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草叶》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草叶》影评10篇

2017-12-16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草叶》影评10篇

  《草叶》是一部由蒂姆·布雷克·尼尔森执导,爱德华·诺顿 / 苏珊·萨兰登 / 梅兰妮·林斯基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叶》影评(一):诗和大麻:天平的两端

  四星半。意外地感动。人的一生有许多时候是被恐惧蒙蔽了双眼,就像哥哥Billy不认同他母亲60年代的嬉皮士作风,厌恶他弟弟贩毒,害怕家人会拖累自己的事业而选择无视亲情;牙医害怕家庭的经济压力而铤而走险,笨拙又疯狂地持枪威胁兄弟俩;反倒是无所畏惧的莽汉弟弟勇于保护对自己重要的人,迷之洒脱。

  Woody Allen的《无理之人》和这部一样,都试图用哲学故事玩文艺,但后者比前者故事讲得更曲折生动,转折更出人意料,虽然有些为达到戏剧效果的巧合设计感比较强,比如哥哥Billy当时是被弟弟Brody的朋友谎称他被弓弩crossbow射中身亡骗回来, 结果自己跟毒贩谈崩了被射中;Brody的朋友说Brody曾为保护他而犯了法进了监狱,不知道怎么报答他,后来这位朋友救了Billy一命;在飞机上遇到的牙医刚好在教堂看到Brody ,推理出了整件事是怎么回事等等。

  illy和英语教师的一些哲学对话,几次诗歌引用都很美,和人物的生活衔接得很紧密,不装,比无理之人更自然,更不露痕迹 。一位英语老师兼诗人竟然同时又是捕鱼能手,刚抓完鱼坐在岸边给Billy朗诵惠特曼以及她自己作的诗,让Billy惊讶又欣赏:

  “我真是没想到有人会在这种情境下念惠特曼的诗。”

  “这正是适合念他诗的情境。”

  如果说以前Billy研究阳春白雪的古典哲学,对田间地头的生活,没什么文化的乡下人刻意保持距离的话,这时他的成见受到了冲击。他终于可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努力避开的人和事,自己嫌恶的地方,努力改掉了的口音,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源头:算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时刻。这些形而上的,引人思索的片段和整部片黑色喜剧的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正像是糯顿一人分饰两角的精分:一面是清新文艺, 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面是生活的丑陋无奈和荒谬,鲜血淋漓。

  从Billy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Billy有12年没去看过他母亲,见面以后并不愉快的谈话中他无奈又不无怨忿地提及,当年为了试图理解母亲,专门去修了一门60年代文化的课。后来他跟英语教师说,当年他很怕夏天的暴雨,于是去读了很多关于暴雨的资料,弄清它是如何产生的,记了各种云的名字,但暴雨还是照常下。可能理解了他母亲的思维方式行事方式仍不足以让Billy理解并原谅母亲,可能知道了有关暴雨的一切还是一样的害怕它。在深深扎根的怨愤和莫名的恐惧面前,知识显得很无力。然而我仍佩服Billy做出的这些努力:在不可知的世界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23333去探索,去理解,也是这种学术精神让他在古典哲学里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吧。

  《草叶》影评(二):Unashamed, Pure Passion

  诺顿一人分饰两角,双胞胎兄弟,一样的面容,确实迥异的行事方式和人生轨迹,理性自律的哥哥逃离混乱的旧生活很多年,却被弟弟的假死讯骗回家乡,不得不面对自己恐惧和逃避了很多年的人生图景,并且深深卷入其中。

  似乎看来电影想表现的是理性和感性的对撞,而结尾提示的是理性对感性的重新认可与回归。

  我无法确定电影真正想表达的是否如此,但在我看来并非只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图景那么分明。

  也许每一个人,都曾经经历或现在仍在其中,理性和感性的对立。秉持理性的人鄙夷感性的草率纵容,崇尚感性的人鄙夷理性的刻板、缺乏鲜活和美和激情。 或者有的人正在两者中摇摆,不知该偏向哪一边。

  正如电影一开头那一段关于哲学的讨论。古典哲学家们,以及主要的宗教,都在理性或感性中选择了一个立场,并各自提出自己的争论。然而我有读过一些书,很幸运的看到,那些经典的讨论,到了2013年的今天,已经有了进步。柏拉图等对理性的推崇,佛教所秉持的清简收敛的“法”,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即人类思维感性--理性的二分法。 如何这一二分法的前提有了新的发展,我们便可以跳出这“或选择理性或选择感性”的令人窒息的逼迫。

  即使我们不是哲学家,从自身的经历中也能双方面的体受到,理性和自律的愉快和不愉快,以及感性的愉快和不愉快。在《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就以柏拉图和佛陀对于理性和感性的对立性阐释开头,进而提出了一套对于人的理智和心智更多层次的解释。以粗糙的比喻来说理智是骑象人而情感是大象,但骑象人和大象并非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以大象的庞大和有力,它并不是刻意完全掌控驱策的,骑象人需要理解顺应引导大象,才能共同走向一个目标

  一个文学家说过,比喻总是翘脚的,比喻能让你即时感到赞同,但准确和周密的阐释绝不能依靠他。看到哥哥和弟弟两种生活方式片段的对比,看到随性不羁重情的弟弟,不由得会把天平倾向感性。但是仔细推敲的话,弟弟的行为并不能完全用“感性”来解释,他原本可以更考虑周全的“感性”,更考虑到后果的行事。就像剧中的女诗人,她感性,但她也沉静

  “感性”的弟弟的人生,不是设定来给哥哥回归自我的正确答案,而是一种参照,一种提示,一种启发。这段回家的经历,提点着哥哥,面对自我,面对他一心想要抛在身后扔掉的过去和恐惧。

  其实什么是自我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有一部分是天生设定的,有一部分是所有你过去经历的叠加影响。所谓“寻找自我,忠实于自我”是一个有残缺的概念,因为你的“自我”并非一个固定的原点可供你寻找,更加不能有任何确定的参照能证实你真的找到了它。我认为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寻找“幸福感满足感,和使命感”,过一种你感到“这就是我”的人生,而“这就是我”这一信念,一部分是从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你的“自我特质”,一部分是你选择了它认定了它。

  哥哥纵然全力投入在学界,但他过往的经历是无法拒绝无法抛掉的。他对于自己的过往,首先采取的是惊恐逃避的态度,他厌绝妈妈混乱的生活,便去选修了60年代文化历史课程,他恐惧暴风雨,便去阅读暴风雨的成因,正应了居里夫人的那句格言,“人生中只有有待被认知的,没有什么可恐惧的”。电影结尾在暴风雨来临前夕,哥哥坐在庭院里说,我熟读了暴风雨的成因,但它仍然是那样发生,(小时候我总是躲起来),这一次我准备在风雨中坐一会儿。

  对于你恐惧的,感到无法应对的事物和情形,逃避到绝对理性里是太常见的处理方式。比如一个道德君子感受到年轻女性的吸引,感受到自己内心不受控制的激情和冲动,他深深为之恐惧和战栗,便去相信了网上所谓“一滴精十滴血”的长篇大论,层层说理,言之凿凿,他虔诚的执行着他的少年修身大法,感到自己超越了低级趣味,却不知自己此时的状态正是在深深的恐惧束缚之中。

  电影以草叶集为名,又借女诗人的口,念出了惠特曼的诗句。女诗人说,惠特曼的诗,没有固定和格式,不受刻板的限制,而是完全发自unashamed, pure passion. 我想这也是导演/编剧想回答的应对人生的态度。

  unashamed, pure passion, 不是一定是炽烈的激动的,不是绝对的节制套入既定的格式,不是“这样”才好,也不是“那样”才好。每个人的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在于真,在于纯。而每个人的真实和纯粹各不相同。

  --------------------------------------------------------

  :舒婷的一首诗写道,我是一艘小船,而爸爸是一个方向的风,妈妈是另一个方向的风,在两个方向的风的吹拂下,我得以前进。我觉得这是对于人生绝佳的比喻。任何一种理念,都是在参照前提下的正确,豪奢的生活需要一些清修和放下,充满清规戒律的生活需要一些享乐主义和幽默,分工明确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需要灵修和小清新去扶持自我意识,而只要神性不承认人性的乌托邦实验需要功利主义等等去调和。我们是一艘船,每一种理念都是吹向不同方向的风,哪一种风过强就有矫枉过正的可能。 在多种风向的制衡下,我们摇摇摆摆的前行着。

  : 作为咱们这样的大陆青年,在讨论自由之前,还是先关注下“选择的自由”吧。 诚然人生难抉择,但至少我们需要多一些空间有不同选项的可能。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磕大麻怀疑人生,然后电光火石中心思一动,又投入学院,以另一种方式思索人生呢?

  《草叶》影评(三):“死”

  片源是别人分享的,所以也没有看到海报。说实话看到这名字还以为是什么温情小剧,并没有提起多大兴趣

  回头来记录的时候看到台湾的翻译就震惊了,赤果果的剧透吧这是。

  扯远了。

  看完回头想想片子特别有意思(= =也能算是曲解吧)

  三个人的“死”

  ill,buddy 和牙医

  uddy,在绝望诉苦后杀了犹太毒枭,更是杀死了,绝望的自己

  牙医,在绝望时找到bill和buddy,诉说着绝望,然后被自己的绝望杀死

  (好像没有看到说为什么去找他们,为了举报金吗?

  最后bill陷入了绝望,也被自己的绝望杀死,并且回到了他曾经想要逃离的生活

  三个人当时都把自己的绝望作为武器,但是后两者都在半途放弃,而死

  换个角度看来,bill说自己很佩服buddy,其实也是这样的吧,bill只会逃避

  《草叶》影评(四):《草叶》:每个人都是矛盾的集合体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惠特曼《草叶集》

  在一个静穆的深夜,对着一面落地大镜子发愣,里面那个呆头呆脑的家伙是谁。长长的头发微皱着,看上去有好些时日没梳理了;左边的领角向内翻着,一整天居然都没发现;漫无目的眼神,映衬着明显的黑眼圈。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熟悉,但显然这绝对不是我,至少不愿意去承认。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活在一种潜意识的伪装下,戴着各种或薄或厚的假面具,为了更好地谋生,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快乐,不惜将最真实的自己掩埋在内心的最深处。一天两天的短暂日子,凭借常规的可塑性也许还能复原,等到日积月累,久而久之的,棱角就会被逐渐磨平。这时候,伪自我就彻底取代了真实的自我,如同大自然里的动物,进化出了保护色,俨然跟周遭的一切浑然天成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论述之一。那么由此就显而易见地得出,“人”也是矛盾的个体。只不过,由于人拥有大量不可预知的思想元素,所以又是最为特殊的矛盾体。在《色即是空》里,为了表现边YY美女老师,边“打飞机”是否道德,脑子里同时出现了两个自我——“坚持操守的顽固守旧派”与“勇于突破禁忌的思想革新派”。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事件之下,所产生的一个很简单的矛盾。极具形象的展现,让观众喜感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决定,几种思想也许都会油然而生。不论再怎么摇摆悬浮,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为此,类似于“追悔莫及”、“悔恨终生”的词汇就应运而生了。影片《草叶》单刀直入地让爱德华•诺顿自己跟自己演对手戏,虽说从内容上,确实是存在着这么一对双胞胎兄弟。但实际上,导演所想表达的意图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两种迥异性格的激烈碰撞,它们之间摩擦出的火花,正是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一点一滴

  作为“人格分裂”的专业大户,爱德华•诺顿已经驾轻就熟了。更何况这次导演并没有埋下什么悬念,不会像《一级恐惧》那样,到结局来个惊天大逆转。有时候,能打动人心,触摸灵魂的并不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佳话,而往往那些不起眼的,但贴近我们自己生活的零碎琐事,更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醍醐灌顶,以至于泪水的涌出都丝毫没有察觉到。诺顿饰演的比尔是个年轻帅气,学富五车,内敛低调的哲学系教授。优雅举止的绅士风度,使得他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爱慕,同事嫉妒。高端的学术素养,一丝不苟的专研态度,使得他的论文大受赞誉,甚至还将为他单独开一个学院。比尔就是这么一个在大众眼里,光辉夺目的几乎完美的“好”男人。而谁能想到,他的双胞胎弟弟布雷迪,却是个冒失鲁莽,不拘小节,专走歪门邪道的“坏”男人。同一个卵子,这分裂之后,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事实上,这就是导演为观众打造的思维空间,矛盾就是一个物体完全相反的两面,拿双胞胎做案例分析着实精巧。

  按现在的语言来概括比尔,就是“和谐”二字。他墨守成规地遵循许许多多的道德准则,向来不唐突地打破禁忌,刻板机械地沿着安逸平稳的生活轨迹行进。他刻意地选择远离自己的弟弟、母亲,以及家乡所有的一切往事,仿佛不想沾染一点他们的气息。这样的人生摆放起来,既端正又别扭,毫无激情可言。而比尔矛盾的另一面布莱迪,基本上做事从来不考虑后果,只想着眼前暂时的利益,对于长远的影响似乎完全预见不到。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充满激情的。不论是违法的,还是不违法的,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兴趣,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上帝近乎完美地创造了这么一对双胞胎兄弟,也说明,即便是“神”,他们的思想也是矛盾的,他们也是矛盾的集合体。

  在一览无余地呈现矛盾的同时,《草叶》也是令人为之动容的。布莱迪用自己的死讯来欺骗比尔返乡,这让比尔难以接受。直到比尔渐渐发现,以往那些家乡的成年旧事都浮出水面,老唱片、水床、大麻等等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抽上一口上好的大麻,比尔将彻底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当中。期间遇到的美丽教师珍妮特,也让他怦然心动,他骨子里是受不了都市的浮华与妖艳的。他更期待一种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就像眼前的这位赤手空拳能抓鱼,信手捏来就成诗的淳朴女人。而这,又是那个活在面具之下的他,在城市中所永远体味不到的。布莱迪为了制造一个不在现场的假象,才出此计谋让比尔返乡。他的理由似乎足够充分,“不是他死,就是我亡,而我就要当爸爸了”。事实上,这就是一宗刑事犯罪案件,尽管比尔事先不知情,但必定会遭受牵连。然而这些,在布莱迪的脑子里就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一心想着的只是深爱的妻子,即将诞生的孩子,还有今后平平淡淡的生活。可以说,作为矛盾的一面“布莱迪”,已经在向“比尔”靠拢了;而矛盾的一面“比尔”,又逐渐显露出本真,还原成“布莱迪”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梦,比尔忍受不了欺骗与利用,决定一走了之。路人甲的出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经济的拮据与法律的抵触,使得他变成了一个更为突出的矛盾体。就这样,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

  o tell my baby I said so long

  Tell my mother I did no wrong

  Tell my brother to watch his own

  Tell my friends to mourn me none

  这是在布莱迪死后,片中的插曲所哼出来的几句,其实也就是布莱迪最终的遗言。人从来就不是表面性的动物,真正的内在往往深藏于最里层。然而可悲的是,表面现象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而不愿意费力去挖掘潜在真正内核。比尔在布莱迪的追悼会上,开头就非常直露地表达,“他是个罪犯加混蛋……”在场的人都笑了,我想应该都是心酸的苦笑。直到这时候才意识到,他们所失去的并不是浑浑噩噩,嬉皮笑脸的布莱迪,而是一个善良刚毅,敢作敢为的年轻人。矛盾之所以谓之矛盾,是因为它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转化的。美好的一面,从来都没有消逝过,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

  比尔和珍妮特手牵着手,闲坐在午后的天空下,淅淅沥沥的雨点掉落在身上。这一刻,不再犹豫,不再矛盾,任凭它们荡涤着自己的灵魂。撕扯下厚重的面具,让最真实的自我,去拥抱大自然,还有那美好的生活。

  《草叶》影评(五):心归何处

  一对双胞胎,一个厌恶自己周围的生活,努力改掉口音,考了名校,学了哲学,做教授,努力进入上流社会,一个在老家,倒腾毒品,把大麻种植都弄出花样了,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两人,在弟弟的需求下再聚首,进而演绎出的一系列故事。

  不得不说,爱德华诺顿这丫的不愧是演技牛人,两个不同背景的人演绎的活灵活现,尤其哥哥,那个努力压抑自己天性,努力融入上流社会,却又给勾起最深刻的回忆而充满迷茫的形象真的很传神。

  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弟弟很清楚,哥哥很迷茫,或者说,自以为清楚,尽管他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却不能解读自己的心,严格来说,这可以算是一个男人寻找自我的故事,当然,你要把它当犯罪片,有点牵强但也不是不可以

  《草叶》影评(六):书呆子们的心中都有一块大麻田

  嗯……我还是更爱哥哥。

  当然,大麻贩子弟弟一目了然地讨人喜欢。这么奔放的性格人物,我猜诺顿演得也爽,各种搞怪逗趣的表情都够出本集子了。

  相比弟弟的纵情和热肠,哥哥是内敛的冷笑话气质。(其实我觉得正是绷着脸的这一只才更体现诺叔在喜剧上的精湛演技啊。)开场就表明他的常青藤教授身份,研究什么不好研究古典哲学,自律,勤奋,试图从书中找到生活的理性。

  -----------------------我是剧透的分割线-----------------------

  他看起来并不是古板到不可救药,上课生动风趣,拒绝女生求爱时义正词严但也讲究风度和策略。可人家一但直截了当脱了衣服扑上来,他马上就惊慌失措了,一边惊慌失措一边下意识地跟着人家背古罗马诗歌并指出这是卡图鲁斯第51篇献给勒斯比亚的系列,指出来后继续惊慌失措。(这一段我颠来倒去看了七八遍,实在是太欢乐了。)

  你本来以为他就是整天蹲在书斋里不出门导致阅历太少太羞涩,到他回去俄克拉荷马的故乡,你才发现这样的抓狂对他就是家常便饭。自家那个意气用事荒腔走板的双胞胎弟弟当然是主因,他谎报死讯骗他回家,快乐地种大麻,试图跟自己的老婆和朋友搞3P,剪人类历史上最难看的发型,随便设个漏洞百出的计划就敢跑去谈判杀人。

  还有两人的老妈,弟弟的老婆和死党,还有那个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回来抓鱼写诗的大龄文艺女青年,哪儿哪儿都是爆点。

  然后你发现他能坚决据却D杯妹子,却每每在和弟弟的交锋中落败。他答应留下过周末,接过弟弟递过来的第7代新变种,听从弟弟的要求乔装打扮去看望老妈顺便制造不在场证明。

  然后你发现他看似和这里格格不入,却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迅速刨了个坑,越来越舒服地把自己埋了进去,也越来越暴露自己的另一面……

  他参观弟弟DIY的大麻无土水培系统,一路上都合不拢嘴,表情是惊讶,是故作的不屑,也是掩藏不住的骄傲。

  他对弟弟总结自己的学术是专写别人是怎么写另一个人的表示揶揄的赞赏。

  他吸多了大麻(原来他早先也是个惯吸!),一脸迷离地慢慢倒向女文青试图吻她被据,又在第二天人家主动索吻时傲娇提示“表把鱼内脏擦到我身上”。

  他说f*cking说得也很娴熟自然嘛。

  他插在湖里一动不动等着摸鱼,结果鱼一尾巴就把他甩到一边。

  他听说自己被同事和学生坑了以后,站在大桥中央崩溃地跟女生在电话里较劲——他被性骚扰时还充满距离感地叫她Miss Greenstein,这时气急败坏反而直称Anne了。对于这个不停给他惹麻烦的,但在学业上聪慧投入而又恋慕自己的秀逗女孩,他在无奈之余其实是宽容而宠爱的吧。

  你以为他只是矜持、肃穆,彬彬有礼,和周围保持距离,致力于跟自己的出身划清界限。然后你发现他的眼睛里,原来满满都是溺爱与眷恋。

  一个周末过完。他的纠结和拧巴正达到顶峰,那个注定要充当twist的牙医就出现了……他在家人朋友跟前挡住枪口,他为弟弟不假思索地射出子弹,他在弟弟的葬礼上援引大段的哲学典籍,他为弟弟的妻儿奔波售卖大麻种植设备。

  当他穿着弟弟的衣服,被那支早有预言的十字弓箭射穿胸膛,在死里逃生后听到侄儿降临的啼哭,迎接一直恐惧的夏日的雨点洒到身上,他大概终于可以与自己的原初达成和解。

  热情率性的人当然是可爱的。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书呆子们反复克制却仍在眼底泄露的深情。

  《草叶》影评(七):"你所尋覓的東西,早已被你丟棄。"

  哥哥說自己小時候很害怕打雷,所以他鑽進圖書館里研究和雷有關的一切知識,the name of the clouds,nay,the reasons behind all of this.後來他成爲了一個事業有成的教授。他把自己在Talus的一切悲慘拋諸腦後,也離開了自己吸毒的母親和販毒的弟弟。

  弟弟留在南方,說著帶著濃重南方口音的英語,在道上混著,也生活著,對,就是生活,而不是生存。雖然生活艱辛,但那他註定了是born to be optimistic.為妻子,為弟兄,為母親,首先不論他的工作性質,但他的那一份純真真的打動了我。他只是單純地想為身邊的人帶來一點陽光,that's all.

  弟弟騙哥哥說自己被弓箭射死了,哥哥奔到家鄉,發現這不過是個騙局,弟弟只是想讓哥哥回來幫自己一個忙而已。也是在南方的故鄉,哥哥遇見了惠特曼,遇見了那個詩一樣的女子。她尋找著詩一樣的生活。“你所尋覓的東西,早已被你丟棄。”哥哥一直在尋找有關這個世界的知識,一種austere way of living to practice moral virtue,to lead a decent life other than his family did.但是,知識,不是生活,知識沒有血沒有肉,哲學,沒有情感的鋪墊,也只是一種自殘。我突然想起了Osho說過的話:“The moon is never available to you.Your knowledge of the moon is standing between you and the moon.So many layers,so many perceptions.One can become knowledgable but still remain ignorant of himself.”哥哥曾經爲了瞭解自己的母親在高中時選修“60年代社會文化”,但他還是無法瞭解,他斥責母親那一代人破壞了傳統的一切卻沒有樹立一些新的標準,新的規則來指導生活。他信奉Socrates,Epicurus,Heidegger,但正如弟弟一針見血指出的那樣,你爲什麽一直在研究別人,都沒有談論自己?因為他對自己一無所知。

  God has known the purpose in us long before we were born.其實,我們每個人要的不過是普通的人世溫暖而已,劇中的猶太人說我寧願每個人罵我一句“混蛋”然後給我一美元,然後我就能很有錢,然後別人都會愛我。很可笑,但我們不都是這樣么?我們要的,只是對彼此的溫柔之心,對彼此的祝福之心,對彼此的奉獻之心,但我們總是detour,一直繞來繞去,卻繞不回原點。We are all one.劇中哥哥說:“Everybody just go home.”Home,is where our heart is,where our body may leave,but never our soul.最後弟弟死了,哥哥終於意識到生命中最溫暖的歲月都是弟弟給的,那些瘋狂笑鬧,那些青春無畏,還有母親,也許她並沒有用自己要的方式,但那並不代表她不愛自己。

  看電影的中途,我的眼淚一直在打轉,還是特別催淚的那一句:“你所要尋覓的都已經被你丟棄了。”我在尋找什麽,我要的不是哲學,也不是詩,哲學說,越過了心靈的雷池,那是一種探知,詩說,那是一種愛的發生。而我只想溫暖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歆羨每一處迷人的風景,因為一生有你,Jesus。

  《草叶》影评(八):只因为我们还没找到自己的宁静。

  “维持幸福所需的平静是种奢望,人们因此不停追寻这种宁静,当我们自以为得到这种宁静的时候,起初感觉像圣人,然后堕落。”

  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理解的,这也是片子的灵魂台词。

  比尔在忍受不了母亲和兄弟的毒品生活后,决然离开生育自己的土壤,去追求宁静的生活。于是自以为找到了这种宁静,他开始做圣人做的事情——研究哲学,并施教于学生。并坚决的认定亲人过着堕落的生活。

  雷迪为了脱离毒品,给妻儿稳定的生活,把比尔骗回了那片让比尔深恶痛觉的土壤。目的是利用鲜为人知的孪生兄弟,干掉那个现下社会那些披着人皮不干人事却享有很高社会赞誉的代表性人物——大毒枭。(不知道导演为什么把这个人物设定为犹太人,并制造了纳粹仇杀的谋杀现场,我把这理解为一种种族仇视)

  当比尔一步步因为亲情的召唤并妥协于自己的兄弟时,他内心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有女诗人的功劳。这与中间穿插的他所谓宁静土壤谣传的绯闻事件形成鲜明比较。

  单纯意味着生存,复杂就等于死亡。相比较他的施教生涯,这里虽然有他不耻的堕落,但是也有别处无法获得的内心安静。尤其在相继有人死亡后。毒枭的死亡,只是让他觉得愤怒,那种愤怒是来源自兄弟的欺骗,这种欺骗毁坏了他的“宁静”;自己兄弟和一面之缘的牙医之死,让他内心乱成一团,这时候他只是抱着“兄弟没了,我要担起责任让他的妻儿活下去,因为家里只剩下他一个男人”;他对死亡的面临,让他意识到了这里的土,这里的水,长着让人内心安静的草,于是最后他接受了上天赠予的一次洗礼。他接受了,并过起了一个男人三个女人和一个孩子的生活。

  导演在片中有很多自我嘲讽的片段,片头的那段台词,和爱德华在兄弟葬礼上的那段台词;故意弄错的种族仇杀,和雷迪林中要求比尔一定要去说明那场谋杀不是种族仇视;飞机上略带神经质的牙医对爱德华的骚扰,这是第一次见面,第二次见面爱德华一枪崩了那个牙医……

  这些都让人莞尔一笑,然后开始心酸。

  《草叶》影评(九):草叶集

  描写了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

  通过理性而让自己免于陷入失控处境,

  和60年代的自由

  一般来说都是自由队感染了理性队,最后死个人彻底把理性的挖过来

  但电影对白的用料算是精心准备,烹的火候也刚好

  尽管剧情老套,但出锅的菜还是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啊

  华彩:

  1.布雷迪用平行线解释人和上帝

  2.比尔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制定自己的规则,那哪个是正确的?那时就没有规则可循了。和回答

  3.60年代的新自由和大动荡把一切毁灭却不重新建设

  中间珍妮特背了首惠特曼的诗我才反应过来,这个草叶可能和草叶集有什么关系。。。

  下载的时候还翻译成大麻呢。。。。

  看完后谷歌了下,果然草叶集的英文名也是这个

  《草叶》影评(十):秩序与失序若不在自由之中,怎么着都没屁用

  ill说他的嬉皮妈只毁灭没重建,而他从小就在试图躲避这种放任自流的无序,想给自己的生活找到尽可能多的ration,所以他去图书馆,去更遥远的地方几十年不回家,其实也是怕。花费心力建构起来的ration一旦回来就可能全盘崩碎,就像顺手抽起大麻,推辞过后还是去看他妈。甚至就像几千年建立起来的现代性,在后现代里被釜底抽薪,嬉皮们毁过一代之后就轰然倒塌,存在了几千年被人奉为至高追求的真实,现在竟然压根儿不存在了。

  秩序和规训看起来如此脆弱,你像亡命之徒似的逃了好几十年,抵不过三天的突如其来,一切旧梦又重现眼前。而更要命的是,当一切又回到你拼命想逃脱的轨迹的时候,你竟然觉得特别愉快,好像徒手抓鱼似的,觉得这就是你的本能。而不是像整完牙摘下牙套那种“整个人在秩序中焕然一新”的感觉。

  ill没有被秩序规训过后的自适感,绑了几十年的牙,苦也受了,说话的强调甚至都随着整牙的缘故变了,而松下牙套,眼睁睁看着牙又全他妈都回去了。

  我从这里头看到特别丧逼的东西,你觉得步入人生巅峰可以跟过去傻逼的自己挥手告别了,但实际上没那么容易。但也能看到特别积极的东西,就跟木心那句话似的,顿悟如不在渐悟当中,而后恐有顿迷。就是说,在你没能真正free your mind之前,一切规训都是徒劳无功的整牙,疼且无用。

  抓鱼姑娘跟bill说,你可能也没你以为的那么聪明,没那么了解自己。所以bill身上都是一种死撑的感觉。诺顿太适合演这种死撑的角色了,这张脸就是一副打肿了脸充胖子的气质。跟他正相反的是艾德里安布鲁迪,那种脸叫看透世事,从来没有小开的劲儿,所以丧逼得非常纯粹。而诺顿从鱼尾纹里透出来都是挣扎,他要藏的东西太多,丧都不能彻彻底底的丧起来。

  回望了一下来时路,还是装大尾巴狼的时候居多,主要因为自己真怂,想拼命假装出一副不太怂的样子唬唬人也壮壮胆。实际上估计有点儿见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我硬撑。

  突然想起很多年前一挚友说,你呀,最臭的毛病就是不认怂。当时我怎么都没明白。

  后来越来越懂,恍然之间,发现那些咋咋呼呼看起来特别牛逼的岁月,其实全是自己装的。

  某些场合,呼啦一下就全都塌了。

  她说的可真对。她比我早成熟了那么多年。

  后来我们再也没见过面。

  不知道还能不能有机会一起在暴风雨里优哉游哉的喝杯柠檬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草叶》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