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人的鞋子》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死人的鞋子》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27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人的鞋子》经典观后感集

  《死人的鞋子》是一部由西恩·迈德斯执导,帕迪·康斯戴恩 / 加里·斯加奇 / 乔·哈特利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人的鞋子》观后感(一):英国小镇

  话说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复仇的电影,后来又感觉这是个小镇的故事,再后来觉的是个人性的世界。其实并不矛盾啊。残酷的复仇发生在这个平静的小镇,而后人性像乌云背后的阳光射穿出来。最后徒留彩虹做阴雨的美丽坟墓。

  故事主线毫无疑问是哥哥rechard回镇报仇。小镇还是那个样子。那个样子呢?平静但有着阴暗的一面,地痞在任意的兜售毒品曾经兄弟一起在这里亲密成长,如今哥哥从军队归来,弟弟已经在毒品的刺激和混蛋的玩弄下自杀。冷酷的复仇就这样在缓慢音乐中不徐不缓的进行,没有阻力,没人说不。片头哥哥的第一句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们会进入天堂上帝会原谅他们,但我不能释怀。故事进行下去,因为毒品和恶毒的混子在肆意践踏弱者尊严生命。故事由rechard和头子sony正面对话进入高潮双方开战。松懈的被击杀,忠实的同伴被误杀,懦弱逃跑的被追杀,负隅顽抗的被灌入毒品,他们没有意识行动能力,像当初他们欺凌的羔羊一样,被欺凌,被惩罚,被杀戮。复仇者戏弄他们,藐视他们,最后杀死他们。有人问“是耶稣吗”他说不是,他显然不是来拯救的,他是来复仇的;那人又问“是魔鬼吗?”,他还是摇头,他带着受伤滴血的心而来,他懂得爱。那人又另问,你会走吗。他说,你会我不会。

  故事像一张大网已经渐渐合拢。最后一个目标,他却松手了。他首先遇见的是罪人的双胞胎儿子,一定让他想起了自己。儿子母亲出现又让他看到海岸一样的依靠。他载最后的目标到故事的起点,弟弟死的地方。弟弟简单的葬礼上,家人哀悼。镜头的远处,还有更多密密麻麻的的坟墓。有多少人像弟弟一样被恃强凌弱的欺辱践踏致死。家人哀悼后离去,是不是和凶手一样冷漠,或是无知?哥哥无法离开,更不可能忘怀。当他看见人性光芒,他忽然知道自己双手沾满鲜血并且已经停不下来了。他用最后一个目标的手持刀通向了自己。当凶手还未从杀人的恐惧,儿子被威胁的忧虑,以及多年前的血债一起混合而生的颤动灵魂情绪解脱出来时候,他战栗的身躯,僵硬的胳膊,半举着的沾满鲜血的双手,不正是已经死了的rechard内心的展现吗?

  镜头最后跳转到整个小镇。这样的小镇,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死人别哭,死亡不是结束;死人要勇敢,你会得到救赎;死人请相信,你得到救赎了。

  祥和的小镇自然而疏于管理,毒品和恃强凌弱把纯洁无知的孩童害死。我以为这是核心,其实这只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救赎,在耶稣与魔鬼之间,从魔鬼到耶稣

  《死人的鞋子》观后感(二):Hunter&Karma

  我认为标题里的这两个词是电影的核心。

  在故事上,这是一个凌驾于敌人之上的复仇者如何无敌般地施展复仇的经历,福尔摩斯般的精彩、冷酷,猎物无从躲避,几场报复的戏都使气氛几近恐怖片。

  在意义上,复仇者象征着让人被迫偿还的宿命,展现命运的有序和人类的渺小,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并不完全是复仇者,故事很大部分是由受害者(瘾君子们)来推动的,是由他们的惧怕、可悲、和最终不可避免的死亡来驱动悬念向前走,在复仇的几场戏里,主角出现的相当少,和恐怖片里的鬼怪一个频率,影片给人的启发就只能来自观众将自己代入被害者的心境,也就自然有了Karma的感觉。

  正如《无间道》里倪坤所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将过往的恶行与现时的惶恐交错,很深刻地展现的人在恶面前的无助,恶是一个打开关不上的盒子,一旦与其交错,便难以再分黑白,关于这些瘾君子的死可以这么说:这些人是被自己的恶行而吞噬的。

  关于结局,为什么主角要让最后一个被害者杀了自己,我本是这样觉得:Karma对于有过恶行的人自然是以死和恐惧相惩罚,但对于有恶行而恶行未满至死的人怎么办呢?就只能让这个人进一步地接近恶,让他知道为保护妻儿而将自己推向恶行的自我分裂之痛、因惧怕而行恶的悔恨之恼,这样比简单地杀死他更有说服力。

  但我后来因台词听不清去看了别人对台词纠正,发现复仇者是因为对自己的复仇行为悔恨而选择了让猎物杀死自己,我觉得虽然也解释的过去,但多多少少让前面整部电影建立起来的猎杀者的万能前功尽弃,让复仇者沦为了一个复仇者,而不是一个宿命的执行者,当然了,创作者本身极有可能就没有想过所谓宿命的代表这一说,作为一个复仇者来说,这也是有根有据的。

  《死人的鞋子》观后感(三):血腥复仇 诗意解脱

  看这部电影纯粹是对TOBY KEBBELL的喜爱

  豆瓣对其的类型标签 让我觉得会是一部节奏快 动感强 画面色彩血腥的片子如《杀死比尔》一样 结果却出我意料

  片子的开头是种种的家庭幸福 哥俩好的无限和谐温馨画面

  片子的结尾也用了大笔的时间和镜头来描述田园风光美好

  片子的主体部分还用了很多类似圣歌和乡村音乐来给情节加气氛

  脑中一闪而过:这算什么惊悚啊?!坑爹!明明就是一部诗意的文艺片!!

  但不得不说英片总比美片更有发人深省东西 比如它,说的不仅仅是复仇 而是人性 人性的解脱

  片头哥哥的独白和幻想中弟弟的如影随形其实就已经开门见山的点明了这一主题:要复仇,要解脱

  导演多次将哥俩小时候的彩色镜头和哥哥幻想弟弟的如影随形是手足情深

  瘾君子与弟弟的“快乐日子回忆却用黑白镜头来表达 给人沉重

  是哥哥痛苦的回忆和心中隐埋的痛苦也是瘾君子组合内心的恐惧和愧疚

  哥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复仇铺垫 和对瘾君子组合友善的举动 感觉是影片中最精彩之处 瘾君子的无限惶恐被表露无意 人的恐慌和接近奔溃是智商最低之时 杀之快然~

  复仇的脚步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

  在我看来也许哥哥是看到最后一个人的一双亲密无间儿子而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他们是从前的自己 而复仇的脚步不能停止

  到弟弟死去的小屋是为自己的选择也是善待那对双胞胎的选择

  沾满血腥的双手洗净了瘾君子对弟弟的种种羞辱 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罪恶更换不回弟弟的重生

  唯有死亡才能解脱 唯有用那被复仇的最后一人的双手赐予自己死亡让其生活无限的痛苦之中才能终结报复

  电影的最后圣歌和空旷美丽的田园风光 是哥哥的解脱 安定 淡然 无遗憾 像是抒情诗的最后将自己的所有愤怒 懊悔 梦想 渴望的彻底抒发。是悲剧 也是 喜剧。

  :toby的戏份虽不多 但演技可见一斑 白痴要不要演那么像啊

  《死人的鞋子》观后感(四):他现在依然在喊着我的名字

  印象深刻的台词: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把毒品卖给小孩吗?

  -那样就可以控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思想都很脆弱,连动物都不如。

  (这句台词出现之前,其实故事的谜底还远没有揭晓。兄弟两个如常对话,一个坚强成熟的兄长用带有责备和警示的语气告诫自己尚且年幼无知的弟弟。。。然而当“真实的故事”显现,我们会发现这是兄长因为缺席弟弟的成长的遗憾,和自己没能在其生前给予足够关爱的弥补。可惜小镇青年悠闲岁月,只是他脑子里的幻象。)

  - When you were torturing him, was he calling for me? Was he screaming my name?

  - Yeah, he was.

  - He still is.

  (-是的,他当时一直在叫你的名字。

  -他现在依然在喊着我的名字。)

  ——————————————————————

  看这部电影之前先听的OST,棒呆。因为是《Made of Stone》的导演,所以想来音乐上的taste应该和我很match,一个记录了80年代伟大的英伦乐队复活后第一场演出的纪录片,大概导演当年也是曼城小镇不折不扣的迷弟青年 ,然后工业时代城市的异变就在斯派克岛那晚不灭的掺杂了荷尔蒙的大麻烟叶里燃烧,最后爆炸成了个大蘑菇。还有一个原因是奔着Paddy来的,因为一直觉得他眼熟,就在参演的片子里找出了这个人的名字,点进列表里发现自己看过《血与冰琪凌三部曲》和《滚石风云》,所以对这张酱油脸比较有印象,于是想来看看他在这片子里贡献了什么样的“深井冰”演技。然而出乎意料,不是那种怪咖的感觉,就像是王宝强在《天注定》里的表演突然就让我觉得他张家辉上身了。

  addy在片子里的表演也真实而内敛得多,不像他自己,就像个刚从战场回来被精钢包裹的士兵聪明、勇敢、理性,善于思考却不失狠辣。包括导演拍摄手法,蒙太奇的运用,那些闪回,记忆片段的穿插,镜头的运用,演员的对话、收声,甚至让我觉得不是电影了,有点伪纪录片的感觉。然后配合音乐出现哥俩在草地广阔的农场上浪荡,有一种单调恣意的平静安心,有种特属于小镇青年的懒散安逸。有别于看其它电影,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出于听了OST之后的好奇,所以事先完全没去查影片的内容,也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播放影片后的好一阵子都以为只是单纯描述青年间帮派关系或是成长困惑的电影,要么就是又和烟酒毒贩子扯在一起的what the f**k类型片。但也觉得气氛有点怪异,显然那么一伙人一提起那个名字就会陷入沉默,那是触碰到了属于他们共有的秘密,那种恐惧和躲避绝不是欺负谁那么单纯,而弟弟在哥哥的“保护”之下也从未在人们面前出现,只有他们两个单独相处时,他才像个单纯的孩子一样和他聊天,时而附和,有时也表达想法,但从没暴露在第三者面前。哥哥的复仇逐渐开始,随着过往记忆的穿插闪回,故事的轮廓也愈发清晰。哥哥的复仇和弟弟死亡的真相两条线交叉并行,颜色灰暗,阴冷潮湿

  但是当影片终于揭开谜底,弟弟早就死于自杀之时,我内心还是受到了不小震撼,那种感觉就像是半夜在被窝里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时,作者终于来到旧日职教的小镇,在那所学校里“撞鬼”一般遇到了曾经教导的学生,然后读者终于在悬而未决的内心里确定,那个作者一路上一直叨逼叨的“裴德洛”其实就是未患精神病时的自己。

  说回电影。其实就是哥哥参军远走他乡,留下一直以来视为“累赘”的智障弟弟,而镇上的人可不全是善类,一次弟弟只是偶然去一伙流氓地痞的聚集地送外卖,在药物群体和“首恶”的共同作用下,人性的恶被放大,他们将弟弟视为玩物一般,施以威胁、恐吓、诱使其性交、嘲弄、假意的称兄道弟、迫使其抽烟、吸食药物,并将其捆绑在牛棚中进行侮辱,本就心智不全的弟弟战战兢兢,尊严受辱,但却无力反抗,只能顺从施暴者,而后终于在人群狂欢着散去后选择自己了断。哥哥返乡得知弟弟的死讯,开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不光要让那群混蛋尝到肉体疼痛,更要让他们尊严尽失。然而作为一个良心未泯能称之为“人”的人,暴力残忍的复仇并不能削减哥哥的悔恨,也无法平息他内心的痛苦,他清楚地明白在复仇计划完成之际,他也早已被自己憎恨的罪恶吞噬,他在痛苦中祈求自己的死去……

  常想,罪犯里最可怕的不是冲动杀人者,而是以作恶为乐的人,你越是真诚善意相待,他越是以恶十倍报之。所以《烈日灼心》里虽然开篇就是触目惊心的灭门惨案,但整部电影却充满温暖,而像《伊甸湖》这种不断丢给主角希望骨头,却最终在施虐者的纯粹美好的快乐里结束全片的,才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一旦陷入集体行为里,人的邪恶就被放大了,出于均摊道德风险借口,个人的罪孽被集体的行为淡化了,或是人类都可以选择性遗忘,继续凭借酒精药物,共守沉默,如常度日。当然恶人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天生就是邪恶阵营,人类社会的道德礼教完全束缚不了,凭借着狡猾、阴狠、没有人性成为坏人的boss,然后那拿人取乐的乐子可就多了去了。有些天生也是坏人,但是无奈蠢笨愚钝,就像山中小妖,跟着大王巡山也想着尝上那么一口唐僧肉,他们无疑是胆怯的、弱小的、没有主意的追随者。然后还有些人,普通如你我,拥有世界上最平凡的家庭和生活,并一直在自己的条框里努力扮演着称职的角色,大概是“符合标准”已成习惯,放到坏人堆儿里他们也能自然融入其中了,变成一些个不知反抗为何物的顺民。当然,你看坏人里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嘴脸,好人堆儿里也一样。

  关于为什么最后哥哥选择让那个父亲杀死自己。其实他并非活在cult movie里,所以并不信奉爽利干脆的“以暴制暴”,他清醒地知道,恶人最大的罪恶就是将善良的人异化,最终让他成为monster,但出于对弟弟的愧疚也好,怀念、不舍、爱意也罢,他只能将自己变得比坏人更坏,比狠人更狠的存在。

  结尾,他在那个拥有家庭并尚存善念的“爸爸”仓促的挥刀中死去,对于这个处理,我觉得又一次证明了普通人善恶界限的模糊,一个举动只在闪念之间,这个“爸爸”在“弟弟”的死亡中扮演了不作为的角色,而在“哥哥”的死亡中又扮演了作为的角色,两次看似相反的行为举动,却无一例外的导致了个体死亡的悲惨结局。究其原因,就是人性中包含着太过软弱、容易动摇、屈服强势、自私、逃避选择的成分。

  可是,好人被坏人害死了,坏人被好人清除了,好人在血污中自毁了,而这种人却一直活着,不是吗?

  《死人的鞋子》观后感(五):混混和暴徒

  开始看到一车人去找他哥哥算账时,我也觉得太假了,觉得这帮混混太怂了,甚至打算不看了,但是还是勉强看完了。看完了才觉得这电影还过得去。看完后,我个人觉得其实在这帮混混和美国电影里面的混混不是一个性质的。美国电影里面的混混是暴徒,是不可救药的;这里的混混是颓废、麻痹的,他们弄死男主角的弟弟是渐进式的,他们沉沦、吸毒、暴力,但是区别于美国电影的那种,是带有恶作剧成分的,并以恶作剧为快感的,他们原本也不想弄死男主角弟弟的,只是“兴致”来了,玩弄他,后来抛弃他,导致他死亡,当他们知道男主角来复仇时,心里都有恐惧和愧疚的,而美国电影里的暴徒则毫无愧疚之心反而会“英勇”的、有组织的扑杀复仇者。

  至于最后一个凶手,他应该是这个电影里面最具良知的混混吧,毕竟相比较其他混混,年龄大点(当然还有两个更大的),都有家庭了,男主角为什么会让他捅死自己,我想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比杀了他还残忍,男主角能在混混们家里随意留字迹,随意出入,肯定是对他们的住址、活动场所、作息规律和性格都摸了底的。他虽然是为弟弟复仇,但是毕竟杀了那么多人,双手同样沾满了血污,唯有自杀才能得到救赎,也才能到弟弟的世界,和弟弟在一起,而且只有让混混中最具良知的人捅死自己,才能让他再一次沾满血污,让他活着生不如死,痛苦一辈子,得不到救赎。如果混混都和美国电影里面的暴徒一样,我想哥哥最后可能死得不值得。

  关于混混和暴徒,我本身也是深有体会的,从小到大认识的同学朋友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混混的,打老师、打同学、K粉,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混混成年后老实了很多,当然K粉的老实的比例低很多,很多人都是麻木的、从众的,在一个不好的环境里面,自己又不上进,慢慢就沉沦了,但是如果有积极的因素影响他们,他们还是会变正常人的,变不过来那种,特别是吸毒赌博的,基本上不能叫做混混了,混混不知道为何而混,所以混着,他们是麻痹的,思想浑浊的,暴徒已经是升满级的了,毁灭式的。

  《死人的鞋子》观后感(六):《死人的鞋子》:別讓良心沈睡

  一部成功的電影,要在前十分鐘吸引觀眾,要在後十分鐘震撼觀眾。

  《死人的鞋子》做到了。

  前十分鐘,那旖旎的田園風光,那感傷的鄉村音樂,勾攝了我的心魄。

  後十分鐘,那果敢的復仇,那殷紅的血跡,震顫著我的靈魂。

  世間但凡由人引發的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某一個人的良心在某一刻是醒著的。

  沒錯,良心是一個貪睡的孩子,且它是越嘈雜越易入眠。

  而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喧嘩與騷動的世界。

  所以,如果我們的頭腦不是清醒的,我們的良心就是酣睡的。

  如果在這個悲劇剛發生的時候,其中的某一個人的良心是清醒的,厲聲制止這種暴行,或許,他們的雙手不會沾滿鮮血,他們的靈魂不會出賣給撒旦。

  可是,我們的周圍,我們自身,太喧鬧了,我們又是那麽容易的隨波逐流,我們的良知怎能不隨隨便便就入睡呢?

  於是,悲劇接踵而至。

  於是,罪孽不可救贖。

  《死人的鞋子》观后感(七):死,是唯一的出口。

  起先是名字吸引的我。愈发发现了,文章也好电影也好,标题是关键之一。得让人好奇。一旦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就占了先机。

  就好比现在,这部片子虽然好多情节我已经忘了,但名字还在念念不忘地反复咀嚼。

  这个小制作电影,就发生在一座小城里。一个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发现自己的弱智弟弟在他参军的这几年饱受城里一帮混混的羞辱欺凌,最后不堪忍受,上吊自杀。哥哥回来,为弟弟报仇。几天之内,将所有参与过折磨他弟弟的人逐一杀死。其中一大看点就是军人杀人的手法,挺狠毒、精确、粗犷。

  说实话,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已经很困了,而且那天还感冒。 在半梦半醒晕晕乎乎的状态下了看了5-10分钟,还没进入状态。直到看到了海报上带着防毒面具的那个场景,有点唬人。这才稍稍醒了一些,不过我到现在也没明白,带面具干啥?本来就是打算赤裸裸报复的,还需要这玩意制造气氛么。

  因为快睡着了的缘故,我到电影拍到快结尾时才发现弟弟原来早已经死了。镜头中所有和哥哥一起出现的弟弟,都是哥哥想象中的人物。

  意识到这点,让我稍稍有点震撼,瞬间对导演有了些愧疚,为我的后知后觉。

  也就是从这,我开始打起精神,期待故事的结尾。

  作为我这样一个看动画片都能感动地流泪的人而言,任何情感都能触动到我。我喜欢这种表达兄弟感情的方式。

  在懊悔和仇恨中表达一种隐忍的感情。

  前两天玩桌游,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牌,并要抽取一个爱的人,一个恨的人。

  最普通的情况是,自己是A,爱的人是B,恨的人是C.

  但也可能有几种极端的情况,抽的爱的人是自己,或者恨的是自己。

  或者爱和恨的是同一个人。

  碰到极端情况,游戏结束后算起分来就比较复杂了。

  事实上,不止游戏是这样。

  当感情不是那么单一,处理起来就要困难的多。

  很多小说的精彩就在于能将难以描述的几种感情,比如爱恨交集,或是爱悔掺半放在同一个人心里,并且清楚地描画出来。

  爱,单独看,是伟大的。

  再佐之,恨、悔。伟大之余就显得悲情、扼腕痛惜。

  很多分手的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恐怕也是一方面还残存着爱,另一方面又被悔恨所占据。总是以一种“假如当初我做了某事或是假如当初我没有做某事。。”的句式开头自我定罪。以“如果能再来一次。。”的幻想结尾。

  反反复复地检点、悲痛。

  而当一方已经死去,任何一种假设和幻想都彻底覆灭。以一种决然的方式。

  生存一方的爱恨愈发膨胀分裂,连释放的出口都无处可循。

  到极处,只有以死逃离。

  这个结尾,是编剧的巧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