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卡》经典观后感集
《拉卡》是一部由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西格妮·韦弗 / 尤金·孔巴尼瓦 / 罗伯特·霍布斯主演的一部科幻 / 恐怖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卡》观后感(一):《第十区》比《第九区》相差了一部《RAKKA》?
导演尼尔·布洛姆坎谱曾经以《第九区》惊动全球影坛,在他拍摄《第九区》之前业余时间拍摄过不少短片,如《瓦尔河脂鲤》、《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机器苍蝇临时工》等几部科幻作品,通过他的其他作品可以看出尼尔·布洛姆坎谱擅长“脏”科幻电影拍摄,后来被著名导演彼得认识,才开始了他的导演之梦,由于片方撤资,三年后的他以《第九区》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奖而走上正式导演之路。
01
解题
笔者想很多看过《第九区》的小伙伴一定在期待续作《第十区》,记得影片中的大虾说过,三年后我会回来的,然而等了一个又一个三年也没有音信。据小道消息称,因为后来导演拍摄了几部平庸的电影,被投资方放弃了续作《第十区》的拍摄,但是导演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燕麦工作室),
开始了老本行短片的制作,或许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取投资方的青睐,所以他的短片《RAKKA》(中文译名《拉卡》)刚出就火了起来,笔者今日将《第九区》和《拉卡》联系一起解读于大家。
为何要标题要取这样呢?因为笔者看完《拉卡》后,觉得这部短片做的内容与效果和《第十区》要表达的内容很相似,如同导演在拍大电影之前的一次测试性练手,但是练手之作已经超过了我们国产大片的水准了。
《拉卡》讲述了被外星人创造的蜥蜴人降临地球,开始了对地球的殖民统治,对地球本土居民进行半机器人式的改造,将人类奴役并大规模进行实验研究,地面堆满了骸骨,地球已成地狱,但是仍有一小部分人做着最后的反抗。
影片的剧本大体上是《第九区》续作要表达的内容,《第九区》续作也是大虾三年后搬来救兵,对地球人曾经犯下的过错惩罚,人类将被改造成虫族大虾的样子,最终存活的人类被圈养在第十区,同样也是对地球人的殖民。
02
《第九区》
目前科幻片有三大种类,人类与机器人、人类与外星人、基因工程,而大部分关于外星人的作品要么是人类被外星文明殖民,要么是外星人被人类殖民,除了《降临》这部创新性很强的科幻外,很少出现二个文明共处,因为这些科幻片无形中都在遵循《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一旦一个文明有能力发现另一个文明,为了保证自我的生存,必须先干掉对方,科技爆炸与猜疑链决定了这一核心理论。
而《第九区》也属于一个异类,影片为了让故事更加真实,以记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外星人来地球避难的事,而人类面对高等文明的恐慌,最终收留他们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从个体角度看,影片是一个人由对外星人的傲慢无礼到自我变成外星人的过程。
在外星人侵略题材已经被用烂的情势下,《第九区》之所以可以脱颖而出,在于导演让原本的高等文明避难于低等文明屋檐下,直言不讳的将阶层的矛盾移植在了人与外星人身上,为何结局外星人赢了,站在外星人立场的我们拍手称快,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它让处于底层的观众找到了身份认同感,第九区之所以选地约翰内斯堡,
因为这里是一个贫民窟,那些被压榨的外星人隐喻着底层阶级,而那些高傲的MNU人隐喻上层阶级,这样看待影片再也不是单纯的科幻片了,它既包涵了种族的歧视问题又囊括了阶级间的矛盾问题。导演对人文的关照让影片褪去了娱乐诟病的外衣,精神内核升华到了更高层次。
影片并不是在强行说教。片中最触动人心的是大虾看到同伴被射杀后,跪在那帮如强拆城管一样的外星人事务所负责人面前,这一幕真的直戳观众的内心,而上层人永远也不会明白底层人的痛处,导演直接让主演Wikus经历由人变成大虾的过程,由外形到内心的彻底转变,这里实质是导演对上层社会的质询,并不是《逆世界》那般干巴巴在讲述阶层问题,而是将一个上层人变成了下层人去感同身受。
03
《拉卡》
影片《拉卡》虽是短片,但五脏六腑俱全。导演严格按照剧本标准格式将影片分为三幕,第一幕通过独白的方式建置了被殖民的世界观,第二幕通过角色阿米尔和诺什引出人类与蜥蜴人的冲突,第三幕通过对蜥蜴人的围攻进入影片的高潮。
外星人再也不是如斯皮尔伯格《第三类接触》里那样慈眉善目,他们将人类变成了害虫,夺走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奴役人类作为他们寄生后代的宿主,真的和要回来复仇的大虾如出一辙。
如果单纯的说影片的剧情确实平平无奇,但是故事里新颖的设定,以及震撼人心的特效,惊悚气氛的营造,毫不逊色于《异形》的各方面。蜥蜴人将地球大气层修改为甲烷气体,导致生态系统彻底恶化,人类面临被灭绝,到处都是沥青一样的纳米液态,并入侵人类大脑皮层控制其思想,人类设计脑屏障,预测未来等新的世界观。
并且加入了对人性的思考,维德曾说过,“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当人在面对生存问题时,如果仍旧顾虑道德约束,将会被兽性文明灭绝,因为自然界中但凡那些不择手段动物往往活的最久,同样宇宙里的生存更是那样,你若心慈手软则会沦为蜥蜴人的试验品,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战争就是非生即死。
另外,这位导演工作室也推出了短片第二卷:《火力地堡》,以越战为背景的超自然题材影片,其实是想传达反战的思想,并非是不死不灭的河神打败了美军,而是越南居民那种不死不灭的精神击垮了美军,介于本片于《拉卡》、《第九区》及续作无太多关联,笔者也不予以解读此片,只好期待第三卷的播出。
《拉卡》观后感(二):《拉卡》—重现《第九区》
如果你看过2009年电影《第九区》,你很可能对那部小成本的外星人侵袭电影印象深刻。如今导演计划的新电影《第十区》,没有出,结果先众筹拍了三部短片,这是第一部也是最为宏大和深刻的一部。
《拉卡》同《第九区》有着类似的情节,2020年外星人占领地球,虐杀、实验并驯化人类,人类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负隅顽抗。不过《第九区》是从小处着眼,在一个隔离区里面展示了外星人占领人的场面以及男主的挣扎求生;而《拉卡》则以俯瞰众生的姿态,以一个面对濒临死亡的冷漠来描述,灰沉沉的烟雾翻滚,外星黑色纳米矗立的堡垒,以及蜥蜴外星人凝视着你控制你的思想,这种侵入已经过了隐秘,成了摧古拉朽的征服,现在战斗的人可能只是换一种死法而已。太过灰暗。
看过那么多外星入侵,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的作品总是有股异样的冰冷,不是温情的和谐,或者两对兵刃相见的激烈,只有人类被压制的悲惨。而是有种旁观者的冷漠和悲凉,当从空中俯瞰地面的时候,这种悲伤愈发沉重。
所以这20分钟的片子,我竟然无法下饭。不过想象如果拍成正常长短的电影,可能韵味会变得浅薄吧。
《拉卡》观后感(三):拉卡之所以叫拉卡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有点不知道该写啥,所以就来聊聊电影的题目吧
一部电影的题目优劣绝对可以算这部电影能否出色的黄金点之一,起码我个人是如此认为的,不论是《忠犬八公》这种直接表明主角的,还是《海上钢琴师》这种构建环境的,或是《明日边缘》这种充满迷惑煽动性的都是如此;那么,这一部电影到底为什么要叫《拉卡》呢?
事实上,如果大家愿意稍微百度一下,就会发现“拉卡”是个很“有趣”的地方,那是IS的“首都”,真正的人间炼狱。然后,我们如果再拿现实和电影对比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什么科幻,这就是现实!
首先,外星人抓人类繁衍,这与阿拉伯国家女性地位底下,只能被当成繁衍工具有什么区别?其次,人类的地标建筑上挂满尸体,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艾菲尔铁塔!从很久以前直到今天,艾菲尔铁塔都是法国绝对的象征,可我们如果再查一下,就会发现很“讽刺”的是,那是欧洲国家里被IS袭击最多的地方。还有,片子里所谓的外星人蛊惑人心的能力,这不就是宗教极端思想吗?这不就是洗脑的恐怖主义吗?
拉卡之所以叫拉卡,是因为它指的就是现实的“拉卡”!
《拉卡》观后感(四):看得心慌
看得有点心慌 幸好短 虽然只有五毛钱特效 但不遗余力地展现外星入侵的种种 特别是以死尸覆盖文明建筑 毁灭知识与文化 看得特别觉得恐怖主义啊 至于森林大火和甲烷啥的 真得不是在说人类自己吗? 而政客的温室理论也是有相当的嘲讽意义啊 只是一开始的最后见到的那个类似天使的异性是啥 人肉炸弹在任何战役中都极具存在感 外星人入侵人脑咋就这么容易 是个外星人就能操纵 一旦战役爆发 没了社会秩序的保护 就成了犯罪者的天堂
而不停融合的结果 就是必然会出现能吸收两种生物而生存下来的物种 可以预见未来 而人类的微弱战斗还在继续 其实我觉得 就算没有外星入侵 人之后也会变得差不多那样的 话说这还打算续集吗 和伊藤润二的感觉差不多 但让人觉得不安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