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加里波利》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加里波利》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2-04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加里波利》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加里波利》是一部由彼得·威尔执导,Charles Lathalu Yunipingli / Bill Kerr / Harold Ho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里波利》影评(一):加里波利——无意义的牺牲

  加里波利半岛位于土耳其海峡的入口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一旦占领这个半岛,便能控制土耳其海峡,协约国的物资便可源源不断地援助俄国(若此战役英法获胜,或许俄国不会崩溃,十月革命是否会发生?)战役从1915年打到1916年,英法联军(战列舰11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16艘、潜艇7艘、扫雷舰21艘以及水上飞机母舰、炮舰和大量辅助船等共100余艘,先后将57万余人投送到预定海域)

  协约国方面的主力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场战役后来也成为澳新两国的重要历史。

  · 英国:21,255战死,52,230負伤

  · 法国:约10,000战死,约17,000負伤

  · 澳大利亚:8,709战死,19,441 負伤

  · 新西兰:2,701战死,4,852負伤

  · 印度:1,358战死,3,421負伤

  · 纽芬兰:49战死,63負伤

  · 土耳其:86,692战死,164,617負伤

  后来,又知道澳大利亚在1981年拍过一部名为〈加里波利〉的电影

  Gallipoli

  又名: 战火危城 / 加里波利 /

  导演: 彼得 韦尔 (Peter Weir)

  主演: Mark Lee / Bill Kerr / Harold Hopkins

  上映年度: 1981

  语言: English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这部片子的男主角居然是梅尔吉普森,想不到那时的他如此年轻,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但他演的并不是英雄,而是个普通的士兵,在战争中悲惨地幸存了下来。

  片子与我想象中的战争电影很不相同,有一半的篇幅都在澳大利亚,还有一部分是埃及,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长度是在真正的战场——加里波利,一直以为这将是一部大场面的史诗式的战争片,结果真正的战争场面微乎其微,仅有的几次冲锋镜头也都不过区区数十人,不过数十秒钟(与我的期望落差很大)。

  这是一部主要表现个人命运的电影,战争场面完全只是陪衬,重要的是战争中的人,光荣与梦想,毁灭与苦难

  片子的花絮很长,导演一开始就明确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为了歌颂澳新军团的战绩,而是想要表达战争中人的“无意义的牺牲”。

  这其实是一部反战电影。

  70年代末,越南战争刚结束不久,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反思当中,〈加里波利〉的主创人员顶着许多压力(临时更换投资方,最后救火的居然是新闻巨头默多克,因为默多克的父亲当年曾经是前往加里波利前线采访的澳大利亚战地记者)

  全片的结尾非常奇怪,在我以为高潮刚刚来到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了——

  澳大利亚的士兵们在战壕里,不远处便是土耳其人的机枪阵地,英国人命令澳大利亚冲锋,所有人都知道有去无回,一出战壕便会立刻被打死。他们在知道自己即将死亡之时,拿出家人的照片和信件,然后勇敢地冲锋了。此刻梅尔吉普森已经拿到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跑回来报信却还没有回到部队,他的战友们纷纷死在阵前。

  最后一个镜头,是他最好的朋友在短跑冲刺中被子弹击中。

  电影到此为止

  无意义的牺牲。

  导演的反战用意尽在不言之中。

  在今天疯狂的世界局势之下,〈加里波利〉的意义依然存在,甚至更有价值

  虽然这部电影完全从澳大利亚的角度出发(就连英国指挥官也被他们贬低了)。但是,战争,毕竟是在土耳其的土地上。

  加里波利的真正主角是土耳其,是当时担任前线指挥官的凯末尔(后来成为土耳其国父),土耳其人以自己的勇敢不屈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们的加里波利的胜利者,尽管他们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投降。

  如今,加里波利的海滩已经因为那场战争而成为了旅游胜地,当地的公墓埋葬着土耳其士兵,也埋葬着阵亡的英法澳新联军士兵。纪念碑上刻着凯末尔于1934年撰写的铭文:

  这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

  在一个友好国家的土地上

  和平地长眠。

  与梅赫默特切克们躺在一起。

  从遥远国度将自己儿子送到战场的母亲们,

  擦干你们的眼泪吧。

  你们的儿子如今躺在我们怀里,

  他们在安息,他们将和平地长眠。

  在这块土地上献出生命之后,

  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儿子。

  这段史上最有男人气魄的碑文,证明了凯末尔才是真正的英雄!多么宽阔的胸怀,对敌人的尊敬,对生命的敬仰,对大地的崇拜,他让长眠于加里波利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战士,成为了土耳其人的儿子。

  愿所有无意义的牺牲者们安息。

  《加里波利》影评(二):电影《加里波里》和《恰纳卡莱》

  电影《加里波里》和《恰纳卡莱》

  加里波利之战(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岛的一场战役。

  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anakkale Sava?lari)。

  所以,同一个事件,对立双方拍摄的影片名称有异。

  梅尔·吉布森1981年主演的《Gallipoli》是从进攻方的某个小视角观察这场战争。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所谓战胜五十多万英法联军该事件,于2012年摄制成土耳其又一部主旋律献礼片《恰纳卡莱》。动画做得不错,就是为了表现集群作战的场面,那种万人冲锋白刃之类,过了!主旋律嘛,可以理解

  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留下约53,000死亡,96,937受伤。这场战役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为纪念故人与事件,将每年4月25日这个登陆日期作为澳新军团澳新军团节。

  这场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1915年4月25日,协约国军队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半岛登陆。协约国登陆部队主力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还有一个法国师和英印部队,共约七万八千人。协约国军登陆后遭到土耳其军的猛烈抵抗,加上登陆地形不利,损失非常惨重。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协约国一直无法突破土军防线,被迫于1916年1月9日全军从加利波利半岛撤退。协约国先后投入近50万部队,伤亡达26万余人。土耳其军亦投入50万部队,伤亡约25万余人。战役中共有七千六百名澳大利亚士兵和两千五百名新西兰士兵阵亡,两国因此将4月25日定为澳新军团纪念日。

  1916年年初,加里波利战役降下了帷幕。此战共有13艘协约国部队的潜艇参与了达达尼尔海峡行动,虽然损失了其中8艘,但却创下了”次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的记录,土耳其方面则损失了2艘战列舰、1艘驱逐舰、5艘运输船、44艘汽船及148艘帆船。其中101艘是被史密斯率领的E-11潜艇击沉的,史密斯还创下了47天的最长巡逻时间记录。由于率领E级潜艇的杰出表现,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出任英国海军第二军务大臣。史密斯死于1965年。

  回望同时期,中华民国大事记(1915年)1月18日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当面提出21条要求。

  《加里波利》影评(三):墓志铭

  这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

  在一个友好国家的土地上

  和平地长眠。

  与梅赫默特切克们躺在一起。

  从遥远国度将自己儿子送到战场的母亲们,

  擦干你们的眼泪吧。

  你们的儿子如今躺在我们怀里,

  他们在安息,他们将和平地长眠。

  在这块土地上献出生命之后,

  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儿子。

  以上是英法澳新联军士兵的墓地的铭文由 穆斯塔法.凯末尔于1934年撰写

  这段史上最有男人气魄的碑文,证明了凯末尔是真正的骑士,多么宽阔的胸怀,对敌人的尊敬,对生命的敬仰,对大地的崇拜,他让长眠于加里波利的英法澳新联军士兵,成为了土耳其人的儿子。

  愿所有无意义的牺牲者们安息。

  加里波利之战时,穆斯塔法.凯末尔是奥斯曼帝国新编第19师师长,1915年4月其率领奥斯曼帝国陆军军重创协约国军。

  穆斯塔法.凯末尔是我最敬佩的两个穆斯林世界的军事家之一,另一个是尤素福.萨拉丁。

  《加里波利》影评(四):你的腿是什么?钢弹簧!你准备跑多快?像美洲豹一样快!

  对于梅尔·吉布森,我对他的印象来自《勇敢的心》这部影片,相信大家也都一样。而《加里波利》作为梅尔·吉布森的早期作品却显得有些无人问津。那时的梅尔·吉布森还是一位澳大利亚的青年演员(没出名)略显青涩,因此参演了这部澳大利亚的本土影片。(这也是我第一次看澳大利亚电影)

  影片讲述一战时期澳大利亚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加里波利战役)。年轻的运动员(不熟悉这演员)和男一(梅尔吉布森饰)一起参军并被卷入到加里波利战役之中,他们的人性在战场上经受考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最后四分之一处的加里波利战役,将战争的残酷以极其露骨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战时期的传统战术冲锋被用在战役当中,澳大利亚军面对土耳其的强大火力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第一波冲锋全军覆没,第二波也是一样,到了第三波的时候梅尔吉布森饰演的传令兵由于没有及时的将上级的停止进攻的命令传回来导致了又一个惨剧。。。。。。

  影片中经典语录:你的腿是什么?钢弹簧!你准备跑多快?像美洲豹一样快!

  《加里波利》影评(五):战争是可耻的欺骗,但是那些被欺骗了的战士们,却为我们带来了和平...

  电影本身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非常值得历史迷一看。

  开始电影进展比较缓慢,首先从男主的人物设定切入,刻画出了一个充满激情自信而又倔强的年轻赛跑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结识男二号,从而决定一起去参军。一开始一众澳大利亚人自以为了解了战争的残酷,把训练当作一场度假——购买纪念品,炫耀自己军人的身份...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自豪并且一心想着为祖国而战。

  然而随后的部分里,战争忽然开始,在夜晚的炮火中,澳大利亚士兵到达了营地,而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接下来等待着的是一场恶梦...澳大利亚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和土耳其士兵的机枪形成了对比,英国长官下达了让他们进攻土耳其阵地的命令——甚至不计任何代价,英国人根本不看重澳大利亚人的性命...澳大利亚士兵一个个的死亡,虽然一波波出了阵地就死的士兵看上去十分滑稽,但是却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没有人能从机枪的扫射中活下去,就如同澳大利亚长官所说的:这是英国人在冷血的谋杀!

  随后电话线被切断,长官希望Archy来传达信息,但是Archy看出了Frank对于战斗的恐惧,而他自己却又满怀着对于杀敌的渴望...

  士兵们开始怀疑他们战斗的意义——为了国家?还是被当成了英国人的炮灰?并且在最后的冲锋前写好遗书,气氛非常沉闷。

  电影从这里开始转变,Frank脱离的战斗开始传递信息,澳大利亚长官希望阻止送死一般的冲锋,Archy则获得了战斗的机会,当然也有恐惧死亡的士兵偷偷躲起没有参加冲锋...但最后,无论Frank尽了多大努力,还是没有及时传达到停止冲锋的指令...

  Frank开始痛哭,而观众可能会想如果Archy上命令也许就传递到了?但是没有如果,可能就是Archy对于同伴的关心反而葬送了更多的性命...而电影的结局则引发了更多的思考——Archy获得了自己参军所渴望的东西...他也很强,强过其他士兵,其他士兵一个个倒下,而他则冲向敌人阵地...最后倒下...镜头停留在Archy身上,他没有武器,只是狂奔,子弹穿透他的身体...他什么也改变不了,这无疑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嘲讽...世上根本没有美国队长,只有一个个死于战斗的士兵...

  电影展现出了一场源于欺骗的战争——政府美化了战争的残酷,而人们相信了对于战争的宣传...士兵们被国家欺骗为英国人作战,但是却根本没有收到尊重。在土耳其捍卫澳大利亚的领土?对于我们这些局外的观影者无疑是可笑的,也许这个战争本就不应该开始,但是却又真实存在...

  也许Archy、Frank导致了更多人死去。但是他们也仍然是英雄,他们勇气和正义也许在我们看来是愚蠢的,但是我们却正在享受“愚蠢的战士们”带来的和平...这些死去的士兵或许还没有一个小小的艺人更加吸引媒体的关注。但是他们却是真正可敬的人!

  《加里波利》影评(六):那些早早逝去的英灵们

  今天是ANZAC DAY,于是发现了这部电影。81年的片子居然比我还早出生...

  ----------------------------------------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出身西澳,来过澳洲的人都知道西澳在澳洲是一个多么偏僻的存在,而这两个人的家乡居然离Perth还有很远。不知道为什么去参军,甚至男二和父亲还痛恨英国人,男一只是知道英国和德国打了仗,是德国佬的错。士兵们在战前训练的时候,仍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到了战场突然发现这一切完全比模拟战斗要来得可怕的多 -- 玩过彩弹射击的人应该对这个就有很深的体会,只是小小的彩弹球打到身上立马青紫一片,想想荷枪实弹就不寒而栗。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即使战地指挥官报告着当前的情况不适合冲锋,但是仍然阻止不了上级下达的一定要冲上去的命令,那些刚才还在嬉闹着的男孩们,瞬间躺倒不再说话,他们中的很多人,把自己的身体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ANZAC DAY就是为了纪念澳新军队第一次在Gallipoli登陆的日子,之后成了澳洲纪念阵亡将士和向军人致敬的节日。路过Shrine of Rememberance前的松树下看到没见过祖父的孙儿给祖父献的花圈和写的信,不禁潸然泪下。每个人都最终会死去,或早或晚,可是战争是为了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