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列宁格勒》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列宁格勒》影评10篇

2018-01-18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列宁格勒》影评10篇

  《列宁格勒》是一部由亚历山大·布拉夫斯基执导,加布里埃尔·伯恩 / 米拉·索维诺 / 欧嘉·苏图洛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列宁格勒》影评(一):人类的反思

  一座饥饿之城经历了漫长的882天,死亡人数超过150万!用惨烈二字来形容这场战争一点不为过。

  人类文明发达科技越先进,毁灭人性消灭文明就越残忍越快速!

  战争是没有人性的,但是整个电影故事却充满了人的本性善良,德国飞行员的自杀,把食物留给孩子而死去的母亲索尼娅;平时严肃自私的派出所所长恳求妮娜带走女儿让人感动于这份父爱;告诉凯特“时间到了,不要休息太久不然就起不来了”老人;两个主角警察妮娜和女记者凯特更是不用多说了。片子并没有象国产片那样迫于政治影响,很多负面的东西不演出来,这片子中有抢劫,有小偷,有食品黑市,有不顾妮娜劝阻的被德国人的“糖”炸弹炸死的群众,也有自私的所长(怕被撤职,硬说女记者死了)等等...让人更真实了解当时的情况

  影片还是有很多不足,但是总体说来是值得一看的。

  《列宁格勒》影评(二):只能感叹西方的洗脑能力

  苏联解体后列宁格勒改回圣彼得堡,俄国人的精神似乎也回到了帝俄时代回忆伤痕取代了雄心壮志,这部片子的精神气质很难让人联想到是俄国导演。

  提到俄国二战题材电影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是贯穿其中的英雄气概和宏伟气势;当然,换个视觉拍战争也是不错,可惜对于这部片子我的评价是:无病哀嚎。

  片子开头一伙平民上战场送命,这个倒是真有其事,当时苏联兵败如山倒,大量采取极端措施抵挡德军,比如督战队,比如让平民去打坦克。这样干当然很残忍,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又还能有什么别的方法呢?战争不是游戏,让平民上战场送死当然很残忍,但是杀死平民的德军难道就讲人道?导演作为一个俄国人,居然只讲苏军残忍,不讲德国非正义,立场可想而知

  片中大篇幅描述了围城的苦难人民不断被饿死,大量描述了围城中人性的黑暗面,拍的格外煽情的同时大量揭发苏联当局种种恶行,给人感觉反而是苏联政府毫无人性,政府爪牙不干好事专门整人,为了面子把群众给饿死了。搞得好像德国人是苏联人民的朋友,苏联政府是人民敌人一样。这些私货实在让人不齿,不是德军围城,市民能饿死?不去控诉德国人反而去控诉苏联政府不顾市民死活,这个因果关系搞反了吧?

  最夸张的是片中的苏联官员基本个个冷酷无情,只讲政治不管人民死活,反而美英外籍人对苏俄人民大爱无疆,最后是德国军人良心发现了,我只能说这个导演很奇葩,恐怕是被西方洗脑洗出问题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是好东西,但是这一切都得先保命才能讲,苏德战场素以残酷著称,双发打起来都是不讲人性,看看双方战俘的生还几率就知道了,苏联战俘进毒气室,德国战俘去西伯利亚劳动营,可不像西线战场那么温和。这种你死我活的环境下只有傻子才讲人权,在这种环境下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等于自杀。

  苏联为了赢得战争采取了非常残酷的对内政策,但是不这样干就是亡国,莫非亡了国等着德国人给苏联人带来幸福生活?不去控诉德国侵略,却去控诉苏联政府为了抵抗侵略采取了极端措施,我只能说这导演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何况历史上苏联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解围,在围城之前已经疏散了部分市民,围城中是德国人想饿死全市人,免得占用粮食,不是苏联政府不肯放平民出城,冰上公路建成后冒着德军空军的轰炸不停的运输物资及撤出平民,无数苏军为了救人而牺牲,外围苏军也因为解围而付出巨大伤亡,但是这些在片中全无展示,只有对人命漠不关心的政府。

  列宁格勒围城近900天,但是苏联人民坚持下来了,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要是苏联政府像电影里那个德行,市民还不早就造反了。因此我只能说,这个导演被洗脑的太厉害了,看不见苏联人民的英雄气概,看不见苏联军人的勇敢无畏,看不见苏军高层的战争智慧,看不见德国侵略者的凶狠残暴,看不见二战美国英国同苏联一样的战时政策,只看得见被西方宣传中神话了的自由民主,只看得见战争阴暗面,只看得见西方宣传的苏联政府有罪。。。。。。所以在影片中一次次的发出无病哀嚎。

  《列宁格勒》影评(三):惨烈的列宁格勒

  早晨看新闻云:菲律宾当地时间10月30日23时55分在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出生的一名女婴成为世界第70亿个人。这名女婴名叫丹妮卡·卡马乔,出生时体重不到2.5公斤。世界是喜是悲不得而知,我想她的父母是满怀欢喜和温柔的, 无疑!

  周六佳片有约放《列宁格勒》,断断续续地看完(实不忍认真看)。被困883天,150万人死亡!那150万人谁不是父母的孩子或孩子的父母?为了一个或几个心态人格扭曲的人一个城市就搭上150万条生命。不可谓不惨烈!

  “总有一天我们会烧光所有的书籍家具地板------”女主人淡淡地说着。极冷之地无煤无柴、无水、无电、食物短缺。

  涂着口红的两个女人 , 翩然起舞。似要舞向世界的终点

  两人并排而卧,谈论着怎样媚倒和降服男人!很美!就如人世中的惊鸿一瞥,那一瞥就足以抗衡人生苦寒与苍凉。

  以为是很老的片子了,阴郁、暗沉、苦寒,一星两星的亮色很快就在其中湮灭-------却不知是去年的新片。是啊,在那般痛楚中浸渍过的民族,该会永远记住。

  在这个浮躁年代,我们理性,但有时候却太冷漠,我们感性,但有时候却太放纵。人性的爱反而在物资贫乏、环境残酷中摇曳生长,正如风吹草不折,弱极而生刚。那个有机会突围出去却又折返用自己的配给维持小男孩生命,最后自己虚弱致死的英国女记者 凯特身上人性和母性的光辉,令人动容。

  看该片,我真切的感到人是如此卑微渺小,无论在自然中或人类的浩劫中。

  《列宁格勒》影评(四):那时候,有民族英雄

  纯属偶然播到电视里在播放这部电影,本着看了开头就必须看到结尾的强迫症,我一直看完,已是凌晨一点多了。二战,列宁格勒,历史,这对平时的我来说太过遥远。然而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恢弘的战争场面,顶多是轰炸。恩,空袭而已。主角正是一位遭到空袭轰炸,被困于此地的英国女记者,当然她是白军将领的女儿;还有搭救并藏匿了她的那个英气的年轻女警察。

  整部片子主线就是断粮的几个月里,人们如何坚持如何忍耐。饥饿使人变得迷茫,邪恶,混沌,甚至是互相残杀,生命被剥夺。令人感到可怕。每天都有人拉着死人到城外去烧。每个人都饿得步履蹒跚。黑市上的一枚钻石戒指只能交换一听肉罐头……当你饿到躺下的时候,就离死不远了。小女孩西玛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睡着了,炉子开着,就会被熏死,听说那种感觉很舒服。”一家人,却要为谁去死而互相争。我流泪了。

  女记者凯特为了自己的民族正义感。放弃了来接她的爱人,放弃了安定的生活,毅然又踏上了回到列宁格勒的卡车。把自己的配给分给虚弱的小男孩,自己却因饥饿而死,成为了烈士纪念碑上所刻的一个名字

  不想评论过多的关于政党制度话题。那时候的民族正义感还是那么的重要,可以高于一切,现在呢?物质算是最重要的吧。如果再被困到成这样,内战早就爆发了,会更加可怕吧……今天我们还能吃饱,真幸福啊。

  《列宁格勒》影评(五):借用之前网友评价的,这是个人目前看过的最伟大的战争电影,没有之一。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

  一边是统治阶级疯狂屠戮,一边是统治阶级的殊死反抗,这是一场与人民无关的战争,却要让人民来承与担。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

  在炮火中陨落,在硝烟中凋零,而再次绽放的,定是最耀眼的满是希望的光芒

  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电影。

  为了爱人坚强的活着,与死亡抗争,而为了爱的人却又坚强的再次奔向死亡。

  这是一部关于觉醒的电影。

  当全城封锁时,她似乎知道她会错过什么,于是她邂逅了她;

  当战机要再次起飞,他不得不为国家尽忠的时候,他主动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下;

  当她终于摆脱死亡,回到爱人温暖怀抱的时候,她知道,她必须回去,她使劲挥舞着早已僵硬的手,与爱人诀别,在刺骨的严寒里,她感受到的是心底义无反顾化作的滚烫的泪花。

  电影终究是结束了,脑海里满是她们在硝烟弥漫中的舞蹈,在炮声震耳中开怀的笑,于是,我想起了那位明知军令荒谬,却毅然决然带头冲向死亡的军官,于是,我想起了那位用首饰好不容易换来的一个肉卷却毫不保留递给女主人的佣人,于是,我想起了那位把自己的一餐一顿都攒下留给女儿,内心攒着是希望的妈妈。还有特维列娃,那名在战火中不停奔跑的女警察,把一个个老弱病残送上不能回头的战场,和同伴一起向记者们掩饰饥荒,却敢把女记者藏在自己家,叛徒间谍,面对让人窒息的政治压力也没有揭发她,从唯命是从,到迷茫无措,再到忠于自己内心,渐渐呼唤出人性的伟大。

  《列宁格勒》影评(六):一场为生存而战的战役

  电影如此感人,以至于无法忘怀,生命在战争枪炮和飞机的轰炸下,如此脆弱和渺小,饥饿令人已经盲目将印制“糖”的炸弹当食物,钻戒只换回一个罐头;而生命又是如此伟大,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责任或是为了一句承诺,民兵被枪推上前线,老人最后拾起了枪,勇敢地去面对牺牲,母亲把活的希望留给女儿,女记者因自己对尤拉的承诺再次回到列宁格勒。

  可能电影有过于煽情之嫌,但无疑苏联的卫国战争是伟大的,坚忍、顽强,在最后所有人团结着,并非为了政党或是其它,为的是民族和民族的未来(那些孩子们,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而战斗。反观,抗日神剧已沦为笑柄,因它脱离了实际,被用作喜剧或是某种麻醉药品来消费。

  《列宁格勒》影评(七):如果一部战争片里面没有太多的机枪,那她有更强大的武器,那就是人性

  如果一部战争片里面没有太多的机枪的场面,那她有更强大的武器,那就是人性。

  这部战争片说的是饥饿,以饥饿的背景写的人性。

  “If a person have nothing to eat except a tinny piece of bread, he suffer severely at first, but after though a while the pain becomes dull, and turns into less and less in difference.

  uddenly you find yourself surrounded by obstacles you can't overcome. The stairs are to too high to steep to climb,

  the shelves, too high to reach. Too far to bend down to draw the water from the hole in the ice.

  ALL you want to do is lie down.

  And When people say that someone, he lay down or she lay down, it means it's the end."

  这就是饥饿,现实生活中的你或许永远都只能透过这摄像头感受。

  882天的包围,战争可以让你感受代表人类文明和科技的飞机大炮重机枪,也可以让你感受人类对抗饥饿寒冷这些最基本生存有时是如此的艰辛。人类的很多情感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是最纯粹的,此时人执着的东西,才一定是他们最想珍惜的。

  像凯琳和帕克的思念,此时才更真诚热烈

  像尼娜和凯琳的友情,此时才更惺惺相惜

  像凯琳给尤拉的”一切会变好”的承诺,也只有此时才能被用生命兑现。

  生命在战争里变得渺小,为了国家,你可以义无反顾的冒着弹雨向前冲,哪怕你知道你必定阵亡,就如开头的那个老人;

  财产在战争里变得虚无,8克拉钻石的戒指,可以用来换一个罐头;

  幼小的生命,在战争里面也能马上成熟,七八岁的孩童,就可以懂得权衡和牺牲。

  有人说过战争就是人类一个规则简单的游戏,胜或败,高于一切其它准则。在这残酷的环境下,如果描写生命、友情、爱情,那便是最佳的反衬,人性此时便最容易感人。所以推荐如果你有时候迷茫的时候看战争片,或许会找到自己最需要和最珍惜的所在。

  However,电影里的战争只是给我们一个骗人的角度,现实战争中我认为不可能如此美好。that's it, the war.

  《列宁格勒》影评(八):我理解不了的爱

  列宁格勒原来叫彼得格勒,是沙皇时期颇有现代意识的彼得大帝硬生生在一片荒芜的海边沼泽建立的城市,为纪念列宁而改名的。二战时期是德军三路进攻中最北一路的目标。围而不打,以饥饿、疾病、空袭作为武器来对付防守坚固的城池,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东北长春也用过,城内最终死亡人数也在数十万以上。德军所向一般披靡,所以这种攻城在二战中并不常见。这也反映出德军当时虽处于鼎盛但已有强弩之末的疲态。这种攻城方法是一种极其野蛮的方法,因为是以大量的平民死亡为代价的。围城一方的残忍不用多说,守称一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百姓大量死亡而不投降,不管对错善恶,至少也是很不人道的行为。

  战争只是背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战争状态下的爱国。一个苏俄内战中白军的女儿,放弃国外优越的记者生活,冒者别当作间谍的风险,隐姓埋名自愿留在缺食少药的列宁格勒,这份爱国情怀的确很高尚。当然,她似乎也割舍不开对几个小朋友和大朋友的爱。但无论这爱有多高尚,我却无法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无私的高尚的爱我越来越怀疑。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我的理解里,某种爱只是从众或是有利,才会有人打着高尚、无私的旗号去虚伪地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