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先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文森特先生》是一部由马瑞斯·克劳泽执导,皮埃尔·弗雷奈 / Aimé Clariond / 让·德比古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影片有个英雄般的开头。
我们的主人公抛弃在巴黎的权势和地位,只身来到偏僻的农村,去做“穷人的仆人”。临行留下的字条,慷慨激昂,宣告“嘿,我要去拯救穷人了!”多像一场华丽的冒险!
他的姿态,也像是救世主。
在威胁前不假辞色,用话语征服了他第一位信徒。
即使在贵族面前,他也是高高在上的。禁止可怜的贵族老爷饮酒,被美丽高贵的夫人苦苦哀求,一呼百应得到45000里弗尔的捐献。
忽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错了。
他从来是施舍,从来没有服侍过穷人。他说“主啊,原谅我,我不晓得,我不晓得”。
于是他决定真正的去做一个仆人。
病人们凶恶的争抢空出的床位。
为死去的病人做了临终祷告,他转身说“有新床位空出来了”。
洛林来的难民涌进巴黎,他说“又多了2000个”。
作为传记电影,它无疑是不合格的,人民公仆的形象,太多的说教,无疑使人心生反感;作为宗教电影,它也不能令人满意,它用了太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慈善家的形象,而非主的仆人。
他在临终的时候说:“今天的工作还未做完。我太累了。”
那些敢于在主面前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的人,是有福的。
.s. 标题来自页面右侧的豆列,我并不是很满意这个标题,但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了。
《文森特先生》观后感(二):文森特
贵族太太们处于好奇和好玩的心理,主动奉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支援文森特先生,却发现扶贫就像无底洞一样,永远都不可能结束。而且简单、粗暴的扶贫方法,也娇惯出穷人的很多恶毛病。
文森特继续坚持着扶贫工作。
可是类似于文森特先生和他扶贫救济的行为,需要再好好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给这些人帮助,简单地给钱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从而越陷越深、越来越穷。
怎样的扶贫才是最好的方式呢?
社工的一句话说得好“助人自助”,想要让这些人脱离泥潭,单纯地授之以鱼是不行的,你得教他自己去打鱼,而且必须敦促他自己去打鱼。这个世界没有人是可以让你白白依赖的,我们都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的资本!
《文森特先生》观后感(三):《文森特先生》:他们制造了更多的穷人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3975.html
1660年,是经历了1645年的战争、1650年的混乱、1655年的屠杀的1660年;1660年,是经历了传道、质疑和挣扎的1660年;1660年,是经历了让穷人告别饥饿、让富人慈善筹款的1660年,无论是在整个法国社会,还是在文森特个人生活中,当这一切已经发生,当这一切正在发生,对于一个跛足、苍老、疲惫、濒临死亡的老人来说,他依然是圣徒,依然是仆人,依然要去解救那些贫穷、饥饿的穷人,依然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道义。
拒绝会见等待他的那个大人,却在1660年生命的最后一个晚上,和即将开始服侍穷人的让娜见面,他说:“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我今晚要见一个重要的人。”对于文森特来说,明天开始服饰穷人的让娜是自己圣徒一生的传承者,她的重要性超过一切的王公贵族,而在让娜面前,他对她说的话是:“慈善是一件很重的担子,比一大桶汤水、一大箩面包都要重,但无论何时都要温和,都要微笑,喂食汤水和面包不是件难事,甚至富人都能做到,但你要记住,你是穷人的仆人,你是慈善的修女,你要微笑要心平气和,他们是你的主人,乖戾而苛刻的主人,你会知道,他们越是邋遢,越是肮脏,越是苛刻,越是粗鲁,你越是要爱他们……”
1660年的最后一夜,是生命的最后荣光,而在这片容光里,依然是慈善,依然是爱,依然是微笑,这是文森特一生的追求,也是他所有实践付出的目标,当生命走到最后一步,他似乎看见了未来,看见了救赎,而就在他从法兰西王后那里回来的路上,他也从马车上下来,将一个垂死的穷人抬回了自己的慈善机构,在他看来,虽然这个社会是的饥饿和贫穷一直存在下去,但是自己的代表上帝的救赎也不会停息,他或者是欣慰的,是无悔的,而他唯一感到遗憾的却是,自己并没有真正完成做“穷人的仆人”的伟大使命,“我做得太少了,我有很多可怕的缺点,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懦夫。”当他在王宫里,面对王后时这样说。尽自己的一生努力去帮助穷人,最后也找到了事业的继承者,但是却依然留有遗憾,对于文森特来说,其实陷入这样一种自我责难的困境,就在于他把慈善当成了一种个人的奉献,希望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穷人的现状,甚至改变富人的态度,在“他们制造了更多的穷人”的时代面前,在“你树敌太多”的困境面前,在1645年的战争、1650年的混乱、1655年的屠杀面前,他的自我奉献却变成了自我冒险,他只能拿起一大桶汤水,只能分发一大箩面包,却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整个慈善事业的重担,即使有主的旨意,即使有信仰的力量,即使有不屑的努力,对于他来说,最后可能依然是另一种贫穷,另一种饥饿,甚至另一种罪过。
文森特无疑是伟大的,曾经他有过贫苦的童年,曾经他有过奴隶的生活,曾经他肉体遭受过伤害,所以自己个人的经历让他最后皈依了上帝,让他成为了一个神父,这是他慈善事业的起点,而这个起点无不带有个人主义的特点,所以当他立志要行善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告别的是巴黎的权势和地位,只身来到那个偏僻的小镇沙蒂永,希望从这里开始自己自我奉献的一生。那张在贝妮耶家里掉落的纸条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自己的使命:“我决心走上服侍穷人的路。”但是穷人或者在他眼里只是贫苦的人,或者只是没有物质得到满足的人,但是精神贫穷者他又如何拯救?离开巴黎去往沙蒂永,是他使命的一个方向,而走向这个方向的时候也是一种抛弃,那个高贵的贡蒂夫人驾着马车来到沙蒂永,对正在帮助穷人的文森特说:“我的灵魂也需要你的引领,我和他们一样饱受饥饿,你为何要抛弃我?”
贫穷是物质的匮乏,也是精神的空虚,抛弃一种却要拯救另一种,这仅仅是一种表象,而文森特要成为“穷人的仆人”,显然陷入到被隔离的尴尬中,实际上,穷人和富人,在一种个人主义的审视中,也完全被隔离在两边。文森特第一次走进沙蒂永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一种荒凉、冷漠的图景,破乱、肮脏的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户户都关起了门窗,当他敲门打听的时候,却遭来一阵石头的驱赶,表面看起来,这里的人正陷在所谓的鼠疫的传染恐慌中,一个妇人得病在床被认为是恐怖的鼠疫患者,所以当地的领主贝妮耶封锁住了她家的门窗,然后在她死后用大火焚烧。所以穷人们也关闭门窗不相往来甚至用石头投掷文森特,而富人们则呆在豪华的房子里,寻欢作乐歌舞升平,拒绝任何人进入。
穷人和富人,因为鼠疫而隔离,而其实,他们隔离是因为愚昧,是因为缺失信仰,是因为迷失自己,那个妇人死了却并不是得了可怕的鼠疫,当她的门窗被封锁起来的时候,里面却还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如果不是文森特的到来,那么她也一定会被这场愚昧的大火烧死;而在曾经的神父府里,一片狼藉,到处是蜘蛛网,到处是杂草,神像已经倒下,受难的耶稣像用来晾晒衣服,那边住着的老妇人对文森特说:“这里没有神父,他们都被诅咒了。”
身为神父,却被当成是可怕的敌人,在一个没有信仰充满愚昧的世界里,需要拯救的当然是他们的心灵,文森特抱出了那个可怜的女孩,然后找到了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的穷人共同打造了一副棺材,然后在星期日的弥撒结束后将那个死去的妇人安葬,在葬礼的祈祷中,村子里的人走出了家门,围拢在他身边,似乎是一种感化,他们不再把他当成敌人,不再封闭自己,甚至一个已经有了5个孩子的母亲收养了那个小女孩,甚至那个瘸腿的穷人成了文森特的是一个信徒,甚至葬礼结束后小孩子用石头扔文森特完全变成了游戏,但是这种感化,这种救济,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存,并没有改变贫穷的本质,也没有改变富人的态度,甚至在文森特看来,所谓的解救也只是用自己的力量给他们施舍。
施舍,当然需要金钱,需要物质,需要汤水和面包,文森特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富人那里得到捐款,谢夫勒斯公爵给他用于慈善的钱,那些高贵的夫人组成了慈善集会,那些钱用来买面包和汤水,用来医治受伤的病人,用来安置他们,看起来,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越来越多的穷人得到了食物,越来越多的病人得到了救治,他们暂时告别了饥饿,告别了疼痛。但是在这个战乱的时代,穷人只会越来月多,贫穷只会越来越厉害,他们是在深夜里大骂老婆是“贱人”的男人,是养着十个孩子的母亲,是已经发疯每晚发作的疯子,他们每天都来领汤水和面包,文森特招来帮手,招来女仆,但是在越来越多的穷人面前,他们的汤水被领完了,面包被吃完了,而穷人的队伍却越来越长,他们衣衫褴褛,他们面黄肌瘦,他们饥饿,但是最后的目光却变得贪婪,而在长长的队伍之外,是又一批从外面闻声而来的难民,“又多了2000个穷人。”
这是现实,穷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困境,而穷却也变成了精神的疾病,“他们制造了更多的穷人。”他们是谁?是这个时代,是这个现实,在食物有限、衣服有限的施舍中,疾病只会越来越严重。当一个穷人奄奄一息被抬进来的时候,文森特找不到可以安置救助的床,但是他转身发现一张床上的病人已经死去,他吩咐仆人将死去的老人抬走,刚好空出来的床却不想被另外一个躺在地上的病人抢去了,他挣扎着爬上床,口中喊着的一句话是:“我要死在床上。”而他刚躺进那张床,另外一个病人也挣扎着爬起来,大喊:“我比你更早来,床应该属于我……”一边是病重者的争抢,另一边却是濒死之人的呻吟,而手足无措的文森特第一次感觉到无力,也第一次感觉到拯救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提供,而应该是精神的救赎:“拯救灵魂之前,要先唤起他们的仪式,他们的良知。”
这是文森特的一次感悟,在经历了可怕的争抢,在目睹了穷人的贪婪,他开始告别单纯的施舍,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改变穷人的生活,所以他建立机构,招募人员,把那些立志服侍穷人的穷人召集过来,一方面能够帮助更多濒临绝境的穷人,而另一方面也让贫苦的人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这是文森特所谓慈善的真正开始,而其实,他的这种慈善却人为的隔离了两个世界,那就是穷人世界和富人世界,在他看来,穷人只是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钱看病的那些人,而要帮助这些人,必须让富人能够拿出钱,能够一起从事慈善工作。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财富的转移,在不断满足穷人的需求时,他始终没有发现富人们的精神空虚,而在信仰上,他们也是穷人。在富人的体系里,有着所谓的权力,有着所谓的金钱,有着所谓的名誉,有着所谓的成功,但是这样的权力、金钱、名誉和成功,并非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当总主教在利益的纠葛中希望文森特能够跟随自己为国家做事,文森特当初的回答是:“我害怕的是你们称之为成功的东西,来巴黎后我忘记了穷人的样貌和名字。”所以他的意思很明确,他现在只想记得那些穷人的样貌和名字,他只希望自己的世界里是哪一个个需要帮助的穷人,“你需要穷人,穷人也需要你。”这是他对来自达克斯的助祭所说的话,也是对自己圣徒行为的要求,实际上当总主教提出所谓的成功的时候,他是拒绝进入他们的体系的,这种拒绝在他看来是因为富人不需要解救,是因为富人“只记得法兰西国家的样貌和名字”,但是富人们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一样是贫穷的。
他们是自私的,他们把疑似患有鼠疫的穷人隔离并且把小孩推向了死亡边缘,而自己却寻欢作乐;他们充满着权力的欲望,那艘船上的奴隶们拼命划着船,却在疲惫、痛苦中遭受鞭子的毒打;他们是罪恶的,当战争造成的穷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还要把穷人抓起来送进监狱,因为在他们看来,“饿的不止是他们,整个法兰西都饿了。”他们是虚伪的,当文森特抱着教堂台阶上被遗弃的婴儿寻求她们帮助的时候,贵妇人们却认为孩子遭受痛苦是上帝的旨意……孩子被抛弃,病人在呻吟,穷人在挨饿,而所谓的富人,却也在金钱、权力、名誉的欲望中,在冗长、空洞和虚无的生活中,正如王后所言:“我们纸醉金迷,我们还没有醒来。”
因为慈善,他被驱逐,因为慈善,他被责难,因为慈善,他树敌太多,而所谓的敌人,无非是另一种穷人,“我原以为会使你们的灵魂净化,但所有人都对我不屑一顾,请求你们看我一眼,别让我孤独一人……”在贵妇人终于解散慈善集会的时候,当文森特眼睁睁看着那些弃儿无人收养的时候,他感觉到的是孤立,是绝望,他摇头,他闭眼,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对面,仿佛他自己变成了更贫穷的人。
这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整个法兰西都在挨饿,所有富人都在沉睡,所有穷人都在死亡,还有谁在救赎的个人道路上继续着冒险的事业?还有谁坚信着自我的奉献能够拯救灵魂?还有谁在希望净化的人生中看见了那些罪恶?养育了5个孩子继续收养死去了母亲的女孩的妇人是爱的象征,曾经是挤奶工却在感召下用自己的付出服侍穷人的玛格丽特·纳祖是善的代表,脱下手套和文森特一起清洗包扎病人纱布的贵妇人是被感化的人,一生都在造访穷人跟着文森特默默奉献的助祭是另一个圣徒,但是他们或者和文森特一样,在经历了传道、质疑和挣扎之后,在见证了战争、屠杀和死亡之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会看见自己纯净的心灵,看见自己高尚的行为,看见自己至善的目光,但是却无法消灭所有的穷人,无法完成最后的救赎,个体力量在“他们制造了更多的穷人”的现实面前,最后是问心无愧,却也一定是遗憾:“今天的工作还未做完。我太累了。”
《文森特先生》观后感(四):Monsieur Vincent
A man with the history of Vincent De Paul would daunt any biographer trying to do him justice, but Maurice Cloche and company hold a decided edge over the monumental task. To undertake it with them, they have the mercurial Pierre Fresnay to play "Monsieur Vincent." Fresnay is critic John Simon's favorite actor, and if there was nothing more than "Grand Illusion" with which to justify his choice, it would still be a worthy one. This movie merely confirms his pre-eminence and our towering esteem.
It opens with De Paul entering the village Chatillon-les-Dombes where he is to assume the vacant post of parish priest and is welcomed with a stoning as he tries to save the life of a girl who has been boarded up in the house where her mother lays dead of what the villagers suspect is the plague. After petitioning the lord of the village to help without success, he takes matters into his own hands, acquiring the help of the church's caretaker to feed the famished child and bury the dead woman. He reprimands the villagers for their lack of charity, and sets out to administer the sacraments and help the family who took the orphaned girl in. He spurs on the people to such heights of charity with his sermons that they offer the family far too much to eat or store, and recognizing the waste that would ensue, he sets out to organize the people to provide for all those wanting with necessities.
The needs of the poor that Vincent De Paul tried to fill went far beyond the French countryside settings of Chatillon and Clichy. He rubbed elbows with nobility and even the royal family. This provided hi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minister to the poor in all states of life, whether they were prison inmates or galley workers or refugees (of which there were thousands given the state of turmoil France was in at the time) or the unemployed. While he was breaking new ground on how the Church should organize itself to serve the poor (He founded the Ladies of Charity made up of noblewomen and the Daughters of Charity made up of women of lesser station.), he was also settling moral issues (The most dramatic one is the controversy he has with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over the taking in of foundlings.), advising against duelling, tutoring noblemen's children, and counselling priests and establishing new outlooks on how to take in new ones. The movie can only graze the surface of the phenomenal work of this great man. A much longer runtime would be in order; it could touch on the earlier part of De Paul's life (He had been abducted by Barbary Coast pirates and sold into slavery where he remained for two years under the control of an apostate priest turned Muslim whom he later converted and with whom he returned to France.) and deal with more controversial issues (His denouncing of the Jansenists; his failed plea with the minister Mazarin to leave France to stop the war.). Given the time "Monsieur Vincent" has to pay its homages, the movie uses it laudably well. Whatever its limitations, thi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biographical movies ever made.
With a very young Michel Bouquet as a consumptive with whom Father De Paul shares his rented room and who opens the cleric's eyes to a society fraught with misery.
《文森特先生》观后感(五):【文森特先生】
电影本身
很佩服文森特神父的坚韧和慈悲心肠。
也就是在这部电影里,我明白了,一个人只要心怀善意,便可以不分信仰。
有了信仰,就有了强烈的使命感,便无所畏惧。
但是总觉得,这样的一种善,很多时候是无知无畏。
神父啊,你可知道,这个世界上的穷苦是救不完的。你的面包和热汤能让穷人一时果腹,却无法驱逐他们内心的寒风,一味的施舍和给予无法改变穷的现状。
拯救世界上的不幸,不是简单的安顿他们千疮百孔的身躯,而是要唤醒他们被贫穷疾苦遮蔽的良知。
穷不是罪恶,穷是一种疾病,严重的心疾。医不好,只会恶化,更甚者产生“敏感”“狭隘”“贪婪”的并发症。
有些完全的善意只能算是慷慨的轻浮,你天真地付出所有,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道德的流沙。
很佩服那些为此付出一切仍然坚定不移的人,那是别人家的信仰。我敬佩但是不认同。
谁都不要把自己当成是救世主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淤泥没有主动吞噬你。否则你有什么力量与之抗衡,保全自己?遑论以一己之力开创划时代的局面。
古语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不是圣人,就不要去挑战自己的底线不要去挑战任性,在困境中不是谁都可以像神父一样保持心平气和的。如果执意要做,请先完善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
向神父济世的慈悲之心致敬。
以“不盲目”自勉。
故事叙述
发现自己很容易被一个故事的开头打动。这是一个故事开始的地方,一半较多的笔墨用于刻画个人形象,关注个体的情感和遭遇,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而故事发展起来之后,由个体到群众,由事件到时代,横向纵向全线拉开之后,虽然多了几分壮阔的画面感,宏大的故事和场面更具震撼力,但是兴趣却渐渐下降了。因为故事开始同质化,大同小异的政治性、社会性,导向现实,故事的立意被升华了,但对我而言,吸引力直线下降了。
联想到之前的《饥饿游戏》三部曲,一二两部故事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画面更不必说。到了第三部,开始权力和政治斗争,突然就丧失了看下去的心情。
由此看来,我确实挺怂的,打心眼儿里的避世。幸亏现在国家和平发展,不然我估计要暴露“隔江只听后庭花”的本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