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九月》经典影评10篇
《我的九月》是一部由尹力执导,张萌 / 张国立 / 陶泽如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九月》影评(一):孩子
今天儿童节,又看了一遍《我的九月》。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儿童片。
别人打了安建军,他摸摸后脑勺。老师问他:为啥不打回去?建军憨厚的笑了:他们还能老打啊?
《我的九月》写迎亚运的那一年九月,北京四合院,几个小学生,几家人。流畅、质朴、动人。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和场景,都是导演的用心之处。阅世已久有着老人的善良与精明的李丁老爷子,自视甚高自私尖刻的庆来爹妈,天真可爱倔强的小妹妹。他们生活在一个院子,一家有事,大家都热热闹闹地帮忙,真热乎。可每一家,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孩子,又分明那么不同。这个跨院里的日子就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缩影。
张国立演的高老师真让人心里温暖,幸亏还有他,不然,建军即便再善良大咧也会在心底留下几缕阴影吧。看到高老师跟建军说:我小时候也没什么朋友,有心事对着家里的大水缸说,那会儿要是认识你该多好啊。我的眼泪流下来。谢谢这位老师,他是温暖的火。建军终于可以参加开幕式,在出发前,高老师到处找他。建军在大汽车里喊:高老师,我在这儿!高老师跑过去,跟建军没说什么,大汽车就要开走了,他只拍了拍车厢,脸上带着笑。
豆瓣上好多朋友都在猜测:三个孩子成长到今天都会怎样了?
庆来伤害了建军,在建军就要出发参加开幕式时,庆来拿了饮料让小妹妹给建军带上。在两个孩子相互谅解的眼神中,我看到我的狭隘。我讨厌庆来,但他依然是个孩子啊,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成长的环境,在他心底,还是有最纯真的友情,有善意。这是导演的美好愿望么?还是生活真能给庆来一条生路?如果二十年后,他在那条社会人会走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会不会在心底厌弃自己,会不会遗憾没有人也曾那么毫无顾忌的叫他“大傻子”?
《我的九月》影评(二):哥,刘庆来给你的,冰镇的,倍儿凉
很早以前看的,印象一直很深。几句台词,几个影像,深深印在了在我脑海中。近日重温,发现这电影真的有点老了,开头放着"东方红,太阳升..."这屏幕还有摇摇曳曳的不稳当。
印象最深的是中了彩票捐款后记者要采访安建军,他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这时猴精猴精的刘庆来挤上来一通长篇大论,记者问安建军“小同学,你怎么不说话?”安大傻子笑眯眯地说“他说,就代表了!”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部看了有些心酸的作品,有些人能从安建军身上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即使没有也会觉得安建军在各方面都是个弱者,他家境拮据,在家也是被呼来喝去做家务,常被爸爸训斥缺心眼,连长相都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安建军和刘庆来两个形象代表了两个极端,一个是那么的默默无闻,老实巴交,另一个就俩字,精明啊。我不能说他们代表了正义与邪恶,尤其是当我们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学生,我们心知肚明刘庆来的性格才是更具社会适应性的,但这不影响我就是把刘看成一大坏蛋,期望他能赶快倒点霉什么的。我们在同情弱者的同时却必须承认我们都不愿做弱者,哪怕偶而自己会当回恶人,也不愿被说成是老实人。
这虽然是描写小学生的电影,却反映了我们80后这代人是怎么个茅塞顿开法的:老实有罪,善良大了更是缺心眼。
尽管如此,我可不想自己是刘庆来。看着他在全校大会上发表“捐款”感言,我想说——真不要脸真恶心!
我为安建军振臂高喊加油,也是为善良的那个自己加油,刘庆来只能在后面注视着咱,给咱递上瓶可乐,冰镇的,倍儿凉!
《我的九月》影评(三):那年我上四年级
看这部电影时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但完全没办法把影片里的那些小学生当作小孩子来看待。因为他们几乎就是我的同龄人,和我生活在同样的年代背景。
四年级开学,我被转学到另一个学区的陌生小学,班里的同学不再是先前的那些"乖"小孩——父母同在一个单位系统工作,因此相互攀比成绩和打小报告之风盛行;而是集合了市井各色家庭的光怪陆离,对于我那样的十岁小孩来说,新的环境反而更有亲和力和有趣。
那个时候,就是电影里的那个九月了。我们的城市离帝都十万八千里,倒是没有体操或武术表演,只是每人发了两面小旗子,在火炬经过学校门口的大路时,让我们挤在街道两旁摇旗呐喊罢了。我都没有印象看到过火炬,亚运会的标志和吉祥物盼盼倒火了好一阵子。
电影里的那个女体育老师,可以说是那时代小学老师的代表。记得我六年级时,学校要组织大家做操,然后到少年宫和别的学校比赛,我和另一个同学也是练习了好久被刷下来。说来还是和转学有关系。到了五年级之后,父母觉得还是原来学校的教育比较严格,又让我转回去,不过这次学籍不转了,我虽然回到之前的学校,可是成了名借读生。当时的小学老师们很在意你的学籍身份,因此在这种集体活动中受到排斥也可想而知。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还是很能理解安大傻子被刷下来时的感受。就像我当时很无聊地即便被刷下来也要在一旁看其他同学排练,甚至到正式比赛我也必须到场,只不过是站在队伍旁边观看。表现得不在乎罢了,谁没有自尊心呢。
回想起来,还是更喜欢四五年级时的学校班级,那才是不枉上了小学。否则就跟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
《我的九月》影评(四):十九年以后
电影里奶奶,街坊邻居,都那么亲切啊,这种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太平常自然的北京90年代初小学生的生活,邻里之间的大家好像一家人的社会现象,本人在北京的类似胡同里呆过,所以看这片子觉得挺真实的。孩子大人们舌头卷着总有几个字听不清楚,特生活化哈。邻居虽然也有几个人挺自私,不太和其他人一样的和睦关系的,一条裤子不见了大家都会帮她找,好像不找就不是好人,挺缺德似的。看着我的九月,好像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小学时候的样子,给得不多的零花钱,就那么几毛几块,买冰棍小零食吃,这电影拍了太好了,虚伪不做作,那种小学生们对亚运会的那种单纯的热爱,买彩票的积极,捐款的积极,是很自然的,一点都不做作的,里面也有一些小障碍,比如刘庆来对安的欺负,抢捐款的报纸报道,都非常真实自然,感觉挺不错的片子,值得珍藏。
《我的九月》影评(五):温故《我的九月》
已经不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具体年月了。如今回想起来,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片段散落在记忆里,一如那些混沌不清七零八落的童年记忆。
我不是北京人,也没有过在北京生活的经历,老胡同、四合院,还有漫天飘舞的京片子对于我这个从出生就住在楼房里的天津孩子来说,陌生得如同另一个世界,但那些九零年前后特有的空气却唤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怀念和共鸣。
一九九零年九月,我刚刚升入幼儿园大班,随着亚运会铺天盖地而来的长城结和熊猫盼盼填满了我对那一年的回忆。在那一件印着会徽的白背心和“亚洲雄风震天吼”的表层记忆后面,还能想起那个阳光强烈但不燥热的夏末,在我的周围,世故的“刘庆来”和仗义的“雷振山”还没有出现,只有冰镇山海关汽水凉透心肺的橘子味依然绕舌不散。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已是差不多和“安大傻子”相仿的年纪,十岁的少年已经懂得呼朋引伴拉起自己的小队伍组建自己的小圈子,此时的我已经能够体会和了解小弟兄之间的恩恩怨怨。无论是谎言背叛,还是两面三刀,甚至是恶语相向拳脚相加,只消一句道歉或是一个勾肩,爱恨情仇即刻烟消云散,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因为本无恶意,因为,我们都是孩子。
亚运会结束二十二年后的这个晚上,值班的我独自坐在办公桌前,偶然翻到了《我的九月》,然而我已被如尘俗务蒙盖得太久,一时没能想起,直至“安大傻子”在比武中力挫群雄摆出朝天蹬的那一刻,我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记忆才完完全全被勾起,那个曾经一度认为是梦中的镜头才被拉回现实。
如今二十八岁的我正在撰写一部关于童年关于孩子的长篇小说,失却的童心成为了写作中最大的障碍,但不得不说,这一次对《我的九月》的重温,让我寻回了曾经的作为孩子的感觉。
《我的九月》影评(六):很可惜长大后才看到这部片子
今年刚刚看到这部片子,在央六看的,边看边悔,小时候怎么没看过呢.
演得真好,台词、动作非常自然,剧情也不错,非常真实的感觉。虽然是北京的故事,可是那些场景和摆设,真亲切啊,半截柜上的黑白电视机,铁皮的饼干罐子,墙上的儿童画,教室墙壁的绿漆,黑色的黑板,红砖的外墙……最喜欢的是小主角和他妹妹的几段。“我给你买油条吧,不过,咱可说好了,你得给我咬一口”安建军饿着肚子对妹妹说。这段出来的时候,爸爸正好经过,听了后,把台词重复一遍,然后看看我,呵呵,他也一定是想到我和哥哥小时候了吧。那时候,哥哥放学后总把我锁在家里,因为怕我跑丢了,我才三四岁呀。他自己在外面玩,买了冰棍从铁窗子外面伸进来,给我咬几口,他再吃。想着小时候的事,觉得真温馨。继续看下去,没过一会,镜头里也出现冰棍了。妹妹拿着冰棍递到安建军嘴边,结果安建军啊呜一口咬下去小半截,“哥哥真坏”,妹妹一边打一边埋怨。哈哈,我笑得流出了眼泪。如果可能的话,真想回到小时候,永远不长大。
本以为儿童电影自八十年代后,或者说自文革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但至少这部片子,我觉得仍够得上称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巅峰之作.
《我的九月》影评(七):很好的儿童励志影片
旧胡同儿,大杂院儿,小学校,鸽子哨儿,卖冰棍儿的老太太,彩票儿车,早点摊儿,炸油条,亚运会,恐龙特级可赛号儿,后海边儿上遛鸟儿的老爷爷……
这些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这些就是我的九月——我儿时的九月。
这个承载我太多儿时记忆的电影令我百看不厌,从小在胡同儿长大的我至今还对影片中所描写的一些细节记忆犹新。影片中每个孩子的形象都是那样鲜活而自然,在他们身上真的仿佛能够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只不过那些影子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城市的变迁荡然无存了,如今再回过头看,感慨之余也不免唏嘘。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经典的儿童电影,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清晰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普通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影片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老实得甚至有些怯弱的孩子,是怎样在班主任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故事。一个大人眼中的“受气包儿”、同学眼中的“大傻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见人捏的“倒霉蛋儿”,通过老师的教诲他慢慢的醒悟了,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与执着坚强中,他一步一步地像所有人证明了“我并不比谁差”。他在超越了别人的同时,也超越了自我。当看到他站在亚运会开幕式表演方阵里那昂首挺胸的矫健身影时,我们每个人无不为之动容。其中导演所要表现的励志性,因为故事的真实自然而令人信服,并且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这一点与同类型其他影片相比实属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看来,影片的故事一样津津有味并且令我笑中带泪。
可是唯一令我不解的是,这样优秀的电影为什么迟迟没有发行DVD。也不知道这次在奥运的背景下,我们的电影工作者还能不能拍摄出这样一部令人久违的真挚的影片了。
《我的九月》影评(八):我们的童年
影片一开始是合唱队的发声练习,我小学时也无数次地练过,而我们那个老师也常常会说:“太白了”。
我们也会唱“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
我们跟安建军们玩儿一样的游戏机。
我们也爱吃冰棍儿。在楼下跳皮筋的时候雪糕车经过,我就大声喊妈妈,让她把零钱从三楼的阳台上扔下来。很快小伙伴们全都有样学样,从此以后雪糕车一来,我们就欢乐地嚷成一片。
真不知如果《我的九月》是小时候看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只记得北京亚运那年我还没上小学,有两件胸前印着熊猫盼盼的小纱裙,一件白的一件粉的,当时觉着可真漂亮。
开幕式是在家里的小电视机前看的,当天下午幼儿园放了假。
那个年代多有趣啊。一个不在北京的小朋友也会对北京亚运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安建军一出场,我就不自觉地代入他——也许任何一个小时候不大会讨人喜欢、心里有事儿情愿憋着不说的孩子都会代入他。
替他委屈,替他愤愤不平,仿佛一下儿就回到那个神经无比敏感脆弱,一点点小事就变成天大的打击,却硬是死扛着不说的童年。
安建军是个真正的小男子汉。比武时瘦瘦的小身板挺立在阳光里,那一刻我激动得泪流满面。
只可惜,并不是所有这样的孩子都能遇上愿意同我们做朋友的老师,一个仗义执言的小兄弟,还有一个熨帖可人的小妹妹。
我们成长在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当中,并且甚至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孤独和不安的存在。
真幸运,还算是风平浪静地长大了。
导演真可爱。相信只有内心丰富,又对生活和人本身充满关怀的大人才拍得出这样的电影。
很高兴跟你重逢。我的童年。
《我的九月》影评(九):我的九月
童年的某个午后,在姑奶家的电视里看到这个关于安大傻子的故事,家访之后和高老师走在雨天的胡同里,还有他在打武术时的那种力量让我隐隐约约记了很多年。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电影的名字叫《我的九月》,才知道演高老师的是张国立。
买晚饭回来的路上,又想起电影里的那个小朋友,翻出来完整的看了一遍。
好像没有小时候感觉的那么长,只是个平淡的故事,还有点以前电影那种宣扬主旋律的意思,可还是很感动。小朋友的感情一直都是直接和纯真的,想起小学时的很多片断,想起我的四年级。
我的童年比较复杂,也有过很多委屈和心酸,也曾想和老师做朋友,不过现实不是电影。童年的朋友都散了,童年的我没想过会来北京。
今天再看时才发现这部电影京味儿十足。我心里的北京就是那个年代影视剧中的样子,像是《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之类的。
有些人是需要鞭策才会前进,有些人则是需要鼓励的。
我的九月,结束了一份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领了25天的薪水。公司的会计把它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我也欣然接受,那都是我的辛苦换来的。结束虽然有些遗憾,毕竟在争取这份工作时真的是很煎熬,过程也是。但也没什么好可惜的,我应该庆幸自己这么快就结束了和不靠谱的人共事的日子,再继续下去只是互相耽误。
我的九月掺杂着落寞与坚持,有些朋友是怎样的缘分啊,我那么不争气,还愿意拽着我向前走,我哭的时候你也红了眼眶。
不管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我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幼稚而任性,不开心就躲起来,不和任何人打招呼。可惜大人的逻辑不是这样的。
也许直到今天我还是个傻孩子,懦弱胆怯,什么事都只说“那我试试吧”。面试时依然很实在,不敢吹。不停地被人说没自信,我才知道原来有些人那么喜欢看到别人有自信的样子,而且只有某个固定模式才是有自信的,原来,踏实不是优点,那只证明你没能力。客气随和就是软弱。善良也变成了贬义词。
可事实上没有谁是傻子。
《我的九月》影评(十):这个故事如此特别
这是我最喜欢的儿童电影,可是在它上映时我却一无所知,那时自己可能正打着瞌睡在电影院里和老师同学们看《大决战》。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高中毕业,与童年已一别多时。
电影所设置的场景仿佛是儿时玩耍的最佳地点:一群孩子,一个大院,一位和善的老人。我小时候也住过大院,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一到暑假一大群孩子,父母上班去了,我们东家串完西家串。院子里有一位和善的老夫妇,我妈把钥匙给他们。我从没进过他们家,他们也没招呼要我进去,但是好像好多家长都把钥匙给他们,放学时间好多小孩在他们家进进出出。在那时我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她说话女中音,冷幽默。我们一起去图书馆,那时可只有所谓的好学生才能办图书证,因为图书馆不想担影响孩子学习的恶名。那时候学校里如果能有一位好老师,可是及其幸运的事。因为大多数老师以喝唬学生来维持自己的尊严,以罚抄课文作为教育的手段。并且他们不喜欢学生善于表达,认为孩子话多不好管。
就这样影片集中了我儿时的所有理想,在这个氛围中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教条式的说教,有的是孩子的感觉,是用那种孩子式朦朦胧胧的视野观察周围的世界,真实又不做作。
慢慢地一位师者走了进来,帮助孩子看到另一面的自己,一个勇往直前敢说敢为的自己。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孩子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于是他勇敢地迈出了那一步,从此以后他变得自信起来。
小孩子的梦想很简单,他只不过想参加开幕式。他的梦想最终实现了,不是靠关系或者别的什么,是他和别人比赛赢了。赢了就能去,多么的单纯而令人充满期待。
九月,课本里说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影片的主人公来说是肯定的,他收获了自信与他人的尊重。也许他说不出这两个词,但他知道那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对了他还给亚运会捐了钱,让隔壁的女生知道自己没吹牛。那个九月他的收获可是满满的。仔细想来,我的儿时从没有过那样的收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自豪地说我的某某。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因此才显得这个故事是如此的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