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狗镇》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狗镇》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17 20:2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狗镇》经典观后感10篇

  《狗镇》是一部由拉斯·冯·提尔执导,妮可·基德曼 / 哈里特·安德森 / 劳伦·白考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狗镇》观后感(一):傲慢

  看完了《狗镇》,不震撼,也不激动,只是乏。影片一直努力刻画了道德的傲慢。

  女主格蕾丝因为觉得家族产业是罪恶的,所以逃脱到一个名为狗镇的小镇,她历尽艰辛停留着,没有任何怨言。而尽管她一直谦卑,镇民却因此而得寸进尺

  剧终,格蕾丝幡然醒悟,道德是没有双重标准的,如果她和伤害她的人一同长大,那么她或许也会做出同样的恶事。而她之前的容忍,是因为她对自己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她要求自己仁慈,不能和道德标准低的人一般见识。而在外力终于将她拯救出来的时候,她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有着绝对的好与坏。而绝对的坏就该被惩戒。

  整个片子带着浓浓的讽刺,人们渴望被认证自己是道德的。镇民们一开始否认,自己是非道德的,于是接受了汤姆的考验:尝试接纳格蕾丝。结果他们失败,还强自掩饰。而汤姆想要证明这个镇子的平均道德水平比自己低,所以利用格蕾丝来测验镇民,结果自己却忍不住做出自己所不齿的镇民一样的事。而格蕾丝,想要证明人性是可以被原谅的,以自己的安危为代价,展开了一场对人对己的考验。最后失败了。然后变成了和她父亲一样的人。极端、掌握权力、铲除一切自认为的恶。

  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得到拯救,格蕾丝逃脱了肉体的迫害,因为她有个掌权的父亲,那那些无权无势的人呢?她能负担这一次以自我为代价的学习,那软弱无权的镇民呢?生杀大权由格蕾丝掌握,而她最后的决定是因为这些镇民做错的事,而将他们全部枪杀。这就修复了善吗?这依旧是巨大的傲慢,由权力托身而出的傲慢。

  没有人能够逃脱傲慢,尽管所有人都付出了代价。而这就像个局中局。每个人都被自己揭穿了道德的伪善。而最后格蕾丝所谓的幡然醒悟,又是多么的讽刺,从天真的伪善中觉醒,又掉入了极端的善恶。人性是禁不起考验的,是软弱善变的,而这一切又都是恒常的。影片最后说,当云朵浮动,又一丝光线照耀在狗镇上,当初仁慈的光,仿佛再也遮不住这丑恶;与其说是仁慈的月光,不如说是格蕾丝自己天真的仁慈幻想

  《狗镇》观后感(二):值得深思

  豆瓣上记录,这部电影我是在2012-4-28看的,下面是当天写的短评,:

  “for me, the best. firstly, its cleary pronouciation let me have the chance to do listening practic to improve my enlish. Second, profond, reality, trueness, as if occur beside me, so chilled to the bone. Third, not understant totally, I do not know the way out, the solution?”

  今天2012--6-4,最近,看了30 days 节目的级简短的介绍。 我想一定是深受触动,虽然看这个介绍不超过3min,因而让我今天又想起来这个电影。 我的新感悟是,只有深入一个和你自身物质条件/精神层面迥然不同的情况,你才能真的了解到哪种阶层,也才能够有更多的理解,摈弃更多的偏激偏见和偏执,也才能够更多的甚至真正的了解自己。

  2013-1-29 写:

  关于善良

  善良,人们常常提起的。 每当人们提起她,一定是一个好词。那么什么是善良呢? 善良本身是一个自己定义的词,每个人对她的定义不同,因此善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所不同。而有时候,这种差异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失衡、甚至冲突和矛盾。一方认为已经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行为,用另一方的观点看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可笑之极的自私。此外,我一年前知道,且最近才深深认识到的一点是:原来善良有时候还是万恶之源……

  人文的东西没有像理工科一样有精确的定量,也没有任何国际标准表明满足什么条件之后就可以叫做善良。其实善良是每个人自己心中定义的。比如有人觉得我只要不欠你很多钱,还你斤苹果就是善良;看到你晕过去了,只拿走你的钱包并没有告诉贩卖器官的朋友就是善良;看到你被欺负了,不上去也踹一脚就是善良……有的人对善良的要求可能就要高一些。看到你被人欺负了,一定是上去拔刀相助;看到你晕过去了,一定马上报警守护你醒过来;欠你钱一定及时换上并附上利息。更有甚者,会把这个次放到道德的范围之内,给她附上神圣的光环。(我这样的表述方式,透漏了我对善良道德神圣化有否定因素在里面。但是,我的文字不表明任何立场,不是批到一个树立一个,每个人的观点想法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想法正确,换个情景可能就变得错误。)

  既然,善良这个词是每人自己定义的,那么她是怎么被定义出来的? 我的研究或者说是观察表明,有以下因素会决定善良是如何被定义出来:其一是父母的观念,比如父母素食,可能会对孩子的素食行为造成影响。父母的影响很重要,因为人更倾向于相信他所信任的人的话及观点。一般而言,人都是信任父母家人的。其二,每人自身的成长历程和人生经历,也就是自己受外界环境影响反馈的过程。亲身体会过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被勒索至破产,也许会对此类行为的底线重新划定了。其三,每个人所受的教育。 教育一定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这里所说的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报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读书,看电视和朋友交流,工作经验等等。其实这些过程简单包括两个部分接受和反思。接受别人告诉你的,经历并反思后的就是一个界定善良的过程。世间人有如此之多,每人又都有自己或悲或喜或好或坏的故事。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真不是易事。但是,至少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害人,不损人利己,是善良的底线;向前、向上、积极是对的方向。人是千差万别的,人又是感性的,因此,你觉得还斤苹果算是还钱,对方可能感受到你的这个行为极大的损伤到了他。因此,人们之间要磨合,或者说这种磨合就是包容理解和亮出底线的过程。

  如果抛开所有规定约束,完全靠利己的动物本能,世间会在相互厮杀中内耗。在没有规则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会为了生存成为你的敌人。 指定规则有时能一定程度上保证一个群体将精力一致对外,最大程度的保存整个群里的战斗力和生存力。善良也属于规则的一种,她是一种维持群里平和的底线之一,是增加人们关系、促进人与人相互紧密联系的作用。用好了,会起到乘法作用,用得一般只不过是加法作用,用不好甚至如前所提到的会有恶果。人类各级社会中都有各种规则,都发挥着平衡社会内部,从而加速向前,目标一致的作用。

  但是,有时候,这种约束会成为一种羁绊。当善良面对人性中邪恶部分,而且当善良不断妥协,且对邪恶没有惩罚的时候,就是对善良的亵渎和戕害。我观察过一些人,发现满足是最高的幸福和谐(个人观点)。比如,一个家穷的人,在终于有些钱,终于到了城里时候,一般小时候很难吃饱或者吃好的人,会加倍补偿。比如一个减肥的人,在熬不住的时候,会加倍的吃……这里的例子很多,我想,也许因为,原来太缺乏了,所以为了平衡,为了满足,所以才要加倍补偿。于是,当善良一味让步,善良一味被步步紧逼,当条件允许的时候,这个善良的人往往会做出令人震惊的行为,此事往往看不到善良二字。 这是善良恶果之一。 另一个比较好理解。尤其对于把善良至于道德高度的人,往往对别人的善良行为的内心是对自己的高估,或者说是自傲,高傲。他们认为自己是无尚圣洁的天使,善良的让步是对不善行为的鄙视和瞧不起。 想想,这已经是一个真理向前多迈一步的境界了。 其次,人性决定了你的让步就会使他更近一步,结果邪恶被慢慢认为理所当然,底线不断被重新划定。 渐渐的种种恶行,那些为受此刺激前也许还认为不好的行为,现在,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了,于是恶行有时就在所难免了。或者有的人已经不经思考的跟随者改变自己的善良标准。所以,有时善也是万恶之源。而且潜移默化的最后甚至可能造成撕心裂肺的后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善良,依旧不会有统一标准。然而我们当意识到的是,要保障自己思维的畅通,要保证自己努力的反思,要保证自律。

  《狗镇》观后感(三):字数有限补充短评

  这个形式很引人入胜啊但可能有点超现实感所以情感没有陷进去所以没那么压抑,嗯…压抑的题材适合这么弄啊…又是批判主义文学里常见的虚伪,这种虚伪比宫斗的虚伪还讨厌,宫斗的虚伪是想要靠演技尽力隐藏在表面下的,而中世纪虚伪是不打算隐藏的尽人皆知的人人虚伪,女主瞬间真正变成黑二代,爽瞎了!

  啊…想了想为什么没有像机油看的时候中途会停下来说好压抑,我想大概我还是觉得没有真实感,还是不太相信人是会这样的…觉得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故事,结局很爽。但看完有一点点怕,啊对,是怕,虽然不相信人是会这样的,但有点怕难道真的存在这样的。

  女主一开始觉得像王菲和泰勒,后来觉得像生化危机女主,有时候偶尔有几个瞬间像梅格瑞恩~

  《狗镇》观后感(四):不会写影评还强行力荐的某台

  这是我看到的道具最敷衍的电影 没有之一

  刚开始看完我觉得这忒夸张了吧~~

  后来发现 并没有 人不都这样么 只要处于精神状态正常范畴内的人在现实世界里展现出来的都是真善美 最不济也是个冷漠 恶心的脏的臭的 都是慢慢接触了才知道的 或者在你不知道的网络世界里展示

  这篇传说是可以治好圣母病 并且是挺过艰难的160分钟 靠最后十几分钟爽爽爽

  然而并没有 看完最后十几分钟之后更压抑了 然后安了一个傲慢的讨论 好莫名其妙 我觉着就算是女主不傲慢也会被搞得很惨的 因为就是这样啊 大家都在互相试探底线 然后评估触底风险 然后得出来对待你的态度 比如女主 因为被通缉 所以就算伤害了也没有关系啊 伤害了该干嘛还得干嘛呀 如果女主刚开始被那啥就喊我爸是李刚 那应该是不会出大事儿的 不过很大可能别人也不收留她了

  然后关于伪男主(真男主可能是女主爹?)刚开始我不太能理解他态度的突变 真的是一言不合就要搞死你呀这种节奏 后来 我觉着整个事情可能就是伪男主布的局 伪男主和那个第一个强奸犯都看透了狗镇隐藏在生活化下的恶心 所以伪男主在找一种试图能打破局面的方式(强奸犯选择随它去) 然后女主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一样出现了 真心是好人选啊 美丽优雅还单蠢 更重要的是向往如齿乡村生活 所以。。。。

  其实也有可能就是傲慢吧 一百个人一百种解读 反正看得挺难受 未成年人不要看呀~~有不适合的镜头

  《狗镇》观后感(五):获取到索求的过程,人性禁不起考量。

  一个封闭的小镇,生活是如此安详。人们一生信奉着知足常乐的人生信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为人道的小小缺憾,但总归每个人都是善良的。

  一个陌生女人伴随着枪击声闯入他们的生活,给这群安平乐道的人们带来了未知。

  人们试图学着接受,当格蕾丝一家家的敲响邻居的房门,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时,他们婉言的拒绝着。他们认为没有什么是自己不能完成的,也没有什么是需要靠接受而获得的。

  当格蕾丝渐渐融入这个小镇,当人们已渐渐的学会接受。这个小镇是美丽的,人性笼罩着善良的光晕。

  但是一切平静被警车的到来而打破,向一颗定时炸弹投入无声的湖底。给这平静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恐慌,但人们选择再一次的保护接纳这个刚刚到来的新邻居,生活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

  但警车第二次划破小镇的平静,新贴的告示是巨额的奖赏,人们沉默了,害怕了,更或许是诱惑了,没有人愿意承认。表面上没有人改变,可是人性是经不起欲望考量的,人们开始提出要求,让这个善良的女人做更多的工作。人们开始威胁,以或许肉体上的满足。不知不觉中人们开始改变,或许可以说人性最自私最丑恶的一面昭然若是。不需要理由,索要变成了理所当然。

  强奸、欺凌、侮辱、污蔑,格蕾丝默默的承受包容着一切,因为她纯净的心里。她觉得逃离,却换来了心爱人背叛。再一次她受到了身心的打击,被那坚固的铁链锁着,像狗一样的被圈禁着。

  人们不需要在找任何理由却给自己的肉欲以借口,格蕾丝成为了镇上每个男人的发泄工具,除了汤姆。对于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格蕾丝麻木了。

  当汤姆发现了自己喜欢的女人除开自己以外,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心中的不平衡,扭曲在慢慢的膨胀。当他再次被拒绝时,他选择放弃,既然得不到格蕾丝,那就不能成为全镇人的敌人。在一起,他出卖了了他。拿起了那张卡片,为了上面那诱人的数字。

  人们开始慢慢的等待,期待,盼望着某些陌生的来客。汤姆开始逃避格蕾丝。

  当汽笛声由远到近,渐渐试过那段泥泞崎岖路,人们列队欢呼。

  当格蕾丝被从枷锁里解决出来,坐在父亲的身边,她依旧极力为这群在父亲眼里只是“它们”的人辩护。

  当她再次走下车,环视周围,感受周围的一切,她看到了人们的丑恶。当汤姆再次来到他面前冠冕堂皇的阐述着自己的藉口。格蕾丝厌倦了。

  逃离父亲,是不想做父亲的同伙,成为黑社会,因为她相信世间是美丽的。

  她接受父亲的权利,为了屠杀。初次到来镇上的美好已不复存在了。甚至亲手解决了汤姆,那个一直“解救”自己,却也是将自己推向劫难却依旧虚假伪装的男人。

  火光吞噬了一切,唯一幸存的是那条惊慌狂吠的狗。

  欲望吞噬了一切,包括人性。人性毁灭了一切,包括一颗善良的心。

  《狗镇》观后感(六):狗镇

  电影狗镇初看影评说很棒,但真正看时才发现电影居然长达三小时, 而且还是以剧场化模式呈现,网友笑谈 此剧最大投资一定是在请女主上。甚至最后镜头出现的狗都差点是假的。 第一篇章 甚是乏味,但整部剧耐下性子看完实在耐人寻味。

  起初小镇看似祥和 人性善良 淳朴 彬彬有礼,可落难的女主被镇里人发现她似乎是个重金悬赏的逃犯 需要镇里人庇护,他们有权决定女主去留后,镇上人慢慢转变了态度 似乎抓住了把柄 要求报酬,小镇人都深信自己朴实善良,但温水煮青蛙原理使小镇人最后贪婪,肆意残暴终信自己依旧善良 可面对女主时却以为她无所依和女主的善良容忍所有人对她慢慢留出獠牙。就像故事里小胖孩说的“如果你不打我,你就不会受到尊重”可他明明知道 女主因为怕镇上人赶她走 不会做出格的事情,所以小孩也会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做出挑衅之举,在慢慢以为她没办法反抗后更为妄为剥削。最后男主打着善良的懦弱性格,在和镇里人商讨过后背叛女主 报了警 想得到更多的报酬 总归贪婪结果却等来了女主父亲的屠镇。

  他们该被原谅吗?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任何人都觉得他们罪该万死,但女主是善良且傲慢的 她在像父亲讲宽恕他们。她一直以上帝的目光去注视着这些变质的人心。她说如果说她作为镇上任何一个人 而非自己她似乎也会这样做。所有人都会以为自己善意的索取应得报酬时 是不是 有一个人不去索取就会觉得自己亏了 毕竟包庇她是镇里人的付出 那是亏欠的 应得的啊!当悬赏一再加价 那他们是否觉得自己应得的更多。她起初不愿意待在父亲身边是觉得残暴 想寻找心中的善良,可当她来到这个淳朴善良的镇上时 发现人性本如此。

  电影里 女儿问,既然狗是遵从本性,为什么不能原谅呢?父亲说“但狗能学会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果你每次在它遵从本性的时候都选择原谅它,那它就…忘了。”所以故事的最后女主选择让他们得到应得的结果,而不是站在上帝的角度赦免。

  人不如动物,太过聪明,会适应,会思考、在恶的狗也会被驯化,而人不是。为什么没有杀最后的狗呢? 因为唯独狗没去索取所有人都得到的报酬。

  七宗罪本就人的天性 甚为压抑的电影。

  《狗镇》观后感(七):狗镇:我们被上帝遗弃,为什么自己不做上帝?

  最可靠的缄默不是闭口不言,而是张口说话。

  有人问我为什么很讨厌接听电话,无论是多么熟悉的人。

  不接电话,几乎成了我在朋友圈内最为显著的特点。

  如果谁有给每个不同的人打标签的癖好,那我得到的标签则一定是拒绝接听任何电话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甚至在软件上发自己的语音,我都会觉得是个很无聊以及诡异的行为。

  发语音这个动作的产生与结束,对于我来说,是最为机械性的,唯有在完全不想要通过文字表达的时候,将自己的意思用口述的方式传递出来。

  而本身在这两者之间,就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文字的斟酌是人类的表达行为归于理性的思维体系,而口述与说话,含有最为讽刺意义的非理性,一种野蛮的行为。

  但是就在不久前,我很认真的接了一通电话,将近两个小时的通话时长,我仿佛把此生要说的话全部一次性说完了。

  语言表述能力在复杂的思维面前总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我所要说的,与我脑中所想的绝对不可能相同。

  朋友在电话那头诉说着自己这些年的生活,我听着,一边在地铁上观察旁边的行人,同时也千方百计的将自己这几年的生活向朋友靠近,从而获得他的认同感。

  我回忆了很多个以前自己根本就无从关心的人,就似乎我一直很关心他们的生存现状一样。

  但是,人总是落在别人的故事里成为一个小小的元素的。

  我不相信语言。因为大家都在表达,就似乎谁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一样。这在某个层面上,与生活中有关于“表达”的经验相关。人性得到了充足展现的空间,每个人都拥有了表达的能力,相对于某些人而言,这反而是一种空间的浓缩。

  当我们说出的话再也没有人来倾听与关心,这构不成一种表达经验的完成。

  表达是双向的。必须是诉说与倾听同时进行,才能够进入将此次交流活动录入意识深处,在脑海中留下一些不能抹去的东西,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达经验。

  然而就连我,也不能够找到跟世界上如此多的人对谈之后,能够真正让我在脑海当中留下不能够抹去的语言印象的,真是寥寥无几。

  而出于对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关系的信任,以及建立在此种信任的基础上的善良,在"寥寥无几”这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面前,变的即将倒塌。人难免不会产生畏惧和恐怖。

  意识到不同人的心灵深处的恶,这是一件很悲怆的事情。交流让人害怕,因为在任何形式的语言当中,沟通的双方从来都不是一对一的,更没有最切合当下境况的合适话题。

  以前常听人说,就在那个位置,环境以及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合适的人,然后交汇彼此的一个眼神,就能够得到心有灵犀的感动。

  这种浪漫主义的做作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就算是存在我生活的周边,那也是显现出愚蠢至极的表象。

  《狗镇》中似乎在反对一切的过程中,希望人们去感受这些躲藏在人性背后的巨大黑洞。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美好夙愿在一场大火中燃烧殆尽了。

  拉斯·冯·提尔将沟通和表达过程中仅存的一点有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一步步的深化,从表象深入到肌理,从而将所有人都过渡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到最后,枪杀在他们腌臜和脆弱的灵魂中,也留不下半点痕迹。可能是因为这些灵魂早就消失了。

  01

  个性决定论

  人身上总有那么些不可制约的东西存在。也正是因为这些称之为个性的东西,我们日常对于光明的幻想才得立基。

  这些坚韧同样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让本来暗黑的生命充斥了某些依恋的本质。

  所以我想,这也许就是如此多的人去渴望幸福与快乐,并且依恋着美好生活的动机。个性比较能够容易产生人们称之为生活的东西,人们首先有了生活的习惯之后,而后才有去思考的习惯,当然懂得思考之后,人是会变的。

  我跟年轻的时候一样的叛逆,而且我坚信每个人的骨骼深处也都有叛逆的元素存在。例如我也曾离家出走过,由完全对于无牵无拌的自由状态的向往主导生活的整个重心,就好像生活中永远也不会存在痛苦,存在众多未解的疑团。

  但是在多年后回望那段渴望离家的日子,倒是对于那种自己从未得到的人生,以及即将给我自身带来的意义确信无疑的。

  当我真正的参与了当下的这个生活时,我开始逐渐淡忘了青春时期对现在的向往,而变得虚无和不断的失望。

  我有一次说,我这个人啊,就是由我自己的个性决定太多了,导致我不断的碰壁。我似乎有类似于绝望的荒诞性。人生是个自我被放逐的过程,就好像是内在的矛盾论。

  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将我对于自己生长过程中的孤独和对于希冀未来的期望完全逻辑混淆了。以至于我逐渐的丧失了拥有情感的能力。我就似乎是生活的抛弃者,跟当下的存在之间,永远也不能够达成和解。

  这种离异的关系在格蕾丝身上正如同我身上一样明显。

  在电影交代了狗镇这座村子之后,GRACE穿着一袭残破不堪的黑色长裙出现在幽暗的灯光中,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座村子的那条名叫MOSE的餐盘里抢夺那一根带着肉的骨头。她宁愿落魄不堪的闯入这样的一个偏僻的山间小镇,也不愿意再承受虚伪和杀戮的生活。

  在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GRACE思想蜕变实录中,刚开始的落魄和窘境,正像是对于她后来论题的一个长效铺垫。

  往往人们都不太能够理解,那些生活富足的人们,在摆脱了困苦之后,可以说能够通过金钱得到自己任何想要得到的东西,还能够有什么困顿和痛苦可言?

  在物质条件富足的情况中,想要摆脱当下的生活方式,对于从未拥有过此种生活的人来说,无非只是一种心血来潮。

  但是根据GRACE对于到达小镇上,用拥抱所有人的心态去迎接全新的生活方式,哪怕是经受之后如狗一般的折磨与虐待之后,也从没有表达出半个不愿意。

  这是一定程度的清醒,并且通过这种苦行的方式,抛却了享乐的安逸和舒适,而从痛苦中寻找到精神世界与实在界之间的平衡。

  在苦行中去找去享乐,可以在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找到生活舒适以及丰盛的一面,你能够从他人对待你的友好态度中,沉入到社会最底层的世界。所有善良与单纯的人们,让GRACE将自己的人性与狗镇这些村民的淳朴能够形成双重的反映。

  在TOM的帮助下,她被狗镇收留了下来,所有的恶灵就像隐藏在黑色的修道服下面的魔爪,用一种单纯的、不经世事的外在迷雾蒙蔽着。

  这个小镇上的人都过着一种安逸、恬静、不被打扰的人生,GRACE的出现让他们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震动,而在刚开始,从她的外表以及对于幸福生活极力追求而表现出的和善所引导着,人才称之为人。

  整个前半段的叙述,都是在着重放大狗镇的人与GRACE之间如何实现一步一步的共存的。人与大地之间,与山峦之间形成了和谐而美妙的关系,就像是时刻都在等待一场节庆的降临。所有人都在这场庆典中带着神秘的面纱,并且也从没有展现真实面目的需要和愿望。

  身份、艺术、地位、个性特点都成了掩盖和打扮“人”这个概念。

  “都是胡扯,他们大可以保持原来的样子的,毋庸置疑。那个蒙蔽人的举动进行的如何?”

  “我并没有试图蒙蔽任何人。”

  “我是说道格威尔还没有把你给蒙蔽吗?”

  “我以为你是在暗示我在利用这个城镇。”

  “很有些想法。这个城镇已经从里面烂掉了。如果他明天埋葬在山谷里,我是肯定不会错过的。我没看出这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是看上去你觉得有。承认你是有意来到道格威尔的吧。那树,那山,那简单的人。如果这些还没有把你变成傻帽的话,我打赌,这里的那些肉桂会的。道格威尔有所有你在大城市所憧憬的东西。”

  ······

  这段对话中,CHUCK和GRACE之间互相识破了对方的动机,似乎是在为后面故事的铺垫做出了一个预设。但是这段经典的对白,就仿佛在努力的向我们揭示在和谐的,一切看起来都很合理的故事逻辑背后,隐藏着很多真实,不为人知的,暗无天日的。

  然而GRACE选择了受苦,同时也选择了一种非甘愿的奴役。

  02

  不合人情的群体

  人总是依赖着非自我的主体生存,正如星球一直在围绕着既定的核心轨道公转一样。折射到人的内部,就似乎是躯体、情感里面不属于“我”的东西成了核心,人才经常产生涣散和游离,才有在善意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深不见底的恶。

  我发现我自己也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围绕黑色旋转的怪圈,而这个黑色的核心就是我身上的某个裂变。悲伤和痛苦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快感,我甚至宁愿沉醉于悲怆的生活境地当中,也不愿意出去接触人。

  人太复杂了,带来的是纯粹的地狱般的痛楚。但是正是他者构成了这整个世界,谁又能够放弃去爱呢?不再爱恋着这个世界,那我们的内在就会逐渐走向消极,甚至走向自杀的结局。

  爱恋世界,对他者的爱,往往会随着这种情愫的逐渐深入,人完完全全被这种情感吞噬了。具有启蒙意识的人,会意识到这种逐渐被世界同化和吞噬的感觉,会让他恐惧。

  “突然某一天,我早晨醒来,回想起一生中的事,哦,原来我和他们别无二致。”

  那么这种提示,就是我们心中存在的完全不属于这个世界,也完全不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他是“我”的核心,同时也以“拯救”的使命,在我们对于现实不满的时候,就会跳出来把我们拉回到沉醉于痛苦的生活境况。

  “他人”才是真正令我们坐立不安以及无所适从的存在。

  因为试图越去靠近他们,我们就越被严重的同化,而在这个同化的过程当中,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性别、年龄或者社会等级,那种支配你自己身体的权利都会受到绑架,而欲望等专属于自己的核心,与此形成对抗。

  GRACE在经过TOM的说服和自己的努力讨好之下,终于让这个村子里的人接受了自己,故事似乎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个村庄的善意正如同化剂一般在将GRACE一点点的吸入和接纳,然后融合进“狗镇”这个大集体当中时,一通电话、一张通缉令将美好的幻梦全部破灭了。

  在“融合”的过程中,狗镇中所有形形色色的个性特点都逐渐趋同与一个方向——害怕来自外来力量的侵袭与伤害,而在这种畏惧面前,与人性相关的内容以及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联系,都不能够立足。

  狗镇在变化。人群在变异。而这个不可遏制的过程,正像是GRACE用自己的极度忍耐在将每个人内在的善与恶进行调和,甚至她渴望用自己的生命去组织这个不可遏制的发展。她承受了一切非理性的强加在她身上的东西: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尽管所有的人都越来越索取无度。

  在跟TOM的交谈中,他告知GRACE这个村上的人为了希望她补偿和感恩这个集体对她的收留,想要给她增加工时。GRACE需要每天去往每个人的家中两次。而在这忙碌的日常过程中,她经历了所有人的冷漠、讽刺、轻薄、奸淫、陷害、奴役等等,施加在弱者身上的所有罪恶,她都完全体验到了。

  为这,她就已经想要逃离现场,想要回归到那个靠着强权来统治和维系的持续的社会。

  TOM至少还在给予,爱情是GRACE在这场惨无人道的奴役社会中生存所唯一存有的希望。她需要TOM帮助她逃离这个人性逐渐变异和畸形的小镇。

  但是她根本逃不出去,至少奢望通过本的货运车想要逃开,这个希望近乎不可能。

  本在运送苹果出城的途中威胁她,以与她发生性关系作为条件。这个场景十分明显的揭示了一个悖论,以人构成的时代,隐藏在道德律令的表象之后的是淫荡的邪恶的“主体”,这些人的内核是张牙舞爪的,黑暗的,是超越于自身道德约束的。

  后来GRACE被当做了一条狗,在脖子上拴着铃铛,并且挂住了一个巨大的铁块,用以防止她再度出逃。而伪君子TOM是这群人中唯一的知识分子,他具有围绕着这邪恶以及不堪的事件本身,提出其中真正的道德层面背离和事件发生的邪恶命题,这是他义不容辞的义务,同时他作为一个创作者,在这场事件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使命感,这是对于作者来说再兴奋不过的存在了。

  果然,他召集了狗镇所有丑陋的人们,让GRACE发声阐述自己遭遇到的所有罪行。拉斯·冯·提尔让这个时候的狗镇下起了雪,就像是上帝要给这个故事来一场终结者的预言。经过GRACE的冷静的阐述之后,居民们矢口否认自己犯下的罪行。当然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内核如此黑暗以及邪恶。

  TOM颤抖着声音说道:

  “我要你们来听,可你们来了只会为自己辩护。对不起,这使我太吃惊了。看到我的朋友们竟然表现的如此粗鲁,”

  在这个时候,TOM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也面临了一个抉择:一个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他因为GRACE,为了创作生涯中对于浪漫主义的美好期许,需要与他们结怨。另一个则是他与这个镇上的人为伍,融合进这个共同体当中,而需要做的就是把内在的叛逆、个性主义的东西完全抛弃,用诽谤与指责,去指摘GRACE表现出的上帝之爱。

  他选择了前者。正如大多数人一样。

  他感觉到GRACE的对于他的失望,是他的莫大的羞辱。

  03

  以暴制暴

  残破不堪的古旧历史,总是需要回头重写,因为这才是将已经发生的事件以及改写既定结局的唯一的方式。

  而在既已发生的历史事件中,你的个人立场有多么的重要?

  很多个作家想要在矛盾中的双方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发表意见,也不参与局势。而在拉斯·冯·提尔的叙事结构中,不存在中立这回事。要么生存,要么死亡。这是必选项。

  谁能够敢于面对自己最为核心的信仰最为真实的状态呢?我不能,看文字的你自然也不能。甚至连阅读与写作这回事,我都必须承认,是我与某种内在的不可知的东西之间的交谈,我带着伪装的成分示人。

  狗镇的民众都是平凡人,带着可恨的贪婪与劣根,正如不同的民族一样。有时候我想,导演给到的这种屠镇的结局是不是过激了?也因为如此,他遭到了众多的非议。

  而当我试着揣度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表述的重点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人”的建立和倒塌,在GRACE经历的所有事件中,正是试图发现群体的“人”的尊严,从开始的幻象到逐渐破灭的过程。

  导演想要在电影的开端赋予这个千万个小镇中最为平凡的一个以人性。他们善良,接纳一些新鲜的事物,同时对于弱者也保持着高度的同情和接纳。

  小镇上的人当然具有人性,这是道德约束产生的表层。而当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不道德当做一种可以辩解的自然现象,磨灭了是与非的分界,他们内在存有的那无法分享的部分,就如同在逐渐腐烂的残躯。

  GRACE在被套上狗链的那一刹那,导演让上帝死了。

  这个小镇令人作呕,但是在丑陋不堪的同时,却以崇高的、友善的、光芒四射以及安宁的幌子,临摹出一个“城堡”。卡夫卡笔下《城堡》至少是有上帝存在的,而且上帝无处不在。而狗镇没有。

  拉斯·冯·提尔的焦虑是卡夫卡的焦虑的某种后现代的演变。

  如果有上帝在,GRACE在被绑着看自己用尽心血购买来的陶瓷玩偶的时候就应该出现;

  在狗镇的男人们都把她当做一个牲畜来实施强暴和轮奸时就应该出现;

  在TOM打电话给那张名片上的联系方式时就应该出现;

  ······

  在人性涣散的结局中,这个小镇的伦理全部溃散了。

  最为冷漠和严峻的恐怖主义,这些存在于人性底层的最为骇人听闻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观者的道德理论相向而立。

  如果没有灭亡和死刑存在,这个小镇依然在这个世界用一副慈善的面孔戕害任何软弱的人,这必定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恐怖主义游戏能够安然无恙的进行下去,正如GRACE在电影的最后与自己黑社会的父亲之间的对话:

  “什么时候我能够得到你所说的权利?”

  “现在吗?”

  “马上!”

  “为什么不呢?”

  “那就是说,我也立刻负有责任了。我将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比如道格威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从开枪打死一只狗,把它钉在墙上开始,比如在那边的灯下面,也许是会有帮助的。有时候是这样的。”

  “这只会使全镇害怕,并不会是它更好。它还会发生,有人路过,表现出他们的脆弱,那就是我享用权利达到的,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使这个世界好一点。”

  我问周边电影领域的朋友,《狗镇》算不算一部伟大的电影。

  有趣的现象是,那些内在希望为上的人们,积极的乐天派朋友们简直不能够忍受这部电影一分钟。甚至对拉斯·冯·提尔的所有作品都批判的无以复加;而另一派将生活看做是空洞的,重视内在欲望和痛苦炼狱的朋友则褒奖有加,称呼导演是当代国际上屈指可数的大师级人物。

  造成这两个不同观念的对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站在后者的立场。

  在这个实在界被上帝抛弃的时代中,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去做上帝?

  《狗镇》观后感(八):MOSS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很纠结题目的,我反复用了很多的名字,诸如《狗镇观后感》,天使,恶魔等题目,最终确定下来的,就是那么一个名字,moss,一个在电影《狗镇》中,一次都没有出现,仅仅叫了几声,的真正的狗。

  首先,请原谅我的文笔,亦原谅我的心态,毕竟,一直都存在着的一千本哈姆雷特,狗镇给我的感触颇多,正如之前看的介绍,《狗镇》让人绝望,绝望到最后的天使grace拿起屠刀,对付狗镇上的人的时候,再脑海中的绝对不是残忍,血腥之类的词语,再脑海中的,久久不能散去的,就是爽快把,那种仿佛自己就是正义的绝对,终于看到黎明的曙光般的邪恶,让人不寒而栗,让人思考,你似乎找不出里面人性的瑕疵,但是你又发现里面的人性的脆弱。每一个人,都反映了那个时候,那个场景下面,人性的正常表现,然而每一个人,又是如此的扭曲,以至于到了后来,你看到他们的虚伪,你看到他们的残忍,性欲,你会觉得讶异,然而一切又是如此的理所当然。

  当grace像一个天使一般降临在狗镇,当一个人毫无保留的善心展现再人们的面前(注意时毫无保留),人们的反应时什么,当习惯性的对一个人好,人们开始的感激,到了后来的习惯,然后到了后来的厌恶,抱怨,再到后来的要求更多,完全不顾及施恩的人的感受的凌虐,残忍,冷酷。我也是,大概很多人都是,比如对于母亲,每个人在小的时候,总会感激母亲对自己的好,我还记得小的时候,我妈妈一直会跟我说一个事情,说有一次,夜里很黑,我和母亲在走夜路,那个时候,我自己也害怕的不行,我站在妈妈的面前说“妈,你放心走在我后面好了,我是男人,我要保护你‘这是母亲最喜欢说的一个段子之一吧,大概是比起后面的烦躁,叛逆,抱怨,母亲更希望自己记忆起的,是这些的记忆吧。所以,至今为止,见到母亲,我都是略显愧疚的,每次我的叛逆心理涌上心头的时候,每一次我想拒绝母亲的决议的时候,我更加习惯于想很多,然后听母亲的话,让她开心。但是,最多的时候,我大概知道,什么样子的自己是母亲最喜欢的样子,所以,我也习惯于做一个努力,正能量,开心随性的自己。我是一个刚刚失恋的人,也许并没有像别人在失恋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自拔(或许是因为自我的分裂,我总能在最痛苦的时候,把自己分成两半,屏蔽痛苦讨厌的情感),但是,狗镇让我想起的是以前的自己,而且和前女友之间的种种,我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善良,心软。并不是自吹自擂,并且,这一些特质,也没有什么好吹捧的,在实际交往,我趋向与做一个心软的人,或许不是太会追求自己的女生的类型,往往是被人追求,当被人习惯性的喜欢上以后,不顾自己的感觉,到了最后,最终都会爱上对方。我和EX的情感就是如此。开始好奇,认识,习惯,厌倦之后,却又心软,遇到真正喜欢的,还是心软,到了最后,放下心来喜欢,却被人伤害的体无完肤。上天的讽刺,往往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让如此多的人,不再相信科学的光辉,总是相信报应。我之所感概颇多,大概都是因为,我和grace的情形的相同,当一个人彻底的交出自己的一切,交出自己的善良,交出自己的心底,完全相信对方的时候,或许这个时候,对自己的伤害才如排江蹈海般的袭来,让自己完全没有防备的,彻底的被打败。

  但是,我也是不那么绝望的人,在看电影之时,我曾经想了很多自己要是如grace一般,会怎么做,开始的时候,我是恨grace的,因为她的纵容,才使得人性,因为邪恶而扭曲,因为自己什么都可以答应,什么都希望帮到别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纵容了罪恶吧,但是,仔细想想,在那样的环境下,grace或许也有无奈之处,我们习惯性的认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面对与心地善良的grace,我完全不能这么认同。在那样的环境下,grace能做的一些,大概只有,相信人性了吧,我或许会在第一次收到伤害,就会远远离开这个dogvilli,离开即将要变坏的一切,或许,我是没有那么grace那般的相信人性,所以到了影片的结尾,我也没有grace那般的绝望,grace到最后与父亲的争辩之时,依旧相信狗镇上的人们,在与父亲争论的时候,她父亲的话我觉得很对,或许grace才是最傲慢的一个人吧。

  我不认同grace的观点,亦不认同grace的绝望,但是,要是真的到了grace这般的境地,我大概会抱上那个我对不住的,叫做moss的狗,离开这个小镇,因为我始终认为,人性的虚伪,人性的贪欲,从来不应该被否决,但是,也不应该被测试...

  《狗镇》观后感(九):负重不能无限制忍辱

  好吧,我承认,开场舞台剧的风格不吸引我,我几乎想放弃。

  好吧,我承认,我庆幸自己坚持看了下去,被情节吸引,最后被震撼,心理受到撞击。

  几个深深触动自己的片段:

  ——当grace行将离开时,第十五下钟声敲响,狗镇全票通过留下grace,人性的光辉仿佛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警察第二次来过后,狗镇的人们认为必须让grace干更多的活才值得他们冒险继续收留她,从这时起,一开始温情的面纱被掀开,预示出事情的发展方向。所谓不需要被做的工作竟然那么多,人就是不能被惯着,狗镇的居民为蹬鼻子上脸作了行动上的注解。

  ——运输车停下,ben爬了山来,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就是这个意思,别跟我说你对我有多和善,此刻我只想把你的裤子脱下来。当你睁开眼,对不起还是狗镇,想跑?怎么可能?刚才?是的,裤子白脱了。

  ——那个巧妙的防逃跑装置,真是盖世无双。

  ——第二次的全镇大会,grace陈述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她离开后,这是个微妙的时刻,人们都会因为气氛和心理的影响而从众,结果可能走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结果第一句简单平淡的话把大家引向其中一个方向,不利于grace的方向,他们说她说的都是谎言。

  ——tom选择背叛grace,不是因为grace竟然不同意唯一没有强暴行为的自己亲近她,而是因为她看穿了tom心里的犹豫、矛盾和挣扎,他不能允许这个,即使她是在善良地安慰他说这可以理解,他要这个威胁隐患彻底消失。

  ——grace身份揭开,最终她作下屠城的决定,采用残忍但公平的手段,含泪观看,并亲自扣响了顶在tom头上的扳机。

  如果不是观看这部电影,我从来没意识到自己是存在这方面问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不正确的、错误的、危险的,但是我从没真正意识到这点。那就是,我和grace一样,总是用善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物,我愿意相信大多数情况下的美好,信奉要常怀感恩和宽恕之心,我达不到忍辱负重的境界,但我愿意相信感化这件事,并且乐于原谅。尽管影片后半段的虐待已经让人不堪忍受,但最后面对是否屠城的选择时,我还是和grace一样彷徨,无法对一条条的鲜活的生命无动于衷,哪怕这些生命是不高贵甚至肮脏的。最后,电影告诉了答案,我在90%的程度上是认可这个结果的。不是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能纵容和原谅,否则只会变本加厉,会使事情发展的方向更不好,如果导致的结果是更坏更差的,那就应该阻止。就像grace和父亲说的,如果只是把狗的尸体挂在钟上,只是警示,他们会更害怕,达不到使之忏悔反思的目的,而一旦又有条件,那些邪恶的部分就像烧不尽的草一样迅速成长,事态愈演愈烈。不过还是有点困惑的,因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杀人灭口这件事从施动者的角度看就是正确的,但这真的是正确的选择吗?特别是对很小的孩子?是的,否则小孩子长大的过程身心都是不健康的,而且会留下后患,但这难道就丝毫都不是在找借口吗?

  《狗镇》观后感(十):一点感想。

  看完电影以后只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五分,但是同时的短评却不知道写点什么,什么都无力。于是干脆什么都不写。

  本来也没打算写长评,但是刚刚点开看了几篇,写的都不是我最深的感受,所以想自己写一写,想一想,记录下来。

  电影布景很奇特,像是戏剧。我首先是被这一点吸引。前几天看了一点之后因为觉得乏味,没看下去。刚刚看完以后感受最深的真的是人性。

  看到导演名字觉得很熟悉,看到一篇影评提到黑暗中的舞者也是他导演的,我这才知道熟悉的原因,那也是一部在我心里当之无愧的五分电影。这两部电影涉及最深的东西就是人性。

  有一篇影评中解释了Grace一词在英文中的意思,我觉得真是挺有深意的。韦伯词典中做名词释义,

  第一类含义:恩典,慈悲,而这种恩典与慈悲大多来自于神 (a virtue coming from God)。

  第二种含义大体上说,是恩惠,恩典的意思。比如说, a special favor。

  第三种含义指人的风度,魅力或者美德;似乎这层意义是从上面的含义衍生而出。比方说,a charming or attractive trait or characteristic。

  狗镇的居民在刚开始的时候也许苛刻,有点冷漠,但算不上不善良。之所以不肯收留G的原因,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从不有求于人,而这正是汤姆指控他们的。汤姆好像一直致力于唤醒小镇人们的良知或是某种东西,G的到来正是契机。查克那时候说,这个小镇已经烂掉了,腐坏了,这也是当初他不愿意让G留下的原因,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个身陷其中的受害者。我觉得这是一种善良。两周后,当大家投票表决,所有人包括查克,都投票让G留下,这是一种温暖。瞎了眼的老头子因为自傲,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个,从来不出门,G有天戳穿了他,而他承认时候的那种坦然让我看到一种气度,那个什么日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庆祝,老头儿举杯说G的到来让这个小镇变得美丽富有生气了。一切都好像在往着特别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当警察来贴告示,小镇的人们起了骚动,因为这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从这开始,冲突产生。人们也不像从前那样对G 那么友善宽容了。警察第二次过来,小镇上的居民反而没想赶她走了,只是让她干更长的时间,拿更少的工资。查克强奸了她,他不会害怕事情败露的,因为人们一定会相信是她勾引他而不是他强奸她。人们都很擅长蒙蔽自己的双眼,让自己去相信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说法,即使他们自己内心其实也隐隐知道事实。

  现在回头想想,其实最不能容忍的是汤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最后G亲手杀了他。一个人要么好要么坏,做了坏事却依然为自己粉饰,依然觉得自己是好人或想要做好人的,只会让人更厌恶。他没有能力去对抗恶,但也许因为他有更多思考,他知道恶是不好的,但其实他也是这种不好的一份子。他一直批判狗镇想要改变狗镇,他没做到,他本来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当G试图逃跑,我不太理解人们是出于什么心理把她留在那里的。

  我其实本来不懂为什么G可以对狗镇的人们那么逆来顺受,哪怕稍微有一点不愿意的愿望,她都不会那么逆来顺受,都会做出反抗的。然而她一直没有。最后她父亲道出真相,因为她傲慢,所以总是高高在上地怜悯他们,宽恕别人所犯的一切错误。她一直试图拯救这个小镇,当她发现不能的时候,她就毁灭。

  狗镇的居民们会做的事,也恰恰是所有人都可能做的事,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可能不惜牺牲其他任何,这在一个小团体中尤为明显。在电影里,狗镇是一个集体,G是外来者。那么再对比放大一下,当这个范围扩大到国家呢?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有世界大战的原因吧。现在我们大概已经在提倡不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人人平等了,虽然能做到的还是少数。那么有一天当这个范围扩大到地球呢?想到了三体。当有一天,地球资源枯竭,人类无法生存,而我们又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去掠夺和摧毁另一个星球呢?我相信会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