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七月与安生》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10篇

2017-11-30 21:5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10篇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曾国祥执导,周冬雨 / 马思纯 / 李程彬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一):港真。每个少女身上都有颗直男的灵魂

昨天在朋友圈聊七月与安生。
跟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那就是:咦,竟然还不错!这部电影意料之外的好,在她关乎两个女孩成长,之前看预告片,还以为会拍成那种作天作地的撕逼三角恋,结果很开心的发现,她俩都不是那种离开男人就活不了的人。
听你听过的歌,住你住过的地方,看你看过的风景,结识你认识的人,但是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动用身体的全部想象力,带着你的情感经历和体温,用你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又是什么样的,是否太平静,或太吵闹。人生短暂,但还是想跟着你的目光,去走一遭。
 电影的后半部,男孩作为配角渐渐面目模糊,两个女孩在想象中互换人生,彼此变成了彼此。
很夸张吗,并不觉得。对我来说,似曾相识
 仔细回想我们的少年时期,对美的树立,对爱的预习,常常都来自同性。那些喜欢过的男孩,几年后回忆起只想自戳双目。却始终记得,同桌那个漂亮又夸张的女生,大家都说她美,爱听她摆龙门阵,在她身上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样多的风格;也记得家里的大表姐,在你青春期时永远高你一级的审美,高喊我要做我自己,让你无论何时看到她,都是仰望的波光。
也许这辈子,都成为不了小时候口中那样成功和牛逼的人,但能在生活中,追着她们的脚步,这一路的风光也不错。
作为一个卖花的店,带大家欣赏一下,那些女孩儿送给女孩儿的心意。
/送给无早店主rosa的花,
“谢谢你带来的美好”/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二):七月与安生--致青春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讲述青春的电影,七月与安生,细腻的感情变化,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闺蜜的撕逼大战;不落俗套的情节设计,从对家明的暗恋勇敢告白到顺理成章结婚,最后的逃婚,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到位的演技,几乎完美的细节,把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很好,包括最后故事的结尾曲,看完仍然不舍的,直到把这首优美忧伤的歌曲听完。表示真心打动了我,几度落泪,也许是看到了青春时我们的缩影吧,一起肆无忌惮的洗澡,一起偷偷的做坏事,一起在被窝里梦想未来,但是人生又怎么能就这样圆满下去?家明的出现,让三个人的人生都变了模样,七月的死,也让安生与家明内心充满了愧疚,最后的结局,安生写的小说里希望七月过自己想过的自由自在生活,可是现实终究让他们活成了最不想活成的模样。七月与安生,致我青春时最好的朋友!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三):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这大概是我在电影看过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但真的很真实。我们大概都曾像七月一样听着家长的话,想象着以后找一个好男人,过上稳定的生活,幸福美满。但心里又向往安生那样的人生,四处漂泊流浪,在世界的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想的,但至少我是这样的人,很矛盾,很矛盾。

但如果当初的七月没有告诉安生家明的事,安生也就不会提前去学校找家明,那一切也可能会发生,因为安生一定会在见到家明,但家明可能没有那么喜欢她。李安生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她注定会过上安生的生活,但不是现在。安生与七月最后还是互换了人生,七月在27岁离开了安生,而安生也带着七月的梦活下去了。

七月与安生,与其说是两个人,不如说是一个人的两面。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矛盾面。至少像我,一方面有着安生的特质,却想过着七月那样的生活。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不会像安生那样到处去流浪最后找个家,但也有可能像七月,找个家然后离开。至少,我会离开。我也不知道自己再写些什么。我只知道,在看完七月和安生的故事之后。我懂得了,一些事情,一些我不愿意承认的事情。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四):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听说《七月与安生》被改编成电影了,而且还好评如潮。作为一个看着安妮宝贝小说长大的人来说,我觉得自己的三观都要崩塌了。因为实在无法想象,一部单靠两个女孩围着一个男孩作大死的小说,被拍成电影之后会瞎成什么样。
所幸看过一遍电影之后,我的世界观得到了灾后重建。
电影真的比小说好很多,不怪影评人力荐。影片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叙事圈套和多层反转让结局停在两个女孩子“交换人生”的那一刻。这样的改编,不仅跳出了原著,而且也把原本狗血的三角恋提纯到了同性友谊的高度。
不管导演意欲何为,还是觉得影片中女性色彩是很浓厚的。二女一男的人物配置,男人本该是重头戏,但戏到高潮,男人竟然被抛弃了。好像人到高潮,扔掉了多余的自慰棒,双手亲自上阵一样,这让我看得十分神清气爽
《七月》作为一部主打友情的双女主电影,跳出了以往爱情片的桎梏。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虽然这样的人物设置,也有珠玉在侧,最经典的当属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
当然二者相比,《花与爱丽丝》的完成度更高,细节也更丰满。不过《花与爱丽丝》中的男主宫本依然是个被弱化的角色,宫本和《七月》里的苏家明一样,是一个“专注念经一百年、放学走道不看路、受点惊吓就晕倒”的弱鸡。而影片遵循的也不过是“一个人快活,两个人生活,三个人就是你死我活”的人物关系。但《花》中作为线索贯穿全片的三角恋爱,还是让人觉得无奈又可惜。
只是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中,无论是青春的悸动,还是暗恋的情愫,都是柠檬茶一样淡淡的,虽然酸,但是还不至于流泪。
相比起来,《七月》里面主人公的情感对持却要极致浓烈得多,但可惜的是,推动情节的人物性格和动机却不太跟得上,所以导致影片的前半段像是老牛拉破车,有一种生拉硬拽的吃力感。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只看到苏家明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渣气,七月一身傻气,安生也有一股婊气。三气合一,真是搞得电影前面乌烟瘴气。但好在影片后半部给足了马力,七月后来居上,黑化反杀。俗话说,两婊相遇,必有一伤。负负得正,本来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渣男作女合虐白莲花的剧情没有出现,反倒是两个女主相爱相杀。
但不管怎么说,安生和七月这段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好闺蜜时代,比时代姐妹花那“撕逼不够,全靠背景音乐死撑”的剧情靠谱多了,
最后几场对于结局的反转再翻转,让人恍恍惚惚如坠梦中,整部电影倒好像安生唱的一出感天动地窦娥冤,就差没六月飞雪,以证清白了。
只是不管最后如何洗白,安生这个人的婊气,还是透进了骨子里。即使以姐妹情深做幌子,以“身先士卒,献身敌营,刺探军情”为理由,我还是无法原谅安生在七月没介绍家明和她认识之前就自己去和家明见面,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摆明告诉男生“你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之后,又抛个媚眼:“你可以选择心动女生了哦,不过不好意思,我是不会接受的”。
这种“欲拒还迎,欲迎还拒”的撩法,哪个男生能受得了啊!
就算安生是个怼天怼地的小愤青,但是这种跑到好闺蜜准男友面前狂刷存在感的行为未免也太欠巴登儿了。
或许有人把这解释为安生对七月孩子气的关心和弄巧成拙的保护。但不管怎么说,安生这个人物,还是漏洞百出让人喜欢不起来。
人都是自私的,关系再好,男朋友也不能分享;感情再亲密,和好闺蜜男朋友也要避嫌。
对男生来说不也应该一样吗?难道这个世界上,你最不应该有非分之想女人,除了你妈,不就是女朋友的好闺蜜吗?
这样看起来,苏家明还真是为“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做了教科书般的示范啊!满堂都是阿弥陀佛,前一秒小伙子还说虔诚地说着,在佛祖面前要怀敬畏之心。下一秒,他一转头,就亲上了安生的脸。脖子上戴着的佛像从颈间掉出来,像一个笑话。
很巧的是,看电影的时候,我身边就坐了一个自我感觉相当良好的男士。让我有幸了解到当代男青年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影片播放的过程中,他坐在椅子上全程频频抖腿,让我get“椅震”这类的不愉快体验就不说了。虽然我实在不是很理解,看这种素食电影他有什么好高潮的。
更让人抓狂的是他总爱在关键时刻,发表几句很想让人抽他的愚见:
看到安生在北京夜夜笙歌的时候,抖腿男像个小学德育主任,高高在上地进行道德指责:“你这样过得好吗?”
七月对安生说:“我恨过你,可我也只有你”的时候,抖腿男长叹一声:“没有恨哪来的爱啊!”
七月飞到北京去抓奸,三人对峙的时候,抖腿男又贱搓搓地打了个清脆的响指,像唐老鸭节目预告一样地:“好戏开始了。”
我的心情简直和被捉奸当场的苏家明一样忧愤。
一场电影看下来,我觉得自己翻白眼翻得很需要一点眼药水润眼睛。
好多本来觉得好好哭的片段,一听到抖腿男在旁边做“点睛之笔”,就觉得好好气啊!就很想揪着他的领子把他从椅子上拽起来,把吐沫大声喷到他脸上质问他:“你懂什么啊!”
可是他身边的女朋友就很买账啊,抖腿男说话的时候,女孩的小脑袋凑过去,很小鸟依人地频频点头表示赞同,一双星星眼仿佛在发光。
所以有时候,女人对男人的喜欢真的是奇怪得很,也许对方明明一无是处还蠢得要命,可是在她眼里,他就是个英雄。
其实很喜欢《七月》中对男主苏家明的处理,被淡化成一个背景板,沦为两个女生争抢的玩具。但我看上看下,看左看右,都不是很理解两个女孩子到底喜欢他什么,难道是那张一笑起来就满脸褶皱的老脸吗?
黑人问号ing……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别人手里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格外的好。尤其是好朋友的。
这大概是人的骨子里最卑贱的劣根性吧!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大热的《贤者之爱》,恋爱养成和复仇只是噱头,真正要探讨的,是人的嫉妒之心。
女二百合对女主真由子与其说是爱,是恨,不如说就是简单纯粹的嫉妒啊。因为嫉妒,想要把你的一切据为己有,不许别人抢走,更不甘心看着你自己幸福。既然无法拥有,那就要控制,以闺蜜之名将对方紧紧捆绑,直到最后真由子戳破闺蜜那层窗户纸,明明白白地说出“我讨厌你”,百合终于失控,得不到的不如亲手毁掉。可以说,百合直到死也没有长大,依然是小孩心性,招人讨厌,却也可怜。
而在《七月》中,安生和百合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她们所有的成熟都是假正经,所有的幼稚都是真性情。她们不考虑后果,遇到了挫折就毁灭,破罐子破摔,爱谁谁。
可七月和真由子终究是不同的,七月对安生的爱大于恨,对七月来说,安生仿佛她梦中的一个抚摸,她醒在它的温暖里,最后却不知去向
《七月与安生》的英文名是soulmate,所谓灵魂伴侣一场,大概就是这样奇妙的组合。人,从出生一开始,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另一个自己,在上面寄托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在找到之后呢,两个人又会陷入对持和不安。
就像安生在北京漂泊七年,终于累了,对七月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小镇。”
七月拥抱她,却告诉她:“小镇路也滑,情势更复杂”(误)
对安生来说,七月是她的避风港。最后七月死了,安生终于失掉了这座堡垒,只有把自己变成七月,变为泯然众人的贤妻良母,才能获得安生。
安生说:“除非你特别特别爱这个男人,不然男人是很难忍的。”七月反驳道:“不一定要非常非常爱一个男人,要爱自己。”
那一刻,我觉得七月的血里有冰,一点点碎裂在血管里的声音很好听。
我得承认,我对于男生生来就有偏见,那也是因为自古以来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根深蒂固
男人大概觉得女生的友谊在爱情面前,短促脆弱不堪一击。但是别得意,我们都知道,爱情这个东西,保质期很短的。就好像春天来的时候,两个小姑娘也许为了争同一枝桃花抢得头破血流,但是到头来,什么都没发生。你以为两个小姑娘会将对方恨之入骨吗?
不会的,她们会同仇敌忾,把那枝桃花踩烂踩进泥土里,然后手拉着手,去迎接下一个春天。女生修补友谊的方法,你们不会懂的。
人性本就凉薄,此生此夜不长好,何年何月何处看。生命总无常,我们和命运一直在对抗,能做的,只有守住自己心里那个月亮。
《七月与安生》电影的结尾,安生得到了和解,七月却走向了毁灭。或许在安生的记忆里,她会在梦里遇到那样一个冬天,和七月一起去走风暴中安静的雪地,她们用生命的影子覆盖白雪。梦中有雪花飞舞,她们之间阴阳远隔,仍懒得去问命运知道的事情。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五):给周冬雨的安生:安妮宝贝笔下边缘女子形象分析

安妮宝贝小说题材只关注都市边缘人,尤其是站在女性作家的视角上,刻画都市各种各样边缘女性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她们独特的婚恋观和价值观,被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诗意的表达。自中国进入男权社会以来,女性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新时期工业告诉发展,女性逐渐得到解放,出现这样一群新生代边缘女性人群。
边缘性格的源头——童年缺爱
《七月与安生》中,七月是一个在温暖和睦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女孩子,商量,温柔,非常美丽,而且同情安生。她在学校是好学生,成绩优异,乖巧听话,十六岁后有了英俊的男友家明。安生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母亲常年在国外。她成长物质丰厚,却极度缺乏父母的关爱。同时,她的母亲对她放任自流,只对她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安生虽聪明,但敏感而野性、自私,在学校经常逃课,一度要被学校开除。显然,安生是一个“不知道文化对行为的标准,很容易成为不懂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七月和家明,都是温和品行优良的主流人,聪明也行的安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是他们所陌生的领域。基于天性对未知人和事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对安生充满了好奇,同情,甚至羡慕。所以家明在酒吧见到安生第一面时,问安生,觉得逃课一个月去写生快乐吗。显然,安生这样的女子对家明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安生之于七月,也有着欲罢不能的磁力存在,七月是温良的主流人,但她懂得并同情安生。当听到有人评价安生这一类人是看似洒脱,其实内心软弱无力,是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弱者时,七月一反温柔常态,为安生辩护, “你不了解他们。你不了解。他们只是感觉寂寞。寂寞。你知道吗?……你有的东西她没有,可是你又无法给她。就像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的梦想。可是我们又不能舍弃掉梦想,所以只能放逐这个世界中的自己。”
可见,留下阴影的童年,对人的性格、气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她设置由此决定了这一类人群无可避免的成为社会中的“边缘人”。
其次,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当父亲离开家庭后,女孩可以毫不费力的获得女性角色的认同,但是却因为缺少父爱,而失去学习与男性交往的机会,对男性产生恐惧心理和交往障碍。这样,她们在对男人和父亲抱有消极看法的前提下,却依然敢于去寻找男性伴侣。是因为她们亲眼目睹了母亲的不快乐,认为有男性的陪伴才是快乐的根本。同时,与一个不快乐的母亲和谐相处很困难,于是她们自然而然选座去寻找男孩子,认为这是从家里解脱的办法。这样看来,她们抱着消极的态度勇敢的想与男人能有快乐的相处,这形成一个观点和行为上的极大矛盾,是与男人的爱情关系中失败的导火索。带着对男人的不信任和恐惧,却只能选择去男人那里寻找安全感和慰藉,这种悖论造成了她们感情世界的失败。正如安妮宝贝反复写下的句子,“我不相信爱情,但我离了爱情不能活。”她们在这样一种矛盾情绪中反复纠缠联结,最终与男人两败俱伤,成为“爱情边缘人”。安妮宝贝写这样一个群体的情感和爱情故事,以离别或死亡结尾就成了情节发展之必然。
安妮宝贝笔下有诸多由意向构筑的“小资”。
安妮宝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固定而独特,且充满小资味道。却比其他书写小资的人物形象更多了一些格外的东西。小资是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对待生活的一种优雅格调。真正的小资,是幸福快乐的。而安妮宝贝笔下的人物,看上去很小资,却或者是精神压抑苦闷的“物质上的小资”,或者是仅仅向往格调生活在物质上也贫乏的“伪小资”。
特点一:相由心生——独特,清冷
很多评论家认为,安妮宝贝的书是大众群体在阅读的小众读物。每个人在她的书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安妮宝贝不是在写一类人,而是在写所有人内心隐藏最深的渴望和感情。这是安妮宝贝“向内行走”的成果。也是她引发共鸣,甚至有的读者将她的书放在枕边,每晚读几页才可以入睡的原因。“小众读物”,是指安妮宝贝的书是在刻画都市边缘人的形象。城市是主流人群的幸福阵地,却是都市中的边缘人痛苦挣扎辛苦谋得生存的场所。
安妮宝贝很相信“相由心生”这四个字。她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将大量的笔墨和精力用在人物的外貌特征和穿着打扮上面。
女主角一般是单眼皮,稍稍挑起的眼角,褐色泪痣,脸上有痣,海藻一样的头发,大颗牙齿,瘦弱,眼神早熟,皮肤粗糙,散发独立古怪气质。男主角一般有修长白净的手指。皮肤上有痣,温和纯净的笑容,平头,明眉皓齿,单眼皮,高大健壮。这些男女主角的外貌在安妮宝贝笔下十几年不变,自成一格系统。与其说安妮宝贝执着于单调毫无创意的情节,不如说她最执着的是这一系列极具个性的意象。
特点二:“非小资”恋物——追求“真知真味”
安妮宝贝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大多恋物,对穿衣饰品极有讲究,这也是读者说其小资的原因之一,前面已经提到。这些人物的恋物被安妮宝贝用干净华丽的笔触渲染的极有情调,声明自己并不知道小资为何物,也无心要塑造小资人群的安妮宝贝,却无意中引领了小资潮流一番。比如,女主角喜欢斑驳古老的银镯,穿棉麻衣服,喜欢刺绣和碎花,喜欢巴西鸠尾和仙人掌,只抽“555”牌子的香烟,买打孔的原版CD等等。
特点三:极度缺乏安全感
大部分正常女子都会出现没有安全感的心理,尤其是在物质上。只是安妮宝贝笔下的边缘女主人公,对安全感的需求接近一种歇斯底里的病态。
特点四:自闭、敏感
她们大都天资聪颖,如果有温暖安全的家庭呵护,完全可能成为社会主流人群中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佼佼者。但是,不幸的是,她们大都有不完整的家庭,或者传统刻板不习惯表达情感的父母。“情感丰富的孩子更易受离婚的影响。”敏感的儿童一般都会有丰富的情感,所以,她们从不幸福家庭那里受到的创伤,比其他孩子更易留下阴影。
特点五:抑郁、厌世
特点六:相信宿命
安妮宝贝笔下的边缘女性,本是具有叛逆气质,无论是对爱情,还是人生,都表现出决不妥协的态度。却又自相矛盾的具有宿命气质。在《七月与安生》中,七月安生家明一起出行,在山上的小庙里买了两个玉石镯子。安生挑了摆桌子,七月拿了剩下的绿镯子。安生突发奇想,把七月的镯子拿来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想要听“环佩叮当”的声音,却不料白镯子一碰到绿镯子,立刻粉碎。古人认为玉石是有灵性的,安妮宝贝在这里设下一种暗喻,预示了安生的命运。
她们生命带有与生俱来的残缺,却并不服输,可是宿命的力量强大,叛逆的代价难以想象,却依然无法阻止她们对抗宿命的决心。这就是边缘女子的可贵之处。
特点七:暴虐
这些与主流人群疏离,精神残缺的边缘女子,往往都有暴虐的本性。这种暴虐的性格与善良并不矛盾,因为她们暴虐的对象往往只是自己,或者她们深深爱着的人和物。童年缺爱,使得她们对自我的认识有偏差,弥补不了精神上的巨大残缺使她们不知所措,到底是世界出错了,还是自己出错了?为什么独孤和寂寞会困扰我的人生?为什么爱情总是那么令人绝望?如何选择才能得到足够的安全感?这些问题困惑着她们,使她们对这个世界绝望,安生说的,“就像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的梦想。”……
选择“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是一种寻找的姿态。代表着从不放弃理想,一直都有希望的心理状态。哪怕是步入家庭,也拒绝被柴米油盐的乏味生活,因为要感受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感,是安妮宝贝这一类“边缘人”最重要的精神追求。而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夹杂在完全陌生的人群中,这种存在感,是最强烈的。一方面行走在路上,一方面“向内行走”,行走的意义在安妮宝贝的生活和笔下被放大,成为“最终可产生意义”的事。
很显然,安妮宝贝书中的边缘女子具备良好的谋生能力,却无法接受融入这商业社会的巨大代价,即个性的丧失,人与人之间爱与信任的丧失。安妮宝贝是七十年代女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她们拜托了男人在经济上对女人的统治,却无法接受没有男人的爱的世界。即,在经济上实现了独立,却无法再精神和情感世界实现独立。这是现代女性从与依附男人到逐渐实现独立过程中,产生的来自各方面的创痛与纠结。而且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这种纠缠不清的关系逐渐表现出明朗化和多元化。现代知识女性,一方面想要保持个性的独立,精神的自由,一方面希望从男人那里获得经济上的安全与情感上的安全。这样美好的事,只能出现在童话故事里。
小说中,伴随边缘女性出现的,总会是处于主流地位的男性和女性。这个男人必定是懂得并欣赏女主角独特个性的优秀男人,女人必定是女主角的好朋友。他们成为边缘女主角与主流社会维系关系的纽带。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要将女主角从自怨自艾的黑暗世界拉回温暖可信任的主流人群,却最终因为发现女主角的边缘性是“顽疾”而感到失败和无能为力。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六):『安生是安生,七月是七月』我们只是活成了自己

刚刚看过了七月安生。影片之余还在各种搜索,总是找不到自己内心的追溯,或者是没有一种说法能表达自己内心对它的希冀。看完之后想了解更多,想从中挖掘更多,无非是希望看到剧情里有我未知的惊喜,或者是有我预知的痕迹,也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去寻找所谓的存在。

演员,不予过多评论,只是想顺着心意,聊聊故事。

七月,常人眼中普通正常的乖乖女,有着一眼可以看到尽头的人生;安生,打架闹事叛逆的坏小孩,貌似这一生都没有尽头。

脑海里记忆最深的是砸火警的那个桥段,来来回回放了两三遍,我想制作者的深意在于阐释soulmate。两个女孩的内心与外表的差距。所有人都看到,砸与不砸之间,犹豫的是安生,而行动的是七月,这个行为与两个人物的设定形象刚好相反,外表柔弱美丽的七月内心有一股狂野,而看似不羁的安生内心深处是一个小女生的柔弱和恐惧。

对方拥有的都是好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羡慕那个对方,因为拥有,所以不觉得珍贵,所以不懂得感恩,那么对于不曾拥有的人是不是很不公平?安生不曾拥有七月的幸福家庭和安稳人生,所以大大咧咧的她会细心到帮七月妈妈带礼物(虽然是偷的),因为珍惜所以会去讨好,所以会去感恩,然而幸福生活对于七月来说,是本来就有的,是一种理所当然,不必讨好,其实,这世间又有什么应当是理所当然的呢?

至于爱情的中间者,苏佳明,对错无法评论,如果说有错,就错在少了份承担责任和爱的勇气。明明爱的是安生,从第一次在酒吧看见安生的眼神儿里就可以看出,也许男人总是那样,红白玫瑰都舍不掉吧,不放手却都丢掉了,为了不伤害却又都伤害了。又或许他太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永远跟不上安生的脚步,喜欢她那样风一样的女孩儿注定是一种奢望。他爱安生,却从未说过,是因为安生出现在七月之后,又或者在整场爱情里,七月从未给过他拒绝自己和解释的机会,即使彼此心里都清楚,但是谁都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

七月的沉默,是无言的反抗,也许早就认定这就是她的,所以理所当然。

安生的沉默,是无声的成全,一如既往习惯着成全对方的理所当然。

家明的沉默,是无奈,夹在两者之间,也许是链接,也许他才是那个外人。

离开吧,都离开,可是爱情里从来都不是两个人之外的第三个人可以决定的事儿,安生走了,七月心里的安生没有离开,家明心里的安生亦未离开,生活可以继续,却回不到从前,彼此间都回不过去。

安生的漂泊,如我们所见,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折磨的辛苦,离开七月,离开家明,这种自由是她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方式。以至于再次回到七月身边的时候,她的自由和生活之道完全触碰到了七月的底线。

家明的离开,也许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七月与安生之间的爱恨情仇,女人之间的斗争和羁绊,他怎能够明了,硬要说错,怪他爱错了人。如果说他与七月在一起了,七月与安生便再也回不到13岁的纯真,他们的婚礼,将是所有关系的尽头。一个女人守护爱情的欲望远超过了友情,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一场婚姻,便是七月一辈子的提防与不安,安生一辈子的警戒线,家明一生的折磨与不幸。与其搭上三个人的人生,倒不如他沉默的离开。

七月,二十七岁离开人世,那是安生的梦,安生的人生规划,一如当初砸开火警器的那刻,在二十七岁的门口,犹豫的是安生,行动的是七月。

安生,用自己的后半生过上了七月原本安静的生活,很多人说,安生七月交换了人生,安生以七月的存在形式而存在,而七月以安生的意识而消失。

然而,我只想说,他们谁也没有因为谁而成为谁,只是都活成了自己——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将由内而外的变化,写进了一生。这便是七月安生。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七):红与蓝

看完电影出来快十点半了,夜色里走回宿舍。空气里开始有浓郁的桂花香气,路灯把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想起电影里两个女孩踩着对方的影子说,踩住了一个人的影子,她就会永远不离开。
看电影或看书,每个人都会被不同的点戳中,只是刚好,这部电影很戳中我的点。没看过原著,心心念念着去看电影只是因为偶然一次在车站看到广告牌,红裙与蓝裙,隔着两个怀抱,眼神却像是在拥抱,那时就对这部电影心动不已。
我比较像七月那种的,知道她表面的波澜不惊,来自于心里的平衡。亲情、友情、爱情需整理得井井有条,角色位置摆正,事态需循着轨道稳稳发展。有个朋友像安生,特立独行、单纯勇敢、固执到底,做事义无反顾,看上去截然不同,却很相处得来。因为是这样的性格,所以更了解七月这样的女孩,心里要比安生更不安生,当复杂的平衡一旦打破,就会反弹惊人。
或许每个人生命里都有一腔热血要洒,挥洒过才肯安生下来,有人洒得早,从安生活成了七月,有人洒得晚,从七月活成了安生。
七月与安生,好到可以分享家庭、分享私密,但恋人却不容分享。但是,她们爱家明,却都没有胜过爱对方。在北京出租屋的浴室里,安生说,要是一定要选,我肯定选你啊。产房里抱着小baby,安生说,我当坏妈妈,教她化妆,泡男生,你当好妈妈,教她好好学习,七月说,应该我当坏妈妈才对,教她装乖装好学生,骗过老师。这样就很好啊。友情未必不如爱情长久。女生才更了解女生,更了解对方的细腻、温柔、敏感,相处起来也更舒服和体贴啊。
后来安生在玻璃窗里从自己身上看到七月,纯纯地笑得灿烂。流浪过的安生,最后降落到平凡生活,沉淀成七月,两人俨然一体。
七月与安生,就像是两种人格的代名词,每个个体都是七月与安生的组合体,你性格里可能安生多一些,我性格里可能七月多一些,七月与安生互相保护、彼此伤害、激烈地冲突,有时像双胞胎一样调皮地对换,有时重逢,又再离开,最终相互妥协,共融一体。就好像驯服了两条奔向交汇的截然不同的狂热的河流,人也就成熟了。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八):七月与安生,我们是彼此的另一半

记得在我13岁到16岁的时候,郭敬明、安妮宝贝、饶雪漫的作品,我们还称之为青春疼痛文学,我们为之哭为之笑,为之在被窝里点灯熬油整夜不睡。而现在,郭敬明、张嘉佳、大冰、刘同活生生成为矫情界的四大扛把子,从郭敬明开始拍的《小时代》到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再到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是国产电影的一股泥石流,分分钟让我觉得像是在看灾难片。
《七月与安生》电影上映之前,我又重新看一遍十几年前看过的原著,此时的安妮宝贝已改名叫庆山,不管安妮宝贝是否更名,这部原著也充斥着十年前青春文学的味道,还是一样的套路还是不变的配方,极致的感情宣泄找不到出口,爱到极致也恨到极致,可惜我们已不是少年,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明白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我们现在,爱到执子之手,从此相濡以沫,细水长流;恨到一笑泯恩仇,从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没有荷尔蒙作祟下的强烈的爱恨,对这本书的评价已是一般,再看电影的演员表,更是不再想走进电影院,于是,一直未看。可是豆瓣和知乎上,很多影评人对《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论是故事构架、人物塑造,还是人性探索方面,都是一部值得肯定的电影,在沉闷了大半年的国产院线电影市场上,终于出现了一部水准制作,治好了一众青春片中常见的尴尬症,是一股清流。我抱着好奇和怀疑的态度,昨晚终于熬夜看完了电影——《七月与安生》。
感慨,一个好的导演确实能挽救一部青春疼痛,无病呻吟,爱恨极致的小说。曾国祥就是这样一个导演,他的细腻,他对主人公人性的挖掘和改造,他对电影节奏的把握,加上恰到好处的配乐,使《七月与安生》这部小说更加富有生命力,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架构上大大超越了原著。电影语言的运用让人不禁想起早期岩井俊二的《情书》,唯美又残酷。电影色调的唯美,但是这种唯美确是为情感服务,也是主人公情感的铺垫,残酷是电影里也像我们展示了生活本身的捉襟见肘。斑驳的楼道、城乡结合部风格的出租屋、 陈旧的家具、 盖着喜字的痰盂、阴暗潮湿的小旅社,这些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细节。
故事的开头,七月说:她和安生之间的友情,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林七月——性格温吞、追求稳定的外衣下有着向往冒险、自由自在的人;
李安生——桀骜张狂、自由不羁的外衣下有着向往稳定、温暖生活的人。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和觉醒,使这部电影超越了传统三角恋的狗血爱情的层面,蕴含了更深层次的女性觉醒的意识。让我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我们都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渴望成为你,你也渴望变成我,我们在各自的生活里熠熠生辉,也相互启发,就好像你站在北半球,而我站在南半球,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可是我们能拼凑出一整个精彩的世界。
电影的宣传却以三角恋为卖点 ,看过电影海报的人,可能刚开始和我一样,都会觉得这是一部同性恋的电影,而看过电影的人,明白故事的主角就是两位女生,从少年时期到青春懵懂再到炙热年华,对爱情的刻画只是点到为止。在原著中,帅气的男主苏家明是青春期少女们对爱情幻想的投射,他在两个女孩之间摇摆不定,既想选择能和他安稳生活的林七月,又爱着能和他激情碰撞的李安生,最终也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失去。电影中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故事情节,但又弱化了对第三者和出轨男人在道德层面上的谴责。
原著中家明和安生的初次见面,是七月已经和家明在一起,安生看到干净帅气的家明心动不已,主动勾引。而电影中,安生就算心动,也为朋友做出了隐忍的决定,选择浪迹天涯,从此不再相见。原著中,几年后,七月撞破安生和家明的地下恋情,在家明选择七月归来后依然选择和他结婚。而在电影中,七月面对信守承诺回来结婚的家明,提出让其逃婚,将自己从执念中解放出来,也从无爱婚姻和社会舆论中解脱出来,从此仗剑走天涯。电影的改动使原著中苍白又无力的三角恋发乎情但又止乎礼,安生有底线,七月有成长,我们最终都没有和少年时期的恋人家明在一起,可是,没关系啊,那时候的爱情很美好,甚至连背叛都带着残忍的美,最重要的是我们都为彼此变成了更好的人。
想起多年前的一部日剧《东京爱情故事》里,男主角完治曾与莉香爱得轰轰烈烈,最终却和另一个女孩走在一起。多年后,当完治再次遇见莉香,莉香却依然是单身。完治有些愧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莉香却很开心地微笑,并指着自己的心对完治说:“不是常常有机会遇到可以爱他余生的人的,不过喜欢上了的话,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我很珍惜和你相爱时的回忆。我真的这么想的呦,爱过你的回忆,被你爱国的回忆,一直好好地在这里。不是想着明天爱情会变得怎么样而去谈恋爱的,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我可以对自己说:你做的真好。”
你做的真好,曾经,爱过,恨过,争取过,放弃过。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九):徒有一颗七月的心确只有安生的命

这部电影比原著书籍故事更好,好在最后的人生互换,安生成为了七月,努力上进后成为作家,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而七月有勇气追求着自由,实现了心愿。这是我喜欢的结局,较之书上偏爱七月的故事结局(最后七月与家名结婚在一起然后过上平淡生活来说,而安生最后丧失生命),像这种能把最后的一线生机留给了不招人待见的安生,也同时不让七月人生路上留下遗憾这样的两全其美的成全才是更好的。
七月人物背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就是书中极度让人羡慕嫉妒的角色,但是真的恨不起来,人品好,颜值高,还是个学霸,回回学校拿奖,是学校里老师喜欢的学生,父母也宠爱的女儿,还有喜欢自己的男生和正好自己也喜欢的男生,所有的这些加在一起那是多少女孩所希望拥有的。于是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应该往这样的人生方向靠拢,希望想要拥有像七月一样多的东西,但是安生还是什么都没有,于是也就要自己闯荡,自己看世界,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
从一个小城市出来,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独闯大城市,居无定所,风餐露宿;没有人爱就想要拼命的寻找爱,时间长了混混们会的伎俩一个都不差,抽烟,酗酒,有时为了生计也要欺骗,但其实多少还是能感受到她那寂寞和无依无靠的心;唯一能够宣泄的就还是不停的流浪,不停的让新来打破旧,让自己没有机会沉醉在忧伤的过去,于是慢慢的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洒脱,学会了无所谓。就在安生在外闯荡了6年之后,她累了,她想要回到同七月那样的生活中,可是这么多年的生活让她们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许永远也回不到七月的生活中;但生活永远是这样只要你想改变就能够改变,按照自己的想法正面积极的开展。
生活很辛苦,但只要内心充足就好,你终将不会辜负你自己的付出。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十):或许你的友人已成陌路

一行去了四个女生,哭了三个,不哭的原因是眼泪留给了自己的青春。生命匆匆,皆为过客,身边不断出现新的朋友,过去说要一辈子一起的好友也有再不联系之人。女生的感情细腻而复杂,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毁天灭地。你们可能因为一瞬间的心有灵犀成为至交,也可能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而变成死敌。因此到了这个年龄也学会且行且珍惜。毕竟陪伴多艰难,人生多意外。
        电影桥段还是那些,然而当一切放在友情而不是爱情之上,你又觉得似乎一切狗血都正好符合你对友情的所有期待。旁边的两个男生(我以为应该两个男生约着看这种电影的会比较少)在开场前议论,据说这是一部不能带现女友来看的电影,看完必分。可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女朋友会开始担忧男生和自己的闺蜜是不是有什么而疑心重重。可是站在我的角度,分手的原因仅仅在于,你特么连我闺蜜都不如,我要你干什么!
        然而事实是你永远不能只跟你的闺蜜两个人过一辈子。男生可能很难理解女生在自己的好友先自己恋爱那一瞬间如同失恋般的失落感,然而事实就是,往往你女友真正的好友都或多或少对你有所敌意。所以其实正儿八经的如果是至交,你很难会对友人的男友产生好感,这是我在未看过原著下看电影最大的违和感。
        友情最大的敌人不是爱情,而是世界观。随着人生经历不同,彼此的世界观会越来越不一样。所以你可能发现,留在身边的朋友大家的层次或想法大多一致。一个爱自由的人和一个求稳定的人注定会过上不同的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得你们越来越难有共同的话题,当你们回忆完了所有的曾经,你们的聊天会变得越来越尴尬,而这种尴尬会让你们对见面产生抗拒,最终变成再也不见。
       友情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想想有多少曾经的友人变为陌路,所以请一定珍惜身边在一起超过10年的友人。因为他们陪你走过懵懂岁月,见证你从青涩转为世俗,而你们都没有走散,这简直比爱情还来得真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