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雷斯特雷波》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雷斯特雷波》经典影评集

2017-12-12 20:0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雷斯特雷波》经典影评集

  《雷斯特雷波》是一部由蒂姆·赫瑟林顿 / 塞巴斯蒂安·荣格尔执导,蒂姆·赫瑟林顿 / Michael A. Levin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斯特雷波》影评(一):雷斯特雷波的旋律

  我喜欢看电影,不单单是因为电影画面,对话或是情节本身,更是因为电影里的配乐,因为每当音乐响起,总是拨动情感最深处的那一根弦,让人兴奋至极也好,让人泪如雨下也罢。当然,这里的音乐可以是实在的,也能是虚无的。

  就像这部《雷斯特雷波》,从头到尾,只有片中真实主人公那不成一曲的吉他弹奏,像碎片一样散落在自始至终,尽管没有气势磅礴或是柔美和旋的原声音乐,但我却能感受得到在那个狭窄山谷里回响着的旋律,丝毫不悲壮,丝毫不感伤,丝毫不振奋人心,丝毫不引人怜悯,只有沉重二字可以形容,或许连这个词都远不能及,而只能一声叹息。

  纪录片的风格就是如此,特别又是关于发生在最近的战争的题材,不能不让人有此体会。处在和平年代久了,自然就常常忘了千百年前纷飞战火的戎马沙场,离战乱的地方远了,自然就想不起炮火与枪弹中的死亡与哀嚎。这样一部影片,让人能近距离的感受那一份窒息,看完后不论有多少感慨,多少愤懑,多少批判,都觉得无力,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冷眼旁观者,没有资格去评论,也没有资格去感叹,这只是事实,活生生而又血淋淋,离现实很近,却距现实又很远。你不能想象这是怎样一副画面,可你又能通过每一次真实的对话,每一个模糊的镜头,体会到那份切身的恐惧

  也许你是在电影院,或是坐在电脑前,不过把这当做一个茶余饭后的消遣,也许这个电影没有《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拆弹部队》那么惊心动魄峰回路转(可能其本身就称不上是一部电影)。也许这里没有针锋相对的交火,看不到战士应声倒地的瞬间,也许这里只有一些拼接起来的零散画面,抖动的镜头甚至都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也许这里只有一些习以为常生活画面,带着几句粗口,弹着吉他,抽着香烟。

  这不是电影,因为这里没有理想,这就是现实,因为这里充斥着生活本来的面目,我们感受不到,不是因为它从未发生,只是没有用心体会。

  “你在撒谎”。当一个士兵在看到中士死在身旁的山坡上时,他这样说道,满脸的呆滞与不相信。就好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但却来得更撕碎人心。这里没有鲜红的血液流淌,却能体会到死亡的沉重,士兵,塔利班,还有平民,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成为牺牲者。这里没有剧本的环环紧扣,却充满了故事的五味杂陈,这里没有主角,镜头跟随的美军部队只不过是带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切入者,这里只有关于生命的记叙。

  那些生活在山谷里的阿富汗居民,生计不能保障,却经受着不知何方而来的死亡的考验,那些被征入谷的美军,喊着为国效力的誓言,最后也只能为自己而战,还有那些似乎是躲在暗处的武装分子,像一群疯狂的宗教徒拿着属于自己的信仰武器。

  文化的激撞,信仰的争端,或是利益的角逐。 不管是什么,都是一场属于人类这个物种的沉重,和死亡与争斗周旋,本不是生的意义,却只能成为最终的归宿。

  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你说很远,但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其实我们也少不了与一切的瓜葛。可能你看了也就惊叹一下美军的装备,咒骂几句政府的盲目,或是对阿富汗感到无助。

  其实我们也能从身边做起,从身边改变,或许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多几分互换的诚心,在冲突发生的时候,多几分冷静,在文化与文化交互时,多几分容纳。或许战争与我们无关,但谁又能说战争不是具体文化生活的放大,不是我们交流互动中争端的表现?

  《雷斯特雷波》影评(二):管窥蠡测

  这部电影的生态耐人寻味。有多少真相被埋葬?

  我们不知道。

  战地摄影师冒着风险,留下这些镜头。

  我总觉得电影之所以称之为电影,是因为其特殊性,惊险的镜头所表达的是对大量的普通人和主角之间的对比。

  可能片子本身不怎么样,还有洗脑的嫌疑,但是拍摄这个片子的人确确实实成了电影。

  这部电影我觉得视角上是非常微妙的,你一个战地摄影师,你能干什么,看着身边的同胞一个一个死去?这种对自身角色的取舍,脱俗。在政府,军方能容忍的“真相”和真相之间挣扎,取舍。就一部电影的意义而言,分离道义层面,这个视角是非常巧妙的,很多事情他不说,很多事情他也不能说,但是他可以着重,可以暗示,可以给你看表情,可以让你听语气。从这些镜头里面可以看出一定的反战情绪。你知道战士们身心俱疲,战士的家人们也如此。亲历前几分钟还好好说话的人,在未来不知什么时刻就可能逝去是多么残忍。而这一切,皆是因为战争。从单个生命的生死可以联系到我们的抗战,血的代价不是随便说说的。从这个角度,希望可以让大家理解为什么中日“老是”不开战。战争不能真正解决什么。我不支持战争。

  这个电影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到了绝境里面了,没有退路,要么生,要么死。

  再反观我们自己,美军换成日军,翻译官翻译的语言换成中文与日语。这种角色的转换,我们国家也经历过战争,我们的心理定位的改变,可以让你更容易看清战争的真实面孔,也更容易审视我们自己。

  《雷斯特雷波》影评(三):大刀像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讨论此部电影之前先要纪念一下导演之一蒂姆・赫瑟林顿(Tim Hetherington),就是刚在利比亚被弹片击中身亡的那位战地记者。

  所以现在你知道这部纪录片是有多真实了,阵亡时哪有交党费一说,炸弹哪有只炸恐怖分子不炸平民一说,反正这部纪录片会毁了所有你对战争大片的幻想,所谓前线作战不会情节跌宕起伏你方唱罢我登场,更不是英雄主义肌肉男的摇篮,可能连血肉纷飞的场面都很少,如果你在看了《猎鹿人》或者《野战排》之后仍不能理解人们对于越南战争的复杂感情,看看这部纪录片可能会有帮助。

  有些人说这部电影不能算是纪录片,因为导演根本没有立场——这些人一定是被迈克摩尔教育多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了。我倒是觉得纪录片应该仅提供材料,而由观众来判断是非——纪录片的目的本来是客观记录,而现在的趋势好像自己没个立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拍的是纪录片。像《海豚湾》虽然制作精良感人至深,但单方面的论据说辞实在太多,噼里啪啦给你批判一遍,不由你接受不接受,太不讲理了。咱们就不提迈克摩尔了,这个厮拍纪录片就是个流氓。

  还有人说这部纪录片完全西方视角,那就更是搞笑了,那样的话何必把误炸平民拍出来?我觉得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看到对阿富汗国民军采访,这些人一定被阿富汗平民描述成“阿奸”,美军又不可能完全相信他们,他们夹在中间的感受没人关注过啊,如果有人拍的话一定很搞笑。

  其实如果对照伟大的祖国对于抗日战争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美军在山区的部署其实就是“鬼子进村”;而反抗分子当然就是勇敢的“游击队员”了;现在这么多同胞被杀,村民当然要护着“游击队员”了;而同时还有充当翻译和苦工的“汉奸”阿富汗国民军。而这样的冲突又仿佛永远不会被解决——我们普通人只不过是双方绑架的政治棋子罢了,美国人当然不会真的在乎“给你工作,让你们更加富有”,塔利班难道会真的在乎寻常百姓吗?会真的在乎保家卫国吗?

  “保家卫国”要拆开来看,“保家”保的是你家和他们没关系所以当然不保,“卫国”卫的是他们自己的国他们自然要卫了。

  《雷斯特雷波》影评(四):据说 是纪录片

  不过很多镜头探究起来,都有点“伪纪录片”、“摆拍”的嫌疑。

  片子的基调就是美国人打救全世界的陈词滥调,在看片的时候,我心里给它打了3星,同时也有预感:imdb上肯定是口碑不俗。原因无他——美国人就好这一口。

  首先是战争的理由,正如片中无数次强调的:会给你们更多的工作机会。换言之,就是让你们更富裕。

  其次是对战争的态度,正如片中对话访谈不断呈现的:美国人对战争是厌恶、悲观、反感、不情不愿的。

  然后是战争的手法,正如片中呈现出来的:美军装备精良,战术优秀,稳打稳扎,步步进逼。美军终将取得胜利,这是毋庸置疑的。

  美国人通过电影告诉世界上的一切反美力量:“哥帮你们打掉独裁政权,给你们提供就业机会,是你们救世主,可你们不但不理解,还要组织游击队来打哥,还长年累月地打,打得哥很桑心,很委屈。哥劝你们放弃吧,你们再咋整,也斗不过哥的,搞来搞去,只不过在浪费你们自己的时间,不如放弃罢啦~”|

  美国人通过电影告诉国内的群众:“我们的孩子在境外流血牺牲,他们为之奋斗的是一个高尚目标,我们终将解放全人类。艰难和困苦是目前的现状,需要你们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与政府共度难关。”

  关于美国人为什么要东打西打,是不少看多了战争片的升斗市民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但在此问题上却始终鲜见专业人士发表看法。实际上,大家对美国真正从战争中获得的利益早已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揣测,比如转移国内矛盾、战后瓜分权益、推广自身理念、贩卖军火发财等等等等,好莱坞的电影从未告诉我们答案,也许真的应该就这些问题专门去拍一部片子。

  《雷斯特雷波》影评(五):消化不良的凌晨三点半

  在一杯该死的咖啡后又因吃太多杂食消化不良导致整个人亢奋状态下看电影到凌晨,天使美丽实在看得让人郁闷于是向后一翻,看到了这部很早就下载的片子。仿佛亲历现场般的战争场面和响在耳边的枪弹交射在凌晨三点半的客厅显得特别不真实,惊叹于那些几乎和我一样年龄甚至成长于相似环境里的士兵们,竟然在做着离我如此遥远的事情。无数的FUCK和SHIT,让人觉得如此真实却又恍如梦境!!相信这对他们来说将是此生永远记忆深刻的体验,也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耿怀于心的是阿富汗那几个普通老头儿为了一头牛来和美军士兵谈价钱,还有那个白胡子老头儿看着自己被炮弹击中不幸夺命的孩子们气愤的对美国士兵控诉着他们的残忍和孩子们的无辜,可是美国士兵好像并不像失去自己兄弟时那般痛苦悲伤,他们只是在讨论着也许下次可以让炮弹击得更准点儿。。。于是我也多么希望可以给阿富汗人民一架摄像机,单方面的正义,让他们陷入无尽的冷落和不公平对待,当美军兴奋撤离回到温暖的家时,他们的世界将继续伴随苦难。。。

  于是到最后,仍然要说,战争是人类世界最大的悲哀

  《雷斯特雷波》影评(六):谁是真的悲伤

  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没有多在意它原来是一部纪录片,只是在看了拆弹部队之后,想知道另外一个美国人,会怎样看待他们的战争。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导演都会有自身意愿的表达, 这部影片也一样。在我看来,如果说他们真的是为了和平,为了这一切的平息,可以给库伦加尔山谷的阿富汗人更多的镜头,告诉观众他们在面对战争时,生活的状态。

  普通的阿富汗人,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被美军和塔利班双重钳制,手中没有反抗的武器,他们只能无奈地一次一次妥协。影片中,这种强行进入生活的力量让他们对一切变得麻痹而平淡,哪怕是在自己的孩子死于武装直升机的火箭下时,也只是表情略带愤怒地呵斥。

  以上,是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阿富汗人用有限的愤怒,僵硬的表情,参与整部影片的表演。导演给了他们更多的镜头来让他们向美军争取自己死去的牛的赔偿,却没让他们多说说自己孩子的死。

  当一名美军上士在山头上被塔利班杀死时,原本对这个死亡山谷就无奈的美国大兵们情绪失控,欲哭无泪,就像他们用自己的战友名字来纪念他们的前哨战一样,他们在悲伤后将愤怒装进子弹,扫射直至敌人的死亡。

  这一切是那么的真切,甚至会让人觉得这种未加修饰的表演会过于浓烈,在纪录片安静的音轨中显得过分突兀,那是失去家人、爱人、失去兄弟时,才会发出的强烈悲鸣。

  他们的悲伤可能震撼到了许多像我这样的中国人,还有更同仇敌忾的美国人,可是,一群士兵凭着简单而又粗暴的愤怒在推动战争,对着山谷扫射并咒骂,直到对手被子弹撕得四分五裂,开始大笑并击掌。我看到的完全不是兄弟之间的情谊,或者对国家的忠诚

  库伦加尔山谷的村民是悲哀的,他们可能本和所有的政治立场都没有半毛钱关系,可是却不得不屈服于武力强大的塔利班和美国大兵,在镜头中抒发着被导演阉割过的愤怒和悲伤。作为唯一的中立者,他们被屠杀着,而导演还在散播他所认可的正义,他不知道,他自己也是站在了拿枪人的阵营中,他心安理得

  如果他是个阿富汗人,他也会加入国民卫队,我想他不会是因为美国人的号召,而是因为恐惧,不会是为了伸张正义。

  战争形成了对立的群体,他们对峙,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阵营,这时候哪一方强大,大多数人就挤破头去争取和拿枪的人站在一起,并为之自豪,没有理想,不是为了希望。

  导演通过自己的作品歌颂粗暴的愤怒,用优越的美军前线生活迷惑对手,宣传单方面的正义,并恐吓那些不接受的人。如果他移居到中国,他可以到CCAV工作,而且,他也一定会是一名好导演。

  一部故意去忽略最起码的正义的片子,歌颂完了一群大兵的兄弟情后,我依然不觉得真正的悲伤属于他们。

  《雷斯特雷波》影评(七):那头牛

  在这个话语权失衡的时代,没人愿意探究那些看起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阿富汗人的想法和感受,没人去想为什么他们跟脑子坏掉了一样,非得要拿着几把破AK和火箭筒跟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鬼子死磕。

  除非...除非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巨人们偶尔想尝一丁点新鲜的东西,我是说一丁点,恩。

  ——但显然在这部片子里,他们并不像这么去做。

  其实,我很想知道那头牛到底是怎么死的...

  是如那帮军大爷所说,它闯到了基地破坏仪器,把自己搞的奄奄一息,善良的大兵们不忍心看下去,帮助它超度

  还是,因为那个“这里最好的”厨师难得跑到他们哨所,为了让大家开点荤……

  为啥,我当时就想起来电影里日本鬼子进村的场景..

  很明显,导演也不想让我知道——那头可怜的牛出现的唯一一次,就是结尾片花里脖子被捅上一刀的一幕

  tw, 电影里某人手里玩的那把军刀确实不错,我很想买一把...

  《雷斯特雷波》影评(八):奶牛,大米,大豆,糖

  没看以前以为是伪纪录片,可是看了后看到那地貌,看到那阿富汗农村的土墙,看到那些阿富汗人,我发现,这不太像纪录片的投资规模啊。。。

  后面,那沉闷的枪声,满地的弹壳,枪身上的钢印,AH-64的轰鸣。。告诉我,这是个很大成本的“纪录片”

  片子印象最深的便是阿富汗当地人找上美军,要求赔偿自家被美军打死的奶牛那一节,军官跟上面沟通后拒绝了几百美元的赔偿,告诉阿富汗老爹,只能用跟奶牛同等重量的大豆,大米,砂糖来赔偿损失。

  War , War never change..

  本片的拍摄者却是值得敬佩啊。。。就冲着PKM,M249,M16的枪声,战士防弹衣上大片的血迹。。牛逼

  《雷斯特雷波》影评(九):呵呵,笑死了,关键是这哥们一长大就去当兵玩枪了

  187

  00:16:01,110 --> 00:16:05,950

  在俄勒冈长大,13岁的时候 大概就没糖吃了

  188

  00:16:06,020 --> 00:16:10,220

  因为老娘是个TMD嬉皮

  189

  00:16:10,290 --> 00:16:14,800

  她老是做,像是 小嬉皮做的事,我想

  190

  00:16:14,860 --> 00:16:22,340

  做些涂鸦绘画之类 搞些漫步大自然什么的

  191

  00:16:22,400 --> 00:16:25,240

  那童年很有趣 不许我有玩具枪

  192

  00:16:25,300 --> 00:16:28,240

  或类似的东西 而其他孩子都有,我想

  193

  00:16:28,310 --> 00:16:33,420

  玩具枪,暴力游戏 或是看暴力电影都不许

  194

  00:16:33,480 --> 00:16:38,490

  我有把玩具水枪 一个海龟,都被父母拿走了

  195

  00:16:38,550 --> 00:16:40,490

  因为它叫"水枪" 就带个"枪"字

  《雷斯特雷波》影评(十):陷入平民战争的泥潭

  因塔利班制造的911造成了美国攻打阿富汗,当他们攻入这个他们曾经资助反苏的国家时,面对的却是敌视他们的当地人。

  美国人也知道,要让当地人不再受塔利班的影响,只有帮助他们提高经济,富裕起来,但是这是个长期的过程,而战争中争取民心却是个急迫的事。现在的美国人要为他们曾经的错误——苏联撤军后没有填补留下的政治空白,在美国的另一部电影《查理的战争》中很好的记录了那时的历史。如果当时的美国在投入了几亿美元武装他们战胜苏联后只需再投入几百万美元建立学校武装他们防御极端思维的头脑,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

  抛开政治,这部纪录片很好的展现了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表现,既有在基地里的轻松,也有战友间的情谊,面对当地人的无奈,战友战死后的无助。在美国这种现代战争中,士兵的死亡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因此我们看到了听到枪声就寻找隐蔽,呼叫支援的战争方式;使用高精尖武器,在极远距离就摧毁敌军的战争方式;白天能够火力压制,晚上害怕敌军端窝的战争。

  虽然美军强大能够很快摧毁一个政权,但是在面对进入平民中的武装分子时就像陷入了泥潭,就像日本之于中国,美国之于越南一样。外族的入侵没有改变当地的生活的话很难获得胜利。但是用平民作为盾牌,陷平民于危险之中而获得政治利益的人则更需要谴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