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盲视》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盲视》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7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盲视》观后感精选10篇

  《盲视》是一部由埃斯基尔·沃格特执导,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 亨瑞克·拉斐尔森 / 薇拉·维塔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视》观后感(一):大家都来瞎想吧

  视角,立意,剪辑,处处充满惊喜的电影。这是一位突然因病致盲的成年女性在成为残疾后对自身,对最亲密伴侣和更广泛社会关系的摸索。镜头展现了她无边无际的想象和现实生活重叠,想象的故事人物当然是她某种情绪的映射,就算是那个偷窥性瘾者,到后来发现此猥琐男和可怜的elin都是她自身的映射。女主其实有着残疾后的强烈自卑和抗拒,她想象中单亲又突然瞎掉的elin是面向世界的可怜的表象,那个猥琐男同样是被世界抛弃又渴望欲望,与人接触的另一面的自我放逐的形象。其实这种摸索一般人也会有的吧,但当某种感官某种情况被无限放大到极致,平时被隐藏起来的情绪就会爆发。爆发后可能是释怀,可能就是迷茫到更加找不到出口。

  故事的结果是正面的,正真的女主敞开心扉,她想象中的正面和负面的形象也在阳光中互相挥手。也许某一天我们也应该有个完全没有干扰的空间和时空,任思绪冲撞,冲撞后可能就是平和(也可能就忧郁症了,请慎重),这就是冥想的意义不?

  《盲视》观后感(二):盲恋:一个人爱情战争

  文学艺术似乎总有一些固定的套路,当看到某一部作品时,总会觉得在别的作品上也见过类似的痕迹

  文学上要想有大的创 新,其实很难。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引起国内巨大的争论,许多论者觉得他尚不够格,随着时间的过去,才逐渐被人接受。再往前几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的时候,非议声更大。其中最大的非议来自于政治,认为高获奖是因为政治原因。其实不是,高行健能够获奖,在我看来,主要还是他的创新成就常言道,小 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高行健在他的小说里,进行了颠覆,无论是《灵山》还是《一个人的圣经》,里面都没有构成故事冲突的人物,甚至人物的名字 都没有,也没有连贯一直承传起合的故事情节,故事环境也没有刻意展开。看他的小说,把小说中很多章节打乱了看,不遵循写作顺序去看,也完全不影响整部小说 的阅读,不影响对小说的理解。名为小说,其实更像是旅行散记,纪实与虚构交织在了一起。这种对于文学写作方式的开拓与创新,就很值得鼓励,仅凭这一点获 奖,就有足够的资格

  当 然,作为小说,肯定还是需要有要表达的内容。诺奖颁给高行健,主要也是奖励他“成功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关系及其作为个体存在的最终结局”,也即是 在中国荒谬的大时代里的个人史,在《灵山》及《一个人的圣经》里,他写出了从“反右”到“文革”再到“清除精神污染”期间,巨大的政治恐怖氛围之下,一个 人从参与者到狂热者再到受害者直至冷静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以及在高压氛围下个人的精神追寻过程。他独自游荡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去寻找并不存在的灵山。

  在 寻访灵山的心灵之旅的过程中,他虚幻出三个人物,分别以“你”“我”“他”来指称,但三个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是在寂寞旅程不同身份的幻化而已。在这个 过程中,他逐渐将自己内心中的苦闷及对精神世界追求传达出来,从而将个人对于传统文化与个人精神世界高度结合起来。高行健的思想,我觉得大概可以看成史 铁生与张承志的杂糅,论对内心世界的宽度与深度的描摹,他不如史铁生,对于地方文化的发掘又不如张承志,但他将两者的结合了起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精 神向度,也写出了不同的向度。尽管他没有直接去控诉时代的罪恶,但 只要把那个时代对于知识分子的压迫与控制结合起来,就会感觉出他的精神的厚度,不批评胜似批评,沉郁中有力量。获得诺奖,正是这种实力的印证。

  说 了这么多高行健,当然还是想要引出今天要说的电影《盲恋》来。这部电影在结构上与《灵山》有很大的相似度。论故事,《灵山》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中国西 南地区的游历,故事非常简单,只是他在单独游历的过程中幻想出三个人物来,以陪伴自己的旅行,人为复杂化了。《盲恋》讲述的则是一位盲女,在眼睛瞎了之 后,一个人呆在家中,幻想出一段出轨的爱情故事来给自己添乱的故事。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世上有事呢?建国后改革前的 中国,政治高压让有自我意识的知识分子喘不过气来来,从体制中逃出来的人,独自在西南孤独的旅行,将自己压榨出一些幻想来,也可以理解。而一个正常人,突 然失明,她一下子要接受失去诸多的境地,还要面对将要失去更多生活的窘境。而作为女人,她最害怕失去的,还在于她的爱情。于是,她幻想出自己的丈夫出轨, 并由此继续幻想去许多的人物纠集在了其中,构成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错综复杂的故事。

  故 事本身很简单,但将虚化的情节用画面表现出来,再剪辑成一个电影符合逻辑的故事,就需要动些心思了。像《灵山》,就很难想象怎么可以被拍出好看的电影来, 《盲恋》居然将《灵山》一样的故事拍摄了出来,神一样的剪辑将整个片子剪出了风格,形成了一部独特的电影。喜喜欢小众片的观众不可错过

  实 际上,盲女的丈夫始终没有抛弃她,只是她自己呆在家中,瞎想而已,纠结来纠结去,形成了一个人的爱情战争。我看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海报吸引来 的,有些含而不露的色在里面。不过,电影似乎是为了配合海报,里面有不少AV镜头,而且尺度很大,相当的刺激。不过,这些都是外话了。

  作为一部挪威电影,不得不说,《盲恋》相当不错

  《盲视》观后感(三):想象与现实的模糊界限

  一部很有意思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失明之后的生活状态。她无法适应各种不便,不愿意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味地胡思乱想。

  影片没有刻意区分哪里是真实,哪里是想象。毕竟对于盲人来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可能并不是那么清晰。只是一些细节上的混乱和荒诞,还有镜头剪接上的暗示,才透露出片中渐渐展开的故事是盲女想象出来的。直到她的想象越走越远,开始想象丈夫的外遇时,她的生活状态也已经变得一团糟了。

  使她生活脱轨的是她发现自己可能怀孕了。借想象中人物之口,她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一个盲人如何做好一位母亲?将孩子养大,自己却不知道他/她长什么样,这是一件多么悲伤的事情。也是在她的想象中,丈夫指出她的问题所在,并让她将消息告诉自己。于是,她出门了,虽然不便,但是遇到了热心的帮助。她买来测孕棒,让丈夫看到。丈夫告诉她结果是阳性,并且面露微笑。她开始准备迎接这个孩子的到来,开始用心地投入生活。当然,她还是会想象,但是生活毕竟回到了正轨,她和她想象的人物都开始了新生活。

  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界限的模糊,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也可能会让观众起初陷入困惑。但是,只要开始理解影片的用心,就会发现,现实与想象的纠缠不清,正是主人公盲女的生活状态。她的想象世界再不讲逻辑,也终归是她内心孤独和焦虑的映照。影片用高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有机会走进一位盲人的内心世界。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盲视》观后感(四):意识和现实的相互侵蚀:自卑之歌

  《可能》

  可能。

  可能的形成。

  可能的事物仅仅是

  一种物理侵蚀,

  它灼伤每一种美学或卡力斯惕克(感性学)。

  —— 马赛尔 杜尚

  以下内容均为胡诌:

  首先,电影讲述的既不是欲望也不是爱情,是一个盲女的内心斗争。

  电影是盲女为观众讲述的故事,故事是内心斗争的舞台。但是故事是不连贯的,盲女在讲述的过程中在不断改变故事,舞台也不断变化

  讲述的方法不是语言,而是直接的内心活动,盲女把观众带入自己的意识中,所以经常出现没有现实中逻辑性的情节。

  盲女为什么需要这个故事?影片在盲女的自慰中结束之前,盲女始终是自卑的,自卑在影片中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她无法满足丈夫(由于自卑她甚至不愿尝试),自己也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对丈夫的猜忌,猜忌创造了Elin。盲女的欲望在现实中一直受到压抑,欲望是各方面的,还包括被关注被保护的欲望,她需要发泄,媒介是Elin和Einar,但是光有媒介还不够,为了发挥媒介的作用,她需要一个故事

  这是个什么故事?首先看看Elin和Einar这俩人。Elin最初是盲女不安和猜忌的产物,她得到了盲女得不到的东西,其中有盲女所需要的关注、保护和丈夫,或者说盲女的一切欲望,因此盲女羡慕嫉妒恨,希望在Elin身上上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然后扩大这个悲剧。Einar则代表盲女内心深处压抑着的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是她的本我,但是这个本我因为长期的压抑而扭曲,他长得丑,有性癖,还有焦虑症,盲女厌恶她的本我。故事本身简单,Elin成为了盲女和丈夫之间的第三者,Elin变盲,Elin怀孕,Elin受到侮辱,在这期间,Einar一直是暗恋Elin的,或者说把Elin当作意淫对象。故事在Elin变盲开始才真正由盲女主导,因为猜忌往往是不受主观控制的。之后的Elin怀孕,Elin遭受侮辱都是盲女发泄的需要,然而盲女知道这只不过是自己编造的故事,Elin受辱后故事的作用也差不多完成了,此时盲女幻想中的丈夫说出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她这么悲惨?”,这是盲女对自己的和解和反思,此时丈夫代表了盲女的理性。值得注意的是此时Einar也在场,他是突兀的出现的,丈夫说“为什么不让Elin和Einar在一起?”,然后盲女冷笑,对Elnar投去鄙夷的目光,还说“没人能和有焦虑症的人一起生活。”这是盲女自卑的另一处体现,而且反应了自卑的部分原因,言下之意是没人能和盲人一起生活,之所以Einar有焦虑症而不是别的什么病,是因为盲女认为此时的自己由于看不到任何东西而导致的不安和猜忌,胡思乱想,和焦虑症相似,也就是说之所以丈夫不能和盲女一起生活,不是因为盲女盲而是因为盲女有“焦虑症”。现在盲女的所有性格特点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了,她不仅自卑,还自我厌恶,没有自信不相信其他人。在电影的最后她相信了丈夫,但那是出于理智,她仍然不相信自己,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为什么丈夫需要幽默感?因为他需要以此来包容她日后仍然可能出现的臆想。

  在故事的最后,失明的Elin挺着大肚子向Einar挥手,对女儿说“他虽然丑但是个好人,还常常帮助我。”(不是原话,大体意思),这标志着盲女与内心深处被厌恶的自己的和解,盲女开始坦诚的接受自己。

  这个故事看似是欲望的发泄,其实是对自卑的排解,是盲女与自己的战争,欲望不过是导火索,战争的结果是和解。

  如果我们整体的审视这个故事,会发现虽然故事的讲述者是盲女,但整个故事不是一直处在盲女的主观控制之下。盲女能够认识的“现实”很多是不确定的,她需要自己想象和回忆,比方说她把天花板想象的很高,但是这对于她来说是真实的,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电影在三个空间中不停转换:盲女臆造的空间,盲女意识中的现实空间,真正的现实空间。不过真正的现实空间所占的比例很小。盲女的意识和现实混合,创造出了既非臆造也非现实的空间,这个故事是意识和现实相互侵蚀以后的产物。

  这个电影表达了什么?

  1.关爱盲人。

  2.关爱焦虑症患者

  3.包容他人,尤其是包容弱者,尤其是包容需要你的弱者。

  4.1+2+3=幽默感(这当然是电影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而不是总结)。但是除了幽默感,这个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是:

  5.关爱自己,接受自己。

  胡诌完毕。

  《盲视》观后感(五):见与不见的情欲逻辑

  恩,得了很多奖该看看。

  对看电影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伟大的电影导演都在玩弄一个心理:你们想从电影里面看见什么,看见了什么,挑起了什么欲望,又被满足了什么。

  lind玩的是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老戏--就是在见与不见的间隙当中关于人的欲望才会一次又一次激起千层浪。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叫希区考克的拍了一部电影叫后窗(Rear Window),后来又有一个叫库伯力克的拍了一部叫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的电影。

  我们不妨把盲视放在这个观影的系谱里。导演都对电影这个媒介形式大玩特玩,透过形式的玩弄,把能见与不能见,欲望与匮乏的电影哲学命题,通过西方发达社会中产阶级婚姻爱情神话破灭的老母题,又讲了一遍。

  观众到底看见了什么不重要。而是观众对于没看见什么而产生的对完整叙事的欲望才是整个重头戏所在。

  到底这盲女的老公是谁?他到底有没有出轨?他出轨的对象和那偷窥的男人有没有关系?到底到底谁在欲望谁?到底先生有没有回来偷窥她?

  电影厉害在此,它不满足你对完整叙事的观影欲望,因为不满足所以另人流连忘返,因为不完整,所以让人反复思索。

  就像电影里女人无所不在的旁白,上帝一般把人情世故开肠破肚一般血淋淋分析了又分析。欲望像是网络时代永不停歇的格式色情短片,无法满足的本质以各种无穷变态的形态出现。又或像是无聊的电视节目一样,就算看不见内容,听见声音也就知道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看不见的最刺激。眼盲了,心灵之眼竟然活跃起来,想象出各种艳异活色生香欲望的可能性:偷情,偷窥,色情影片,最后来个男女通吃大型性派对。

  导演让场景荒谬到了极致,构图有Tati擅用的几何对称,极致到了一种失真的幽默感。那女偷窥,在看与被看之间流转欲望又另人想起阿莫多瓦的调情镜头术,而角色出入虚实之间,人情关系因虚实变化飘忽不定又很像英国戏剧家Harold Pinter擅长玩弄的百无聊赖中产夫妻性爱危机戏码。

  太多痕迹却也还算有点新意。

  至少北欧风格家具室内装潢当成这老旧戏码的背景还是可以玩出一些花招。盲女坐在窗边光影流转的镜头拍的很现代主义,干净无尘,准确犀利到了一种寂寞到要净身贴在落地玻璃窗上才有存在感。

  说情欲最后总是脱离不了说现代人寂寞的存在。

  电影的结束又是对这母题的致意。

  男欢女爱终究是你情我愿的彼此意淫?如果看不见了,这你情我愿该如何继续下去?而在彼此意淫的过程中,有多少是你情我愿?又有多少是自欺欺人?

  透过一个眼盲女子的心灵之眼,观众们把这男欢女爱的通俗剧个中秘密看清楚了吗?

  《盲视》观后感(六):一場春夢

  若說夢境是人類潛意識的體現,藝術是人類夢境的再生,則《盲》便是我們觀看著Ingrid在夢醒與入夢中反復不休,意欲統整潛意識與理智的一場超巨大的春夢。

  《盲》做為電影所必備的詩意與敘事,融在這一場春夢中,逼使觀眾各個成了佛洛伊德,勾引著觀眾主動完成了這一場替盲人做出理解與同情的「戲院諮商」。

  《盲探》也好《盲劍客》也罷,世界上並不缺關於盲人的電影,何況是一個盲人的冒險。

  《盲》的別出心裁,在於故事乍看之下是建立於後天盲人Ingrid獨坐高堂不願外出,由她旁白兼插敘她的丈夫與她的人生境遇的獨白;然而,當觀眾知曉了Ingrid的旁白來自她閒暇的寫作時,故事變進入了一場Ingrid「餵養」著觀眾資訊的斑斕秀場。

  隨著情節的開展,觀眾會發現,Ingrid的獨白有時跟畫面的行為彼此矛盾;觀眾也會注意到,Ingrid會說謊,假藉回憶之中穿插了不可能存在於該時空的人物與發展。

  觀眾跟隨Ingrid的舌語與視野齊步,卻一步步驚覺了這個敘事者的不誠,隱瞞,偽裝,真中妝假,假中挾真......當我們無從繼熟悉的線性敘事,以及「鏡頭必真」的直覺中,捕捉出Ingrid盲前忙後的真相,我們就勢必在觀看《盲》的過程中,主動成了意識介入影片的第三者,努力拼湊哪些是真事,哪些是假事。而,Ingrid何以對觀眾說謊,又何以對觀眾坦白,動機的起伏,實則也是深窺盲人Ingrid在面對自己失明時,經歷了如何的驚恐與駭異。

  觀眾甚至無法討厭這個過程,因編劇太明瞭懸念之強,琦夢之誘,能如何催使你我享樂於其中。

  就我所見,《盲》絕對是個難以評價總分的電影。

  看得懂的觀眾,絕對會讚嘆本片的敘事遊戲之純熟;看不懂的觀眾,絕對會在迷途於敘事遊戲而無從代入情緒,茫茫不知道看了甚麼。

  但,我可以確定的是.....編劇Eskil Vogt實在太!強!

  我這輩子只看過幾次如此複雜卻又這麼飽滿的超優質劇本。優質到Eskil Vogt本人也放不下心,親自來執導演筒。

  融真與假,揭與隱,情與色,今與昔於ㄧ爐的超凡實力,Eskil Vogt替自己拿下了首次導演作的漂亮成績單,也證明了:頂尖編劇果然不好惹,連鏡頭語言都直接能在劇本疊合之中自然完成。

  誰說導演才是鏡頭語言的佼佼開發者?

  《盲视》观后感(七):我的房间是我的城堡

  0.Ingrid

  她,看不见,每天根据指尖的触感在自己的房间内活动。一把椅子放在窗边,打开广播或听着唱片可以从天明坐到天黑。她的丈夫每天下班回家会跟她讲今天发生了什么,也会问她在家做了什么。Ingrid有时会觉得丈夫没有出门上班就在房间里,但这种感觉并不是每天都有。

  1.Einar ——”你看到我了吗?“

  Einar是一名性癖者,他跟踪女性,只要看一眼就了解这个女人的身体。他偷窥着对楼的女人,做与她一样的动作,看和她一样的电视节目,假装在超市里与她偶遇,特意调大了耳机里的音乐让她听到,等她来搭话。他默默无闻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浑在人群里成了众多人中的之一。他是存在Ingrid文档里的一个角色。

  Einar说他上一次觉得快乐,是这个城市受到了恐怖袭击时,他跟着人群一起举着鲜花哀悼,他靠在路边难掩自己的泪水有一个女孩上前拥抱了他。他回家学着屏幕里的教程将自己的头部包扎,再走回到街道,与其他路人相逢。

  这种迫切的寻找归属感、想得到大家注意的行径,与Ingrid躺在床上问自己的丈夫”你在看我吗?“有几分相似。眼盲导致Ingrid看不到外界,也看不到外界是否有在注意到她,于是她脱光了自己身上的衣物站在了玻璃窗前,像是对外面世界的提问或者是自身存在的一种证明

  ”hey,你看到我了吗?“

  2.Elin——另一个Ingrid

  Elin是Ingrid笔下的一位单身母亲,她的孩子可以以Ingrid的一念之差从男孩变成女孩。而Ingrid将创造Elin所有的权力发挥到最大:她让Elin与自己的老公在线上网站相识,他们在幽会的时候让Elin眼盲,她让她在他们交欢的时候睡着,让她怀上自己丈夫的孩子,出现在丈夫的Party上,让她出丑让她难堪,Ingrid在现实中无法操控一切但在这个文本里,控制欲却彰显的淋漓尽致。她像是在惩罚自己般的折磨着Elin,在报复的痛快下几乎忘记了那也是另一个自己,直到在喝醉的梦境里丈夫在质问着她为什么不让Elin和Einar在一起,她却只能自己弱弱的说一句”这些都是我写着玩儿的“。

  3.Morten——丈夫的身份

  在现实和Ingrid的文字中我们难以确定Morten真实的样子,文字里Ingrid让他冷漠让他出轨,去证明自己的不安。可在梦境里,Ingrid的潜意识却化身Morten在质问自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是吗“,又何必把自己弄成现实生活中那副样子。可是在现实中Morten也的确没有做错什么,Ingrid说搬家他们就搬到这里来,在Ingrid在问他要不要这个孩子的时候,他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4.未来——多的那点幽默感

  影片最后的片段,Ingrid还是坐在窗边的椅子上,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洒在她的头发上,一切就像以前一样,她还是坐在那里度过看似相似的每一天,幻想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着她。但又与以前有些不同,腹中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以后的日子会慢慢变得不一样起来,会有一个孩子,像告诉Elin那样告诉她,目光再高一点才能与别人打招呼问好。而以后的日子会像她自己说的那样,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他多一点幽默感。“

  5.最后——的最后

  今天或许与昨天没有什么差别,而今天与明天或许也不会有什么不同,眼前还是黑暗,还是能感受到光影照在脸上的变化,但笔下的故事还有那个醉掉后出现的梦境,将Ingrid狠狠地向前推了一步。Ingrid将自己的困惑与假想敌揉在一起任它作为,可终究告诉你答案的那个人却还是你自己。

  我的房间是我的城堡,而我的内心却是我最强的解药。

  MisMuuuuu

  20150128

  《盲视》观后感(八):梳理电影情节,太乱了,幻想和现实傻傻分不清

  剧透

  剧透

  剧透

  【纯幻想】

  女主幻想了辫子男和他的种种癖好,辫子男是个内心极为孤独的人,为引起他人注意假装星战迷、因为722爆炸枪击案别人注意他而感到快乐。辫子男代表女主的孤独和对性的欲望。

  然后又幻想了Elin,以及生活的一堆琐事,代表女主失明后对婚姻的担忧和怀疑,所以幻想的Elin也失明了。

  然后交代了一下辫子男暗恋Elin。一直偷窥她,在超市放音乐吸引Elin注意。

  【现实中幻想】

  唱片掉了被丈夫接住那段是女主的幻想,幻想丈夫坐在后面一直看自己。还幻想了拿识别颜色的机器去识别丈夫屁股。代表了女主渴望与丈夫亲密生活。

  幻想自己上街走路(然后脱光了贴在窗户上没理解)

  【两种幻想并行】

  要命的是,女主幻想了现实中的人物,也是整个电影交代的内容。幻想丈夫建议辫子男上网约炮(这段里一会在餐厅一会又到列车上,原因女主自己说的:“当我想到写什么的时候,故事就变得没有逻辑,我应该构思一下的。”所以是女主的幻想混乱了一下造成的)后来女主闻丈夫的衣服,做出了“很臭很难闻”的表情,丈夫真的去健身了,说明已回到现实,现实丈夫给她介绍建筑模型,女主答应丈夫去参加party,然后两人睡觉去了。女主临睡前幻想了丈夫在网上勾搭Elin。女主想着想着竟然给了丈夫一记肘击!说明女主已经有点分不清幻想与现实。滚床单后有一个小低潮:女主内心开始自责、丈夫输入完又删除的“我们努力了好久…”我觉得是基于现实的,交代他们一直想要个孩子但是没怀上(为结局做铺垫)

  以上的幻想都来源于女主“我失明了,我老公会不会背着我干坏事”的内心写照。

  之后基本是幻想现实双线发展,丈夫也分为幻想丈夫和现实丈夫。双线发展也混淆了幻想和现实,比如女主犯困睡着了,辫子男也睡着了,Elin在滚床单进行中也睡着了。。。。女主发现自己怀孕,Elin也怀孕了,并且是幻想丈夫的。

  现实与幻想开始交融。

  最后到party部分,现实party是丈夫公司庆祝,幻想party是个淫乱的性爱party。

  现实中,女主穿新裙子不合身(做铺垫),拒绝了现实丈夫的party。待在家里幻想了Elin穿了件不得体裙子去party找幻想丈夫算账。

  【幻想混合现实】

  性爱party败露,Elin痛心离开。女主现身大骂:

  “我当初为什么要嫁给你,我当初是怎么想的!”

  幻想丈夫变身,成为现实属性丈夫,并质问女主:

  “你发什么神经,你觉得我喜欢玩这种角色扮演吗?”

  吵了一架,剧情又一转折,场景转到女主与丈夫初识的餐厅,现实属性丈夫说:“你真的认为我会带其他人来这里吗?我爱你,你明白。”女主找酒,现实属性丈夫继续展现暖男性格:“你怀孕了不该喝酒。”并让女主看现实中自己的糜烂模样,女主顿悟,原来丈夫一直爱我并没做坏事,我自己太糜烂了应该做出改变。随即现实属性丈夫消失。辫子男喜当爹抱走Elin,代表欲望与怀疑走向正规。

  (party这部分全发生在女主的幻想中,现实属性丈夫与现实丈夫是两码事,一种出现在幻想中,一种是现实中的真•丈夫)

  【现实】

  女主从幻想中醒来,在幻想中经历了怀疑—混乱—醒悟三个阶段,决定重新做人,换好衣服来到外面去药房买验孕棒,丈夫(也就是真•丈夫)得知后一脸灿烂的暖男笑容说明了一切。

  最后,女主继续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幻想,Elin牵着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站在阳光下与辫子男挥手。代表女主重新做人成功,成为了妈妈也会得到丈夫的更多关心与爱。

  电影结束,皆大欢喜

  《盲视》观后感(九):主观想像在电影里的呈现,这部电影借鉴的东西很多

  看这部电影第一印象是,挪威的盲人过的还挺正常,至少在我看来,她光鲜的外表和房子,有各种辅助器具(特别是那个辨别颜色的机器,好有爱!),她还有有正常的夫妻生活----这开头就错了,凭什么盲人就不能拥有正常生活?

  尽管看似是“正常”的,但她在感知世界和生活上,方式已经完全不同,电影就是以敏锐、巧妙的,甚至带点戏谑的方式,一点点地刻画出盲人们主观感受和真正事实的错位。

  声音已成为她感受这个世界的第一途径,所以开头可以看到,很多玛丽苏情节的“幻想”,一个人在家她听到呼吸声(其实是空气声),认为他老公在看着她,于她故意凑近“丈夫”,“丈夫”就小心翼翼地躲着她;她脱光光,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窗外人对她身体的“欣赏”;晚上在脱光光时本以为老公在入迷地凝视,然而键盘打字声,把她打回到现实。这些都是“看不见”才有的现实反差感,此时,我已感受到导演/编剧强大的观察力。后来她问老公是不是在望她,然后一起笑。真感到那一刻来之不易。丈夫是她生活里最能依赖的一个人了,如果他没给她任何反应呢?不过有反应,也阻止不了她闲来无事的YY,在幻想里,老公出轨,小三中途瞎了,还被搞大肚子,老公还不认账。

  其实,幻想里小三遭遇,就是个人焦虑和不安的反射。

  本来是用老公出轨的幻想来治愈空虚,之所以小三盲掉,有一点“小三不得好死”的意思,后来则是幻想小三的盲人生活会怎么个笑话法,例如公交上语音发信息电话、衣衫不整地去到公司Party那里,到暗暗带着女主角对重返社会的不安。而后来小三怀孕、老公不会认账,则是她来自身疑惑(怀孕),以及不安感的植入。

  故事逐渐越来越惨,最后他老公蹦出来为自己辩护,这段可以算是全电影的高潮。这忽然发火的“老公”不仅是她对丈夫信任的化身,还是她看不惯自己一直陷入消极里的最后通牒,所以“发火老公”也问她为什么所有情节都那么惨,就不能光明一点吗?

  于是剧情迎来一个大翻转,她终于出门,面对自己的疑惑(验孕),回到真实的世界以及丈夫沟通里。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我们真的代入到她的视觉和幻想世界里。于是,我们“看”到她主观设想的事实——例如丈夫在家凝视她;我们也“遇到了”她构思中途中断和混乱时——例如丈夫问小三为什么盲了,小三就像卡带那样胡言乱语,这边女主角一直在想,幻想里的小三就一直在卡带,例如幻想里丈夫跟长发男喝东西、老公最后向女主角反问,我们都看到环境在换来换去,这正是人在想东西里只顾着对白,没管细节的表现。

  有两段我认为非常妙,细微地代入了对盲人现实里,一段是她在公车里用语音辅助系统打信息,她收到信息那男人冷漠,然后她发信息说她怀孕,准备发出,迟疑之下又取消发送,全都被语音广播了出来!镜头在女主角和周围人的关注目光之间切换,他们都在沉默中跟住整件事的戏剧发展,我甚至能感受到最后无声的集体叹息,尤其是从那个老人的怜悯眼神。

  另外,小三去公司找女主角丈夫,丈夫门打开后,性感女郎一个接一个躲着女主角走下楼梯,真的很现实(可行),显得小三好惨,同时也真的很好笑,连女主角想着想着也笑了。

  我觉得关于主观想像怎么在电影里呈现,这部电影借鉴的东西很多,虚实交错,节奏明快,同时也没让人看得累。

  《盲视》观后感(十):盲视:孤独者的自我沉溺

  孤独有千百种表达。一个敏感的人身处热闹喧嚣的party中,一种孤独感便油然而生,这是一种自我与外界的抗拒。这也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孤独。挪威电影《盲视》聚焦的却是另一种层面的孤独——一位盲女在自我想象的世界中的孤独探寻。

  北欧电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不刻意取悦任何人。它总是以一种独特的“保持距离感”的方式来结构影片。看似冷漠,看似无解,但总能收到意外的效果。此片不仅在欧洲的电影奖项上有所斩获,而且在国内的文青聚集地“豆瓣”网站上,也获得了2014年评分最高的欧洲电影(提名)。

  首先,在观看这部电影前,我们脑海中最好先排除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例如,一说到有关残疾人的电影,观众们就满满的同情心爆棚,幻想像国内的电影一样,通过各方人士的烘托,将主人公“身残志坚”的形象娓娓道来;或者大肆演绎“苦情”戏码,揭示残疾人的种种生活困境。在影片伊始,内省式的基调使得本片与一贯的残疾人的电影大相径庭。通过依次呈现的景物画面(粗糙的树干、牧羊犬、过渡到公寓的内景),伴以女主人公的心灵独白:“从一些简单的东西开始,一些你已经见过无数次的东西,比如一棵树,一棵橡树,矗立在原野上,或是在其他什么地方......但你看见的,并非真实的记忆。”一开篇,我们随即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虚实交错的心灵旅行。

  《盲视》颇有些意识流的风格,但这种意识流不是倾泻而下源源不断的意识的流动。它脱胎于现实,又与个人的幻想结合。整部影片,是女主人公英格丽的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的拼贴画。这种虚实交错的叙述方式,虽然给观众观影带来一些隔阂,但总体上还不至于陷入云里雾里的境界。视听语言的切换并不突兀,整体上保持了一种节奏上的稳定。没有波澜,没有惊险,女主人公在絮絮叨叨的自述过程中,也维持了一种情绪上的超然。

  由于自身的残疾,盲女英格丽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靠窗的椅背上,抱着咖啡杯,向窗外眺望。每到这个时候,她的思绪便不可遏制的翻滚。英格丽尽管眼盲,但心灵的触觉却异常敏锐。在她的叙述里,书写出另一个人生剧本:她躲在自我的世界里观察一个名叫埃纳尔的男人的“窥淫”癖好;她时常幻想外出上班的丈夫偷偷溜回家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她敏感的察觉到自己的丈夫在网络交友平台上结识了一位单亲妈妈艾琳,并偷偷与艾琳约会。英格丽看见自己的丈夫莫腾与艾琳在餐厅里谈笑着,突然间,艾琳失去了视力,紧接着,屏幕上一片漆黑,明明灭灭中,看到英格丽坐在黑暗里对着电脑发呆。突然察觉到艾琳的异样的莫腾,决定与艾琳分手,艾琳却说自己怀孕了,还挺着大肚子到莫腾的派对上与他对峙。正当艾琳身着华丽的礼服与莫腾争执时,英格丽却仿佛走进了自己幻想的世界,化身成怀孕的女子与丈夫面对。在种种斑驳交杂的影像背后,导演无声的传达出女主人公英格丽无法排遣的孤独的内心世界。影片其实刻意淡化了盲人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窘迫,着重将他们的思想和欲望以一种“断章的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带给观众如梦似幻的观感。

  不论是有着“窥淫”癖好的中年男人埃纳尔(究竟是不是英格丽臆想出来的人物,不得而知),还是英格丽事业有成的丈夫莫腾,抑或是单亲妈妈艾琳(艾琳仿佛是英格丽的化身),他们的人生似乎都不具备完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埃纳尔大学毕业以后赋闲在家,因为自身的焦虑症而不敢去找女朋友,他曾经给学校的剧团写过剧本,反响不错,他想着日后自己能为电视台写作喜剧脚本;他经常一个人出去闲逛,戴着震耳欲聋的耳机;偷偷躲在房间里窥探对面楼层里艾琳的日常生活;没事就趴在电脑屏幕前观看一些不健康的视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埃纳尔也是一种孤独型人格。艾琳十年前离婚,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她无法想象没有儿子的周末会是怎样。在超市里艾琳碰到埃纳尔,艾琳听到了埃纳尔戴着的耳机里放出的是一个她喜欢的乐团的音乐,俩人打了个招呼,之后便匆匆告别。可以想见,单亲妈妈的艾琳的生活也是孤独的。在英格丽所幻想出来的人生剧本里,每一个人都在自我的孤独的世界里沉溺。即便北欧这样高福利的国家,深深的孤独感仍然笼罩在人们心头。导演并不想声讨和控诉什么,事实上,孤独早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所不同的是,导演借用一个盲女的身份,来表达这种更加与众不同的孤独。

  英格丽不厌其烦的坐在窗口前,戴着耳机听音乐,或者听广播,她试图将自己每时每刻的所思所想输进电脑里,但她总是记录一些,然后觉得不妥,又删掉。她坐在黑暗的房间里,任由自己的思绪一点点将自己吞没。

  如何与自身相处。如何与内心的恐惧斗争。一个人,只要她(他)的思想还能运转,生活就不会毫无希望。英格丽最后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失明虽然足够令人绝望,倘若心灵的窗户没有被闭锁,那么一切孤独都会在时间中悄然瓦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