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维多利亚》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维多利亚》影评10篇

2017-12-24 21: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维多利亚》影评10篇

  《维多利亚》是一部由塞巴斯蒂安·席佩尔执导,莱娅·科斯塔 / 弗雷德里克·劳 /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多利亚》影评(一):本片又名Victoria的作死历程——关于如何作而不死的实践教学与研讨

  【剧透肾入】

  这是一个关于一群二逼青年如何用绳命作死的故事

  友情提示:等待开场时请带好墨镜。

  对你没听错,墨镜,不然就会像我,以及我身边同样毫无准备的老太太一样,惊恐地发现,原来晃瞎你的钛合金狗眼“不只是说说而已。

  它真的存在现实(的电影院)之中。

  可怜的我是陪基友一起去的,进场前连影片名字都没记住,而且迟了半分钟才到座,于是就瞬间有了一种找不清东西南北即将羽化成仙的错觉。

  好在,在我彻底失明之前,摄影师已经先一步被晃瞎了,于是镜头进入了稍微正常的阶段。

  其实回头想想,影片在一开始就有了浓浓的作死意味,然而我却很傻很天真的认为,这种酒吧和不良少女的组合,又赶上小语种的配置,大概是一部剖析性福感的文艺片。

  然而我真是太天真了。

  作死妹从酒吧扭完腰出门,遇到一群夜游男青年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十分担忧地想:这接下来就是群p轮x之类的情节了吧?这尺度能播?呵呵,你骗我,一定会被阉割的魂淡!

  什么?你问我为啥没有脑补出一场浪漫的艳遇?我谢谢你,看看那几个二逼青年的颜值吧,集体负五渣,别说浪漫了,后来作死妹和太阳啵啵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这要如何下得了口= =

  然而,需要阉割的情节并未如期发生,但我看这妹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始终觉得,作死就在不远的前方,这帮二逼怎么看都不像好人,不出点儿事简直对不起资本主义万恶的旧制度。

  可我错了,片子在一帮非英语国家人民蹩脚的口语练习中,进行了十几?二十几?分钟,不良青年居然只是想和午夜作死求蹂躏的妹纸一起过个生日聊聊天,吹吹小风喝喝酒……我顿时觉得自己想法龌龊,这片子原来是柏林旅游宣传片,一定是当地旅游局投资拍摄而成,为了显示治安多么良好,民风多么淳朴。

  记得我当时断言:这片子估计要这样磨叽到结尾了。

  别怪我想太多,这样为了挑战观众耐心而存在的禅学文艺片大量存在,不信单聊,咱们谈谈人参。

  就这样,我大错特错。

  转机从一架钢琴开始。

  当作死妹说出自己会乐器的时候,我就在想,旁边就有钢琴,就它了,果不其然,妹纸是个深藏不露的文艺女青年,这样就解释了她胆大妄为性格,和作死的作风。

  我以为,剧情就此会进入爱情模式,妹纸会告诉太阳,其实这咖啡店是我的,我是白富美,咱们结婚吧= =……但美好幻想总是短暂的,当妹纸活动手指开始弹琴,对没错,就是活动手指,那一瞬间,我仿佛瞥到了某种变态杀人魔的潜质,再之后的钢琴演奏,简直惊为天人

  本人对钢琴一窍不通,但影院里那种音效配上妹纸忘我到近乎变态的表情,还是让我深深震撼了一把,心说真他妈好听!!

  于是这是一部失足青年找回自我的励志电影吧!!!???

  可没过多久,妹纸就开始刷牙了,刚刚因为钢琴而燃起一丝希望的我的心啊,再次暗淡了下去,我灰心丧气的想,妹纸好巧,我刷牙也不用水杯,跟你一样。

  就在这时,转折来了,神色惊慌的二逼四人组去而复返,太阳同学想作死妹提出了一个请求:跟我们去凑个数吧,虽然我们是去做坏事,但放心我们都是好人,你会安全返回。

  尼玛正常人会去吗!回去吗!去吗!吗!

  当然不会,但作死妹不愧为作死妹,哪里危险哪里钻,就这样踏上了作死历程。

  从这里开始,全片画风突变,从一部重度失眠症治疗片,变成了肾上腺素补给片。

  看得我一路嗨到飞起,比看突突突砰砰砰还要爽还要紧张

  就在这肾上腺素一路飙升的快感中,我见证了二逼青年别出心裁的作死成就

  看似冷酷牛逼的黑社会头目?带了个好头,随便打电话给以前监狱里帮衬过的哥们儿,让他们别忙着庆祝生日啦,快来帮哥哥抢个银行

  什么?没抢过不会?放心,又不是让你做蛋炒饭,很简单哒包教包会么么哒。

  我一直在想,这种放毫无经验的二逼青年去抢银行的行为,和把活人推下悬崖告诉他你有翅膀可以飞有多大区别?

  也许有人要说,这哥们儿只是狂霸拽不在乎人命而已,对,你可以不在乎人命,但枪械子弹毒品沫子总是要钱的吧?您这是活活的偷鸡不成蚀把米,也不知还能在作死之路上走上多远。

  咳,吐槽继续,其实几个二逼青年面对抢银行这种高新技术职业的时候,还是有所抗拒的,但作死妹做了一把神助攻,成功把三个猪队友送上了开往黄泉的列车。

  这一场抢银行行动,从一开始的演练就错漏百出,注定是一朵不一样的焰火。

  先有猪队一号捂着小心肝表示劳资不干了,劳资不作了,再有坐骑君傲娇熄火,好不容易顺利开动了车子,一群英语蹩脚的老爷们又对着不认路的作死妹狂喊一通,生怕人家不知道他们抢了银行。

  然而这些 不算什么,倒霉人人有,算不得作死,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几个二逼在抢劫成功的兴奋中,顺利进化成超级赛亚人,哦不,进化成了傻逼青年,从银行逃跑后,以龟速开车行进了五分钟不到(反正我看那段路走路也就十分钟= =),就自以为安全的把车子”藏在“了一个无论如何都不是藏车地的位置

  接下来怎么着?按理说该各找各妈躲起来数钱了吧?可人家不,人家去蹦迪了,还蹦出了新意蹦出了格调,蹦的连裤子都不要了。

  镜头一度晃过跳动的三条腿,看得我这纯情少女简直要捂脸面壁娇羞一下,还在暗暗担心,你们这么蹦跶,会不会钱掉地上,空手而回,还要被逼再抢一次【真是好脑洞】,然而导演真绝色,一群被我认作警察的保安跑了过来,把作死党推入了继续作死的程序之中。

  我常想,如果他们不脱裤子,可能就就不会死。

  然而没有如果,他们脱了,被赶走了,这才想起车里还有人,于是要回到肇事车辆取人= =

  理所当然的撞见了警察,又像惊弓之鸟一样在大马路上招摇过市,恨不得头上贴着”我抢银行我心虚“几个大字,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是亡命徒,那么多小路,你们真就不知道躲字怎么写吗??

  傻逼遇上警察,结局瞬间注定,一场开玩笑似的抢劫转眼成了真枪实弹你死我活的战役。

  有人死了,有人受伤被抓,有人带伤逃亡,只有自带主角光环的作死妹保持了一贯作死而不得,求败而不能的气场,淡定理智地策划了逃亡,顺利地带着颜值依旧负五的太阳同学进了酒店。

  我以为这将是新一代夫妻档变态杀人魔的前传,但编剧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除了主角光环,什么都不好使,看见海报没有?叫啥名念我听听。

  对,Victoria,你看见太阳的名字了吗?

  没看见吧,所以他必须得死,只剩下作死而不得的作死妹,在演绎了一场震撼人心生离死别后,独自踏上了陌生的作死之旅。

  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吐槽纯属娱乐,揉着我的钛合金狗眼保证,这片儿值得一看,不为别的,就为主角用鼻涕做拔丝的神技,也不得不看。

  震撼无限。

  《维多利亚》影评(二):《维多利亚》:一个黎明的距离

  这个清晨终将过去,但一切已经再也不同。从钢琴到子弹,从可可到伏特加,从陌路到刻骨,从亲吻到亡命,只有一个黎明的距离。

  “我不是坏人,只是干了点坏事”,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错。我想维多利亚这辈子应该都忘不了那个天台,和天台上那几个温柔的坏蛋,我也忘不了。失了家的异乡人,逃离规则与秩序,麻醉和放逐自己,从那支烟开始,她和他们就已是过了命的交情,于是,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在夜里,在街头,没错,他们是混混是劫犯,但却也是她的爱人她的兄弟。那辆小小的单车,载着太阳和维多利亚穿行在柏林的小巷里,那一夜,天虽然是黑的,但维多利亚的世界却是亮的,那是最后的狂欢,在失控之前。当天真正亮起时,一切都终将结束。然而他和她还以为来日方长,站在清晨的咖啡店门口,约定着明天。

  140分钟一镜到底,似乎已成为这片子的一个噱头,但是看完之后我却觉得,这个发生在黎明前两个多小时的故事,选择用这种方式拍或许是最好的决定。镜头就是维多利亚,它只能跟着她,从她的眼睛里看向整个世界。因为不被剪断,所以一镜到底产生了一种张力,它成为了维多利亚和太阳及其朋友之间一条隐形的锁链,紧紧拉扯住彼此的命运。另一方面,贴身的近距离镜头跟拍,加深了一种目睹一切走向失控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发生的无力感,You can do nothing but let it be. 当然这种拍摄方式对于演员是极大考验,维多利亚的扮演者是西班牙的女演员Laia Costa,没有她我难以想像这部影片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并不完美,但这部《维多利亚》给我留下的印记的确非常特别而又深刻,无论是这个故事,还是它拍摄的方式,我将很难忘记它,忘记天台忘记钢琴忘记那个倒吻忘记维多利亚最后的背影。对我来说,《维多利亚》就是属于那一类电影——看过之后我会对自己说,为什么你会爱电影,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片子存在啊。

  《维多利亚》影评(三):一镜到底

  “2014年4月47日,凌晨四点半,我们从酒吧开始,2小时14分钟之后,经历过22个场景,6个助理导演和150个群众演员,以及七个主要演员漫步、奔跑、攀爬之后,凌晨6点54分,我们完成了这一切。”这是《维多利亚》的整个拍摄过程,一向不太理解一镜到底的意义,在我看来更多的只是一种炫技,一种向影评人及评委的示好,而我们普通观众更关心的是影片的故事性,长镜头无疑加大了出现瑕疵的风险。《维多利亚》的冒险是成功的,虽然也有一些细微的纰漏,比如有一幕镜头突然剧烈抖动,我笑着想一定是摄影被绊了一下,还有个别处声音的采集出现杂音,但是长镜头的运用很好的把观众带入其中,让我们感觉自己就像是尾随者,甚至是参与者。影片的前一个小时,让我以为这是一部类似《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文艺片,讲述一次偶遇,结果一小时后急转直下,演变成一场犯罪,可是你如果注意到其中一场不足五分钟的戏,也许会和我一样,认为这是导演对传统教育的鞭挞,就像海明威那句最著名的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维多利亚》影评(四):无法预测的另一个我

  就好像电影海报Vicoria冷暖调子的阴阳脸所暗示的:

  理想与爱破灭后,我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把烈酒一饮而尽的是一个本该被艺术滋养身材娇好的女孩,然而这与抢劫犯的身份极度冲突却又合情合理。“太阳”死去时的哭泣,我倒不觉得是她对几个小时情绪积压的宣泄,反而情愿相信仅仅是对刚刚寻得的“爱与希望”刹那消散的悲痛(就如太阳这个名字一样。而之后的快速冷静,女主又回到了对“爱和理想”惨痛记忆的自封存状态(而她本身也习惯这种状态。就好像面对坐过牢的那个兄弟“再也不做坏事,我是个好人”的忏悔时,她说:“不,并不会的(你会继续犯罪)”一样,我们可以预知女主的未来

  一镜到底,让现实时间完全和电影时间匹配,就好像2小时20分钟真的经历了一场生死,一场恋爱,一场抢劫。时间匹配的代入感,是剪辑无法做到的。相信这部影片的代入力在走出电影院就是相同街区的柏林青年眼中更强。大概就仿佛是自己心中的恶魔跟着Vicoria出来溜一圈那样吧。

  最后说一下《魔鬼圆舞曲》,又叫《梅菲斯托圆舞曲》,是《浮士德》的最终乐章。这首曲子用在“抢劫”发生前的最后一段戏中,来揭示“天使”一样柔弱的Vicorica崩塌的内心,为后面她主动参与抢劫做引子,除去演员不会弹琴略假,我觉得恰到好处

  《维多利亚》影评(五):对于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努力把评分刷到它应该在的位置。

  貌似很多人看这部电影都是能够理解德国社会现实如何如何的,可惜我不是。所以就单纯的观影感受我觉得两分足矣。同样欣赏不来 红高粱 这种文艺片的我好歹知道撇开社会问题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好歹不能太抖,看电影的时候感觉以一只盒子里仓鼠的视角被人提着跑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有点头晕反胃。

  电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摄像一路跑了两三个小时特别辛苦,也带来了好处——不用剪视频,该模糊的地方直接快进就行;比如听说整个电影不用剧本,演员演技的确惊人,坏处没人在演完前知道这个故事怎么走,以至于走的波澜不惊

  (我真的领悟不到有人说的节奏紧张在那里!!!感觉一个大转三个小转就是整个两个小时对白不过是普通的句子)

  先说剧情,这部电影前一个小时可以直接跳过。概括来说是“女主是吃饱了没事想体验战斗民族生活的好泡的傻妞”。而观看这个过程我一直在想象一个画面:和白开水。想象你不停地一次喝一杯白开水。前几杯你可能没有关系,喝了就喝了,然后你喝了15杯,20杯,喝了整整一个小时(我们假设你不想上厕所),你喝一杯白开水会是什么味道?接下来20分钟致命的犯罪从开始到发生了再到结束,并且一点细节都没有,大概还不如这个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287346/(雾)。剩下来的所有时间,描写了没有紧张氛围的逃亡,整个过程是没有氛围的!!!你看的不是戏剧,不是电影,你看的是和生活一样平淡的画面。要是想体验自己在看一部电影,移步《大事件》,同样的故事,香港导演好歹知道找一个黑一点的楼(《死亡录像》也知道!)。

  说过剧情我再扯一下配乐,很杂,不和谐音程的电波,配上晃动的画面,真的难受无比,还是反胃。配乐也很平淡,而且没有卡在关键情节上,你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加配乐。

  电影除了平淡还是平淡,没有隐喻真是方便理解。有两个小时时间你看什么不好何必要看这个?我也不知道,也许能像我一样写一篇长而无味的影评来向电影致敬。

  《维多利亚》影评(六):致命的邂逅

  每个女孩都渴望一种邂逅,但这次是深渊。电影一个大长镜头从头到尾,先敬摄影师一杯!每个演员都即兴发挥了好多好多,故事很简单很简单,就是一个充满渴望的女孩子邂逅了几个混混,被卷入了一次无法回头的犯罪。 一开始根本没看下去,他们见面,一起闲扯聊天,没什么意思。后来不看了又想继续看他们到底要干啥!一小时多之后才明白,一个黑老大让他们去抢银行,但是现在我还不明白让几个不专业的混混去抢银行为了什么,难道真的能抢多少钱出来吗?还是为了声东击西?电影没有给我们答案。最后维多利亚肯定是会被抓的,她渴望爱情,渴望美丽的邂逅,但是却眼睁睁看着生命在她眼前消失,最后她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落寞的背影。

  总之,女孩子不要乱和陌生人搭话!太危险了,酒吧夜店这种地方,如果你打算去就做好不顾一切的准备。

  《维多利亚》影评(七):纪实黑色作品

  名声大噪的《维多利亚》真的是个好电影么?

  其实很难说——虽然我提及过“完整的结构,舒服的节奏,出色的情节”,而事实上,电影也的确技惊四座精彩绝伦,不过,电影的故事却并非一个好故事:过快的情感、关系以及行为动机的变化,让剧情中的逻辑性成为了整个作品的最大漏洞。虽然有种理论直接说过,对于相当部分电影来说,电影中讲故事的手法与故事本身要阐述的,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但事实上,对于我们已知的大部分电影与电影人来说,一个优秀的故事才会是最有可能达到与最为吸引观众的东西

  当然,本片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的确不是我们已知的“大部分”的电影人,而《维多利亚》也不会是大多数的电影——毕竟不是每一部犯罪片都可以用一镜到底呈现,也更不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能拥有如此纯熟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一镜到底,的确片中完美的调度,摄影灯光录音的高超水准惊呆了所有人。

  一般来说,犯罪电影的故事本身建立在剧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角色交互基础上的,故而不如同《鸟人》和《俄罗斯方舟》,可以艺术化的使用“一镜到底”。相较而言,更多角色参与,由于社会性的愈发明显,则必然呈现出更为写实化的效果,《俄罗斯方舟》参与角色多,但整体内容本身为想象式的架空不需多说,而掺和着太多谵妄现实主义色彩的《鸟人》,角色间的关系明显被冷处理了,而故事本身从节奏上,氛围上都会稍有欠真实的质感,那么用上各种各样的看起来相当明显的剪辑手法也无怪了。

  《维多利亚》这部作品的一镜到底,是真正的“长镜头”,故事发展没有断开,也即是所谓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达到了统一,并在两个多小时中完成了这个理应足够复杂的故事的讲述——但不得不注意到的一点是,生活的容量可以说是无穷大的,这是叙事作品无法比拟的,故而在整部作品中,相当多的故事被进行了处理:反生活逻辑性的处理,也即是上文中提及的内容,这些让整部作品的故事,尤其是后半段的讲述,颇为晦涩。

  假如把整部作品摊开讲一讲其中的角色关系的发展:在三十分钟内,即从陌生人成为了至交好友,而之后又在一个小时内居然能出生入死,二个小时内达成恋爱关系——这无非有点快了,但我们并不觉着奇怪。相同的情况还在情感变化中有所体现,比方说在发生重大事件后马上就能狂欢,而狂欢完之后两分钟马上又能变得无比恐慌这种的。

  说实话,如果是电影中的几分钟,几十分钟呈现出这种变化,我们的确不会奇怪。因为大多数故事中,叙述时间也只有一个、两个多小时:这时候如果使用《鸟人》样的长镜头,或者使用一般手段的剪辑,我们能靠着蒙太奇,弄着景物变化和光学手段,穿插相当数量的“省略”和“快叙”,那么两个小时的电影,的确可以讲几小时、几天、几年的真实故事。

  但可惜,《维多利亚》全片都在用“同叙”:即前文提及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统一:在逻辑思考上,我们理应对于这部作品中的某些内容感到奇怪,虽然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缺少这种困惑与质疑。

  我相信这是片中广泛出现额场景变化导致的——每个场景都是一种情感变化、关系变化的过度,也是叙事发展的过度。在某些场景中,其实情感的变化被加速了,角色能够肆无忌惮地从恐慌变成快乐,从放松又变成紧张——虽然无比写实的一镜到底,但是利用场景完成的情感变化还是稍显技巧化了。情感在场景中得到了变化,故而场景其实还是象征与负责变化情感的——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场景的切换,对于故事的讲述反倒是小用处了。

  可能基于了某种观影习惯,或者是更为深层次的对于主观与客观、想象与现实的“运动-影像”的认知错觉,在我们的印象中,场景的变化可能即意味着相当长的戏已经讲完,或者说相当长时间分量的戏已经演完。当然戏剧本身就有着使用足够强的戏剧冲突与言语、肢体的表现形式来强化展示出生活的内容:这种内容以故事表现。可能发生在影视剧中的一小段情节,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付出几倍于之的时间加以完成。

  《维多利亚》也是这样,足够短的时间讲述了足够复杂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其实不应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完成的,但“剧”赋予了它的魔力:当然也说不准镜头本身也浓缩了时间,一些无对话,或少对话,缺少剧情内容,仅用着肢体语言表现角色关系的戏,虽然有角色的出镜与表演,但可能我们也能称呼它为“空镜头”。虽然没有延时摄影的效果,也不像剪辑里一Cut即到下一场景那样干脆,可事实上,这些可能也象征了时间的压缩。

  最具代表的可能是90分钟到95分钟的“酒吧狂欢”的一场戏,除开迷离的灯光,疯狂的肢体语言,与温柔轻灵的配乐,留给我们更多的,只是几名主角间,友情与爱情的表露——这些内容其实有些跌宕起伏的意味的,起码在我的生活中也不可能5分钟完成:所以这不是现实的五分钟,这只可能是影视剧的五分钟。

  我愿意称呼这种利用某种戏剧张力来加快情感变化的手法为“情感时间压缩”——的确在相当数量的电影中也被呈现过,而这些最具代表的,就是好莱坞的某种患难见真情的大片,如《变形金刚》这种的。

  话说往前推,我们最为熟知的长镜头,乃至于一镜到底的作品是什么?是《鸟人》么?还是所谓《俄罗斯方舟》?甚至于贝拉塔尔的《撒旦的探戈》这种?或者干脆打算说是《寂静的房子》那玩意?

  都不是。

  应该只能是希区柯克的《夺魂索》。

  很不好意思的是,这部作品我的确还没看过。但是我总还能BB几句同样作为犯罪片使用一镜到底的超级先驱,有理由相信《维多利亚》必然相当用力地致敬、借鉴、模仿、(抄袭)了它(大雾)。而对于《夺魂索》中希区柯克一直耿耿于怀乃至于一直想因此销毁胶卷的“时间处理Bug”一事,也被塞巴斯蒂安·施普尔也延续了下来,虽然它采用着前文中提到的“情感时间压缩”的手段得到了解决——好吧这的确牛逼,毕竟能有效地把商业片的手段,顺理成章而有效地沿用至了这一部艺术性质的黑色犯罪电影里头。

  不过终归,施普尔的这些技巧在前半段颇为温和的时候,这种技法的使用,达成了情绪的有效转换,可到了后半段,角色们面临着生死抉择时,这种手段却因为情感与行为状态的大起大落,让本不像神经质的角色们有了逻辑上的“神经病”的意味:最终,这些让这个本不鲜明的漏洞无比突出了,乃至于换来了豆瓣上区区7.1的评分。

  《维多利亚》影评(八):完全是被高估的实验习作

  今年香港电影节看的第二场电影。感觉是被高估的片子,全拜影评人之前在柏林发回来的影评所赐,至少我在昨天晚上没感到太过惊艳。

  一个长达140分钟长镜头的拍摄手法确实很有挑战性,目前看来完成得不赖。不过牺牲也很大,所有人物角色的塑造都是扁平的,而最重要的,女主角的心理变化和处事动机都基本缺失,简单地说,很难让人相信她为何愿意冒险去帮助一个陌生男子,至少在我看来这一点站不住脚的。导演企图在前半段用人物对话推进情节那一套来埋下故事的起因,以及带出人物背景和心理动机的手法让我觉得无比冗长和无趣。其实像这种描写相对局限人物关系的剧本,最有效而直接的方式应是用一场意外来迅速将他们“困”在一起,这样也省得观众去慢慢揣测什么人物心理动机之类的。

  不过仍有值得赞赏的部分,比如声音的处理让我倍感新鲜,现场收音的效果做得非常贴切,主要人物讲话时的声量明显清晰和靠近,镜头转向另一个人时,原先还在讲话的人物声音变得模糊起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在电影院观看的过程中这确实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其次,在某些场景用音乐或静音来消掉人物对话的做法也颇具新意,令影片的节奏自然缓下来,甚至产生一种奇异的诗意,这是否跟王家卫学的就不好说了。最后,不得不表扬几乎全程出镜的女主角,演技不俗,比如在开车送他们去打劫银行而突然车子抛锚的那场,以及最后目睹男主角死去时崩溃后再度恢复理智的结尾。

  《维多利亚》影评(九):姑娘呐,你为何非要作这个死?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作品,往往一边是一拨人的高度评价,人们会用诸如掉泪,难以言喻之类的词去形容它,而另一边则因为不解角色行事时的荒唐逻辑而感到无语和厌恶,将其定性成毫无逻辑可言的装逼之作,甚至费解,这精彩在哪了?你们看完又一个劲地伤感些啥呢?

  我觉得这种观感上的两极差异取决于观众是否代入进了角色的感受,能否认同她的反应和情感,如果建立了这种联系,那么这种观影体验是极佳的,反之,主角的行为是荒唐和不可理喻的,这种不可理喻可以概括成一句:“好好一姑娘为什么偏要作死?”你明明随时可以抽身,明明和自己毫不相干,为何非要一个劲牵连自己替这群陌生人跳火坑?

  那么这究竟为何?在我看来维多利亚一切莽撞和作死的行为都能联系到她给sonne弹奏的那首曲子上,那首由李斯特创作的曲子描绘的是梅菲斯特在乡间舞会上尽情畅舞的一段画面,魔鬼为了向浮士德展现世俗和欲望的美好,于是在他面前尽情狂舞尽兴狂欢,维多利亚在弹奏这首曲子时先是挑逗似的起伏,然后突然间进入一个高潮,又赶在沸腾之前戛然而止,而这演奏又恰巧如她这一整晚的遭遇。人们说梅菲斯特是象征欲念和激情的恶魔,它是世俗、欲火和激情的集合体,而维多利亚则说她喜欢这个恶魔,我想她实际喜欢的,是这个魔鬼所象征的激情。

  她说“我所能回忆的孩童时光,就是像一个老太太一样重复练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个年龄的人们本可以无忧无虑毫不顾后的欢闹和闯祸,就是这种十几年如一日一天七小时的高强度练习剥夺了她在少女时期所该享有的一切乐趣,在整十六年的付出之后,她又接着被劝退,使得整个青春的付出都落得毫无意义。

  她又说,她的人生里缺少真正的友谊,在学院的生活里,她所谓的好友实际全都是带有无形屏障的竞争敌手,每个人都在成为音乐家的残酷试练上争抢着成为少数幸运儿的机会,而来到柏林寻找“新生活”的这三个月里,除了一份马马虎虎的工作外她又获得了什么?我想她渴望的铁定不是每天七点赶到咖啡厅打工的日子,不是电影开篇时酒吧里高频闪光下一个人孤独的摇摆,而是遇到一群命里注定的人,陪她畅谈嬉笑陪她撒野欢闹,然后做一切打破过往束缚的尝试。

  维多利亚除了钢琴之外几乎空白的人生体验注定了她会对陌生人陌生事带着好奇和幻想,所以当sonne和他那些明显不怎么正经的兄弟上来搭讪时,她没有拒绝,她起初的理由或许是因为礼貌和好奇,在她起初的打算里,或许只是陪他聊上几句,或许陪他们走上一段,然后便各自散去,然后便回到咖啡店回到自己乏味的生活,继续日复一日。接下来不堪入目的小动作接连上演,却毫不影响维多利亚对这伙人迅速升温的友谊,她没有成见,是因为她能看到这些看似为非作歹的浪子有善的那面,是因为她向往sonne和他的兄弟们能无拘无束毫无顾忌地做一切想做之事,维多利亚喜欢象征欲望的梅菲斯特,向往篝火般蹿动的激情,而sonne就如他的名字一样,像是这个夜晚里意外飘进她生活的星火,注定引燃她枯燥如柴的命运。那首曲子就好像是维多利亚在见到太阳之前常年被压抑的激情,她前后两次来到舞厅的时候,明显可以感受出截然不同的情绪,起初她是来消遣的,就像无味度日的人们想要娱乐,后者则是狂欢,热吻,和毫无顾忌的宣泄,就像曲子演奏的那般激烈,而短暂如燃烧的纵情之后,也注定会那首曲子描写的景象一样,梅菲斯特化作一道幻影消失在舞会,只留下寂静的清晨。

  onne和他的朋友们,这游手好闲的几人甚至掏不出几枚硬币,没有工作成天游荡,彼此之间只有绰号,我不知道他们是从小的玩伴长大后的狐朋狗友,还是从小就相依为命靠偷窃喂饱彼此的孤儿,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那种家人般的默契和深情,是维多利亚在那种冷酷学院竞争关系中永远感受不到的,是真正打动了她的。

  “现在你认识我们了,从现在起你可以被我们照顾了”去便利店的路上sonne玩笑道。

  而在维多利亚眼里,这种照顾理应该是相互的,如果他们真的有难,她又怎能抽手?在她来到柏林的这三个月,还有什么人能比这荒唐夜晚里的几个无名混混更让她温暖?她如此轻易的接下这个任务时,也许是为了感谢他们为自己带来那么不同寻常的一个夜晚,却没想到事情会急转直下,后续她坚决同行的要求则是出于对朋友的责任,她见识过拳手内疚时楚楚可怜的模样,同时也看到了他暴躁和失控的一面,他们完全是临场行事光有排练没有准备,慌乱下闪亮恐惧发作倒地不起而拳手又情绪失控,一切乱作一团,如果这时抽身几乎等于眼见着他们几人去送死,而即便到了这种火烧眉毛的时候sonne也是优先护着她,执意要先送她回咖啡店让她平安抽身,如此一来,以维多利亚在片中呈现出的胆识和作死的性格,这原本和她无关的火窟她便跳定了,管你刀山还是火海。

  就是这样,在这荒唐夜晚的短短两个小时里,这个姑娘看见了友谊,爱情,激情,结实了一群朋友,谈了一场闪电式恋爱,劫了一家银行挨了一发子弹,体验了一次生死离别,狂喜狂乐狂怒狂悲,就像把一个人一生的悲喜全集中在了一天里去发生,这一夜她的生活就像龙卷风,夹带着混乱,冲突以及和轰轰烈烈的爱情,直上直下的起伏就如她所奏的那首曲子一样剧烈,然后又在那清晨归于寂静,就像魔鬼向她开了一个玩笑。

  《维多利亚》影评(十):致命邂逅

  一个普普通通的善良妹子,无意间邂逅四个小混混,相与甚快,但是却在当天夜晚就牵扯入了罪案。

  片子并没有在电影语言上耍弄,踏踏实实地按时间顺序讲完整个故事,写实的风格,连配乐也是少之又少,加上几位演员的出色演出,人物形象自然,不做作,堪称佳作。

  不过影片里,一个女子大半夜居然敢和一帮混混瞎逛,还真是让我小吃惊一下,甚至我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四个男人如何虐待一女子……

  还好,结尾影片没有让主角大杀四方,只是几个普通人,没有什么长处,会紧张、犯错、忘乎所以、中枪,死亡。

  这就是一部良心电影应该有的样子,严谨的故事、自然不做作的人物形象、演员出色的表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