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什么样的家训成就了人才辈出的家族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由宋人编写,国姓「赵」自然排在第一位。可是,「钱」姓为何列居第二呢?正是因为他,钱镠(谥号武肃王)。
钱镠开创吴越小国,祖孙五代为王,繁荣了江南,归顺了中原,和平并入宋朝版图,为宋朝官民称道。
宋代以来,出现了上千位钱姓名士。宋初甚至出现钱氏文人群。比如,苏东坡、冯梦龙称道的钱惟演、钱易兄弟;驰骋北宋诗坛的钱惟济、钱昆、钱昭度、钱藻。
后朝各代,涌现的姓钱的名士也相当多。如明代殿试和礼部廷对均列第一的钱福;万历年间殿试第一的钱士开;清代藏书家钱曾、画家钱杜、诗人钱鲁斯。如果这些人你都没听过,下面这些人你一定听过: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钱永健、钱穆、钱钟书、钱玄同。
姓钱的多了,可这些人之间真的有关系吗?
当然有。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是钱镠第32代世孙;钱家治的侄子钱学榘,是动力学专家;钱学榘的第三个儿子钱永健,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学者钱钟书的父亲是文史学家、教育家钱基博。钱基博是钱镠第32代世孙,钱基博的孪生兄弟钱基厚的长子钱钟韩,是着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父亲,正是着名的思想家、学者钱玄同。
「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之父钱挚,是教育家。钱挚早逝之时,将儿子托付给四弟钱穆代为管教,钱穆为其更名为伟长。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跟家风家训有很大的关系。钱镠出身卑微,而后却位列王侯,如何保证家族的富足,是他最担心的问题。钱镠一共有33个儿子,把王位传给儿子还要让手下人信服,也是个问题。
于是,钱镠在六十岁时立下家训八条,告诫子孙「莫纵骄奢,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并强调:「子孙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须是破家灭门,要鸣鼓而攻之。」就是为了保证钱氏家族的家风。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个传统直到近代才中断。
这样的家训,在古代的名门望族中似乎并无多少特殊性。但钱家的家训中,有一条对后代影响深远:「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爱读书这样的家训家风,实则源于钱镠。他出身寒微,七岁属文,十五辍学。主政吴越后,深感读书重要,因此他好学不辍,招来「满堂花醉三千客」,使吴越成为天下大乱中,文人雅士相聚的一隅乐土。
钱家读书成风,开创了江浙文化的先声。其家族三世五王身体力行,都有着作留世,特别是教育后代读书至要,读书明理,知书达礼,强调「读书为第一等事,读书子弟为第一等人」。钱氏后人中,钱玄同父子、钱家治父子、钱穆叔侄都是勤奋好学的典范。
除重礼仪、好诗书的家训外,互助的风气也是钱家成功的关键因素。家训规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科学家钱江初,回忆起家族历史时说:村子里有五六百户人家,基本姓钱,早在1901年村里就办了小学堂,所有小孩上学全都免费。村里实行「学田制」,专门划出三百亩田。这些田的收入全部作为小孩上学的经费。钱伟长幼年丧父后,也是靠着叔父钱穆和宗族的救济才完成了学业。
钱氏家训中关于个人修身,讲的是:「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这些,与《礼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脉相承。其中有一句话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此言或许正是钱家为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大师和精英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