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10篇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是一部由桑德拉·内特尔贝克执导,克蕾曼丝·波西 / 迈克尔·凯恩 / 吉莲·安德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一):很会赞美人的摩根先生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编剧和导演都凌乱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老头和年轻女孩的关系, 摇摆不定,一会儿定义为“注定的家人、灵魂伴侣、世界上最亲切的人”,一会儿又徘徊到男女之爱上。最后年轻女孩和摩根的儿子好上了那段实在太狗血了,港剧都没这么玩儿的。
女主演角色性格挺模糊的,虽然老摩根和儿子都中意她,对她评价很高,一致认为她像老摩根去世的妻子一样,是他们生活中的阳光,是他们与世界之间的缝隙,但是这里面的事件(或者说演员的表演)还是撑不起来。女主角最有魅力的地方,除了眼睛明亮、总是有惊喜、神气之色外,就是嘴角末端各有一个小窝,好像是专门凝固笑容的地方,就算不笑的时候,看起来也是上翘的。
老摩根演得好就不用说了,儿子也不错,能看出来是个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高,不容易 高兴,爱生闷气、自己不高兴也绝不会让身边人高兴的事逼,长得帅、身材好、穿得好, 但是没什么魅力。
还是挺好看的,几个角色穿的衣服都很优雅体面(好衣服应该是看不出年代感的,看老 头开特别老的汽车,还以为这片子应该是十年前的,但是看拍摄年代,今年的)。景色 优美,街道、墓地、光线,好像每个镜头都能闻到巧克力牛奶的味道。
给老头设计的那几段台词很不错。一段是跟小姑娘在餐馆吃饭,小姑娘问,为什么你不再热爱生活了?老头说,你爱的不是生活本身,你爱的是各种地方、小动物、不同的人,还有回忆,以及食物、文学、音乐,有时你遇到了某个人,需要为他奉献出你所有的爱,所以如果你失去了那个人,你就会认为其他万物万事也要停止了,但实际上剩下的一切都在继续运转,就算你身处人山人海,你也会想念人群外的一个人。那些人就像是多余的,他们蒙蔽了你的视线,是无所谓的一群人。所以你在孤独中寻找遗忘,但孤独只会让你消亡。
还有一段是,老头问她,你那男朋友怎么样了,他完全被你吸引住了。姑娘说,你知道男人是什么样的,他们盯着你的胸部的眼神和装作没在看的样子。老头说,希望我不是这样。姑娘说,你不一样,所以我喜欢跟你在一起,你总是毫无理由地盯着我看。老头当时没说话,后来带女孩到自己亡妻的房子里,并打算把房子赠送给女孩的时候说,“你想错我了,其实我能想到很多盯着你看的理由,随便就能想10个:你很漂亮,很明显你很聪明。你伤心的时候我总能看出来,因为你总会装作一副不屑的样子。你一开心,什么都开心,甚至连你的头发都开心。你非常善良,你与众不同,你非常有趣。你在聆听时很美,你非常友善,待人很真诚,但却很腼腆”。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二):《摩根先生的第二春》:生命最后的时光的爱
导演:桑德拉·奈特尔贝克
主演:迈克尔·凯恩 克蕾曼丝·波西 吉莲·安德森
法国的浪漫就如本片所述的故事,没有比发生在巴黎更合适这个故事的地方了,虽然摩根先生是一个美国人,而法国人又不怎么喜欢外国人,可这依然无法阻挡全世界的人欲罢不能的对巴黎产生意淫,这便是法国最令人啧啧称奇之处吧。
虽然北京的午后比不上巴黎,趁着今天的明媚阳光慵懒的看着这部散漫的电影,电影中摩根第一次与波林相见准备再见时,摩根问波林:“能不能请你喝杯咖啡。”电影中提到了咖啡,我便想喝咖啡了,煮了一杯咖啡,和尚了就感到了满足,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至少在此时,一杯咖啡就是全部,如果生活能一直如此简单那该多好啊!
不记得从何时起就开始喜欢上了这样类型的电影,总觉得这样的片子很真实(不是现实),就好像电影中的人物与我们一样的平凡,一样的过着一天一天的平凡生活,在生活中一切都平等了,都不再痛任何其他的人相关,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就算是有起伏其实无论如何早晚也都将恢复平静,生活原来就是生活,一天一天的24小时而已。电影中摩根有一句台词说,生活本身并不值得喜欢,我们喜欢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东西而已。所以,虽然生活永远都不可能是一杯咖啡而已,但或许我们有时不妨如此以为。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并不是一部黄昏恋或忘年交的电影,虽然开始时怎么看都像是这个丧偶的老男人会和妙龄少女在巴黎重燃生命的火花。谁说只有爱情才是浪漫,本片导演就用不爱表达出了浪漫,老人始终没有和女孩维持这一种恰到好处的微妙关系,几乎连暧昧都不存在,一种很单纯却难以说清的关系,摩根先生爱的还是已经去世的老伴儿,这个女孩子让他时不时的想起自己的妻子,但他很清楚她不是自己的妻子,而自己也早就不再年轻了,摩根先生的第二春是将生命的最后时光中的爱通过这个女孩折射在了自己的妻子身上,他将房子留给了这个女孩,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电影看得令人入迷,散漫的节奏就适合在一个慵懒的阳光中的下午慢慢观赏,看完了电影,这个下午也随之消失了,冬日仿佛也害怕寒冷一般总急匆匆的下山,才四点半就已经没有的温暖的金黄,电影结束了似乎这一天也就结束了,伸个懒腰抽上一支烟,回味一下这个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故事,告别这个美好的下午。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三):又是一部被片名毁了的片子
对于把片名翻译成“摩根先生的第二春”有点接受不能。乍一看还以为是个老牛吃嫩草的故事。
虽然故事最后变得有些暧昧不清略显狗血,但总的来说还是一部看着挺舒服的片子。
片中不管不管是老摩根先生,波林,还是被老婆甩了的小摩根,无疑都是聪明人,对生活都有着独立的态度,这是影片能有趣的前提。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理性才是幽默的前提,看着一帮智障或者是明显有精神缺陷的人根本就提不起劲来好吗!这是国内的编剧急需反思的部分。
影片如流水般的叙事,没有刻意营造的成分不排除生活本身的琐碎与无奈的一面,却反而让人感觉很治愈,这点和“迷失东京”很像。(说起来两位导演都是女性)
老戏骨和法国姑娘都很讨人喜欢。台词部分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是最后还是要说姑娘居然跟儿子好上了,实在不能接受。。。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四):第二春?真是个糟心的片名
有一次逛纪念品商店,好几货架的明信片。有一整架,全是些俏皮话,其中一张,写着:无论我们怎么努力,we end up like our mom or dad.
Miles问他老爸,这么些年,他到底牺牲了写什么。有一小会儿,我以为老先生真的会说“生了你和你姐呗”。
其实有些人不适合要孩子,他们怎么也当不好合格的父母。当然,大部分的时候,我不会这么心平气和得从这些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甚至是父母的无心举动,都能影响孩子的几十年。大概要到青少年期之后,父母才不再是孩子世界的重中之重。
谁没崇拜过自己的爸爸妈妈?即使只有短暂的几秒,或者是最终失望透顶。
我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就是突然的,发现,原来老爸老妈也就是很普通的人,不真的是无所不能。他们普通、真实、爱我。但他们不再完美,高大,无所不摧。
我是站在老摩根这一边的。他们三个人在餐厅,儿子和老子比嗓子。我是在暗笑地,Miles凭什么这样的去质问他爹,他自己也是爹了,还想让他爸爸来背这个黑锅?好吧,也许他可以这样做,但他不能去指望老摩根就按照他想的来做啊。妈妈去世了,总不能去恨她。
瞧,这就是问题。我们总以为父母是围着我们转的,以为他们会一辈子围着我们转。
在那家店里,看到的另外一张明信片,上面说,我们的前半生,是被父母毁掉的,后半生,则是我们的孩子。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五):瞬间的释怀,,,,,这感觉真好!!!
我是吃晚饭前看的这部电影,很不幸,看到了那个令人作呕的吻!之后一直到吃完饭,内心里都有一种难以排遣的不适感。想着,看看大家怎么看这部电影,接着,就是我这篇评价的题目“释怀!”还是瞬间的、强烈的、及其舒服的那种,哈哈,,,,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对事的看法都会不同,这应该没什么可以争论的,但编剧和导演对这部电影的做法,已经超出了一个人可以忍受的基本界限,拿这部片子去参赛?,,,,,,
感谢之前评论的两位朋友,之前的沉郁之气一扫而光,恩恩,在那个恶心的吻之前,我甚至想到了《咖啡馆女孩》,还想着,谁说绝品不会出现第二个?接着导演就华丽的把我的幻想击碎了,,,,,,这位导演该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才会导致他安排这种情节的推进呢?真心的很好奇啊,,,,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六):夫复何求
但他很幸运,上天赐予了一个拥抱他整个世界的爱人,于是他把一切所怨所爱全部倾注在她的身上,没有再多的感情分给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
当她离去后,他的世界也成为了空城坍塌,那样的破败更容不下他人。
然后,包裹他的黑暗无声中迸出裂缝,鲜活的气息,耀眼的光束,是他最渴求却又最无法掌控的。
那束光照耀不到他本来的世界,而他已无力再去构筑一个新的世界。
所以,重新融入黑暗吧,这是唯一的选择了。
老头对妻子的爱是支撑全片的精华,但老头与孩子的纠葛令电影更无聊。
几场争吵,无非是你不懂我我不懂你,没谁肯让谁说完,然后理解了对方都不好过后,互相安慰一下,日子照常继续。
在老头的世界里,他只要妻子就够了,孩子是他们感情里的多余者。
这样虽然很自私,但,我们每个人最爱的不都是自己么,爱她,正因为她能让自己更好。
除她以外,别无所求。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七):L O V E
这是一部讲述“爱”的电影,爱与爱情不同,它包含了太多其他的属性。爱可以贯穿于友情、情亲和爱情之间。那种只要对方陪伴在自己身边自己就感觉足以的味道。无法衡量、无法比较更异常的纯粹。摩根对波林的爱就是这种味道,彼此陪伴毫无间隙,但老摩根心理清楚那不是爱情,他只爱妻子一人,且此生不渝。
迈尔斯的出现是来终结摩根的生命,对摩根的离去赋予意义并了却遗憾。一个人完全没有了遗憾,生死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迈尔斯和波林的爱情在最后环节的出现正是对爱和爱情最完美的证明,一个字和一个词语的区别,摩根对自己儿子说:“如果你敢抛弃她,我就杀了你” 这不正是对家人保护心切的用词吗?这个规规矩矩的老人突然变得言辞如此激烈,除了家人谁能让他做到这个程度呢?
可爱的波林,从始至终都是关心摩根的波林。她只想关心他,其他什么都不想!纯粹是对爱最好的表达。没有原因,也不问结果。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八):摩根先生最后的爱
看完先表个白!
这片子看完最大的实践感就是我也想去学恰恰好么!
跳起来好美的!
但是!片名翻译简直是害死人啊,!原本我可是冲着忘年恋来的好么,但“Mr. Morgan's Last Love”哪里有说摩根就一定是老摩根,里面明明还有很帅的小摩根先生啊!last love 是最后的爱,爱有不一定是爱情,为什么要翻成第二春呢,一个第二春就奠定了忘年恋的基础好么!
小摩根一出场我就觉得他会把他老爸的好事儿给搅黄了,然后他们果然很激情的吻了,最喜欢走廊里吻一吻什么的了!
其实原本普林就只说过想和老摩根成为家人,成为父女,成为儿媳一样也可以互相照顾的,人家从来就没表示过要做女朋友什么的啊,是老头脑补过头了。如果说老摩根吃安眠药住院的时候普林还想过往谈恋爱方面交往,但是后来老摩根说普林能让自己想起去世的妻子,想把房子留给她,自己要孩子也只是为了妻子,普林估计就完全知道老摩根只爱他老婆了。不过也好在有普林,老摩根最后的爱,从对女孩儿的爱情,终于转变成了对家庭,对孩子的爱。
五星!我太喜欢女主角了!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九):相遇與懂得
1. 當你有一天想通了,洗去所有妝容,走上街頭,只和自己眼神對的上的說話,那麼生活再尋常也日日都是奇遇。以前我以為好事都是緣份,無法強求,只能期待。現在看來,好事都是自己成就的, 放下了那些虛幻的虛榮的,才能給真實和合適留下足夠的空間走進來。
2. 這片裏的金句說出來以後我就不斷回訪。“因為我擅長照顧別人。”“那你一定自己活得很糟。”這種話只能發生在有病和有藥的兩人之間。不用展示和解釋整個人生給他,他懂。“我喜歡你把照片放在錢包裡,比存在手機裡老氣,也真實。”“你也太容易滿足了”——其實人世間最大的幸運就是能有個輕易就被你無意識的作為打動的人,得來全不費工夫時,沒有雜質,赤裸相見。
3. 於是走廊裡他只喚一聲,她就轉身上前擁吻。那一聲打破最後的矜持,接下來只需盡情的表達、回應和沉浸。多麼幸運的兩個傷心人。
4. 曾被問,理想中的生活是什麼。撥開所以繁華的雕飾,第一個畫面是《情書》裏的圖書館和雪地。是了,不用是什麼,不用做什麼,都可以從容,都能有怡然自得的dignity在。當然在中國應該是無法實現了,我們只有禮節,沒有對人性的真心的憐憫和包容,故而也不會小心保護脆弱的感情和勇氣。是以“last love”會被譯為第二春,唉~ 看到老男人都小女孩最後的保護和小心翼翼地碰觸,心都暖起來,崇洋媚外就崇洋媚外吧,有什麼不好。
5. 愛也許是在能量守恆控制下生生不息的運作。被怎樣深深愛過,就會在行走間被同樣的光吸引和照亮;被怎樣深深傷過,就更能看見角落裡那個有同樣疤痕的人兒。
6. 要遊向純淨深邃的江海,不相忘,嬉戲追隨。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十):Mr. Morgan's Last Love
好久不曾看电影了。
在这些麻木的,嬉笑怒骂,浑浑噩噩的日子里,我的心神似也已经被绷紧,一有外力,便陡然发作,欲一箭命中敌人心脏,然后收弓,在这期间,最好是眉不动,眼不抬,一气呵成,却又漫不经心。
这叫冒充高手,也叫犀利。
这样的武者与真正的豪侠之间的区别便在于一颗柔软跳动的心。
这时候,我遇上了摩根先生的第二春。
摩根先生爱妻初丧,万事于他皆索然。三年零两个多月后,他在公交车上遇上了这样一个女孩。
“善良、聪明、热情洋溢、缺爱但是仍然乐于助人、快乐的时候她的满头金发都在璨然发光、愤怒的时候每一根汗毛都是一柄尖锐的利剑。”
这个女孩在摩根父子两人的心上都豁开了一道口子,于是暖暖的阳光渗入他们的每一寸血肉。
摩根家庭因为一个女人的故去,而变得坚硬冰冷,又因为一个女孩的加入,而变得柔软温热。
上帝总是那么的高深莫测,带给我们不幸,又带给我们惊喜。
深秋黄昏,梧桐叶漫天飞舞,迈尔斯和波琳在长椅上许下约定,落日如流金,将这一瞬定格。
我忽地觉察到我的心脏突得一跳。
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