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西游》观后感10篇

2022-05-14 12:1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游》观后感10篇

  《西游》是一部由蔡明亮执导,李康生 / 德尼·拉旺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观后感(一):与你无关

  写几点深刻印象:一,期间有一幕场景观察了几秒顿时发现是反拍,镜中的窥探,像在反寓眼界的虚幻,处理尤其新颖别致。二,倒置的另一个世界,颠覆日常秩序。这样的镜头设置,或者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诠释一个陌生的世界。三,场景构图与景深独大精致,光线厚度质感强。

  这部电影是之前《行者》的续篇,连续性固定机位贯穿整个篇幅。像蔡明亮的风格一向比较的欧式,如同他自己所说受西方影响很大。但欣喜华人世界应该有这类艺术形式的呈现空间,完全凭感官与艺术性的标准制作电影。或如戈达尔,即使后期的某些电影让人感觉枯燥、费解又自恋,至少在对艺术形式的挖掘与创作上面,任何影迷都应该笃定这些尝试。

  关于电影的文本意义,尾声处写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摘自金刚经,大意是说:一切由因缘和合(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又似露水闪电一般稍纵即逝。这种佛教领域的价值箴言,诉说着现实世界的缘起缘灭,(人的最终是怎样走来怎样回去。当一个人赤裸裸地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一瞬间也将赤裸裸地离开)。

  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一则普遍性的入世与出世的磨合过程,没有那些翻越爱情,亲情,金钱,婚姻等重重的考验与蜕变,更看不到各种执念与坦然的顿悟,反而运用简便的对比直观呈现。一面是构成社会的人流,二则是僧侣这样的个体,通过两者所形成的反差中观众可以发现,现代社会里的人与人之间永远在相互作用,忙忙碌碌。反观僧侣,社会熙熙攘攘固然是种常态,独我沉浸于不争的世界,已然从世俗的种种中超然而出,不为所动。

  试想,当繁复的功利性与社会性意识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性 ,这种必要性予人煎熬与困苦,不过是人给自己设置的现实牢笼。佛教里面,一切自然规律之内的因缘和合都是空幻的,瞬间的,最终都将回复到原点。就像影片中的主角,不为世俗所动,没有任何的情绪负重,无视小巷市井的喧嚣,自有一方清净自性的土地。

  《西游》观后感(二):是我们太快,还是蔡导太慢?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filmpublic

  欢迎来撩~~

  ———————————————————————————————————————————

  不晓得为什么,酷爱两辆火车会车的刹那,好像那一阵轰鸣过后,所有人都会带上“劫后余生“的好运气。就像《奇迹》里的那群小朋友,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跑到熊本县去看新干线交汇的瞬间,不管奇迹有没有发生,总会留下些什么吧。

  虽然和一座活火山生活在一起,真是“荒谬透了“,但至少今天,“终于没有火山灰了呐!”

  和李康生的“邂逅”,就是这种感觉。撞上,却似未撞,所有的“真实”,在那一刻都变得抽象。

  当时阳台上的露天屏幕正在播映蔡明亮的《无无眠》:安藤政信的美好肉体,小康的走一步想一步,新宿的热温泉,列车的静默驶过,距离2017新年只剩下几个钟头…这些单看很碎片的时空,一旦合体,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扭头,裹在围巾里的小康就站在我们旁边,很认真地看着屏幕上的短片。我的天,我们都快窒息了,由于这里没有灯,唯一的光源就是距离人群大概几十米的大屏幕,所以完全没有人认出他。他就那样站在台阶上,旁边一个人都没有。

  我的意思是,当一个一直活在数字媒体里的人突然间跳出电影的“乌托邦”,出现在现实环境里,无比安静,无比生活化,那种感觉,真的太震撼了。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敢上去跟他讲话,就算代价是当一辈子的俗辣,逊咖,我也甘愿当;或者跟他拥抱,我就会科科当掉,毕不了业,我也甘愿承受;或者对着他傻笑,一句话都不要说好了,然后我隔天,大后天,大大后天,永远,都会看不到阳光,一直活在冬天只有2度的城市,都不再重要了。

  我可以什么都不要有。对啊,也不晓得哪里来的勇气,敢让我下这种白痴的咒语。

  反正结果就是我们上去了,拿了一张破到不行的纸要让他签名,本来一堆话要跟他说,那个时候却只是口齿不清地说了一句普通死的话:那个,小康,呃…我超喜欢你的电影。”小康还在黑暗中“艰苦”地签名,我觉得他根本没有care到我在跟他说话:“不可以拿一张好一点的纸吗,这个很难签,”

  他哪里会知道,“签名”这档事原来根本不在计划之内,谁会预知我们竟可博得如此好彩头,成为此时此刻唯一碰见他的人啊!并且如果只是上去跟他讲话,又好像很干很奇怪,所以才仓促想出这个签名的idea,连那张纸都是找半天才找到的,起身的时候,把几分钟前刚买的1614整个打翻,差点撞到他身上。这一连串的误打误撞之后,才修成了正果。

  如果小康和电影里的他有差距,不像,我大概是要失望的吧。可他真的跟在电影里一样实在,这样讲好了:如果《郊游》换个人去吃那颗高丽菜,你可能都会觉得很假,是在演戏,可是看到小康,你会有种很心安的感觉,在心里默默的想:“嗯,让我们一起看小康解决高丽菜的过程吧'。”

  他讲话“慢到炸”,就像蔡明亮那些唱不腻的老歌,不存在的中华商场,要被拆掉的真善美剧院,从小吃到大的谢谢鱿鱼羹,这些东西都被时间拉得很长,可能最后都只剩下一个影子,在记忆里流淌。

  如果生活里没有一些很缓慢的事物,该是多么无助啊!

  譬如李康生,蔡明亮超过二十年的友谊。

  那个时候蔡明亮要为自己的单元剧找一位男主角,带着制片开车在台北市兜兜转转,突然一个坐在机车上,安静抽烟的人进入他的视线,也开始了一段“孽缘”(蔡导幽默了啦)后来他才了解到,小康那个时候其实是在赌场外面帮里面的人把风。

  两个不相干的人能够交汇,真的都是缘分。从第一部长片《青少年哪吒》到《无无眠》,从坏小孩演到行脚僧,好像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未变。

  二十几年过去,华语电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台湾新浪潮由盛转衰,到消失;香港武侠片没落;张曼玉,张国荣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转身;连金马奖都过了之年。

  电影变得越来越花哨,也越来越快。从诞生到现在,它好像有了返老回童的趋势,年轻如婴儿,充满了可能。

  有很多人做出改变,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大部分人也都是这样过来的。

  :那天我们就这样在美术馆一遍一遍看《西游》,看完了去睡,睡醒了又接着看,真tm 超现实。

  《西游》观后感(三):如梦幻泡影

  年逾古稀的男人躺在床上,给他的脸部以特写镜头。深深的纹路在他的脸上纵横交错,毛孔粗大,毫发毕现。及至他的眼睛,时而幽缓地眨一下。毫无疑问他是一个饱经沧桑的男人。我无法确定他在回忆还是思考。镜头一直没有切换到下一个。男人脖子上的经络在汩汩跳动。冗长沉重的鼻息。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直至八分钟。很多人到这个时候或许已经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把目光继续锁定在这张索然无味的脸上。

  所以它不是拍给大众的,导演或许也不在乎有多人可以接受他。我确定是因缘使我得以和它相认。

  披着绛红色长袍的僧侣出现的时候,我意识到前面那个沧桑的男人进入了禅定状态,他在冥想。或许我可以这样来解读,僧侣就是他自己的化身。茫无边际的冥想。如同遨游在太空。没有什么可以影响和干涉他,不论是在喧嚣的广场还是在澎湃的海潮声中。

  僧侣一直在缓慢地行走。

  过街地下通道,人群来来往往。耳朵里塞着耳塞的男孩,手里拎着购物袋的女孩,急步行走的上班族,做着鬼脸尖叫的孩童,各式各样的人和他擦肩而过。有的人怀着不解和好奇驻足打量。而他始终低着头在缓慢游走。所有的人对他来说都是匆匆过客。午后的阳光打在僧侣的身上,绛红的袍子在光线中如一朵红色莲花绽开,整条过街地下通道被他僧袍上反射出的神圣的光映红。尘埃在尘世的光线里起落。只有此刻的阳光和他息息相关,只有此刻阳光打在他身上,投在地上的他的影子和他息息相关。

  他出现在所有“正常”人的生活里。表面看来他和他们同在,但是他和他们各不相干。或许他们以为他是一个怪物。滚滚红尘更突显出他内心的寂静。而他的寂静又衬托出这个世界是如此纷乱嘈杂。有的人开始模仿他。有模有样,亦步亦趋。直到他悄悄消失在镜头里的时候,模仿他的人依旧没有停下来。那也和他无关,他把模仿他的人远远甩在后面。

  一个人有信仰的时候,他的精神就有了寄托。尘世的喧嚣再也无损于他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影片的最后是一个镜面倒影,广场里有人拿着吹泡泡工具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硕大美丽的泡泡。有的一秒钟就爆炸了。有的却在空气中飘了很远,不过最后的结果依然是爆炸。僧侣出现在角落里。斑斓的泡泡和他擦肩而过。毫无预兆,画面随舒缓的音乐戛然而止。没有任何准备的无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禅谒打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控制不住一直在流泪。我不能比任何时候更能体会弘一的悲欣交集。

  《西游》观后感(四):踯躅

  《西游》全片共52分钟,只有14个分镜,最长的时间为14分钟,展示了一个吟游僧侣看与被看的过程,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孤和独的含义。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毋宁说是一场行为艺术表演。

  十四个镜头分别是:冥想、袈裟、暗洞、望天、前行、听海、独立、踯躅、?、等待、哀愁、广场、隔绝、倒置。其中最长的是第十个镜头,在地道里缓缓步行,众人议论纷纷,僧侣依旧缓缓下行。最有意思的是第十三个镜头,差不多也有11分钟,在街巷中依旧缓缓独行,但这个时候已经有人开始模仿起来,在热闹时分心中无比沉静。个人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镜头,在广场中用倒置的镜头,仿佛一幅油画,俯瞰众生,有人弹琴,有人吹泡泡、有人拍照,有人说笑,也有人沉默,也有人像僧侣一样,遗世而独立。

  《西游》观后感(五):我来给大家说一个国画大师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画大师,一天家里来了两个客人,碰巧他出门不在。

  他老婆就招呼客人在书房稍坐。

  两客人发现书桌上有一副画,画上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似风花雪月却又极尽朦胧之美。

  于是一位客人说道:好画!这一副德克萨斯原野颇有意境,必须用心灵才能体会阿!

  另一名客人说道:不对,好画是好画,但是这明明画的是滔滔之黄河,宏伟雄壮!当然,我同意,不用心灵去感受是理解不了的!

  两人一边争论一边欣赏,不知不觉大师回来了。

  两人一见大师,赶紧拱手相迎。并请教大师,这幅画究竟是何意境?

  大师微微一笑,并不言语,两人也相视一笑,大师就是大师,一副神作,岂是仅凭寥寥几句就能说破的?

  于是两人起身告辞,回家慢慢回味去了。

  送完客,大师将老婆叫到书房,劈头盖脸一阵痛骂:死婆娘!你又让你老家亲戚那几个熊孩子进我书房了吧!老子的墨水都被打翻了!下次再让他们进来,老子打断你的腿!

  -----------------------------------

  几个月后,两位客人再次登门,请求将上次看到的画拿去参展,果然好评如潮!各路收藏家频频出手,转眼即是天价。

  面对如此高价,大师仍然只是微微一笑。

  回到家,关好门,大师将老婆再次叫入书房:那几个老家的亲戚现在还好嘛?什么时候再来我们家?

  《西游》观后感(六):《西游》拉片分析

  镜头2的画面、打光极有特色:首先是三原色——古堡的斑驳黑灰色、中左 僧袍的强烈红色、僧人手脚脸的暗黄肤色;其次是,古堡的左、中、右三块斑驳墙面,分别被光打亮,在大团黑暗中呈显这个空间的细节(其中,左侧上行出口是被外面自然光打亮,中、右皆为人工打光)。

  蔡导曾说:在无对白、无情节(甚至无动作)的画面中,如何能仍然言之有物、有所表达? 当然要借鉴古代的静物画、肖像画、风景画艺术,在色彩、构图、打光方面痛下功夫,使得画面本身就已具备可长久观看的独特美感以及可细致捉摸的精神内涵(对场景的精心选择、对画面-节奏等细节的精简提炼,都能帮助到作者的表达,使得“对白、情节、动作这些传统的表达渠道”完全不必要了)。与此同时,通过对声响、节奏的精简处理,蔡导的作品仍然是时间的艺术、动态的声画艺术,而非对静态视觉艺术的录像化。

  《西游》观后感(七):一念一息,一止一行,都是修行。

  躺着睡觉也能拿片酬?直播就是这样。

  观众要像外星人、生理学家那样,观看人类脸部肌肉的运动。

  看久了,你也想跟着他歪头。

  长久不眨眼,也是考验演技。

  眼睛如深黑的葡萄水。

  方形海水。

  袈裟慢行者。

  装逼界的高手。

  问君西游何时还。

  让人忍不住想看弹幕。

  佛祖在沉睡,你要去取经。导演给你的路没那么长,你只能慢慢走。

  他不过想体验下乌龟的速度。

  亚木僵患者都没他演得这么好。

  一念一息,一止一行,都是修行。

  如同孩子蹒跚学步,我们要对他有耐心。

  有人敢这样导,也要有人肯这样演才行。

  严重怀疑他有没有穿内裤。

  走入镜子,失意的流浪者。

  当你关注于他的脚,成了恋足癖的时候,你就只能第二遍看周围人里的帅哥或美女了。

  换在国内,肯定有人骚扰,无法拍这么长时间。

  那只脚迟迟不出画面,让人想踢一脚。

  已经有了效仿者,通过他可知道大师的步数。

  从无味中寻找有味。

  倒“叙”法。

  这种片子,你半年看一次,都不觉得烦,因为似乎还有很多内容你没到、没看透。

  印证了佛祖的那句话:行人忙着过自己的生活,甚少有人静下来思考。

  42:18,短裤男为何提着一个裤角?

  倒镜头,人们优雅地走着,爵士乐。行走的两腿蜘蛛,吸盘。

  天堂泡沫。

  让人只能站起来倒头而看。

  车辆在水的泡影波纹中浮行。

  三星半

  《西游》观后感(八):《西游》:神圣行走 禅意无声

  这一次蔡明亮又在拍什么?没有人知道,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西游》不到一个小时,影片中,蔡明亮既没有打算好好讲一个故事,也没有对他的镜头语言实施新一轮实验,连他钟爱的李康生都只成了昏暗房间中匆匆一瞥的模糊身影。法国著名男星德尼·拉旺为这部片子所提供的,也只是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和一副瘦小佝偻的身躯。

  然而,在柏林的媒体首映现场,满屋子的观众竟然很少有提前离场的,其中很多人更是等到字幕放完都没有起身的意思。电影结束,放映厅里没有平日里悉悉索索的交头接耳声,一阵沉默持续了好久,然后才响起了掌声。这些“不正常”的反应说明,《西游》是一部特别的电影。

  影片静默沉闷的开场令人心生窦疑,这是一个长达五分钟的特写,德尼·拉旺横卧的脸颊仿佛凝固住一般。他几乎没有任何表情,除了偶尔的眨眼和颈部动脉无声的跳动。蔡明亮很大胆,大胆到敢于在开场的时刻就玩留白的游戏,用约翰·凯奇式的沉默挑战着观看者的极限。

  在之后的四十分钟内,蔡明亮只用了十个左右的场景,而所有的场景都采用了固定镜头的拍摄方式。一位身穿红袍的僧侣缓步行走,他的动作是如此迟滞,以至于我们几乎不能洞察他的移动。《西游》令人惊异地把僧人极具东方神圣感的行走挪到了阳光普照的法国马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电影会取这样一个名字。身处西方的僧人,和古典文学无关,向西的位移,是探索禅意内涵的有趣实验。身处车水马龙之中的僧侣,旁若无人地在街道上。他的周围是有轨电车、金发行人、法语路牌和旋转木马。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异想世界,而周遭不曾中断的日常生活、过客们生动的表情又带给观者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感。流动的人群供我们观察,岿然的僧侣供我们冥想。

  蔡明亮恰到好处地控制着每个场景的时间,大胆而又谨慎地在日常街景中选择拍摄地点,不论是通往地下的人行通道还是马赛老港旁著名的天花板镜面,都极具宗教神秘的气氛。

  电影结束后的随机聊天中,几位欧洲影评人都表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这是一部留给观众自己阐释的电影,它不提供答案,每个人都要经历思想的思想的漫长游历,才能取到所谓的“真经”吧。

  2014柏林电影节新浪专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西游》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