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芦苇》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野芦苇》的影评10篇

2018-01-28 21: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芦苇》的影评10篇

  《野芦苇》是一部由安德烈·泰希内执导,埃洛迪·布歇 / 加埃尔·莫雷尔 / 斯特凡·里多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芦苇》影评(一):《野芦苇》青春成人

  题记:

  “我讨厌年轻,这是沉重负担”。年轻充满着矛盾,期许和挫折爱情和当恋,上帝在一次次的玩笑里催人长大。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www.douban.com/lpic/s1389178.jpg

  中国孩子在银幕上都是中性的,他们“纯洁”得可以,其实随着药物的泛滥,性发育的年龄一再提前,中国孩子同样小脑瓜复杂可惜,未庄特色,我们要像高老太爷一样端着,于是,我们的银幕是有洁癖的,我们至今拿不出一部象样的描绘青春期的影片,直到一不留神破了处子之身才恍然大悟,原来俺们的小弟弟同样情绪高涨。

  没有野性和性幻想的青春是逼仄而变态的,成长的显著标志不是自己第二性证的发现而是对于异性的发现,《野芦苇》表现了。法国西南寄宿中学的三个男生弗朗索瓦、赛杰、恩利和左翼教师之女玛依之间微妙、懵懂关系,影片真实描绘孩子们青春期的迷茫,没有回避骚动对于孩子说来的常态,在片中我们甚至看见的不仅是他们向异性注视的目光,我们也能看见他们同性之间的倾慕(弗朗索瓦在和赛杰)。

  上一世纪六十年代早期,阿尔及利亚战争以近尾声,这多少有点影响着法国青少年的情绪,虽然,少年不知愁滋味,然而,毕竟有兄长在军队,对于这样的孩子必然会懂事地注视战况以了解亲人安慰,而更多的少年依旧沉迷于轻歌曼舞之中,寻找着另自己血脉膨胀的女生,那个时期女孩幸运的,与同龄的男生相比掌控游戏规则的是早熟的她们。她们就像骄傲公主对这些懵懂的男生有着不可避免的吸引力。

  正像导演在访谈所说,他选择的女主角并不漂亮,但是笑起来非常纯净灿烂,对于青春而言,这样的女生必然会招引蠢蠢欲动的男生,导演坦诚到影片许多细节来自于他自己的青春记忆,安德列·泰奈西(André Téchiné)的影片总是在人性话题深入,在大量的手提拍摄里试图靠近这些孩子的心灵,捕捉到他们成长的蛛丝马迹,他们的关系就像少年版的《绿光》,在没有答案的年龄靠自己有限价值观认知发现自己的期许。女孩挑战阳光不仅是对于男同学女性傲气,更为重要的是她的眼睛也在注视自己青春期的长大,那河边和同学赛杰的对话以及人生困惑都是生命状态下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年龄段发现性就是成长的标记之一。

  三个不同背景的男生因为寄宿学校而走到一起,在风起云涌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以自己的家族立场逐渐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压抑和迷茫是促使此后68风暴青年发现自我最大的动力

  青春就像从百页窗中注视绿意,你无法看见全部却总是带着好奇心,导演巧妙地以一场阳光下的橄榄球赛来暗示青春的冲突和立场,男孩们裸露的脊背连接的是年轻的张扬和诱惑,而弗朗索瓦痛苦于自己的性趋向是年轻人害怕被集体边缘苦闷,那额头的胶布烙印般留进青春成长的历史,而镜中的喃喃自语更是镜像和自我的对话,这样的处理是欧洲导演经常的选择。这样的困惑将随着自己的长大而结束。

  和性相比一样,族群认同是生命因为境遇带来的必然,恩利因为价值观和同学不同而苦闷彷徨老师对于这样的孩子采取了引导的方式,活着的过程总是在明暗参半的世界里一次次寻找曙光,这是黑暗带给生命强大的反抗力,因为我们无法改变黑暗的起点终点,于是,憧憬和希望才使得我们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年龄是一本需要填写的日记本,他以生命的体验留下不同的章节,无论对错,都是自己的财富

  青春的电影在于坦诚和真实,在那缺乏顾忌和张扬的年代异性乃至同性的好感都是青春,赛杰和嫂子的肉欲关系从生命本能来说很正常,成长的进程里人们逐渐注意他人的逼视从而将悟性的道德枷锁套在自己的脖颈上,直到成为相同的人,赛杰嫂子从屋外拿来的野花真实青春热望的象征,道德立场往往无法阻挡本能的力量

  从五十年代马龙·白兰度的魔头叛逆形象开始,具有力感的摩托充满隐喻,当赛杰和弗朗索瓦骑着摩托在洒满阳光的乡野穿行,我们能够叠加太多人的形象,匆忙的疾驶里我们埋葬旧我获得长大。在渲染性的音乐里,孩子获知任何成长都是割舍,命运不是自己可以一厢情愿的,更多时候只是几率。

  阳光让孩子的脸颊有了热度和红,那充满情感的穿越将铭记在弗朗索瓦一生里,这是甜蜜更是告别……

  对于成功的导演而言除了展示更要记忆,任何个人的历史都是大历史的一部分,境遇的综合就是时代的画卷,相互参照,无从离开。导演靠镜头和背景声注视的那场战争也正是60年代法国年轻人的成长礼,无论你时候接受,那是你自己必然的成长道路

  对于被独立驱逐出阿尔及利亚的恩利来言,法国人的立场是无法更替的,他对于法国战败的不满促使的冲动同样是青春期茫然的外化表现,而要降服这样的烈马,感情的安抚是有效的立场,导演注视着他们的长大,并以那条河象征成年的到来,从特吕弗式苍凉回眸到吕克·贝松的雅克坦然入海,每位导演都会选择一种方式进行人阶段性的告别。《野芦苇》最后的十多分钟是 “成长礼”,四个孩子在河边游泳的场景标记着他们的选择和长大,

  当女生玛依湿漉漉的身子有了他的抚慰,他不再胆怯和放弃,无论世界和结果如何,争取是生命证明自己的方法喜欢阐述思想的法国导演最终还是通过女孩之口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让我们将每一次的邂逅当成不朽

  让我们把每一回的接吻当成永远

  得失不很重要,结果不很重要,温暖的一刻才最重要。

  【附录:影片资料

  《野芦苇(Les Roseaux sauvages)》 1994法国

  导演: 安德列·泰奈西André Téchiné

  主演:埃罗蒂·布歇 Élodie Bouchez、加伊尔·莫埃尔Gaël Morel /

  片长:110分钟

  花絮:导演访谈20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6.5(青春和民族成长史)

  版本:传奇XL-1035

  2007年1月25日 星期四 上午07时08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野芦苇》影评(二):太阳季节

  http://blog.163.com/stevenzh1189/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只消把“明月如霜”置换为“艳阳如锦”,拿来形容《野芦苇》最后一场的景象,可谓“情景兼到,句意两得”。其实,它也道出整部影片带给人的细细的清喜。

  事实上温柔而不过份炽烈的艳阳从头至尾洒在《野芦苇》的每一格胶片上,为全片铺下明丽的调子。它简直是片中另一主角,没有它,影片恐怕将失色不少。它既是《野芦苇》这幅人物山水长卷中莹洁朗润的背景(宣纸),也是画面角落落的留白,越发衬托出其上的人物行云流水卷舒自如的飘逸。

  阳光打在人身上,暖烘烘的,舒服极了。《野芦苇》讲1962年初夏三男一女青春少艾于社会,人生,世事,情事(性取向) 敏感的上下求索,个中苦乐参半,喜悦不定的心情,于白花花阳光下不再阴晦暧昧,而难得地清晰穿透。毕竟是血气方刚年少气盛,因早熟而提前带来的忧患的阴影,竟然被阳光如酒浸润而迷离喜悦起来。所以他们虽经种种曲折,竟然没有颓靡堕落,原本以为他们必会碰个头破血流损手烂脚,因了心地的坦荡与磊落,竟然与天地达成默契的谅解,相视莫逆。大抵青春即是当空的阳光,其泼辣的劲道,是会令烟也消云也散的。

  《野芦苇》有几场拍得流光溢彩,看得人心花怒放,如女孩玛依黛和男孩方素华跳舞一场,两人由各怀心事到笑靥如花,正是青春的真实写照。当然我最喜欢最后一场,四人结伴至河边游泳,忘掉对考试结果的担忧,将不确定的未来交给明天,只当河边是伊甸园是桃花源是神仙洞府琉璃世界,裸裎身体,沐浴天地,放纵感觉。阳光,清风,澄碧的流水,发亮的胴体,贲张的情欲自然之美和青春之情怀织成白花花锦重重的诗篇。青春合该有这么明媚的时候。

  《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野芦苇》都是发生在太阳的季节的事。前者烧荒草般的躁动也使人喜欢,不过我还是更爱在《野芦苇》荫匝的清凉留连忘返

  《野芦苇》影评(三):60年代的草本植物:野芦苇生长的声音

  作者: 2black

  野芦苇 Les Roseaux Sauvages/Wild Reeds

  1993年法洗衣粉放在红国Canel+出品

  【导演】

  安德列.泰希内Andre Techinea

  【主演】

  埃罗蒂.布歇Elodie Bouchez

  加伊尔.莫埃尔Gael Morel

  弗里德里.高尼Frederic Gorny

  (第20届恺撒奖最佳新人集体提名)

  【奖项】

  法洗衣粉放在红国第20届(1995)恺撒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新人奖

  纽约影评人最佳外语片奖

  1995年第21届洛杉矶国际影评人协会

  [引言]

  1962年,法洗衣粉放在红国西南部的海克思韦里。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爆发,大量归侨的涌入使这座宁静的小城也感受彼岸的激荡风云;年轻的学生们发现政治和战争前所未有地贴近,在时世的烘托下,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初次萌生的爱情,也都以猝不及防的势头汹涌而至。

  寄宿中学的三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有的平静度日,对生活无所奢求,但不意要面对人生的庸俗和命运的无常;有的善于调和周围的矛盾,却总是苦苦挣扎于自己的性取向;有的漠视身边事物关注动荡时局,但一次次感到被出卖和愚弄;有的渴求生活平安和心灵宁静,而仍时时陷入困惑与迷茫。

  代课的法文老师教授了这篇拉封丹的寓言《橡树和芦苇》,是对他们现况的写照,也是对他们未来的劝谕:

  橡树对芦苇说,自然待你太薄,你不能承担小鸟的体重,微风的轻拂也使你低头;而我,屹立在高加索之巅,藐视日晒和狂风;你的旋风于我有若微风。如果让我为你遮挡,我可使你免遭灾害,但你仍生在风暴国的边缘,自然对你实在不公。

  芦苇回答:你的怜悯友善,但实在不必。我畏惧风暴,弯腰即可躲避;你天生强硬,无须躬曲背脊,但且让我们静候留意。

  话音刚落,从北方的地平线袭来狂风暴雨,雷电交集,橡树挺直身躯,芦苇应风倾倒,——风更加强大,参天的橡树被连根拔起,立地的橡树被冲入冥界。

  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年轻人逐渐接受芦苇的生存哲学学会理解和包容,平衡与折衷。

  没有褒贬和扬抑,影片以善意的笔触为青春记录,以舒缓的节奏时光叙述。结尾镜头象闲散的目光,缓缓从橡树林和野芦苇丛中摇过360°,当Francois、Serge和Maite手挽着手在口哨声中远去,这时,象密友在黑暗的观众席中轻轻地肘触提示,我的影象记忆立即被温和地唤醒:荆棘丛生的乡间路,那些年轻背影,和仿佛草本植物生长一般的,寂静声音。

  [Ⅰ.欧芹Parsley]

  塞尔日司职当哥哥皮埃尔与新娘交换戒指时拉动钟绳,他在教堂二楼注视着婚礼的举行。这位置让他产生隐约的优越感:它使塞尔日觉得自己象一个局外人。或钟楼怪人,以世俗一分子的身份俯视世俗的芸芸众生

  穿着军衬衣的皮埃尔显得瘦削而英俊。他肤色黝黑,那是地中海的阳光所赐。而这法洗衣粉放在红国西南部的阳光过于温和,使人恹恹欲睡。他与老师艾弗蕾丝女士跳舞。塞尔日知道他正向这名左翼分子询问如何成功地从阿尔及利亚前线逃走。皮埃尔并非勇士,他处心积虑地打算离开军队。包括这次完婚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他同时向三个姑娘寄出了求婚信,幸好,其中一名答应了。

  这是塞尔日手足兄长的身教,无关于虚伪诚实理想现实穷人处世秘诀只有一条:机灵一点方能度日。——皮埃尔返回前线时说,伟大使人作呕。

  他的葬礼在同一座小镇教堂举行。钟声再度响起,棺木抬出,国旗上是同样红白蓝三色的玫瑰

  玫瑰。皮埃尔的玫瑰。在遥远的意大利故乡,玫瑰的名称源自希腊语词汇“流动”和“奔涌”,她散播的强烈芳香和辐射导致生命实体迅疾的挥发。

  玫瑰,皮埃尔的玫瑰,她象征上帝之爱,凡人之爱,短暂的死亡,恒久的秘密,生命的欢乐,死亡的严峻,被世俗所轻蔑的血统,和被基纹短袖我最喜督所宽恕的恶习。

  而神父在墓地颂祷:“步兵第34团二等兵Bartolo Pierre,翻山越岭,出生入死,他是永恒的榜样,有幸认识他的人都同意:我们不应把他当作不幸的战死者,他永远是同僚和朋友心目中的英雄……”

  塞尔日悄悄转身离去,悲愤满胸。他们需要英雄,把不实和虚伪的美名加诸皮埃尔身上,那不是给死者的荣誉,而是对死者的侮辱。这令人作呕,伟大使人作呕。

  那一天,送葬队伍中有弗朗索瓦,有麦缇,还有皮埃尔的新娘,——嫂子头戴黑巾,忽然上前攥起他的手同行。但是,塞尔日心里挣扎的一切,所有人都不了解。

  嫂子不了解。葬礼的当晚,她趴在塞尔日床头痛哭:他英俊,与皮埃尔酷似,--塞尔日整晚与她 ** ,抚慰她,并一度有了娶她的念头,然后平安度过一生。另一天,她让他去哥哥的坟墓,手里拿着季末的丁香——丁香,皮埃尔的丁香,它有与玫瑰相近的寓意:上帝之爱,人间之爱;而另外的含义是,订婚的约定,珍贵的友谊。塞尔日向亡兄的未亡人坦陈,他和她并不合适,她接受了他的决定。

  弗朗索瓦不了解。塞尔日认为他的性格充分体现了教会教育的伟绩,胆怯而羸弱。塞尔日曾说服他帮自己提高法语作文,作为交换,他将帮助弗朗索瓦的数学作业。弗朗索瓦分明动心,但显得十分犹豫,不想做亏心事。塞尔日讥讽:“有什么亏心的?我只求苦中作乐。你是穷人就知道了,机灵点才能度日。”弗朗索瓦是同性恋,曾与塞尔日一起在被窝里自渎,而后一相情愿地希望塞尔日做他的伴侣,他并不知道,塞尔日只想让偶尔的放纵缓解生活的无趣——他并不是同性恋,他真正喜欢的是弗朗索瓦的女友,老师的女儿麦缇。

  但麦缇也并不了解。虽然当葬礼上塞尔日拂袖而去时她曾受弗朗索瓦之托跟来安慰他,虽然弗朗索瓦说麦缇曾提起,塞尔日象皮埃尔一样英俊,她不喜欢小男生。五年后,她也许会爱上塞尔日。但是,这个女孩子自己严重缺乏安全感,她所需要的勉励和慰藉,塞尔日并不能给予。

  白天尚可以压抑对亡兄的思念,而无边长夜里他需要用极大的克制来压抑自己杀死同屋亨利的念头。那个阿尔及利亚归来的青年并非凶手,他知道,但杀死皮埃尔的并非某一个人,而是他的族裔,他代表的民众。

  和弗朗索瓦骑着电单车郊游,他从没进过城,那一晚,他们喝了很多酒,因年龄不够无法住店,只好露宿街头。——塞尔日深爱他的哥哥,他需要买醉,忘记巨大的痛苦。那似乎是他最后一次放纵,他的成的短袖,单件人仪式,往后,他将代替兄长在家庭的义务,他将帮他的父母用并不流利的法语给地主写信,请求减租。

  当塞尔日在兄长的婚礼上与麦缇初遇,她曾婉拒了他的邀舞。那一刻,自卑如同虫啮一般如期回至。是的,他是一个意大利佃农的儿子,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身份。

  在塞尔日的意识中,他就象是一棵欧芹,一棵蕃芫荽,菜肴的装饰,盛宴的点缀。他们有相同的身世,欧芹,原产于撒丁岛的草本植物,1548年方引种到欧洲大陆;塞尔日也只是一个寒酸的新移民,深色头发,笨拙木讷,突出的下巴,上嘴唇可笑地前凸。

  公布会考成绩那天下午,他们一同去河边游泳散心。当他们偶尔失散而后麦缇激动地跑来伏在弗朗索瓦肩头嘤嘤抽泣,塞尔日在一旁下意识地咬紧了嘴唇。--象体温被河水一丝一丝带走,他感觉到刺骨的空虚。

  欧芹,parsley,它的寓意是胜利。胜利?什么样的胜利?皮埃尔不曾为国赢得在北非的战争,而塞尔日,也不曾赢得面前的这个少女。

  [Ⅱ.鼠尾草Sage]

  艾弗蕾丝女士如是评价21岁的留级生亨利关于蓝波诗歌的论文:马里安尼.亨利不虚无,思路清晰,但是观点完全不对。他不应将蓝波讨厌的中产阶屋里,虽然还级与法洗衣粉放在红国公众进行比较,指责他们对祖国尊严而战斗的阿尔及利亚法裔的漠不关心。

  法文课只谈文学,不谈政治。——不予评分。

  法洗衣粉放在红国人可能中产,可能漠然,但亨利同学对法洗衣粉放在红国有同样的冷淡——不予评分。

  代课的教师同样来自阿尔及利亚,在讲授了拉封丹的寓言《橡树与芦苇》后单独与亨利谈话,委婉地希望亨利改变自己的强硬立场。

  芦苇象征着动摇、怜悯,基纹短袖我最喜督受难与窃窃私语。

  也许大家认为,这切合亨利的形象。他本来就应该成为一株芦苇。

  塞尔日会这样认为。他讨厌这大嘴大鼻、矫揉造作的阿拉伯人:终日面无表情,眼神阴骛,全班同学就他一人西装革履。最可笑的是,他居然总把收音机放在耳边,似乎国际时事与他息息相关,他以为阿尔及利亚的归侨身份是一个复杂的背景,为自己的魅力增添了砝码,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难圣徒的形象。但不巧,塞尔日对所有伟大的作态反胃。

  弗朗索瓦也会这样认为。正如窃窃低语的芦苇,亨利是一个暗处的窥探者。他大约是最早留意到弗朗索瓦和塞尔日之间不寻常关系的旁观者。他注意到他们在一夜间结成同盟。数学测验中,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他看到塞尔日起身借故去洗手间走出了教室,随即弗朗索瓦开始蠢蠢欲动,于是趁他犹豫之机抢先请假走出教室。——亨利就这样,他认为本土法洗衣粉放在红国人与侨民相比已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但仍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占便宜的机会。他试图阻止他们的作弊,哪怕是以恶作剧的方式。

  麦缇也会这样认为。她本讨厌他的右翼法西斯立场,甚至反感弗朗索瓦试图说服她善待亨利的努力。但是,有一晚,决然离校出走的亨利沿途烧毁左翼政党的海报,到了左翼份子的总部,艾弗蕾丝女士的小屋,艾弗蕾丝女士的女儿麦缇却收留了他,虽然在得知他的本意后呵斥他离去,但那是因为内心的失望比他的疯狂更具杀伤力,会考成绩揭晓前的下午,决定出走的亨利卖掉了亡父遗留的手表,逗留一日与麦缇在河岸相对,他对她的表白让麦缇平静下来:她相信亨利具有芦苇的禀性,可以为爱而变得柔软,而他的冷漠外表下深藏着对世界的怜悯。

  但他们都错了,亨利不是芦苇。

  讲授《橡树与芦苇》的老师对亨利说,你就是那棵橡树。橡树,栎属山毛榉科的橡树,它的寓意是荣誉、骄傲与毅力。

  他来自阿尔及利亚,他是外乡人,他没有口音是因为曾经频频被开除,多次转学。在巴黎他读了三年私校,三次会考落榜,经验丰富。考试有什么好怕?他知道,生命中有比会考更重要的事:

  收音机里,记者在阿尔及尔现场播报:蹲在阿尔伯特酒店的阳台外面,一切暂时还看不清楚。示,单件掺着洗威者与警昨晚刚洗的衣察对峙着,没有警昨晚刚洗的衣察受伤,救护车正送伤者到穆斯塔法医院,并抬走尸体。据官方统计,目前有28人死亡,130人受伤……

  奥兰实施戒严。法洗衣粉放在红国领事回到首都,形势趋向稳定……

  撒兰将军被判处终身监禁……

  而亨利知道,与其说他是橡树,毋宁说他是一棵鼠尾草,象征着爱和死亡的鼠尾草。在《十日谈》的一个故事中,西蒙娜的爱人巴斯基诺因误食有毒的鼠尾草而丧命。亨利畏惧死亡,真正的死亡,恨不得一枪了断结束自己疯狂的念头。事实上,他自杀过一次。

  在他的出生地君士坦丁堡附近。在父亲的葬礼上,棺木未合,所有人在厨房饮酒作乐。天热,苍蝇围绕着父亲的尸身,白布覆盖着他被炸毁的面孔,烂到嘴唇和整个下颌。鲜花堆积,腐臭仍呛得人窒息。亨利强迫自己留下,揭开白布凝视,希望永志不忘。——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看到,父亲的尸体动了一下。他伸手拉拽亨利!棺木訇然倒下。

  接下来的事不再记得,亨利高烧一周,进了医院,至今仍不知那天发生过什么。父亲的尸体真的动了,但没人相信,塞尔日完全失落,不知道何去何从,胡乱吞药,试图放弃生命。

  所以,他对塞尔日失去兄长后的悲痛不屑一顾,他认为此番变故应该促使塞尔日象自己一样了解战争。

  所以,他粗暴地打断弗朗索瓦自称心脏不好,不能从事剧烈运动,稍一劳累就觉得要断气的说法:别胡说,你死不了的,我见识过真正的死亡,看着一个人死去,却无能为力。

  所以,他瞧不起所有的班级同学,他们太幼稚。

  别了,芦苇荡,别了,麦缇。那个下午亨利终于独自离去。他没有祖国,他只是一株属于北非的鼠尾草。

  英语里,sage的意思还包括贤明与圣哲,也许,他期待自己以21岁的阅历证明他的智慧,并将以行动来表明他的立场。他曾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绝不调和的一分子,这或许可以改变,而不可改变的是,他将终生无所归属,始终是漂泊者,一名永远的,异乡人。

  [III. 迷迭香Rosemary]

  会考成绩公开前的下午,麦缇的心绪纷乱不宁。她穿着不合身的明黄泳衣,象一只受惊的小鹿站在冰凉的河水中。弗朗索瓦说,你象梵高的向日葵。她说,那很糟糕。

  麦缇当初喜欢弗朗索瓦是因为他成熟,但渐渐发现他越来越像个任性的孩子。他不乐意参加皮埃尔的婚礼,虽然知道皮埃尔是艾弗蕾丝女士以前的学生,三天以后将奔赴北非前线。但他一直游说麦缇跟他逃出去看下午场电影。

  几天后,麦缇还是陪弗朗索瓦去看了这部英格玛.伯格曼的《魔镜》。散场后他并不高兴,反显得心事重重,从衣兜里掏出香烟笨拙地点火,蹲下去系并没松散的鞋带。

  终于,在同学的舞会上,弗朗索瓦严肃而艰难地对她说:有事发生了,麦缇。我们相处愉快,有说有笑,知道彼此真正的需要,你让我安心,而我对你也是如此。奇怪的是,我们没有肉体上的接触,却似乎都并不介意。但现在,我喜欢上了一个人,跟我睡觉的是一个男孩,塞尔日。

  麦缇的嘴唇微微哆嗦,血液在一点一点变冷。

  她说,我的父亲抛弃了我的母亲,这对我是一个教训。女人一旦依附于男人,必定受尽磨难。跟你在一起我一直感到安全,我讨厌热恋。跟你好之前我不快乐。跟不跟谁睡觉,对我来说完全一样。我爱你,是因为你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弃。现在,这结果对我来说都一样。我不理会你跟别人之间如何,我只要我们好。

  弗朗索瓦象孩子一般把头埋在她肩上。麦缇搂住了他。音乐从“Smoke Gets in Your Eyes”换成 “Barbara Anne”,笑容重新回到他们苍白的脸颊,在明朗的音乐中,他们起舞。

  她是一棵迷迭香。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相信这生长在法洗衣粉放在红国南部的草本植物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圣树,它凉爽的清香使人镇静。

  但她不能让塞尔日安心。他从他哥哥的葬礼上无礼地离去。弗朗索瓦低声请求麦缇去看看:相信我,只有你能帮他。

  激动的塞尔日与麦缇在路上发生争执,麦缇受伤正欲离去时,塞尔日感到了歉疚,他邀请麦缇去湖里游泳。

  但这并不是游泳的天气。塞尔日穿着底裤瑟缩着在冰冷的湖水中站了接近一小时。麦缇担心他冻病,他嗫嚅,冷一冷就好了。——他怕麦缇看到他勃起。

  麦缇仓皇地笑,这简直是对她的奉承。

  她知道,她是一棵迷迭香,具有兴奋作用,能使人肾上腺素的分泌产生荷尔蒙。她害怕直视塞尔日的眼神,它具有侵略性。

  塞尔日问她是否有很多男友。她很惊讶,——没有,起码现在没有。她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比现在老十年。年轻是一项负担,最好一觉醒来时间过去,有自己的生活,不再围绕着母亲和弗朗索瓦,虽然她深爱他们。

  “教师的女儿”——一个特定的身份。在每一个中学,这个角色往往背负着更多的压力。对教师圈而言,她因为是同事子女而被更加注意。而对同学圈而言,她来自一个对立的世界,一个不可能被同龄人真正容纳和接受的分子,只能被尊敬地疏远,被友好地歧视。她几乎不可能真正地享有秘密,她注定受到比别人更多的曲解和猜疑。

  她爱她的母亲,而当母亲不仅不能保护她,相反需要她的保护,巨大的压力会促使她情绪剧烈起伏,这时候,一次考试,一次失恋,足以令她失常,甚至崩溃。

  如今,我们会称她为:青春期焦虑症患者;而那时,我们都叫她:迷迭香。

  分手前的那个下午,麦缇为亨利献上了她的少女之身。

  但她对亨利说,我不可能跟你走。我爱你,但并不表示要一起生活。生命没有理由,我应给你力量与希望,因为你同样把它们给我。

  迷迭香,它象征着忠实的纪念,爱情,和不朽。

  《罗米欧与朱丽叶》中,当罗米欧站在被错认的情人尸体前,洛伦佐嚷道:

  “别掉泪 把迷迭香

  撒在 美丽的尸首上

  为她穿上昔日最华丽衣裳

  抬进教堂

  [Ⅳ. 百里香Thyme]

  法文课上艾弗蕾丝女士谈起学生们心爱的诗歌。她说,全班的作文大多缺乏独创和想象,最出色的作品出自弗朗索瓦和亨利之手。弗朗索瓦跟亨利一样,也选了蓝波一首深奥的诗歌,以炫耀对高超境界的了解;他用辞谨慎,观点成熟。但鉴于他的自视甚高近乎自恋,艾弗蕾丝老师给他评了14分。

  自恋,narcissism,——在大家的眼中,弗朗索瓦就象一株水仙,这生于地中海区域的鳞茎草本植物。虚荣而且清高,舒适地在睡眠中度过炎夏。但是当首次感受到激情时——事实上,同性之爱正如在水中爱上自己的影象,他会失去理智,奋不顾身地投身其中。

  因为这样的迷狂,与其把弗朗索瓦附会为水仙,毋宁说他是一株烟草。充满挑逗和刺激,暗藏不测和危险。从上瘾一般的迷恋,到无法摆脱的习惯。

  一切都是从那个夜里开始的。睡梦中他被塞尔日摇醒:带你去秘密地方抽烟。--他犹豫。于是塞尔日嘲笑他的胆怯并继续游说,似乎去天台抽烟也是一次难得的冒险。

  他们互相询问对方是否处男,掩饰自己的颓然。并约定联手,互补不足,女孩子不喜欢这个的一定喜欢另一个极端。就象在数学和法文上互相辅导。追女孩子也跟这一样。

  塞尔日的目光真诚而友善。弗朗索瓦终于接过他递来的香烟。柔和的烟草味弥漫在整个房间。

  ——与塞尔日同床后,弗朗索瓦一直不安。麦缇对他情绪化的反应感到陌生,但弗朗索瓦幼稚的回答又让她笑起来,他扬一扬指间烟头:我变了,我学会了抽烟。

  弗朗索瓦是一种典型,善于观察和安慰别人,但是完全不了解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棵百里香,双子叶类的草本植物。他知道给女孩子关怀,却不知道同性是自己的真爱。

  百里香,餐桌上的香料调味品。正如他,一个温和的调和主义者。

  他说服塞尔日与亨利和好,说服麦缇善待“右翼法西斯分子”亨利,向塞尔日解释请求麦缇去安慰他亡兄之痛的动机:我爱你,也希望她爱你。他甚至请亨利理解麦缇: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左倾女权主义者。

  但是在浴室,他凝视自己的镜像一声大过一声地发泄:我是同性恋,我是同性恋!

  百里香,在欧洲的文学传统中象征着希腊半岛阿提卡的诗歌艺术。

  弗朗索瓦,这个文艺青年,他反感伯格曼的《磨镜》,而热衷雅克.迪米的“LOLA”,因为前者结尾信徒死后得救与父亲相对,这也许刚好证实了他的恋母情结;而后一部电影讲述南特市舞女罗娜,为了毫无希望的爱情而苦候了7年。这更接近他敏感的诗人心灵。

  他也许是唯一一个注意到艾弗蕾丝女士变化的人,虽然并不知道老师是为没能帮助到皮埃尔,当年在课堂上偷看她裙底的调皮鬼远离北非前线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他注意到法文课上老师忽然走神,眼望着窗外微风中轻轻摆动的树枝,又蓦地打开书,念着最后一行。

  “我被迷惑,

  天蓝,天蓝……”

  然而,她念不下去了,突然双手掩面。紧接着仓皇道歉,但仍难以自持,趴在墙上背对大家痛哭失声。当后来,在夏日的河岸上,亨利离去后情绪激动的麦缇飞奔而来在趴在自己肩上哭泣的时候,弗朗索瓦,他会因想起哪一首诗而百感交集?

  他大约会想起古尔蒙的《园子》:

  “人们闻到百里香和茴香的气味,

  我们的园子丰满而且温柔。”

  或者,那同性恋诗人魏尔伦的《美好的歌曲》?

  “当你还没有消失,

  苍白黯淡的晨星,

  鹌鹑千只

  唱了,唱在百里香的花丛”

  百里香。Thyme,谐音time。塞尔日曾劝告他打消试图重新开始的念头,正如他当初也以为自己会跟随亡兄而去,但有些事比战争更顽强,比如时间。也许,在这一时刻,他因内心无力把握的同性之爱与异性之爱,而暗自希望时光的流失会带走记忆。也许,只是也许,弗朗索瓦会在心里默诵萨福的那首《失去的友人》:

  “甘露滴落在新鲜的

  玫瑰,柔美的百里香

  和开花的甜木樨上

  而她 漫游着

  [后记]

  保罗严肃拘谨,个子矮小结实,黑发短平;加丰凯尔的气质浪漫而轻佻,烫过的金发浓密得似乎梳子都难以穿行。60年代,70年代,保罗西蒙和加丰凯尔的声音常被与卡彭特兄妹并提,和声柔美而让人腻味。他们唱民谣而非摇滚,不愤怒,只有纯情。真的思想斗士,照例应该对这些世俗的品味不屑置评。

  而我每次想起这两人,就好象看到他们穿着宽大的学院披风,在一条灌木密布的肮脏小路上不约而同回头,眼神宁静。——这画面与《野芦苇》的结尾有相似的构图。事实上,也正是西蒙和加丰凯尔在1966年的专辑《寂静的声音》(Sound of Silence)的封面。这照片曾受到评论的嘲笑,被认为是一张“毫无想象力”的留影。

  我怀疑换作怎样的封套设计会更好。这样一张画面,它不需表达某一种理念,指出某一条去向,换句话说,它意在陈述,而非说服。——保罗.西蒙始终象一个年轻人,从未稍稍停止过他的音乐旅程,而对终极真理的探寻甚至将贯穿他的一生。

  专集中的这首歌已为人熟知:

  你可是去往斯卡布罗市场?

  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记得帮我捎给那儿住的一位姑娘

  曾几何时她是我真正的爱人……

  原作中的斯卡布罗市场位于17世纪的英格兰,电影《毕业生》插曲经过重新填词。据说熟谙英国文学的保罗在副歌深邃的意境里寓含着反战的本意。——而我个人因为对植物的偏好,更注意反复出现的四种草本芳香植物。它们是一些值得破译的符号,值得探询的路径,也许,它们是歌者成长中的一些寂静声音,一些神秘的启迪,象每个人年轻时对自己好奇的认知,借助星座,或血型。

  本文送给少女绵谷升,送给她居住的一个也叫Scarborough 的地方,送给她伤感的签名“士嘉堡游魂”,送给我们共同热爱的,60岁的保罗.西蒙。

  《野芦苇》影评(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兄弟的死亡是很不幸的。我以为我也死了。但是还有更加不幸的事情,比战争还要糟糕。那就是生活还要继续。”

  ——Serge Bartolo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与成长的故事。

  不同于《大象》里的愤世嫉俗,不同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孤独绝望,不同于《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干净怅然,甚至不同于《坏孩子的天空》里的迷恋欲望。这里的青春是粉红色的,带着迷情的气味,一点点淡然,却依然赤裸裸的美丽。

  我爱上了影片里两个男孩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飞驰的那一刹那的身影,弗朗索瓦轻轻的靠在塞杰的身后,面无表情的相依偎。微风吹乱了男孩的头发,年轻的面庞在阳光下圣洁无比。

  于是还是要回到影片的最开始。这是发生在60年代的法国,徘徊在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阴影下的人们渴望和平、渴望远方战场上的亲人。

  少年弗朗索瓦苍白嬴弱却才华横溢,有固定的女友却从未与之发生过性关系。在他的心中有一个重大的秘密,那就是他爱上的是开朗粗狂阳刚十足的同学塞杰。少年的心事无从诉说,爱恋之能深埋心底。操场上活跃的身影的背后,是一双执著而迷恋的双眼。这一切都看在恩利的眼里,他理解少年弗朗索瓦的心事,倾听他的诉说。故事就像大多数的青春电影一样,带点迷惘,或是忧愁,却并不绝望。

  三个不同性格背景的少年碰撞出年轻的火花,他们在政治与爱情、人性中游走。像一株株脆弱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弱小而迷茫,却永远曝露在阳光下不曾屈服。

  如果说少年的成长就是要在一次次面对灰暗世界后去继续追寻希望的曙光,那么属于他们的那份年轻的张扬与青春的诱惑却实实在在的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对死亡的绝望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面对一次次的死亡后依然存在的希望。那么,战争也并不可怕,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所谓的道德标准也就统统算不了什么。我们年轻,我们面对战争面对敌人面对道德尺度的衡量,犹如一株株摇曳的芦苇,弱小却怀有坚强的心。

  我忽然想起了《夏日里遗失的27个吻》里面的孩子们,同样大胆、热情,却也迷茫无措着。

  青春期里面的孩子并不缺少爱,他们并不是简单的生活在孤独里那么简单。他们追求欲望与情感的撞击,他们摸索自己人生道德的底线。你并不能单纯的说这些都是肤浅的、毫无责任感的,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少年弗朗索瓦终于直面了自己的心声,他大声地倾诉着;恩利在信念和冲动下坚持着自己。镜头360度的旋转中,少年和少女终于在那条小河里完成了对于成长的蜕变,他们还是在阳光下接受了一次大自然的成人礼。

  影片最后口哨声再次响起,像是对于青春的一次告别。

  青春期里的少年少女们,并不十足的美丽,却拥有着最灿烂的笑容。那些只绽放在人生中最美丽时刻的美好,必将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得到隽永。

  《野芦苇》影评(五):这就是爱情?

  在我们的身体给了我们一个与心灵不一致的决定时

  我们该听从谁的选择

  我不知道法兰西斯是如何确定的自己的爱情

  也无法追从玛丽又是从何时起爱上了亨利、、

  为什么爱情在战争的背景下

  却将年轻人变得如此陌生

  到底什么是爱情

  到底你什么时候发现了爱情

  到底我们是为了什么而相爱要跟谁相爱?

  无日无夜

  巴布多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得如此彻底

  是皮埃尔的死?

  还是玛丽母亲的背叛

  相信

  我们凭什么去相信别人

  我们凭什么去将自己的爱情赋予并没有能力承担我的感情的容器

  乾一直在说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但是却在海棠问他的时候给出了有时数据也会出错的答案

  爱

  不过就是一份可以为了对方而将自己完全抛弃的勇敢与持久

  时间过得飞快

  到底

  我们年少时冲动的感情还会维持多久

  而我弄不懂的是三个人

  会有怎样的爱情结局

  而那个选择了跟自己爱的人绚烂致死的女孩为什么要吻那个并不爱她并且永远都不会爱他的男孩

  到底什么是爱情

  整部电影里

  法兰西斯是唯一的明亮

  他固执而确定的爱着巴布多

  虽然他也对亨利有过肉体上的期待

  但是他始终忠诚于自己内心对于巴布多的情感

  或者是因为第一次

  或者是因为那是他感情第一次不受压抑的投入

  但是就是如此明朗的法兰西斯在面对玛丽的时候依然叫人不懂

  玛丽到底是怎样的角色

  因为恐惧男人对女人的抛弃而选择了对于女人没有兴趣的法兰西斯

  却又始终诱惑着她男朋友挚爱的巴布多

  与亨利的关系更是变换的毫无道理

  你不是爱着法兰西斯吗?

  那为什么要那么多次无理由的吵架?

  最后还跟亨利发生了那样的事

  既然你选择爱亨利那为什么还要紧紧抓着法兰西斯这支救命稻草

  以及玛丽的母亲

  既然你爱着皮埃尔为什么还要看着他去送死!

  既然知道他可能一去不回却肯心狠的眼睁睁等着他的死讯

  既然你残忍如此又为何要把自己弄得看起来那么狼狈!

  巴布多

  如果你是直男

  那你干嘛还要去招惹心思那么沉的法兰西斯!

  既然你想要女人干嘛一开始不推到玛丽???!!!

  亨利也一样

  扛不住诱惑的人

  凭什么说爱!

  可是

  说了这么多

  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

  并且执着的将他列在自己GAY片的名单前列

  只是

  这是爱情吗?

  《野芦苇》影评(六):我无惧于风雨,因为我能毫发无损的低下头

  2004.7.31 l@freecity

  影片《野芦苇》是对一个已逝时代浪漫化的描述,对诗意而困惑的青春缅怀,回忆里的长长短短,红红绿绿。尽管那是一个太不寻常的年代,但从中也终于看到了不那么苦大仇深——关于法国60年代的描绘。

  如果说贝纳多.贝托鲁奇《戏梦家》把我们带回的是1968年巴黎街头的学生运动高潮,那么《野芦苇》讲述的则是1962年小镇学校里四个年轻人的灿烂青春。1962年,法属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爆发,如何面对这场风暴,如何接纳那些从阿尔及利亚撤回的大量法国侨民同胞,人们思想紧绷而敏感,不祥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故事发生在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上,从一场婚礼开始,就暗藏着动荡的时代背景——阿尔及利亚的战争已经干扰到小镇人们的生活。虽然看完整个故事,难免有松散拖垮的细嫌,却不乏其清新明快的一面。四个主人公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甚至是迥异的,但这丝毫不阻碍他们最后在轻快的口哨声中,一起走向林边小河,那个阳光斑驳从树叶间渗下、水面上晃动着无数金黄的午后,他们似乎已从青春的羞涩里悄然成长。

  Francois:

  正如法文课老师所说:他是一个自恋的角色,他有才华,他善于观察周围人,善于安慰别人、调解周围人的矛盾,让Maite去安慰失去哥哥处于悲痛中的Serge,出手调停Serge与Henri的冲突斗殴,努力去促成Maite和Henri的相识,甚至最后四人不可思议地相聚在了一起。他和三个性格反差极其鲜明的年轻人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但是这种“自恋”就难免相应地伴随着敏感,他甚至察觉到了法文老师面对愧疚自责的心理变化,但同时对于自己也有着很深的怀疑。他无法清楚地认知自己,在为了别人清楚思考的同时,恰恰遗忘了自己:

  我被迷惑,

  天蓝,天蓝……

  青春里的Francois,在孩童与成人的夹缝中生存,他寄希望于别人能给他更多关于性取向的正确引导,他凝视自己的镜像,一次次地发泄着,反复说:我是同性恋,我是同性恋,我是同性恋!但是他最终并没有能从鞋店老板的口中得到期盼中应有的答案,反而是Serge让他忘记那些事情,告诉他忘记和怀念是一回事。那时他虽然迷茫,却才似有所悟。整个故事里面,没有用其他手段去刻意营造法国当时的社会气氛。这点在主人公弗朗索瓦的身上,还青春以应有的坦诚和敏感,得到了集中地体现

  erge:

  看完《野芦苇》时,对于Serge,“伟大使人作呕”,一句话记得最牢。单从外貌上看,甚至可以说他是最成熟老练的一个,看透了周围环境里的虚伪,他显得十分无奈,甚至想着依靠早早结婚来完成人生疲惫的终结。当然这仍然只是他一时冲动的想法,这种冲动就像是他对待保守顽固的Henri时一样的明显。在Francois口中,他是一个敏感的人,并且恰如其份。他反复强调着自己是意大利佃农后代的身份,避免遭受不必要的伤害,他爱着Maite却无能为力。

  最后,当他们与Maite失散,目睹着激动地跑来伏在Francois肩头失声痛苦的Maite,镜头给了不远处Serge一个特写,他下意识地咬紧了嘴唇,毫无表情,双眼流露出了无限的空虚与迷茫。幸许,他在这时候明白了什么,又不愿意去接受。在Serge身上没有褒贬或者扬抑,整个影片用感性的笔触将时光叙述,以舒缓的节奏将青春记录,从他最初哥哥婚礼上邀请Maite跳舞被拒,到哥哥逃离战场时的死去,再是灰心后想与嫂子结婚,到最后感觉与Maite无望。Serge这个角色上,有着太多无形隐约的哀痛。在结尾镜头里,闲散的镜头缓缓从树林和芦苇丛中,摇过360度,Francois、Serge和Maite手挽着手,依旧在口哨声中,慢慢远去,消失在了小路尽头、绿色深处。

  Maite:

  她是个对人本能排斥的女孩(与Serge语),当她穿着那身像金丝雀一般的泳衣时,在水中尴尬地回头的时候,Francois说她象梵高的向日葵。她说,那很糟糕。为什么糟糕?也许她是有着强烈生命力,但思维里却相当的混乱,在其他三个人的眼里,Maite有着不一般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女人。然而她自己却一再否定着自己,否定着身边的人群。她希望自己老去10岁,去接触成熟的人群,这种心理实在微妙所不能完全形容。

  当最后Henri希望她和他一起离开的时候,她对Henri说:“我不可能跟你走。我爱你,但并不表示要一起生活。生命没有理由,我应给你力量与希望,因为你同样把它们给我。”于是Henri勇敢地走了,走向他认为广阔的天地,Maite赋予了他信心和希望。

  然而,当Henri离去后,情绪激动的她飞奔而来在趴在Francois肩上哭泣的时候,那时,她仅仅是想到了孤单和恐惧吗?

  Henri:

  他找不到归属感,这是青春华丽外衣包裹下最深刻的无奈。他是别人眼中的异类,无论是老师或者同学们,他严肃,他顽固,他反动,他又激进。他把自己是从阿尔及利亚撤回的侨民身份看得太重,自我标榜为异类,进而去排斥掉了所有的可能,包括热心的代课老师。他嘲笑身边幼稚的同学,却忘了自己其实也是身处其中的一分子。他无所畏惧,但当Francois问他最害怕什么的时候,他若有所思,说:是真实的死亡。

  Henri讲述的面对死亡令人震动,或许那只是他注视死亡太久的一种幻觉,而不是真相本身。但是,因为父亲死去的事实,他变得一再顽固,到了法国后,在学校里依然不改其本色,并最终选择了离校。看到满街的共产主义宣传海报,他买了汽油去烧毁这一切,宣泄,却最终阴差阳错地碰到了Maite,至此,四个主人公才最终圆满相识。

  让人欣喜的是Henri最后在Maite身上寻找到了希望。那个下午,他终于独自离去,去追赶六点的那趟开往马赛的列车。他没有祖国,但他突然有了希望。那个下午,他完成了生命里的一次重生。当然,也没有人能保证他以后的日子会是一帆风顺。

  青春不应只是用来羡慕的,不然会蹉跎过去;青春也不应该是用来反思的,不然又会太沉重不堪。每个人自己在十几二十岁这段青春岁月里,经历过的内心翻覆也许正如暴风骤雨一般猛烈。《野芦苇》里,当爱情和政治走入青春的领域里,动荡社会也就影响了这些年轻人的一生,对于生活,苍白面容的背后,他们年轻的心,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坚定选择。这一切都似《野芦苇》里最后灿烂的阳光和美丽的树林,如芦苇般脆弱但又坚韧的青春,在成长中学会了坚强。青春是美好的,芦苇经受了狂风的洗礼,收获了成长的欢愉。

  《野芦苇》影评(七):honey,我爱你爱他

  他是坐镇中央的牵线人,一面烦恼着性取向一面兴致勃勃地牵线搭桥把左手的女友介绍给右手的男友,乐此不疲,却终是年轻眼浅,乱点鸳鸯谱。

  无缘无故的,他们发生了关系——男寄宿学校是最容易失去贞操的地方。过后,只有弗朗所瓦念念不忘,一再地“要个说法”,却不料那位主动上床的塞尔日却是由内而外不折不扣的直人,而且对他的亲密女友美蒂颇有好感。他主动把美蒂介绍给塞尔日,塞尔日丧兄,心情恶劣离开墓地,也是弗朗所瓦让美蒂去安慰他——隔山打牛么?他在乎他,在乎他们之间的肉体关系。坐在小绵羊上抱着塞尔日是他最幸福一刻。最后,大家一起游水到磨坊,塞尔日说,生活比遗忘更困难。真不像一个朴实的农民儿子。

  他和美蒂,是无须解释的老友,固然更加像恋人。认识该有很长时间了吧?电影开始,就是两人走在阳光刺眼的外省小镇。塞尔日哥哥的婚礼,两人远离人群,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羡煞急于结识佳人的塞尔日。每周一次的电影约会,出来遇到美蒂的同学,两人同去舞场。弗朗所瓦向美蒂承认自己和男同学上床,她安慰他自己不喜欢男人,也讨厌肉体关系,却急急忙忙拉他下舞池,把头靠在他肩上。即使是当作姐妹的男友,输给男人都是耻辱。

  他也爱昂利,作业不约而同地挑了兰波写,有着天使般圆脸和湛蓝眼睛却少了一条腿的以经商为职业的同志诗人(真是混乱的身份啊~~~~)。夜里忍不住轻轻碰他肩膀,却被昂利厉声斥责。他是乡下不经世事的小康人家少爷,和塞尔日去里昂狂欢一夜已经能津津乐道半天;他却是饱经世事的成年人,父亲在阿尔及利亚混乱中被打死,在厨房凝视父亲没有下巴的面孔应该是一生梦魇。这样完全不同的人才能吸引到弗朗所瓦。

  塞尔日失之粗蠢,大抵下身反应总比上身快;昂利外强中干,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到头来却发现满身刺不过是一身笑料,只能再次仓惶出逃,即使没有阿尔及利亚事件,他多半也要走到这一步。只有弗朗所瓦,摇摆在二男一女之间慢慢成长,才是自然之子。

  他也想把昂利介绍给美蒂,却总是不得机会。却不料两人暗渡陈仓。昂利预备一把火烧了GC党党部,见了敌人的美女却引火烧身神魂颠倒。她号称坚定的女权主义者,马列主义者,见到反动的政府派也不禁缱绻缠绵。小树林中她主动献身,不禁让人怀疑她早先“讨厌男人”的宣言,但青春无需解释。

  美蒂说:生活有什么理由?

  青春有什么理由?是善是恶,是对是错,回头看都是留恋的往事。好似风中的野芦苇,风无定向,随风摇摆,不知不觉间渡过春夏秋冬。成长为固执的方舟。

  看青春又好像仰头看太阳,一阵晕眩,双目失明,慢慢定神下来,既贪又厌。

  阅人无数的灵肉二元论同志黄老大唱:可惜青春,没有两次,再不能死心塌地。

  《野芦苇》影评(八):呼啸而至的青春

  前有弗朗索瓦萨冈十八岁时的《你好,忧愁》,后有苏菲玛索十三岁的初吻,法国人向来对于青春的那些烦恼是有着深刻体会的。安德列·泰西内的《野芦苇》同样如此。1962年的夏天,在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里,四位青春少年各怀心事。十八岁的男孩弗朗索瓦迷失于自己的性取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曾同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好友塞杰;塞杰则因哥哥刚刚在阿尔及利亚的战火中死去而难过,同时也一直暗恋着弗朗索瓦的挚友女孩玛依;玛依一方面帮助挚友面对自己,一方面又寻求着自己的独立和成长,同时还心怀着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侨生恩利是反对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右翼分子,他理解室友弗朗索瓦的心事。在阿尔及利亚独立,自己的英雄被捕后,他也感到迷茫。故事就在这四个有着不同烦恼的少年之间展开,少年们也逐渐慢慢学会了认识自己。电影被打上了“同志电影”的标签,但同志之情只是贯穿在其中的一条线索,真正要给我们讲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青春的、关于成长的故事。影片结尾,四人在清澈的河水中都洗去了所有负担和伪装,重新认识了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或许片中借用的拉封丹的寓言《橡树与芦苇》就是最好的诠释:经历了那么一场暴风雨之后的少年们终于成长了起来。蓦地想起韩松落的一句话——“我知道,我的青春正呼啸而至。”

  《野芦苇》影评(九):成长于青春的记忆

  七八年前,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眼花缭乱的电影杂志,了解外国电影只能看一本《环球银幕画刊》。那些在今天看来远远算不上精美的图片和文字,曾被我反反复复的翻看咀嚼,书页翻转间那些凝滞的图片似乎也流动起来,许多根本未曾谋面的电影不知不觉中爱上。

  《野芦苇》就是这样爱上的。仅仅是一张剧照,就情动于心:两个男孩子骑着一辆车,后座纤细的男孩拦腰搂着前座的男孩,脸贴着他的后背,无语的静默,微微迎风,两张年轻的面庞有着各自投视的方向。

  真正看到这部电影已是很多年后了,吃惊的发现当年记忆的烙印依然新鲜。电影将剧照前后的故事敷衍成篇,模糊的感觉渐渐有了清晰的背景。

  60年代初的法国,徘徊在与阿尔及利亚的战争阴影中。瘦弱文静的弗朗索瓦转学到了新校,阿尔瓦雷老师的女儿玛依泰迷上了他。俩人成为拖手相依的恋人,弗朗索瓦内心只是将玛依泰引为无话不谈的知己。真正令弗朗索瓦感到吸引的是强壮粗犷的同学塞尔日,俩人甚至有了亲密的一夜。塞尔日不过是一时兴起,弗朗索瓦却自此迷惑于自己的性取向。班上又来了新同学——阿尔及利亚侨民亨利。亨利有着睥睨一切,目高于顶的格格不入,与身为左派后代的玛依泰相互敌视,却又在不断的冲突中渐渐靠近。

  会考结束了,四个人相约去游泳。在青山秀水间,弗朗索瓦得到了塞尔日彻底拒绝的回答,但他们依然是朋友;亨利与玛依泰作爱后离开了,玛依泰扑向弗朗索瓦的怀抱痛哭,旁边,塞尔日静默的无奈……

  这么描述起来这似乎是部四角恋爱故事,但在电影中你不会找到一点点的庸俗、滥情,在那些迷惘甚至暧昧的情愫中,是一种无私无匿的坦然开放。四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彼此成为彼此的追求,彼此又是彼此的寄托。在他们寻求的失落中,没有猜忌、嫉妒,互为安慰,彼此交融。

  弗朗索瓦是影片中穿针引线的人物。患心脏病的他不能跑、不能跳,生命沉浸在诗歌、文学的滋养中,有着那个年龄的人本不会有的沉静,也不应有的成熟。弗朗索瓦就像自己在课堂上引述拉封丹寓言时所讲到的野芦苇,弱不禁风的躯体里蕴藏着惊人的韧性。这个有着同性恋倾向的男孩曾困惑于自己的感情,但他还是执着的探究自己的本性,自然的伸展自己的生命。在他的捏合下,另外几个原本相互抵触的年轻人最终都成了朋友。四个人在友情与爱情的举棋不定间,在惶惑与执着的成长过程中,渐渐有了野芦苇般的包容、平衡与柔韧。

  此前看过的法国影片,大多给我自说自话的印象,自我过头就有点不亲近。《野芦苇》是个例外,青涩的故事讲述得朴朴素素,弥漫着一种平平淡淡、不确定的美。青春岁月即便伤痛、迷惘,也都入诗入画。那里有寂静的声音,有昏黄的美丽。

  在当年的画刊上,《野芦苇》占据的是黑白页的位置。即便已看过影片,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没有色彩的印象,还是灰黄、朦胧的色调。也许我青春的感触早已深埋在那字里行间,永远夹存在“野芦苇”的那一页……

  《野芦苇》影评(十):渗入法国人的灵魂

  野芦苇其实在法国寓言里的比喻如同中国的梅花,暗寓人,渗入法国人的灵魂,法国人帕斯卡尔,阐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反思的精神,恰如芦苇,怎样理解,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力.

  电影--野芦苇:在地理环境的选取上,表现出导演的独具匠心,环境的特征和人物的精神紧密结合.人物在这样的环境,表现出他们所应该的言行而不突兀,人物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动感的压抑,奔腾在外部环境平静的衬托下,具有难以言说的巨大力量.

  讲述了四个年青人相互关连的一段生活篇章,相互书写,彼此推动让各自的这段生命历程如同风中摇摆的芦苇.风暴的洗礼,坚强依旧,年青人的忧伤愤懑,发泄,迷茫,无畏,我们总是淡淡的怜悯,看着,如同看着自己曾经的日子,同时,导演叙述着,四个年青人彼此之间蒙懂的爱情,友情,异性,同性间的吸引,还有精神气质上彼此的吸引.

  电影观点:

  无法阻止我们天地间体验生活的意义,青春的步伐总会坚定地一直往前,尽管天边外是未知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