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必须死》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凯撒必须死》是一部由保罗·塔维亚尼 / 维托里奥·塔维亚尼执导,萨尔瓦多·斯特里亚诺 / 柯西莫·雷加 / 安东尼奥·弗拉斯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到发现了艺术,我才重新认识了这间牢房”这句话出自维塔尼兄弟的电影《凯撒必须死》(2012)中的一位演员之口,他同时也是一位真正的囚犯,而此刻在表演完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利乌斯•恺撒》之后,他正要重新回到囚室中。这部短短70多分钟的电影也就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一 群囚犯排演一部莎翁戏剧。
从电影的表面形式上看,《凯撒必须死》有其突出的作者风格:首先是电影中的演员有其同样真实的现实身份;其次是纪录片的视角下黑白、彩色影像交叉的表现风格。在这样特殊的空间(监狱)中,特殊的演员开始排练一部戏剧,而导演则要开始制作一部电影。我们看到的究竟是戏剧还是电影?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本身,他们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艺术,来自于人性,更来自于现实本身。但现实本身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不能完全感染同一时空下的观众,这时历史登场了,在历史镜像的映照下,我们看到的现实与虚构的错位被一种相似性给弥补了。这种相似性告诉我们,其实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总会遇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只不过有的人选择了走大门,有的人却选择了爬窗户。维塔尼兄弟把影片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表现囚犯们为排演所作出的努力上,真正舞台上的表演(影片的彩色部分)所占时间很短。观众能看到囚犯们抓紧一切时间记台词,甚至在睡觉时都在揣摩台词含义,利用监狱有限空间来再现凯撒时代的罗马。某种神奇的东西在犯人间弥散开来,在影片进行的某一刻,我忘记了演员的真实身份,只看到了凯撒、安东尼、勃鲁托斯,我又一次走进了莎翁的伟大戏剧世界。影片的核心不是囚犯,不是凯撒,而是莎士比亚,是戏剧,是艺术,当它们与一群特殊的人相遇时,就爆发出了更大的力量。在过滤掉戏剧中的痛苦、不安、彷徨与无助时,观众会发现,这些痛苦、不安、彷徨、无助不仅在演员身上,甚至在我们自己身上都在不停地出现,哪怕我们拥有他们所失去的最宝贵的东西——自由。
空间不应仅仅是现实的某个坐标,它更是定义现实的一个法则。监狱中的现实与监狱外的现实是隔绝的,而在人类尚未真正实现时空旅行之前,历史中的现实与现实中的现实也同样是隔绝的。在影片中,一幅大海和天空的画像在囚犯的梦境中由黑白变成了蓝色,这是两个阻隔空间的对接,它通过“梦”这一媒介完成了。而历史与现实则通过莎士比亚的剧本完成了对接。犯人们在排演中也会从剧中人物那里获得某种慰藉,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他们内心独白所暗含的复杂情绪。他们将被这部戏剧改变吗?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们能从犯人们的一言一行中感觉到现实与虚构已经在这个神奇的节点融为一体了。我们会发现极多的借助历史来修复现实的例子,而这正是因为现实的懦弱和我们“当局者迷”的心态。现实如此乏味和缺乏想象力,但它又是我们真正生活的世界,我们对它有最真实的体验感。过去是什么?过去只是现在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理由。如果用历史的崇高感来稀释现实的庸俗感,世界会变得怎样呢?囚犯在被现实的庸俗包围着的牢房里遇见了莎士比亚,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解放的出口,通向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既不是监狱中的单调,也不是监狱外的混乱,而是一种庄严的、崇高的“人”的生活。尽管那里仍然有仇恨、有杀戮、有毁灭,但那里的一切更真实,比当下的、此时此刻的一切都要真实。戏剧中一个伟大的元首,他正沉浸在自己丰功伟绩的幻梦之中,妄想获得更大的权力;一个在经历痛苦挣扎后选择维护民众利益而背叛朋友的刺客;一个心机极深,善于利用客观环境伺机而动的野心家。所有这些人物在这一刻都在践行着属于他们的宿命,而戏剧之外,一群因帮派、抢劫、杀人而被关进监狱的人,也在践行着属于他们的宿命。维塔尼兄弟是善良的,因为他们不仅给了这些被剥夺了自由的人离开封闭牢房排演一部戏剧的机会,更给了他们走出自己封闭心灵去放飞自己灵魂自由的权利。这部影片真正让我看到了自由的可贵,它不应只属于某些人,而应该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勇气。
《凯撒必须死》给观众呈现的“禁锢”与“自由”的命题比很多监狱电影中戏剧性的大逃亡更能震撼人心,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张力更加动人的了。在现实的某一点,你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发现,原来并不是我一个人会被困在凌乱不堪的生活里,这时,我要做的并不是谋划未来,而应该是去重写过去,每个人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连大海和蓝天也不例外。
《凯撒必须死》影评(二):讓藝術走進被遺忘了的人群—記觀影《凱撒必須死》
任何人都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只要他們都肯接觸,世界是十分公平的,不會因為種族、性向、性別而失去機會,即使有些人犯了過錯也不能剝奪他們的權利。當香港有位更生天使在電台讀出囚犯寫給她的信時,她明白到這群被社會遺忘了的人其實心裡也有一些話,不只是跟家人說,還有是給社會說。囚犯長期在監獄裡,過著規律的生活,然而他們的內心世界有誰讀懂。起初,這位電台節目主持人的舉動引來了公司裡有些人的質疑,漸漸地她累積到更多的囚犯和他們的家人,隔空讀一些信,點一些歌,為他們送上一份溫暖。而這個女生也走進監獄裡正式接觸裡面的人,聆聽他們的故事。
從事藝術的人都說藝術有很多可能性,不只是在形式上,還有接觸的人群。有這樣的機會走進監獄,給予均等的機會,對於這些囚犯來說可說是難得的機會。《凱撒必須死》摘下了柏林影展的金熊獎是相當的實至名歸,從人文角度上,從社會關懷上都足以體現歐洲的人權狀況,大家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慾,都有心事。在外面的世界,我們有很多的夢還可以去實現,但監獄裡的人卻不。他們的心事也許收藏在他們的心裡,收藏在囚禁他們的房間裡。
這是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戲裡的人都不是什麼專業演員,他們都是囚犯,其中兩人被判處終身監禁,其他人分別因為走私、運毒等罪名被判處十多年的刑期。導演聚焦的不是鐵窗邊緣形式,不是要拍他們對自己所犯下的罪有多的悔咎。而是以他們排戲和演戲的部份不單是帶出莎士比亞的戲劇《尤利烏斯•凱撒》,且是帶出一種的人文關懷。個人對莎翁的戲劇並不熟悉,但可以看得出內容是有關恩怨情仇,為了爭權奪利。故事中顯示出男人的剛柔,而這班被挑選參演的人員也在排練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他們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對白或許與實際經歷過的不一樣,但性質是相同的。彷似這就是屬於他們的故事,演好這台戲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
導演採用的是以「戲中戲」的形式表達話劇中的內容,男人的熱情投入讓觀眾忘了是在看一套紀錄片,事實上我們就是否能界定這是一個紀錄片?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部有劇情的紀錄片,因此導演的拍攝手法相當的高明。比如說,一開始就把台上的戲演好,獲得了台下人的掌聲,然後演員回歸到他們真正的身份,走回到監倉裡。在電影結尾時,導演再以同樣的內容「重現」多次,是故意的安排。很大可能是要帶出一個心理的作用,當戲劇完結後他們對生命有了新的體驗,但他們已經沒可能擁有自由,只因他們是監犯。這些的生命體驗就只有他們才能夠明白。
在電影對最令觀眾感到窒息的是戲內對莎劇的描寫,演員們都七情上面,事宜在對白內加入對各人的看法,黑白的場境貫穿著「戲劇」的部份,而「真實」的部份就用到了彩色的元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在「戲劇」的部份裡,演員沒有穿上戲服,但是仍然可以分到他們是所屬何人。不可不提的是戲裡戲外都是由囚犯們一手一腳的建造,從他們如何對戲劇的編排到舞台的搭建,可見他們的重視。當觀眾魚貫的進入監獄,為的是看囚犯們的演出,心裡很是感動。觀眾沒有因為他們的身份而嫌棄他們,在演出完結後都站起身為他們鼓舞,加油。是的,正如兩位導演所言,無論是極度重犯還是終身囚犯,我們都不能剝奪他們是人的身份。
這部電影其實是開了觀眾的眼,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權、身份的問題。除了一般要做的工作外,囚犯也有他們培養興趣的時間,他們一樣可以帶給別人歡樂,學一些的手藝。像意大利這個注重文化氣息、人文關懷的社會裡有這樣的事悄悄地發生,其實我們的國家、城市都可以帶出這樣的風氣。當電視廣告播放著給更生人士機會時,事實上聽到的故事並不如廣告一樣。不只是在囚人士被歧視,而更生人士也未必走上一條被認同的路。事實上,我們的城市的確是欠缺了尊重與信任,再多的是標籤與冷言冷語。單憑一人之力,我們做不了多少改變,但我們可以向友鄰、朋友、家人推介這部電影,讓他們認識與明白有這群被遺忘的人。
文/Dorothy
《凯撒必须死》影评(三):《凯撒必须死》观影笔记
深夜一口气把剩下的《裘力斯·凯撒》看完,转头就来重新看这部电影。
莎剧的《裘力斯·凯撒》不管学界存在的各种解读与赏析,它现在对我而言,还仅仅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故事,仅仅是故事而已。当看完了这并不算短的戏剧剧本的大背景之后,希望能够在电影中找到更便于理解的桥段和在此基础上更加新鲜的内容。可是,电影里并没有。
《凯撒必须死》似乎只弥补了一个遗憾——以前在百度上怎么也找不到《裘力斯·凯撒》的话剧视频,而现在则可以直接看电影。囚犯们在监狱中的各个场景里置换身份,用一种看起来似乎带一点超现实的味道演绎了原话剧剧本中的大部分经典段落,这种真实与虚拟情境的交融与混合的确吸引人。接下来更吸引人的东西出现了,随着演员们逐渐进入角色,他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过去——每个演员的背后会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扮演勃鲁托斯的演员在入狱前的毒品生活是怎样的呢?凯撒和狄歇斯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不得了的矛盾以至于到戏剧情境中都会再次被激起呢?……这该是一个多么棒的挖掘人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的这条线索也能得到加强,我们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囚犯们的双重身份,以及这样的双重身份是怎样引起他们对周围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的看法的转变的。主人公们在私底下没有排练的时候会有怎么样的纠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纠葛?之后人物会怎样行动?“现实生活”这条线索里的行动和“话剧排练”这条线索里的行动会产生怎样微妙的对照关系?
可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难免让人有点失望。为什么剧情简介里面“在剧中死掉的凯撒,在现实生活中,也必须死掉”完全成了一句毫无根据的空谈?如果能够把这句话坐实,那么这个故事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之处。
正是因为《凯撒必须死》把“现实生活”的这条线索做得太弱,整部电影才会只是像一个囚犯版本的话剧演出,对不了解莎剧的观众无异于天书,对稍微清楚一点背景知识的人也无非就是把话剧剧本温习了一遍。——当然这么说可能有失公允,因为上面的评判标准似乎都建立在往通常意义上的商业片上靠拢的体系里,而塔维尼亚兄弟可能只是想要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捕捉到这些囚犯们在排练时的状态而已。
结尾,凯歇斯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认识了艺术之后,才重新认识了这个牢房”。就仿佛一季话剧演出结束之后演员心里总会若有若无的那一份失落感、空虚感一样。因此这在本人看来成了整部电影中最真实的一个细节——圆满落幕毕竟是令人开心的,但是从此之后你的生命中就有一部分被抽走了,因为你再也不会是你扮演的这个角色,你曾经用角色的眼光重新看待你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你只能在回忆中好好体味当时的美妙感受了。
《凯撒必须死》影评(四):《凯撒必须死》:莎剧舞台上的死刑圈养
回溯2007年,在美国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上,组委会以“终身成就奖”为塔维亚尼兄弟判了一次艺术上的“死刑”。然而,五年后的第62届柏林电影节,世人又重见这对步入耄耋的老兄弟。这次,他们带来了半纪录新作《凯撒必须死》,以一群死刑犯排演莎剧的故事,最终毫无悬念地捧得柏林金熊奖。这一年,哥哥维托里奥•塔维亚尼83岁,弟弟保罗•塔维亚尼81岁,他们仿佛重又回到《我父我主》荣膺戛纳金棕榈的1977年,但愿人心不老,艺术便不会死去。
与塔维亚尼兄弟的其他大部分作品一样,《凯撒必须死》同样具备着强烈的寓言性;而这种寓言性的成型,实则有着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源于塔维亚尼兄弟对罗西里尼《战火》的热衷,有人曾将他们定义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杰出的意大利左派导演”;以示回馈,他俩便执导了一系列反映意大利革命后复辟历史的影片。而直到1977年,俩人凭《我父我主》荣膺金棕榈大奖之后,才真正找到了一条更具世界性特征的自由叙事之路。两位导演将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对民族传统的热爱融入到电影中,创作了如《疾走繁星夜》、《早安巴比伦》、《子夜的太阳》等一系列较高艺术水准的风格之作。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他俩的电影才真正有了寓言的色泽;而《凯撒必须死》则无疑是塔维亚尼兄弟创作生涯中的又一次“寓言”高潮。
《凯撒必须死》,这是一部讲述“监狱”的电影。影片以一群重刑犯排练莎士比亚戏剧《尤利乌斯•凯撒》为主线,着力表现了“监狱”对人物身心的双重囚困。当剧院里的一场莎剧终结,大厅的灯光渐次亮起,观众们狂热鼓掌;而舞台后的化妆间里,演员们却依然沉浸于古罗马的历史尘嚣中,久久不肯出戏。影片伊始,导演便如此直截了当地为观众制造了一种痛楚的切身体验:舞台上死掉的凯撒,在现实中也必须死;而观众则必须直视凯撒的死亡。想来,这是意大利人“自己饰演自己”的最佳境界,同样也是对世人窥探自身、发现自我的一次艺术警醒。
在是年柏林金熊的领奖台上,导演维托里奥•塔维亚尼宣读了所有参演影片的囚犯姓名,并向他们致以最高的敬意。这一刻我们才知道,电影中的那一群囚犯扮演者,原来竟都是现实监狱中真正的囚犯;在镜头下,他们还原了最本真的面目,还原了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同样是在柏林领奖台上,弟弟保罗•塔维亚尼说,“我们希望电影放映后,观众会对自己或周围的人说,就算是重刑犯、终身囚徒,他们依然是人。”然而,让一群囚犯发现自我,或许是一种有幸,却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悲哀?正如影片最后,一名囚犯在演出结束后,低声慨叹道,“自从遇到艺术,才发现了真正的牢房。”
无独有偶,塔维亚尼兄弟同样采用了黑白与彩色的交叠来架构全片。其中,牢房部分以黑白为主色,以示囚犯们日常生活的单调沉闷,而舞台部分则以彩色为主,以示艺术对演员们的强大感染力。而在剪辑手法上,塔维亚尼兄弟则依然秉承多年以来的创作习惯,采用笨拙的剪辑插入方式,以强化影片内部的力量;同时配以部分粗颗粒的洗印效果,体现出戏里戏外、台上台下的戏剧张力。回想1977年的《我父我主》,塔维亚尼兄弟曾同样以纪录式风格呈现撒丁岛的原始生活状态。影片拍摄手法近似白描,不带任何避讳与遮掩,如村民仇杀必须咬掉死者的脚趾,如未成年的牧羊人抓绵羊破处,如老牧民拿骡子泄欲,等等。由此可见,塔维亚尼兄弟的笔法极具真实主义特征,并于无形之中彰显出一种原生态的魔幻。
及至《凯撒必须死》,他们亦从未改变这种拙朴有力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他们存心要打碎观众对乡村田园、对舞台艺术的美好憧憬,而将众人的视线硬生生拉向各自的内心。然而,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处更在于个体内心与历史长河的强力对抗之中,它使我们看到了有形的孱弱,也使我们看到了无形的自由。或者换句话说,有时“自由”也可以是“戴着镣铐跳舞”。
评分:8.5分
经典台词:自从遇到艺术,才发现了真正的牢房。
经典场景:1)牢房内的大海壁纸在囚犯们的梦境中泛起自由而悲伤的蓝色。2)演员们离开舞台,回到各自的牢房,开门关门,一如既往迈向死刑的最后期限。
刊载于《假日100天》“读碟”
《凯撒必须死》影评(五):用生命在表演
星级:★★★★
这样一部实验性的电影,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年逾八十高龄的老导演之手,意大利兄弟导演保罗和维托里奥•塔维亚尼1977年就曾凭借《我父我主》获得过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这部新片再次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上擒获金熊奖。它的实验性总会让观众思考,这究竟是一部拍摄监狱囚犯演话剧的电视文献纪录片,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片。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和戏剧已经无法分清界限了。这群意大利人罪犯演着罗马人的故事《尤利乌斯•凯撒》,上演着权利、忠诚、背叛、荣誉和复仇,这些曾经有着杀人、走私、贩毒等各种经历的囚犯从自己的过往罪行中寻找情感共鸣,他们的表演真实动人不输任何专业演员。你已经无法分清那股震颤心灵的力量是来自莎士比亚的戏剧脚本,还是来自这群囚犯的真实内心,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这是用生命在表演。
电影开始是《尤利乌斯•凯撒》的高潮,杀死凯撒的布鲁陀斯决定自杀,表演结束之后观众们反响热烈,转眼间囚犯们就被狱警一个接一个的关进看守森严的瑞比比亚监狱。电影以倒叙的形式开始,时间回到六个月前,电影的画面变成黑白,塔维亚尼兄弟来到监狱选拔演员,准备彩排这场话剧。囚犯们以不同的语气和情绪表演着自己的名字、生日和出生信息。也许是监狱的生活过于乏味,也许是彩排可以让他们获得短暂的自由,也许表演可以让他们表达内心长久以来的压抑和救赎的愿望,也许是因为舞台上可以得到高墙外观众的掌声,抑或是表演可以改善他们在监狱内的居住状况,他们每个人都是那样的投入。他们和导演交流,加入自己的家乡口音让角色的细节更加生动,他们在囚室里拉起狱友一起练习对白,更多是他们在从自己的过去犯罪生涯中搜寻与角色的情感共鸣。他们背后的故事让话剧人物变得那么鲜活,那么真实,那么触动人心,话剧成了一种映射现实的方式,虚虚实实中有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
电影的黑白画面看上去很不真实,甚至显得那样非现实,这是彩色画面不能达到,保罗•塔维亚尼也在采访中说过,他们不想让那里看起来像电视节目里的监狱,就像美国电影里常看到的那些。囚犯们在监狱、走廊和排球场表演,周围还有放风的罪犯,一切看上去很超现实,而演员们的情绪就深深的陷入了这样的彩排,仿佛他们有了和角色一样的选择和救赎的机会。这群非职业演员几乎所有人现在依旧被关在监狱里,尽管饰演凯切斯的柯西莫•雷加和饰演凯撒的乔瓦尼•阿库里出书了,但顶多也就可以改善他们在监狱里的居住环境。饰演布鲁陀斯的萨尔瓦多•斯特里亚诺获得减刑出狱了,并做了一名演员,后来出演过《格莫拉》和《那不勒斯的故事》,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他又重回监狱主演了这部电影,这也是《凯撒必须死》更像是一部剧情片的原因。
塔维亚尼探讨的依旧是艺术对人的影响,艺术的价值、形式和意识形态,电影的最后柯西莫•雷加回到自己的牢房说:“自从我发现了什么是艺术,这间囚牢对我而言就真的变成了监狱”。艺术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重新认识自己的灵魂,思考人性。艺术给了这群硬汉另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同时也让一切显得更加绝望,但他们也许一辈子都要在监狱中渡过了,艺术又能改变什么呢?可以毫不犹豫的讲,《凯撒必须死》将是很多媒体和影迷2012年终总结时候的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凯撒必须死》影评(六):不近艺术不懂笼牢
生命很短,人生很长;
不近艺术,不懂牢笼;
相拥相庆后,依旧孤独。
(有轻微剧透)
《凯撒必须死》的整体构思跟最后呈现的效果都是让人称绝的。演员的真实重囚犯的身份,让他们在“当下的现实”、“电影中的现实”、“莎士比亚戏剧角色的舞台时”与“凯撒的当时”这四种时空之间穿梭、游离。这种投入与不停地穿梭游离,使演员或是观众,都可能在某个瞬间,意外地出现与另一个时空的错位。
比如斯特里阿诺会因为戏剧中的角色布鲁托那句“如果可以消除凯撒暴虐的思想,而不用撕破他的胸膛”的台词,突然想到当初一起走私香烟的朋友,因为听了自己类似的劝解,而放了欲告密者,结果被放走的人还是告了密。这句台词,突然唤起了他的一种回忆,一种悔意,一种对台词内容本身的厌恶。
再比如,在戏中伪善的迪乔,来劝凯撒参加元老院,经过了几番脚本上台词的往来后,突然因为凯撒的扮演者乔瓦尼(电影中人)情绪的崩离,导致两个人瞬间回到了“电影中的现实”,而现实中两人间同样伴随的伪善跟愤怒,让这种时空的错位的戏剧性狂奔涌现。
这种时空地错位,恰恰就是整个电影的最高线索,统领着所有进展,正是因为这种错位作为所有情绪的源头,才会出现“可怕的天花板”与稍纵即逝的彩色海岸礁石。
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电影内容本身,都在有意无意地传达着一种对每一个平凡艺术个体的尊重、期待与怜悯!当反响热烈的莎士比亚戏剧谢幕散场,所有囚犯,各回其处,却再难各回起初。那每一个激情退去后再次回归“电影中现实”的囚犯,不再有电影中戏剧排练时那般专业级的表演神情,而是僵硬地看着牢房门被打开,然后走进。最终,他们不得不面临的终极结果,是电影拍摄结束后的“当下的现实”,他们中的大多数终究是一辈子的囚犯。
当所有一切都安静下来,在艺术中走过一遭的囚犯,终于满是木讷地心酸道:当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艺术后,这小房间又变成了一间牢房。艺术唤醒了他的渴望,却也清晰了现实的痛苦……
生命很短……人生很长……
不近艺术……不懂牢笼……
相拥相庆后……依旧孤独…………
《凯撒必须死》影评(七):凯撒必须死,金熊必须亡
Cosimo Rega:“当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艺术,这小房间又变成了一间牢房。”艺术,是插上翅膀,还是认出颈上的枷锁?
看新片真的很有风险,如果不是自己不太会欣赏纪录片的话,那只能说铺天盖地评分和风传还是少看点的好,或者应该这样说,被电影感动的其实都是自我感动。
6个月跟拍,最后只得这76分钟,深度和戏剧性都赶脚不很够,交代也不够清楚。6个月的记录,不管是人类学的笔记、定性研究的东西还是口述史基本都是可以驾驭的,结果却如此蜻蜓点水,G点全无……也许是被好莱坞荼毒太深,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也许这就是八旬导演的返璞归真吧…
《凯撒必须死》影评(八):感性的罪犯与悲悯的艺术家们
《凯撒必须死》讲述了意大利一级戒备监狱里的黑帮重刑犯们在安排下决定一起排演莎士比亚名剧《尤利乌斯•凯撒》的事情。80多岁的两位意大利电影大师塔维安尼兄弟在监狱里面直面这些犯人而跟踪拍摄了近六个月,最终共同夺得了口味一贯冷峻的金熊奖。这些满脸无所谓或无生机的重刑犯在塔维安尼兄弟的镜头下,不再是他们入狱之前的黑帮份子,贩毒团伙,身上背负着谋杀、纵火、抢劫、强奸的罪犯们;而是一群为艺术痴狂并最终被艺术改变的普通人。
他们在监狱里时而开开玩笑、风趣幽默,时而痛哭呼告、脆弱感性。他们脱离了世俗而被关在监狱这个藩篱之中,充满了艺术创造的潜力。这些囚犯都在莎翁笔下的人物身上找到了与自己生命相关的东西。由于莎士比亚名剧《尤利乌斯•凯撒》本身就关于信任,背叛,权力,与这些犯人曾经的黑帮经历非常相似,所以他们在排演时经常会念台词念到大声呼喊,哽咽流泪,甚至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演着演着便当真了。片中最令人动容的段落在于,当最终的戏剧开场,一群重刑犯在监狱的戏院舞台上大喊着自由与权力,眼神里充满着对艺术的渴望时。
而这群可怜的人们因为戏剧和现实交织缠绕,心智与思想极度契合而导致入戏太深,将自己送入了更深层的灵魂枷锁。最后一个犯人对着镜头说,“自从我发现了什么是艺术,这间囚牢对我而言就真的变成了监狱”。这一幕瞬间令我泪流满面。第62届柏林电影节我一共看了8部电影,似乎推荐的只有这一部。总的来说,《凯撒必须死》登顶金熊意外不大,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凯撒必须死》影评(九):救赎——《凯撒必须死》
剧院里正在上演着莎士比亚的名作,《尤利乌斯·凯撒》。戏剧结束,灯光亮起,观众们狂热的掌声让演员们高兴异常。卸了妆之后,演员们坐在自己的化妆间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似乎都沉浸在古罗马的战事中无法自拔......脱下剧服换上条纹衣,演员们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囚犯。从面试、选角、背台词、排练、正式演出,这群重刑犯以极其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戏剧中。虚幻与真实、戏剧与人生交错,凯撒大帝和囚犯们的故事相互碰撞,直到最终演出完满结束,囚犯们重回囚室,面对冰冷的墙壁说出了心中真切的感受:“ 当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艺术,这间小房间又变成了牢房。 ”
这就是电影《凯撒必须死》《Caesar Must Die》。由意大利兄弟档导演保罗与维克托里奥·塔维亚尼执导,是一部关于住满黑手党的监狱和被判终生监禁的囚犯,莎士比亚色彩浓重的影片。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莎士比亚剧《尤利乌斯·凯撒》在监狱的演出过程,以及该剧演员们自己的故事。2012年2月,该影片在柏林首映,获得好评,并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
影片记述演员们在狱中排练《凯撒大帝》时,全用高反差的黑白画面,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彩色也许会显得更自然,但我们想拍出这些人的灵魂,那样残酷的生活和记忆,其实是超现实的,过去没有人尝试过在这样的环境拍这样的电影。”没有绚丽的色彩,黑白更能显凸出角色的特征和情感,更能烘托整个肃穆或许还有些压抑紧张的环境。黑白色反差,光与影的运用,让人物的表情和内心活动一览无遗。每个画面的布局构造都有独特的感觉,让人分不清是在剧内还是剧外,是现实还是幻想。 还有那“复杂深奥”的台词,情景的切换,常让我产生混乱“这到底是囚犯们在排练呢还是日常生活的对话。”正是这些对电影的处理透露出导演编剧们的巧思和才华,每一处精心设计都增加了电影的含金量。但不得不承认,影片的黑白色调和抽象的剧情逻辑,容易让人觉得乏味平淡和疲劳,还可能出现理解困难。(至少对于我是这样)
我又震撼于演员的演技,在囚犯与话剧两种角色之间自如转换,或是激情地投入话剧演出,如痴如醉;或是一歇下来回在囚房里立马涌现空虚茫然,压抑恐惧;或是与话剧角色产生共鸣,感伤低落。每一个表情、举动都是如此到位。
还有影片配乐,在恰当的时机总会响起那肃穆庄严的音乐来渲染伤感的气氛,偶尔又来点悬疑的音乐使你感到诡异奇特..........电影的核心是在最后一幕,一个囚犯回到囚室说了最后一句话:“当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艺术,这间小房间又变成了牢房。”一群失去自由和身份的囚犯沉醉于剧中的自己,艺术让他们在戏剧中重获思想和精神的自由与活力,但其实他们仍然不能摆脱残酷的现实和回忆。影片开始时,安排试镜,要求囚犯用两种情绪(第一次是痛哭、第二次是愤怒)来进行自我介绍,这些囚犯可以在镜头前全无生涩感,表演自如。分配角色的时候,他们脸上洋溢着兴奋之情让你以为他们是崇高的艺术者,可是导演却残忍地上了几个镜头,一个个地揭示囚犯的身份:重刑犯,终身监禁,谋杀,组织犯罪...这才是真实的他们,这也是他们永远也甩不掉的枷锁。艺术就像一支致幻剂,他们为艺术做出了贡献,感到无比充实满足,下台回到牢笼以后,幻觉消失,面对的还是四面高墙的生活,体验了艺术魅力的他们变得更加难以释怀。电影一方面在消除现实与戏剧的差别,让囚犯压抑的精神在艺术世界里释放,一方面又在戏剧的间歇渗透出现实的冷酷。囚犯的丰满情感和外部空间的闭塞局促,这极大的落差体现了电影的人文关怀——它将目光投注到我们平时所忽略的囚犯身上,“我们希望电影放映后,观众会对自己或周围的人说,就算是重刑犯、终身囚徒,他们依然是人”。
当我得知影片中囚犯的扮演者并非专业演员,而是监狱中真正的重刑犯,而影片完全是以记录方式拍摄后,我真的被深深震撼了,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被我误认为是专业演员的囚犯们,他们一流的演技折服了我,但其实他们就是在演自己!剧中布鲁托斯的扮演者Alvatore Striano在06年已被保释出狱,因为出演这部电影又“重回”监狱。“得知自己要参演这部电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我回到监狱、参加试镜,剧本里就有这场戏。莎士比亚的剧作对我有很大的启发,2000年前的故事让我明白发生在监狱里的事,他们在挣扎、想活下去,想得到宽恕,我感谢导演们送给我这份珍贵的礼物。” 如今Alvatoer Stariano已成为了真正的职业演员。导演保罗·塔维亚尼表示,当时参演的罪犯里,除了两、三位已经出狱、并且投入话剧表演事业,大部分的人还在Rabibia监狱服刑。
或许我们能这样认为,艺术可以成为一种救赎 .....
《凯撒必须死》影评(十):Drama in drama,dream in dream
once I see the novel when I was 14 years old.Then,I like the drama of Shakespeare very very much.This film shocks me.It's a drama in drama,dream in dream.I see it's not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prison people and us.We all love our family,hope a rich life,hate friends betray, fear disease and death...
Life need Forgiveness.To others,to ourselves.
细细看,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片子。狱中人,每一个的生命都已失去了光彩和希望,但是艺术说:You are needed.已经在狱中20年,因此觉得要”抓紧,不要浪费时间“。这场戏不是拍给观众,而是演员在自我重生。凯撒的地位和权贵,朋友的忠贞和卫护,再到陨落和死亡,背叛和无望。演着演着,便是自己了。全片黑白色基调,整个世界只剩围墙和小房间,罪犯的生活暗淡无光,唯独一处蓝色大海的彩色镜头,几秒钟,溢出所有的希望。
点睛的结尾,当戏剧落幕,罪犯们一个一个地被送回自己的牢房”当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艺术,这小房间又变成了一间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