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国家的诞生》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个国家的诞生》的观后感10篇

2018-01-14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国家的诞生》的观后感10篇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一部由内特·派克执导,内特·派克 / 艾米·汉莫 / 佩内洛普·安·米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一):一个国家的诞生

  想说《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精彩好看不闷实在不易,3个小时的黑白默片,仅凭文字提示,稍一留神就会和情节脱链,一个小时看下来早已是睡意连连。它的历史意义远超于它的观赏性。电影中唯一让我觉得提神的便是由于无声的限制,演员夸张而滑稽的肢体动作表情、在战场上犹如在舞场上一般蹦蹦跳跳、打斗场面穿帮百出、演员瞪大眼睛时不知其是在哭还是笑。 不过这仅仅是站在今天的视角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电影在上个世纪初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被称为“电影之父”的格里菲斯的得意之作,超越了“短电影”的传统,是美国电影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电影中的技术使用,例如“平行蒙太奇”、“闪回”、包括用来营造情节气氛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是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一直被人们模仿和称道。另外,影片中全部使用实景拍摄,尤其是战争场面,虽然粗劣但也还算宏大。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二):神的旨意,不还是用神的旨意指挥人

  被奴役的神授意的黑人领袖,通过圣经布道,在帮奴隶主安抚奴隶们任劳任怨工作,终于在自己女人被睡,自己下一代继续被奴役压迫中揭竿而起,最终惨遭吊死且剖尸,但是失败的起义却不会阻拦历史发展的车轮。是的,有那么多勇敢的心的相似桥段,所以有那么多浓浓的英雄主义情结泛滥。识别一件事物真实性,就是看他是否能站出自己阶级立场上,不只片面强调自己的正确性。白人奴役黑人不假,也没见黑人起义是只杀地主,妇女儿童也没放过。其实任何人,都跳脱不出自己的经历认识世界,所以你所能代表的,不过就是和你经历相似的那群人的利益,代表全人类,就算了吧。领导人民,必须需要方法论,这时候,活学活用就是必不可少的,圣经是可是作为统治阶层的稳定器,那么真正掌握的人,同样可以灵活展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可能是身处太平盛世,温饱思淫欲的我们,每每看到其他人民受苦,聚众集会煽风点火搞事情,就觉得舒畅痛快;看到对打肉搏,就觉得过瘾;看到为主义献身,就觉得不枉此生,尤其喜欢赴死前敌对势力的各种咒骂鞭打。你会发现,最具力量的,永远不是支持,而是阻拦,因为有阻拦,才会有冲突,才想去挣破。

  其实,通过神的旨意领导人,还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包括:和神对接,接受旨意,训练旨意,灵活应用主义包括:在现实环境中,发掘自己的阶级,发掘自己阶级所处地位,发现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若领袖死了,那作用就止步在激化矛盾处了,当然也叫舍生取义)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三):站在耶稣的身边让白人罚站

  作为一个黄种人欣赏黑人地为题材的电影还是相对来说比较舒服的,因为影片中的矛盾双方是黑人和白人,我们是旁观者,不属于其中。不过在观看本片的时候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怀着忐忑的心,稍带着对白人或黑人观众的感受的担忧。

  现代人早就没有了对种族的那般极端的仇恨,仅仅因为肤色而像对待异类一样虐待对方。所以对却是真实存在过的虐待黑人奴隶的残暴行为和罪恶心态对现代人来说有更强的刺激性。因为现代人已经不再把肤色不同的人当做其他物种,而是同类。换句话说,虐待同类的画面残忍程度,哪怕是只展现一半,也够引起任何观众,包括白人观众咬牙切齿的了。我们同样对《米尔克》还有《平常的心》等片里描写的人类曾经对同性恋者的无理歧视,暴打、虐待,甚至杀害的情节有类似的痛恨感。

  当我看到一多半的时候,也就是影片里培养内特对白人的仇恨,一幕幕虐待黑人的情节层层相加的时候,我开始担心影片是否会过分燃起黑人对那段历史的过分投入感,进而把简单的观影情绪转变成了种族仇恨。因为不可否认,那段黑暗的历史已经存在了,而它所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还有因此而带来的教育不均、文化发展不均等等,都已经存在了,黑人和白人虽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那段历史给接下来的数代人心里带来的由伤疤转化而成的刻板印象已经不能抹灭了。黑人和白人的关系的那种微妙的敏感还是有的,平时他们之间可能会把这类关系当作玩笑调侃,两类人在社交当中的相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问题,但差别还是有的,问题还是有的。这么说吧,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法律上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少数民族会有一定的优待,但有些玩笑可以跟同民族的人开,对少数民族说话要注意,恐怕会伤到少数民族,或者产生误会,或者产生冒犯。这种小心和误会的产生,恰恰就是民族或种族之间曾经有过的矛盾或问题导致的。

  所以回过头来看到本片的虐待黑人的情节设计和表达,肯定是有唤起愤怒目的了,而且是黑人对白人的愤怒。这么说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肤色不同,而这不平等地位的原因就是肤色,虐待的原因也是肤色,仇恨的原因还是肤色。冤有头债有主,人们在仇恨的时候总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非常好认,就是白人。所以不同于对同性恋或女性的歧视,对黑人的歧视题材所引发的仇恨效应更快、更强。同性恋和女性并没有肤色那样显著的区分,各个人种都有同性恋者,都有女性,故重在观看这两类影片的时候,都能自豪选择站在文明的一边,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大家都是反对歧视的文明好兄弟;而黑人题材就不同,一个白人就算他再怎么反对虐待,反对歧视,也没法和影片所表达的正义一方站成一队,就因为肤色,所以他们在观看这类电影时,心理上总是略微有一种被鄙视的感觉

  痛苦和愤怒的培养,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释放愤怒的时刻就应该到来了。影片如此积蓄愤怒的力量,目的也一定是为了关键时刻的爆发,既然培养了明显的正方和反方,就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双方的立场,否则的话,影片是不会以这种方式描写黑人的那段历史的。这次,影片中的主人公牧师奈特是以上帝的名义展示主的同在,用一场轰轰烈烈的抗争来表达上帝儿女的存在。《血战钢锯岭》中的多斯,上帝唯独让他对武器、杀戮格外的注意,对上帝不喜悦杀人,流人血的教训特别深刻,这是上帝对他的拣选,让他走的路。在本片中,其他的努力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命运,看惯了同胞被虐待,被杀害,几代成千上万的人一同经历着这段黑历史,却没有一个像奈特这样的人的出现。奈特也一定是被上帝赋予了特殊的洞察力,上帝给了他一条特殊的道路,所以在别人眼里看似平常的事情,在奈特眼里却久久不能忘记,白人小女孩像牵着狗一样牵着黑人女孩,奴隶主轻松地敲掉奴隶的牙齿并往嘴里灌食物,用圣经上的话语告诫受苦受难的同胞们顺从残暴的奴隶主,每一件事都深深的扎根在奈特的心理,这些心里的痛就在奈特的心理积蓄着力量,并没有被丢弃,直到下定决心反抗。

  近几年来,黑人地位题材电影在唤起反抗情绪方面增强了许多,而且最终都是以泄愤的结局,痛快地告终,比如2011年的《相助》,2012年的《被解救的姜戈》,2013年的《为奴十二年》,以及2016年的《隐藏人物》,这些关于不同时代黑人卑微地位的电影,都是前期渲染黑人遭到的歧视和虐待,培养愤怒情绪,最后复仇泄愤。而电影《姜戈》更是如同《无耻混蛋》般的泄洪时的泄愤,姜戈和他的同伴就如同超人一般降落在受苦难的黑人身前,虐杀着狼哭鬼嚎的丑恶的白人,发泄程度尽在不言中。每当看到影片中那些无理虐待黑人或同性恋者的丑恶嘴脸,都想象着一个超大的力量替他们行道,狠狠的惩罚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让正义得到伸张,这在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和《无耻混蛋》里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黑人电影当中虽然唤起了黑人的愤怒和激昂的情绪,但黑人们的成功却仰仗于关键的“白人天使”,在《相助》里是艾玛·斯通饰演的作家,在《被解救的姜戈》里是赏金猎人舒尔茨,在《为奴十二年》里有善良的农场主福特先生、木匠巴斯和萨拉托加的店主,以及主持公道的州长,在《隐藏人物》里,凯文·科斯特纳扮演的哈里森看重才华而非肤色,为凯瑟琳创造了很多机会和展示的平台。正是因为这些“白人天使”的相助,黑人主角们才能够施展大快人心的复仇,才能够理直气壮羞辱那些白人的高傲自大,也许观众们最终只会记得成功的复仇,只会留下对黑人胜利的歌颂,没人会记得这些“白人天使”,但这些对黑人胜利至关重要角色被设计成白人,还是能够把白人的光辉形象留在观众的潜意识里。请注意,不要因此就说这是什么白人的阴谋诡计,这就是符合观众审美取向的设定,没有别的意思。在一种意识形态盛行的环境里要唱反调,必须要有一个属于统治阶级的反叛分子从内部提供帮助,才能成功,哪个革命不是这样呢,哪个革命不是从内部瓦解统治权威的呢?所以在黑人地位卑微的时代,黑人若想有表达的平台,就必须要有白人为他们提供,这是很正常的呀。

  而《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白人天使这方面的使用,则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就是基本没有使用“白人天使”,或者说起义的过程中没有白人的支持和参与,完全靠是黑人自己的力量。但本片还是有“白人天使”的,而且她也起了作用,就是教会奈特读圣经的白人女士特纳。他因此逐渐成为黑人传教士,这对他后来以上帝的名义发动起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本片将“白人天使”的作用压缩到如此地步,也说明观众的审美取向有所变化

  可以忽略的是起义失败之后,奈特英勇就义那部分,就是单纯的关联了耶稣受难的情节,虽然对基督徒来说不可能把奈特比喻成耶稣,但明显有借耶稣之名歌颂这次起义的意味,因为到了影片最后,奈特的精神影响到了下一代,也正是这种影响,在黑人群体中星星点火,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改变了也创立了一个国家。

  影片总体来说没有脱离黑人地位影片一贯的渲染愤怒而后泄愤的组织方式,但是在唤起黑人愤怒方面做得更强烈一些,这会让白人观众感觉不舒服,特别是最后那段借耶稣受难的比喻,更是以牢牢站在耶稣的身边的方式,告状似的让白人小朋友无地自容地在一边罚了站。但好在最后一个镜头比喻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让白人和黑人在感觉上大团结了,由对立的双方都变成了美国人,有了共同的属性。如果单从讲述这段真实历史故事角度来看,本片做得相当成功了,无可厚非,非常好的片子,那么,别的就不用多说了,再说别的就不应该是影视的事儿了,那就是什么社会学上的事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四):你作文满分,可是你上周偷了同学10块零花钱,所以你这回作文只得一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扛起大炮轰烂片(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132982/ 假如说,这个人是个杀人魔王,那你应该把这些话写到他的墓志铭或是宣判词里,你电影都没看,看了新闻报道,跑来电影里给电影打一星,而且还扛着道德的大旗,可以呼吁公众不看这部电影因为导演是个强奸犯,还间接杀死了一个少女,可是你凭什么扛着道德的大旗来评价自己完全没有看过的电影,就好像你这回作文是满分,我站起来说,老师,你不应该给他打高分,因为上周他偷了同桌十块钱!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五):即使不谈私德,这部电影也远不够

  导演和编剧是强奸犯疑犯所以被IMDB和豆瓣齐刷一星的片。

  撇开创作者私德不说,片子本身很多也不够好。

  本来立题是真的很别致:对生而为人几个要素的顺位排列,是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开始。宗教一直被统治阶层当作奴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天国、极乐还是转世,虚无缥缈的偿慰究其根本是消解愤怒和反抗。

  前半部分牧师奈特是作为一个工具的工具,被使用的。这个过程中他所遭遇的最为骇人,而他内心的波动仅是饱含热泪,如何来说“爱得深沉”?

  善恶的相对性本来也值得玩味。相信黑人男孩“被神赐福”却依然只让他看《圣经》,并坦言“你对农场更有用”。还有一直以来相对于其他奴隶主的“善待”,甚至为其家人提供庇护。

  结果最后,你不砍恶人,却从软柿子捏起。你说他们killing people because they're black的时候自己做的不也是不加判断,because they're white么?

  这种复杂性没处理好,只让人觉得一股四处泄愤、不带脑子的气。更奇怪的是一些没头没尾没转折没接续的“神显”镜头。

  说信仰,却让人感觉“mean to be正义”的一方无甚信仰,拥有的仅仅是演讲技能而已。

  这种技能用于煽动简直太可怕。他压制住了“正义一方”其他人的心志,既不判断可行性,也不判断尺度和边际。文艺创作,情绪无法共感的,发现理智也无法认同。可不反作用了么。

  倒回来说。配乐很强大,几处画面冲击性很强。锤子敲牙真的会成为我心理阴影的。

  放在《勇敢的心》之后看,只觉得前者或许是个坎,自那之后,“自由”被诠释得太随便了些。马上还要去看同样背景的《乱世佳人》,奴隶主立场对比起来就更迷了。(没同时上《为奴十二载》算它运气好吧。)

  作为处女作有他被圣丹斯褒奖的道理吧。但远远不够。远远不够啊。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六):黑人版的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说太野蛮血腥,公然宣扬暴力反抗,格杀勿论的种族复仇,这不是主流的价值观。但是毕竟片子太精彩了,血亲复仇也非常大快人心,也就没有特别批评的声音。

  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是如此。基督教教人忍耐服从,宽容,但是黑人牧师的善良之心就这样一点点被侵蚀,他发现的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暴力复仇。就像中国的农民,他也不懂什么谈判,协议,反对皇帝只有一条路,起义。当时的美国南方也是如此,你没法和南方贵族去谈什么改善奴隶待遇,提高奴隶生活水平,唯一的讲道理的方式,就是暴力起义。

  当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暴力毕竟不是好的,得有个好的名头。这也是赛德克巴莱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同的地方,前者是为了回归野蛮的生活,而后者是为了人的尊严。导演(虽然有丑闻,但毕竟没有被判刑,所以舆论不应该如此罔顾法纪!)非常精彩地展现了黑奴牧师的内心转变,他经历的苦难和悲伤,而里面的白人也都漫画式的描写,有好的主人,但最终无法抵抗白人社会的压力,而让自己的黑奴受苦受难。

  黑人是美国社会的肉中刺。谈这个话题是没有问题的,年年都有几部电影讲黑奴的苦难史,为奴十二载,撞车,某某事件,等等,黑人白人之间的罅隙真的无法弥合。但是这个电影并不只是黑人的电影,每一个渴望自由,追求尊严的人都会有所感动。

  这才是美国电影的伟大之处,普世的自由价值和人性尊严,电影做到了,就够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七):让我们高唱《国歌》

  《一个国家的诞生》

  正如谭嗣同所言,革命必须以鲜血来唤醒。我一开始还以为所谓的特纳,就是马丁•路德•金,或者其他的黑人宗教领袖。没想到这本来就是一个革命最初的悲惨的牺牲事件。电影讲述了1831年由奈特•特纳领导的著名奴隶暴动故事,这也是引发美国内战爆发的最重要导火索。

  放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启发的。这样的电影,容易使我们想起我们的《国歌》。

  首先,如果不想被奴役,一开始就必须保护自己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谁是统治者。一旦沦为奴隶,牺牲的就不只是一代人。看着片中那些奴隶所受到的毒打,虐待,侮辱,我们绝对不想起经历那样的人生,当然也更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去经历。

  其次,被努力,只能是团结起来才有希望。正如片中,那个黑人小男孩,本来不应该去跟白人通风报信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了呢?一个小孩子,看到黑人们在半夜里把主子拉出来砍头,就跑去报信,导致特纳的革命,很快就被枪炮扑灭。尽管他应该看到白人如何奴役黑人,但是可能他也像特纳一样,曾经受到白人的一些恩典,这似乎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这就是问题,革命向来就怕内奸,内讧;所以压迫者总是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因为只要有一个人会打小报告,就行了。联系到刚看的《法老与众神》,摩西密会犹太人长老,结果就有两个犹太人去跟埃及总督告密,而获得的奖赏不过就是“不杀他们”。再想想之前《被解救的姜戈》里小李子的黑人管家。

  我一开始想到的,还是缺乏智慧,因为特纳只接受了宗教教育,没有读更多的书,尤其是革命运动所需要的历史书和军事书。因为我还猜测后面特纳是利用“布道”,暗暗联合各个庄园的黑人奴隶,然后统一时间起义的。

  最后,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没有人想以血还血,毕竟这是违背人性的。但是,像特纳那样,服务白人,利用宗教却约束那些黑人奴隶。却看到种种血腥的行为(当黑人以绝食抗议,白人居然拿锤子撬开嘴,然后塞进事物),遭遇各种侮辱,妻子无辜受到几个白人的蹂躏,自己因为给一个白人施洗,就遭到一顿毒打。最终解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革命,以血还血。《圣经》也可以有两面的教育,因为文字承载的智慧不可能只有一面,人性的本质也不可能只有良善忍让的一面。17.2.10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八):艺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与创造者本人无关

  今年圣丹斯电影节,一部由黑人主导的电影被评价为秒杀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同时包揽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审团大奖和观众奖。

  作为一部黑奴题材电影,「媒体」说,

  它“比《为奴十二载》更深刻。”

  英国「卫报」评价: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如《勇敢的心》那般震慑人心。”

  影评人评分上,Metascore平均分77。

  烂番茄上线后指数96%(因为某些原因拉低了分数,文内有解释);

  另外媒体评论中一条差评,理由是:血腥、暴力场景太多。

  估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并不受到影响..

  这就是《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九):Creativity or accuracy?

  ‘The Birth of a Nation’ Is an Epic Fail

  转一篇靠谱的影评。文章的观点我很认同。进行创造的时候,作品的题材与结构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它一定是作者内心某种立场的表达。但内特选择这个历史故事去表达黑人的抗争的时候,手段并不高明——比如黑人女性一定是受害者,白人一定是施暴者,主人公一定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才揭竿而起。这种简单的处理,让所有的人物迎合了刻板印象,让电影变得非常的不写实、单向度、苍白。好的电影,一定是真实的,而真实的就是复杂的。所以我只爱绝命毒师啊。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十):傲慢的旁观者

  只是一个种族抗争的电影而已,看豆瓣评论却惊讶的发现很多人用与电影不相关的因素在打分,粗浅了解了一下让人莞尔,真是没有美帝的命却得了美帝的病。如果导演涉及强奸,自然有法律来惩罚他,这和作品有什么关系呢?

  我并没有替导演的人格申辩的意思,事实上如果强奸是事实,而由于司法程序(如oj辛普森)而得以脱罪,我会与大家同仇敌忾甚至更痛恨之。但一码归一码,就如被强奸女孩的自杀不能归罪于导演一样,对导演的评价也不应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毕竟退一百步来讲,一部电影并不是导演一个人完成的,前前后后涉及到几十上百个工作人员,这样的评分对他们是不是不公平?再退一万步来讲,伍迪艾伦强奸了自己的养女,波兰斯基诱奸了13岁少女,为什么你没有这么一窝蜂的抵制他们的电影?

  乌合之众是情绪化的,美国很多大学常年来充斥着体育特长生强奸女生轻易脱罪的传统,但走上领奖台依然受大众欢呼,为什么一个黑人导演拍出了不错的追求族群公正的作品就要口诛笔伐呢?

  美国奴隶悲惨的日常生活,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很好的展现,真实的情形只会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说电影在宣扬仇恨,可是事实呢,事实恐怕只会比电影中展现的更加残酷和血腥。但我们是胆怯于面对事实的,我们只会如同很多美国小说那样把南方种植园完美化,可惜那些优雅的舞会和闲适的下午茶,掩盖不了棉花地和小木屋里的罪过。

  别人政治正确(PC)了,你跟着政治正确,别人反pc了,你也跟着反pc,你根本就忘了自己的历史和自己是谁。这不是比黑人更可悲吗。在全球所有的华人中,说起来美国华人其实是最不争气的,在很多国家华人都可以做到商贾巨富,甚至左右一国经济,但在美国华人这里失效了,他们给整个国家的印象是躲在自己沾沾自喜的唐人街,日复一日的开着洗衣店和中餐馆。中餐馆开了那么多年,也没开出一家麦当劳。以至于到现在只能安慰自己说华裔智商最高,学习成绩最棒。基本上就是书呆子的象征,聪明,却无能,离开校园在大人的世界里,基本是被边缘化了。当然,在美华人说起来也是满腔血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排华法案就是证明。但是美国黑人呢,一直到60年代自己的公民权才基本落实。如果华人因为自己的社会无能以被歧视和迫害来声辩的话,美国黑人更有为自己正名和声辩的理由,几百年被奴役的历史,一直到几十年前才在纸面上取得了平等,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绝对不是无病呻吟和没事找事的象征。如果你觉得委屈,也去拍这样的作品,也去积极参与现世,争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和舆论资源啊,可是美国华人偏不,放逐自我投靠白人,全然不计在别人眼里自己只是一个眯缝眼的奇怪家伙。美国华人说自己被故意挤兑,黑人笑了,美国华人说自己人数太少,犹太人也笑了。美国华人说自己是外来加入者,全体美国人除了印第安人全笑了。只有跟母国穷亲戚比起来,华人自己才笑了。可特么的你自己是美国人啊。

  一个黑人牧师,与自己的主人相处和谐,虽然布道过程中见到了太多的施加在同类身上的罪过依然得过且过,直到有一天这罪恶也找到自己头上,一次两次。。。上帝和圣经已经无力保护他,虽然他至死都对圣经深信不疑。他抛弃了自己在自己族群不错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同样拿着圣经的白人奴隶主举起了屠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对人人平等社会公义的最根本追求,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是残暴和无法忍受的呢?撕掉奴隶主伪善的面具,长达百年的更加残暴和无数罪恶难道就可以视而不见处之泰然吗?

  联想到最近美国混乱的舆论形态,很难让人乐观,美国特殊论已经卷土重来,白人至上也计日可期。印第安百万亡魂的诅咒,黑人百年为奴的血泪,美国短短几十年的政治正确还没来得及清洗这种历史的污点却又有了走向老路的趋向,那些歧视和压迫的苗头依然在鬼魅的闪烁,这种时期内出现这样的作品是很及时的,认真去反省历史才能回到历史,在这片几百年来充满罪恶的土地上,永远不缺乏追求正义与公道的人。希望美国华人也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抛却那些傲慢和旁观心态,好好团结黑人兄弟,为自己在自己国家内的族群地位,为社会公平和正义贡献一份力量。

  至于国内的中国人,就别再套近乎了!精神美国人还不够,精神美国白人才行是吧,你咋不上天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