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危情三日》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危情三日》影评10篇

2017-12-29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危情三日》影评10篇

  《危情三日》是一部由保罗·哈吉斯执导,罗素·克劳 / 伊丽莎白·班克斯 / 泰·辛普金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爱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情三日》影评(一):电影慢谈之[0058] The Next Three Days 三日危情

  只要一个人有那么一点超越平均数的聪明中学数学老师貌似不应该太笨),有一部iphone,有一部最普通不过的数码相机,加上Google和其旗下的YouTube的帮助, 上演《越狱》的现实不在话下难能可贵的是Russell Crowe对他老婆的绝对信任执着,这一点和《Prison Break》中的Michael对他哥的信任完全一样亲情和爱情的力量还是值得信赖的。

  最后的时刻,警察没有发现那一粒扣子,真相永远地掩埋在所谓的真相中。逃出去的一家三口也只能永远在外逃亡,不是大团圆的结局无奈但也真实。真的是很不错的电影,剧本和情结设计绝对是超一流,Crowe、他老婆、那个沉默儿子、资深越狱者的Liam Neeson、作为配角的警察,参演的人个个都值得称道。老父亲角色演得极好,在发现了口袋中的护照和机票后,他沉默地接受,拥抱以后永远的告别,但是也不会干涉儿子任何决定。我想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父亲,都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导演Paul Haggis, 一个秃顶的加拿大人,以前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编剧的角色出现,导的片子还有我很喜欢的《crash》,值得继续关注。

  《危情三日》影评(二):想到哪写到哪

  片尾,女主的纽扣刚见到阳光就又落回井盖底,让我愣了老半天。

  “我们注定无法看清真相或者被理解,但至少,请骄傲地生存下去。”

  电影让我们看见了另一种人生。即便我们可能不会遇到这类天灾人祸、也未必能这样(相对)一帆风顺勇敢地达成某次“反叛”,但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生活姿态,让观众们也实现了一次精神越狱……

  一定要说的话,真正让我们忘记自由的,不过就是安逸的生活以及那些有点“哲理”的书影音。我们把从虚拟世界中吸取的一点点感触奉为精神准则,然后继续从或庸常或艰辛生活中挖掘(臆想)出养料。

  一想到我这辈子连个劫富济贫、带挚爱的老婆逃出生天的机会都没有,就感到深深的悲哀了(手动滑稽)。

  尽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无法弥补法律固有的缺陷甚至无法诱使更多的人去劫狱(,但作为一部电影,它还是蛮好玩的。

  :Moby的配乐满分!!

  《危情三日》影评(三):“危情三日”中的“理想主义

  前几天从龙兄那里拷来了几部电影,上午看了一部“危情三日”,故事是讲越狱的,这是个近几年被讲俗套了的题材,但俗套的题材却拍出了不俗的新意,在这一点上,好莱坞就是令人佩服。这部电影我觉得不错,不错之处在于它是讲“理想主义”的,理想的爱情,理想的家庭,理想的计划,理想的结局;主人公是学校文学老师,却实实在在的干了番越狱的勾当,着实令人吃惊。电影里有他给学生讲堂吉诃德的段落,中世纪的理想主义者巧妙得被揉进了剧情,画龙点睛,而他本身就在诠释现代版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脑中存的是古骑士的那套风采,古骑士在他那个年代已经只活在书本里了,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他是信了。信了还不算,还要付诸实践,骑着瘦马浩浩荡荡就上路了,甭管挡在前面的是风车还是盗贼,他都勇往直前,敢于作战;哪怕一次次的结果惨痛,他仍是执著无比。这种表现,免不了被人看做傻子、笑话,都什么年代了,大家都在忙着“混饭吃”,谁管你是骑士还是流氓。电影中的主人公也如此,他坚信能恢复理想的家庭,这是他脑中的理想,想法落实了,就要一步步的实施,哪怕惹出有点滑稽让人忍不住叹气的乱子,哪怕困难在这个文学老师面前多么不可思议,他都坚持下去了。电影安排的结局是理想的,但试想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在现实,这个老师的胜算真的不大;被警察叔叔不费劲的捕获,倒是大概率事件。那时候大家当然要笑他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理想主义者获得理想的结局,听起来就矛盾。 但话说回来,什么是理想的结局呢,人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其它的都是浮云。相比脑中混沌腹中空空的那些,存有理想主义的想法就非常可贵;能为了这想法好好的干一番,更是令人陶醉;还管它什么破头流血,成功失败呢。理想主义者都是实干家,脑中的想法坚定了,就要大胆的去做。理想不少见,你我或许都有;理想的结局不必苛求;而要不要做理想主义者,倒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危情三日》影评(四):《危情三日》和谁较量?

  Laura(劳拉)和约翰和儿子原本幸福,却被“莫须有”的谋杀罪名所逮捕,约翰深信妻子的无辜,随着最后一次上诉的驳回,狱中的妻子绝望地尝试自杀。他用72小时精心策划,凭借智慧与胆识,逃去另一个国家(委瑞内拉)继续那份一家三口的幸福。

  画面一:一个幸福甜蜜的清晨,幼童罗克哭喊着“妈咪”,眼睁睁看着妈妈被一群破门而入的警察抓走,

  画面二:一个温馨的夜晚,约翰用相机拍下母子带着惊险疲劳紧紧依偎熟睡的样子

  画面三:警探翻开下水道窨井盖,那颗钮扣在,他却没取,又盖上了。

  信任和爱情的婚姻是这尘世无坚不摧的堡垒,男主人公为了这个堡垒疯狂执着的与这个迷乱的世界奋争。

  爱情至上,个人主义,老主题加新内容。看过电影的人肯定会被这个体型微胖,胡渣唏嘘的中年男子感动。剧情和他的表演才能很难忘怀!不过,女人们在羡慕 Laura 嫁了个这样的好老公同时,肯定会提问题:现实中有这么坚定不移的爱情吗?现实中有这么样的老公吗?

  呵呵,文学创作本来就是高于生活的浓缩嘛,对上我没兴趣。 剧中一句对话,让我感到实在朴实精彩:“我们发明了钟表、历法、我们试着预测天气,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把一切尝试做的井井有条,但时至今日,人生的哪部分是真正由我们控制的?”一个教师精心策划成功的越狱,一个男人为捍卫一个家庭的完整黑暗不公的政府势力的较量,作者想说什么呢?观众看到了什么呢?

  记得邓公老说过一句名言:我深深爱着这个祖国!还有一句忘了那位仁兄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噙满了泪?很感谢能看到这部好电影,期盼着理性热血的留言不要再被屏蔽,希望有很多研究冷静分析如今这么多怪象如何而来!

  其实简单拉:对于言论不必大惊小怪,辟出些论坛,探讨问题,提出建议,神经病和狂犬症还是分得清的。难不成非要拍成这样的电影?在中国从政是很幸福的,因为老百姓善良,人多智慧也多,精英们想不出来的,多倾听就有答案,多总结就有思路

  当然,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利益还是第一的。很多时候就是在打开窨井盖后又一无所得地盖上了它!

  《危情三日》影评(五):资料墙上的Key

  看《三日危情》,一个大学老师为了无辜的妻子,秉承学术研究的态度,虚心请教,做了满版的资料墙,在紧张得想吐的恐惧中,在家人不能理解的告诫中,在杂乱无序,一筹莫展的僵持中,在Key的那块不断填上可能的事物,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找了的解开困局的关键。而后,在流畅而紧张的劫狱过程中,所有的努力和设计一一实现,甚至在妻子和孩子造成的时限超标和意外情况中,依然知己知彼地调整对策。让我们每一次为他揪心的时候,每次都有意外的惊喜和赞叹。很喜欢男主角表现出来的隐忍的智慧,隐忍背后最大的乱源的其实是关心则乱的爱和焦虑。另一个细节是,男主采访越狱高手的时候给自己捏造了一个研究课题,为了自由人到底可以付出怎样的代价?越狱犯为什么在以禁闭为目的空间上演越狱的奇迹?

  以此连线,对2005开播的长达几年的美剧《越狱》,印象最深的,也是男主精心制作的资料墙,在对亲人的担忧汇中和对目标的极端渴望中,男主天才式观察所有细节,让监狱场景中所有的任和事围绕越狱发生关联。

  而人心隐忍的坚韧和对自由的渴慕,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因为午后屋顶的啤酒、灵魂飞升的音乐、大雨磅薄的洗涤变得闪闪发光。

  在自己的生活围城中,我需要隐忍的心态、对目标的不偏离,细心观察,勾连联系,制作自己的资料墙。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对Key的感觉,而停滞和空虚痛苦背后,会有流畅充实的一天。

  别忘了,曾经走出过围城一次,就有再一次越出的希望和可能。

  《危情三日》影评(六):.唐吉珂德的爱

  在家看《三日危情》,说实话,之前,是因为听某个朋友好看,然后看了他写的一句话影评,心里有点痒痒。看之前,又被某误导,说是乔治布鲁尼演的,我想,有帅哥看,更完美。结果,一开场,就看到了罗素那张饼饼脸,自从《角斗士》以来,我实在对他不太感冒,谁叫偶是个以貌取人的主,而且,天生不喜欢鸡肉男和打打杀杀。

  电影的前半段真不是一般的拖沓和臃长,实在看不出男女主角之间有如此深的爱情和信任。罗素那段关于唐吉珂德的论述像黎明前的一缕曙光,让我不由得坐直了身子。一个普通的家庭突遭巨变,一个平凡男人面对一个看似证据确凿的结果表现出极其固执的信任和坚持,哪怕妻子本人都放弃了妥协了,他仍然坚信不移。你能想像,一个社区大学的教授,可以用三年的时间,把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现实?还真是像有人在影评里说的那句:这绝对是个深情+高智商+高情商的外星人。而我,更愿意相信他自己在上课时关于唐吉珂德的那段论述,可惜,英文和记忆力都不太灵光,不记得原话怎么讲的。只是觉得那就是罗素说服自己的两个理由:第一,什么是社会正义和规则,就是大众评委认定的吗?难道唐吉珂德追逐的风车就一定是错。第二,人人都觉得唐吉珂德有病,但是,唐吉珂德追逐的难道就真的只是一场梦,一个空想。我觉得整场电影都像是罗素在追逐的一场唐吉珂德似的梦,没有一个人看好的梦,最后,却美梦成真。

  我甚至觉得,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也带点唐吉珂德式的偏执,或者,不应该用偏执,应该用深情?他在为之倾其所有的时候,似乎没有考虑任何的外界因素,或者说,他屏蔽了所有的外界干扰。在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她是无辜的,我是爱她的,爱她,就要给她一个光明温暖未来,而不是冰冷绝望的高墙四壁。用一种看上去毫无胜算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极致的爱情吗?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不公平的一种反抗。但是,这种反抗让人隐隐有一丝的不安,甚至有点绝望的意味。法律没有给他们公正,他用自己的方式逃离了这个樊篱,但是,这种连筹钱都要以打劫黑帮的带点个人侠义色彩的自救,它的成功,是不是意味着人在法制之外,越走越远?真相,或许就像天井盖下藏在淤泥里的纽扣,永远只是一个无法得到证实的猜想。

  电影后半段的节奏和前半段截然相反,线索一条条清晰起来,节奏也紧凑得让人开始屏住呼吸。你是希望他们逃脱还是失败?当他们逃脱之后,是不是也会像那个警察一样,去思考一个普通人的不平凡的越狱,当中是否真的另有隐情?结尾关于真相的闪回,并没有让人如释重负,反而,让人平添几分惆怅,特别是当天井盖被揭开然后又被盖上,那淤泥中的纽扣就如同真相一样,明明就在眼前,却又视而不见。某问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有点意思:如果,真的找到了证据证实女主角的清白,那他们这次越狱的行为又该如何去评判?罪与清白,原来终归是一个迷题。

  毋庸置疑,一个悬疑动作片,因为爱情而变得动人无比。这一次,我还真的要向这位普通的教授致意。就用照抄的那句话:理智盖不住纵容的深情。很好,很好。

  《危情三日》影评(七):只要和你在一起,付出什么都可以

  一

  “你知道,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组织世界,我们发明了时钟和日历,我们甚至尝试预报天气。但是,我们的生活的哪一部分,是真正的在我们的控制之下?”

  本来你在上班,在为工作而恼火着,突然一个电话,警察告诉你,你的兄弟昨晚遭遇抢劫,现在正躺在停尸房里,而你,则成为了暂时的嫌疑犯。

  本来你在上班,在为工作而恼火着,突然一个电话,母亲医生就告诉你,你的母亲得了胰头癌。于是,5天后,你辞去了工作,57天后,你成了没有母亲的儿子。

  本来你在家里,在和太太温柔享受生活,突然一群人闯进你家,你的愤怒有意义,你的太太则从此变成了阶下囚。

  其实,生活中,真的没有哪些部分是在我们的控制之下的。

  还好,当你太太因为绝望而自杀未遂,却不容许探监的时候,还会有一位通人性的医生给你2分钟的时间容你见见柔弱的太太。

  真的,这世界上充满了各种严苛的制度、规则、条例和人情世故,足以把你人性中的所有美德与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全部碾碎。如果你还没有如此的感悟,那只能说明你还太年轻,仅仅是太年轻——时间会把生活的所有残酷都一一展现在你面前。

  那位律师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化身,“我会上诉,在这之前,我需要你为我做一件事,我要你好好看看证据,忘记拉娜是你的妻子。”我分明看到了四年前的那位做事绝对公正的公证处公证员,要两位头发已然花白的80岁老人对着摄像机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宣读遗嘱。我们固然为此愤世嫉俗,为此感慨法律的冰冷,甚至控诉工作人员的不近人情,但这仅仅是一个工作,那位律师的工作,作为一个人,一个有家有业有妻有子需要在另一个战场与这个世界斗争的有自己的正义信仰有自己生活梦想的有着美好回忆和未来憧憬的人,凭什么为一个无亲无故的客户拼上自己的名誉?!

  二

  “我不在乎你说什么或你怎么说,我不相信是你做的,永远不相信,我知道你是谁,而我向你保证,你不会在此度过余生。”

  其实,是你太太看到了你的拼搏,你太太过的很艰苦,她也知道你过的同样艰苦,你的挣扎一点也不弱于她,甚至你满脸伤痕,甚至你满脸对社会的愤恨,她完全都懂。她其实放弃了,她不想看你再这么挣扎下去了,再这样下去,你会被这个社会的体制研磨的一点渣滓不剩, 所以她愿意承认,哪怕为此她要真的从此失去自由。这与之前不同,之前哪怕自杀,她还有一点点希望。可是她这一承认,那道微弱的希望之光就从此再也亮不起来了。

  只是你的一句“我不相信”,眼神坚定,表情决绝,这珍贵的希望之光从此又照进了你太太的心扉。只是因为那深沉的爱。

  三

  老父隐忍的沉默与了然,又一次在《背影》之后让人动容。洞悉了一切的老父,对视、握手、拥抱、拍肩、再见,深沉而又厚重的凝视,将对儿子的一生情感深深的隐藏,这该有多么的不舍,这该有多么的沉重。这一别,就是永别。

  父爱如山,这山是有多么的坚实呢?

  四

  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无奈,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这一个又一个无奈中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妥协,面对着生活中的各种无常,我们能做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

  只要和你在一起,付出什么都可以。

  《危情三日》影评(八):爱情就该这样

  看完电影之后就觉得爱情就该这样,男人就要像男主人公约翰一样。妻子入狱,凭着对妻子的了解以及妻子的那句“我没有”,约翰深信妻子是清白的。案发前的争吵,合理的杀人动机,案发现场的出现,衣服上上司的血迹,这些“铁证”都证实着他的妻子劳拉就是凶手。一次次的上诉换来的是一次次的驳回,就连他的父母和朋友也曾劝过他要面对事实。儿子卢克已经不愿意去监狱看望母亲了,妻子也丧失了希望了,只有他始终信任着她。已经没有出路了,似乎只有越狱了,只能这样了。为了足够的资金,他铤而走险去抢劫毒贩,见识了死亡,也充满了恐惧。在医院里逃跑的那段无疑是全片的高潮,不得不叹服约翰的冷静与机警,还有他那周密的计划,彻底的玩弄了警察。

  在整部电影中,我所看到的是一个平凡而又勇敢的丈夫,出于妻子是无罪的信念,忽视外界的各种负面消息,始终信任着他的妻子。信任何尝不是维系婚姻的纽带呢。眼下生活的种种诱惑在考验着我们对婚姻的忠诚和彼此的信任,我们是否能像约翰一样正视这些诱惑,信任自己的爱人?爱情是需要信任来维护的,我们选择了他(她)作为我们的人生伴侣,我们就要相信她(他)。又有多少人因为不信任引发了争吵,最终导致离婚的呢。影片最后,被水冲洗出来的那个纽扣不仅象征着劳拉的清白,也安慰了我。当爱情和法律冲突时,爱情的选择显得那么伟大,但爱情真的可以成为无视法律的借口吗?显然不能。法律也需要明察秋毫才能保证正义,避免悲剧的发生。纽扣的出现使得约翰所做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充满意义。倘若劳拉真的是凶手,那么约翰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傻瓜,而爱情的盲目是多么的可怕啊!

  《危情三日》影评(九):无所不能的男人

  美国有些类型片可以细分再细分如:英雄类:拯救世界的、救美国的、救家人的。《危情三日》就是讲救家人的,又是越狱类的,还有罗素大明星,饰演《角斗士》、《美丽心灵》等,可以说是很好看的电影,故事紧张扣人心弦,真为他们捏把汗,情节不说了,留待喜欢的人自己去品味。我要说的是,面对冤假错案,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一个是不断上访,希望遇到青天大老爷平反昭雪;一个是通过自身努力去抗争找回自由。这部整个是部教唆犯罪的片子,类似的还有《守法公民》,面对不公就是要有抗争的勇气和能力。一味忍让顺从相信来世,就只配做奴隶了,最近看到一组反映阿富汗妇女的照片,70年代阿富汗街头的女性穿着时髦最主要是不用遮遮掩掩,再看现在阿富汗的女性,照片上脸都看不见了,20多年过去了,时代进步日新月异,可是有些意识观念还在倒退,又比如西方价值观之类。说明什么科技进步不等于意识的进步。当我们还在渴求遇到明君廉臣时,却不想到自己的权力和公民责任。呼格、念斌等是幸运的,他们的平反充满了神奇和机遇性,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听说很多上访者去找呼格的家人寻求成功的方法。只要普通人不掌握与管制者的对抗能力,只能凭管制者的开恩和良心了。美国不禁枪的一个最大理由就是当人们受到不公,公民有抗争的能力。在我们这个连菜刀都要实名购买的地方,是不能想像的,可还高歌三个自信,不知哪来的依据。所以美国会拍这样的电影,教百姓自救的方法,当然犯罪分子看了水平也会提高不少,这不知美国人是怎么考虑的。

  《危情三日》影评(十):比原版差吗?

  看了法国原版,发现美国这个版本没有白翻,拍的还是不错的。

  前段平缓叙事的几乎和法国的一模一样连每个分镜头和演员动作、甚至对白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段改动的很好,比如加了儿童聚会的意外、15、35分钟的美国特色、登机前孩子的满兜硬币、最后警探对原案的怀疑重返现场但又与证据擦肩而过。再加上美国人熟练的商业动作分镜头,基本上本片可以说是超越原作了,虽然这是应该的,但很多翻拍片都连原作脚趾头都摸不到。

  罗素克罗表演很有力、唯一缺点就是女主角班克斯比不上原作的克鲁格,她的脸太招摇影响了她的表演,不是花瓶都像花瓶了。

  最后这电影的中文名字“危情三日”取得不好让许多网友连带痛骂这部电影。我觉得这主要是dvd引进方炒作,可能他们隐约觉得危情什么的名字很拽,能吸引很多爱看好莱坞商业片的大众,同时还能榜上“危情十日”的大牌,这样岂不会大卖?拜托,都快2012了我朝片商的智商怎么还停在香港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人家香港从无间道开始电影名字起得都很有文化了,比如本片的港名就是“惊劫72小时”多少强于危情n日。我们怎么还停留在“零下八度”(落下八个)这种文盲的乌龙水平?另外我看的本电影版本的名不叫The Next Three Days,而是The last 3 years,是不是美国人自己也矫正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