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仆日记》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女仆日记》经典影评集

2018-01-03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仆日记》经典影评集

  《女仆日记》是一部由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让娜·莫罗 / 乔治·热雷 / Daniel Ivernel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仆日记》影评(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先不说本片女主目的为何,总之女主在片中一直保持一颗高贵的心,其中体现女主高贵的细节很多,值得广大女同胞学习利用之。本片引伸含义讲述四类男人,一类忘记不了过去怀旧的男人_老头,一类妻管炎懦夫_儿子,一类混蛋流氓无恶不作者_马夫,一类心地善良真心对待却又喜新厌旧者_退伍军人,其中女主就纠缠其中。不难看出四类人的生活作风问题,第一类胆子够大,身处高层一开始就申请摸女主腿,得到肯定后就暴露面目,但是你要主动找他时他却装作没有啥事一样。第二类处于中层胆子一般,所以只能偷摸,得到呵斥不敢妄为。即使被压榨也忍气吞声。第三类底层,私有问题不能通过光明手段,只能通过黑暗手段获得满足,女主上床去了都不敢与其睡觉,还要得到口头承诺才敢做,其实这三类人分别代表社会不同层次人的处事态度,当然了第四类人光明正大,也没有偷摸也没有调情,直接说明来意,这类人用军人代替,也就是代表正义一派吧!其实这几类人受现实环境才导致如此的,也就是说分圈内跟圈外。首先出了退伍军人外其他都是圈内人,由于女仆主要是伺候老先生的,所以老先生就是高层,儿子就是中间层,马夫之类自然最底层,但是马夫下面又分了层次,因为马夫在老爷家做了15年资历深厚所以他可以欺负其他仆人,包括新来的,还蹂躏小女孩。当然敢强奸杀死,并且此人为主人服务了十几年,受尽压榨使得他越来越残酷无情,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同情心。当然那些被他欺负的女仆更没地位了。但是退伍军人属于圈外人,在他眼里,女主就是个美丽女人,他们的阶级是平等的。

  再说表面含义,女主身为女仆却高傲不低贱,虽然被女主人贬低扭曲,却依旧无视,虽然被纵男人玩弄却始终没让男人得逞。其实女主虽然是女仆却保持了人格上的高贵,比片中任何一个女人都要高贵,最终嫁给了真心要娶她为老婆的男人。其实开始她是觉得老头子是喜欢她的,谁知道老头子死了,所以她就想一走了之,片中纵男人谁对女仆真心不难看出只有那位邻居,因为只有他愿意娶她,其他男人不过是利用她而已。一个女人要想保持人格上的高贵首先就要对得起自己,即使身为女仆也不能受人玩弄摆布,另一个女仆就低贱让男主在鸡窝里被干了!狠明显的对比出女主的尊贵高傲,很多人问女主到底想要什么,女主最想要的是人们对她的尊敬,不是下流偷摸耍流氓!所以她特别看不惯强奸之类的事情,因为是对女性的侮辱!所以非要抓到凶手才能解恨!主要也是她特别烦那个坏男人!其实女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高傲,因为她人格高贵,值得人佩服尊敬。

  《女仆日记》影评(二):布努埃尔作品《女仆日记》观后座谈会纪要

  布努埃尔作品《女仆日记》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2年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55—11:2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布努埃尔作品《女仆日记》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毛伟杰、陈杏生、杨越辉、马以乐、张亚芳、金爱武、何吉、黄方悦、范大茵(观影者:蔡玲、王犀灵、余涵、俞柏文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黄方悦

  我们知道小女孩命案的凶犯是谁吗?

  范达明:《女仆日记》与布努埃尔前两部影片一样是黑白片,但故事不是发生在西班牙而是到了法国,此片与本月还要放的另两部影片都是由导演请法国影坛著名影人让-克劳德•卡瑞尔编剧的。女仆塞莱丝汀来自巴黎,到乡村有钱人家来做高级女佣,本来主要是来服侍这里的老东家的,在老东家突发心脏病去世后,她的使命也结束了,但同一天村里也出了事:她很喜欢的一个小女孩克莱尔被人奸杀,于是出于义愤的她又重返主人家来。我们看了整部影片,能断定小女孩命案的凶犯是谁吗?

  毛伟杰:关涉小女孩的案子,影片其实没有明确答案。影片创造了一个法国反犹太人的大背景表现了这个大背景下一些政治活动事件。女仆所在家庭的老父亲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马车夫约瑟夫(管家)被营造为一个追求理想的“爱国”者。他强调说像自己这样的“爱国”者不可能杀人。

  影片故事的反犹太背景与小女孩被杀的关系

  陈杏生:大背景是法国大革命(范达明插:应该不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实际上是苏联十月革命之后欧洲右翼的反苏维埃、反共、反犹太运动),大背景与具体的凶案是否有什么关系。

  杨越辉:这两者不一定有联系。一个有政治信仰的人与杀女孩的人不矛盾。导演或许是开放性的处理,不做具体结论

  马以乐:两者也可以是有联系的。小女孩(与她姑妈)来到的正是一个犹太人家,小女孩自己可能就是犹太人。在这样的反犹的大背景下,小女孩的被杀也是默认对犹太人的残杀。女仆是出于对小女孩生命珍惜而重回主人家来,是想搞清真相的;而政府对这些事却并不重视。

  女仆与她心目中认定的凶犯约瑟夫的关系

  张亚芳:女仆塞莱丝汀任性内心断定凶犯是约瑟夫,刻意指证他,但她本人没有现场看到,又希望能有证据,为此她进入约瑟夫住所暗地里搜查。其实她一开始坐上马车接触到他时就不喜欢他。

  马以乐:女仆一开始对约瑟夫就有成见。她以自己的逻辑推断,认为是约瑟夫作案,自己还做了伪证。而警察由于被害女孩是犹太人,也就不关注真相究竟如何了。

  金爱武:女仆来自大城市巴黎,比起其他仆人们,她更有文化,更先进,为小乡镇带来了生气,并以自己的正义激发了周围人的正义感。

  杨越辉:女仆故意掰走了约瑟夫皮鞋底上的铁钉,这样做伪证是弄巧成拙,约瑟夫也有可能不是凶犯。其实,在一个法制的社会,可以有很多取证的方法来证明,女仆没有必要为此去与约瑟夫上床,牺牲色相。女仆想通过伪证来证实真实东西,是不合理的。

  何吉:用伪证有时也会合理的。

  范达明:如果因此而能获得对方对罪行的供认不讳,那就成功了。

  何吉:影片表现了赶车的约瑟夫想让女孩和他一起回家,未成后,转而又朝女孩进入的林子方向追去,这已经给了我们他是作案者的暗示,虽然没有直接表现作案的过程,我们当然也没有实在的证据。

  小女孩被人奸杀或许就是当时欧洲掀起杀戮犹太人狂潮的象征

  范达明:可以这样说,影片虽然没有直接确定地说约瑟夫或什么人是凶手,但实际上导演对此还是有态度的。除了在凶案发生当时的前后,导演在镜头处理上有刻意的表现(这里并不是故弄玄虚,包括插入的一个林中动物追逐的隐喻镜头),还有多个地方先做了铺垫,成为一种暗示。一个是借约瑟夫杀鹅来暗示约瑟夫的凶残性——我们回过头来想就明白过来:女仆当时见状赶紧说:快点杀了它,别让它受罪;而约瑟夫却说,它们受罪的时候很美,而且我喜欢这样。再一个是在厨房饭桌上,他一手抓住小女孩的脸袋,双眼盯着她的双眼,问她看见他眼睛里有什么,声称自己心中就有她。最明显表明约瑟夫心狠手辣的地方,就在仆人用餐厨房里的一场戏:傻乎乎的中年女佣玛丽安娜听约瑟夫与来传达反犹消息男子(一个教堂杂役)谈话时突然发问:“为什么总是说要杀犹太人?”教堂杂役反问她:“你不爱国吗?”约瑟夫更是帮腔道:“如果我在巴黎一定一天杀一个。”他们认为布尔什维克都是犹太人,听到杀了犹太人就认为是好消息。可见,在约瑟夫等两人所谓的“爱国”思想里,杀犹太人就是“爱国”,反布尔什维克就是爱国;而他俩视杀犹太人即爱国行动看法还有冠冕堂皇理由,认为犹太人收买了政府官员与法官,腐败就是这样产生的。显然,约瑟夫向女仆塞莱丝汀标榜自己爱国、爱军队、爱宗教,不会欺骗说自己没杀小女孩,而塞莱丝汀依据对他的实际接触与了解,对他的表白完全不相信的。她与约瑟夫的亲近并表示愿意接受他的求爱,不过是虚与周旋的假相,实是为了取证,甚至故意提供伪证,因为她坚信约瑟夫是凶手,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我觉得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小女孩的被奸杀不仅是插入片中的一件凶案,或许就是当时欧洲掀起杀戮犹太人狂潮的象征。

  影片的意义,女主人公形象的意义

  何吉:女仆因老主人死了而返回巴黎,在车站上听说同一天女孩也死了,反复思量后,返回主人家,决心要查清女孩被谁人所杀,甚至不惜做了伪证,要把约瑟夫送上法庭。后又因国内形势变化,反共与反犹太人,约瑟夫被释放出来,他仍旧开了“法国军队之家”咖啡馆。影片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众生相和沉闷的法国乡村风土人情的变化。

  金爱武:女仆从巴黎来到这里乡间,整个气氛压抑的,这个家庭内的关系也是不融洽的,而作为背景的政治与社会也是动荡不安的。到影片结尾,是一片乌云与迷雾,这是政治的迷雾,也是生活的迷雾。影片给了我们关于人性、社会、政治的一个谜团,只有女仆自己在内心是清晰的。

  蔡玲:导演暧昧的态度导致影片始终没交代女主人公的道德立场,冲突的起因即约瑟夫奸杀小女孩也显得突兀。女主人公身为女仆,有计谋、有策略,精明地保持着自己体面的尊严,从时尚巴黎来到乡村做女仆的她简直就是高贵的女王,在一群乡村资产阶级猥琐丑恶的众生相中游刃有余。对于她周围的男人中,女仆只要约瑟夫,不排除她骨子里对他的反感直至报复心理

  “反仆为主”的思想与影片的获奖

  范达明:在女主人公与老东家的一场戏里,“恋物癖”的老东家跪在地上把他珍藏的女靴穿到坐在大沙发椅里女仆翘起的脚上——这里主仆的关系完全颠倒了。这个场景或镜头极为精彩,也极有讽刺力度,它显然是导演要在女主人公身上为我们表述影片所隐含的一种“反仆为主”的思想,它是通过在女主人公身上“异化”出来的。虽然塞莱丝汀希望让法律来制裁凶犯约瑟夫的目的未见结果或未能得逞,但是她最终接受了东家的邻居——退伍上尉马格的求婚而与之结为夫妻,她由此而真正当家做了主人,确实是“反仆为主”了(影片在此有一个她让自己的新丈夫马格给她在床上收拾早点餐具的镜头,就有着如此形象意义的高度概括力)。女主人公阶级地位的变更与提升,应该是她人生的基本目标之一。总起来说,影片在对反苏的、反犹太的右翼势力的批判是很明显的。而60年代初,在国际共运还比较强大时代背景下,布氏有所亲苏亲共倾向并不奇怪。影片也因此获得了1964年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该电影节那时就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

  2012.12.25-26整理(部分发言为补充的笔谈)

  《女仆日记》影评(三):[Last Films I Watched] Diary of a Chambermaid (1946) and (1964)

  Title: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Year: 1946

  Country: USA

  Language: English

  Genre: Drama, Romance

  Director: Jean Renoir

  creenplay: Burgess Meredith

  ased on the play of André Heuzé, André de Lorde and Thielly Norès

  adapted from the novel by Octave Mirbeau

  Music: Michel Michelet

  Cinematography: Lucien N, Andriot

  Cast:

  aulette Goddard

  Francis Lederer

  Hurd Harfield

  urgess Meredith

  Judith Anderson

  Reginald Owen

  Irene Ryan

  Florence Bates

  Almira Sessions

  umner Getchell

  Rating: 7.5/10

  English Titl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Original Title: Le journal d’une femme de chambre

  Year: 1964

  Country: France, Italy

  Language: French

  Genre: Crime, Drama

  Director: Luis Buñuel

  Writers:

  Luis Buñuel

  Jean-Claude Carrière

  ased on the novel by Octave Mireau

  Cinematography: Roger Fellous

  Cast:

  Jeanne Moreau

  George Géret

  Michel Piccoli

  Françoise Lugagne

  Jean Ozenne

  Daniel Ivernel

  Gilbert Géniat

  Muni

  Jean-Claude Carrière

  Dominique Sauvage

  ernard Musson

  Rating: 7.9/10

  《女仆日记》影评(四):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意识

  在电影院里你看有些片子睡着了甚至还打着鼾是不会有人说你的,比如这部《女仆日记》。要是有人说你影响他,那么旁边人心里会以为他很装,这片一头雾水你也能看懂;要是大家都保持沉默,那么你的鼾声比银幕影像更有趣。今天,我就有幸在学院标放领略此情此景,当观众的注意点和笑声从银幕转向了鼾声,这就出现对电影院观影环境的神圣性的一种巨大挑战。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问题是本片确实离中国观众相当远,对法国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的陌生导致在理解影片背景及其传达的信息方面产生很大的隔膜,更何况这是一贯擅长超现实主义表现的电影大师布努埃尔的作品。

  来自巴黎的漂亮女子克里斯汀到乡间一富人家做女仆。女主人严厉冷漠,强势凌人,不让丈夫近身;情欲旺盛的丈夫不得不用外出打猎来发泄情绪,还趁机勾引家中女仆,同时对外又特别胆小怕事;女主人父亲和蔼有礼,却有恋足癖;家中管家约瑟夫是个右翼极端分子,隔壁邻居退休上尉又每天找茬且伺机与克里斯汀搭话。片中的几个男性角色都被塑造成有问题的人物,与传统的男性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和精明干练等形象格格不入,如丈夫力量地位不如女性、老父亲的怪癖、管家不合身份的野心、上尉的无所生事等等。但是,影片也在克里斯汀身上设置多次怪异的转换,如为取证而委身于管家约瑟夫、最后却与上尉结婚等等。若整个家庭和其它人物构成一个资产阶级缩影的话,本片中对人物的刻画还是趋向于现实主义风格,同时立足于批判上层阶级的虚伪和冷漠而没有美化其中任何一个人物。导演或许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存在本身充满着问题,没有必要过于强调人物在选择生活方面出于某种道德责任。

  影片末尾法国街道出现反共和的右翼游行示威,管家约瑟夫搂着一艳色女子支持游行,之前约瑟夫的人生计划已经实现只是换了一位女性而已。接着,惊现闪电,阴云密布、巨大的雷声意味着一场酝酿已久的风暴或许即将来临。果然,1964年法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对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复杂运动——五月风暴。

  《女仆日记》影评(五):第一文艺大美女

  听到说这是布努埃尔最晦涩的电影时,我释然了,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感到困惑。

  困惑的主要原因是人物的行动力没有一个指导思想。之前一直到小女孩被害这个女仆的行为都中规中矩,只看出她并不十分拒绝老少男主人对她的勾引,甚至在这期间还很享受。她唯一厌恶的人是“猎人”。她喜欢小女孩,至少可说善良。之后的情节急转直下,开始费解。

  她留下是因为小女孩的死。可后面和凶手上床,甚至要嫁给凶手很费解。导演明确否认是因为杀了人这事让女人“性”奋……最后嫁给了老军人。用以前布努埃尔一贯对资产阶级的否定来解释行不通,超现实主义行不通,现实主义更行不通……

  这是个复杂的隐秘内心世界。有恐惧,渴望,虚伪,谎言,善良……让娜·莫罗简直是文艺片第一女一号啊,莫妮卡·维蒂之前的第一文艺大美女。

  《女仆日记》影评(六):只言片语 帮助自己理理清楚

  超级剧透 没看过电影的千万别看

  女主人公一开始对男主人的各种非分要求都没有反抗的接受 但她平时高傲气质不同而且细心装扮着自己的外貌 再加上后面突出表现的正义感模糊了她的丑陋一面的内心 她并不是一个看起来那么出淤泥不染的高贵女性 她为了挤进上流社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可言 就好像她对待蒙特尔的态度 不拒绝也不接受 反抗的都透露着暧昧

  其他人的“丑陋”表现的就要明显很多 暴力份子、性欲狂、傲慢、无端的仇视、贪婪等等这些 这些无非都是人性本身的东西 但也许是为了要表达片子的主题所以表现出来时是一种明显的丑化方式

  男主人老头子去世之后塞丽丝丁觉得自己想要嫁入大家族的希望已经破灭了 懦弱的性欲狂蒙特尔在妻子面前毫无疑问是弱势一方 他没有魄力也没有勇气给塞丽丝丁一个真正的女主人身份 小女孩的死亡真正把这个故事的序幕拉开 之前的剪辑似乎告诉观众约瑟夫就是杀害小女孩的凶手 塞丽丝丁的直觉没有犯错 她要给小女孩一个交代 这个情节算是最使主题朦胧化的设计 毕竟当一个女主人公决定为了一个小女孩伸张正义的时候 很少会有人再去质疑她的内心或者干脆就忽略了她曾经的种种不光彩的行为

  塞丽丝丁在后面的故事中应该是爱上了约瑟夫 至少我愿意这样认为 因为这样的话故事的力度就会更强 退伍上尉向塞丽丝丁求婚 曾经的死路突然就有了一个新的出口而且直接到达曾经幻想着的生活 而后约瑟夫也向塞丽丝丁求婚 可约瑟夫能够给予的生活相比于退伍上尉简直难以忍受 再加上塞丽丝丁之前就认定的约瑟夫是杀人凶手的直觉 她开始更加的自己说服自己 放弃了一开始出卖色相的取证 直接用“诬陷”的方式给自己一个爱和物质之间选择的解脱 还要在约瑟夫被捕之后自己告诉自己他是一个混蛋

  约瑟夫对塞丽丝丁说过 你总会意识到你和我是一样的 主题那一瞬间就已经明朗了 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都有欲望 都有丑陋的人性 不管他们平时表现出什么 之前说布努埃尔的剪辑应该是指出凶手就是约瑟夫 但他并没有真正明确表态过真凶是谁 真凶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电影中本很久没有所谓正面人物 谁都看得到塞丽丝丁在嫁入一个大家族之后表现出来的颐指气使就跟开场时的女主人没什么两样

  片子里面很多人都用爱国和参加过战争当做自己的道德盾牌 结尾时大街上游行时那些爱国者大声喊着绞死赫利特 那些以爱国为名的杀戮难道就是正义了

  结局约瑟夫“沉冤得雪”找到了新的女伴完成了自己一直的计划 高声呼喊着生活万岁 游行的队伍消失在街道尽头 生活万岁的呼喊也一同消失

  电闪雷鸣湮灭了那些呼喊 布努埃尔从来都会给主人公们一个幸福的结局 即使他从来不带怜悯 恨不得每一个人都在那所谓的幸福生活里被活活炸死

  《女仆日记》影评(七):野猪与兔子

  文/caesarphoenix

  刚看完影片,做个笔记,谨防剧透。

  1.约瑟夫扔下马车冲回树林、和小女孩流着血爬着蜗牛的双腿两个镜头间有一个插入蒙太奇——奔跑的野猪和兔子,是典型的隐喻蒙太奇。约瑟夫残忍的奸杀小女孩,便如森林中的动物一般,毫无人性。同时这组插入镜头也并不突兀,树林中确实可能存在这样的动物。

  2.女仆塞莱丝汀在影片中的形象颇值得玩味,一方面她游走于法国乡间的众多男人之间——蒙泰尔、女主人的父亲、约瑟夫、上校都对她有某种需求。无处不在的性饥渴、性怪癖是这部影片的潜在背景。

  不能满足丈夫的女主人又苛刻小气,来自巴黎的贵妇习气也使她在其他女仆中不讨好,我在看的时候总疑心她会走向《维莉蒂安娜》式的幻灭。

  但她又并非纯然天真的,她有策略的对付男主人、顺从女主人父亲,并与邻居搞好关系、和约瑟夫保持距离。她的微笑美丽而缺乏真诚,她精明并维持着自己的体面尊严。

  只有当得知小女孩死于非命,本来就要踏上火车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她又选择回来,可以预感到她要为这个可怜无依的女孩讨回公道,后面的很多细节也交代了这个(约瑟夫说她翻了自己的柜子、她诱惑约瑟夫并问他到底有没有奸杀小女孩、撬下鞋上的铁片放到事发地点等等)。

  但我们始终无法进入女主角的内心,导演也无意于此,或者说他特意保持了距离,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现这个故事(甚至很多女主角做了什么的信息都是由别人的口中得知,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获取有限的信息的)。

  自始至终我们可以对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她的动机、每一刻的所思所想将永远是谜。

  她是一个超越于她所处时代的人,一个心怀公义并明白世道险恶的人,但即使是制造伪证也无法惩罚真凶,对于时代、阶级所造成的鸿沟,她也是无能为力的。片末上校讲到自己改了遗嘱(这样关乎其自身利益的大事)时,她所在乎的也只是约瑟夫是否受到惩罚,其冷漠外表下的正义令人感动。

  3.男主人蒙泰尔懦弱无能却又令人可怜同情,在一片鹅(?)叫声中把比较年老的女仆拉近牲口棚做爱的场景荒诞又令人不忍。

  4.约瑟夫怀抱着畸形的理想,披着人皮的畜生,却开起了名为法国军队的咖啡馆。政治投机者、民族主义者、流氓无产者在他身上完美的体现。

  而这些盲目之人走上街头世界便将再无安宁。影片最后的乌云闪电预示着更大的灾难即将到来。法国反犹太运动的具体时间,大概也是二战前,三十年代初吧,约瑟夫的幽灵跑到德国便化成了希特勒。

  在这里,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

  另外这部影片也没有尝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和很多伟大的影片一样给人以深深的“违和感”,正义不曾伸张,邪恶即将降临。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前两天看的《大幻影》,纵使是战争、敌对,纵使是爱国主义,人还葆有最后的体面和尊严,人还是值得尊重的。这一切不会真的终结于一战了吧?

  《女仆日记》影评(八):何为欲望-影像?

  欲望-影像,一种为欲望所推动的影像类型。以本片为例,分析布努埃尔构筑欲望-影像的手法。

  首先在设定上。让娜·莫罗饰演的女仆一开始就是以一位成熟、深富魅力的女性展现的,这与她要进入的宅邸(死气沉沉)产生鲜明对照,这可看作一个欲望体对一个欲望枯竭体的入侵,后者的欲望将被前者唤醒。再看宅子里人员的构成,主人层面:父亲—恋物癖、欲望扭曲者,女儿—性冷淡,女婿—性欲旺盛却无从发泄;再看仆人层,老女人—无欲者,洗衣女(肥胖、邋遢、丑陋)—连车夫都吸引不了,车夫—没有施与欲望的对象,与女婿相同;最后看隔壁:老女人,中年肥胖的退伍军人。而仅让娜·莫罗一人是风姿绰约的女性,自然将所有男人的欲望都勾起了。

  对让娜·莫罗饰演的女仆来说,闯进这一宅邸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向上爬,她可以勾引任何一位地位比她高的人便能达到目的,四个男人(父亲、女婿、车夫和军人)中除车夫之外都都符合条件,与任一位结婚都可获得提升。但女婿因为女儿制约,隔壁的军人刚开始还处在两个世界(注意对两隔壁有世仇这点的设置),所以她只能先选父亲。但偏偏父亲是位性变态者,但对此倒也省事,她只需穿着靴子走几步就能把老人勾到手,却不必献出身体,这是她一开始的打算。但事与愿违,老人因为性过度死在了床上,她的企望破灭,只能选择回巴黎。

  至此,故事一分两半。发生的转机是女仆在火车站台听到小女儿被奸杀的消息,道义让她无法离开,她回到了宅邸要彻底揪出那个凶手。动机一直是明显的,而影像就是在这一动力之下向前发展(欲望-影像的特征)。当她认定车夫就是凶手之后,就只有一个行动目的了——将其绳之于法,于是她谎称自己要和他结尾,并不惜上床以骗得信任,最后自然是将车夫送上了法庭。到此,故事似乎非常平板,其实只是解析之后显得平板了,影像是非常丰富的。这里有一处细笔,当女婿听到女仆要嫁给车夫之后,欲望的集聚碰撞使他不惜勾引那位丑陋的胖佣人,并立马在车库里解决(欲望-影像)。最后,这位女仆嫁给了隔壁的军人,这是她唯一的选择。而那位被勾引的胖女人则成了佣人。

  在此,想说的是影像发展的逻辑无不遵照欲望(动机)的法则。暂称此为一种欲望-影像,这一影像也是刁亦男电影的标志。无论是《夜车》还是《白日焰火》都是依此而设置。如此看来,布努埃尔作为欲望-影像的创造者是刁亦男的老师,他们走在同一条路上。

  另附一片分析刁亦男电影中的欲望-影像构建的影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61328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