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轮回》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轮回》经典影评10篇

2017-11-18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轮回》经典影评10篇

  《轮回》是一部由罗恩·弗里克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轮回》影评(一):我很喜欢带有哲学的视角

庄严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构成了这样的一部电影。
内部已贯穿的作者的哲学,便不需要语言。这样,也不需要道理,更不需要说教。不同的人,对这样的影片,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你感受到了什么?
科技的发展,政治的冲突,我们都是精灵的动物。但是在宏观的视角下,我们如整齐划一的机器人。这个世界上需要规则,我们有着自己的思维,但是又围绕着规则而运行。
生命也需要规则,可能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留意在上面。更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完全发现和理解其中的规则。
却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我们追逐着财富,追逐着欲望。影片的前面和后面相互呼应,用一个沙画说明了这个道理,再美好的事物,终有消逝的那天。
我们围绕着规则运作,又在创造规则。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终将过去,这样,我们就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沙子。

  《轮回》影评(二):大千世界一掬沙,你却是自己的宇宙

    samsara中文翻译为“轮回”,单从这部片的名称看来,就承载着重要生命价值意义,尤其是当字幕提示本片没有台词时,更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影片的开头,以宗教起,从喇嘛们精心绘制坛城开篇,坛城逐渐露出眉目清晰,大千世界由此向我们打开。
    整部影片涉及多个场景、不同国家、宗教、人种、事件,这让我联想到《one day》那部纪录片,一天里,世界上有人生、有人死、有人在监狱,有人在夜总会搔首弄姿、有人在磕长头、有人在写诗,有人在迪拜六星级宾馆吃早餐,有人在垃圾堆里捡垃圾,这世界那么大,可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么多,要如何才能过好一生?
    世间万物本因因缘际会成就了你我,也建造了这繁华世界。 战争、种族、竞争、冲突、性爱接踵而来,我在这一帧帧背景轮换中应接不暇 ,大千世界展现出了它既可恶又可爱的那一面。我们恨她,但也难以割舍。万事万物,谁都逃不掉这轮回中,更无法逃脱自己的宿命,犹如纪录片中那一只只被卷进机器里的肉鸡,我们又何尝不是被命运无情的齿轮碾压,无力挣脱,我们似乎也无意挣脱,在这虚拟乐园里乐此不疲
    渐渐的,伊斯兰的吟唱想起,人如蝼蚁,在麦加城起起落落跪拜真主阿拉,场面着实令人震撼世世代代,人们都祈求获得心灵上的寄托与归宿。画面一转,回到了坛城面前,几位老喇嘛看着这多日来精心绘制的精美绝伦的坛城,轻轻拂去,无丝毫留恋,是啊,这世界本就一掬沙,扫过,便什么都不剩。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粒沙,在自然强大的不可抗力前,渺小的实在卑微
   外求的物质贪欲终得不到内心的宁静,这世界繁华的让我们几乎忘记了它本是因缘聚会的一场盛大的虚幻,内求内心的平静才是获得终极秘密的钥匙,尽管我是一粒沙,我也是自己的宇宙。
   

  《轮回》影评(三):触动人心

     我基本上是不写影评的,总觉得看电影这个东西是私人化的东西,就像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所以,对同一部影片的感受肯定也不一样。也许一个镜头,一句台词激活了你的某个记忆细胞,触动了你的哪根神经,而别人可能毫无感觉。所以,看完一部电影,总是喜欢感情在心里满满沉淀,自己咀嚼回味。但是看过samsara,仍不住一种倾诉欲,感觉影片中反映出的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
       首先作为一部纪录片,全篇无一句对白,这是导演Ron Fricke比较擅长的手法,但是对于观众是一项挑战,很容易分神,很难静心。全篇我陆陆续续看了三次才看完。前半部分是自然景观,很壮丽。后半部分进入人类社会,包括宗教、政治、商贸、科技、农业、养殖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影片是跨越25个国家,历时5年拍摄完成。用70mm胶片拍摄而成,画面十分清晰美丽。导演选择了各个文化中很有特色、很令人惊叹、很神秘的地方,直接用镜头冲击你的视觉,逼迫人去思考人生和社会。
       看过之后,让人不得不感慨人类的渺小,自然和生命的可敬。心胸会顿时开阔很多。生活中心心念念的琐事或许会显得风轻云淡了许多。
       建议可以一个人,找个安静的晚上,戴上耳机,静静欣赏。感官和心灵的盛宴。

  《轮回》影评(四):没有变化过的轮回。

看这样一部纪录片。
你会不会感到恐慌,我说真的。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电脑作为传播媒介的普及,不然我也不会在这里废话。
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满足人类的进食需要。
但是,我看到那些可以被迅速制造和迅速摧毁的汽车,摩托。乃至存在就是为了产蛋和被屠杀,以及产奶的牲畜。
我是感到一阵阵的恐慌的。
倒不是我反党反社会反科技。
科技的进步让我得益很多。
同样是这样的生活,也让人反思很多。
但选择权还是在我们手上的。
唔,怎么说呢?
你可以选择少用电脑,多沟通,多出去运动,多读书什么的。
心灵上的空虚并非是物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填补的。就某种程度而言,大规模制造出来的东西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对于品质和制作工序有严格要求。不同的,是使用者。
例如,你可以随便的买一份快速食品解决温饱问题。也可以在菜市场挑选半天,只为了做一顿让自己或他人心满意足的晚餐。
这种生活不能让你满意,日日充满恩情是很难得。我们渴望更多,快速,有效的东西,即便之后感到更大的空虚。
如果可以我可以现在就变得更好看,而且手术费用完全可以承担,那我为什么不呢?我为什么还要每日辛苦的不吃这个,不吃那个呢?一旦身材变得过于走样,我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手术就好了,不是吗?
我不是来批判和揭露科技的弊端的。
我只是想谈谈它对我的影响。
首先是,通过对这部影片的观看,发现自己还没完全被科技给包围,不知道该是好事坏事,但至少现在的状态我很满意。
其次,世界上仍然存在未被主流文明所同化的文化。
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它同时等同于“金钱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说这部纪录片,拍摄手法很有意思,首先一出来是宗教文化,接着是山水,接下来是科技,然后回归到生活(先是富裕,然后是贫穷)。它主要说明的就是,如果不对比,你意识不到自己有多富有,幸福或者自己有多贫穷,可悲。
尤其枪械的那一段特别有意思,无论是之前各种人物的持枪造型乃至后来的巨大的国庆典礼,最为讽刺的便是,中间那一个受伤将士以及成群的墓碑,还有就是不知道哪个国家黑人下葬时的棺材居然是一把巨大的枪械形状。
科技的进步是不能解决冲突问题的,它只会将其放大,成倍的放大胜利失败的概率而已。
巨大的围墙和全副武装的边境线,都只是隔开了,或者说是重新界定了生活的某种方式,但或许这么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国界线的中心位置。
你对于某种东西的评价是坏的,或者对于某种东西的评价是好的。总的说来,是一个灰色的心理生活状态。你无法永远保持一个善的状态或者一个恶的状态,说到底,这两个词语也没有被完全定义过,他们只是随着国家,政治和主流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就好比轮回,其实没有轮回过,只不过是千百年前的东西,一直传递下来,信仰冲突,贫富差距,资源掠夺,没有什么变化,无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少了。以前讲究一个王道,霸道,君道,仁道什么的。现在讲究什么呢?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多,谁的威慑力更大,谁的经济更强,谁的话语权更重。
这又哪有什么轮回呢。压根就没有变化过。
最后谈谈那个毁沙画的过程。
毁掉的东西可以被重建,那么重建之后还会被毁掉。
那么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毁掉吗?然后毁掉再重建?
如果说影片是说轮回的,那么这个是体现了轮回的最为本质的行为。
因为存在的本质就是等待被灭亡,然而灭亡,是因为存在过。
没有未存在便被毁灭的事物,也没有未毁灭继续存在的事物。
沙漠以前是绿洲,繁华顶点是衰败。
如此而已。

  《轮回》影评(五):流水线刺痛心情

一群鸡像被收麦子一样从活着变成肉块,猪肉、牛奶的制造过程都是如此,一动不能动,只能等着固定程序把自己的价值一点点吸干榨尽。看那制造小家电的流水线工人一天:安检进场、工厂前边组队喊口号、排成排跑到流水线开始作业、面无表情的每天重复上千次一模一样的事情。反思自己活着这些年,一直也是如此,幡然悔悟,心痛的不行。
又出现一个镜头,日本的一个艺妓,浓妆遮掩住自己的悲喜,只有一行泪透露了自己的心情。每天重复生活的自己也是如此,更加难受。
电影只诠释了这种无奈,却没有告诉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导演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在最开始记录了沙画唐卡的形成,最后再记录唐卡的涂抹归零,诠释了宗教对人生的定义:轮回。既然是在轮回,生活可以选择日复一日的重复,也可以选择突破人生程序,像那个行为艺术家一样,撕破所有,把痛苦挣扎无知、丑陋都甩出来,做真实的自己,追求自己向往的追求。

  《轮回》影评(六):身处幻象!

刚开始我不明白精心画好的唐卡图案在影片的最后为什么要毁掉它,现在我想我明白了,沙子只是沙子,沙子是没有颜色的,颜色只是人类的感官人类的感觉,是人类以自己的视角对它们进行分类,它才具有了区别,对这些区别进行组织化的拼凑它才能幻化成色彩斑斓的图案,但沙子仍然只是沙子,它们没有任何区别,人类是在无中建立有,人类是在用狭隘来表现广博,唯此精神最像佛!也正是源于人类这种偏执,才能不断创造出文化,创造出未来,但是仍然不要忘了本质,沙子的本质,人的本质,所以一切都要回到起点,来看清它,不要被它所迷惑,不从来都只是要执着于事物的幻象不能自拔,ˇ?ˇ所以最后制作精美的唐卡图案被手一抹,颜色混为一体,它恢复了沙子的本质,我想它的含义可能如此……
在抹泥的那个片段,影片是为了让我们思考人是什么这个话题,人从泥土中脱离出来,与物区别,人不用像植物那样扎根泥土,不能移动,而人又离不开泥土!发展到现代文明,人几乎忘了自己与泥土的关系,对泥土的宰割化为国别,对泥土的滥用,对泥土的污染,对泥土的糟蹋越来越甚……
从机械人到现实世界人的行为进行过度也颇为令人寻味!在圆形的万人高尔夫球场,人们重复着机械的行为,以此来获取它们所需要的感觉;跑步可以在室内进行,一边玩着pad,一边双腿进行运动,表现得如此像个机器;而室内滑雪场,迪拜的沙漠之都,以及将家园的触角向海中蔓延,维持人存在感的宗教场所,甚至在每一层楼都建造一个游泳池等,都让人觉得人类放佛在扮演上帝的角色!都市里,人所表现的刻意文明的现象又是如此具有蛊惑性:一大群人看另一小群人的筵席,人被放进一节节的地铁车厢里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大的工厂里人们一起上班一起工作的场景,在流水线上机械的重复同一个动作,机器被生产,被压扁回收,电子产品被碾压粉碎,还有机器包饺子与人包包子的对比!在快镜头的播放下,所形成的器械感画面也让人产生某种疑问——我们是不是原来的自己?但更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去做我们不愿做的事,原因也简单,我们所有的一切已经被架在一个轮回的经济链条上,这个链条一经滚动就很难停止下来,也许因为人的基本生存欲望已经满足,需要更大的欲望才能充满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不至于停止运作!鉴于此,企业已经把我们当机器,不去当机器你将难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原因也很简单,谁掌控了我们的需求,谁就掌控了我们的生活,谁掌控了我们的欲望,谁就掌控了我们的一切!现实是由不得你不妥协的!可是这部影片是在引导我们发问为什么!人活在有一个如此机械化的世界,从衣食住行用到运动娱乐生老病死等等一切都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网络游戏,整形手术,毒品,性产业,性器产业,赌博业等等所有与感官存在感相关的产业也一应俱全,可以说发展至此,人类所需的一切都在逐渐被商业化机械化,而人类自身也一定会越来越被物化,那么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难道只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轮回?人类的发展是为了什么???想想那些在监狱一起伴随音乐跳舞的罪犯吧!它们为什么活着!?
这个人世界也并不十分美好,各种不平等的状况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等等仍然在搅浑世界这趟浑水!有些人连水都没有,有些人把每一层楼都建一个游泳池,在纪录片《人类》里人们抱怨的事物在这部纪录片都能找到对应的画面!生活如此多艰,但你仍然要执着活着,即使要靠捡拾垃圾仍然要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能够体验活着的一切!很简单的满足就能够让我们快乐,很简单的满足就能够让我们不断追求!像那些在废墟上建立家园的黑色肌肤的人们那样,不管生活处境怎样,都要在这个地球上活着,但是生活难道不能更好吗?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幸发生?战争为什么会发生?是否有时候太过为政治而政治为军事而军事?人类所建立起来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宗教为什么能够繁衍至今?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下吗?我们有多久没有去思考精神上的问题?有多久没有深度得探讨过自身了?麦加大清真寺,人们围着中央建筑绕圈,万头攒动!在镜头变得越来越快时,他们的运动分明构成了某种轮回的象征!宗教就是让人们有所坚持,有所敬畏,但是在这个无信仰的时代“上帝已死”的时代,人们都把自己当上帝,自己活得舒适就不再管其他!没有敬畏没有信仰地越走越远了,越走越像台无魂无灵无心的机器,走到头来最终会成为什么呢?这样下去,到头来幸福又是什么呢!?学生是以后工作的机器,官员是让国家机器运行的机器,商人是让钞票流转的机器,宠物是制造可爱的机器……
我想影片开头的唐卡图案就是为了给人这样的解释,它是提醒人们不要在幻象里越走越远,以至于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以至于迷失于物质的幻觉中!以至于偏离了灵魂的途径。我想,美国愤青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来源,这部影片可以占据一部分,因为《我们身处的谎言世界》里有很多这部影片的经典片段——批量生产的家禽,批量生产的牛羊,批量生产的汽车,批量生产的人类,批量生产的生活……人们越来越执着于用生命的佐料—时间来换取金钱以兑换欲望,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人们越来越像是机器上的零件,日夜奔波,无暇思考,越来越迷失,越来越自私,也越来越疲惫,倘若一停止下来,也许就会陷入无边的虚空之中,所以只能用物质生活的忙碌来抵挡隐藏在繁华下的虚无!经济引领消费,经济也控制人的基本需求,只有这样你才会甘心做一台活生生的机器,所以你最终不得不走在一条不归路,而最基本的需求已经制约着你,让你踏足这个世界!所求无非生存,无非存在,无非欲望,但最终不管怎么样,走一遭后都会尽归虚无,只因为从无到有是一个轮回,是一个永远打不破的轮回!
影片最后回到唐卡,在整个结构上构成一个轮回!唐卡上的圆形图案也应该预示着轮回,最后各种颜色的沙子聚拢在一起,不分彼此,唐卡的绚丽图案变成了一堆沙子!也许它象征了我们的生活,不管生活多么绚丽多姿,我们所需要的就那么多,更多的只是过度的欲望罢了,生活的繁华就是它绚丽的外壳,终有一天会像唐卡那样回归本质,这就是轮回吧!发展得越快,生活越繁杂,离虚无越近!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不变的轮回!

  《轮回》影评(七):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从头到尾一句解说也没有的纪录片,但所有的信息都通过视觉传递到大脑,自己分析,自己思考,没有旁白的干扰,一切都在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故事的背景音乐中安静的展现着。
我时常抱怨自己每天从事着无意义的工作,单调乏味,但当我看到流水线上操作工像一台台机器一样重复着简单机械的动作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每天活得很幸福。就像生产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虽然渺小,但少了一个都不行。他们麻木的将传送到眼前的鸡用双手撕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勉强让自己生存下去的手段而已。但仔细想想,其实谁又能摆脱社会这条大 生产线的控制呢?我们凭借自己熟练的技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发光发热,看似是主宰了自己的人生,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不也被社会限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安心的做着那一颗颗螺丝钉吗?我们每一个人置于无尽的宇宙中,在无边的历史长河里都像一粒沙子那么渺小。
人的一生,就像那幅沙画,生时纵然精心描绘,绚丽多姿,走到尽头时,都在一瞬间,化为灰烬。

  《轮回》影评(八):到底什么是轮回?

到底什么是生与死,快与慢,真与假,美与丑,富有与贫穷,高贵与卑微,成功与失败,文明与蛮荒,刹那与永恒?或者仅仅面对一把手枪,它是对是错?一份对宗教的热忱,是正是邪?要想清楚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易事。仅仅把这些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反思就已不易。
4月,ACC和吴韦材老师一起感受了《依业轮回》的震撼。这是一部没有对白,只有图像和音乐的的纪录片。通过强烈的对比,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穿插,影片开启了一段不灭轮回的深思之旅。由于其深刻,这部历时5年拍摄,足迹遍布五大洲25个国家的影片,荣获201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最佳纪录片奖。也因为其深刻,吴老师竟然说这是他主持的最紧张的一部电影分享会。虽然已经看过不下五次,但他还是连夜写出了电影注解,谨慎地和观众分享这段旅程。
电影一开始,就聚焦在三位巴厘岛兴都教的少女舞者上。灵动的音符和舞步,衬托着一对明媚的双眸。睁得巨大的双眼镶嵌在绚丽的妆容上,似乎要挣脱一切束缚,跳出来,把眼前的一切看清,看清万物轮回。顿时,眼前火山喷发,汹涌的火山岩,肆意飞溅,展示着大自然不可抗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的年轻,渺小。那是46亿年和两千万年的较量。若换成个人,那仅仅是沧海一粟。所以,导演把镜头静静地带入三种死亡:胎儿,老人和法老王。一个从未经世,一个饱经风霜,还有一个享尽人间富贵还号称要死后三千年不朽。但,这都只是自然面前的一滴水于大海,一粒沙于沙漠。
更多的震撼在随后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中一一呈现。画面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间穿梭。在快镜头下,大自然始终安然不动,泰然处之,缓慢优雅。而人类社会则显得无比的繁忙和可笑,却只是匆匆过客。只要有水,阳光和温度,大自然有条不紊地循环着。人类,仗着欲望,能量和思想,忙碌于各种意识形态的划分,标准的制定和物质的制造。因为欲望,人类不停地吃,吃,吃。又因为健康和美的定义,又不停地减,减,减;因为欲望,人类不停地造,造,造。又因为创新和突破的定义,又不停地弃,弃,弃。当然,有更多不幸的人们无法参与这场游戏,只能流落于垃圾场和贫民窟。但无论是哪种活法,都是盲目地在这个婆娑世界中挣扎。
似乎是为了说明这一切,导演在开场的时候拍摄了喇嘛制作坛城沙画的一个小片段。但是,这个历时数月的沙画,并不是为了炫耀大千的世界,而是在影片的最后,被毫不犹豫地扫掉,在顷刻间化为乌有……细沙装入瓶中,成了一阵在大沙漠中的风。世间繁华,不过一掬沙。一切都是无常,幻化,不执著。
电影结束的时候,再一次聚焦在眼睛上。那是千手观音的千眼。也许,要远离一切颠倒梦幻,唯有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轮回》影评(九):伟大的平庸

  万物有灵且美,轮回的摄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任何文字的描写都不如镜头本身,是谓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因此对电影具体内容我不再赘述。但就轮回这部电影而言,它与一般的国家地理电视栏目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本片通过蒙太奇组合以及各种充满仪式性的配乐来构建一种电影语境,在这种个人主义极强的语境下,普通的镜头被赋予了“超我”的意义。很难判断这种意义的赋予中有多少强加的成分,但是仅仅通过电影语言来构建语境本身的行为是值得称道的,这让我想起2001太空漫游片尾光怪陆离的十分钟,虽然库布里克的方式更加极端和抽象,但我认为轮回与之多少有些共通之处。我列举出的第二点本质也是包含在第一点之中,之所以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在我看过的弗里克的四部片子里都有这样一种镜头,就是被拍摄者面无表情的较长时间地盯着镜头。有人说这是殖民主义的凝视也好,或者只是单纯的面无表情也罢,这种镜头已经成为弗里克的“符号”之一。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镜头,这种表面上的一视同仁掩盖的恰好是不同阶层对于自身状态的胆怯愤怒或者迷茫等种种独特的情感表达。
  正如我所取标题,伟大只是用来修饰平庸,尽管本片在美学层面上已几乎无可指摘,但在具体思路上我认为甚至不如弗里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失衡生活(摄影编剧而并非导演)。那部片子中主要分为史前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衰退三个阶段,时间分配较为均匀,并且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配乐,二次曝光,延时镜头等元素的综合运用使整部片子层次感分明,起承转合还比较明显,因此突出的主题也让人易于接受。之后的两部时光和天地玄黄重在对时间感的画面呈现,但在这两部作品里弗里克的视点已经越来越高。当他之后接受采访时说到拍摄轮回与天地玄黄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安插了disturbing line,我认为这是很荒谬的行为。这种荒谬感来disturbing本身,因为如果说在弗里克之前的电影中人类还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在轮回中人类已经被分为不同的群体。事实就是弗里克作为导演本身并不能脱离群体的阶级属性本身,所以立足于群体(电影中的line)的互为主体性上提到disturbing本身是很荒谬的。在轮回里由于存在很多条line但缺乏一个共同的起点或者是终点,所以本片尽管揭示了集体无意识的放射性恐惧,个体异化的孤独等问题,但对于整个轮回主题的诠释则显得并不深刻。甚至当这部片子被叫做天地玄黄2对我来说也可以接受。
  列维斯特劳斯在形容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认为其用来形容这部片子也是恰到好处:“大革命在人们的头脑中灌输一种将社会当成抽象思维范畴的思想。将“风俗和习惯放在理性的石磨下去磨”,如果这样去,“就会将建立在悠久传统之上的生活方磨成粉末,将每个人沦为可以交换,而且不知其名的微粒状态。”所以轮回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就是它所带给我们的轮回感太过扁平化,因为其本身脱胎于导演对社会比较抽象的思维范畴。

  《轮回》影评(十):让观众进去体会,出来思考

一开始的感觉是无聊,音乐小声悠扬,画面虽然很美,但也静止着,慢速着,显得那么不吸引人,而且无趣。认真回忆,大抵是从办公室“释放自我”那段开始认真理解的,导演想表达的,肯定不是无趣的日常,也绝不会是毫无意义的记录。整部片,其实挺好理解也挺难理解,片名就是最好的概括和总结——轮回。后半段大家显然看的容易的多,生产、流水作业、组装、检查、包装、售卖、使用、废弃、回收...刚巧昨天刚知道了一个纪录片《垃圾王国》,讲的就是塑料的反复利用,美国人把用完的塑料运到中国,底层劳动者靠分类塑料糊口,分类的塑料被再利用做成各种用品、玩具销往各地,废弃后又被卖到中国,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和《轮回》的“轮回”大抵是同一个内涵的;养猪、喂猪、杀猪、消毒、去脏、切块、包装、售卖、烹饪、食用...其实我在想,猪的那段“轮回”,最后的场景里快餐店肥胖的消费者,大抵也是在映射人的贪婪与暴饮暴食让自己也变成了肥猪。就像宫崎骏在《千与千寻》里最有名的那个影射,女主小千的父母因为贪婪与饕餮,变成了不认女儿的肥猪,小千也在汤婆婆那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影射了人类的贪婪迷失了自我,丢失了一些本分。 《轮回》的内涵且不提,镜头语言已经十分值得琢磨了。大多用远景,或是大量的物品,构成一种人类消耗浪费之大镜头已无从包容的感觉。而且导演找了许多规整、有序、“高效”的场景,如对称工整而壮观的迪拜人造海滩、整齐排开动作一致的武校学生,我看来,一方面是体现千篇一律的生活、高效的社会秩序下人类的冷漠与无知,陈规旧律的形式化生活下人类的麻木与无仁;另一方面是体现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在这些麻木冷漠的远镜头中,导演穿插了一些“人为静止”的人像的近镜头,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样貌,同样的都凝视着镜头,无言,不动。随着内涵的一步步深化,思想的一点点渗透,那一双双眼睛越来越意味深长,富有感情,他们一个个,都要把镜头后的你看进瞳孔深处。 镜头的时远时近,让观众有时代入镜头,有时又剥离画面,大抵是想让观众进去体会,出来思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