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光》经典观后感集
《幻之光》是一部由是枝裕和执导,江角真纪子 / 内藤刚志 / 浅野忠信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幻之光》观后感(一):幻之光:好好说再见
世上最痛苦的告别也许就是不辞而别,或者是未知的离别,一年、十年、也许是一世,再见,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了。
关于奶奶
影片的开头,女主的奶奶慈祥而坚定地对女主说“奶奶死后想死在老家四国,所以我现在要回四国去。” “奶奶想死在老家,我一定要回四国去。”奶奶走了,渺无音讯,只留下了一个孤单的背影,再也没有回来过。而女主也一直愧疚于心,后悔当时自己没有拦住奶奶的执意离开,也一直无法释怀那个背影竟成了永别。
《幻之光》观后感(二):幻之光
又一个关于失去和感悟的故事,看的过程中忍不住几次出戏,缓慢移动的光影和压抑的色调婉转的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和停滞不前的惆怅,还好轻快的旋律和沙沙做声的大海把人拉回了一丝希望的现实,其实答案很显然,与其等待一个逝去的人,不如放下,就像男主举的例子,调整心态才能给自己一个退路,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
关于失去,关于生死的影片,女主爱人自杀后,携儿改嫁,在平淡的海边生活中,回想起前夫为何自杀而不能自已,现任在海边说出“一道美丽的光在远处召唤”来表明要放下曾经的创痛,让死去的存有安详,也就让活着的不再痛苦。是枝裕和用一种很舒缓的节奏、动听的配乐加上大篇幅的大海空镜头的使用,让整部影片显得唯美,淡化了伤感而赋予生活的美好,重拾生的希望。
《幻之光》观后感(三):宫本辉与是枝裕和的较量
昨晚推荐了6本今年以来所看的优秀书籍,其中三本是散文集,一本自传,一本诗集,唯一的一本小说便是宫本辉的《幻之光》,说是小说,其实也是由一些短篇小说构成,《幻之光》是全书的第一篇,篇幅短小,言语克制,让人难以忘怀。
此书购于台湾,但竖版编辑和繁体字的不适应终究未影响整部作品的通篇阅读感,反倒平添一丝古朴 和厚重。记得是在北京开往杭州的高铁上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车厢微微震荡,将自己带入一段清晰的人生。
“丈夫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夜晚卧轨自杀,我带着刚满月的孩子独自生活。多年以后改嫁,进入一个极为偏僻的海边乡村生活,第二个丈夫对我和孩子都很好,家里还有不善言辞的公公。只是,在我人生的这几年时间当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是你的死亡以及为什么选择赴死而不是向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命题,你离去当天清晨留给我的背影一直在心里无法抹去。”
多年以后,是枝裕和将这部小小的作品拍摄成了电影,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电影中选取的三位主演都清瘦高冷,本身均不善言辞,揉到一起放置于影片中,那种小说里的孤独感和无望感一下就体现了出来,用颜色比喻,恐怕得是融合了高级灰的淡蓝色。
记得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角与第二任丈夫的父亲坐在面朝大海的玄关前,喝着茶,什么也不说。如果说小说的主题是探究生与死,那电影的主题我认为是幸福的奢侈感。可以说,若是没有这部电影,宫本辉在整个亚洲也并不会如此出名。
小说写于1983年,电影拍摄于1995年。值得庆幸的是,我是先看了小说,再选择了电影,因为得到了无限想象的机会后,再由画面将想象定型,这样的体验无与伦比。
《幻之光》观后感(四):是长大让她“懂了”死亡,也“不懂了”死亡——幻之光
如果你喜欢是枝裕和,那这部电影一定要看。所谓“三岁看到老”,这部电影是是枝裕和导演的处女作,看了这部电影,更容易弄懂,是枝裕和的起源 。大部分作者型导演后来的电影往往是早期作品演化而来的。
本片风格沉静内敛,暗潮涌动。是枝裕和藉此树立了自己的美学风格。电影节奏甚至比导演之后的多数作品还要慢,宛如细水长流。
和很多电影导演一样,是枝裕和年轻的时候总喜欢宏大的命题。比如“生死”这个难解的大命题,在是枝裕和导演的前两部电影中,着重做了诠释。而后期的作品中,虽然也有类似母题的提及,却平淡柔和了很多,没有前两部作品那样的“刻意”,急于寻求答案。
和女主一样,刚看完电影,我也不太理解浅野忠信饰演的丈夫为什么自杀,但这就是是枝裕和电影的嚼头和后劲,慢慢回味就理解了是枝裕和想表达的幻之光的含义。
何为幻之光?电影最后的对话说,并不是浅野忠信饰演的男主抛弃了谁,而是在另一边有其他东西在召唤他,比如光,那有幻觉、幻象的光,在远处召唤他的那道幻之光。
是枝裕和女主选得好,女主角江角真纪子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第1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新人奖。看完本片一定会对女主念念不忘的。戏份吃重,可以说女主是贯穿了全片的线索人物。
实不相瞒,我一直想看这部影片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是枝裕和的处女作,另一个就是电影的海报。
海报上的女主江角真纪子沉默、笃定、深邃地望着远方,配上昏暗的色调,整个人充满了魅力,简直在发光。看完电影之后,更觉得这张海报和电影主题十分贴合。
江角真纪子饰演的女主由美子,一直耿耿于怀的是,自己没有拦下执意要独自从城市回乡下终老的祖母,这位极端期盼死亡的祖母之后总是出现在由美子的梦中,没有拦下祖母成了她的梦魇。
祖母的故事,让我想起两部电影。侯孝贤《童年往事》中同样一次次离家,期望回到大陆家乡梅江桥终天年的老祖母;以及张律《图们江》中,年轻时跨过图们江到中国讨生活,老年后执意要回朝鲜的老奶奶。虽然三部电影的主题各不相同,但这种叶落归根的心情同样令人感动。
本片中祖母的离开,让成年后的由美子一直放不下,而后丈夫无缘无故的自杀也成了解不开的谜团。她的困惑或许就是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借派之口说的那句台词“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告别”,由美子觉得自己欠一个告别。
由美子之前不能接受浅野忠信饰演的老公的自杀,一直以为他是因为看不透、想不开,对生活不满,而绝望的弃世,想不到他极可能是带着一种庄严一种宁静一种幸福的憧憬,就像电影开篇所讲的祖母执意要回故乡一样。年少时,祖母执意要走而没有阻拦;成年后,她充满懊悔,正如她解不开丈夫的无缘由的自杀离世一样。是长大让她“懂了”死亡,也“不懂了”死亡。
影片结尾女主理解了“幻之光”的含义,“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换个角度,未尝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幻之光》观后感(五):光影和情绪
看到前三分之一,我一直在琢磨的这个幻之光是个啥意思,因为一直笼罩在黎明前或者黄昏时的那种我从小至今都有感是世界末日时分的光阴中,直到女主再嫁海边,突然就亮起来了,这个色调仿佛是我熟悉的那个是枝裕和,果然没看齐备还是不能说大话,最后又变迷幻了,几场海边山上的远景真的有让人移不开眼睛的魔力,牛叉啊,这就是所谓的幻之光吧,用光影来表达情绪是可以如此直接又铺天盖地的。
至于是枝裕和关于生和死的终极主题,我阅历有限,理解有限,生死这玩意对我来说是严重的又是遥远的,所以很难想的深切,女主一样看得很重,因为更加切切相关,于是想得又太深切,生死的关联,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生命的关联,价值和生命的关联,想太多了光就成了末日幻影了哇,还是没心没肺的人生比较实在。
《幻之光》观后感(六):伤痛会随时间流逝吗
那里,有风声,雨声,海浪声,屋檐下的风铃声,挂钟的钟摆声,人哼曲子声,收音机里的广播声,电车行走声和鸣笛声…
小时候,在我的家里,一个静谧的小镇上,我也是这样,对自然声音的感知度特别高,鸟叫虫鸣,流水微风…因为环境太安静了。所以对于影片里的各种声音,我很有感触。那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空白的,仿佛水流的声音已然带走了我心中的不愉快。大概,安排女主人嫁到那小镇上也是这个意思吧。
长时间的镜头无切换,常常让我误以为这个画面定格了,这种表现手法太有杀伤力了,尤其是在女主丈夫死后。好多这样的长镜头。有门廊,有太阳照进的门窗,有墙上的钟,有门口那好多双鞋子,有屋内的某个摆设。在大海和轨道的拍摄中,更是用了好多长镜头。像是发呆,愣神,任时光就这么流逝,仿佛在解脱那压抑在心里的苦。其实,要忘记苦痛,最好的也只有时间了。
整部片子让我一直呼吸困难,压抑而隐忍的生活,仿佛在平常的生活下淡了。但是,在某个时间,比如回到她和丈夫原来总去的咖啡馆的时候,在她再次趴在丈夫曾经工作过的印染厂的玻璃向里面望去的时候,在孩子高兴的想去玩自行车的时候,那些回忆,定如潮水般涌来。她只是默默的低下了头。
好心疼。可是最终也没有答案。奶奶的离去和丈夫的自杀,没人能给出原因。
最让我感到光明快乐的一幕,就是两个小朋友在一个隧道里面手牵手向前跑,隧道外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林,隧道内回响着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吧。
《幻之光》观后感(七):我们真的需要答案吗?
《幻之光》。是枝裕和。1995。
一直拍记录片的是枝裕和,剧情片的处女作(我说什么来着,浅野到底拍了多少“处女作”?),一鸣惊人。
拍得很美。
对光线和阴影的运用出神入化。
安静忧伤。余韵悠长。
这也是属于江角真纪子的电影,初出道的她,横扫当年日本国内的各大新人奖。我对江角真纪子的印象,停留在《庶务二课》的“江夏”,麻利干练。却不知道她出道的时候,竟然如此温婉。
浅野的角色出场时间很短。但是不能写入“酱油系列”,因为,昙花一现的“郁夫”为何自杀,是女主角一直试图寻找的答案。
由美子的奶奶固执的一次次离家出走,想要从大坂走回她的故乡四国。终于有一次,她没有被由美子拦住,也没有被好心人送回来。
由美子从此开始不断的梦魇。在梦里,她总是那个沿着街灯追出去的小女孩,一直奔跑,一直追,可是“追”不到。
青梅竹马的郁夫,清贫却美好的婚姻,三个月的可爱儿子,未曾终止她的梦魇。但是醒着的时候,她特别快乐。
郁夫丢了一辆自行车,便去“有钱人去的棒球场”附近偷一辆回来。两个人把自行车刷成绿色。自行车钥匙上拴着小小的铃铛。
郁夫讲述他的过气相扑手同事的时候,有一点对于“年岁”的失落和哀愁。但是郁夫离三十岁还早着呢——他和蔼温柔,包容邻居老爷爷收音机巨大的声响。
有时由美子去工厂看他。隔着玻璃,她把脸紧紧贴在上面,看她的深爱的男人工作的样子。郁夫举着控制器看着她的样子,和由美子把脸贴在玻璃上连鼻子都压扁了的样子,是全片最美好的两个镜头。
他们一起去喝咖啡,骑着自行车回家,讨论由美子脸上的雀斑——一点一滴的小生活里,看得见她对他的喜欢,还有她的欢喜——
直到,郁夫毫无征兆地在铁路上自杀。
江角真纪子永远在阴影里的脸。安静。克制。
被刷成绿色的自行车渐渐锈蚀。
日子总要过下去。
几年后,她带着儿子远嫁,海边安静的小镇。温和平淡的丈夫,乖巧的继女,寡言的老父亲。生活似乎安置得很好。
但是“失去”,像阴雨天就会泛起的关节痛。
她却因为同住老妇人出海未归,回乡旅行时见到旧物旧相识,偶然得知丈夫对亡妻的深爱,甚至,儿子在集市上跑去看自行车——每一个细小的由头,都会撕开伤口结的痂。她越平静顺从,那平静下,越浪潮汹涌。
她终于离家出走。沿着海边送葬的队伍,不知道为什么“走”而走。
送葬的队伍让人觉得安详。平淡的死亡并不是“失去”,那是自然的归宿。
而奶奶和郁夫,那没有答案的离弃却是“失去”,永远悬而未决的问号,无法平息。
追寻而来的丈夫,面对她无法释怀的问题,说,父亲曾经在出海时见到远方美丽的光在召唤,“幻之光”有时会召唤人离去,郁夫一定是被那美丽的光带走——
由美子终于穿了件白衬衫——全场她都穿深色的衣服,像一个苗条修长的暗影。
丈夫买来自行车,和姐姐一起教男孩骑车,他们笑闹的声音从海边一直传到房子里。
白衬衫的由美子,对寡言的公公招呼道,“天气真好啊”。这个见过“幻之光”却依然活着回到普通人的生活里的老人,安静的坐着。而由美子的白衬衫,在她站到他身边的时候,因为逆光,她再次成为一个修长苗条的暗影。但是孩子们和丈夫笑闹的声音还在传过来。
这是导演善意的答案吧。
像一粒种子,落地生根,不再“寻找”。
像《空镜子》的结尾,陶虹饰演的妹妹,在手忙脚乱准备年夜饭的时候,收获继女的一声“妈妈”,她惊喜安慰的神情,脸上发着光——似乎那些曾经的伤痛、失去、困惑、挫折,都能在这个善良的“好人好报”的逻辑里得到安慰和救赎。用一个“好”来给过往的岁月盖一个“句号”。
那就是答案吗?
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觉得,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答案吗?
好的或者坏的,残酷的或者温暖的?
这个世界真的曾经给出过答案吗?
或者只是,“寻找”的人累了,在可以握住一些温暖的时刻,停下来,告诉自己,“这就是答案”?
22岁的浅野忠信,苍白又模糊的脸。“郁夫”的印象特别“轻”,像一个恍惚的梦。
热爱工作,孝敬父亲,周全亲戚,爱护子女的“丈夫”,质感厚重朴实。
握不住的梦境飘散。像风筝,飞了多久,最终还是坠落在厚重的大地。
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答案吗?
《幻之光》观后感(八):铃音的魔力
影片最后,丈夫说,父亲以前出海时,总会有一束光引诱人航向大海深处。这大概就是幻之光的来历吧。但在这部片子里是枝似乎更多是用声音来影射这种无可名状的冲动。
回想影片开头,就是从铃声中开场,中间郁夫的自行车铃声,旧钥匙的铃铛声,乃至最后送葬队伍的铃声,这种有识别性的声音一直若隐若现贯穿始终。
同时伴随的是噪声般的背景音,隔壁独居老人的电视声,大海的波涛声,岳父看电视的声音,暴风雨的声音...这些单调无聊的声音,就像无法改变的巨大的日常,而相比较之下,那铃声就像有了魔力,像一种对未来的甜美的许诺,带着诱惑和危险。
想到影片开头,成年郁夫第一次出现,就有飞车过道口,与火车比赛速度的镜头。这对于腼腆他来说大概是一种难得的放纵,尤其在他潦倒的日常和难以企及的甲子园棒球梦的夹缝中。所以结尾所谓幻之光,在这个地方就已经隐隐显露了吧。
《幻之光》观后感(九):与过去和解,然后继续前行
由美子是个可怜人。人生似乎在嘲弄她一般,让她重要的人一再离她而去,她不知阻止,只是目送。于是从此便担上自我施加的莫须有的罪。
电影前半我以为要讲再婚后一家人的故事,他们过的很快乐,快乐到由美子几乎能够忘掉往事。一家五口坐在炎夏的门廊,为了加盐与不加盐的西瓜畅快地笑,她坐在他们身后,温柔地望着自己的幸福,少见地露出笑容,身着白色。
可是,由美子没有办法忘记,没有办法不去回想,不能不一再追溯。所以她的衣服总是黑色的,画面的色调也总是充满暗影。因此一个人的时候,她会常常停下手中的活计,眼神望向虚空里的某处,像是对视,像是回想。
重回大阪之旅,终于是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昔日夫妻隔窗对望之地已成废墟,老朋友告诉她丈夫死前的最后一次露面仍笑容如常。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诘问落于虚空,终究查无此人。
从大阪回来以后,邻居出海久久不归的一场戏,当时我和他丈夫一样感到莫名其妙,看完再回想起来她隐忍的泪,才明白她的惊恐,才觉得辛酸。她无法再承担目送他人死去的重了。邻居最后回来了,如约带回她要的螃蟹,而她躲进厨房,独自哽咽。
全片的高潮在快结束时终于出现,由美子大声质问丈夫为什么能娶我这样的女人?这质问同样指向自己。无法忍耐的她她选择了出走,却终是没有坐上远行的车。她远远跟在送葬队伍之后,像是试图辨认死亡的模样。死亡,她的宿敌,屡次将她打败,却从未露出过面目。来接他的丈夫给了她一个答案,“幻之光”,这是生活的荒诞与命运的随意。她接受了吗?导演并没有明说,而故事终于走到尾声。
到快结束我才明白,这片子终究还是讲她一个人,讲她怎样和往事告别,怎样抛下重担继续前行。结尾时,她穿着一身白衣蓝裙,看丈夫孩子们嬉闹,同老人一起感慨“真是好天气啊”。导演用这俗套给出了答案。投石入水的波澜,至此,终归平淡。
《幻之光》观后感(十):天地不仁
昨晚去一家咖啡馆看的这部电影,不知道这位导演啊,原来去年电影节就有他的片子,《横山家之味》原本打算去看,不过居然没有买到票而只能作罢。
电影拍得好美,是一种亚洲人比较欣赏的节制的美,如果在西方的范畴里,应该叫作古典美吧。虽然日本电影的故事仍不免残酷,但是女主人公并不常用眼泪来抚平伤痕。只是默默地坐着,甚至都不是用时间来淡忘那些刻骨铭心,我觉得导演是用空间,用天地之间的浩淼来显出人生的小。记得《傅雷家书》中,傅雷在写给傅聪的信中说,多想想天地宇宙之大,生活中就少许多患得患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但是还是有些小细节,比如女主人公会去故地重游,看到这里我还是哭了。
人的生命力真是有无比巨大的差异,有的人九死一生,有的人莫名地寻死去了。“幻の光”是个很美的解释,我也宁愿相信是这样,或许就是有那么一点点感动,此生足矣。那是要一个很真诚的人才能够感受得到的。
这部电影静得出奇,一方面是生活克制的平静,女主人公的日子过得极朴素,第一个家简直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却依然有两个人的温馨,还有一个孩子。后来丈夫出了事,也没有哭天抢地的哀恸。再后来去了乡下,依山旁海,女主人公依然做着家事,照顾着家人,从不多说什么。我有时候会想,现在好像一个人安静地发一会儿呆都成了一种奢侈。一直想去海边,一个人发上半天呆,那该有多好,在这个城市里都不会发呆了。但是如果天天过这样的日子,又觉得过不来。
电影的静还在于导演也让那些纯粹的声音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角。列车开过的隆隆声、自行车铃叮铃铃声、海浪声、孩子的嬉戏声、切菜声,哪怕是上下楼梯、转身回眸,都有吱吱、漱漱的响动。对生活如此的体察入微,仿佛给了我们观察生活的另一个角度。
回来的路上,我想我也可以循着声音拍一个DV。公交车到站的刹车声、蝉鸣、弄堂里摩托车的突突声、纳凉的人们的嬉笑声、烟纸店收拾啤酒瓶的框框声……
当然,这么唯美的片子有“以其境过清”之嫌,所以给个四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