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杀死比尔》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杀死比尔》影评10篇

2017-12-23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杀死比尔》影评10篇

  《杀死比尔》是一部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乌玛·瑟曼 / 刘玉玲 / 薇薇卡·福克斯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死比尔》影评(一):悲愴的復仇之路

  互相欺瞞、設謎然後鬥快揭開輸贏,棋逢敵手原是愛情裡最好玩的部分,只是套入殺手身份後更把傷害的張力拉到極致,一個不留神,連遊戲成立的條件--那不可缺的對手也失去

  終於看完《標殺令》一、二集。沒看之前倒讀到新聞說演「標」的男角在泰國自殺死了。

  連場打鬥經過精心設計,一方面以黑白畫面/動畫/剪影減低血腥味、豐富了美感(血流如注的虛假也使人較能從真實的恐懼中抽離);另一方面大量悠揚(輕快)的配樂,雖然與動作場面極不相襯,但矛盾之餘倒不失為新鮮的實驗,也削弱了不少殺戮帶來的沉重心情。影片裡還有隨處可見的粵語殘片(邵氏影片)痕跡,尤其是劉家輝扮演之白眉道人的授徒情形,帶點輕鬆的拖沓,不過對女主角如何破解被活埋的危機又是息息相關的。

  話說女主角背負血海深仇,照影片的說法,她所復仇之對象個個都死有餘辜。

  除了「阿標」,心軟的我看到快結尾處就原諒他了=。=,還以為即將一家三口共聚天倫呢。他自我辯解道如果不是因為深愛、嫉妒和憤怒,他怎麼會朝她的腦袋開那一槍呢?她則認為如果在他心裡,她跟其他人是有區別的,他就不會捨得對她發狠地下手。

  兩性思考模式的不同大抵如此了,作為觀眾才能清楚地窺見。不過我又把劇情浪漫化了,假如「阿標」真的有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後悔及傷心,為什麼要找他弟弟共同對付女主角呢?(為了增加出鏡量,為了交待另一把寶劍的來歷,為了跟另一名女殺手的對決做鋪墊?),那樣豈不與他之後的「金魚生死論」犯駁?

  隨便吧,反正大局已定,即使倒在洗手間哭得不能自己,還是不變更的復仇決定。你可以註解為「完全的佔有」--不用再擔心有一天先死在狠辣的他手上,不用擔心他有其他情婦,不用擔心他給不了孩子清白的背景。

  慢鏡頭重演,他站起身,從容地扣上西裝鈕扣,走了4步半,第5步時準確地倒下,死於「五雷穿心掌」。我有一度以為他是假裝的,像假裝中了小女兒的玩具槍一樣。

  所以,這一次換她狠心了。

  《杀死比尔》影评(二):处处惊喜的昆汀啊

  昆汀太幽默了,把白眉都弄进去,还五步穿心掌,我看到白眉说出一口广东话的时候我都笑喷了,更可笑的是最后白眉被艾尔给毒死,我笑死了。我真的太意外昆汀把这些不着边的都弄在一起,因为出来的喜感效果太喜感了。

  还有就是女主在杀那些日本人时最后想到把脚都砍了,跟用圆规似的我觉得太过瘾了,反正这些蠢货就是在气喘吁吁,并十分疯狂的冲下楼梯给杀的时候实在太奋勇向前了……还有就是女主弄瞎艾尔的眼时踩烂的时候太过瘾了~~~~~

  昆汀实在是太给闹腾了,真的,我实在想不出哪个词来表达我对他的佩服,特别是艾尔解决后镜头还专门给了那个蛇一个特写,然后就让观众忐忑啊,最后啥事没有就over了,艾尔拿个小本本把那都记下来,并一页页翻着读的时候太可爱了,最幽默的就是艾尔从比尔哥哥肚子上翻过去的时候配音弄了一个弹的声音。我笑死了……那个白眉啊,弄出那个鹰爪也叮得一声,时常让我觉得他是孙猴子变得,会时刻在你低头膜拜的时候挤眉弄眼一下,在你抬头时候立马还原的样子

  艾尔那个眼罩上的红十字也喜感啊……

  反正一个都没有猜对,就连婚礼都不是进行时的婚礼,是彩排的婚礼……

  我快爱死昆汀了~~~~~~~

  《杀死比尔》影评(三):杀死比尔1

  好牛X的电影。看的时候一再被震惊,简直是看傻了。本来觉得会记住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结果发现几乎每一幕都历历在目。这部电影终于让我真正让认识了昆汀•塔伦蒂诺,也是对暴力美学最好的名词解释。配乐也让人傻眼,从第一首歌开始,我直接被那轻轻的关于童年回忆的低唱给弄害怕了,靠,毛骨悚然的感觉

  很少有看电影的时候会好奇动作指导是谁,这部我会觉得动作太漂亮。每一个女杀手除了狠辣之外还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让人回味无穷,真好看啊~~~~~~~~。其实多简单多狗血的一个故事啊,杀手被组织铲除后再去报复组织的故事,剧情多简单啊,不就是攻关么,杀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拍得多不一样啊,每个细节都刺激死了。那镜头拍得,想怎样就怎样,完全天马行空不受拘束,我真的服死了,导演是在玩电影,他太即兴了,太丰富了,太会自HIGH了。

  我懒得写了,写着都心跳过速,累啊~~~~而且这电影的独到之处真不是我能写的出来的。其实这电影真的不是用来分析的,直接去看就行了。

  《杀死比尔》影评(四):猜不透的生命力

  一直听说这个片子血腥暴力,昨天看过才知道确实血腥,好多的血啊,人的血不是流地是喷地。看来唐伯虎点秋香里坏王爷那个师爷确实有这个实力呕出几升的血。

  说说重点,女猪脚叫啥来着,原谅看片的不仔细,姑且叫她复仇女吧。此女生命力也太过顽强了吧,被几个高手轮打还被爆头竟然目事,况且是孕妇 。也不知道是编剧超人看多了还是导演超人当多了。最离谱的来喽,大boss最后竟然透露了复仇女的女儿其实还活着。哎~导演确实牛。完全忽略观众逻辑思维力,不过这样一来续集情节就有了,杀死这些杀手又开始寻找女儿。吼吼,编剧大哥你是这样想滴不。

  其实我看的时候还是津津有味的,因为本人是个女权主义者,看不得妇女受欺负。看到女强人都要膜拜。复仇女多次破人类极限的时候我也是摩拳擦掌热血沸腾。而且开始看第二部嘞。咔咔

  评毕,插播一句建议受家庭暴力毒害的妇女同胞多看此片,保护自己,记住你没有那么多血可喷~~~

  《杀死比尔》影评(五):surreal

  Revenge is a dish best served cold.

  应该是大学时第一次看的这部片子 当时很是震撼

  因为杀人手法直接 血腥

  重温时却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了

  应该是因为已经看过很多类似的片子了

  如Wanted 如Kick-Ass等

  Kill Bill是Quentin Tarantino的第四部作品

  他的叙事方式 倒是很喜欢 分成几个章节 谜团一点点解开 扣人心弦

  介绍刘玉玲饰演的日本女黑老大的儿时经历用的是动画 有新意

  一群人跟着Ishii出场时很有气势 音乐很给力

  感谢导演 Volume I 最后群杀黑帮时用的黑白效果

  我才得以顺利吃完早饭

  喜欢片头曲Bang Bang My Baby Shot Me Down

  昨晚在床上回顾这部片子 脑子里蹦出一个词 surreal

  《杀死比尔》影评(六):你不理解,不代表不是经典

  点开这部老电影的影评发现那么多喷子,实在想说两句。

  说实话我也不觉得这部电影有内涵,也没觉得打斗很精彩,也明白电影有很多地方不合理,我也不明白何为所谓暴力美学。这部电影从一方面来说不过是昆汀在向他喜欢的六七十年代邵氏电影致敬,没有特效,简单的剧情,不合理的设定,这种粗制滥造血肉横飞的暴力我没有觉得美,我是觉得很痛快,有种释放压力的快感。

  我只是喜欢昆汀一贯多变的叙述方式和镜头的选取,喜欢电影所表达的那种快意恩仇,那种干脆明快的杀戮,喜欢口哨中穿着奇怪大衣的杀手换上护士装,喜欢新娘每次看到仇人时伴着刺耳音乐的回忆画面,喜欢刘玉玲演的大姐大在会议上那惊人的魄力,喜欢疯狂88进饭店时的派头和震撼的bgm,喜欢勾勾学生制服下的疯狂和迷离的眼神,甚至喜欢雪中决斗时刘玉玲淡定脱鞋的小小细节……我觉得一部电影有这么多经典的镜头被记住,那就够了。

  如果你为了喷而喷,那么这部电影槽点太多,我也可以喷得飞起,但这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你所喷的那些东西不是昆汀他想表达的,不是他和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所在意的部分。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但我真的很讨厌某些人为了自我满足肆意地不明就理地去喷一些他所不理解的东西。因为在我眼里你是在侮辱经典。

  《杀死比尔》影评(七):无剧透观影感受

  像是protfolio一样的电影,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既然是学院风作品集就不要去找bug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加上配乐凭感性去欣赏正好,像在看戏剧。

  中间动漫部分满分,(看了片尾果然是日本公司做的)与日本有关的都拍得比较原汁原味,(不像某些英美剧与中国相关的全是黑)这点特别佩服,大概昆汀补习过日本文化,或者说他请了个专业的日本顾问?

  微量的光线过曝有种真实感(大概因为我自己卡片机拍的照片也经常过曝…这种微妙的感觉:)

  果果轮着铁链锤时特写的根根分明的睫毛是否在致敬《发条橙》?

  《杀死比尔》影评(八):昆汀要你爽,你不得不爽

  每当情绪不佳时,我总会观看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这两天,重温了《杀死比尔1》和《杀死比尔2》。

  248分钟里,我毫无疑问地再次得到情绪放大后的宣泄,一种解构了现实生活深层意义的虚无感,只让观众感受到三个字:

  爽。爽。爽。

  很多邪典电影爱好者都将昆汀视为一名离奇怪诞的鬼才。他像是电影圈里出其不意奔腾而来的泥石流,既是集大成者,又出了名的个人色彩强烈到辣眼睛

  《杀死比尔》里,昆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复仇故事:一个新娘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暗杀,被自己前男友(也就是片名中的比尔)往脑袋崩了一枪。四年后从医院醒来的她,化身复仇女神,势必杀尽当年加害她的人。

  被亲人背叛伤害死里逃生、苦练武艺、获得主角开挂必备——宝刀一把、清除敌人、最终灭掉大boss。

  这种情节,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那就是我们小时候吃着冰西瓜蹲在小椅子上看的香港武打片的经典套路啊。

  昆汀在成为导演之前,曾经一段时间在录像带租赁店做店员。也就是那时候,大量的观影积累为他以后的“大杂烩”电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80年代的香港动作片,就是昆汀当年疯狂迷恋的电影类型之一。

  所以,你可以看见一个穿着李小龙黄衫的女主角;你可以看见金发洋妞的轻功了得;你还可以看见烂大街的上山拜师片段......(中国功夫让女主死里逃生数次,最后灭掉大boss那一招深得白眉师傅真传。)

  同样的,昆汀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崇拜和日本漫画的喜爱,在《杀死比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铸刀师服部半藏铸好武士刀后,庄重肃穆的武士仪式跃然银幕。此时电影响起了排箫演奏家Gheorghe Zamfir的《孤独的牧羊人》,道出了服部半藏半生的悔恨,道出了女主和铸刀师两人因比尔而产生的纠葛。

  那股淡淡的忧愁,被昆汀恰如其分地处理了。

  影片中一个经典角色——日本女杀手石井尾莲,绝对是昆汀下了功夫去塑造的人物

  她的身上,不仅融入了昆汀热爱的日本漫画元素和武士道精神,也代表着昆汀电影中的女权主义元素——一个在男权社会中凭一己之力推翻男性话语霸权的女性

  昆汀全程运用了日本漫画的表现手法来讲述石井的悲惨过去:亲眼目睹双亲被杀;利用杀父仇人的恋童癖爬上他的床,最终手刃仇人;20岁时成为世界顶尖女杀手之一。

  在与女主对战时,她已经统治了全日本的黑社会。

  而女主与石井的对战,绝对堪称经典。

  “你这傻傻的白人女孩,却偏偏爱玩日本武士刀。你虽然不能像武士般打斗,但你却可以死得像个武士。”石井尾莲对身负重伤倒在地上的女主如此说道。

  紧接着,女主站了起来:“放马过来,尽你所能。”

  一个全景俯摄,她们在雪地中沉默而激烈地交战,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她们需要杀死对方,但也敬佩彼此。

  直到石井尾莲战败,脑袋开了个花。这时,《The Flower of Carnage》响起,来自远方的日本女声淡淡唱着:“我的伞把我引向黑暗不归路,我是引走于生死边缘的女人。多年以前就已经没有了眼泪。”

  这两个同样拥抱着悲壮过往的女人,在惺惺相惜中,做出了一个必须以死亡结束的了结。

  这,是武士道精神;这,是暴力美学。

  众所周知,“暴力美学”这个词是昆汀电影的标签。满天飞的血浆、头颅和残肢断臂,充满视觉刺激的影像贯穿《杀死比尔》。可是,血腥与暴力并不是昆汀一家独有,事实上,有太多影片充斥着这样的景象了。

  那为什么昆汀,可以把血腥与暴力上升到美学?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就怕佐料下得少的“大杂烩”暴力影像。

  正如昆汀自己所言:“我每部戏都是东抄西抄,抄来抄去然后把他们混在一起——我就是到处抄袭。”

  他可以不顾传统叙事手法,把动画片、西部片、港式武打片杂糅在一起乱炖。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昆汀式做派,打破了暴力电影的分野,使血腥与暴力成为了另一种视觉享受。

  第二,不走寻常路的叙事方法。

  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察觉《杀死比尔》并不是按照一般的线性叙事模式。编剧出身的昆汀,巧妙地将电影化为小说,用章节式的叙事方法和我们讲述这个复仇故事。

  先是第一章,名为:第二位。讲述了女主斩除其中一个仇人。

  第二章:浴血新娘。简要交待了故事起因,以及女主死里逃生在医院苏醒后怎样上帝般地开始复仇计划。

  第三章:石井尾莲的崛起。

  第四章:冲绳男子。讲述了女主怎样得到服部半藏的武士刀,开始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第五章:长达40分钟之久的青叶屋之战。

  第六章:双松镇大屠杀。《杀死比尔2》的开头,一场回忆杀的黑白倒叙,让我们终于了解到故事的全貌。

  第七章:宝拉·休慈的孤坟。女主找到大boss比尔的弟弟(也是杀手之一),在经历胸口被崩了一枪和被活埋后,还是凭着不屈不饶的主角光环成功团灭两个仇人。

  终章:对决。女主以一招五指穿心掌杀掉比尔。其中过程辗转缠绵,比尔和女主之间复杂的感情 ...... 这才叫相爱相杀。

  看完之后,你是不是觉得很混乱?

  混乱就对了,昆汀才不想给我们看什么中规中矩的玩意儿。谁告诉你我是按着顺序一个个灭杀手的?我偏不。

  章节式叙事根本也是混着来的。

  但他不告诉你,让你看到一半后才发现:啊!怎么是这样?!

  这种兼并无序性和怪诞性的非线性叙事,让我们窥探到了昆汀眼中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而通过拍电影,昆汀也把他所感知的世界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

  在他的描绘下,一个老套的复仇故事,也能如此新鲜迸发,也能如此深情款款,也能如此意犹未尽。

  而《杀死比尔》之所以能血腥暴力得那么动人,电影原声功不可没。

  这就要说到第三点,直达人心的电影原声。

  让我们好好看一下《杀死比尔》里都有什么音乐。

  乡村乐:著名乡村音乐歌手Johnny Cash的《A Satisfied Mind》;

  日语配乐:日本女歌手Meiko Kaji的《The Flower of Carnage》和《Urami Bushi》各出现在第一、二部中。意境实在是赞赞赞!

  墨西哥风情音乐:Santa Esmeralda的《Don't Let Me Be Misunderstood》。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被翻唱多次。金田二最喜欢的是《英国之声》里一位老阿姨翻唱的版本:old soul+爵士+蓝调,让人感叹音乐那种流入心脏出不来了的美。

  抒情乐:Nancy Sinatra的《Bang Bang 》应该算是最广为流传的一曲。迷幻布鲁斯和流行抒情曲的混搭,带来意犹未尽的醉意。

  还有太多太多。

  抖腿不止的《That Certain Female》,排箫演奏大漠孤烟直意境的《The Lonely Shepherd》,现在已被国内综艺用烂的经典惊悚伴奏《Ironside》。

  讲真,现在国内萎靡不振的音乐圈真的令我好心塞。小众音乐太多棒呆的,随便列几个:腰乐队、惘闻、万青、陈鸿宇......但是!我最想看到的音乐场景,是百花齐放!每个乐种都能生机盎然,音乐人都能有更多空间、更多支持去做好音乐。不管是流行、说唱、摇滚、灵魂乐......哎,扯远了。说回昆汀的电影原声。

  只要你看了电影听了BGM,就能知道昆汀在选乐上是多么叼炸天。每首歌都融入当下的场景和意境,甚至使其升华,让暴力与血腥染上一层朦胧的神秘美感。

  这个星期,我已经来回重复地听了N遍原声,每一次都更加沉浸其中。

  我想,这种渗透人心的魅力,就是电影与音乐完美杂糅的最佳示范吧。

  《杀死比尔》影评(九):杀死比尔1的重点是“杀死”

  遵循着“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天天玩”的原则,我充分利用时间把杀死比尔看完了。

  毫无疑问,当年《杀死比尔》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的血腥暴力成分绝对是一大卖点,如果没有它们,就好像《电锯惊魂》失去了里面的“酷刑”折磨,会让人索然无味。其实说起来,我个人认为《杀死比尔》的主要卖点是“杀死”,无论是刚开场就送上的二女血拼,或者是后来单挑88人,包括刘玉玲一刀削掉自己小头目的头颅,和最后后来kiddo削掉刘玉玲的脑壳,第一部的主线就是“杀死”,除了杀死还是杀死,刀光剑影,鲜血乱溅,以至于我觉得在这里评论几乎都显得多余,想知道是怎样的情况,还是看电影吧。

  最后补充一句,如果能出一个单挑88人的彩色版就好了:)

  《杀死比尔》影评(十):谁告诉我哪里美啊

  曾经有人跟我说这部片子很好看,所以才千辛万苦去下,看完了想把那人打一顿。处理手法和里面穿插的一段动画是真的很不错,但那剧情真是……

  有人评论说是第一暴力美学的作品,暴力是够了——你能在里面看见人手挖出来的眼珠掉在地上被踩碎的清晰画面,不过美在哪里我看不出来,难道是因为评论的人看多了粗暴的男人打打杀杀,突然看见一群美女互相砍杀所以就觉得美了?

  我实在无法欣赏乌玛•瑟曼的美,我看着电影里那个瘦得眼眶深陷活像甲亢患者的主角,还听见N多配角在各个场合赞美说她是大美女,感觉十分奇怪,难道就因为她是金发。就气质而言,也不觉得她美。觉得她的气质简单生硬,没有一点弹性和柔和,隐隐还含着一丝暴戾。第一部基本是关于她和刘玉玲扮演的石井阿莲之间的追杀,老实说,刘玉玲扮演的杀手比乌玛•瑟曼的有看头多了,在冷血和温文有礼的表情之间的转换和她杀人的动作一样干净利落,充满了张力。

  剧情最让人郁闷的不是因为情节简单,而是因为主角活像《十面埋伏》里的小妹,那么多高手车轮战她,她还时常中了人一锤或是一剑,只在当时惨叫一声以示中招,然后又跟没事一样继续砍人,那些高手基本上都被她一击毙命,二号主角刘玉玲好一点,是两击毙命。第二部里另一个杀手知道她武功了得居然不杀她就把她直接连棺材活埋,任何懂点电影逻辑的人都知道她还会从土里爬出来。我看电影时想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她怎么还没死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