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印象派简史》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印象派简史》的观后感10篇

2017-12-16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印象派简史》的观后感10篇

  《印象派简史》是一部由Tim Dunn执导,理查德·阿米蒂奇 / 查理·孔杜 / 亚丁·吉勒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一):冲破传统的他们-伤痕累累 绝不屈服

  德加执着地绘制着芭蕾剧院的后台,那些带着倦意和伤痛的小女孩勤奋刻苦地训练。当然,还有角落里衣冠楚楚的绅士们,美其名曰的赞助人,正精心挑选着能够取悦自己的肉体。

  他看不起莫奈想要捕获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模特对于德加来说,只是物品,而不是人,是移动的形状和黑暗中的动物。

  我画的不是裸体,是没穿衣服的女人。没有衣服包裹的女人才能展示她最坦诚的一面。

  Trickery and vice,that'painting.

  It's like committing a crime.

  这就是德加,谜一样的存在。痴迷于女性沐浴的场景,不停地描绘。还有那些私人收藏:妓院里的日常,无比真切,你说是堕落,但那就是妓女的生活

  但我不明白,德加为什么要攻击莫奈。难道重新参加沙龙就是种背叛?生活总需要金钱,况且莫奈有家庭,八个孩子要吃饭。

  说到莫奈,他似乎才是印象派的主角。执着地追求永不再现的瞬间。

  卡米耶脸上的光线在渐渐褪去,她沉入了死亡。嫁给莫奈,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好不容易等到了丈夫事业有所起色,卡米耶却去世了。

  初遇阿丽丝,两人之间似乎就有种不需言明的默契:你是伟大的,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这个女人独具慧眼理解并欣赏莫奈的才能。这或许就在冥冥中注定了此后的故事。奈何身为天主教徒的阿丽丝是不能离婚的,奥德修生意失败,酗酒成性,莫奈担负着丈夫的责任,却不能执行丈夫的权利

  终于,奥德修死去了,他们之间终于不再有障碍。阿丽丝帮着莫奈推着板车,来到田间,同时架起四五个画架,捕捉下不停变动的光线。

  当变化如此无常,怎么能说风景是不变的存在呢?莫奈买下了吉维尼的花园,将沼泽变成池塘,种下心爱的睡莲和垂柳。从前,他总是到野外去追逐大自然,现在,他停止追逐,邀请大自然来到自己的花园和池塘。这小小的园子,其实包含着整个宇宙。

  快乐时光总是短暂。阿丽丝去世了。他们让我紧紧抓住调色板,可是,整整三年,莫奈没有动笔。

  悲伤又悲伤的生命,你只能选择慢慢战胜。

  塞尚是他们之中最晚成名的一位。当然也是个极端固执的人:我为自己做话,不取悦任何人,寻找着属于他自己的真实。但这就意味着他一幅画也卖不出去。不同于莫奈的光影捕捉,塞尚想要记录下更持久坚固的东西。粗粝不安的画风,受尽人们的嘲笑与讥讽:如果人们想不出笑话,就会去看我的画。有的评论说塞尚在用一把装满颜料的手枪向画布开火。

  为什么你画的房子都是倾斜的?如果这是真的,那所有的家具都会滑向一边。身为农妇的妻子当然不理解丈夫。没有钱,怎么过日子?所有这些现代艺术的开山祖师,在当时都活着非常拮据的生活。打破传统,需要巨大的勇气,甘冒风险。而结局往往是失败,不会成功

  我要用一个苹果震惊巴黎。

  谈何容易!塞尚说他在推着岩石上山,要么一直推,不然,就任由它滚下来压碎自己。何等决绝!但塞尚的野心支撑着他:有一天,我将举起那块巨石,投向星空。

  面对维克多山,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间,画下六十多幅画作。这样的毅力与执着,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现代艺术之父,这样的称谓背后究竟有多少艰辛得近乎绝望努力,只有塞尚自己知道。

  要听话,但如果你不听话,你也会得到原谅。这是塞尚对保罗的叮咛,也是一个男人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吧!

  虽然身处同一团体,但个性迥异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画风与追求。莫奈追逐光影,雷诺瓦营造着甜美优雅的氛围。德加流连于舞台和妓院,执着地画下他认为的真实。塞尚更是决绝,要用一只苹果震惊巴黎的他,反复强调构图,不安与焦虑,引入全新的观看方式,启发了毕加索和马蒂斯。马奈,这位颠覆了古典优雅的画家,将妓女命名为奥林匹亚,直视观者。但他虚度了青春,死于梅毒。

  艺术家的人生总是充满缺憾,也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痛苦孤独。生命总是短暂,他们不屈地用画作锁住了永恒

  以德加的话作结:

  Trickery and vice,that'painting.

  It's like committing a crime.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二):致敬开创者

  看之前以为是一个画风很明亮情节很轻松的电视剧,可有的时候悲剧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出现在你眼前。由明快转向沉重最后转向释然,非常流畅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让人不由得跟着剧情走。怎么说呢,都是大师们的故事,所以也颇具传奇色彩,可他们的奋斗过程却不见得如此了,他们也挣扎也郁闷也难以为继,可是最后一点很重要——他们没有放弃,这也是我个人特别佩服的一个品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You don't know what money is until you don't have it; You don't know what a family is until you do,我要依此造个句子:You don't what persistence is until you struggled(只有努力过你才真的知道坚持的可贵)。他们身上也有逐梦人的特质,世上不乏逐梦人,世人也知道你追求到了也就成功了,可鲜有人走到最后。

  我没怎么了解过美术,甚至可以说是一名美术小白,可剧中呈现出的一幅幅巨作却接连让我啧啧称赞,虽不至专业层次的鉴赏,但也倾心不已,也戏谑着抱怨说:这画不火天理难容,所以这也体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与今日相比还是会存在较大差异的,也因此在他们起初奋斗时所经历的困窘忿懑郁闷也都感同身受。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一个个宝藏。

  “哪个艺术家不愿被人发现?”那些选择隐匿的大师不是真的想隐匿,而是害怕与失望。受尽了人们对自己的不解与非难,因而大师也受够了“人们”,对,就是Cézanne。一生逛荡不羁,追求心目中的永恒,这倒让想起了中国古代那些郁郁不得志归隐山林放飞天性的隐士。

  每个艺术家都是独特的,虽说都是“印象派”但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却也因此人人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成功。

  “德不孤必有邻”,这些大师也因此“求同存异”聚集在一起共同奋斗出了既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大家的一片天。

  致敬所有的开创者!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三):超级好看的【印象派简史】←BBC把艺术史拍成了电影

  豆瓣不支持动图

  戳链接看微信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zA5Mzc2NQ==&mid=2649167588&idx=1&sn=b468d061a599b2e157b1847968bcf195&chksm=f099590ec7eed018886a55e0ddd3e01945d1a6d597a9e7fc27f10ffc0889f5bb44cc175ce415#rd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四):演莫奈和雷诺阿的两个演员

  演莫奈的是的那个叫Richard Armitage,气质

  演雷诺阿的叫Charlie Condou。原来那个演员是gay

  引用:【可惜豆瓣不让带图片】

  祝福查理,做爸爸了,

  查理·康斗 Charlie Condou 查理·康斗

  (1973年出生的英国男演员,已出柜)

  07年就知道他了,很佩服他的勇气,

  欣赏他敢于做自己,敢于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09年的最新消息,

  他与自己生活6年的同志伴侣,成功收养了一个女婴,

  祝福查理,做爸爸了,

  查理·康斗还是著名美国女演员 詹妮弗康纳利 的儿子的教父(干爸爸)

  应该比中国的干爹之类的要正规一点,因为有宗教的关系吧,

  很郁闷,MTIME的 上传艺人的资料和照片的审核 太漫长了!

  注意,右边才是 查理·康斗

  黑衣服的是Antony Cotton,也是出柜的英国男演员,

  :带图片的原址在这里:

  http://www.mtime.com/group/tongxinglian/discussion/753404/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五):几点想法

  以莫奈为叙述者,展示了印象派的发展过程以及代表人物各自的故事,依据当时的信件等资料,故事基本属实。

  几个感慨。

  一是友情。马奈、莫奈、雷诺阿、巴齐耶、德加、塞尚、左拉,等等,在艺术和哲学上他们产生分歧,争吵甚至诋毁,但其实还是惺惺相惜。结尾时,友人故去,仅剩的几个举起酒杯,他们说“我们不再是改革分子,我们是传统了”,然后他们敬自己,敬已经去世的并肩作战过的友人。那一杯酒里,有太多情绪了。

  二是孤独。改革总要与传统进行一场艰难的战役,古往今来任何领域都如是。正确的改革,结局总是好的。但是,对于开拓者而言,往往已经太晚了。马奈在获得勋章后说,那对于二十年的失败已经于事无补了。虽然友人驳斥他是失败,但那肯定是马奈内心真实的感触。还有塞尚,他是最孤注一掷,也是在我看来最癫狂的。后来他终于被承认开拓了新世界,可一切于他也已太晚。但孤独是好的,癫狂也是好的。

  三是价值自然主义作家左拉说印象派没有未来,莫奈在德加和雷诺阿的资助下花2万英镑购买了马奈的《奥林匹亚》,他认为这样有助于改善人们对印象派的印象,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大多数人对艺术的欣赏,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小部分的艺术评论家的看法,或者可观化为某个作品的价格。也许可以说,我们已经缺失了对艺术最纯粹的诚实的欣赏能力

  .S 除了莫奈和塞尚,其他几位艺术家的扮演者,在我看来都长一样。//看完这部英剧,我爱上了塞尚。但我看到有人说,因为建军所以爱上了莫奈。于是我在想,或许我爱上塞尚是因为这个扮演塞尚的演员,就像那个关于爱上的是其实翻译的故事。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六):《印象派简史》:对生命的一次印象

  C拍摄的纪录片大多小巧精致且充满古典的浪漫主义情怀。优雅高贵的英式英语讲述的一般都是过去的老故事,令人沉醉向往。美丽动人的乡间风景,镜头常常掠过大片大片的绿色原野,英吉利海峡的风,徐徐吹过,吹乱主人公们的丝丝发带,激起一波一波跳跃的阳光海浪。这部《印象派简史》也不例外。虽然是一部讲述法国印象派画家们的纪录片,但却有着故事片一般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令人心情愉悦的优美镜头,让人不知不觉深陷其中,追逐着印象派画家们的生命进程,陪着他们一起回顾一次“对生命的印象”。

  作为印象派之父,剧中的莫奈英俊美好正直,天性善良简单。他热爱自然,将天地作为自己的画室,精力非凡、热情洋溢的追逐着自然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永不会再出现的光影瞬间。

  对于他来说,绘画是用画笔和时间的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就像他的那幅为印象派命名的作品日出印象。他说是每一寸光影的摇动变幻造就了他画布的美妙动人。

  他的好友另外一位印象派大师雷诺阿则更迷恋俗世中的热闹。他曾说:“如果没有女人那摇曳生姿的乳房,我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画画。”

  作为印象派画家中走的最远的一个,塞尚更符合我心中对于艺术家的想象。剧中的他看上去有轻微的精神疾病,狂热,不修边幅,有社交恐惧症,虽然出生在贵族之家,但看上去更像一个活在自我世界中的流浪汉。他讨厌巴黎,喜欢家乡艾克斯的光秃秃的蒙特圣维克图瓦山,在他的画中,蒙特圣维克图瓦山没有朝阳在山后升起,那只是一座光秃秃的山,他喜欢他的万年静止不动和灰色、冷静的棱角。他画了他60多次。虽然他外表木讷,看上去冷血自私。但实际上他的心中仍翻滚着艺术家炙热的情感。剧中一幕,在和儿子保罗分别时,他对保罗说,“保罗,要听话。即使你没有,你也已经得到我的原谅“。让人动容。

  在印象派画家中,德加的画笔看上去最为阴暗和晦涩。就像他本人。他钟情芭蕾舞台上穿着纱裙旋转的舞者,她们之于他是美也是丑,是真实也是梦幻。在她的画笔下,芭蕾舞者们仿佛卸掉了人性,变成了被他在画布上操纵的旋转的木偶,上演的都是一出出彩色的噩梦。

  《印象派简史》让我想回到他们的时代,想去闻一闻他们曾闻过的春日的花香,想亲自站在画布前感受他们画纸上的油墨的凹凸错落,因为那是属于他们的独特的生命故事,是他们对于生命的一次印象。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七):值得一看,最终还是更喜欢马奈

  完了BBC的纪录片,《印象派简史》,《金雀花王朝》。一部是叙述法国的印象派画家们,以马奈(Manet)为开始,以莫奈(Monet)为中心,德加,塞尚,雷诺阿等画家从不为世人所接受到仍旧坚持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对艺术的痴迷和奉献出自己一生的牺牲精神,都使人惊叹…其中,马奈对于人体和自然的细腻和润泽以及绝对意义上的美丽色彩的铺陈,德加的现实主义,莫奈对于一瞬间光影的流动与捕捉(使其作品具有浓浓的即时感),然后又想起在国博看到的那幅雷诺阿的真迹,这个小个子的男人能画出有着美丽面貌和鲜艳衣裙以及丰腴微笑的女士,也能画出舞会上闪烁的、变幻的光斑。德加,他的画是奇崛的,构图不仅大胆而且善于用微妙的变化和对比引出人们独特的心理描述。

  他们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选择,马奈急于为正统和普罗大众接受却又不愿迎合当时的审美,德加坚持画作的绝对真实,并且我认为不仅是面貌忠实,其人物的一丝呼吸一缕皱纹,呈现给我们的都是这个人的社会全貌,或者说他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个真实世界的一个侧面的反映。莫奈,他是善良的,一个像天使一样真诚和追寻美,同时也追寻温暖和爱。他懂得,爱太阳,爱水波,爱一切有着变化和一生仅一次的美丽瞬间。德加是他们中最得艺术之实的人,即惊世骇俗,在当时的世界里,别说左拉无法理解他,其实就连同为印象派的其他人也不见得能与其思想产生碰撞,如果说莫奈马奈等人的作品因为美好和充满柔和色彩感还与人世间产生一丝勾连,那塞尚的画就是艺术之纯艺术,甚至我认为他是艺术家中的心理学家,足足勾勒出人类本源的疯狂的想法和创造力,就像他自己将自己比喻成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意孤行和苦修,只实现自己的想法。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八):有时候留下文字,只是为了铭记此刻更加了解了自己(1)--绘画Impressionism

  找到这部有关印象派的“纪录片”,其实是缘起于一位以画肖像画出名的画家——Sargent。

  几天前开始临摹一幅街景油画,直到画完,才想起来看看原作者是谁。发现作者名赫然写着John Singer Sargent,想起最近很喜欢的肖像画Madame X就是出自其手,不由感叹,自己的艺术趣味确实是有迹可循稳定持续的,而不是一时兴起飘忽不定的。于是,射手座curiosity的自带属性迫使着脑回路开始探究为什么自己会对这一类型的绘画风格产生一种惯性的偏好。当时的结论:因为笔触鲜明有质感,因为色块鲜明且颜色融合漂亮。而这个当时感觉非常直接简单的结论,在看到这部回溯印象派画家启蒙发展的电影之后,终于能够扎根在更加深厚的历史背景之中。

  电影以老年莫奈的视角,去回忆自己如何被启发去创作非传统的画法,如何和“印象派”友人一起抵抗主流画派对新绘画风格的压制,如何最终被世人所接受的过程。曾经,在零星接触到的艺术信息中,我也把莫奈和梵高作为自己的最爱挂在嘴边。可是在看完全片之后,留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却是印象派的启发者Manet和印象派后期最后为世人所认可的Cezanne。

  找到一张能看清黑人女仆和黑猫的一张图,真不容易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九):莫奈和他的朋友们

  之前看的这部纪录片,题材和叙事方法都符合我的胃口,所以饶有兴致得记录下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下面的文字是去年看完之后在blog上写的,blog上配了图片,这里只写文字。

  [从来没有专业系统地学过美术,一切只是兴趣使然。

  上学时在美术课本中了解过许多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尤其对印象派印象深刻。前两天看了BBC的纪录片《印象派简史》(也被译作《莫奈和他的朋友们》)觉得现在的我不仅喜欢他们的画,更喜欢画这些画的大师们~

  爱德华·马奈

  2014年11月5日,他的《春天》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得3320万美元。想起早年怀才不遇的这些大师们,死后其作品却大受追捧,不免令人唏嘘不已。

  马奈被很多人推崇为印象派的奠基人,尽管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西班牙芭蕾》、《躺着的波德莱尔的情妇》、《洛拉·德·瓦朗斯像》(又译做《瓦伦西的劳拉》)、《杜伊勒利宫的音乐会》、《吹笛少年》、《福利·贝热尔的吧台》都是他的代表作。当然还有当时饱受争议的《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1890年《奥林匹亚》被以募捐的方式买下并赠送给国家,并被陈列在卢浮宫。

  克劳德·莫奈 (1940~1926)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就感觉演青年莫奈的演员特别眼熟,喔他原来就是我们的“大舅”“李建军”--理查德·阿米蒂其(Rrichard·Armitage),以前看过他演的BBC古典英剧《北方南方》,那个时候就觉得这个演员的五官蛮俊朗的嘛~

  我很喜欢剧中穿插的叙事手法,很是流畅生动。当看到年轻的几个印象派大师在画廊相聚一起学习作画的时候,(当然彼时的他们还不能被称作大师,只是画画的学徒而已)不由得感慨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想起了Woody Allen 的《午夜巴黎》,只是那里是刻意的去营造认识的契机,而这里完全就是一个时代伟大使命的驱使。莫奈、雷诺阿和巴齐耶的相遇无疑是天才灵感火花的碰撞与惺惺相惜。

  莫奈曾说:“作画的时候,要忘记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或许这个时候画家想表达的并不是将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原模原样通过写实的方式记录下来,那是照相机应该完成的工作,作画是一个感知与创造的过程,此时更关注的可能是转瞬即逝那一刹那带来的美感,或者是周围的客观环境,比如光线、气流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变化。这样的局限性在于抓住了细节,却忽略个体的完整性。因为绘画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一个新的画派的诞生必将是一个崭新的思想在生根发芽。

  关于大名鼎鼎的《日出印象》,恐怕是妇孺皆知,记得小学美术课本当中就有这幅,这也是印象派的由来。美术老师曾说过,欣赏印象派的作品可以眯着眼睛看,只是现在的我估计不用这么辛苦地将眼睛眯成一条缝了,因为我是近视眼,呜呜~

  莫奈追求那片刻间的光与影,绘画与摄影果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因为是写实,而日出的光线又是分分秒秒都不尽相同的,他经常是一挥而就、酣畅淋漓地挥洒着画笔。

  《撑洋伞的女人》一共有三幅,只用了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给人一种恬淡舒适的感觉。虽然这是莫奈的早期作品,但足以看出他已经能够很好地捕捉到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的感觉。

  在画作《圣拉查尔火车站》中,莫奈渴望追求那种烟雾弥漫而产生的神奇效果,这也是他对于瞬间光影的真实捕捉。

  我个人非常喜欢莫奈的《野罂粟》,画作里的人物就是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耶和他的儿子,这也是莫奈生活相对安逸的一个时期,整副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轻快的,母子俩漫步在美丽的罂粟花田当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这一大片花田也是画家重点描绘的对象,一大片星星点点的红色,或重重叠叠,或飘飘洒洒。

  还有被后人熟知的《翁费勒的塞纳河口》、《穿绿衣服的女人》……《睡莲》系列是莫奈晚年的作品,一共有181幅,被称为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此时的莫奈生活在法国小镇吉维尼,这个因为莫奈花园而大火特火的欧洲小镇现在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去观光,尤其是绘画爱好者,把这里作为瞻仰大师的朝圣之地,仿佛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接近和理解大师的世界。《睡莲》倾注了作者极大的热情,莫奈对于光和影的运用在该作品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莫奈作品近年来屡屡创下拍卖新高。2015年2月3日,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莫奈的《威尼斯大运河》以23,669,000英镑成交,(约合人民币2.24亿元),为本专场最高价牌品。莫奈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是由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在2008年创造的,《睡莲》高达41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9亿元)。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刚开始是先知道大师的儿子的,法国著名电影导演让·雷诺拉,后来才知道原来他还有个鼎鼎大名的父亲。

  雷诺阿在格莱尔画室学习的时候,遇到了莫奈、巴齐耶等许多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画家,我总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必然性。看完BBC纪录片之后,我又把每个人的生平事迹逐一看了一遍,发现BBC真是良心制作,每个演员的挑选都是非常严谨细致的,剧中角色的外貌和他们的画像简直神似。而每集的片头也陈述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切都是根据当时的信件和报道一一呈现给大家的。”

  《煎饼磨坊的舞会》现在收藏在法国巴黎的奥赛美术馆里,我们可以看到阳光洒到树荫下投射在人们脸上的斑驳影子,或明或暗。可能是由于当时相机的产生,绘画也在追寻另一种创新和突破,这个时候浮世绘也在刺激着欧洲艺术家们对于传统绘画的突破,不再一味地写实和尽可能高的追求对事物本身的还原度,这时,印象派应运而生。

  《夏尔潘蒂埃夫人和他的孩子》、《威尼斯的宫殿》、《丰特的花园》、《在让阿特伊的塞纳河》、《一大片的板栗树》、《乡村风景》每一副都让人惊叹。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

  每次一提到巴齐耶,我都感觉很痛惜。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却英年早逝,1870年的普法战争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29岁就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部纪录片的另外一个译名《莫奈和他的朋友们》,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巴齐耶。当时在古典主义格莱尔画室学习的这些人当中,巴齐耶是为数不多的不用为经济发愁的画家,经常为自己的朋友慷慨解囊,莫奈就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当莫奈看到卡米耶的第一眼时就对她一见钟情,于是有了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地《穿绿衣服的女人》。后来卡米耶怀孕了,莫奈因为囊中羞涩根本无力承受婚姻带来的一系列花销,差点沦为渣男,多亏巴齐耶鼎力相助才免除了所有不幸。

  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现在必定还有大批的画作流芳百世,啊啊还是好好欣赏一下为数不多的流传下来的作品吧。比如《夏伊的风景》、《粉色的裙子》……

  埃德加·德加

  受画家祖父的耳濡目染,德加从小就对画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对于德加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成功“打造”的一位女画家,他鼓励自己的绘画模特苏珊·瓦拉东尝试绘画并加以指导,使其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女画家。(作品《巴黎舞蹈课》)

  保罗·塞尚

  感觉塞尚像是个疯子,而疯子和天才只有一步之遥,后来当人们慢慢熟识他时,终于承认他其实是个天才。

  人们称塞尚为“印象主义的坚实派”,如果说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是将轮廓线条变得模糊的话,而塞尚则是重新建立或者说重新恢复起轮廓线。

  《埃斯泰克的海湾》、《僧侣肖像》、《公民凯恩》、《玩纸牌者》、《苹果与橘子》……都是其代表作。与塞尚和他的“苹果们”一样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塞尚和左拉的友谊。

  很奇怪的一点是比起一段关系的开始它的结束似乎更让人兴趣十足。据说塞尚和左拉中学时就认识了,南法普罗旺斯的波旁中学内的学生群架中,塞尚挺身护卫小左拉。于是,少年左拉提了一篮苹果送给大他一岁的少年塞尚。

  令人不禁感慨地是这段维持了近30年的友谊,在1886年左拉发表小说《杰作》之后宣布破裂。这部小说是以塞尚为原型的,刻画了一位最终惨遭失败的艺术家,直接促使了塞尚与左拉绝交。看来古今中外都是这样的,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呐"~

  总觉得BBC的这部纪录片如果拍完整点就更完美了,比如没有介绍毕沙罗、西斯莱,"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也只介绍了塞尚,没有梵高和高更,呜呜。

  《印象派简史》真心好看,准备二周目再刷一遍咯~]

  《印象派简史》观后感(十):先取悦你自己,再征服世界

  第二次看这部BBC的传记电影。虽然是一部印象派画家的传记电影,我却推荐给所有“目标迷惘”和“辛苦坚持”的人。这些印象派大师在他们求活的路上有目标,有激情,有坚持,有狂妄,有情,有义。他们不取悦任何人,只为心中的爱和激情作画,所以,他们最终赢得了世界。

  莫奈对他的第一位老师说:“我已经看到了未来,你没在里面。”

  塞尚的画完全不被人认可时,他的父亲对他说:“或许是你不够好。”塞尚回答:“或许我是个天才。”

  一个女人说:“虽然我现在还无法欣赏你的作品,给世界和我时间,我们会学习去认识你们的价值。”这个睿智的女人后来成为莫耐的第二任妻子,她的离世让视色彩如生命的莫耐封笔近三年。

  无论我们能不能读懂他们的画,我们可以读读他们的一段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