八):谁是谁呢

电影上映后说,赵薇是票房毒药,看了反倒是不觉得。挺好的电影嘛。
 一个是古板的相亲女,一个是风情的钢琴女。一个爱讲着莫明其妙的故事,一个千娇百媚。两个人物统一在一个面孔上,不止让观众晕菜,男主也晕菜了。
每个人的都有两面性,或者也可以说是:身体里住着好几个魔鬼。女主在压抑的家庭里长大,她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向往着阳光的人,她起名叫朗朗。她身体里同时住着一个不被关怀不被信任的人,叫吴芳。
吴芳与朗朗,从来没有在同一个时段里出现过,一个显身在白天,一个出没在夜色里。当吴芳在你面前时,她象她的工作一样,带着古板纠结。明明已很符合相亲的条件,却象木头一样乏味可陈。当朗朗出现时,这个姑娘开朗跳脱,有火一样的热情,烧得人欲罢不能。所以男主明明觉得这两个很相似,却又疑惑。
吴芳用故事还原了一个扭曲的家庭。那个听话的看着妈妈挨打的是吴芳,而杀了父亲的是朗朗。妩媚的朗朗用来看透男人虚伪,吴芳是用来寻找真诚。只有能接受离奇故事的、又受得了诱惑的人,她才会把自己统一成一个完整的人,让人看到她所有的魅力。
谜底就在于最后那句:”我最讨厌男人打女人了”。 这是吴芳的态度,却被朗朗冲口而出。男主一瞬间明白:他喜欢的两个女生其实就是一个人。他兴奋的拉起她的手时,她终于把分裂的自己,粘合完整。
到底谁是谁?没有信任时,谁永远都不是谁,永远只是1/N个自己。

  《绿茶》观后感(九):啥叫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过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 (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绿茶》观后感(十):小成本、小众、文艺电影的必然命运

终于在机缘下完整地看完了赵薇和姜文的电影《绿茶》。
想到这是赵薇“小燕子”不久后的一次突破出演,确实对其演技有了由衷的赞叹。她所饰演的吴芳亦或朗朗有着那时她应有的青春可人,虽然那满脸饱合的胶原难掩青涩,但在姜文老辣稳重的节奏里不紧不慢,丝毫没有捉襟见肘的窘态,真是十分令人惊喜。可见这个小女子是十分好强的,虽然“小燕子”几乎是一种眷顾,但赵薇的成功绝不仅仅是运气使然。相反,后来赵薇的很多角色,我个人认为都没有在《绿茶》里能够让她有足够的戏剧冲突去发挥。
就算不甚懂的电影,一眼望去,《绿茶》就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电影,非要说其商业性,恐怕就是姜文和赵薇的加盟。甚至可以说只有赵薇担起其商业任务。姜文就像一块老姜,越老越辣,也越来越让人感觉高端大气。而当年风头正劲的“小燕子”在文化人眼里几乎是恶俗爆红的代表,其突破型的转型表演我想应该是一向高冷孤傲的张元导演有意为了接地气卖的一个噱头。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压力和险情都指向赵薇一个人的时候,她抗住了。以她当年的阅历(20出头)去和姜文推招换式,怎样看都是一个挑战,虽然导演很多时候也刻意避开了对赵薇的正面特写,多数镜头里,姜文通常挡住了赵薇2/3的脸,尤其是在展现妩媚风情的高端妓女朗朗时,对于骨子里天真烂漫的赵薇,在驾驭方面还是十分吃力,这个时候,当然戏骨姜文就是掌握大局的定心丸了。
《绿茶》票房惨淡几乎是可以料定的,其电影骨架仅仅是一部8000字的小说《水边的阿狄丽娜》,没有复杂的情节,单一的喜剧冲突(主要悬念就是沉闷保守的吴芳和风情万种的朗朗是否是同一个人),简陋的场景,人物结构简单,全篇就靠赵薇姜文两个人的交谈铺陈情节,难怪很多人吐槽说像看一场乏味的对口相声。这样的剧本设定直接让1/2想通过电影热闹一场的观众失望。还是得强调,张元在选定这个剧本的时候,就应该早有心理设定:这是一部完全要去靠演员、摄影和音乐等格调致胜的电影。果不其然,他启用了国内最好的中生代男演员姜文,自成一派的成熟男人味道本身就是电影的茶香。而启用当时颇具话题性的赵薇是一招险棋,显然流露出导演对这样一部天生带着“小众基因”的文艺电影下票房上的企图心。幸运的是,赵薇足够优秀担起电影里对她的表演要求,不幸的是,年轻的赵薇还不足够优秀去扭转小众、小成本文艺电影惨淡票房命运的乾坤。
整部电影风格昭彰的透出张元导演浓厚清高的文艺品格。姜文永远火候恰当,永远区别于市面上偶像派浮夸做派的表演功不可没。被“小燕子”挟持了的赵薇一抹亮色的表现未令电影基调变得不伦不类,而有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加身的摄影大师杜可风的加盟才是整部电影“文艺”的保障。凡是电影摄影大师,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图像画面一定要“晃”,光影色彩一定要“阴沉”。这些“大师特点”在这部电影里都有,但如果只会“晃”和“阴沉”就是摄影大师,那么未免浅薄。在阴沉单调的色彩里,那一杯杯的绿茶的颜色格外青翠明丽,似乎成为整部电影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图像里一杯杯反复出现的绿茶每每透出无限深意和生机,又似乎单凭摄影机下的这一抹温柔忧伤的绿就可以明白为何电影终以绿茶为题。其实整部电影都难掩一份凄凉——小成本制作的寒酸:永远是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演员,那么接地气的场景,没有一个搭景和远景,甚至影片最后那场姜文朋友的聚餐(对揭开吴芳/朗朗真实身份有重要提示的一场戏),好像就是在一个废弃的黑乎乎的仓库里随便搭起的一张小方桌上拍的。但这一切寒酸在杜可风的镜头下都变成的文艺和底蕴。吴芳和姜文约见的场景先是在茶座,后来在街心公园,再后来在酒店房间,就是这些普通的场景,在杜可风的镜头下,茶座可以散发咖啡的急不可耐,绿茶的温和忧伤,高楼环抱的街心公园可以在灰瓦白墙间透着中国自古以来的不紧不慢和含蓄挑逗。夜色里池塘的那一朵朵睡莲都在饱满绽放,配着赵薇口里讲述的耸动、悲哀而又荒诞平静的故事是那么意境深远的和谐。当然,在我这个俗人眼里,一些镜头有些刻意做作,比如,到后来隔着一个花玻璃的半透明茶几从下往上捕捉画面,斑驳的毛玻璃里依稀分辨出姜文、赵薇和一杯绿茶在远远近近的觥筹交错着,但这个虚无的画面几乎整整持续了两分钟,让人看到后来难掩疲态,觉得故弄玄虚。影片最后姜文和赵薇在开房路上的“晃”也是让人醉过之后觉得戛然而止,仿佛一个人生炉子,刚拿扇子把火苗煽起来,就立刻把灶门堵上,灭了火。
张元过后给自己的《绿茶》打60分,我认为过谦,相比大多数电影,除去那些明显无下限的雷人商业片不提,在但凡走点心的影片里,这也是一部上乘之作。我个人给电影打70分,姜文正常水准出演,85分,赵薇虽美中不足,但令人惊喜多过遗憾,80分。
《绿茶》电影在2003年上映,而2005年后陆续出现了一个网络红词叫“绿茶婊”,指那些外表清纯内心风骚的女人,虽然电影《绿茶》不能作为“绿茶婊”一词的典故出处,但这部电影在更早的时间里就赋予绿茶与女人千丝万缕的象征和暗喻却是一次更有意义的艺术创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绿茶》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