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女洛荷》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少女洛荷》经典影评集

2022-03-20 11:1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女洛荷》经典影评集

  《少女洛荷》是一部由凯特·休特兰执导,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 内勒·特雷布斯 / 安德烈· 弗雷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女洛荷》影评(一):少女洛荷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稍嫌刻意(尤其是末尾砸玩具情节),但是整个故事说得惊心动魄又富有格调。风格化的摄影和配乐,使得影片有了惊悚片的气质。

  女主演Saskia Rosendahl有Michelle Williams的感觉:坚毅的眼神,沉静的力量。

  男主角有Ewan McGregor的感觉,外加一点点Tobey Maguire的长相。

  aby小Peter真是最佳配角啊,哭的时机恰到好处,哭相犹见犹怜。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一部Gripping的电影了,能把沉重的题材表现得那么举重若轻,相当有水平。

  8.5 out of 10

  《少女洛荷》影评(二):毁灭与成长之路

  《少女洛荷》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好看来自于它的技巧手法,可以说是自成一体,工整而连贯。女导演爱用的表情特写流、情绪放大法,休特兰表现得张弛有度,挥洒自如。少女的慌张、困惑、犹豫和绝望,镜头上都有完好的交代,反复强调、渲染,久久不散。 一般人被《少女洛荷》打动,那首先肯定是摄影和画面,相当耐看。片中有如此多的特写和空镜头,对准逃亡路上的尸体伤口,也对准林中的树枝和迷雾。时而血腥,时而美丽,交相出现,有如设计好的化学反应。这种镜头组合和剪辑节奏也降低了整个电影的行进速度,以致有人会猜想,少女一行人也许达不到终点。观众的心理也被干扰,当事人不可能以那么近的主观视角去观察,所以,类似镜头要作用的对象更多是对准观众。在这个层面上,《少女洛荷》又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有些时候,它会让人觉得压抑,不是太舒服,整个路程就是缓慢拉锯,随时会有也必然会有危险的发生。 作为澳大利亚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少女洛荷》选取了近年常见的二战反思故事。更准确的说,二战题材一直比较热门,但2000年后又有迅速升温之势,从《窃听风暴》到《朗读者》,莫不如此。 二战作为时代背景出现,除了相关照片,《少女洛荷》几乎没有真正表现战争的场面(包括提及洛荷父亲的事迹)。即便是被猜疑的男孩身份,如果对欧美人种有所辨识,应该能很快会发现,他和犹太人似乎还有外形上的较大差别。再者,真刻意安排这样的和解,电影恐怕会招致很大争议。这也是为什么说,《少女洛荷》表面上好像另辟蹊径,实际上,电影早已规避了任何会引发误会的风险。 影片始于洛荷的家庭坍塌,帝国毁灭之后,父母来不及告诉他们行踪,旋即消失。突然的消失也就是时代的隐喻,对纳粹的追随者来说,在帝国覆灭后,他们是无法真正解脱的。简言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实已经被纳粹所影响和同化。就说父母对洛荷的教育方式,那必然也是纳粹一套。选择少女的青春期,选择一场危机重重的黑屋出逃,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太过强烈的隐喻。 逃亡之路有死亡的阴影笼罩,也有不速之客的加入。对这等年纪的少女,两弟弟一妹妹还有一个baby,洛荷想靠一己之力去完成逃亡,那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如果逃亡之路有那么简单,那么,《少女洛荷》就会是一部格格不入的小清新电影。这时候,男孩在黑暗的角落中出现,他们用互不信任和猜疑的眼神完成了彼此的初次交换,然后迅速充当了领路人角色。 在平静时,片中会出现男孩倒挂树上看洛荷的镜头,文艺浪漫得紧——以至于有格格不入的错觉。如果往深处想,这种一带而过的场面也是两个人的身份差异写照。在猛烈时,观众都在等待男孩的出手,完成那道必然要出现的血光之灾。把一群孩子置身在这样的环境,天平倾斜的方向已经相当明确。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年轻演员的表现都挺不错,至少是有型且有性格的那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留意。他们不至于像某些选角失败的电影,演员一出现在片中就显得很跳,完全脱离情境。而且,比主演年纪更小的小孩和小baby也很出彩,尤其是说哭就哭的baby,相信看过的观众都印象深刻。 总体来说,由于《少女洛荷》的沉重主题,我会认为,它是一部充满了较多设计的电影,就像baby的哭,就像一群孩子的逃亡组合,就像逃离毁灭和走向成长的路途。或许,在导演看来,抵达终点、弟弟意外甚至是信仰的崩盘毁灭都不是真正的打击。洛荷对男孩的爱意,她的抗拒、犹豫以及纠结反复才是真正的、迟迟到来的成人礼。

  《少女洛荷》影评(三):《少女洛荷》

  凯特·绍特兰 Cate Shortland的两部影片就基本让我成为其喜好者。影片将特殊背景下可能的人格、人性冲突放到了最低,带来的矛盾反而是更强烈的。

  如果前作《堕落飘零燕》还倾向于女性敏感触觉对纯粹情感的表现,《少女洛荷》则将这种触觉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深远的背景下,表达触觉的方式也非一般化的剧情和表演,更多的在于画面与声效,在没有放弃平衡传统叙事之外仍旧带着极强的个性化诉求,是非常难得的。

  此外,不到20岁的莎斯齐娅·罗森达尔 Saskia Rosendahl在银幕上展现了超群的表演天赋,而且还带着点尼娜·霍斯 Nina Hoss年轻的感觉,一种当代德国银幕女神的神髓。

  《少女洛荷》影评(四):撕碎了的青春——《少女洛荷》观后

  二战片多揭露法西斯之丑陋、反思侵略战争之罪恶,然而此片从战败国的百姓入手,写战争对一个纯情少女的心灵的戕害,视角颇为独特。

  少女洛荷的父母亡命出逃,留下五个孩子。作为长姊的洛荷,无奈之下,只能挈幼将雏,踏上漫漫的逃难之路。

  战争是一所学校,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成熟。逃难之路,于是也成为少女的成长之路,而电影人物一路所经历的饥饿劳顿、累累屈辱、血腥杀戮、亲人死亡乃至男女情愫,也都化作了少女成长的催熟剂。

  剧末的数个镜头最为动人:洛荷起床穿衣,镜头摇过少女的秀腿,只见青斑累累、伤痕道道——这是以肉体的伤痕象征少女心灵的创伤(这画面和电影开始少女沐浴一幕相互对照);女佣教姊妹习舞,洛荷无意于此,抑郁难解,独自走向屋外——这表明经历过惨烈的苦难,少女从此将与欢乐无缘;弟弟在餐桌上抢食而遭到外婆的斥责,洛荷不顾长辈阻止亦抓起食物大口嚼食——这举动是多日屈辱、痛苦、压抑、悲伤的宣泄。数个画面均无对白,然无声场面所蕴含的意义振聋发聩。最撼动人心的是洛荷用脚毁坏瓷器小鹿的场面,磁片洒落一地,那个一路携带的心爱的小卧鹿最终也被踩成碎片。这是向纯真少女时代的诀别的仪式,也是人生不堪承受的悲剧的写照。这是只有用电影镜头才能诉说的意义。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青春少女是真善美的象征。《少女洛荷》展示了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撕碎的过程,唱出了一曲人生的悲剧之歌。

  其实,每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熟,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遭遇某些困境,丢失生命中一些最为珍贵的东西。《少女洛荷》只是借助二战题材,用更为集中、精粹、强烈的浓墨重彩,刻画出一个人成长的必然之路、悲剧之路。

  《少女洛荷》影评(五):你还是那个你,只是已经破碎

  要不是突然出现的年轻人,洛荷他们遭遇会怎样。即使变卖所有盘缠,即使反复出卖肉体,即使嗜血即使死亡…都未必能幸运到达外婆的家,唯一可以想象到的是会悲剧加倍。

  从极端排斥到信任年轻人,是血的教训换来的,是同甘共苦换来的,却被弟弟不经意的好心迫使突然分离,连真名也未来得及问。这又是一个精彩的点。根本来不及渲染的戛然而止,就是战争的残酷,也是导演的惊妙。

  外婆家表面是宁静的避风港,一切照旧,却掩盖不了孩子们心中的满目苍夷。环境改变人,放在任何年代都说得过去,也是未经历环境变迁的人理解不了的。到了外婆家,温暖的床品,干净的衣服,轻松的音乐,却让洛荷更加压抑,“不能…我真的不能”。在外婆呵斥不懂规律时,这种“不能”终于爆发。战败,父母被抓,生离死别,九死一生,饥寒交迫,失去弟弟,来不及告别,糜烂的尸体…等等一切,已经不能让孩子年龄的他们享受孩子的单纯了,更何况去回复过去的规矩?

  一直伴随着的小瓷鹿,见证了洛荷少女不知愁,盘缠用尽的窘迫,到达港湾时重见天日…曾经在最窘迫时,洛荷天真妄想把珍爱的小鹿能换取别人的帮助,却被嘲讽。在洛荷痛苦爆发时,小鹿被狠狠踩烂。你还是那个你,可爱脆弱的你,只是已经破碎。

  《少女洛荷》影评(六):无奈的面对

  整个片子语言很少,最后看了看演员表,女主居然那么小!从一开始到最后,我也没怎么弄懂她怎么想的,但是整个片子让我从担心,悲伤,坚强,欣慰,再到悲伤。

  二战,它给这个世界带来的苦难是全人类的,不管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甚至为了生存还要伤害别的生命。所以痛苦的挣扎!片中是有人性的,但那些人性看来却那么的悲伤与卑微,他们在生存面前微不足道。

  我想他们是彼此喜欢的,但是又无奈的选择了离开。

  现在,西亚还有战争,周围的人们都说不民主,都说什么“天朝”之类的,我也这样说,我也讨厌那些腐败的政治,那些没有原则与缺少人性的社会关系。

  但是我也很感谢我的祖国,让我的家人通过努力可以安心的生存在这片土地上,至少,我也在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至少我努力还有机会,但是那些在战争中生活的人呢?

  他们有着和我们一样的身体,一样的都是人类的一员,却无法保证自己能够看到第二天的阳光,或许下一个瞬间,他就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这个“他”,或许是父亲,或许是兄弟,或许是母亲,或许是姐妹,或许是爱人。但是他们却被其它的人类杀害了,从这个地球上失去了存在。

  我很讨厌日本,很讨厌美国,很讨厌那些挑起战争的国家,很讨厌那些不尊重人的人。那些所谓标榜自由,标榜民主,标榜人权,标榜信仰的人,就是这样展示自己的吗?

  无论是因为春晓油田而争夺的钓鱼岛,还是因为西亚油田而引起的战争!

  没有如果,当你做出选择时,意味着受伤害的人没有选择,他只能全力以赴的去生存。

  《少女洛荷》影评(七):谎言,信仰

  特写空镜特写空镜特写空镜…完完全全文艺片的气质,尤其在片头对Lore梳头的那段描写,加上跳房子的数数,显得扑朔迷离。对男女主爱情的描写也是十分小清新:男主倒挂在树上对在湖中Lore划水,此时镜头倒转,唯美的气质油然而生;在树林里躺下休息,两人面对面,镜头对两人面部的特写,那绝对是某些人的挚爱。

  Lore之前的生活自然继承了父母的性格:自傲冷漠,种族歧视。这也就是为什么Lore把男主的手伸进自己裙底下又把他推开。她深陷爱河中无法自拔;又时刻提醒自己他犹太人的身份。两人欲分又合的关系和Lore迷茫痛苦的感觉通过几次接触与逃避很好的展现出来;而这也是Lore信仰动摇的开始。

  逃亡时所有人落魄的气氛充斥着整部片子,压抑与冷郁便是必然。但唯美的镜头又同时为影片增色不少。关于信仰与谎言的很好诠释。

  《少女洛荷》影评(八):Ich weiss wer du bist

  一开始我以为是落魄纳粹军官女儿和集中营获释出狱的少年的爱情故事。

  可是不是。

  女孩Lore让我一度讨厌。她的:Ich weiss wer du bist. 和 Du bist Jude.一方面嫌弃他Jude的身份,一方面依靠他帮他们找食物。真的让我对她没有好感。可是她又是坚强的大姐,带着弟弟妹妹去投奔外婆,从黑森林到汉堡。应该很远吧。我想。她又好坚强。

  男孩Thomas的眼神,一直望着Lore,一开始让我对他的角色疑惑。是荷尔蒙无处发泄的浪荡流浪者还是又一个苦难者,被迫流浪在路上?到电影结束也不知他真实身份。我却对他很有好感。我想也许是一开始看上Lore了,于是,也凭着善良的本性帮助她和他的弟弟妹妹们。他和美国大兵说: Ich bin ihr Bruder 时,我对他充满好感。他一直克制自己对Lore的爱欲,在lore找外婆的路上,充当了所有人的大哥哥,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导致,最后lore求他别走。

  原本我以为导演想要让他们在一起,这样,让纳粹的后代在爱上犹太青年的过程中发现父辈犯下的滔天大罪,对父辈的错进行忏悔,同时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可是导演没有给我这个机会。最后thomas离开了。也许他以为她们偷走了他的通行证。总之离开了。

  可是是双胞胎的另一个弟弟偷走的,他不想让他离开他们。可是,原来thomas 不是犹太人,通行证也不是他的,而是另一个死去的犹太人的,可是犹太人留下了许多照片在钱夹子里头,都是幸福的照片。

  当他们到达Omi家,我以为也许终于找到幸福了。一切却在双胞胎弟弟火急火燎的抢面包吃被外婆训斥他的粗鲁无礼戛然而止。Lore报复似的也撕咬面包。外婆,你知道他们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吗?饥荒随时陪伴着他们,战争,父辈们引发的战争,让这些富家子女在路上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疾苦,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又怎么算的清楚呢?又怎能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你应该等摆盘都做好了再吃能够概括的呢?

  他们能等吗?否则早就饿死了不是吗?也许Lore终于承认了父母的罪行,她把所有象征美好的小鹿瓷像摔碎了,坐在树上,看thomas留下的,犹太人幸福的照片。他也是有家庭,有孩子,想要获得幸福的普通德国人,不是吗?

  也许Lore也顺便想起了Thomas. 可是她真的知道thomas 是谁吗?

  我真的看哭了。Guenther死的时候,外婆训斥另一个双胞胎的时候,thomas想走听到peter哭声又留下的时候,Thomas在火车上最后望着Lore的时候,他离开的背影,这一切都让我难过的留下泪来。

  战争让人颠沛流离,不管你曾经如何,也同时把最后的善良留给了少女洛荷。

  《少女洛荷》影评(九):世界之外的世界

  破败的碗里,几只鱼儿在吃力的蠕动,镜头忽然拉高,一位衣衫褴褛的少女在注视着它们,鱼儿们所在的世界正在“相濡以沫”,而人类的世界则饱受战争疾苦,异类的世界你无权插手,先在自己的世界生存下去。

  处于战争之下的旅途注定是不安和躁动的,导演却运用诗一般的画面,沉静如水的叙述方式来烘托这种不安,黑森林晨暮间的烟雾缭绕和不时响起的防空警报也处处体现着躁动,一行人的路程中,甚至不惜直接将镜头对准尸体已经腐烂的伤口,刺激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在控诉战争将人命视为草芥的事实。

  当洛荷从少不经事的少女逐渐蜕变,观者也如同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德国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态度值得赞扬,片中被虱子“撕咬”的伤口和掉色的黑色油彩都象征着纳粹施加给无辜人民的罪恶,难以清洗,在贫苦饥饿和生命面前,一切规矩教条,还有所谓父权和信仰都不值一提,洛荷虽亲手埋葬了过去,但仍保留着所谓的“种族优越感”,直到那个犹太小伙的真相被揭开,洛荷那仅存的精神寄托彻底崩塌,她终于明白元首和纳粹是不会为她带来食物的,要活命必须像畜牲一样苟延残喘,所以当她带着弟弟妹妹千辛万苦赶到外婆家,发现这里不过是又一个表面维持和谐,虚伪做作的纳粹之家后,她一脚剁碎了之前一直精心呵护的糖瓷小鹿,与那个“尊严世界”彻底诀别。

  所谓成长,鲜血和眼泪而已。

  《少女洛荷》影评(十):我愿携你手,走过坎坷的征途

  小清新电影之典范,天蓝的眼眸,花布碎格长裙,沉默无语的呐喊,淡如二泡的情愫,和戛然而止令人意味深长的结局……

  开篇我以为还是一部反战,讨论种族问题的电影,看到一半,这怕是要走邻家有女初长成的路子,看到结局,发现其实两者还是有机结合了

  又一个片段我记得,洛荷走到托马斯跟前,用手捏着他的手,置于自己裙底,托马斯自然诧异进而大胆探索,但是用头抵住洛荷大腿的时候,却被弹了出来

  刚开始想想,没明白,大致所有小清新电影总有令人虐心的费解。再想想,谁说小清新不能和种族问题糅合到一起

  洛荷不论出于看到男女交媾后的荷尔蒙冲动,还是想以小搏大借此稳住托马斯留在身边,都多少放下了对于元首种族论的坚信,至少finger job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更进一步的接触,受到了原有思维束缚,本能的反弹。可以说是少女成长观念颠覆的一次不完全尝试

  那么结局的不雅之举,自然交相呼应,成了完成自我更新,自我救赎的最有利一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