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蝙蝠侠》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蝙蝠侠》经典影评集

2018-01-08 21: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蝙蝠侠》经典影评集

  《蝙蝠侠》是一部由蒂姆·波顿执导,迈克尔·基顿 / 杰克·尼科尔森 / 金·贝辛格主演的一部动作 / 科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蝙蝠侠》影评(一):Joker‘s Words

  I'm only laughing on the outside.

  My smile is just skin-deep.

  If you could see me inside I'm really crying.

  You might join me for a weep.

  It's as though we were made for each other.

  eauty and the Beast.

  Of course,if anyone else calls you "beast'...

  I'll rip their lungs out.

  You wouldn't hit a guy with glasses on,would you?

  You ever dance with the devil in the pale moonlight?

  《蝙蝠侠》影评(二):漫画英雄初体验

  这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映的电影,是我关于漫画英雄题材电影的最初体验,那时还在上学的我,对于任何大牌导演或者演员都毫无概念,只是听说这部电影不错,就出门租来看。直到多年之后才了解到原来这部电影在当年的好莱坞曾是多么的备受瞩目。当年作为“华纳兄弟公司重点投资影片,作为该公司最初改编的漫画英雄电影之一,作为未来的大导演——蒂姆·波顿的成名之作,作为“蝙蝠侠”真人电影的传奇的开端,该片一举成就了蒂姆·波顿,投资方赚的盆满钵满,也奠定了改编漫画电影的全新局面。

  故事还是发生在那个无数影迷和漫画迷已经不能再熟悉的高森市,在这部电影之中,蒂姆·波顿就已经展现了他对黑暗的迷恋,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夜间镜头,黑暗笼罩的城市里,到处都酝酿着罪恶,以一个小丑浓妆艳抹代表的恶势力试图颠覆这个本来已经不太平的城市。正如几乎所有的漫画英雄题材的电影一样,一旦到了这种关头警察总是派不上多大用处的,召唤英雄才能扭转一切,一束蝙蝠状巨大光柱投影在夜幕中,故事主角的登场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在本片中“蝙蝠侠”不再是神一般的存在,原本刀枪不入、能够上天入地的形象,在本片中不复存在有血有肉、会受伤、会流血的形象让这位“蝙蝠侠”显得更有亲和力、更加逼真也更受观众待见。那辆造型标新立异的蝙蝠车的登场给蝙蝠侠提供了战车的同时也成为该片的一大看点,这也成为其后“蝙蝠侠”题材电影的一大惯例——蝙蝠侠就仿佛“007”一般,好像每次不整出几件新装备傍身,蝙蝠侠都不好意思出场,这个惯例可谓是影响深远,直到最近上映的全新诺兰版本的《蝙蝠侠》三部曲都一直坚持。听说前两年周董还整了部该片中原型尺寸的蝙蝠车作为收藏,可见这辆战车的影响力有多大。

  杰克·尼科尔森,现在只要是洛杉矶湖人队的球迷必然都非常熟悉这位老先生,俨然已是湖人队真正意义上吉祥物的超级球迷的他,每场湖人队主场比赛他必然都会到场,而且是场边第一排那种最为显眼的位置,而且现场转播导演也必然会每场都在比赛间隙给这位超级球迷一个特写。这位在场边永远带着眼镜并不时为科比的精彩表现鼓掌的老先生就是本片中小丑的扮演者,当年那张浓妆艳抹的脸、那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与蝙蝠侠最终决战时从裤腿中掏出的那把夸张到极点的左轮手枪、还有各种或疯狂淡定诙谐或邪恶的表演令他将“小丑”这个《蝙蝠侠》故事中的重要反派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个人也因此获得多个奖项的提名,以至于杰克·尼科尔森版本的小丑曾一度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小丑”,直到多年后…………。

  一场正邪对决之后,正义战胜了邪恶,蝙蝠侠再次拯救了这座城市。

  《蝙蝠侠》影评(三):要理解89年电影拍摄的水平

  如果是一部89年拍摄的电影,即使是美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枪战怎么打人都不死,即使子弹击中身上也不会流血,但这部蝙蝠侠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和亮点的。

  1. 电影中的音乐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王子的音乐,在小丑走进博物馆时候那段,相当好听,还有女记者走进博物馆放的mozart的小夜曲,还有小丑和女记者在博物馆对话时候熟悉的背景音乐,相当专业引人注意

  2. 女猪脚女配角的穿着打扮,很classy,女猪脚的样子很端庄有很舒服,应该是那个年代的硬通货,即使放在现在也会抢手,女配角有点妖艳,虽然不很时髦,但也能配以YY。

  3. 整个影片的结构很像佐罗+超人,很富的商人,平日无能,奢侈生活,当年阿兰德龙就是干这事的;超人戴着眼镜,身边周旋着一位整天想要发掘超人新闻的女记者,最后相爱,也是如此。

  4. 蝙蝠侠的武器装备比较一般些,顶多算个穿上防护衣的拳击手吧。但是那辆车如果出现在89年,估计很多人眼睛会发光的。

  《蝙蝠侠》影评(四):现在看来却很cult了。

  还是要四颗星一下的。只不过:

  1.Burton的电影哥特痕迹太重,什么都是黑黑的;

  2.Wayne这个富二代完全没有魅力,本来我不待见Christian Bale版本,现在却对他好感激增;

  3. Jack Nicholson的小丑大多还停留在面部表演,Heath Ledger的小丑则让人发自内心的毛骨悚然;

  4.演Vicki Vale的Kim Basinger居然在Eminem的"8 Miles"里演他又老又丑又吸毒的老妈。唉,年华易逝。

  5.Christopher Nolan是个天才。

  6.总的来讲,Batman系列在整个superheroes范畴内分量较重。

  《蝙蝠侠》影评(五):正经第一部

  这是蒂姆伯顿的第一部蝙蝠侠电影,小丑的角色由尼克尔森扮演,一时成为经典。迈克尔基顿的蝙蝠侠形象不错,脸型长得很坚毅。因为导演的影响,整剧有很多黑色幽默。第二部便是Batman Returns了,因为猫女美艳,企鹅人怪异,所以也有粉丝趋之若鹜。但是蝙蝠侠系列要是这么拍下去也不太行啊。第三部伯顿导演退居制片人,蝙蝠侠也换角了,方基默,妮可基德曼,汤米李琼斯,金凯瑞加入,重要人物罗宾也出现了。即便第三部蝙蝠侠充满好莱坞动作片范,但是仍然不算成功。第四部蝙蝠侠继续换角,帅哥克鲁尼登场。没想到这部蝙蝠侠堪称蝙蝠侠系列中最差一部。我都没能看完过,几次想坚持看完,但是雷人种种,终于还是弃片改去吐。终于,第五部蝙蝠侠将导演大旗交到诺兰手中,贝尔也被定为蝙蝠侠人选。这便是经典的序幕。蝙蝠侠前传一好看起承转合交待得清清楚楚。前传二不可超越,西斯莱杰的小丑装几乎成为永恒。看黑暗骑士这一部少说也有十遍了,每当无聊的时候,总还是想翻出来回味。前传三有幸在洛阳看了IMAX,又一次被深深震撼动人心魄。现在只期待囧瑟夫继续罗宾的神话了。

  《蝙蝠侠》影评(六):我怎么会坐在这儿两个小时看完了这部片子呢?

  我怎么会坐在这儿两个小时看完了这部傻逼一样的片子呢?

  我擦。。。内心跑满草泥马啊!

  小丑掉进硫酸还能全身上下只伤了脸和手么?难道不会化掉嘛?

  好吧,你说硫酸稀释过,那他的脸伤的好有特点啊!

  整容大夫也很有个性和喜剧效果啊!

  而且小丑难道不用杀了大夫灭口么?小丑当时心情也不错呀啊哈。。。

  还有这个女主角,你出现在本剧就是为了拉仇恨让人讨厌的么?

  傍上高富帅以后打电话跟踪查背景各种手段一起用还真是典范啊!

  而且满脑子只有【爱情】哟。是真爱哟!穷追猛打是因为爱哟。

  吞吞吐吐不说真相的batman你好呀!

  全局终于突破烂梗的是老管家哟!

  终于让女主角得知真相内牛出现了哟。

  可是这时候女主满脑子还是深刻的【爱情】哟。

  后来开始那辆拉风的车去简单粗暴炸掉化学厂真是让人欣慰啊!

  这么多年终于有人要这么痛快的选取最直接的方式结尾了么?

  相信你就输了哟~

  然后我就看到了最傻逼的剧情哟。

  有个人告诉你今天我要去接上洒美刀哦!大数额哦!

  你把市民都当傻逼了么亲?

  可是照顾剧本的市民真的去了哟亲!

  当街喷毒气这种烂梗真的不负众望的出现了哦!

  什么,喷毒气?什么,天上有枪子儿飞下来?什么,有人摔下来?

  都不影响我们捡钱的哦。也不影响欢呼哦!

  你不仅把市民当傻逼还当成瞎子当成弱智了吧?

  前面疯狂逃窜的都隐形了哦,该捡还是捡自己的啊?!

  那么牛逼一架飞机,那么重量级的武器装备,

  可以一溜打过去打到脚底下就是伤不到小丑本人哦~

  抽出把跟拐杖一样的qiang就能把你轰下来哦

  造价贵牛逼的飞机就这么一次性了哦!

  然后就闯进教堂了哟!

  小百合好牛逼啊,能喷硫酸啊!

  挂那么大一个钟的地方,喷出尿那么大点量的酸就能掉下去了哦!

  女主角请你告诉我你除了尖叫和追求你的爱情你都干什么了?

  哦对了,拍照。。。

  在某个瞬间,我甚至觉得男记者都比带着主角光环的人要勇敢

  在肆意喷射赌气的时候,他只有口罩和棒球棍

  但是他却敢,冲上去,

  以性命做搏,争一份正义。

  :哦,其实我的真爱是阿福管家啊_(:з)∠)_

  《蝙蝠侠》影评(七):蝙蝠侠和午觉

  小时候电视台爱联播蝙蝠侠的动画片。记忆中的这部动画片,现在我得知是美国在90年代制作的。但我在21世纪初观看这部动画片却一点也不觉得过时。其实那时候的电视荧屏充斥着许多90年代制作的外国动画片,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的。奇特的是,我是个9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对于90年代很少的记忆和体验,反而是这些动画片。其后我在书店买过译林出版的小册蝙蝠侠漫画,内容质量很好,价格也才几块钱。这本漫画让我爱不释手,看了十几遍几乎已经翻烂了。长大了,看了诺兰的三部曲堪称经典,现在我也迷恋上DC的新52入坑漫画了。回想第一次对蝙蝠侠的接触,那还是这部电影。

  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还是没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妈要求我每天晚上都要早睡而且还要睡午觉。迫于我妈的威严,我都是屈服的。但是睡午觉这个事,我是无奈的可能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像我这样小时候这么不爱睡午觉的孩子了。有一件事就足以证明,在幼儿园三年每天老师要我们睡的午觉,我是一次都没有睡着过。不是两目圆睁,就是闭目养神。其实没有那么休闲惬意,在身边小伙伴此起彼伏的鼾声里,我是无聊得度日如年。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天生有这么好的精神。我想这是为我长大后痴迷足球每夜熬夜看球,而提前养成的一项特殊技能吧。扯远了,回到那段被我妈束缚的几年,我是极不开心的。但就算睡不着,我还是会乖乖躺下的。谁叫我是个乖孩子。也只有一次我违反了规定。

  我是个从小就爱看电影频道的小观众。虽然大多数电影都看不懂,但就是爱看。这跟我喜欢足球是一样的。开始看的时候,也觉得看不懂比赛而无聊,了就是觉得看球这件事情是很酷的。同样,看电影我也觉得酷的不行。直到一天你突然觉得电影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那么你也逐渐真正称得上是喜欢了它。这第一次真正喜欢,我想应该是我第一次违反睡午觉规定开始的。

  那年有段时间,电影频道是在每天还是每周联播蝙蝠侠的老五部电影。蝙蝠侠第一部电影,我是在佳片有约这个节目上看的(好像是)。电影的首播是在周六的晚上,我已经在几天前的节目预告就对这部电影期待不已了。但只看了开头一点点就到了我妈规定的晚上睡觉时间。我只能不情愿的滚去睡觉。有没有辗转反侧,我忘了。但是那个男孩一定做了个关于蝙蝠侠的梦吧。

  这个电影是会在第二天电影频道上重播的。那个时间段恰恰是我妈要我睡午觉的时候。我想我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不知道要多长的时间能看这部电影了。那个缺少电脑普及,没有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的年代,小孩子不是时刻就能找到自己爱看动画或者电影来看的。特别是在电视上看电影(那时候还没怎么去电影院),也许错过了播放,也就等着不可欲知的下一次了。所以我估量着这次就豁出去了,我一定非看不可。我不敢和我妈提要求,只能我躺下睡午觉趁着我妈也睡午觉的时候,觉得她已经入睡我就偷偷溜去打开电视。打开的电视的一刹那就立刻把遥控板的音量键的下键狂按不止。我是深怕产生一点声音把我妈给惊动了。电影是彩色的,但我几乎是看着无声电影。这种潜行出击的技巧,也许是跟蝙蝠侠学的吧。

  看电影的时候,发现已经到了差不多一半了。相比于迈克尔基顿饰演的蝙蝠侠,尼科尔森的小丑更让我印象深刻。他胖胖的,体型上完全和动画片里的小丑不一样。但是笑起来的癫狂和神经质的举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剧情什么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最后小丑和蝙蝠侠的对决,是在一座教堂的钟楼上。穿着紫色礼服的小丑拉着蝙蝠侠的女友张狂不已的跳舞,蝙蝠侠和小丑的搏斗,小丑狂笑不已的脸庞,蝙蝠侠的冷峻面容的下巴....他们似是敌人,实为朋友。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以被分开的。从此,我深深的迷恋上了蝙蝠侠。与其说是这样,不如说是我迷恋上了蝙蝠侠和小丑的故事。

  之后几天,我也是趁着假装睡觉而故技重施的看了接下来几部蝙蝠侠电影。当然还是觉得第一部是最好的。因为有小丑啊。

  其中有一次,我看电影正入迷的时候。我妈从卧室起身出来上厕所,发现我正在看电视。我紧张不已,生怕我妈会打骂我。但是她却没有我预料的激烈反应。她好像很平静,让这件事情很平静的过去以至于让我记不清她那天说了什么。但她说什么,我已经觉得不重要了。只是那次后,我再也没睡午觉,我妈也没有要求我。这次特殊的观影体验,也让我彻底迷上了电影的乐趣。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看过几千部电影,而它是起点。也许它的质量在同等蝙蝠侠题材里和黑暗骑士相比算不得优秀,可是它对于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因为那使我成长过程中,第一次懂得,不要强迫自己假装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大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世界反而没有自己预料到的那么多反对!

  《蝙蝠侠》影评(八):黑暗里的光明

  在美国这样一个从不缺乏英雄的国度,民众们渴求且相信果敢的个人主义能够主导整个社会的进程,而这些潜在特质成为一种有迹可循的线索存留在日常生活的片段里,在这之中深具美国特色的超级英雄漫画,是为解读这一立面最言之有理的依据。当超人出现在《动作漫画》(Action Comics)的一年后,蝙蝠侠便在1939年5月的《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s)第27期中首次登场,这比蜘蛛侠早了23年。不同于超人光明周正的形象,蝙蝠侠的诞生混杂着与生俱来的黑暗气质,连同那些充满神秘感的故事,吸引了一大批拥趸的追捧。从蝙蝠侠问世至今,其标志性的形象和故事,便不断出现在漫画、电视、游戏以及电影等各个媒介里,衍生的周边与玩具产业更是不计其数,事实上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蝙蝠侠连同其他一些家喻户晓的漫画形象,经由方方面面的渠道传播、扩大之后,已成为美国梦的另一种诠释。这种能量延伸到人们视线所及之处,无时无刻不受到这些虚构英雄们的辐射,就连2008年来中国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小布什总统,下飞机后的第一句话问的是“你看了蝙蝠侠了吗?”,结果弄得接待人员一时摸不着头脑。通过这件事可以判断,美国官方甚至已经将蝙蝠侠作品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输出,当然之所以能造成这样的原因,和2008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执导的[蝙蝠侠:侠影之谜],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轰动效果不无关系。

  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以蝙蝠侠为代表的超级英雄不再是属于漫画里的角色,因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将他们包装成全方位立体的英雄,如今的超级英雄不单纯是几十年前只靠拳头、单凭打杀就能够受到人们欢迎,我们了解并且真实地看到,英雄们的个性更为复杂,面对的敌人更为叵测,身处的环境更为艰难,而这些则统统比不上在远远望着他们的观众挑剔的眼光,因为观众才是这些超级英雄们最难弄的对手,这其中当然包括风头正劲的蝙蝠侠。

  漫画时代

  蝙蝠侠和另一个著名的超级英雄师出同门,两者皆是DC漫画公司的旗下的经典人物,虽然两人在漫画故事结为联盟、时有交集,但蝙蝠侠与超人在漫画迷心中的地位与人气一直难相伯仲。事实上,蝙蝠侠在超人问世后的翌年登场,源于超人在《动作漫画》中取得成功后,全国出版社(National Publication,DC漫画前身)开始寻求更多超级英雄漫画作品的出版,当时漫画部的编辑鲍勃·凯恩着手创作一个全新的超级英雄;他赋予了这个英雄全罩式的头套和翅膀般的披风,凯恩的一位合作伙伴比尔·芬格回忆道:“有一个人物的构想名为“蝙蝠侠”,他想要我看看他的设计图。我到了肯恩家中,他画了一个外型非常类似超人的人物,我记得是穿着有点…类似红色的紧身装,还有靴子…没有手套,没有护腕…戴着一个小型眼罩,借着绳索摆荡。他有两个突出的硬式翅膀,看起来像是蝙蝠的翅膀。在人物的下方则是一个大标志…蝙蝠侠。”在蝙蝠侠的创造之初,人物的个性、历史,视觉设计及装备等许多灵感都源自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众文化,蝙蝠侠的面具造型来源于1920年的电影[佐罗的面具],在人物设定方面他们把蝙蝠侠定位于类似侦探与科学家结合的角色,包括福尔摩斯等都给蝙蝠侠的创造提供过灵感,1939年11月《侦探漫画》揭示了蝙蝠侠的来历。蝙蝠侠漫画版的作者非常多,可能是漫画界里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当时鲍勃·凯恩放弃蝙蝠侠的拥有权,继而得到补偿金和在每本蝙蝠侠漫画上强制署名的权力,这一惯例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终止,变成每个故事的真正编剧和画家名字。

  超级英雄漫画在经过上世纪40年代的就黄金时代后,从50年代开始步入衰弱期,可是蝙蝠侠是漫画销售量低落时几个仍然持续出现的超级英雄之一。在1952年6月第76期《超人》“世上最强组合”(The Mightiest Team in the World)的故事中,蝙蝠侠首次与超人搭档合作,并且两人互相发现了对方的真实身分。结果故事出版后火爆异常,两位英雄人物合作的故事就此开始连载,两位人物的搭档组合是在漫画产业萧条时期中少见的财务成功,搭档的连载故事一直持续至1986该系列漫画休刊为止。蝙蝠侠早期铁血硬汉的描绘在1940年侦探漫画38期中因蝙蝠侠的小男孩助手罗宾的出现而开始软化。罗宾是因为芬格的建议而设计出来的,他认为蝙蝠侠需要一个类似福尔摩斯小说中华生的角色让他可以对谈。虽然凯恩比较喜爱独行的蝙蝠侠,但是罗宾的出现让漫画销售量几乎成长了两倍,连带的引领了漫画人物“少年助手”的风潮。60年代后,蝙蝠侠系列漫画的销量急剧下滑,DC公司甚至想将蝙蝠侠漫画全面休刊。

  于是从《侦探漫画#327》(1964年5月)开始,蝙蝠侠系列进行了更符合当今潮流的改造,故事回归原本的侦探故事的走向,重新设计了蝙蝠侠的装备,包括蝙蝠车以及蝙蝠衣,同时蝙蝠侠标志下的黄色椭圆形首次出现。进入80年代后,法兰克·米勒重振了蝙蝠侠的活力,在他笔下的短篇连载漫画《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讲述了已年入50的蝙蝠侠复出再披战袍的故事。《黑暗骑士归来》造就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从此成为漫画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系列故事让蝙蝠侠人气的重新回升。新方向的成果之一是在蝙蝠侠404期到407期连载的“第一年(Year One)”的故事线,在此故事中法兰克·米勒与画家大卫·马索伽利合作为蝙蝠侠这个人物的起源做了重新的设定。后来的《蝙蝠侠:死亡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承续了前者的黑暗风格,故事中小丑为了逼疯戈登局长,将他的女儿芭芭拉·戈登双腿弄残,还绑架了戈登本人,并折磨他的精神与肉体。这些故事与其他同类型的作品主题晦暗且风格成熟,将超级英雄漫画的形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仅仅是面对青少年而已。从1954年到2007年, 蝙蝠侠系列漫画总共出版了670册,其中以全新蝙蝠侠为主角的漫画系列《蝙蝠侠:黑暗骑士传奇》(Legend of Dark Knight)创刊号甚至卖出近一百万册,将蝙蝠侠系列从问世至今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蝙蝠侠漫画年表

  哥谭市最富有的韦恩一家看完电影[佐罗]后,途经一条小巷时遭遇抢劫,韦恩夫妇在小布鲁斯的面前被枪杀,从此那条巷子得名“谋杀小径”。与此同时,少女赛丽娜·凯勒的母亲自杀,而父亲沉溺于酒精中不久后过世。父母去世十年后,心灰意冷的布鲁斯·韦恩开始游历世界,困难和历练让他迅速地成长,直到变身黑暗骑士的那一天。

  第1年

  布鲁斯·韦恩回到哥谭市,开始穿起蝙蝠衣打击犯罪。詹姆斯·戈登调到哥谭市担任副警长,这是一名失业的喜剧演员打劫了化工厂,蝙蝠侠及时赶到,结果前者跌入化学池里,遭致毁容,而后精神错乱,他就是日后蝙蝠侠最厉害的对手小丑。另外赛丽娜·凯勒化身猫女,成为蝙蝠侠另一个头疼的对象。

  第2年

  马戏团的空中飞人“飞翔的格雷森”一家被罪犯杀害,只有小儿子迪克幸免,布鲁斯·韦恩成为迪克的监护人。戈登由副警长升为警长。地方检察官哈维·登特遭到毁容,成为双面人。

  第3年

  受训后的迪克正式成为蝙蝠侠的搭档罗宾。布鲁斯·韦恩与影子同盟领袖让·萨拉格尔的女儿塔利安相识,让·萨拉格尔策划绑架了罗宾,以此用来考验蝙蝠侠是否有成为他继承人的资格。

  第4年

  罗宾同其它、超级英雄们的助手,神奇女孩、小闪电、水行侠等,组成少年英雄组织“少年泰坦”,并由罗宾担任领袖。

  第5年

  戈登的女儿,芭芭拉.戈登自作主张的成为蝙蝠女。罗宾成为重组后“新少年泰坦”的领袖。

  第6年

  迪克·格雷森不再担任蝙蝠侠的助手罗宾,后来他以“夜翼”的身份独立。

  第7年

  小丑袭击了芭芭拉·戈登,导致她下肢残废不再担任蝙蝠女,后来成为电脑专家。街头流浪儿杰森·陶德被布鲁斯·韦恩收养,成为第二代罗宾。陶德在前往中东寻找亲生母亲的途中,被小丑折磨后炸死。随着二代罗宾的死亡,蝙蝠侠系列的剧情逐渐走向灰暗。

  第8年

  中学教师海莲娜·波特莱尼成为女英雄女猎手,她曾一度被蝙蝠侠怀疑,后因出色的表现被重新重视。

  第9年

  蝙蝠侠因为杰森·陶德的意外性情变得愈发暴力。少年提姆·德瑞克发现蝙蝠侠和夜翼的真实身份,继而成为第三任罗宾,被蝙蝠侠收为养子。

  第10年

  让·保罗接替父亲成为死亡天使阿修罗,并救了布鲁斯·韦恩一命。生化人贝恩预备夺取哥谭市地下势力的控制权,蝙蝠侠最终没能逃脱他的陷阱,让·保罗代替重伤的韦恩成为新蝙蝠侠。靠轮椅代步的韦恩坚持前去营救被绑架的罗宾父亲和女医生桑德拉,伤势进一步恶化,老管家阿尔弗雷德不愿看到主人自我毁灭,离开了布鲁斯·韦恩。

  第11年——

  迪克成为布鲁德海文的一名警官。蝙蝠侠密谋对付美国正义联盟(JLA)成员的档案被让.萨拉格尔窃取利用,正义联盟开除了蝙蝠侠。让·萨拉格尔的女儿塔利安为了蝙蝠侠同父亲决裂。蝙蝠侠向正义联盟成员公开身份,赢回了他们的信赖,重返正义联盟。莱克斯·卢瑟当选美国总统,其原来的公司“莱克斯企业”交给塔利安经营。 戈登遭到枪击,宣布退休。

  5 6 7 8 9 10版

  影像时代

  从上世纪60年代肇始,蝙蝠侠系列漫画的销量日渐衰退,纸上绘画的表现形式某种程度上讲局限了该系列的扩展,意识到这一点内因,蝙蝠侠开始向电视电影的范围演进。1966年电视系列剧《蝙蝠侠》正式开播,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真人版蝙蝠侠剧集,剧中囊括了小丑、猫女、罗宾等熟悉的漫画人物,还带回了蝙蝠侠的老管家阿尔弗雷多。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部真人版电视剧的角色造型颇为老土,蝙蝠侠的头盔也完全没有现在的考究,但是这部剧集却对日后蝙蝠侠系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电视剧的播出成功连带提升了蝙蝠侠漫画的销售量,该系列漫画的发行量在当时逼近了90万份,一度挽回了之前低迷灰暗的颓势。除了商业上的考量,电视剧的播出对蝙蝠侠的风格走向,同样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例如电视剧中被重新演绎夸张滑稽的路数带入到了日后漫画创作中,电视剧作为在当时一种新颖的表达手段,很长一段时间里颠覆了人们的看法,以至于到头来反而影响到原著漫画的进程。虽然电视剧的开播一度引起热潮,但终究过于滑稽夸张的风格还是难以经得住考验,故而电视剧《蝙蝠侠》在1968年被宣告停播,继而造成了蝙蝠侠漫画再次人气顿失。那会儿食人蝙蝠侠漫画的编辑茱历亚书华兹说:“当电视系列剧成功时,我被要求漫画也必须走夸张滑稽的风格;当电视剧不再受欢迎时,漫画也理所当然的难逃同样的命运。”但是国外的铁杆漫画迷来说,这版电视剧的《蝙蝠侠》才是最棒的。

  经过的电视剧时代的起落之后,蝙蝠侠系列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另一种转变。1969年,编剧丹尼斯·欧尼尔与画家尼尔·亚当斯希望将蝙蝠侠与60年代电视剧里夸张滑稽风格的诠释作明显的区分,让蝙蝠侠脱离被人们原本误读的风格走向,重新让他回归到暗夜中骑士的本源。这一契机对作品的整体发展来说是一次转折性的节点,也是将一切返回到最纯粹的出发点,创作者们甚至到DC漫画公司的图书馆参考了很多早期的故事,试着找回鲍勃·凯恩与比尔·芬格当初想要塑造的风格,“我们回归到较冷酷、较黑暗的蝙蝠侠,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漫画受欢迎的原因……即使直到今天我们仍继续采用欧尼尔笔下有着飘逸长披风与修长尖耳的蝙蝠侠。

  ”尽管欧尼尔与亚当斯的作品受到漫画迷们的追捧,但是如潮的好评仍无法挽救持续下跌的销售量,蝙蝠侠漫画的销售量在1970年到1980年的十年间不停的下滑,在1985年跌至史上最低点。就在人们纷纷觉得蝙蝠侠系列已经暗淡无光,难见天日的时候,由蒂姆·波顿执导的[蝙蝠侠],于1989年的春夏之交横空出世,这是真正意义上蝙蝠侠系列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来的猝不及防又恰到其时。[蝙蝠侠]参照1986年弗兰克·米勒的短篇漫画集《蝙蝠侠:黑骑士归来》为蓝本,在叙事风格上抛弃了60以来夸张滑稽的喜剧演绎,转而回到40年代时期超级英雄电影的黑色风格之中,蒂姆·波顿尝试尽可能在电影里保留原著的精髓,让蝙蝠侠的重新回到现实主义的框架里,而不再大众茶余饭后的娱乐对象而已。在场景的表现上,电影里的哥谭市仿佛是纽约城的投射,巨大凋敝的建筑物如同这座腐烂城市的纪念碑,混乱无序的纠葛蔓延市井的暗角,似乎这个城市从来都需要一个英雄,来讲沦丧的观念重新拉回正常的秩序里。这是蒂姆·波顿提供给观者最直接的感受,一副巨大的业障压迫戏里戏外的人们,电影里展现出的黑暗阴沉的感觉让人过目难忘,无处不彰显着冷酷的写实风格,在这之中波顿赋予了蝙蝠侠两种耐人寻味的特质——黑暗与光明的对峙,这个第一次有人尝试在蝙蝠侠的故事里,加入深刻独树的内核,而这份思考的核心所提供的作用力,源源不断影响着蝙蝠侠后来的创作者们,直到今日。谁想料到那部仅用12周便拍完的[蝙蝠侠]能以3500万美元的成本狂赚4.1亿,如此惊人的票房成绩让续集的计划箭在弦上。在90年代是蒂姆·波顿将蝙蝠侠系列的标准拉升到一定的境界,[蝙蝠侠]以及后来的续集被不可避免的打上哥特阴郁的风格,事实上在这种基调定位在革新开明的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给后来的创作者设置难以僭越的屏障。有意思的是,在蒂姆·波顿掌镜的两部[蝙蝠侠]中,配角出彩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夺掉了迈克尔·基顿的风头,而这种传统却意外地延续到后来的蝙蝠侠作品,耐人寻味。

  1995年蒂姆·波顿的接力棒落到了乔·舒马赫手上,原因在于华纳公司认为前两部[蝙蝠侠]的风格过于阴郁晦涩,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获得更多票房的可能性,于是蝙蝠侠系列的第三部被寄希望好看娱乐的通俗电影,这种越发靠近主流的做法,让[永远的蝙蝠侠]风格与前作大相径庭,在第三部中蒂姆·波顿只挂名制作人,其他全权由乔·舒马赫主导,后者觉得新的蝙蝠侠系列影片需要一种力量,而艺术指导芭芭拉·凌恰恰可以对此加以掌控,舒马赫认为[永远的蝙蝠侠]的美术设计与以往的蝙蝠侠电影毫无关联,而是从40年代至50年代初的蝙蝠侠漫画书中汲取灵感,并将30年代的纽约建筑和现代东京融为一体,以大量雕像和霓虹灯赋予城市以个性,影片的格局从写实阴郁转变成了夸张幽默。

  事实上风格巨变后的第三部依旧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佳绩,全明星阵容创下首周末票房5270万影史的纪录,敛财之力丝毫不输前者。如果说[永远的蝙蝠侠]的成绩是因为观众觉得有新鲜感的话,那么同一件事情重复两遍就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华纳追拍了第四部蝙蝠侠电影,仍然由乔·舒马赫掌镜,导演说:“当华纳兄弟公司提出想让我再执导一部蝙蝠侠电影时,我立即致电给艺术指导芭芭拉·凌征求意见,她认为[永远的蝙蝠侠]只是浅尝辄止,而我也深有同感,既然观众都对片中的幽默、色彩和动作情有独钟,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续集中更进一步。”结果这样乐观的估计却超乎了乔·舒马赫的预料,就这样[蝙蝠侠与罗宾]拍马赶上。编剧高斯曼说:“从本质上讲,蝙蝠侠的故事有关我们如何面对痛失亲人的创伤,我认为这就是鲍勃·凯恩创造蝙蝠侠的起点,所以随之展开的故事都应该根植于真情实感,可反复讲述同一个悲伤故事着实难为,特别是蝙蝠侠电影,因为这位超级英雄的背景几乎任人皆知,所以在[蝙蝠侠与罗宾]中,我们刻意忽略了蝙蝠侠过去的伤痛,而是更多的着墨于他当下的危机。”的确,[蝙蝠侠与罗宾]的危机着眼于当下,甚至危及到了电影本身,上映一片倒的恶评声让之前所有的赞誉都销声匿迹,[蝙蝠侠与罗宾] 在《娱乐周刊》评选的“影史25部最差续集电影”榜单中名列第五,结果华纳只好草草结束这个系列的拍片计划。从蒂姆·波顿开创了蝙蝠侠的大片时代到乔·舒马赫接手后的告一段落,蝙蝠侠由盛到衰又历经了一个时代的洗礼,那是90年代中超级英雄大片最辉煌的时刻,这一切直到克里斯托弗·诺兰开创后蝙蝠侠时代,才将老调重谈的故事拔高到了全新的层面。

  副稿:主要对手

  小丑Joker

  首秀:1940年春《Batman#1》

  饰演者:杰克·尼科尔森(1989年[蝙蝠侠]) 希斯·莱杰(2008年[黑暗骑士])

  就像所有主旋律故事里,英雄都会有个命中注定的宿敌,小丑可算得上是蝙蝠侠一生的对手。小丑这一角色原本由杰瑞·罗宾逊、比尔·芬格和鲍勃·肯恩共同创造,在漫画原著里小丑本来是一位喜剧演员,就在妻子临产之际丢了工作,无奈之下小丑偷袭化学工厂,结果遭到蝙蝠侠阻止,不幸跌入了化学药池,从此头发变成成了绿色,脸上则永远凝固着悲哀的笑容。毁容的痛苦和妻子的过世让小丑失去了最后的心智,从此他把蝙蝠侠视为最大的敌人,永远站到了正义的对立面。电影里对于小丑的来历,1998年[蝙蝠侠]大抵参照了漫画里的故事,小丑因为跌入化学池毁容而迁恨蝙蝠侠。而在2008年[黑暗骑士],小丑的来历则变得扑朔迷离,电影里小丑两次讲到自己的脸上疤痕的原委,第一次他说自己父亲是个酒鬼,一次喝醉酒暴打他母亲,他蹲在一旁哭,然后父亲抓着他在脸上划了两刀,笑脸的形状让他永远保持笑的样子。第二次小丑的解释则不一样,因为妻子整容失败,无法面对现实,小丑为了平复妻子心情,便用刀在自己脸上划了两刀,结果妻子不能接受,最终离开了他。事实上,如果抛开漫画的原稿我们无法厘清小丑之所以成为小丑的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缜密的思维和浓烈外显的个性,让小丑成为《蝙蝠侠》系列里最具人格魅力的反派之一。

  企鹅人Penguin 本名:奥斯瓦尔德·切斯特菲尔德·科波特

  首秀:1941年12月《侦探漫画#58》

  饰演者:丹尼·德维托(1992年[蝙蝠侠归来])

  在1992年的电影[蝙蝠侠归来]里,企鹅人的来历被设置成因为天生的畸形,一出生就被家人遗弃,后来漂流到下水道和一群马戏团里的企鹅一同长大的怪物,企鹅人性格上的扭曲被电影解读成外因的作用,故而让人觉得企鹅人仿佛是一个处于弱势的反派人物。而在漫画里,企鹅人作为蝙蝠侠最早的敌人之一,是个刁钻古怪的犯罪主脑,以钟情鸟类和用雨伞为武器而出名。企鹅人是哥谭市冰山餐厅的老板,他用这一身份来掩饰自己为地下世界洗钱的犯罪活动,尽管身材矮小,但他绝对是个诡计多端的敌人,他使用的雨伞中藏有各种各样的致命武器和装备,里面装置了火焰、毒气甚至是细菌武器,诡异而戏剧性的装备使得企鹅人可以用来攻击或者逃跑。不可否认,企鹅人身上蔓延着一股夸张的美术风格,这使得此人物在上世纪40年代初登场时被认为只是个纯粹搞笑的滑稽角色,但是企鹅人受欢迎的程度随便时代的变迁而与日俱增,他逐渐转变成一位智慧型罪犯,譬如注重服装的整饬和礼仪上修饰,但这些仍旧掩盖不了人物性格上的阴暗。在漫画里企鹅人出生于富裕家庭,但因为矮小肥胖,被人嘲笑排挤,企鹅人的绰号也是因此而来,过度的自卑让其后来埋头专研一些奇怪的东西,日后也作为了为非作歹的武器,而企鹅人雨伞不离身缘由竟是父亲因为淋雨引起的肺炎过世,从此他歇斯底里的母亲强迫他出门一定要带伞。

  猫女Catwoman 本名:塞琳娜·凯尔

  首秀:1940年春《蝙蝠侠#1》

  饰演者:米歇尔·菲佛(1992年[蝙蝠侠归来])哈莉·贝瑞(2004年[猫女])安妮·海瑟薇(2012年[黑暗骑士崛起])

  《蝙蝠侠》系列中最受欢迎的女性角色——猫女,首次登场于《蝙蝠侠》第一期(1940年春出版),在往后的几十年里,猫女的角色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形象,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独立成刊,在专属于猫女的系列漫画里,她被认为是“非正统女主角”,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派。事实上,在原先的《蝙蝠侠》漫画里,她是蝙蝠侠爱慕时间最久的角色,并被认为是蝙蝠侠的真爱之一,同时也是该系列漫画中最受欢迎的女性角色。创造猫女的契机源于肯恩和芬格想让《蝙蝠侠》漫画带有一种异性吸引力和出现一个类似于“女蝙蝠侠”的女性角色,于是猫女是在这个男性世界里一个浪漫的角色,她不等同与小丑那种完全邪恶的设置,而她的界定模棱两可,只是一个女性角色被放置男性漫画里解读罢了。猫女本名塞琳娜·凯尔,在漫画里她原本是一个妓女,因为目睹了男友的犯罪过程,故而想从现状中解脱出来,于是她开始学习防狼术和武术,她在泰德.格兰特训练下变得更强。但是到后来塞琳娜为了生计被迫偷盗,她穿上连身衣裤开始在黑夜里穿行,这时的塞琳娜认为如果世界上有“蝙蝠”的话,那为什么不可以没有“猫”呢?于是猫女就这样应运而生。在很多不同版本的漫画里,猫女的来历和个性也有不同,但长时间以来人们最为熟悉的还是最初那位活跃在蝙蝠侠世界里的女性角色。

  双面人Two-Face 本名:哈维·登特

  首秀:1942年8月《侦探漫画#66》

  饰演者:汤米·李·琼斯(1995年[永远的蝙蝠侠]) 艾伦·艾克哈特(2008年[黑暗骑士])

  双面人于1942年第一次登场,由鲍勃·肯恩创作,灵感来自于史蒂·文森的著名小说《变身博士》。双面人原名哈维·登特,他从法律系毕业之后,成为高谭市最出名的年轻律师,后来更是成为地区检察官,在此之后他与警长吉姆·戈登和蝙蝠侠一起组成高谭市打击犯罪的铁三角,哈维·登特代表着正义的象征被喻为光明骑士,如果是蝙蝠侠是解决法律难以鞭及的暗角,那哈维·登特就是站在光明的立面以法律为手段惩戒罪犯。可是,这一股通力合作的正义力量,没多久就遭遇了变故。在漫画《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中,哈维在控告黑帮大佬马隆尼的法庭上,被盛怒的马隆尼泼了强酸,哈维的左脸遭到了毁容,从此痛苦与仇恨纠缠着哈维,连妻子也离他而去,原本前途光明的事业毁于一旦。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哈维心中显现出一个邪恶的人格,他的双重人格和外貌一样充满了矛盾性,于是他通过一枚1922年高谭市的纪念币作为他行事判断的依据,这时候的他俨然从哈维·登特变成了双面人。双面人认为这世界上没有任何公平可言,只有他才是唯一的仲裁者,而他认定事物的两面性,凡事都要掷硬币作决定。字的一面他就说服自己停止滥杀,如果是划痕的一面出现,他就将自己的犯罪合理化。

  谜语人The Riddler 本名:艾德华·尼格玛

  首秀:1948年10月《侦探漫画#140》

  饰演者:金·凯瑞(1995年[永远的蝙蝠侠])

  谜语人是蝙蝠侠敌人里少有的高智商罪犯,在1995年[永远的蝙蝠侠]里他被描述成天才发明家,并且任职于韦恩公司,因为自己独树一帜的发明得不到认可,于是决定以自己的方式颠覆整个世界。而在漫画中,对于谜语人的内心刻画更为细腻,故事里爱德华从小生活在一个父爱缺失的环境里,因为在他父亲的准则里,撒谎是绝对不允许的行为,爱德华小时候撒谎的代价就是被关在小黑屋中,于是父亲强制性的手段和饥饿黑暗,让爱德华养成了一种强迫性的说真话的怪异性格。但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强制过度的扭曲,因为直接造成的后果是,他认为这世界上有好人,但是他从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从不说谎的人,说谎是错的,但是逼着一个人只说真话或许更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爱德华的人格,也造成了他日后变成谜语人的性格内因。谜语人通常在犯罪过程里留下谜题,留下线索,这是他对人们的挑战,只要别人破解谜题就能揭发他的罪行。这种充满不合理的矛盾性是谜语人最悲情的地方,他在享受犯罪的无所禁忌的同时,又因为强迫的真相癖,希望有人能破解他留下的谜题,这也是谜语人对于谜题解释的内核。不管怎么说,谜语人作为高智商罪犯让《蝙蝠侠》漫画的整体氛围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调整,毕竟不是哪个反派都愿意打打杀杀的。

  急冻人Mr. Freeze 本名:维克多·弗莱斯

  首秀:1959年2月《蝙蝠侠#121》

  饰演者:阿诺·施瓦辛格(1997年[蝙蝠侠与罗宾])

  急冻人名叫维克多·弗莱斯,原来是位出色的低温学家,致力于冰冻实验的研究,为的是治愈她妻子身患的疾病,为了治疗妻子他把她冰冻至暂停生命状态,研究治疗妻子的方法就是弗莱斯生活的全部。但是他的资助公司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切断了电力,结果引发了一场事故,事故改变了弗莱斯的体质,让他的身体变成了冷血性的冰冻体,体温必须时刻保持零度,在正常的室温里他就会死去。从此弗莱斯穿着保持体温的盔甲,不断探寻着将其爱妻复活的方法,可是近乎偏执的探索让弗莱斯迷失了心智,走向犯罪的深渊。在1997年[蝙蝠侠与罗宾]中就出现过急冻人的角色,电影里的急冻人性情暴躁,动不动就要冰封一切。其实在漫画里,急冻人是一个很有修养的科学家,利用冰冻技术只是他的手段,在原著中他甚至在面对蝙蝠侠时会和他宗教文化和哲学心理等话题,平时沉默的急冻人在蝙蝠侠面前就变得十分健谈,依稀可见两人英雄惜英雄的影子。其实,急冻人只不过是一个为爱而困的悲情男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妻子的爱,在他冰冷的表象下掩藏的是炽热的真爱,而漫画中以此着笔的切入点也这个反派人物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性情,只是在急冻人看来只有冰封才是唯一可能保持一个事物永恒不变的方式。

  毒藤女Poison Ivy 本名:帕米拉·莉莉安·艾斯利

  首秀:1966年6月《侦探漫画#181》

  饰演者:乌玛·瑟曼(1997年[蝙蝠侠与罗宾])

  一次科学实验的事故让植物学家帕米拉·艾斯利被变异为一个人类与植物的混合体,她的全身的血液被叶绿素代替,并且让她自身拥有了一种有毒接触能力和一种外激素诱惑能力,由植物学家变成了毒藤女,同时她原本的身份让其犯罪行为都带有生态保护性质,而她渐渐地抛弃了人性的一面,越来越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毒藤女堪称蝙蝠侠里最邪恶狠毒的女性角色,虽然不擅长打斗但是心计阴谋均属一流,她擅长运用女性的手段来达到自身的目的。毒藤女首次登场于1966年,创造者是罗伯肯·辛格,服装由卡米·凡特诺设计,而当时的造型一直沿用至今,几乎未作更动。在毒藤女个人外传的漫画中,帕米拉本来是个热爱花草的植物学系女大学生,在一次有毒植物研究中被教授杰生·伍德博士欺骗,参与了危险的人体实验,结果帕米拉被注射了化学合成植物毒素。幸好毒素没有令帕米拉死亡,反倒致使了她的细胞突变,让她的身体可以散发毒素以及荷尔蒙激素,在电影里毒藤女的双唇是她致命的武器,能够瓦解任何男人的防备。电影对于毒藤女描写,除了参照她之后将陷害自己的博士杀死之外,几乎就没有情节的雷同,转而另外开辟了新的故事脉络,而在漫画里的心灰意冷的毒藤女到了一个无人岛定居,结果有一天俄国军方试射火神飞弹“普罗米修斯”将小岛化为焦土,愤怒的毒藤女才回到哥谭市复仇。

  罗宾Robin 本名:迪克·格雷森

  首秀:1940年4月《侦探漫画#38》

  饰演者:迈克尔·高夫(1997年[蝙蝠侠与罗宾])

  罗宾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世纪传奇人物罗宾汉和美国红胸知更鸟,以对应黑翼的蝙蝠侠,所诠释出的侠义精神是为了让蝙蝠侠的存在更有正面性。迪克·格雷森原来是马戏团的空中飞人格雷森家族的小儿子,由于黑手党首领想勒索马戏团老板,在绳索上动了手脚,结果导致表演中格雷森父母的死亡。成为孤儿的迪克,被当时在场的哥谭市有慈善之心的企业家布鲁斯·韦恩收养,结果迪克意外发现布鲁斯·韦恩的真实身分竟然是蝙蝠侠,于是韦恩教导他战斗和调查的技巧,还有严厉的体能训练等,迪克最终成为了蝙蝠侠的助手——罗宾。迪克想在蝙蝠侠的帮助下,逮捕了杀害父母的仇人。对于这点来讲实则两人有共同的心结,父母都是在自己的眼前被杀害,因此蝙蝠侠对罗宾更有一种亦师亦友的情愫。在漫画故事里,罗宾不但是蝙蝠侠的助手,同时他也是超级英雄联盟少年泰坦的创始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罗宾独立与蝙蝠侠系列开始在少年战队新传的故事里延续,于是为了让迪克·格雷森的形象脱离蝙蝠侠的影子,将自立门户成为一个独立的英雄——夜翼,后者在经历了所谓的披风争夺战后,正式继承了早前牺牲了的蝙蝠侠的衣钵,成为二代蝙蝠侠。

  后蝙蝠侠时代

  算上行将在今年七月上映的[黑暗骑士崛起],克里斯托弗·诺兰所呈现的“蝙蝠侠三部曲”终于将画下圆满的句号,人们甚至将以此为节点将历史分为“前蝙蝠侠时代”与“后蝙蝠侠时代”,而对于后者来说诺兰以一种致广博而尽精微的水准,开辟了超级英雄电影前无古人的新坐标。重启蝙蝠侠系列的契机源于,2002年老对手惊奇公司用一部[蜘蛛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点燃超级英雄大片的热度,一直按兵不动的DC公司也想在前景大热的势头下分一杯羹,于是想到想到雪藏多年的蝙蝠侠系列是时候再重见天日,只是那时候谁都不曾料到因缘际会下的[蝙蝠侠]不但赢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甚至开创了超级英雄电影的新格局。

  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让人们近乎狂热地给予[侠影之谜]及[黑暗骑士]趋之若鹜般的赞誉,IMDB上[黑暗骑士]一度在超越[教父]登上榜首的殊荣,累计的全球票房则超过了十亿美金,在梦幻的成绩后面,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用一系列缜密的逻辑架构起整个蝙蝠侠电影的新思路,在其意为前传的[侠影之谜]里,电影脱离蒂姆·波顿和乔·舒马赫留下的圭臬,将浮夸的英雄重新拉回到黑暗的现实主义里,在漫画的框架下重新交代蝙蝠侠的前世今生。[侠影之谜]和之前的四集故事不同,它不着重于取材漫画情节,而是独辟蹊径,将影片的落笔瞄准到蝙蝠侠起源的最初,[侠影之谜]与其是在讲蝙蝠侠,不如说它是在讲布鲁斯·韦恩的故事,韦恩如何成长为蝙蝠侠的故事。原著漫画里对于布鲁斯·韦恩的经历只是蜻蜓点水,因为目睹父母被匪徒杀害,意志消沉的韦恩最终离开哥谭市,周游世界研习武术与生存技能。而电影恰恰是以这一段故事为起笔,在游历的途中韦恩遇到杜卡德,这位神秘的忍术大师原型就是漫画中影子联盟的首领拉尔斯·艾尔·古尔,电影中他成为了韦恩的师父,锻炼他的功夫和意志,在此之后凤凰涅槃的布鲁斯·韦恩回到哥谭市,化身蝙蝠侠打击城中的罪恶势力。在这里[侠影之谜]厘清了之前蝙蝠侠电影全都没有交代过问题——关于动机的追溯,从动机切入等于回答了困扰人们的蝙蝠侠之所以为蝙蝠侠的原因,向来英雄的诞生也从来不是没有理由的,这给人物的塑造注入了更多的现实性。

  因为布鲁斯·韦恩化身蝙蝠侠后,他实际上拥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白天他是家财万贯的富家公子,到了他就变成惩制罪恶的黑暗骑士,身份的矛盾性让这个人物不可避免的割裂。于是,当瑞秋看到青梅竹马的玩伴布鲁斯·韦恩竟变成了花天酒地的公子哥,她的失望溢于言表,韦恩要掩盖事实,又竭力地想为自己辩护,这时瑞秋说的一句话,成为[侠影之谜]所要阐释最主题性的内涵。“内心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所作所为。”事实上这句台词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内核,这也是蝙蝠侠心理状态的最好解读。蝙蝠侠是一个有为主义者,作为哥谭市最富有的企业家,他大可以过着和那些有钱人一样无忧无虑的日子,但是他选择了做蝙蝠侠,选择在每个夜晚以生命做赌注来换取正义的尚存。诺兰将一个普通人塑造成英雄,又将一个英雄还原成了真实的人,人有七情六欲也会在面对抉择时有难以判断的痛苦,这些细节的抓取丰富了整个故事的血肉。在内核的基础上[侠影之谜]更在抛出洞察人心的问题,在最后杜卡德和韦恩的对话里,杜卡德以及影子联盟要将哥谭市一举摧毁,在他们看来每当人类的腐败到达无可挽回的地步时,这种文明就该遭到毁灭。电影在这里又抛出了一种逻辑,以影子联盟的做法来看毁灭邪恶不失是一种重建正义的方法,但是用来毁灭的手段无外乎是暴力,这其实和蝙蝠侠所为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无论还是匪徒都是在以暴制暴而已,如同那句死三个人是事故,死一百万人就是统计数字而已。所有的手段离不开一个暴力,蝙蝠侠和影子联盟都是同一类人。

  这种假设到了第二部[黑暗骑士]中,变得更加地深刻。小丑出色的演绎是让整部电影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原因所在,在漫画里小丑是蝙蝠侠一生的对手。而在电影中,小丑则足足抢走了英雄的风头,因为他看起来更具戏剧性,小丑在他不可理喻的癫狂下有着常人难以理解逻辑,在他看来疯狂就象地心引力,它欠缺的只是轻轻推一把。所以他的犯罪行为,不为了金钱和名利,他要的是推翻某种秩序,或者说是重建,只有当所有的道德秩序都被颠覆,那他所犯的罪恶就得到了证明,这种虚妄的证明就是小丑不断作恶的动机和乐趣所在。如果说[侠影之谜]是一种妄图用暴力解决邪恶的理想化阐述,那么[黑暗骑士]就是用一种审视的态度仗着英雄反英雄。在哥谭市里各方势力都有它把持的份额,正义与邪恶的力量相互对峙,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的作用力,而小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表面的平静。小丑抢劫中央银行,闯入黑帮老巢,利用媒体逼迫蝙蝠侠就范,这一切的所作所为都造成了市民的恐慌,于是受到威胁的人们开始将矛盾转向原本守护正义的蝙蝠侠,似乎正义和邪恶从来就没有什么界线,它需要的只是轻轻一推而已。另外有力的说服点,出现在哈维·登特身上,小丑操纵的 事故之后,哈维的内心出现了巨大的逆转,原本哥谭市的光明骑士沦落为双面人,这再次验证了之前的道理。[黑暗骑士]高明的地方就是一再地将这种矛盾性推送到你眼前,然后一次又一次把你固有的价值观打破,之所以说克里斯托弗·诺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超级英雄电影的逻辑,英雄也会有迫不得已和勉为其难的时候,一种反英雄的思路被第一次贯彻到其中。再者这种反向的思考一部分源于小丑对于规则的颠覆,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民众对于整个社会与法制现状的反思。

  当蝙蝠侠用一种暴力的手段在惩制暴力的时候,他的确哥谭市罪恶势力最有效的监管者,可是又有谁来监管这些监管者?蝙蝠侠依靠法律之外的手段来行侠的时候,那他所秉持的正义是否还有公信力,谁来赋予他这种权利。片中有一伙装扮成蝙蝠侠的家伙,也想用暴力的方式惩制罪犯,当真正的蝙蝠侠从天而降的时候,对方质问他说你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一样的是大家都是在法制外治法,不一样的只是布鲁斯·韦恩的装备比我们好一点而已。[黑暗骑士]的开创性在于第一次思考超级英雄的立足点,一反往常对于这些被神话的人物高大全的描写,于是影片对于英雄权利的质疑无处不在。在导演诺兰看来,社会的法制体系是至高无上的,任何高于法制的权利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督力,就会变得非常危险,因为对于这些超级英雄来说,唯一的监督力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准则,但这种内在的自我监督往往是最薄弱,一旦失势后就会造成极度严重的后果,哈维·登特就是这样的例子,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摒弃了自己的道德观和曾经信奉的法制。但是有意思的也是在这里,小丑又一再地想将英雄心理的道德底线打破,因为一旦越界那他们和自己就没什么不同了,影片里小丑不只一次地做出这种尝试,第一次蝙蝠侠追击小丑的路上,小丑面对径直驶来的蝙蝠侠,一动不动此时此刻他迫切希望蝙蝠侠能撞死自己,因为这样一来他就破了自己不杀人的界定,一个打破了道德准则的英雄和罪犯有什么不一样。

  第二次小丑把枪交到哈维·登特手上,让他来判断自己真正仇恨的对象是谁,结果后者不出意外跌落到了犯罪的泥潭。事实上,整部[黑暗骑士]就是在不断的设问与回答中演进,而所有的大眼则凝聚在蝙蝠侠最后逃离时的身影,旁边配合了戈登警长与儿子的对话,“爸爸,蝙蝠侠为什么要逃呀。”“因为我们要抓他。”“可是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啊。”的确,对与错在纷繁的哥覃市里不是那么的清晰,因为每当民众的诉求产生波动时,正义的天平就会想其倚靠。

  《蝙蝠侠》影评(九):(吐槽)动作设计太尴尬

  这部电影严格来说是童年回忆了。首先承认burton在画面设计上有很高的才能,小丑的那种浮夸风在阴暗的城市里倒是一点也不违和。尼克尔森的表演十分出色(要是他能再瘦一点就好了)。但是不得不说蝙蝠侠让我分分钟出戏啊,影片开始蝙蝠侠从两个劫匪身后落下的镜头十分惊艳,但之后的过程尤其是蝙蝠侠的姿势让我十分……尴尬,之后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不知是否因为年代久远,影片的动作设计和动作场面的拍摄总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倒像是小丑是一个正常人,而蝙蝠侠是一个喜欢cosplay的中二大叔。不得不说这一代对于蝙蝠侠形象的刻画让我很不满意。也许站在如今的角度去评价有失公允吧。

  《蝙蝠侠》影评(十):现在看起来只是时代感了

  1989年,电影《蝙蝠侠》,这个应该是首部蝙蝠侠系列电影了,最早我看过的应该是92年,企鹅人和猫女的那部,当然感觉92年的比较经典,但是如果我重新看也许就不同了,毕竟诺兰三部曲的蝙蝠侠,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力作,着眼也是比较沉重的英雄主题,非常出彩。

  回来说说这部,明显比起来,剧情冗长,真的看的有点坐不住的感觉了,特效落后,留下的就是时代感,不过89年的电影看起来也算是比较用心了,不能太过要求,但是确实是比较忠实于漫画原作的感觉,尤其是小丑的表演。

  推荐指数:★★★(6/10分),毕竟不算是经典,总会被时间埋没,不过它的意义是开创了蝙蝠侠系列的先河,值得纪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