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信徒》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信徒》观后感10篇

2018-01-13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信徒》观后感10篇

  《信徒》是一部由Henry Bean执导,瑞恩·高斯林 / 泰莉莎·拉塞尔 / 莎莫·菲尼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徒》观后感(一):高司令成名作,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影片《信徒》,取材于真实事件,是瑞恩·高斯林的成名作。片子中高司令饰演了一个犹太年轻人丹尼。

  他睿智,勤于思辨,有行动力,本来是个好苗子。不过,一次宗教课上对上帝的质疑,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他剃光头,在身上纹纳粹图案。

  行举手礼,加入新纳粹团体,为德裔极端组织效力。

  携带武器,殴打正统犹太人,预谋杀害犹太知名人士

  为了达成消灭犹太人的目的,他甚至安放炸弹袭击犹太寺庙。

  然而,他无法面对父亲,他对犹太圣物心存敬畏。

  他即使成了极端组织的理论贡献者,也无法忘掉自己的犹太朋友

  于是,信仰的碰撞在这个年轻人的沉静之下迸发,最终,他会把自己引向何处?

  故事因信仰而起,但是并没有局限于犹太教一种宗教的探讨,也没有把笔墨放在对新纳粹的批判上。而是巧妙的把两种极端对立的信仰集中在一个年轻人身上。

  他因虔诚而背叛,因坚定困惑,在他不断的动摇迷失中,观众们不禁也被拉进了思考之中:是该遵从冥冥之中的神意,还是迷信那些道貌岸然的教义解读者?是该做个无神论者打醒那些盲从的信众,还是应该寻找一条更稳妥的信仰之路。

  片中的丹尼无意是个聪明人,他从旧约的言辞之中判断出犹太教义的局限性。然而他又不够聪明,从对犹太教乃至犹太民族的否定,全面倒向了纳粹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摇摆和矛盾变成了彻底的虚无,反过来吞噬了丹尼。

  这是他个人悲哀,也是普通大众的苦处。多数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一样盲从各种思想。只是我们更像那个打不还手的犹太孩子一样,习惯了浑浑噩噩,并不深究而已。

  我曾经鼓励自己的外甥穷游西藏,一方面是吃点苦,多点阅历。另一方面去看看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思想状态相信对他这样没成年的孩子,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自己也很喜欢逛庙,不是因为我什么都信,而是喜欢感受一下那种氛围。有归宿,有畏惧,有一些可以仰视的东西。你批评这是一种奴性,但是我觉得那种感觉确实很踏实舒服,因为咱本身就是不牛逼的老百姓啊。

  说了很多故作深沉的东西,也许已经有人看不下去了。没事,咱们可以聊回来,聊聊《老炮儿》。六爷的悲哀在于他信仰的东西在几十年之后崩塌,还被年轻人无情的碾压蔑视。这个垂死的病人的抗争,让角色焕发了惊人的光芒,吸引了很多关注。但是,与丹尼的极端和摇摆相比,我觉得这个角色最让人敬佩的,是坚守。

  既然爱的深沉,那就永远无怨无悔,即使它现在看起来悲情了一点……

  片源比较少,请关注微博@空格荐影,或者微信添加空格个人微信konggejy获取。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标明作者、出处及ID。

  电影推荐公共号-空格荐影

  订阅号搜索: konggejianying

  空格荐影

  《信徒》观后感(二):信徒

  这个世界是一个信仰逐渐倒塌的世界。不同的信仰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价值观的人实际上沟通的余地很小,所以不得不有人带着虚伪面具委屈于较强价值观之下。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也许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吧。

  在西藏后来的日子,yuki总是抱怨藏族人为什么总是无所事事,总是来寺庙里来回转悠,为什么不能干点实际的事儿,比如洗个澡,认认真工作来摆脱生活贫穷。这些抱怨导致我几次恼羞成怒的翻脸,我实在不想告诉她信仰是和快乐或者痛苦成正比的。

  无疑,片中的主角是痛苦的。源于他开始无力进行自我的救赎,甚至连毁灭自己能力都没有。开篇主角暴打的犹太青年人的样貌几乎闪回中主角年少时在神学院的翻版。这个开篇在以后几次反复观看的时候是极具震撼力的,完美的表达了主角对自己内心信仰的坚定却又无能举动而爆发出矛盾与仇恨

  《信徒》观后感(三):请不要用人格刺杀的方式杀死一个热诚者

  我无法说他是否正确,虽然可以笼统的给他一个词“狂热者”,但就这么定义他,其实是犯了很大的错,这背后有太大的矛盾了。

  如果不理解,那么杀死一个男主,还会有另一个冒出来。

  因为定义一个人,就是否定一个人。

  是人格身份的刺杀。是思维上的懒惰。是平庸之恶。

  男主所想表达的,在我看来,是一种正在不断消失的“热诚”。

  这种“热诚”表现在年轻的力量。表现在奋不顾身精神,表现在男性化和感情化。

  与此相对的,整个世界正在不断的走向理性化。

  全球化的商贸,女性消费趋势的挖掘,将世界上一个角落的库存,流通到中国、美国、欧洲、南非,任何一片大陆上。多么好的生意,多么多的共赢,越来越多的人挣钱活了下来,理性有什么不好

  犹太人发明了多少东西威胁世界?

  你可以说,犹太人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把一切陷入了混沌。但你能证明那是混沌吗?起码现在的人相信,相对论、量子物理学和心理学是一种现实,是或可应用于庞大,或应用于微观的现实原理,代表了犹太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理性。

  而这种理性是否真正正确,百年后是否仍被未来的子孙感谢,我真的不知道。

  至少在二战的恐怖集中营里,犹太民族可以睁着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杀,甚至配合的闭上眼睛哭泣,什么都不做。因为如果做了什么,孩子会死,他也会死,两个人都死的情况在概率学上最糟。

  1+1=2,就是这么简单数学。犹太人接受人了,雅利安人没接受。

  男主痛骂的就是这种“不做”。他痛恨女性化,痛恨理性。他宁可两个人一起死,也不肯苟活。他要杀死敌人,他不相信数学,狂热就能掩盖这个数学。

  先进的文明世界,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就是所有人都在变得女性化,所有人都在变得理性,或许除了穆斯林,他们仍旧是男性,仍旧是感情化。

  男主想要的是年轻的力量,热诚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伴随着女性倾向的消费、资本的买入卖出,不断地削减着,到了现在,欧洲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口负增长的国家,青年的力量再也不见。关于这点,可以看看尤瓦尔赫拉利。

  我并不是说大家都应该有纳粹精神,来维持住男性化的部分,我觉得理性是个简直太好了的事,希望大家都能拥有理性。但如果不理解这种所谓的“热诚”精神,那么这个社会里不断挣扎的那些暴力力量恐怕永远都会存在,都会伤及这个社会上理性却无辜的人。

  热诚的青年在反抗,但他们无从反抗。他们以为自己反抗的是犹太的力量,但其实那早已不是犹太的力量和文化

  这个世界不是被流浪的犹太文化所影响,而是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拥有理性的力量,拥有犹太人所拥有的精神,所以这种文化才大面积的全球化,一直发展至今。

  光推到犹太人身上是不道义的,犹太人只是一个引子。是现今世界理性发展的趋势,让许多仍旧保持着饱满感情和热诚精神的人倍感挫折

  热诚换不来饭吃,热诚找不着工作。能找到工作的人是理性的买入卖出,计算利益,给自己在简历上添砖加瓦的“女性化”的人。

  而世界还并没有理性到可以理解这些“热诚”的人的程度,我们只会隔离他们,让他们边缘化,然后不断促使他们犯法,然后自取灭亡。

  然后我们加上一句“小瘪三”,活该。

  但是这又合理吗?我们对了吗?

  他们只是选择了趋势的反面。更何况我们根本清楚是否这种理性的趋势就是绝对正确的。

  现今仍旧有很多学者在反省过度消费是否消灭人的本性,是否在把人从社会上剔除。

  自动化又如何?人工智能化怎么办?我们一步步将人从岗位上踢下来,甚至要拆分家庭。如果我们理性的确定这是个必然,像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一样闭上眼,眼睁睁看孩子死亡,这又正确吗?这符合人性吗?

  我不知道。或许我们反抗只会更深的毁灭我们,或许自动化是更正确的选择,理性是对的……但在有两个可能的正解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

  别让自己停止思考,哪怕最后结果是像这个孩子一样自取灭亡。

  人生来就有年轻的时候,人生来就感性化的权力,如果他选择了这种热诚狂热的男性化生存方式,对我来说就纯属异类,应该死了以保持社会的安稳吗?

  那我们和当初希特勒组建军队杀死犹太人又有什么不一样?

  那时候热诚企图杀死理性,而现在全世界的理性力量准备杀死穆斯林和一些纳粹?这种杀戮几乎不具备意义,现实是:双方都选择不理解对方,双方都选择不把对方当人。

  如果说犹太人跟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带来了不确定,那么这种不确定或许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需要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心理肯定的混沌,我们需要原子弹。原子弹不仅带来了对人类毁灭的可能性,同样带来的也是全世界大面积范围的和平和理性。

  我们也需要不确定来保持柔软,保持理解,我们不确定现在的世界发展趋势是正确的,让这种不确定给热诚和理性都留下一些余地。

  《信徒》观后感(四):信仰的困境

  影片中不断出现幼年的他对于亚伯拉罕献祭这个故事的怀疑并试图以自己的观点来重新定义这个故事,包括他认为这个故事的本质是在于阐释上帝的力量超过人类而不是检验亚伯拉罕对上帝的信仰,Isaac其实已经被他父亲杀死,Isaac并不是Abraham的唯一的儿子等等。他一直认为上帝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并一直在试图寻找和确定这种力量却得不到回应。所以我在影片的前半段一致认为Danny所产生的是对上帝的怀疑,这使我想起了约伯记中的神义论问题,但后来我发现他其实并不是对上帝的怀疑,他对于旧约的宗教文本有绝对的相信,他对于上帝有绝对的信仰,所以这让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被选中的人,而这使得他陷入对犹太人的仇恨之中,他仇恨犹太人的passive和weak以及nothingless without end ,而这种仇恨本质只是对自己的仇恨,从这个程度上而言他的困境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困境。

  而另一方面这种困境的因素也包括 当信仰上升到民族性的时候,个人是无法抽离的,无法抗拒的,这也许只是民族性的感召,更是信仰最强大的力量。

  Danny这个人物悲剧地方就在于,他能够完全清楚理解引发他仇恨的原因,但完全无法阻止他的仇恨毁灭自己,所以他最终的宿命只能是走向自我毁灭而不是自我救赎。

  《信徒》观后感(五):《信徒(The Believer)》:信仰的迷失【第17届圣丹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11/the-believer17.html

  本片获得2001年第17届圣丹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个犹太人反犹的故事。男主角是一个犹太人,少年时因与老师争论宗教问题,一怒之下离开学校。成年后男主角成为一个伪装成白人的反犹极端分子。男主角加入一个纳粹帮派,先是担任帮派打手,在一次任务中身份暴露后,他就在领导者的要求下做宣传工作。同时,男主角还与领导者的女儿发生关系交往中女儿对犹太教产生了兴趣。之后,一个知名的犹太人被杀,这让男主角身份败露,于是他决定进行一次爆炸袭击。炸弹安防好后,男主角发现领导者女儿也在场,就让大家赶紧离去。最后,男主角被炸死了。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不仅因为它有着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主题。先来说电影主题,影片通过一个信仰迷失的年轻人走上极端之路最后自我毁灭的过程,表现了反犹太主义的根源、现实,以及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对普通大众的影响。简单的说,这部电影从理论到实际等多个方面揭示了“犹太人”“反犹太主义”的的概念,让我们这些对于宗教、对于信仰没有感觉的人,感受到世界的另一面。总而言之,本片不仅有社会意义,还具有教育意义,更能引发观众们的思考。

  除了富有深意的主题,电影其他方面也很出色。首先,它有好看的剧情,即男主角身份的大逆转,以及引发出的他如何在白人中隐藏身份,这些都让影片充满了一定悬念,吸引人们看下去。其次,影片节奏紧凑、矛盾冲突强烈,这就不需多说了。第三,电影对白富有深意,发人思考,比如男主角关于犹太人的评论、对犹太教的理解、对众人的演说等等,这些话都很让人信服。甚至让我这个不讨厌犹太人的中国人,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反犹”确实应该。第四,画面剪辑凌厉,没有丝毫迟滞之感,这让电影看起来非常吸引人。确实,看多了艺术片的我,实在欣赏不来那种缓慢且无意义的画面,还是本片这样的叙事风格适合我。总之,通过以上这些优点,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编导思路清晰、剧本完美、拍摄精巧的好莱坞标准制作,看起来非常舒心。当然,这也让我对本片的“独立”性质有些怀疑。

  最后说一下男主角的迷失。男主角是一个聪明人,所以他对犹太人的种种有着疑惑,因此他辍学了。这时,男主角已经迷失了信仰,他不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什么,但是他知道毁灭什么——毁灭掉他怀疑的。就这样,男主角在迷失后成为伪装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反犹太主义者。不过最后,男主角的人性战胜了信仰,救下了人们。因此,男主角所作所为只是一个信仰迷失者的矛盾行为:信仰犹太教,他不信;背弃犹太教,但又舍不得!而且,男主角还有一个善良的心或者是爱心。因为这些种种,男主角最后选择了解脱。既然生不如死,姑且自杀吧,或者死后还能见到上帝,这大概就是男主角临死之前所想的吧。

  额外说一句。片中有一个商人的话很有意味,大概意思是:宗教、民族对于现代社会已经没有意义,只有钱才有意义。这句话让男主角听愣了。呵呵,这句话恰好代表了中国人的思想——钱才是最重要的。

  演员方面几乎是男主角Ryan Gosling一人的独角戏。他在本片的演技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从表情到动作、从眼神到语言,都让人认为他就是男主角——一个矛盾的犹太人。看完他的表演,自然要与《美国X档案》中的Edward Norton相比较,因为他们扮演的角色相似。在我来看,还是Edward Norton略胜一筹,因为在片中Edward Norton更暴虐,更凶残,这也显得他演技更真实。此外,片中的女演员Summer Phoenix有露点演出,让人有意外之喜,只可惜她的面孔太大众化了。其他人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比较完美的电影,剧情好看、主题深刻、表演真实、节奏紧凑,而且还有露点画面,这样的电影怎么能不获奖?而且它比欧洲三大奖的获奖影片都好看,真不知道欧洲的评委们想什么呢!

  ummerphoenix020

  截图:

  The.Believer.20[00_35_35][20121107-172712-4]The.Believer.20[00_35_27][20121107-172640-1]The.Believer.20[00_35_26][20121107-172630-0]

  序列:0953

  The.Believer.2001.DVDRip.Xvid-Nile

  2012-11-07

  《信徒》观后感(六):信仰為藥,人性为引

  信仰是什麼?作為一個在以無神論唯物主義為精神準則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很難全然體悟信仰所包涵的意義和它所賦予信徒的精神力量。當然,我這裏說的信仰不是大家常見的初一十五的各大廟宇升騰的香火繚繞,也不是那些有著特殊意義的名山大川間絡繹不絕的朝拜祈福,我理解的所謂信仰並不是指望著從中有所“得”,而是不論窘迫或是得意始終虔誠感念的神聖不可褻瀆的精神圖騰。信仰不可以物質價值衡量,信仰制約人的惡念、督促信徒向善,信仰甚至是人透過靈魂審視自身的最好媒介。

  既然信仰的力量如此之強大,為什麼歷史上的諸多慘絕人寰的戰爭皆因信仰爭端而起?這在本片中得到很好的討論,Danny自始至終都是最虔誠的信徒,他所懷疑的不是上帝,而是周遭亦步亦趨口誦讚歌卻懦弱麻木不敢反擊的族人。他深愛這個無家可歸的種族,因此更憎恨包括他自己在內的無所作為和無能為力;他比誰都在乎信仰的神聖不可侵犯;可又憎恨信仰的枷鎖捆綁住了信徒靈魂中本應激進和積極的一面。如此的矛盾讓Danny愈思考愈痛苦,他想的是如果苦難可以打醒他的民族,那麼就由他來施以棍棒!

  這部電影之所以值得推薦,是因為它敘述不僅僅是表面猶太文化和納粹文化,而是包括全世界現代文明的信仰座標。一端是以納粹和新納粹主義為代表的激進派,他們掌握话语权,借信仰為袍,冠衛道為名,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為達成自身目標掃清道路;另一端則是虔誠信徒組成的各個團體,他們對信仰的神祗和偶像深信不疑、唯命是從,他們中的一些可能成為利益集團的棋子,如同傀儡,無往不從,而另一些則是消極的躲避在神像之後等待神的救贖,自欺欺人的逃避嚴酷的現實。而座標的中間就是如同電影中的商人——不在乎種族或宗教,利益才是重點——冷漠的利己主義者,這是人類中的大多數。由此可見,信仰為藥,人性為引,藥可救人,更可殺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幾乎獨挑大樑的高司令童鞋,將Danny的彷徨、掙扎和無望表現得無可挑剔。那種愛之深責之切的濃烈情感非常有感染力!

  上帝用巴別塔使得人類語言不通,阻礙交流;其實人類用信仰就可以驅使信徒自相殘殺,冤冤相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信徒》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