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旅行到宇宙边缘》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旅行到宇宙边缘》经典观后感集

2017-12-27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旅行到宇宙边缘》经典观后感集

  《旅行到宇宙边缘》是一部由Yavar Abbas执导,亚历克·鲍德温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一):the more we see ,the less we know

  #the more we see,the less we know#

  一种难以言表感觉,这是纪录片,堪比科幻片,远胜悬疑片。看得我好紧张

  宇宙太大,太无边无际,像脚总是踩不到地面,悬在半空中,漂浮着,没有安全感。下一秒,会落下,会瞬间漂移,会被撕碎,会被撞飞,会被融化,会被冰冻......宇宙带来的未知,伴随着惊喜,也伴随着恐惧。我们会惊讶它的美丽,也会畏惧它美丽外表下隐藏的巨大到不可想象的破坏力。

  星系会爆炸,会消亡。也许有一天,太阳会变成一个黑洞,吸净整个太阳系。但是,黑洞里的世界又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也许会相安无事,也有可能随着地球的毁灭而消失。在好久好久以后,会有另外一个星球的人寻到这里,他们也许会想,这里有没有跟我们一样的人呢?

  也有可能是因为银河系的爆炸而消亡,也有可能.....宇宙里有太多可能,我们知道的可能,可能也不是对的。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二):关于宇宙的胡思乱想

  在我看过的记录片中,《旅行到宇宙边缘》属于最好的行列。从地球出发,月球、太阳、木星大红斑、土星光环、彗星、柯伊伯带、半人马座三星(《三体》中的三体世界)、猎户座马头星云、英仙座双星、白矮星、脉冲星、黑洞、超新星、银河系、河外星系、系外行星、宇宙大爆炸……,多个著名的天体、现象一一呈现眼前,如身临其境震撼壮观。

  当一名天文学家,是我人生最初的理想;对天文学的兴趣,则伴我至今:从儿时爸爸带我看猎户座三星、月全食,到科普读物《趣味天文学》;从对照《自然》课本认冬季星空,到尝试把手电筒的光照到月球;从高中时目睹彗星、日偏食,到大学时半夜去看流星雨;从耶鲁大学公开课《天体物理学之探索和争议》,到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从前不久遗憾错过金星凌日,到如今的这部纪录片。

  宇宙给我的感觉,是神秘莫测,是虚无缥缈。它容得下无数胡思乱想,又对一切报以终极不屑。

  也许太阳系就是个碳原子。太阳就是原子核,行星就是围绕原子核转动的电子。所以地球上最多的元素,就是碳。

  也许宇宙就是一个小盒子,盒子之外是另一个世界。盒子的主人即将走过来拿走盒子,在这一间歇中,盒子里已经过了数百亿年。哦,也可以说,我们身边的小盒子,也可能就是一个个小宇宙。

  也许宇宙就是一个黑洞。不是说黑洞就是逃逸速度高于光速的天体么,宇宙恰恰符合这一定义,因为光无法逃出宇宙。而在这个大黑洞中,又包含着无数个小黑洞。

  也许宇宙真的就是片黑暗森林,里面遍布居心叵测的文明。是啊,无需证据,单凭概率,我也无法相信地球会是宇宙间的文明孤岛,因为宇宙是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的。所以说,向太空发布自认为友好的讯号、发射载有地球位置信息的神马“旅行者1号”,是件多么愚蠢危险行为啊。也许我们早已暴露在外星文明的觊觎之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宇宙中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大到令人绝望。从宇宙的维度看,任何事物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个星系,不过是长滩上的一粒粒沙;一颗颗恒星从明亮到黯淡,真的就像星星眨眨眼;一个文明的繁荣与消亡,如寒风中的烛火转瞬即逝;一个人一生短暂得根本无需提起。

  什么是时间?即便我们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的奇点,那么奇点之前又是什么?什么是空间?就算宇宙无限大,宇宙之外又是什么?就算夸克无限小,焉知夸克之中没有一个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如果黑洞中的时间、空间都已塌陷,一切物理原则都不再适用,那么黑洞又有什么?

  你我这些生命体,该是怎样的机缘巧合才有机会存活于世:宇宙中的某一个角落,恰好有一团气体云旋转塌缩形成太阳;在距离刚刚好的位置,恰好有一部分物质被太阳捕获、压缩形成地球;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一次雷电恰好产生了氧气;某个外星天体恰好撞到地球带来了生命基本元素。继而,有机生命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三叶虫到有脊椎,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从类人猿到人,然后祖祖辈辈再到今天的你我,期间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时点,如发生任何一点点改变,是否还会诞生今天的你我?而如今我们反倒煞有介事地研究起宇宙的起源来,真是一个有趣的轮回。

  好吧,果然如这部纪录片所言,宇宙中的事,想多了你会头昏脑胀。有时我们看到的越多,反而感到自己了解的越少。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三):孤獨的地球。

  茫茫宇宙,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孤獨的存在着。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已經發射了數十顆宇航器,去探索深空,探索地外生命,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個“地球”。幾十年過去了,還是沒有找到,甚至沒有發現存在生命的行星。

  當然我們相信,一定存在那樣一個星球,適合我們人類的居住,也至少有一個地外文明,或許比我們的文明高出許多,正如《三體》裡面所寫的一樣。但浩瀚的太空,什麼時候能發現呢?或許他們也在尋找着我們。我想到我們發現彼此時,我們這代人應該已經不在了,我們的地球呢?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這顆藍色星球已經病了,污染,全球變暖,地質破壞,我們的星球,還能承受多少的破壞?

  現在,機遇號和勇氣號還在火星上爬行着,為我們有朝一日遷徙到火星工作着,旅行者和先驅者則負責探訪為太空,為人類尋找地外文明和另一個“地球”,至少到目前,我們仍是孤獨的存在於宇宙中,地球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善待地球吧!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四):我们真正恐惧的,其实不是未知,而是已知。

  我们真正恐惧的,其实不是未知。而是已知。

  我们活在这世界上,唯一能确定,已知的事情是什么?

  死亡。

  我们的父母可能不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生活可能就是一场真人游戏秀,如果把文字都给否定了,那么我现在所说的话都可以是乱码。

  但是,只有死亡,它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就算你把文字也否定了,不管你用什么来形容“死亡”,终有一天,我们都将离开这个世界,彻底地消失在宇宙空间里。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五):有限与无限

  儿时经常做着一个相同的梦:在宇宙中不断下坠,无穷无尽,时间空间仿佛都消失了。宇宙的边缘究竟是什么?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尘埃;对于银河系来说,地球乃至太阳系不过是个尘埃;对于宇宙来说,银河系不过是个尘埃;而对于时间来说,宇宙也许也不过是个尘埃。所有一切既是无限又是有限,既是伟大又是渺小。本片认为宇宙边缘就是创世之初,一切回到宇宙形成的起点。

  在宇宙中动辄以数万光年计的时间刻度里,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实在太过渺小,就像巨人眨眼的一瞬。然而在这份渺小中,尘埃般的人类却还要按照种族、肤色、地域进行划分,将世界划出数百个国境线,并因为政治、资源、土地,而不停的相互杀戮、仇恨、破坏,是多么的可笑,也许这就是渺小的无畏吧。

  但每个人本身难道不是一个无限吗?人体有20亿个细胞,无数的神经脉络,每个细胞也许就是一个行星,一个星系,构成了相对的无限宇宙。人的大脑更是神奇的所在,无数的脑细胞,无尽的思考、灵感与深沉,也是一个个无垠的空间。想想这些,还有必要有那么多的烦恼忧愁吗?一切的开心难过幸福、悲苦又真的那么重要吗?

  也许,生命的真谛就是体会生命本身这一旅程,在温暖阳光享受存在的美好,在落叶纷飞中体味时间的流逝,在每天的太阳升起时,感受这有限又无限的生命里,一个个值得庆祝的黎明。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六):瀚宇无边

  重温经典之作,《旅行到宇宙边缘》 <Travel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史诗级纪录片,有感而发。又想起了黑格尔的名言:一个民族没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就没有希望。探索终极理论,追寻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这样的终极追求才会引导着人类向着正确方向前进。优秀的人都在埋头于生计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简单的物质追求,庸俗的精神趣味,不仅仅在腐蚀着人本身,也终究会毁灭人类自己,污染、核战争、生物技术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的导向就是自我毁灭。从宇宙中俯瞰地球,也许看到的大多只是蝼蚁般的庸碌和生计,心胸狭窄和目光短视的人,阶层奴役以及权力斗争。这也是偶尔要抬头看看星空的原因意识到人类的渺小和无知,认识到物质的局限意义,才能做到以出世的态度做人,入世的态度做事。开始我们的宇宙旅行,直接越过熟悉的行星,太阳系最外层的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冥王星(Pluto),到最远绕日天体赛得娜(Sedna),绕日一周就需要一万年。在探索宇宙方面,NASA一直走在了前沿,迄今为止最远的人类探测器旅行者一号于1977年发射,目前仍然在运行,它已经达到第三宇宙速度,花费40年飞行了179亿公里,成为第一个刚刚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人对终极理论的探索,远大的格局是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来源,也是其科技实力能够保持领先的根本原因,没有这样的追求,诺兰很难拍出集商业价值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星际穿越》,钢铁侠马斯克应该在考虑如何多赚钱而不是在火星上建立定居点,Google也不会变得和百度如此不同。太阳系对我们来说无比巨大,但不过只是宇宙的沧海一粟罢了,再往外就进入了星际空间(Intersteller space)。从这里空间和时间的计量就开始进行转换,最近的半人马座(Alpha Centauri)距离我们4光年,乘坐太空飞船要飞15万年。浩瀚的星际空间,充斥着各种星体,彗星、行星、双星(英仙座Algol)、红矮星、中子星、白矮星,暴风之眼脉冲星(Pulsar)、超新星、星云(Nebula)以及黑洞。单单银河系中就可能潜伏着数百万个黑洞,也许比天空中可见的恒星都要多,60亿年之后太阳就会变为一颗白矮星,整个太阳系都会随之湮灭,坍塌为一个黑洞。黑洞是人类观测力的边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有物理定律在此都会无解,连光线都无法逃脱其强大的引力,在我看来,黑洞就是宇宙向死而生的终极武器。距离地球7000光年,我喜欢的最为壮观迷人的星云,天鹰座星云(Aquilae),高耸的创世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威严壮观。但这些旷世杰作不过就是巨大的银河系(The Galaxy)水池里的小水滴罢了,银河系有1000-4000亿颗恒星,地球正在绕着一个不起眼的恒星转动,如果它马上消失,也根本不会引起任何注意。古往今来的文明,不管是什么样的民族和伟人,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他们的光辉荣耀和刻骨悲伤,对于宇宙来说就是——Nothing,所以某些政治强人高喊”人定胜天”只体现了其无知和狂妄罢了。目前为止还停留在银河系中,现在进入星际空间(Intergalactic space)。银河系的伴星系大麦哲伦星云(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距离银河系16万光年,它仍然在银行系的引力范围之内,最快的宇宙飞船,也要飞行60亿年才能到达。距离我们最近的河外星系,美丽的大仙女座星系(The Great Andromeda Galaxy)距离地球250万光年,属于王室星座,在天球中的88个现代星座中排名第一,也是最大的星座之一,古希腊人创造了关于她的美好传说。越来越多的星系和暗物质,越来越接近宇宙边缘,进入宇宙的黑暗时代。135万亿年前,历史上最狂暴最具创造性的一刻,The Big Bang,一个创世之举(Great Creation),万物集于一点,爆炸后产生空间、时间、物质和宇宙本身。在我看来,一个可能的理论,宇宙的扩张和收缩是一个永恒过程,大爆炸从一个奇点产生时间、空间、物质和宇宙,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扩张,创造越来的越多的星体,但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及湮灭,恒星转化为黑洞,吸收外围空间的能量和物质,再进一步坍塌聚合,虽然目前观测得出宇宙仍然在扩张,但扩张有一个临界点,在此之后就进入收缩,黑洞不断吸纳物质和能量,星体和星系转化为黑洞,大黑洞吸收小黑洞不断融合,宇宙继续坍塌收缩引力不断增加,最终又收缩回原点,一切物质和能量最终又都会回到一个奇点,趋于极限再在新一次的宇宙大爆炸中获得新生,这就是无中生有,有限到极限,向死而生的道理!最后还是要从宇宙边缘逐步退回我们的蓝色的星球,她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小更脆弱,生命也远比我们想象的短暂和无助,地球终会被湮灭的太阳吞噬,但我们不应该感到绝望,而应该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最终会化为宇宙尘埃融入到永恒的宇宙创造之中,没有什么是不朽的(Immortal),只有死亡才是永恒(Eternal),所有的人、物质和能量最终都会融为一体,回归原点,在新一次的Big Bang中获得永生,这也是终极物理往往最后和宗教融合的原因吧。对我来说,历经繁华和磨难的生命,能够平静地走向人生的终点,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对于化为尘埃的亲友,于宇宙之一瞬,我们最终也是会走向融合,Ashes to ashes unto the eternal life, 这么看来,死亡难道不是宇宙最好的馈赠么?Without the dangers, there’d be no wonders! Without the nightmares, there’d be no dreams!没有风险就不会成就伟大奇迹,没有梦魇就不会创造光荣梦想,探索宇宙真理是人类的终极使命之一。The more we see,the less we know,苏格拉底说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人要保有一颗敬畏和谦卑之心,认识到人类的狭隘和无知,追求世俗成就的同时,偶尔也要抬头看看星空,融入宇宙无穷无尽的生死和兴衰循环,这就是所谓的永恒和来世吧。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七):不只是公式定理

  宇宙,我所知道的很简单,大的超出我想象。

  四年前,比现在更森破的我仅仅是将这部纪录片当成绮丽的旅游宣传片看待,那似乎是一个我毕生也难到的的所在。现在再看,我还是承认我的肉体的确到不了。但是有一种深刻的感动开始让我灵魂深处战栗,有东西要满溢而出。那是一种与脚下的大地,与自己,与无限遥远的宇宙边缘,甚至是未知的世界合而为一的微妙感觉。

  枯燥的物理公式虽然具有智慧的美,但仍免不了让人略感乏味——当没有深思这公式背后的情感时。了不起的纪录片制作者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一切在视野中渐渐清晰起来了。从脚下的大地,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从纷纷扰扰的琐事里解放出来,让灵魂无所限制,在没有上下左右之分的宇宙中翱翔,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万事万物的联系,真是奇妙的旅行。

  简单的公式定理后面是多么深厚复杂的情绪啊!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八):那片仰望已久的星空 其实我仍不认识你

  小时候的夏夜只有歇凉一个主题,孩子们躺在竹编的凉床上一起仰望星空,听老人家讲古老的故事,亦或是自顾自的嬉戏。仰望了很久的那片星空,其实我仍不认识你,那又怎样呢,我爱你犹如爱那时清澈的双眸。

  有人说,害怕未知的星空,但是我一直以来是那样的憧憬飞到外太空,看一看它们的真面目。想来也奇怪,我从来都是很怕黑的,可是就是不怕太空的黑。

  曾经有一个治疗伤心的绝招,想象着广大的太空里,自己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快速的转动着,眺望远方蓝色的星球,想象上面有一颗满腹心事的灰尘,就觉得很滑稽,然后什么都不想计较了,知道了自己的小,知道了别人的小,看轻一切,如同佛家的虚无主义。

  我将永远无法旅行到宇宙边缘,但是我的心中将永远装载这片广阔的星空,愿自己追逐所爱,潇洒一生。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九):哈哈,看前一大堆问题,看后问题更多,不过很有意思!

  这个宇宙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宇宙大爆炸学说都只是一种解释,它们的本质和《圣经》所说的上帝创造世人、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他辟地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只是前者是基于人类目前的认知积累做出的,而后者是基于当时人类的认知基础做出的一种解释或者说是猜想而已。在漫长的将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肯定会过时,新的解释或者猜想还会出现,但永远不会真相或者事实,除非人类的认知尺度(抱歉,非专业人士,没有一个特别合适的词来表达我的意思)能过达到一定级别,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所谓事实真相,它们之所以可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和我们的时间空间维度等的尺度是在同一个量级范围内。

  所以说,科学就是怀疑一切。

  我认为片子越到后面讲的,就越不可信,毕竟信息太少,做出的各种解释都不能完全自圆其说。

  曾经听过中科院武向平院士的关于宇宙起源发展以及终点的讲座(大概是讲这个主题~~~),我提问宇宙奇点之前除了奇点还有什么?他回答说,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整个宇宙包括空间时间物质就是那个点。但是我至今一直很好奇and费解,既然可以存在一个奇点,为什么就不可以存在两个三个乃至更多的奇点。。。不过仔细想想他的解释也有道理,因为我们的时间空间等等只能基于我们存在的这个宇宙才有意义(或者也说不定)。我的问题他解释不了,因为大概我们的认知对于我的问题没有意义吧。

  再说一个问题,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即不管你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无限紧密。这样说来,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的,宇宙可能不存在边界,因为这东西如果存在,就说明既然有边界,肯定就有边界之外,紧接着就说明边界之外是不是存在不是同一个维度时间,是不是存在着其他东西(可能就不是我们所认知的物质什么的了)blablablablablabla。。。。问题到这里感觉就一团糟,没法解释了。

  最后,推荐大家看看《三体》三本书,作者脑洞很大,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想象宇宙大爆炸什么的。

  ,从我说的,就可以看出,我不是科班出生,甚至不是业余爱好者,哪位专业,麻烦给详细讲讲我的思维谬误。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十):认识自己

  在观看过程中只有两个字能形容自己的内心状况——恐惧,对于地球而言我们是如此渺小,可地球对于太阳系呢,其实也是沧海一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中的一粒沙尘。生命对于我们来说那样的伟大,可事实上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卑微。

  在很小的时候就想象我们所处的宇宙不过是一个球,有可能只是别人外星人手中的一个玩具,他们看我们就如同我们之于微生物一样,并且还要小无数个数量级,直到有一天看完《黑衣人》后才发现导演和编剧竟与自己有异曲同工的想法。

  宇宙之于人类太过庞大,人类不敢去思考,也无法去思考宇宙的问题。因为你想的越多,内心就会有越多的恐惧。正如影片中所说,人类看到的越多,那么你了解的就越少。

  黑洞凭借强大的引力,连光都无法逃逸出,这种撕毁一切的力量让人类无法去了解其内部到底是怎样一个结构,但事实上我认为其中必定是有物质与空间存在的。影片中提到过—谁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黑洞中,整个宇宙说不定也处于另一个宇宙的黑洞中。

  其实我一直觉得宇宙中是能看见历史的,因为旅行到宇宙边缘的旅程其实就是一个时间的回溯。比如我们如今看到的距离我们10万光年以外的星系,也就是说事实上它距离我们的距离达到连光都传播的十万年。而此时此刻的它已经不存在的话,我们则可以看见它的毁灭过程。在一个平行时空中,我们存在,而它已经消逝,但是距离的长度使我们能够看见过去的它。换言之,如果我们处于极远星系的时候,相对于地球,我们也能观察到地球几百万年来的变化。包括能看见过去的自己或者是逝去的亲人。因为在地球上发生的事才刚刚或还没有以光的形式传播到那里去。

  看完影片,或许少了一些刚才的恐惧,毕竟回归到了平凡的现实中,但正如其他人所说的一样,看过庞大的事物后,能让你学会保持谦卑,不至于成为没有信仰,无所畏惧之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