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猎杀红色十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猎杀红色十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13 16:30: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猎杀红色十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猎杀红色十月》是一部由约翰·麦克蒂尔南执导,肖恩·康纳利 / 亚历克·鲍德温 / 斯科特·格伦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一):原来老美也这么YY,并且YY的如此有水平

  前段时间看了个韩国yy电影《神机箭》,里面韩国人YY的本领真是发挥到了极致。。。结局的时候韩国凭借着山寨版的导弹让明王朝俯首称臣了。。。可见YY之强烈!

  今天,我终于看到大名鼎鼎的《猎杀红色十月》,看完之后,不自觉的感到春雷阵阵。。。终于有人YY的水平超过棒子了。。

  好莱坞的导演凭借着强大的自由民主的主体思想,成功的对苏维埃共和国的将军进行一次完美的招安。。。当然天朝电影里面也有无数这样的YY...总的来说,叛逃这个事情放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应该严惩的。

  然后,我来到douban,看了若干评论。。。居然发现有志青年们对该片相当推崇,居然有说潜艇的叛逃是为了平衡冷战时美苏的战略力量,拜托这位同学,你怎么就不想想现在世界都成了单极社会了,老美的军舰怎么没有为了大国间平衡而逃到中国来呢?并且冷战时期,更多情况都是老美占上风的。。

  从一开始,所有苏联人都在说英语,到了美苏两国人民见面了,居然苏联军官全改方言了,更orz的是,没过几分钟,苏联军官全学会了英语,还是纯正的美国口音。。。只能说老美科技太发达了,10分钟学英语不再是梦想了。。。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二):美国主旋律宣传片,喜欢潜艇的一定要看

  晚上看了肖恩康纳利主演的猎杀红色十月号,是冷战的故事背景。他主演的是俄国的磁流体喷水潜艇的船长。原作是Tom Clancy的。感觉就是一个黑苏联的片子。大肆渲染美国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优越。哈哈哈!

  我看完后,回忆起了奇爱博士。里面有这样的对话,俄国驻美国的大使去请求美方帮助击沉红色十月潜艇,说船长Crazy了,要向美国发射核导弹。奇爱博士里面正好是另一面,美国总统柔弱的电话叫醒Hello Dimitri,请俄国人消灭B52机群。当然奇爱博士里,美俄都是荒谬的。本片的船长也有奇爱,这老爷子想去美国钓鱼,不受打扰,没有paper work…

  有意思的一点,

  豆瓣的一条评论提醒我注意到,影片中俄语和英语的切换的巧妙。我觉得,因为尤其是冷战前后,在涉及军事题材的美国电影中,俄语给人比较邪恶的感觉。所以肖恩康纳利和他的军官们(向往美帝自由民主的投诚者们)在影片最好说英语。电影巧妙的切换了几次。

  我的一点猜测

  不知道是不是,那位在红色十月号上,和船长交流很多的军官,就是最后被厨子打中胸口,留下想去蒙大拿的那位。我感觉他就是俄国大使,不好意思地提起的,俄共中央委员的儿子。他和船长关系很近,那个厨子之所以射杀他,或许也是因为如此罢。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三):苏联人也有“美国梦”?

  《猎杀红十月号》(The Hunt For Red October)是美国著名军事小说家汤姆·克兰西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一位苏联资深潜艇军官因对苏共制度不满,纠集了一批亲信军官,指挥苏联最先进的携带26枚SS-N-20潜射弹道导弹的“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红十月”号叛逃到美国的一段惊险曲折的经历,以及围绕着此事展开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战略博弈、军事对峙、诡诈莫测的情报战等种种扣人心弦的故事。该小说胜在其详尽真实的军事知识、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的描写,结合了当时(1984年)美苏争霸的冷战背景,构思精巧独到,也很迎合大众口味,因此推出后大受欢迎,长期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而在小说原著基础上改编后摄制的这部同名电影,也成为军事影片的经典之作,尤其在关于潜艇战题材的众多电影中,必有“红色十月”的一席之地。

  与81年沃尔夫冈·彼得森《从海底出击》的沉闷压抑相比,同样是潜艇片的《猎杀红色十月》在节奏上无疑要快得多,但美国特色个人英雄主义在影片中依然表现得极为浓厚。小说及影片在意识形态方面潜移默化的艺术手法也很高超,也就是尽可能的丑化和妖魔化苏联、美化和歌颂美国,不知不觉就让人在潜意识中接受了苏联是如此封闭而落后、美国是如此开放而先进的宣传。 不过,老美真是YY得可以,当年冷战还没结束,好莱坞就拍出了这么一部讲述苏联军官携尖端潜艇投诚叛变的影片。片中美国官员的盛气凌人、苏联军官对美国生活的向往、以及事件最终靠美国人亲自解决无不显示出美国佬的狂妄自大,也令这部事实上制作得相当不错的电影让人多少感到有点腻味。

  影片台词是典型的军人风格:简明、精确、有力,几乎每句台词都是经典。要看影片就要看英文原版,才能百分百的体会到台词和剧情的融合无间。与人们印象中相比略显年轻的肖恩·康纳利更是魅力无边,不可抵挡,仅靠个人的精湛表演就非常鲜活地表现出了一位名将的风度和深沉。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四):小析《猎杀红色十月》对俄语困境的漂亮处理

  老板们都喜欢说“细节决定成败”,电影工业更是如此。观看好莱坞电影,时不时会让我感叹他们对细节的专业化处理——无论是好片还是烂片,他们都极端重视细节的打磨,哪怕这细节无法博得观众的一丝注意,但电影制作者仍然会像最苛刻的婆婆审视媳妇那样对一切让他们不爽的细枝末节一一扫除。这足够让他们在世界电影工业从业者中间获得敬意。

  有些细节是“锦上添花”。举个我最钟情的例子:T2。想必很多T迷都对T-800与T-1000第一次会面的商城之战记忆犹新。这场战斗以T-1000把T-800扔出服装店窗外而暂告一段落,T-1000猛然回头看见店内一个被漆成银色的模特,皱了一下眉头(图一)。这时的观众还没有看到过T-1000的全液体形态,也无法理解T-1000的困惑。然而这个画龙点睛般的细节却是一个合理而有趣的预兆,与十分钟后T-1000全液体形态从大火中走出相映成趣(图二),透露着卡麦伦的灵性与自信。

  另一些细节却是难啃的硬骨头,虽然看似无关大碍,但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全部叙事的绊脚石。比如这部让我颇为激动的《猎杀红色十月》,讲述的是前苏联一艘虚构的“台风”级核潜艇叛逃美国的惊险故事。导演约翰•迈克蒂尔南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全片基本是美苏双线叙事,苏联核潜艇内的人物说的都是俄语。这片子难道真要有一半时间是浸泡在俄语环境中?

  摆在桌面上的有两个现成方案。

  另一个就是让苏联佬说纯正的俄语,然后配上英文字幕。这是大部分电影都常用的手法。我们看《南京!南京!》中,日本鬼子都是说日文,我们看字幕毫不吃力。只要外语在电影中占极小比例,好莱坞也喜欢上字幕。我们看《谍影重重》系列,马特戴蒙时不时会秀一下自己的多国语言。在《蝙蝠侠前传:侠影之谜》中,克里斯蒂安贝尔也会用中文说一句“我不需凡能(我不是犯人)”。但是如果外语比例一多(哪怕占比十分之一),好莱坞就会用尽各种方法避免使用字幕。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老外与咱们中国影迷不一样,我们很习惯看字幕,但老外不习惯,字幕一多他们就嫌累,会很严重地影响本土票房。另一个原因就是演员自身的问题,这个很好理解,如果让演员说大量外语,就会露出马脚,我们回想一下《无极》中陈凯歌让张东健和真田广之说的汉语,真是雷死人不偿命。第三个原因是台词感染力的问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染力,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都是对自己的母语的语调、情绪最有把握,字幕是无法传达出其间的微妙的。《南京!南京!》里日本鬼子们说的日语,我们中国观众通过字幕能理解他们讲的意思是什么,但论其间的情绪感染力,恐怕也只有日本观众和精通日语人能毫无损失地感受到。因此,对于什么都必须尽善尽美的好莱坞来说,说外语的情况越少越好,一点点对最终效果打折扣的因素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不同的导演,对“避免使用外语”的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一种无厘头方法是“霸王硬上弓”。最近国内上映的史蒂芬•希摩斯的《特种部队》里,有一场白幽灵回忆小时候在日本学习剑术的场景,就特别无厘头。少年白幽灵与少年蛇眼在寺庙里大打出手,日本师傅制止了他。白幽灵用日语争辩说“他是小偷”,师傅立即打断了他,第一句话竟然是“SPEAK ENGLISH(用英语说)”!这种强制角色说英语的手段虽然雷倒众人,但却是对观众非常负责的,也侧面证明了好莱坞对角色说大量外语的忌讳。而且我们也会发现,越是面向青少年观众的电影,越是忌讳说外文。好莱坞对自己的观众群的照顾和尊重简直可以用“小心翼翼”来形容。

  另一种方法是“偷梁换柱”。《指环王》系列,托尔金发明的精灵语是精灵间的通用语言。《护戒联盟》的开场白就是让扮演精灵女王的凯特布兰切特用精灵语叙述故事背景。彼得杰克逊的处理方法就很简单,先让布兰切特用精灵语说,然后很快盖上英文旁白。同样的手法也用在了《刺杀希特勒》中,一开场,汤姆克鲁斯就用德语念自己的日记,然后导演布莱恩辛格就老练地将阿汤的英文旁白覆盖上去。这种手法相当有效,观众自然明白,也就兼顾了真实性和艺术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仅适合与旁白,如果让一个角色开口说话——就像《猎杀红色十月》这样的情况,就不适合了。观众会以为是角色在切换两种语言,而不是导演为了方便他观赏而进行的“同声传译”。

  既然两种都不可能,那么《猎杀红色十月》是怎么处理的呢?其实很简单:如果单单音轨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话,就让镜头参与进来。

  以上五张图是《猎杀红色十月》自14分49秒开始的一个镜头的截图,这个镜头长33秒,是“红色十月”号潜艇的政委在念一个日记本。在这镜头之前,苏联人说的都是俄语,配上英文字幕。当镜头推到政委的嘴部特写时,政委将俄语转换为英语,字幕也就不再出现。“同声传译”完成。

  这么处理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第一,这个镜头因为承担着“把俄语转换为英语”的职责,必须把观众从故事中拉出一部分注意力来,让人关注这张嘴,和这张嘴所说的语言,所以其形式必须是打破常理的形式,也就是说,要一个很让人难以理解的形式——一个大推和一个大拉。观众直接能从视听感官上理解编导的意图,也就是说,这个镜头之怪异属性,帮助观众暂时跳出了故事和人物,完成了导演和观众的一次默契交流。

  第二,这个镜头是很不美的,不应用在主要人物身上——尤其是不能用在肖恩康纳利这样的大牌明星上。于是镜头选择了这个政委——他不仅是微不足道、“死有余辜”的绊脚石,而且也是全片第一个死翘翘的人。

  第三,这个镜头是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是打断叙事的,所以镜头的内容不能是故事的主要线索。于是镜头安排了政委这个微不足道的人去念主角亡妻这个在片中没露过脸的人物的日记本中的一段微不足道的圣经引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三次方,保证观众哪怕注意力分散一会儿也不会迷失电影的前进方向。

  第四,这个镜头不仅完成了这个场景的语言转换功能,也省去了后面苏联方的俄语困境。影片与观众由此建立了新的默契:如果一个俄国人在身边都是俄国人的情况下说英语,并不是因为他说的真的是英语,而是我为了方便你理解转换的英语。所以后面有个苏联本部发现“红色十月”号叛逃意向的场景,一个将军由俄语突然转变成英语,观众也毫不奇怪了。

  然而,这样的默契终有结束的时刻——即俄国佬与美国佬同处一室的时候(美军接手“红色十月”号),俄国佬口中的英语再被理解为“同声传译”就显得荒谬了。于是镜头再安排俄国佬用俄语说话,如同“合同有效期”一般,向观众宣告“前面建立的规则不再适用啦”。

  一个人最可贵的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该做什么。电影也是如此。《猎杀红色十月》对这个细节的专业化处理,得体得让人舒坦。

  《猎杀红色十月》是军事小说名家汤姆•克兰西第一部改编成电影的杰克•雷恩系列小说,它并不是最精彩最火爆的好莱坞动作片——事实上它甚至连一个让人难忘的火爆场面都没有——然而它有一股敢于探索动作片新语法的清新气息,在《变形金刚2》这种电影称王称霸的今天,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叙事风格反而显得让人怀念。

  导演约翰•迈克蒂尔南在好莱坞,往好里说是二流的一线导演,往差里说是一流的二线导演。我一直觉得看他站在这样一条标准线上:超越他,你就可以成为叱咤风云的一流导演;超不过他,那你在二流三流圈里有得可熬了。在拍摄《猎杀红色十月》的时候(1989年),正恰恰是约翰•迈克蒂尔南风头最盛的时候,刚刚凭借《虎胆龙威》(1988年上映)成功上位,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动作片导演之一。票房上的无比自信让这位大导演险些在这部电影里呈现出“商业大师”的气象,无奈终究差了那么一口气。虽然《猎杀红色十月》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但是它不幸遇上了苏联解体的时代波峰,再在这个背景下讲述冷战时期的故事,就显得很不合时宜。而且在视觉风格上沿袭却并未超越之前的卡麦伦的《深渊》,在动作火爆程度上又远远不及约翰•迈克蒂尔南自己的《虎胆龙威》,所以不受大众和大部分影评家的喜爱也是情理之中。不过,这还真的是一部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老牌动作电影,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为它鼓掌。

  评分:4.5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五):He is defecting

  同名小说改编。叫好又叫座,还捧回了一座小金人(音效剪辑)。

  典型的好莱坞风格,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极浓。

  剧情方面,美国人够能YY的。苏联国宝级军官集体叛逃就不说了,那艘美国的普通潜水艇咋就能轻易跟踪超级新式武器“红色十月”呢?还有苏联外交官的拙劣,苏联军队的内耗和羸弱,要真是这么不堪一击还用得着冷战么。

  我始终没感觉到Connery这个舰长有多老谋深算,也没弄明白他为什么不跟美国直接联系,而在出发前却通知了苏方(用得着这么破釜沉舟么)。此招太过冒险,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才对。倒是Baldwin的情报员立下头功,次次力挽狂澜,直到最后击毙奸细,假到一定程度。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六):不知为何生,毋宁求一死

  二战著名的德军元帅曼施坦因曾经对历史的德国军人做如下的评价:决定性的东西是德国军人忘我、勇敢、忠诚和尽职,以及各指挥官的责任感和能力。正是这些因素使德国军人在战争初期胜利的主导因素。更关键的是,德国的将领从来都力争胜利,通过胜利获得自己的荣誉与军人的荣耀。但凡能够成功的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坚定自己的信仰也要坚定自己的追求。

  历史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因为要读出历史不仅需要一双会看的眼睛,还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凡是在这个时代能够活出自己的人,往往不是这个时代所需的主流。它们能很好地把握这个时代的桎梏,往往这些人都在冷眼旁观着,如同看笑话般,看着别人的愚蠢,为自己的明智而庆幸。历史只是个概念而已,往往大众对历史的概念都太大众,随波逐流或者愚蠢的可笑。真正时代的精英肯定不是把所有人的认识汇总然后很漂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以求鹤立鸡群,他们往往深深地埋藏自己的想法,而后看其他人犯错再把自己的想法看得更透更深。其实从古至今历史上还真不乏这样的犀利之辈,对人们可能会犯的错误既清楚又谨慎,可是历史几千年的光景过去了,如今泛泛之辈还是如此泛泛没有自己的观点,而那些曾经活得既自我又透彻的中流砥柱在现代社会是不常看到了。只可惜,历史就是历史,现代的人们当然无法从历史中获得优势,因为大众的思想,因为无法冷静不甘寂寞。所以很可惜,如果无法深谙历史的渊博,历史也只能是历史。

  当我曾经还是这泛泛之辈的一员而不自知时,曾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很了不起看到的得比别人多时,我很幸运的碰到了能改正我的一些了不起的时代强人,很简单的几个例子,很直接的几句批评,让我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的想法迅速瓦解,只是通过一部电影,猎杀红色十月,让我知道,如果不能把问题看透彻,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猎杀红色十月,真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的最具有魅力的作品之一了,他有能力称赞其敌对势力的军事实力,也可以把红色政权主义者政治信仰或者说政治理论驳斥的体无完肤,当然,这是两个大国的政治博弈,在当时看,这的确是两个势均力敌的阵营的政治与军事的博弈。但是美国人很巧妙的描写出了苏联方面如何从淡定的姿态中间渐渐把持不住了,如何在这场政治战中处于下风,到后来美国人反而以讽刺或者说玩弄的心态对待可怜的俄国佬。反观这次行动的策划者,马尔科韦莫斯舰长,如果单从他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直到他变节以前,其实都不难看出,他这么做,不全是因为生活所迫,也不是因为他突然脑子一热才改的信仰。其实,他一直是忠于自己的理想的人,孰是孰非绝不是任何人强加的,如果苏维埃政权或者共产政权真的十分完美,那为什么还会有数量上如此庞大的变节者?信仰绝对不是强加诸于别人身上的,内心强大的人往往不会惧怕这种强制的信仰,他会不动声色的看清一切然后给敌人最意想不到的一击,当头棒喝。聪明的看懂了的人曾经告诉我,政治博弈是不可能实话实说的,美国正科和苏联外交官其实都彼此隐瞒事实,相互试探,当时,天真的我还以为苏联人很愚蠢的说了些自己对不利的话,可是真正的政治老滑头也是经过了岁月的历练和累积,他说的只可能是有利于自己的。不论什么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也一样,如果把自己所有都坦白出来,那就如同裸体一样令人尴尬,那就是没有防卫的愚蠢行为了,就像如今的这些令人不齿的许多。大国之间的博弈更甚于此,就算不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只要是政治的就是欺骗的,没有真正国家会实实在在的把自己裸露在外。其实双方都想通过对方得到自己想要的,俄国人想借助美国之手除掉叛徒,而美国人想从俄国人那里知道红色十月的真正目的,然后借机帮一下韦莫斯顺便也能从俄国人手中得到他们的高端武器。

  现在我知道了,也终于懂了,自己的看法还是很幼稚的,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完全就等于没有成熟的孩子一样。但我十分清楚自己的追求是定格在哪个等级的,我所欠缺的也仅仅是层次的累积和分析能力的增强而已。当真正的革命开始时,革命往往是从自己开始的,当一个人有能力分析透彻自己的所有优点和不足时,这个人就在变革,开始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了。如果活着,就要向韦莫斯舰长那样,有自己明确的追求。或者为了这个追求死去,死而无憾。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七):冷战高潮影片

  中学时代就看过原著,一度很想称为中国的汤姆克兰西,可惜后来他老人家转向了,国内倒是冒出一大堆YY写手。

  虽然因为篇幅原因删减了很多小说中的桥段,但是作为影片本身还是相当精彩的,不过可惜的是对于一点没有冷战知识的国人来说,影片有点难懂。而且因为导演和制作方比较追求“真实”,全片感觉比较沉闷一些,但是相信熟悉军事知识或者潜艇作战的人,比如说我,看起来更加津津有味。一般来说的规律是,如果军事题材电影没有女人或者只有点缀的女人的话,都不会太糟糕。

  影片有不少细节值得注意,一个是开头红色十月号出航的镜头是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只不过空壳下面是一艘拖船。所有的水中镜头实际上是在烟雾中拍摄的。肖恩·康纳利的俄语是个问题,而且扮演拉米斯艇长他还戴了假发。扮演俄国艇员的大部分是美国的俄罗斯移民后代,除了长相之外,他们中很多人甚至不会说俄语。扮演CIA局长的詹姆斯·厄尔·琼斯就是星战中给达斯·维德配音的演员。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八):声音延续画面的衔接

  电影教科书中提到这片子是关于对话,声音延续弥补了正反打镜头的断续感。于是很注意片子中的剪辑和声音的衔接。潜艇情节的设计也更突出了声音和画面的组合效果。

  舰长下达命令,通常要经过好几个执行者的重复,于是快速的切换镜头直接造成了一种紧张感。手握秒表的副官不停报着攻击时间,画面则快速的在艇长沉静的面孔,焦虑的水兵,紧张的副官,直奔而来的鱼雷间切换……接着是下一个命令,接着又是下一个危机。

  弃暗投明的情节设计让人觉得有点夸张,毕竟是一艘巨大的核潜艇,即使是原型测试用没有核弹也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演员的表演相当出彩,老007的一身苏联海军制服非常帅。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九):想象中的叛逃

  本片讲述了遭受丧妻之痛的苏联潜艇"红色十字号"舰长Ramius,在新潜艇试航中决定带领全舰官兵叛逃到美国。他将全盘计划都写在了自己给上级的信中,于是苏方派出潜艇和飞机企图拦截。而与此同时,美军也在Ramius故意为之的情况下,查知了红十号的动向,并接到命令追击之;与此同时,苏联大使也知会美国有一艘苏方潜艇意图攻击美国本土,请求将其消灭。只有CIA特工Ryan认为Ramius是想要叛逃到美国,并且说服了总统,致使美方潜艇Dallas在中途引爆发射的鱼雷,造成红十被击沉假象。Dallas舰长和Ryan登上红十,消灭了舰上内奸并引导苏方鱼雷炸毁了自己的潜艇。最后,Ramius和潜艇上的军官及船员成功踏上美国领土。

  该片改编自1984年汤姆克兰西同名小说,于苏联解体前夕的1990年上映,具体和1975年前苏联“警戒”号叛逃失败被海空联合拦截击杀的事件是否有关尚待考证。但是从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绝对是一出美军意识形态的宣传片。本片开篇明义:Ramius擅作主张带领全体船员准备叛逃至美国,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前50多分钟平铺直叙,波澜不惊,除了这潜艇们在大西洋中互相追逐和最后苏联潜艇因为被自己鱼雷击中而在海面上爆发的海浪之外,片中能激起认视觉冲击的部分很少;本片对于Ramius和某一军官叛逃的描述稍有着墨之外(一个是厌倦了一辈子航行,另一个是为了享乐),其他官兵几乎都是“被迫”叛逃的,由于对Ramius等主角叛逃原因的描述语焉不详弱化了意识形态冲突,唯一值得小心谨慎对待的确是一触即发的“热战”,但也被美国总统和红十号合谋导演的一场骗局给瓦解了。

  随着1991年那个圣诞节,苏联解体之后,美苏冷战、意识形态的强烈冲突已经拉下帷幕,本片阐发的观点就是我美国什么都好,妻子都至少能娶两个,并且热烈欢迎敌方阵营的逃兵。但这些都随着1991年圣诞节的苏联解体失去了现实的意义。

  《猎杀红色十月》观后感(十):舍身忘死要移民

  苏联核潜艇“红色十月"号航道偏轨,引发美国中情局的忧虑,认为它要攻击美国,但情报员杰克森却认为它欲归降美国,到底真相如何?肖恩•康纳利扮演的苏军船长,干掉了船上的政委。然后他们就往美国的方向航行,此时身后有苏联派出的追兵。前面又有美国人的潜艇,随时有可能干掉他们。因为美国人一时半伙无法判断这些苏联人的真实意图。

  最后情报员杰克森控制了局势,美国人没有开火,苏军船长干掉了追兵成功的投入了美国的怀抱。看来美国的确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了,不然怎么有那么多人都想叛逃去美国呢。本片的苏军船长也是老船长了,都当上将军了,还要叛逃去美国。铤而走险,看来确实是在苏联蹲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