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忏情记》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忏情记》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2-24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忏情记》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忏情记》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 安妮·巴克斯特 / 卡尔·莫尔登主演的一部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忏情记》影评(一):几点想法

  1.本片的结局确实太过俗套,用一个意外来解决之前铺垫的所有矛盾,不过也很难想象结局如果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又将如何收尾。

  2.叙事视角上出于悬疑目的启用上帝视角,一开始便告诉观众who is murder,剧情聚焦于宗教、人性道德问题的矛盾上。有意思的是倘若换一个视角,比如以警察官的视角,或者是陪审团一员的视角来重新观察,其实也是会非常有趣,即从世俗的一方来观看宗教世界

  3.本片引申出或暗示的一个问题是宗教与世俗的关系:宗教戒律是否可以封闭运作,即脱离了世俗,不向世俗敞开,以非透明性来面对世俗,那它还能否成立或存在(宗教世界毕竟是相对于世俗世界而言,如果误解一直无法澄清,而又不存在沟通的可能)。至少本片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这一困境。换个角度,神父倘若以宗教为由而始终缄默,而最终背上罪名,那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对基督教教条本身的冲击,宗教本教条身将成为无意义的自我约束、自我游戏,无法影响世俗,反而为世俗所玩弄。

  4.精神心理分析的视角来看也很有趣。基督教中神父自认为有罪之人,所以才能以同理心接纳他人的confession。换个角度,神父自己才是最大的“凶手”。如果最后结局没有反转,很好奇神父会不会成为“真正的”凶手。

  5.另外看到有人提什么“乌合之众”,个人真觉得这玩意就是个伪命题。说这话的都是看得见别人而瞧不见自己的那一拨人。

  很可惜,最想知道的问题,希胖没有回答。

  《忏情记》影评(二):忏情记:突破还是坚守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主人公一定要沉默?他的沉默不限于一个神父所谓的“告解不可言说”,还包括不吐露好朋友的共同秘密。他是真正和谐的沉默者。他不仅不希望别人被卷入无关的事端,还希望压下那种世俗的指摘和人言的可畏。也正是如此,他甚至身陷囫囵。这主动的沉默的确能让人灭亡,我就不去延伸某些正在发生的被迫的沉默了

  单从和谐这个角度,我觉得我们应该认同他才对啊。和谐,不杀,有爱,沉默。这不是我们社会正在时兴着的新的法则?拼命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去揭发别人的短处来自我平衡;都认为别人趋于不正常,而自己被迫做出任何事都情有可原:而这是片中另一位主人公的思维趋势。我想这种趋势倒是我们时时刻刻在挣扎的。想想本片有一个类似的前作《火车怪客》,那里面的怪客不就是这样想这样做以至于沉湎于此颠倒了世界观?

  从某种角度讲,这种和谐,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更类似绥靖政策。它不是试图与对方谈判,而是惯着他,忽视矛盾,以为这可以消除灾难:可见还是时刻都在害怕这灾难,或者判断着灾难的几率。但如同古希腊神话里那些悲剧预言一致,如果真的有这种趋势,很难拦住它行进的脚步

  当然,也有人在操作上,时刻担心绥靖。他们处心积虑让这种趋势不存在,控制人们身体行动,驱散无关的围观,压制志愿和支援的声音。但如果人们内心渴望是这样,我想,很难不走漏风声,不留下痕迹。这一点,我愿意相信肖申克的救赎。

  回到片中。当然,他是神父,他不是普通人。他在战争中选择了这个职业,也投身了更高维度的信仰。是信仰让他拘泥于宗教的准则,让他选择了沉默。这是一种“专业的沉默”了。如同记者报道必须有证据和编辑准则,如同医生不能因为抢救的风险拒绝病患,公仆不能因为粉丝强大身价不菲就篡改法律……

  所以,这里的他,又不再是绥靖,虽然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个问题时时刻刻折磨着当代的我们。是因为心中的郁愤,狂热的驱赶所有属于反对方的阵营;还是平心和气的面对这个发生着超乎想象的事端的世界,只做所有该做的事情

  而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我们不知道。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事情,不知道到底谁是那个可以依赖的人。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巧合的是,那位因为奇怪的鼻子、显得很滑稽的警官,却是最后命令属下活捉嫌疑犯的人;而一出现就是和善关切的检察官(?),一上了法庭就扑风捉影,为了让无实际证据嫌疑犯,在陪审团的印象中,成为除了证据统统都对得上的“罪犯”,不惜让自己和那位步步紧逼私下勒索的律师划上等号。

  虽然这两位都是在履行自己职责内的事务,虽然他们都在狡猾“捕猎”时都做过一个双手抓住胸口最上面的衣襟的动作,我们却不得不说,更钦佩那位仿佛局外的警官。不过再想想,到底谁在局外?其实检察官除了私人交情之外,不是更应该在局外么?倒是警官,才是案件处理时的一个主角。片中因为私情影响了案情的进展,才会出现这种类似的扭曲。当然,我们现在更得承认,当下,这不再是扭曲,而是实实在在案情的一部分。很多地方,案件就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下,才导致了永不平息的伤痛和情绪。人们更倾向于审判让心灵愤怒得到安息,而不是罪犯拘泥于法律旧日规定的常规刑期。

  到这里,就又涉及更混乱的话题:庭外审判。辛普森案判决时,与片中发生过同样的场面。法官在宣判结束时,按照陪审团的意见,宣判没有证据不予判罪,但同时,表明了自己私人的态度

  片中,庭外聚集了太多的群众,人群甚至已经公开地言明了自己的态度和愤怒。警察们依旧负责,阻拦着他们像当下带着闪光灯的媒体那样的突围。当然,罪犯的妻子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与开头就沉默的神父又一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虽然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我们依然没有看到事情的解决。此刻我们得以印证之前所说的那些关于专业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此刻不也存在受人唾弃的趋势?那么神父的沉默在众人的愤怒来看,到底是保守愚昧,还是智慧谦卑?可以说,此刻,三种不同范畴的探讨,终于合而为一。突破规则或者坚守规则,这都是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想要突破的规则和想要坚守的规则,看起来却往往不是同一套规则。即便他们的结果将会合而为一……

  你能理解基督教为什么能在受到质疑之后,在所谓的毫无帮助之后,又如何让人们见识了它的威力或魅力?是这些神父,包括这些警官,是人们对信仰的坚守。——人们不一定拘泥于宗教,但是都有着各自的信仰。——哪怕这个信仰不足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哪怕信仰超越了当下理解的范畴。

  我们都渴望世界宽容于我们,——这也是片尾舞台独白时的一种表达——我们都渴望活下去活得更加美好,即使挣扎在灭亡的恐惧里,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活力。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活下去,那么我们就稍微渺小了。我们也许就保不住这个社会,留不下任何遗产。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他会想到更多。想到亲朋,想到自己,想到未来,想到牺牲。

  不得不说,希胖这个电影在我的想象里,承载了更多的事务和情怀。也许,反而电影远非那么完美那么出色。不过,这仍比《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的结尾来的曲折些。也比前作《火车怪客》更有得回味。

  它让我想到之前很低估的《局内人》,同样是局外人变成局内人。它以不合逻辑的政治行为当作指摘对象,我仍觉得那片子剧情过炫炫出漏洞。

  它也让我想起法庭之外的“媒体忏情记”:陈先生的《搜索》。貌似,搜索中,人们都有面目可憎的一面,甚至女主角,也只能无辜对应片中结尾处舞台上独白的那位,而不是黑服帅面的男主人公。而搜索中,所谓现实逼人走入暗逻辑、潜规则,其实影片中没有正常逻辑,也没有明显规则。不存在堕落或者升华的变奏。

  《忏情记》影评(三):宗教的秘密

  忏情记是一部虐心剧,男主的冤情堪比窦娥杨乃武,快把观众憋屈出毛病了,希区柯克一向喜欢无辜的男主角,但象此剧这样铆足了劲儿把男主虐到底的,很少见。

  一改希区柯克常用的悬疑惊悚,此剧加入了大量法庭戏,可惜拍的非常差劲,为故意制造冤屈违背太多法律常识,把控观众情绪的目的太明显,令人反感。

  此剧最大亮点是关于宗教与人性的探讨,倒是达到了很多典型希剧没达到的哲学高度。不知道希氏的宗教态度,但此剧对宗教有强烈的解构,说出了很多不能说到秘密,比如原罪的概念,很容易被歪曲成"反正有罪,再犯罪也无妨,还能用忏悔抵消犯罪的内疚",老实人不会这么想,可流氓们有了庇护所,可以为所欲为,老实人就遭殃了,只能乖乖受死,还没有任何意见,因为"我有罪"嘛,这太荒谬了,确定不是流氓写的?

  说到底还是宗教本身的问题,所有的宗教都是咱们人类自己写来逗自己开心的,是为人类定制的,细腻照顾人类的所有需求,为孤独者提供依靠,为无知者提供智慧,为迷惘者提供方向,为死亡者提供天堂,为虚伪者提供伪装,为邪恶者提供保护,为独裁者提供力量,总之,一切浅层次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宗教都提供,只要你信它,你干什么都心安理得

  当然这些心理慰籍都是假的,但对信众是百分百的真实,好像一种高级催眠,信众不愿意被唤醒,对他们信仰的哪怕一丝一毫的怀疑,好像催眠中的响指,都会打破他们的幻想,再也不能想有什么就有什么,那他还不跟你急吗,这就是宗教战争的原因,消灭你就消灭了怀疑,可以继续回到幻想世界倘佯。

  宗教的作用也不能一概诋毁,人有自我麻醉的权力和需求,这些宗教能解决的很好,但宗教绝对不能解决犯罪,犯罪深植于人类本性,个人想怎么虔诚侍主都可以,但要永远警惕利用宗教虔诚为犯罪提供庇护,我想这是希胖真正想说的,以他的背景,当然不可能反宗教,但他足够理性,难能可贵,可能对人性邪恶分析的太多的缘故。

  《忏情记》影评(四):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美国电影里经常有句台词

  前面一个人说了件很头疼的事,后面一个人说,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一个杀人犯向神父忏悔,然后神父被怀疑有作案嫌疑,但是因为职业道德,他不能说出其他人向他忏悔的内容,差一点成了冤假错案,幸亏最后犯人的妻子良心发现,说出了真相

  这部电影有很多层面可以解读

  首先说凶手,一个穷苦的人,为了钱杀人,他在心目中默认自己是对的,我是有苦衷的,那是我的原罪

  无数的人都喜欢把自己置于一个可怜人的位置,然后原谅自己

  他去找神父忏悔,这是第二点,他忏悔是为了减轻心理压力,这就讨论到了,忏悔的意义,很多人忏了之后没有悔,他们安慰自己说上帝原谅了他,然后他就可以继续犯罪。忏悔的存在,到底对社会好处更大,还是坏处更大哪?

  之后,神父因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能说出真相,这就是职业道德和大道德的冲突。

  神父有情可原,因为他认为上帝已经原谅凶手了,凶手就没必要人间受到惩罚。可是如果是其他职业,比如心理医生哪?他们遵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就放走了杀人犯,这对社会的大道德公平吗?

  然后是神父受审。

  神父受审涉及到一个在希胖的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命题,窥阴癖。

  人们总是潜意识里希望完美的人有缺点,当他们发现完美的人有缺点时会欣喜若狂这是嫉妒心理使然。尤其对名人,权威,神秘职业的人,他们窥阴癖更强。大家都在关注神父的一段情事。

  神父每当神父以前,和他自己不知道当时已经已婚的前女友约会过。这就够了,一个神父,一个有名望的已婚贵妇人,满足了太多人的心理。

  但问题是,他当时不是神父,也不知道她已婚。

  人们会把这两句话自动忽略过去,这件清清楚楚的事,将会成为神父一生的疑团。

  这又有了一个身份标签的问题,人们喜欢用标签来看人,把人看成标签。

  再回到神父身上,我爱的是神父身上的人性和神性。

  神父是个人,是个和我们一样的人。

  他有爱的女人,也曾经因为害怕牢狱之苦考虑过要不要说出来。他不是你没无私的人,他也恐惧过,挣扎过,动摇过。

  还有一个问题,电影里没有交代。

  神父为什么当神父?

  情场失意?看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恋人嫁给别人,所以灰心丧气,躲到上帝那寻求安慰?

  那个凶手是这么说他的。

  其实因为我有宗教信仰,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自己到底是因为真的是大彻大悟,还是寻求心理安慰?我找不到答案

  有人说我还有恐惧和疑惑(对宗教上)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我想明白了。

  每个人都不是大彻大悟的人,否则他们就没必要修行了。

  你来以前明不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来以后明不明白。

  神父当过兵,在那个改变全世界,尤其改变美国的战争中。我相信他不只是因为情伤,他对人生本身有感悟

  我很佩服这个神父,他面对牢狱之灾,面对所有人的指责,他动摇过,但是他尊重坚守了。

  他在法庭上被人问询,一次次的被质疑,面对那么多人的质疑,你动摇了吗?你退缩了吗?

  如神父死了他会心安理得,而杀人犯会在恐惧中度过一生,连他的妻子都瞧不起他。

  我很喜欢这句话,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我觉得不光是宗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我们做人的原则,我们的理想,我们不被看好的爱情。

  那么多人都在质疑你,指责你,你动摇了?

  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记住这句话。

  我觉得忏悔还是很好的,最起码能让人相信自己能上天堂,如果你不让他们相信,他们会自暴自弃,更加伤害社会。

  据说心理医生就是这么来的,不是很好吗,催生了一个新学科。

  中国人就是不喜欢说出来,其实说出来就没事了,不说出来问题更大。

  心理医生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人理解你,你不是孤独的,变态的。你只是个可怜的,普普通通的人。

  引导,不是审判。

  因为人,没有审判同类的权力。

  《忏情记》影评(五):善意的代价与希望

  提到希区柯克,其出名的作品多是他巧妙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同时伴以几个影坛巨星的作品,戏剧性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他的故事总是那么有看头,剧情总会有抓人的地方让你继续下去。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忏情记》显得算是特别的一部,在这部影片中,希区柯克并未巧妙的去设计悬念,从故事本身上并无太强戏剧性,但是它带有强烈的内省和人性拷问,是悬念大师为数不多的深入剖析人性的作品。

  《忏情记》的故事倒是关乎了我一直以来一个疑问,即我们常见美国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个人在告解室向神父忏悔自己的“罪行”。我常常疑惑,这要是有个人说自己刚刚杀了谁,这神父如何是好,保守秘密的承诺是否可以超越公民基本的准则。从这部影片看,开场就是一个人,惶恐的想神父告知自己杀了人,而神父作为神职人员,需要为此保密,但是这却并不代表自己的内心可以宁静。杀人本身就被视作大罪,而神父却要隐瞒这样的罪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的悖论,也是对神父个人的拷问。而希区柯克在这部电影中,又制造了另一条线索,让神父间接的被牵连进去,即他与一个女人似乎正要与受害人碰面,而这个女人和他的关系也显得朦朦胧胧,似有隐情。而当这些许信息被真正的行凶者了解一二后,他便采取了更卑鄙的手法,将杀人罪行栽赃在承诺为他的行为保密的神父身上,这里,神父再一次面临更深的道德悖论,当一个人率先行恶时,特别这份恶针对自己时,是否应该揭示真相?而吊诡的地方就在这里,揭示了真相就是揭示了行凶者告知他的秘密,就是对神职教条的违背,他似乎陷入了一个身不由己的陷阱,越陷越深。

  希区柯克在本片中采用了“相对悬疑”和“双悬疑”的手法,所谓“相对悬疑”,即片中凶杀案对于观众来说,已经真相大白,但是对于片中的诸多角色来说,还是一个谜,而这个探案、栽赃与道德纠葛的过程更加考验希区柯克讲故事的能力。“悬疑”重在过程?还是重在结局呈现的结果?其实各个角度都可以很好的展开,比如著名日本推理剧《古畑任三郎》就是典型的“相对悬疑”,真相从开始就呈现,但是过程却依然精彩,只不过它重的依然是推理过程,而希区柯克在《忏情记》中则聚焦于更深层次的道德与内心,那种看到无辜的人因为道德而无力反抗时,观众的情绪也自然的跟着焦灼起来。而进一步烘托这种情况的则是在这条“相对悬疑”之上,希区柯克又加入了一条“情感悬疑”的线索,组成了“双悬疑”的局面。随着故事的进行,我们发现了神父与即将于受害人碰面的女人间似乎有着故事,有着过去,而女人与丈夫间欲言又止间透着令人好奇的往事。于是,神父的过去被这条悬疑的线索带出,一场爱的纠葛和苦恋让这个故事有了另一层的唏嘘色彩,也让神父的境遇更显得令人感叹和同情。

  片中的真凶成为了绝对恶的象征,他没有一丝悔意,对他的一再宽容、忍让和妥协只能让他更加嚣张。但是,对于他,希区柯克以神父的角度给出了并非激进的态度,神父依然以恪尽职守与道德自律,并不以恶抗恶。而真凶的妻子则可以看作更多大众的化身,他们时常目睹恶行,却出于种种原因,不肯公之于众,哪怕看到有人因此承受名誉和生命的代价。然而,也正是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对于恶人以恶抗恶之外的路径,神父的真与善令她内疚,焦灼,并最终以生命的代价说出了真相。这正是本片一场道德焦虑后,一抹令人百感交集的希望光辉,对于恶行,以善相待常常显得无力,但是神父的善,也带动着更多人对他的信任,并最终诱发更广泛的善的力量与恶对抗。在本片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性的力量对恶的约束,有合理的司法制度,有发自内心的道德约束,希区柯克并未在片中直接给出自己的道德指向,但是整个过程和结果已经将神父的精神升华,一场忏情波折后,这份道德的寄托依然让人感到善行与自我约束的价值。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f2f26959db41fb3a2934f031.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