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驾驶》的影评10篇
《亡命驾驶》是一部由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执导,瑞恩·高斯林 / 凯瑞·穆里根 / 朗·普尔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亡命驾驶》影评(一):当车神也不过是凡人
首先这部电影不紧不慢的调调很是惹人喜欢。没有无休止切换不停的镜头,没有乱七八糟的配乐,没有闪瞎人24k氪金狗眼的特技。描述场景用了比较多的中长镜头。(不懂的专业名词怎么讲。就是这种感觉。)不知为什么感觉有点杜琪峰的感觉。
男主角“driver”无疑是喜欢装酷的男人的典范,冷漠,冷酷,冷静,永远只做对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手握方向盘的时候,就如握住世界脉搏的神一般。所以他才能干上帮抢匪开车的行当。
可是邻居艾琳却让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生活的平静,买买东西,聊聊天的平静生活或许正是他所需要的。正当他准备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时,艾琳的丈夫从监狱释放了。他又一次选择了正确的决定---从艾琳的生活中消失。当然,电影绝不会这么演下去。最终命运捉弄,车神为了帮助艾琳躲过黑帮的追杀,痛下杀手,与黑帮展开了殊死搏斗。
看吧,又是一个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故事。电影总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同样的几种故事,问题就在于怎么讲。这部电影就属于讲的比较奥好的。前几十分钟,男主是一个帮抢匪开车的冷酷车手,当他遇到女主角的时候又变成一个渴望平静生活的居家男人。而当他想要保护他爱的人时,他又便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杀手。还真应了那句广告词,男人不只有一面。
纵然driver有如同神一般的车技,对敌人有着秋风扫落叶一般的冷酷,当他遇上能融化他冰冷的心的女人时,仍然免不了做出傻事情来。男人征服世界 女人征服男人这句话又多了一个佐证。
《亡命驾驶》影评(二):so i got lobotomized .......
When you go to the movies every day, sometimes it seems as if the movies are more mediocre than ever, more craven, more cowardly, more determined to pander to our lowest tastes instead of educating them.
I could do nothing but wander around the town in a dazed stupor.
illy me getting weepy again.....
《亡命驾驶》影评(三):最打动人的依然是爱情
已经不能更帅了,一旦微笑冰川全融!
两个亲密程度只到牵手的人,以神交而非性交发展情感的人,就这样,可以为彼此牺牲整个人生。这种寓言般的爱情。
所有对情感有向往,对人生有真诚的人,都应该在电影的结尾感觉到一种涌起的热血和力量。它的存在是那样的平静,以至于我们甚至用一种不甚理智的状态来迎接。
《亡命驾驶》影评(四):静如水动如火
很喜欢这样一部电影,静如水动如火,水为主火乍现。简简单单的剧情,却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穿着有着一只大大的天蝎标志的外套的天蝎男主,相当融入这部电影,同样:静如水动如火。其实电影里的人大半也是这样的。
女主,喜欢静静地笑。老公监狱回来,也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静静地笑着看着。扇巴掌却是相当干净利落。
小男孩,喜欢静静地坐在一旁。老爸被别人打,远远地静静地躲闪地站在一旁,不哭不闹。唯有玩的时候,才露出那好看的笑容。
OSS1(伯尼),说话低沉不张扬,却会暗暗地表现自己的骄傲和自尊,高高在上和男主握手,却十分不屑地和香农(维修铺老板)握手。看着十分温文有礼,杀起人来却丝毫不手软,且十分擅长隐藏自己的杀机。
给我印象最深的,自然是电影里的那一吻。在男主知道接下来会有一战,他先将女主拉至背后,继而转身吻向女主。拉至背后自然是为了保护女主,吻向女主是因为他怕再也没这个机会了。接下来一战要么败,要么胜。败,十有八九是死;胜,自己残暴的一面便暴露出来了,吻当然要在互有好感的情况下进行了。
这一吻,也是吻别了。一起“离别”的,还有那一百万美钞,相当豪爽啊。
《亡命驾驶》影评(五):北美地区《亡命驾驶》给予很高评价
由瑞恩·高斯林主演的《亡命驾驶》9月16日开始在北美全面上映。这部凭借《末路狂奔》系列创下丹麦票房奇迹的北欧名导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好莱坞处女作开画后赢得了极高的口碑,烂番茄网站上目前新鲜度高达92%,平均分8.2!让我们来看看北美影评人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吧。
影片的形式技巧纯熟,深受经典黑色电影影响;气氛沉郁,表演精妙,故事令人紧张不安精彩异常。
——Claudia Puig来自《今日美国》
很有意思。概括来说,带有现代黑色电影风格和暴力动作场面的《亡命驾驶》应该会让寻求这种类型的观众满意。
——Todd McCarthy来自《好莱坞报道者》
《亡命驾驶》是阴郁的,老套的,真诚的;可惜影片成了自身空虚的囚徒,用情绪和借来的大胆的暴力风格取代了感情。
——A.O. Scott来自《纽约时报》
本片是又一个对旧好莱坞黑色电影原则的出色阐释:即电影的生命不仅是通过那些英雄形象表现出来的,更是通过对英雄的暗影的描绘而得到的。
——Roger Ebert来自《芝加哥太阳时报》
在那些令人震惊的暴力场面瞬间爆发前,《亡命驾驶》制造出了非凡的紧张感——简直就像那种武士电影一样。
——Andrew O'Hehir 来自Salon.com
这是一部同时深受传统黑色电影以及当代暴力风格影响的电影,但这种结合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本文由鸿佳税务www.hongjiasw168.com www.hongjiasw328.com www.chengxinda88.com友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亡命驾驶》影评(六):完美的邪派美学
我从来没看过如此让我痴迷的电影,不管是开头男主角作为车手的冷静与技术还是后面的温情与冷血。这是一部属于邪派兄弟们的电影,和搏击俱乐部一类的异类影片是一致的,天朝总是教育男人女人要友爱要和谐,然后还要传播正能量,可是在这些玩意下面哪里不是男盗女娼,灯红酒绿,穿着裤子卖B。我为什么痴迷这类电影,因为他们传播的是负能量。他告诉我们其实一切都是那么的残酷,那么的真实,就像这片子的主角虽然身怀绝技虽然才华横溢,但还是窝着做着小修车工顺便打打杂做做抢劫犯专属司机,这些人是麻木的,但他们又拥有足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有些天朝很多大坑就要跳出来说有能力就有责任要救世云云。可主角或者这些家伙永远是这样,他们根本不理会世俗,只是平静的生活,有一些快乐,淡淡的爱恋也让他们满足,但总有些自以为是的货觉得自己就是坏人,就是牛去碰了,然后就炸了,当这些东西绝望的跪在地上盯着猪脚的时候,我仿佛听见他们在说你这么厉害你怎么不出来做老大,可主角都是面无表情的解决完最后的活,或者离开或者死去。平淡而且寒冷,豆瓣估计有一群2是一辈子都不会懂的,他们会骂着烂片什么的话,然后回归齿轮一样的生活。谁又不是呢,我只是在这一刻记住了亡命驾驶男主角那帅气的背影,和他冷到极致的面容,或者那仅有一丝的温情被爱人所挑动,甚至连性欲都没有,只是轻轻的吻一下然后告别,人本来就是孤独的,谁又理解这种孤独,一辆车和一个人在路上,如果停下来了就是死了
《亡命驾驶》影评(七):when a real hero get a nightcall.........
夜,略闲,DRIVE
故事很简单,阳光阴郁善良狂暴的车神,为了妹纸而引发的精彩故事。片子一开始的音乐就不同凡响,里面充斥着美女和野兽,平静和狂躁,都是无意中一声铃声惹得祸,也交代了整部片子的基调。像豆瓣上各位说的一样,整个片子透露出浓重的文艺气质,却时不时又血腥到极致。比如来福枪近距离的爆头慢镜头,将敌手的头踩到爆,亦或握手时出其不意用剃须刀划对方动脉等等,就连一向不惧血腥场面的我,也禁不住痛苦地将头扭到一边。
其实主题很简单也很永恒——妹纸,金钱,暴力。一个偶然的事件,可能就把你的人生轨迹完全改变。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觉得蛮有道理的。故事虽然很俗套,但也得要看看是谁导,本片导演可是刚刚摘得了201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哦!外加豆瓣上的评分也是不错地,为该片打四星五星的大有人在。比什么十四钗,龙门挥甲好多了,绝对值得一看!
来说说自己的片后感吧。
其实男主角大可以带着那一百万美元独自离开,享受以后的生活。但是,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你不可以放下的,也是不能放下的,剧中不过是把这个东西设定为爱情,却绝不仅仅是爱情那么简单。有句话说得好,你只是你生命的大股东而已,还有很多小股东,放不下的也许是某个人,可能是某种情感,但无论是什么,你都不可能忽视他们的存在而恣意妄为,因为这些东西是你心中最在乎的,这也算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吧。影片中,男主角为了维护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几近丢失了自己的性命,也足以体现出那些东西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此外,要谨慎选择你能相信的人,与你最亲密的人或许就是出卖你的那个,稍有不慎,不知道在哪一刻哪一时,就被瞬间“爆头”。片中向反派透露男主角目的和行踪的人,就是他的好友兼师傅。但你又不能怪他,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或许不是金钱那么简单,有时它可能代表生命,他那个好友兼师傅最后就被人割破动脉,血流尽而亡。
当影片结束,男主角一个人驾车远去。为了心爱的她,固然有些孤寂,却是可歌可泣、令人感动的。你一个人开始,最终也将一个人结束,其间的一切,没有一样是你能带得走的。虽然前方是一条乌漆、长长的路,你也得一个人走下去,可能怀有些许的无奈,但必须走下去。
《亡命驾驶》影评(八):音乐、打光、暴力、情节
这部北欧导演在好莱坞拍的犯罪动作片有别于一般好莱坞片的气质。主角瑞恩·高斯林长相不赖,但完全不走偶像路线,要么拍复杂背景的电影(比如《总统杀局》),要么拍风格独特的电影,比如《亡命驾驶》,本片中作为主角甚至没有姓名。他在这些片子里基本是内心血雨腥风而外表淡定冷静的风格,表现也不错。女主角凯瑞·穆里根,好甜好静的妹子,感觉也不错。这两个人在极其压抑的逆境中的作孽的感情令人唏嘘。
一个个说特色。首先是音乐,许多是声乐,歌词非常清晰,吐出了镜头前角色的心声,虽清晰但十分飘渺,完全没有喧宾夺主,融入了影片当中。
再者是打光,片中好多黄昏般平行侧光,就像在北欧常见的太阳悬于地平线上的感觉,和大多数好莱坞片的风格明显不同,有一种出世的苍凉感。
然后是暴力,本片的暴力也颇有创意,创意的暴力必然有些血腥,但绝非以血浆为卖点。比如电梯里把人头踩烂,握手顺便把对方手臂大动脉整个划开等等…
最后是情节,情节是有点说不过去,虽然看似紧凑紧张,但是回过头来一想,男主要是不卷入整个事件,除了他和女主没机会接吻然后被撞车被追杀被捅刀子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会改变,该死的人还是要死,哦,还搭进去一个修车铺老板。
挺好看的。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亡命驾驶》影评(九):【中国独家 】Nicolas Winding Refn 64届戛纳最佳导演和他的疯狂驾驶员
撰文_优笛 采访_陈旧 录音整理_SiSi Alla 刘佳莹
欧洲人到好莱坞拍片,需要适应很多新鲜的事物。如果你够努力又够运气,你有机会在自家位于比弗利山庄的豪宅里,修建个大大的游泳池,并且种上些橘子树。然而身处于舒适的生活环境里,又必须警醒自己不被模式化的影片“生产流程”剥夺了创造力,其实并不容易。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Nicolas Winding Refn)经历的“丹麦人在洛杉矶”的首次冲击是:“当你想尝试些新想法、与众不同的方式时,每个人都好像有权利来提出他的质疑,我觉得那是令人觉得恐怖的文化冲击,我害怕那些人会带走我原来的创造力,阻碍我的视野。”
然而生存是王道,你必须站稳了脚跟,才能做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因为做电影是个大事件,哪怕一部小成本片,都需要不菲的投资。尼古拉斯的影片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身居丹麦的影评人朱旭斌(他创办了华语电影网站cinephilia.net)是第一个在观片会上为尼古拉斯的《疯狂驾驶》喝彩的人,他评论说:“他在故事的叙述方式上是好莱坞式的,然而却有着北欧独特的人性刻画。比如,在表现人物的手法上,他侧重给主角一些留白镜头,侧重于个性化的影像方式去刻画。”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好莱坞这个为全球人民供应电影的产业大机器里,每个人都在拼命奔跑着,所有的人都那么勤奋。尼古拉斯用作品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并且遇到了对他来讲至关重要的一个合作者,制片人马克•普拉特(Marc Platt),“最终,我可以成功制作出这部以我的理念为主的电影,这次经历实在太让人兴奋了!”
在《亡命驾驶》之前,尼古拉斯的电影可以被称之为“北欧的美国类型片”,他一直潜心致力于用比较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类型片。而这部影片,却是一部“美国式的北欧片”;精神内核在于主张导演的自我表达,而并不单单是为了票房而取悦观众!
《亡命驾驶》从好莱坞出发,没有在奥斯卡得到款待;现在,它开到了戛纳,载走了最佳导演奖。
我们无从推断在戛纳是否有一间《十二怒汉》里那样的密室,在这扇门打开前,评审团成员们是否会就某个奖项的归属进行激烈的争论——如果是这样,在本届谁又是那个能够左右大局的建筑设计师?然而,讨论很可能并没有人们想像中那么热烈;鉴于戛纳经常会邀请一些有市场号召力的资深美人参与评审,其中部分人的英文辩论能力令人存疑。
戛纳设置“最佳导演”奖项,旨在鼓励潜力种子选手,在历史上这个奖项也的确颁发给了不少“未来的艺术大师们”;名字列出来,就是小半部世界电影史。我们相信,在大多数时候,评审过程很简单,像本届评委施南生所说的“民主投票,专业的人说了算”。
谈起创作初衷,尼古拉斯保持自己一贯淡定的语速:“我拿着原著的时候,就想以童话的形式来讲这个故事。莱安•托马斯•高斯利(Ryan Thomas Gosling)的角色,就像是都市里的骑士,开着车游走在正邪的边缘,他的两种工作令他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他在寻找着救赎,他也在和恶势力做斗争,所以他有成为英雄的潜力。编剧侯赛因•阿米尼(Hossein Amini)写的对话超级棒,非常生活化很真实。而莱安更是性感到爆。”直到提起合作者,他才热烈了起来。
而主演莱安至今“仍然觉得一切有些不可思议”。电影的制作周期通常都比较长,早在开拍前一年,马克•普拉特就合作事宜联系过他,告诉他:“只有确定由你出演,我们才会给你看详细的剧本。”然而,制片人又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说,这一定会是部足够吸引人的戏。
一年后,他们给了莱安这个角色,“我发觉他的话是对的,这部戏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机会,让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演绎这个角色。”
莱安狂吻尼古拉斯的镜头被媒体们拍摄了下来,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莱安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导演的感谢和祝福,他在大奖颁布前一天曾说:“可以跟着《亡命驾驶》来到戛纳就是一种荣幸,但拍片子并不是为了得奖。当然,如果明天能得奖,那会是更棒的一件事。”
MW=Modern Weekly(周末画报)
WR=Nicolas Winding Refn
MW: 你自己是否也觉得Drive和你2009年的Valhalla Rising(维京英灵殿)有相似之处?
WR: 是的。我觉得相似的是那件外套。充满幻想的主人公被困在现实里,而寻找真正属于他们的地方,他们的天堂。
MW:人们讲它称之为昆汀式的“暴力美学”,你怎么看?
WR:《亡命驾驶》完全是我的童话,我就是要拍童话。为什么总是很暴力?因为你有太多方式和可能性走向暴力,变得暴力,我喜欢极端。极端的画面引发极端的情感。但我不想拍好莱坞标志,我所想要的是像1970年代那样很多的可卡因。(众人笑。)
MW:你在故事里混入甜蜜关系,是想和暴力形成反差?
WR:在片子里,只有甜蜜的谎言才能奏效。我给我女儿读童话,想如果以童话的方式来拍部电影一定很有趣。比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很暴力,这个故事在情感上很暴力。格林童话就非常纯洁,富有诗意;过程可以充满邪恶,但结束得高尚、纯洁。《亡命驾驶》是个典型的童话结构,一个happy ending,我所理解的结尾童话。
MW:对你来讲,这部片子与以往影片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WR: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你会把电影变成你生活的全部。我之前的影片都是按时间顺序拍摄,有严格的进度。而这部有些不一样,因为时间特别赶,一边抓紧时间拍摄,然后再做协调。不同的工作方式可以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编剧插话:我们住在一起,每天就是工作,一起改剧本、拍摄、看样片,再及时修改。)因为预算也有限,一切好像做实验一样,你无法预知结果,但充满了期待。
MW:你觉得在故事里,城市所在地重要吗?比如你不在LA拍摄,而在底特律或其他城市拍摄,有可能吗?
WR:我确定的是它必须在LA拍摄,因为我对底特律的一切都不了解。其实,我对LA也不熟,基本上都是莱恩开车带我在洛杉矶到处转,然后我们发现一些适合拍摄的场景。而编剧侯赛因真是个了不起的作家,他搬来了我在洛杉矶的住处,白天我们就讨论剧本。对于这个城市,我没有当地人偏好,但我喜欢我看到的一些地方。洛杉矶是个神奇的地方,它能够吸收各地的文化,并将其融为一体。我想要带给观众一种纪实的色彩,又希望电影本身是能抓住时代的脉动。要知道,把电影做得时尚,和让电影看上去时尚有很大的不同。
MW:在好莱坞拍片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WR:欧洲电影圈的人在三四十年代就来这里了,这里有好的制片,好的编剧,好的演员,好的摄影,全世界电影行业最好的技匠们都来到好莱坞,了不起的人们用他们的心血建了这座丰碑,人们帮助你,不带走什么。很奇怪,在这里导演就是“王”,因为作品署你的名字。但我不想住在好莱坞,不想回去了。
MW:为什么不打算回去了?
WR:我想,去度假不错,像生活在梦里。那里有不少杰出的人,有创意的人。去年在那里的日子是我生命中美好的篇章。但是我下定决心不回去了,因为我不想要任何战争,我只是拼命地想把自己的电影做好。我很高兴自己离开了那里,如果不走我想自己会很难过。
MW:你会考虑用丹麦语来拍部电影吗?
WR:绝对会,我一直想做许多种尝试。我下一部电影里可能一半是泰语,我喜欢语言,各种不同的语言。拍电影需要用它该被拍的方式拍。我喜欢旅行,去那些能给我灵感的地方。每个人喜欢的工作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在影棚里,而我喜欢拍外景。我觉得只要有适当的故事,我会去丹麦拍摄个丹麦语的片子。
MW:觉得Lars von Trier今年带来的《抑郁症》如何?觉得这位丹麦前辈怎么样?
WR:我没有看他今年的作品。我想他拍过不少好片子,是我爸爸帮他完成了那些很好的电影。(尼古拉斯的父亲曾是Lars von Trier的剪辑师。)
MW:我们发现你在电影配乐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五首是你亲自参与的,用了些80年代的曲子,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WR:我个人非常喜欢80年代的音乐。我们都知道70年代音乐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我们都很怀念80年代音乐的气氛。我很清楚的一件事是,要不是那个时候,就没了rock’n roll。我和马克谈论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他对音乐也有很见解,我还提议在其中加入些流行元素,这让电影有了自己的特色。因为我们认为完全本土化的音乐和电影不是很协调,就加入了其他的元素。
MW:为什么莱恩的角色在电影中的台词少得可怜,只有五六句台词?
WR:这个角色的设置上,本身要求他不怎么说话,我们觉得他要是话多了,感觉就不对了。这就要求莱恩用演技,用各种眼神、肢体语言去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看过这个片子,以及他饰演的其他角色,你就会知道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且他也特别适合演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MW=Modern Weekly
RTG=Ryan Thomas Gosling
MW:你认为Nicolas哪里特别?
RTG:他从不限制自己。就像是个出色的棒球运动员,通过不停跑动来得分,这便是他唯一要做的事。此外,他非常勇敢,喜爱在电影中探险。需要补充的是,他还是个非常有趣的人,总能逗身边人发笑。哈哈,我们去试镜的时候就很搞笑,因为情节和台词的关系,每个人都忍不住转过头去笑,结果从头笑场到尾。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你有东西去告诉观众,但又不必把它搞得很严肃。我觉得,这对电影是件好事情。
MW:听说他也有冷漠的一面。
RTG:是的。我们一群人碰头聊这个剧本,我请他吃饭,将近两个小时他几乎都没有讲话,连你的眼睛都不看,那次会面真是有些可怕。后来我才知道,他其实是生病了,看来美国的药并没有对他的康复有多大帮助,然而他的确被弄得昏昏沉沉了。他后来说自己只是想早点回家,我当然也希望他早点回家,就开车送他。(Nicolas插入语:当Gosling提出送我回家时,我内心简直像个受宠若惊的小姑娘那样雀跃。)然而,他在车上也是看着窗外,一声不吭。他可能不知道该聊些什么,即使车上放着流行音乐,他也只想着他的电影。
MW:你的这个角色,有些古典主义的悲剧色彩,在演绎过程中,是否有参考以往的角色、人物,帮助你更好地表演?
RTG:尼古拉斯真的很厉害,无论是在选角方面,还是在指导我们对角色的把握上。可以让我们演员们不费劲地找到对的感觉,让那些角色神奇地附体在我们身上。除此之外,我们还一起讨论电影的配乐,如何通过音乐让电影变得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MW:你说过打算自己当导演,是受到了合作过的导演的影响吗?
RTG:的确有这个打算。我会找两个重量级的合作伙伴一起筹拍一部电影,我相信他们会教我如何当导演,还可以指导我一些电影制作方面的事。但我们还是合作关系,要一起创作。
MW:鉴于你在影片中的角色,一名出色的驾驶员,能谈谈你对汽车怎么看吗?自己买车了吗?对于汽车在自己生活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RTG:我对其他汽车并不算很清楚,但对自己的车的确是了如指掌。我没钱时,买了辆1973年产的汽车,我和朋友几乎把这辆车从里到外改装了一遍,唯一没动的是变速器。不能说我了解关于汽车的一切,但也的确做过不少与车相关的事情。现在我非常了解这辆车,拍《亡命驾驶》时就用到了它,维护一辆改装车可不那么容易,简直要像外科医生控制手术刀那样去控制它。
MW:你从小就对电影感兴趣吗?能谈谈你最爱的电影吗?
RTG:小时候,我们只被允许在图书馆看电影。还记得,我在图书馆里读了《圣经》和《国家地理杂志》。好不容易才得到一张借阅碟片的卡,从那时起,我每天都要看4部电影。那时大概是14岁左右。喜欢看电影,正是我进入影视圈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我又进入迪斯尼,我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电影。说起来最爱的电影,《末路狂奔》的第二部和第三部都绝对是好电影。人物设置好,情节好,描述了黑手党成员从暴力狂变成温柔大汉的过程。这部电影让人思考,告诉年轻人要远离毒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结尾处,黑手党的女儿要结婚了,父亲在厨房为女儿做饭。这个结尾非常特别。
MW:你小时候没在电视上看过重播的电影吗?父母不允许你看电视吗?
RTG:哈哈,因为小时候我做过一些很调皮的事,他们就对我管得很紧。我看《第一滴血》时才上一年级,看完就带了条鱼去学校,专门朝同学们扔。我因此被停课。父母当时吓坏了,从此他们再也不许我看暴力电影了。
MW:现在你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你是否会该改变自己生活的标准?
RTG:我已经30岁了。人们也常说30岁是个分水岭,可能到了这个岁数,你就不会坚持以前的某些想法了。我的感觉和以前大不相同,我知道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MW: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吗?
RTG:是的。
MW:所以,今后选择电影的时候,会减少商业的成分吗?
RTG:不会。我认为商业化和自己想追求的可以兼得,我最想要的是拍出好电影。我热爱我拍过的所有电影,但我认为更需要有进步。你可以参与制作小成本影片,也可以去拍些大家都愿意买票去电影院看的片子,做你想做的,人们仍然会想看。
MW:你的乐队也很棒,死人之骨(Dead men’s bones),在许多城市巡演过,令人震惊,怎么会想起组建这支乐队的呢?
RTG:这是我和我的朋友们的一个理想。我们最初想排一出舞台剧,但玩戏剧是非常花钱的,而且很难拉到赞助。所以,我们就想到应该把舞台剧变为音乐剧,并做成唱片。但我们又都不会演奏乐器,所以我们又花了一年学习演奏,录制专辑,这时才发现我们应该组建一支乐队。我们在将近20个城市巡演过。在不同的城市,会和不同的合唱团合作,孩子们会唱不同的歌,如R&B等。
MW:你在乐队里都演奏过什么乐器?
RTG:我演奏钢琴、吉他和贝斯,我的搭档负责打鼓及后期。我们已经出了2张专辑,领唱的是4个小孩。下一张专辑不会再找小孩来搭档了,因为我们边录制边旅行,带着小孩,你就不能吸烟,不能说脏话,不能喝醉,也不能亲女孩子。还需要随时买披萨给他们吃,督促他们去洗澡,哈哈,不那么自由了。
MW:你自己会去听音乐会吗?
RTG:是的。因为我父亲是个音乐家,他能够表演任何乐器,他16岁时就得到钢琴十级,他的弦乐演出也十分出色。他非常伟大,我远不及他。音乐始终是我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一家人经常一起演奏,非常自然。
MW:再说说你最近在拍的那部电影吧。
RTG:我能讲的就是,谢天谢地,已经拍完了。我们几乎每天中午都在讨论这部戏,拍摄花了三个星期。
《亡命驾驶》影评(十):不紧不慢的亡命驾驶
一开始看着男主角穿着件背后有只蝎子的外套,就感觉这是主角性格的象征,像蝎子一样,炽烈的爱,愤怒的恨,但却未必表现在脸上,一股阴柔之气。可是微笑的时候却又那么迷人...回头一查这高斯林恰恰是天蝎座,也许这衣服是他自己选的。另外,这影片灯光很柔和。
节奏上一反动作、犯罪类的快捷,这节奏似乎有点接受不了。有意而为之,让人总迫不及待的想往下看,但电影就是那么不紧不慢,让人按耐不住,只好点快进....
无巧不成书,如果他们不住在同一栋公寓也就没事了,我们也许会看到的是高斯林驾车拿到总冠军。即使住在一栋公寓,高斯林没有非分之想也不会有后文吧,三颗星....尽管是戛纳最佳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