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经典观后感10篇
《野马》是一部由蒂尼斯·艾葛温执导,艾贝尔克·佩克詹 / 布拉克·伊依特 / 艾丽特·伊斯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马》观后感(一):野马与草原
《野马》的开幕,身着校服的少年少女在海边玩耍打闹,阳光灿烂,水波粼粼,被打湿的校服和头发,爽朗的笑声,一派明媚的青春景象。谁也不曾想,在这个保守国度,一场放课后的嬉戏,会在一个家庭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五姐妹被奶奶严厉责罚,然后监管了起来,而这个家,也成为了生产标准化新娘的工厂。她们学习烹饪、裁缝,被迫穿起了包裹严实的丑陋长裙,然而青春的美丽依然焕发在她们撕开的裙角、彼此会意的微笑和透过窗户望向自己爱人时的眉梢。少女们不是没想过反抗,然而她们柔弱的抗争抵不过封建道德的重压,换来的只是越来越严密的管控,家里漂亮的蓝色小楼,是她们的监狱。
在循环往复的反叛和镇压的较量中,年龄稍长的大姐索那伊和二姐塞尔玛首先被迫走上了婚嫁之路,然而这两姐妹的命运在此却奔往了截然相反的方向。索那伊在提亲的阿姨上门时,率先向奶奶表示,自己可以出嫁,但只嫁自己的爱人,不然势必鱼死网破,她是幸运的,最终她得以和恋人拉金终成眷属,在婚礼上跳着舞的她露出了久违的率真笑容,和爱人长久的亲吻;而由家人前来提亲的小伙转而被分配给了塞尔玛,二姐放弃抵抗,嫁给了几乎算是陌生人的青年,同样是在婚礼上,他们夫妻只是面无表情的坐着,随后一醉方休。
紧随两位姐姐的婚事,家里开始安排三妹出嫁。三妹看似温顺平和,在简单勇敢的小妹试图破坏给提亲阿姨准备的茶点时加以阻止,一副逆来顺受的模样,殊不知这只是绝望带来的表象,而她的内心早已酝酿了暴烈的谢幕。整部影片都是以小妹拉雷的角度讲述的,因此也用小妹的视角,隐晦的叙述了叔父对三妹的性侵,以及和陌生青年在车内的性爱。在此之后不久,三妹自杀,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黑暗与压迫的最后反抗。
最后剩下两位年纪尚小的妹妹,然而这个家庭并没有放过她们。三妹的死无疑深化了奶奶的担忧,加之对叔父的禽兽行径有所察觉,着手让四妹嫁人,当稚气未脱的四妹与一位明显比她年长很多的青年戴上红绳系着的戒指,确定订婚关系后,小妹终于忍无可忍,她再一次鼓动姐姐一起出逃。
所幸,这一次,她们逃走了,一路来到伊斯坦布尔,投靠了自己的女老师。当拉雷敲开女老师的门与她拥抱时,全片结束,留下我坐在屏幕前,心里五味杂陈。
纯洁的戏水成为“荡妇羞辱”的理由,自由青春在迂腐陈旧的伦理面前抬不起头,这并非《野马》的艺术创造,相似的场景镜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绝不见少。
影片中二姐塞尔玛因为新婚初夜没有见红,被连夜拉到医疗所进行检查,当医生问她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时,她说:“我跟全世界都做过。”她穿着洁白的纱裙,躺在床上让医生检查,面无表情地吐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该是多么耻辱又多么绝望。
这不是艺术手法,这就是现实。
当我以为时代在进步,当我以为种种压迫已经让女人意识到反抗的重要,当我以为我们应该掌控自己的思想灵魂时,他们却在热议“贞操是不是女人最宝贵的陪嫁”,在告诉我当一个好妻子、好妈妈最好的归属。当我的心里装着宇宙与星辰的时候,社会却试图用“从属者”的身份把我绑在尘埃和泥泞中,不得翻身。连自己的身体都掌控不了,我们还在谈什么可笑的女权?
《野马》中除了懵懂却勇敢的五妹,还有一个不得不单独提及的角色,卖水果的小哥拉辛。当五姐妹在公路上拦车追巴士时,是他载着她们去了球场,在小妹决心出逃后,是他友善的教会了她开车,在最后,当四妹和小妹从家里真的逃出,又是他,把她们送上了开往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拉辛就像黑暗牢笼里的一道光,童话故事里的骑士,在少女们的反抗之路上,尽自己最大的善意和努力,做了助推。
拉辛在车窗外和拉雷挥手告别的时候,我难以抑制的热泪盈眶。
愿也有运气遇见这样的光,你我在奔向自由草原的路上。
《野马》观后感(二):青春萌动,只因爱自由?
电影的主人公五姐妹被描绘得青春洋溢,这一点在影片的开场被放大到极致。女孩们用仪式感的嬉闹来记录自己的青春,舒缓的慢镜配合柔和的背景音乐,制造出一种唯美的镜头感,美好到令人有定格的冲动。
美好总是无比的短暂,邻居家的女人通报了女孩的祖母海滩上发生的一切,因为在土耳其,女人是不允许在公众场合做出任何挑战男权观念的言行的,即便是简单的肢体接触也会被视为对纲常伦理的违背。
女孩们遭受了来自叔叔的暴力相向的惩罚,女孩们就此开始了被囚禁的生活,而电影对自由这一维度的探讨也刚刚开始。
女孩们被囚禁之后曾试图逃出去看球赛而大费周章,而电影在这一段落意外的加入了一份诙谐的逗趣成分。女孩们的祖母发现女孩们出现在了电视直播后毫不犹豫的冲出去砸坏了电路,帮助女孩们逃过了一劫。
相比于叔叔无休止的暴戾,祖母这一形象软弱中夹杂着诸多无奈,在习以为常的风俗传统面前,她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电影这里依然在表面潇洒自如的叙事里保持着高度的张力,人物形象也保持着凝练、生活化的真实作态。
女孩们犯错之后,祖母领着他们上街并责罚他们罚站。这一场戏的处理及其微妙,寥寥几个镜头便交代了土耳其乡村的原始习俗风貌和人的生活现状。而在高水准的配乐和布光加持下,五姐妹的人物形象丰满、真实、立体,避免了青春题材电影里人物易扁平化的通病,其中以二姐塞尔玛和大姐桑尼尤为突出。
塞尔玛作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电影充分给予了空间来展现她情绪上的递进。由开始的无奈,不甘,尝试叛逃到接受现状,心灰意冷,塞尔玛身上浓缩了土耳其女性的悲凉命运,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电影在女性议题上最大化的发声。
而对于五姐妹里最小的拉蕾来说,她的定位更合乎青涩而心怀美好向往的幼年少女心境,在荷尔蒙还没有起作用的时候,她以一种纯真而暧昧的视角还原了其他姐妹的青春期生活;而对于观众而言,这一点则规避了导演意识的强加,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做法。
然而影片在后半段却略显心急,失去了耐性。接二连三刻意安插的情节剧桥段,让故事失去了娓娓道来的平稳自如,逐渐向类型化电影靠拢。叔叔的暴戾超脱了肢体层面,继而转向了性侵犯,三姐埃杰无法忍受虐待而出离叛逆,最终招致了自杀的结局;另一位较小的努尔和拉蕾相依相伴,看似天真无邪的她们也逐渐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在电影的后半段里,我们的情绪会不自觉的被她们所牵引,进而憎恨电影里叔叔等男性角色。
叔叔作为影片里绝对的反面形象,起到推动剧情发展和烘托主题的作用。这样一个专制暴戾的男性形象在宗教保守主义盛行的土耳其是否司空见惯我们无从得知,不得不说电影存在极大的嫌疑是在制造女孩们反抗的行为动机的同时也是在为了讨好主流观众而刻意营造强烈的代入感,而这也让叔叔一角脱离了生活化的剧作设定,转而向好莱坞剧作的脸谱化方向靠拢。
同时,某种程度上,电影似乎只在告诉我们:自由、反抗都是仅仅关乎于这个牢笼一样的房间,而不是更大的社会环境和外部世界。只要逃离这个房间,便能收获一劳永逸的美好结局。
而电影的结尾恰恰应验了我们的猜想:女孩们坐着大巴,来到了繁华的市区后投奔了自己昔日的老师,之后的际遇、去向都无从得知。而电影百番周折描绘的逃离过程似乎并没有激起强大的共鸣,相反被俗套化的处理方式冲淡了本该有的情感冲击。
作为一位女性导演,蒂尼斯·艾葛温算是交出了一份令人颇为满意的答卷。尤其是结合当今女性平权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来看,电影是具有时效性的,相比之下,电影里五姐妹青春期的懵懂和内心成长戏码却都显得不温不火,无甚新意;
作为导演蒂尼斯·艾葛温的长片处女作,或许出于其本人的移民背景和身份经历,电影的情节设定可谓有不少导演本人自身的内心投射。作为从小旅居法国的土耳其人,尤其是一位女性,艾葛温在童年历经了所有土耳其女性都会遭受的极端男权社会对女性个体的压制,而在她到了相对自由、尊重个体独立意识的法国后,这个国家带给她的一切让自由意识的种子深埋在自己的内心里,也顺其自然的延续到了自己的作品里。
所以,五姐妹电影里的五姐妹身上寄托的女性意识,让整部电影多了几分现实主义意义,却也一定程度上因为对社会反思的浅尝辄止沦为略为鸡肋的鸡汤电影。我们会爱鸡汤吗?未必吧,在喝完几次油腻腻的鸡汤后,嘴里剩下的恐怕只有苦涩。
《野马》观后感(三):大都市究竟给你什么?居住证?信马由缰的爽快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切瓜的猫格瓦拉,微信号:ilovechairmanMao
影片名称:野马 原名:Mustang 片长:97分钟 上映日期:2015.6.27(法国) 产地:土耳其、法国 类型:剧情片 猫分(百分制):82分
推荐指数(五星制):★★★★*(4又1/4颗)
《野马》观后感(四):《野马》:自由万岁!
我向往有趣,但我更崇尚自由。
我喜欢女人,尤其喜欢爱笑的女人,因此,我非常赞同那句“爱笑的女人运气一般都不会太差”。遗憾的是,对《野马》中那些年轻美丽而又爱笑的女孩们来说,这句话却并不适用。
这是一部美好与残酷并存的电影。在影片的开头,阳光刺眼、天空蔚蓝、海风轻拂,一群身着白衣的少男少女们正在海水里尽情地嬉戏和打闹。此刻,女孩们骑在男孩的肩膀上,她们互相推搡和尖叫着,看谁最终会被推落到水里……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的欢声和笑语,那些年轻的身体和真诚的笑脸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段落是如此的灿烂和欢乐,以至于观众会误以为这将是一部美好可人的小清新电影。然而,正如拉蕾所言,“世界充满了变化,很多美好的事情往往在刹那间就会变成另外一副模样”,当这群天真活泼的少女如燕雀归巢般回到家中,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仅让她们目瞪口呆,也惊掉了观众们的下巴——这些少女被她们的奶奶严厉地训斥了一顿,“你们怎么能把私处紧贴着陌生男子的脖子!?你们怎么一点羞耻心都没有!?你们难道要将家人的脸面全都丢光!?……”随后,身为长辈的她把这群无辜的花季少女逐一拉进屋内并强行检查她们的贞洁。
事情转变得如此突然,让我们没有一点防备。在文明空前进步的当下竟然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难道这些女孩和我们生存的不是同一个时代?面对这一切,观众和拉蕾一样,只能瞪大着充满疑惑的眼睛。
拉蕾是影片中最小的那位女孩,影片用她(古内丝·森索伊饰演)的视角和画外音来讲述这个故事。拉蕾有四个姐姐,她们早年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如今跟奶奶和叔叔一起生活。从表面上看,生活在土耳其的她们和其他国家的女孩们没有任何差别,都爱穿T恤和牛仔裤、都爱美、爱时尚、爱说、爱笑、爱打、爱闹……但实质上,这群女孩生活在一个思想严重落后、文化极其封闭的桎梏里。
《野马》是土耳其女导演丹妮兹·盖姆泽·厄古文的处女作,讲述的是五位女孩被禁锢和被压迫的故事。电影的名字之所以叫《野马》,是因为影片赞美和推崇的是野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一匹被圈养的马,无论它的血脉多么纯正、种性多么优良,品相多么傲娇,在我看来都远远比不上任何一匹奔驰在草原上的野马。原因很简单,自由无价!
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无论打着任何旗号,以任何名义剥夺和限制他人合理自由的人、社会、体制、思想都是毒瘤,都是邪恶,都是犯罪。所以,影片中的这些少女们越是美好,观众对她们痛苦的理解也就越深。
对于家,这些少女的内心同时翻涌着爱与恨的滔天巨浪。养育她们的是家,如今禁锢她们自由的也是家。为了阻止女孩们继续做出任何“丢脸”的事情,奶奶和叔叔相继请来工人将围墙加固、加高,并在窗户各处钉上了铁条。当初那个温暖欢乐的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监牢。
影片中有这样一幅画面,看过之后就难以忘怀。明亮而充足的阳光透过窗户斜射进来,洒在几位少女身上。讨厌束缚的她们只穿着内衣和内裤,她们任性地露出长腿,光着脚丫。此刻的阳光是那么温暖同时又是那么遥远。此刻,这群少女正处于人生中最绚丽的年华,然而她们的前途和命运却是如此地黯淡无光。
在这个画面里,美好和残酷共存。她们就像游弋在玻璃缸里的金鱼,前途看似光明,实则毫无出路。发生了那件“丢脸”的事情后,这群少女被禁止上学,被禁止与外人接触,更被禁止外出。她们的人生从此充满了“被”字。
她们的青春就这样被落后腐朽的思想和传统残忍地阉割了,她们的亲人就是行刑人。在本应绚丽多姿的年纪里,她们如今的生活却只剩下两样东西,那就是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以及等待提亲的人上门。
在散发着青春的胴体和彩色的内衣外面,她们被要求穿上丑陋的传统长袍——那种颜色灰黑、样式千篇一律、穿着后只能露出脸和手的女性传统服饰。被迫穿上这些衣服的女孩们脸上露出了极度的不情愿和鄙夷。岁数最小却胆子最大的拉蕾就吐着舌头表示,这衣服“土的掉渣”。
事实上,土的掉渣的不是长辈们逼迫她们穿的衣服,而是扼杀她们个性和剥夺她们自由的思想和文化——那些不尊重女性、不尊重人性、崇尚男权以及极度落后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这个社会视自由恋爱和婚前性爱如洪水猛兽,本质上是视个性和自由为洪水猛兽。毫不客气的说一句,这种社会就是反人性的。
虽然电影的画面是明亮的,少女们的人生却是黑暗的;虽然少女们的内心是色彩斑斓的,但她们的人生却是黑白的。随着对这些女孩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们就会对这个禁锢人性的制度越来越厌恶。
在后来的日子里,姐妹们陆续离开了这个家。别高兴得太早,她们只不过是从一个监牢去到了另一个监牢,如此而已。大姐稍好一些,嫁给了自己喜欢的男孩。二姐则被迫嫁给了一个自己从不认识的陌生男子。
新婚之夜,完事之后的新郎在床上翻来覆去地寻找着一样神秘的东西——处女之血。在新房之外,新郎的家人更是迫不及待地连声催促,“快把床单拿出来给我们看!”新房内,新郎拿着床单看了一遍又一遍,却仍然找不到哪怕一丝血迹。他恶狠狠地瞪着新娘,那双眼睛就像火山,好像随时都会喷出愤怒的岩浆。
看着自己的丈夫,站在一旁又惊又怕的新娘举起了右手,“我发誓我是一个处女。”然而没有任何人相信她,她的丈夫和家人竟然连夜把她送到医院去检查为什么她在新婚之夜没有落红!医生询问她是否之前发生过性行为,她回答说有,医生接着问是谁,她一脸默然地回答道,“全世界都操过我。”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碎而又发人深省的回答。
当身体不属于自己,自由不属于自己,灵魂也不属于自己的时候,人活着,其实跟死了也没什么区别。
如果说二姐最终屈从了现实,那么三姐做的就是完全不同的选择——她选择和这个龌龊的世界告别。当“砰”的那声枪响最终传来的时候,《野马》变成了土耳其版的《处女之死》。
悲哀的是,即使是三姐决绝的自杀也没能唤起她叔叔和奶奶哪怕一丝一毫的反省和忏悔。他们化身为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卫道士,他们变本加厉地对尚未出嫁的四姐和老五拉蕾采取了更加严密的控制和管教。
事实上,我对这位动辄就咆哮着叫嚣“我要杀了你”的叔叔和那位看似慈祥实则愚昧的奶奶没有丝毫的愤怒,有的只是悲哀。虽然他们一再地伤害自己的亲人,但事实上他们也是愚昧文化和落后思想的受害者。他们早已没有了自我,更没有了灵魂,对他们而言,自由这个词比银河系还要遥远。
影片中那些少女们的悲惨境遇让人震惊,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个时代,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野马》一上映就在国际上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感受到了电影人的坦诚、勇气和担当——影片来源于现实生活,并最终对现实生活有所改变,这就是《野马》这部电影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以前有个比喻我们经常用,叫“脱缰的野马”,说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失去了控制并有可能造成危险的后果。我现在要说的是,失去控制就失去控制,造成危险就造成危险,让我们撒开四蹄,尽情地做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吧!
这篇文字送给自己,自由万岁!
《野马》观后感(五):女人,你要靠自己
五姐妹是可怜的,从出生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不能和宗教分开,不能同她们的“礼教”抗争,她们不能做出展示女性青春活力的“丢人”事情。她们不该去接受进步的女性意识思想,那是可耻的,她们应该呆在囚牢一般的家中像案板上的鱼肉,等待奶奶和叔叔安排合适男方结为“秦晋”,总是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女人需要依附于男人不需要爱情只需婚后爱着自己的丈夫便可。看到这儿,真的很庆幸我们生活在新中国,不再是那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中国。大姐是幸运的,至少嫁给了自己心仪的人,而牺牲了二妹,嫁给了一个只需要处女的男人,她只能在欢乐婚庆上喝着残余的酒水麻痹自己,她无奈的说着“自己和全世界都睡过”;三妹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和一面之缘的小混混车震,饭桌上和妹妹们开着黄段子的笑话,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叔叔义正言辞的批评,估计此刻她的内心是绝望的,这个伪君子真会装,性侵自己侄女还能做到这般道貌岸然,于是这多美丽的花朵凋零了,让人扼腕心痛。
看着电影我突然想起前两天看的一则小故事,也契合了我现在要讲的女性意识。故事是真的,大概就是一男的在外不戴婚戒勾搭女人去看车,正房找来和男人争吵,那位姑娘便立刻意识到这个男人就是渣男,不是老套的和正房打个你死我活,而是抄起一旁的后杂志暴打男人,边打边骂男人混蛋。正房打男人打着打着就哭了,女孩儿大声说道“哭什么,这种男人不值得你哭,咱们回去就离婚”,那人意识到不对表示要报警,女孩儿大声说“你敢报警试试,我就告你强奸”,后来,女孩儿抱着正房离开了,留下男人擦拭鼻血。看完这个故事我就特别喜欢那姑娘,够聪明,够有魄力,而不是依附男人,懂得女人应该有自尊。我也把这个故事讲给十来个朋友听,得到的恢复却让我有丝悲伤,他们的回复无非是这姑娘简直就是女汉子,太剽悍了。仅仅只有一位朋友她回复我道我喜欢这个姑娘,够有女性意识。我在想原来身边还是有女性主义的人。又想起自己的两段感情,两段感情都是很快的结束,无非他们过于大男子主义从不尊重我的意愿,特别是第二位竟然说我是大女子主义,我就回了一句你他妈你们男人欺负我们女人两千多年我们有说过什么吗?凭什么都由你们说了算,于是和他吹了。我在将来或许会不婚,因为懂得尊重女性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作为女人的我们虽然在说着要争取女性独立,女性平等,但是在潜意识里还是有着顽固的贤妻良母的意识。当然我不是说女人不应该贤妻良母,但是我不喜欢女人就该带孩子,男人挣钱的思想。
女人,就该独立,不仅仅是经济,还有思想和行动。我们要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男人而是为自己而活。
以上就当是一个女权主义的牢骚吧。
《野马》观后感(六):春花春枯萎,百感不由人
前一段时间看完《野马》就把它抛在脑后了。但其实一直也没能从它的影子里走出来。所以才会有那个莫名其妙代入感很重的梦吧。所以今天写一下不靠谱的观后感。
记得当初看完以后一直萦绕脑海的只有两个地方,影片开头五姐妹没有乖乖搭乘校车回家,而是和一群男孩子在海边玩耍,嬉戏够了再回家。影片中这是她们悲剧命运的开始,一群女孩子的所作所为被保守的社会认为是“伤风败俗,有辱家门”。当时我就想,她们做的的确有点过火,要是我胆敢骑在男孩子脖子上,向她们那般嬉戏玩耍,我妈肯定能骂我半死,然后禁足几天的。不过她们的遭遇更加严重,被辍学,并且禁足家中,草草找人嫁掉。
或许这是他们的一种处理方式,长大的女儿留不住,既然在家中只是徒留祸害,索性早些嫁出去,免得她们做出什么有辱家门的事情。但是这样做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她们只是孩子而已,虽然年轻而又美丽的身体蓬勃的生长,但对人情世故的无知使得她们如同行走的荷尔蒙般危险,可只要有正确的教导使她们不至于坠入迷途,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闪失。
虽然故事里是情比金坚的五姐妹,但我其实只有四个姐姐是真实存在的,而那个看上去总是睡眠不足,最为狂野难训的小妹则是她们的幻想。女孩子很容易这样,因为不满意生活中的种种,所以就在脑海里构造除了一个和自己截然相反的朋友,她以各种被需要的身份留在自己身边,陪伴自己走过最艰难的岁月。从某种程度上讲,那个她更像是那个挣脱了内心枷锁的“野兽”般的自己,但是正因为如此,她才比自己强大,比自己有勇气,并且最重要的是,她永远都不会离弃自己。
大姐是美丽而聪明的,聪明到不仅可以认清生活现状,而且还可以玩弄规则,嬉戏生活。她是五姐妹中唯一一个有男朋友的人,并且知道虽然为了名誉应该保守贞洁,但是依然有很多种可以和男友玩乐的方法。所以她和小妹的关系最为和缓,就拿她当做还不懂事只会闯祸的小孩子看。
二姐是有些逆来顺受的,没有谈过恋爱,通过相亲匆匆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并且还在新婚之夜圆房以后被新郎连同他父母带到医院,去检查她是否有婚前性行为。影片中让我差点泪目,并且最凸显二姐反抗精神的一幕就发生在这时,为她检查的男医生宽慰她说“你老公可真不是一个懂得浪漫的人”,并趁机问她是否和别人做过,并承诺不会告诉他们,她面无表情的说“我当然和别人做过,我和全世界都做过”。后来医生发现她处女膜仍在就问她为什么要撒那样的弥天大谎,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她半笑着轻蔑的说,“因为我告诉他们我是处女,但是没有人相信。不过我的确做过,至少和那个人”。医生跟她解释说,不确定具体什么原因,以前也有这样的先例,但她的处女膜依旧在,也许下次会破,也许生孩子以后。
或许这样的答案足够另新郎家人满意了,因为根据影片来看,他们并没有把二姐送回去。不过无论何时当有人拿着处女膜来评断一个女人是否在婚前保守贞洁的时候,都是十分可悲的!且不说有一些发生性行为但依旧可以保留处女膜的方法,还有那么多物理化学原因可以导致处女膜自然脱落,所以拿新婚夜不落红就不是处女这条来评判女人是否在婚前守贞,不仅愚昧,简直荒谬!并且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女性极大地歧视。记得《茶花女》里小仲马曾经评述过,即使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道德伦理,父母的看管和宗教律条也无法阻止少女渴望回应爱人呼唤的心。并且她们越是相信善良就越是容易失身,如果不是失身于情人,就是失身于爱情。
三姐是一个受外来不良思想污染,懂得反抗,但是不会保护自己,最终生无所恋所以最终举枪自杀的可怜姑娘。她没有大姐那么圆滑,也不能够向二姐那样逆来顺受的生活,所以用极端的方式反抗。她目睹了两位姐姐的遭遇以后,外表坦然接受了定亲,不仅按照家人意愿表现,还可以笑着吃下定亲礼物。但外边平静并不代表她默默忍受这一切的发生。在一次外出的时候,她趁机在叔叔车里把第一次给了偶遇的男孩。她喜欢那个男孩吗?并不。从后来男孩和朋友在她家楼下喊她可以发现,她其实一点也不喜欢他,甚至后悔自己的行为。被叔叔发现后,面对叔叔的质问与威胁,她无言以对,愤怒的拔枪自杀。我觉得她不仅是落后本土文化的毒害者,还是西方不良文化的受害者。西方文化整体也是良莠不齐的,但是影视剧中传播的思想,为了引人注目都会夸大一些不好的方面,接受那些所谓的“先锋”文化,自身却又在封建的文化中浸染多年,所以当两种道德观起冲突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自己。反抗无果的失落感无限被的放大无法与命运抗衡的悲情,容易就让人觉得生无可恋了吧。
四妹看不出年纪,我一直在想她有没有十五岁,我觉得没有。她是最无主见的一个,目睹了三位姐姐的遭遇,她自己也即将出嫁,六神无主,惊慌的不知所措。倒是小妹,在沉默中日益爆发,最终带领四姐姐在新婚之夜逃离家中,前往伊斯坦布尔,找以前的女老师寻求庇佑。电影中虽然两姐妹最终到了伊斯坦布尔,并且顺利找到女老师,但是她们的未来就一番平坦了吗?我并不抱有那样乐观的幻想。不过生活将会是截然不同的,也许会十分不易,但是再也不用像姐姐们那样生活,单这一点,一切都值了。
《野马》观后感(七):野马
一直想看的电影,这几周刚好赶上法国电影节,就跟同学去看了。还算是想象中的风格吧。节奏缓慢,故事并没有太大波澜曲折,导演从五个女孩的视角将小村中根深蒂固的对女性的歧视、管制和约束展示在我们面前,以女孩的反抗控诉这种陋俗。女孩所代表的年轻力量和叔叔所代表的传统势力的对抗构成影片的主要矛盾,冲突围绕此展开。
在大姐二姐三姐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女性在无奈中顺从,默默承受传统带来的枷锁,最小的小妹最具反叛精神和行动力,惊喜多是由她创造,家里的围墙越高,她越是想逃跑,影片结尾她逃去伊斯坦布尔找到了老师,突围成功,留下希望。
在强烈冲突中,女孩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这也没能改变什么,桎梏依旧坚挺。
影片富于色调变化,用不同色彩表示女孩们的情绪,当被祖母训斥时,暗灰色调表现不满与抗议;躺在床上打闹时,明丽的色彩表现快乐与美好。
摄影多用手持式拍摄,多特写镜头,轻微晃动的画面让我仿佛感觉从自己的眼睛里看到故事,代入感强。
背景音乐响起时没有对白,没有故事,多搭配人物或环境的长镜头,渲染力极强。
《野马》观后感(八):“即使脚上全部都是泥”
温暖夏天的色调和冰冷冬天的沉寂在镜头里交替、颤抖
如果生命只是在铁窗包围的房间里一遍遍跳入床中,使劲扑腾的双臂?
戴上纯白的头纱似乎是离开铁房子的唯一办法
即使有相爱的可能
但是无法为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应该是最本质的无力
逃出去
即使是穿着拖鞋日日夜夜马不停蹄
到了伊斯坦布尔早已废了双脚沾满了泥
如果在追求自由的途中死去
“那也是死得其所”
你睁开眼
看到的是新的一个世界
点点灯光搅拌着霞光星光
自由也是未知在等候
看了影评才发现家庭内部的悲剧
fuck this uncle
还有一点看电影的时候也有想到
虽说是为女性争取自己的权益
但是电影里确实消费着女性年轻美好的胴体
《野马》观后感(九):生命是火焰,而自由是氧气
片头在海边嬉戏的那群鲜活的生命力,让人欣然觉得这本就是生命该有得样子。而后明艳的蓝色栅栏,长到脚踝的衣料,绑着丝缎的银色戒指,像一层一层的沙子在向熊熊燃烧的火焰扑来,然后这些跳跃着的生命力,变成了哑火的炭堆。
而生命这个东西,永远那么难,但好像又没有坏到哪里去,有人在婚姻中仍然找到了幸福,早早被逼婚的祖母告诉孩子们爱情总会到来,可是呢,炭火就算保存着温度,可毕竟不是火焰啊。
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错了,为什么要放弃笑容和所爱去顺从一些东西呢。但就算是这个世界的错,一个不想反抗的人,也并没有什么怪罪他人的理由。连自己的自由都不愿意争取,又有多少底气真正得到自由呢。
整个电影,并不是在反抗一个背景,或者一整个体制。即便那确实是错的,作为个人可能总有些无能为力。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在体制之下在背景之中的个人求其所愿。这就好如每一个生活中自我意志和大环境冲突的个人角逐,有人放弃了发现也不错,有人放弃了发现比想象还要糟糕,有人无可奈何到毁灭自己,也有人得其所愿。这可以是生命中每一次与周遭或者自我的纠葛,每一次扪心自问应该顺从世界还是做自己的片刻。
生活就是这般残酷又真实,而且最后得到自由的人也再没有如开头般的明亮,这大概就是每个人应该尽力把这个世界变得美好的原因所在吧。
《野马》观后感(十):土耳其路在何方
关于导演和这部电影的采访
http://blog.laemmle.com/2015/11/writer-director-deniz-gamze-erguven-on-mustang-her-fierce-feminist-debut-feature/
La Femis毕业学生的处女作,虽然在土耳其拍摄,但是全法国班底,法国资金,今年还代表法国参加奥斯卡,不得不说令人惊讶。去土耳其一直在我的bucket list上,而通过这部电影可以对土耳其的乡村生活管中窥豹。伊斯兰世界中世俗如土耳其,也免不了宗教带来的影响。 1930年代,土耳其便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赋予女性选举权的国家之一,而今天,总统Recep Tayyip Erdoğan正在引领土耳其变得更加保守。伊斯兰世界原教旨主义的抬头,不得不说是个危险的信号,先有如土耳其,埃及等地区大国倾向于保守派,再接着ISIS成立。显然中东地区世俗与宗教之间的平衡支点还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