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施眼》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西施眼》经典影评集

2018-02-06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施眼》经典影评集

  《西施眼》是一部由管虎执导,马伊俐 / 黄依群 / 杨倩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施眼》影评(一):女性悲剧根源

  lt;西施眼>,结构模仿了暴雨将至或是巫山云雨,其实小说中这种东西都用滥了,第一个故事进入得也太慢了些,很拖沓,我想和作者清楚自己表达什么非常有关,但是后来慢慢好了,第三个故事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没必要拖那么长.

  他说他想表达一种女性的,平常人的生存状态,他觉得她们经历了一些非常大的波折之后,可以不露痕迹的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上去,是十分勇敢的,他的原话大概就是这样,我看着他亮晶晶的脑门,他会说TMD来调节现场或者给观众放松,他说他觉得女人是他永远弄不懂的东西.所以他希望女性还是传统的,"坚强的",过着隐忍的生活,不要放纵自己的感情,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感情.这就是他的潜意识也许,所以他觉得她们的不露声色了不起的.

  中国的女性,传统和现在,大多都如此,什么叫坚强?无非一个忍字,认定命运,有宿命感,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怒而不怨,我想管虎是没有意识到,这些女人所谓的命运的波折是谁造成的,这些悲剧只是男人作品,只能是男人的作品.

  《西施眼》影评(二):西施眼

  看管虎的前一部电影作品还是十年前的《头发乱了》,那应该是他的处女作了,有很浓厚的个人色彩学院气息,女主角凝眸处眼角泪水至今仍留在我的心里。这一部相比而言就成熟多了,镜头宁静悠远,语言唯美诗意,有很浓厚的文艺气息;再加上西施故里诸暨美丽自然风光,也是一种视觉享受

  其实这也是一部三段式的女性电影,通过三个不同年龄的诸暨女人的生活故事来反映江南小镇真实生活,并通过某些镜头语言把三个故事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最后在同一个镜头里让三个女人同时出现,彼此互不相识,也让影片浑然一体

  采茶少女阿兮,住在百年老宅千柱屋里。在当地一个风景区五泻开了个茶亭,每日为游客表演炒茶手艺。小苗是阿兮青梅竹马小伙伴,带着有些智障的哥哥大苗在风景区里为游客抬轿子,有点滑竿的意思。三个人总是一起出工,一起收工,其乐融融。阿兮和小苗都梦想有朝一日能去趟上海,到外面的世界见识一下,于是开始偷偷攒路费,甚至一起去山上摘香榧来卖。有一天,当他们的钱攒的差不多时候,阿兮发现小苗和大苗都不见了,背着自己偷偷去了上海。

  上海学生浩波被父亲送到了诸暨,插班来到了年轻语文老师施雨的班里,希望在这里学习一段时间后,通过努力考上大学。施雨原本不喜欢这个比自己还要高好多的上海学生,但在接触过程中慢慢发现这个男生很有个性,并受其感染内心产生波澜,甚至想起了自己大学时的恋人。然而自己却又和一个并不深爱的旅游局小职员走到了婚姻边缘。浩波得知施雨第二天要去登记的消息,将一袋香榧为施雨剥好挂在了教师办公室的窗外,一个人坐上了回往上海的客车,施雨顾不上结婚登记去追赶浩波,却没有追上。

  莲纹是当地越剧团第一个演西施的演员,如今已经演了20年的西施。团里要推出一部新剧《西施断缆》,莲纹和新秀小丽都希望能够担纲出演,但团里决定新人而且小丽的朋友是该剧的主赞助商。于是莲纹被挤出了演出阵容,不得不同意团里领导请求去乡下演出。而此时莲纹与丈夫的婚姻也已到了结束的关口。

  这是三个孤独的女人,三个落寞的故事。阿兮在发现大苗小苗和埋在米柜里的钱都不见了的时候,施雨在知道自己大学时的恋人来诸暨看她却害怕与之相见独自撑着伞在雨中漫步的时候,莲纹演出无望后穿着自己设计好的戏装在人来人往的桥上独执长袖当空舞的时候,她们的背影无疑是孤独和落寞的。尤其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莲纹在乡下的千拄屋里演出,施雨在台下静静地看着,而阿兮一个人默默地穿过台下观众的人群导演通过三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空寂的镜头之中,把一种莫名的伤感传递给了我们,如同江上的水雾一样,浓浓的,一时之间,挥洒不去。

  “西施眼”的名字,来自诸暨当地一种著名的珍果,叫做香榧,也是电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细节。虽然从来没有见过更没吃过这种东西,但从电影里知道了香榧眼也就是西施眼的传说。据说当年勾践曾经用如何开香榧考过西施与郑旦。结果西施手指按住香榧壳上的两个突兀点,用手轻轻一按,壳子就开了。后来人们便把香榧眼也叫成西施眼。

  西施眼,仿佛是人们认识诸暨的一双眼睛,也更是认识女人,认识生活的一双眼睛吧。管虎的这部文艺小品,还是很见导演功力的,在当下的中国电影里,值得一看。

  《西施眼》影评(三):诗意盎然平淡中——《西施眼》赏析

  七年前写的评论→_→ 扔来豆瓣装个13。

  ============我是分割线==========

  摘要:影片《西施眼》以极其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视角,讲述了3位不同年龄女性的故事。叙事与情节安排上虽有些落俗,但影片诗意的韵律却让人回味悠长。

  关键词:意象;脆弱困境;诗意

  初看《西施眼》,看着阿兮他们向往着上海,就怀疑这是一个“在上海堕落”的故事。满心担忧地看着阿兮一脸木然走过千柱屋的长廊后,影片转入了高中老师施雨的故事里。直到越剧演员莲纹的故事开始,我终于明白这是一个由3个女性各自的故事拼连起来的影片。“情节剧是关于情感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唤起情感的,它比被讲述的故事本身更具有感召力。” 《西施眼》的情节不算跌宕起伏,影片是以极其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视角,把3个相对独立的女性故事娓娓道来散文式结构的电影叙事与情节安排,表达上虽有些陈旧和落俗,然影片贯彻始终地给人一种平淡却有韵的诗意。这种诗意的韵律让人回味悠长,它激起了观众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

  女儿如水

  江南,诸暨,青山秀水,女儿多情柔似水。向来,人们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水,是影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全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从阿兮在皖江中洗脸开始的。

  流动的江水干净清透,犹如少女纯澈的心境;在潺潺的流水边炒茶卖茶,是少女活泼开朗个性的映衬。流动的、自然的水的镜头主要都是出现在阿兮的故事中。到了施雨的故事,除去她到山里找学生那一段,伴在她身边的只有浴缸的水与磅礴的雨水。准婚的女人没有了自由的水的生气,浴缸的水没有活力;磅礴的雨水,阴霾的天色,是无奈的心情与心中的泪。再到莲纹,洗脸的特写是在脸盆中出现的。脸盆的体积比其浴缸更小了,如果说浴缸还有让水流走的排水口,那么脸盆就是一个完全静态的死水空间。女人老去,就如水由活水辗转变作死水的状态。病中的莲纹收到了以水为主题的画作为礼物,画中的水是活水,然而却不是真的水。人能留住的只有图像与记忆,却不能留下持续流动的水的自由状态。面对宽广湖面练唱的莲纹,心中的惆怅浮动在清净的空气中。湖中的水随风微荡着涟漪,宛如已经“把自己都当成了西施”的无助无奈

  影片中,3位女性均没有太多地表露出自己的伤心不满,且都有在水里拍摄的镜头。浸在水中,是个无声的、与世隔绝的世界。也许只有在这个世界,她们才可以隐藏起那不愿让人看见的泪水吧。然而水中世界的与世隔绝是不能长久的,因为溺于水中是有毙命可能的。所以如果说导演是想表现她们欲在水中选择一个逃避现实的世界,还不如说表现的是女性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处可逃。水中的阿兮向往着去上海闯一番的美好梦想,现实中她被同伴出卖了;水中的施雨接受了怀孕的事实与安于现有生活状态的决定,现实中她也只能安于现状;水中的莲纹发泄着主角到配角身份变化郁闷,现实中她婚姻破碎、青春不再。

  围巾之缚

  片中的3位女性都各自有一条围巾,这个意象在她们各自的运用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束缚”之寓意。

  阿兮小巧的白纱巾已经在准备拍照的瞬间被风吹到山谷去了。从她对纱巾飞走时的紧张失落的表现上可知那是她珍藏已久之物。珍爱之物随风而去了,好似预言着小苗会抛下她独自“飞走”的结局。阿兮是风景区茶亭里卖茶的姑娘,生长在小山村的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和向往。她喜欢听从上海打工回来的飞飞讲上海的事情,喜欢看飞飞在上海拍的照片,喜欢看电视,喜欢知道一切小山村以外的事情。她的家里有个终日沉迷于牌局的妈妈和几个爱吵闹离开她就吃不下饭的弟弟,对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的不满更使她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她为这个梦想奋斗着,物质条件束缚着她的行动,等到万事俱备之时同伴的背叛成了她另一个新的束缚,她木然的表情,心如止水。

  由于上海来的学生的建议,施雨买了一条长长的红围巾。红围巾很长,所以要在脖子绕几圈才好看——这是施雨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枷锁。围巾确实很适合施雨,很时髦、有活力也有情调。然而面对平凡的教书生活、与现男友的约会及妈妈每日的唠叨,本身就是一个不自觉的枷锁。围巾的出现使她对现状困惑的意识骤增,围巾就像导火线那样,激起了她对初恋男友的念想。怀孕的现实泼灭了围巾引发的冲动,是围巾之外的新的束缚。最后在台下看戏的施雨,围巾依样系得紧绷绷地,终究形似牢牢缚着她的心的枷锁。

  到排练场探班的莲纹带着的是一条近于黑色的披肩围巾。披肩围巾与她黑色的衣服相映成趣,若不细看还差点没注意到。虽然口里说“明确表示服从团里的安排”,其实她已经预料到她原本的西施一角会被新秀小丽顶上。莲纹有着多年的舞台经验和对于自己“西施”身份的认同感,这些都是她骄傲资本。她低头、却并不服输,也不相信自己会输。然而尴尬失意的莲纹想保持最后一点尊严骄傲地走出大门时,黑色披肩围巾却被门勾住而迫使她不得不回头,这与她被“抛弃”后还是要在台上演西施的命运竟是如此吻合!

  香榧之眼

  没有吃过香榧,但从片子中可知,香榧是诸暨的名产。香榧价值不菲,可以作为阿兮她们卖钱的物产,可以让喜欢吃它的人不能想吃就吃。香榧是当地老百姓日常礼节性的食物,谁提了香榧来,就可能是求人办事的。其貌不扬的香榧,外壳坚硬无比,却有一个叫“西施眼”的弱点。传说当年西施按在这两个眼上轻易地刨开了坚硬的香榧。影片的英文名是Eyes of a Beauty,如此这般地,香榧之眼就如美人之眼,它是香榧的脆弱点,就如再坚强的女人也有其脆弱的一面

  不过,其实脆弱的又何止女人。每个人都有其脆弱的一面,当坚信的信念残酷的现实摧残以致破灭,有谁可以若无其事地笑对?阿兮的上海梦由于小苗的背叛而破灭;小苗也许是出于“女孩比较难找工作”而选择了背叛,他其实不想失去纯真快乐的阿兮;大苗在阿兮说“不带他去”之后也表现出了怕被丢下的担忧;施雨的初恋旧梦在怀孕的现实中破灭;施雨的初恋男友面对往日之爱也只有望尘莫及;施雨未婚夫害怕失去领导的垂青;莲纹在婚姻与事业打击中病倒;老温一心培养的新秀另攀高枝了,一番心血也枉费了……

  虚幻如虹

  这个故事中,彩虹出现了很多次,使画面的诗意与韵味倍添。以下三次彩虹出现的时间段给人印象较为深刻:阿兮拍照;施雨结婚登记;莲纹练唱(大小苗出走那天)。

  珍爱的纱巾飞了,是一个“交好运”的日子。阿兮喜欢小苗,而且处处明白地把感情表露出来。然而无论手拉手还是拍照,小苗一直处于被动与不愿意的状态。不排除是男孩羞涩的表现,但似乎也可预见最后小苗可以抛下阿兮离开的抉择。有彩虹的日子和心爱的人一起是代表有美好的未来的,可是情和景却是不搭调的。阿兮对小苗的信任竟是一个虚幻的憧憬

  施雨去结婚登记那天正好是莲纹夫妇离婚的日子,这两对人的行动已经产生强烈对比。这时,那句“两人结婚这一天,如果一起看到彩虹,就可以一辈子在一起了”的涩味可真让观众觉得更深了。施雨的一愣与一笑,也耐人寻味

  大小苗出走这天,也是莲纹再次在台上演西施的日子。湖边的练唱一如既往,可是心境多少起了变化。在一个有彩虹的日子,小苗无声无息地背叛了阿兮,看到练唱的莲纹时他应该有想起和阿兮一起经过这里的情景。莲纹有觉察看着她的小苗,一切似乎没有改变,可是却多了一层飘渺虚幻的氛围

  彩虹本就不是实在事物,形似桥却没有桥的作用,雨后阳光作用的幻影而已。

  结语

  “娱乐艺术精工细作的目的在于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即唤起观众的情感,并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释放这一被唤起的情感。” 影片《西施眼》的镜头风格非常沉静。几乎没有特写镜头的出现,而是用一种客观冷静的基调来讲述故事,如同生活本身一样地平淡。江南小城特有的景观却给影片带来一种独有的风情,诗意的韵律萦绕着整部影片:绿色的山,白色的水,黑瓦白墙的建筑,雨后出现的彩虹……有着一种不张扬的美。在这种冷静的基调下,几个抒情镜头就显得更加精致:阿兮的白丝巾在满是绿树的山谷中随风飘下的清新;施雨给浩波讲西施眼的传说,昏黄的灯光下那条红色围巾的温暖;莲纹在白色的湖边着一袭白衣唱戏的空灵都尽在不言中了。

  导演管虎反对媒体“女性电影”的提法,认为“一个大老爷们哪有什么资格说拍摄女性电影。应该说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一些小人物的命运。”(见《新电影》网站:管虎专访:生存在梦想和自由之间)这点我是认同的,尽管影片给大多数人的整体感觉是在探求女性生存状态和心灵诉求,因为面对现实生活的困境困惑烦恼确实是无处不在的。一如大苗双手举起螃蟹呆呆地对着天空看,人们遇事总有不知所措和措手不及的时候。人生困境,何从突破?

  参考文献:

  胡安仁.电影美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西施眼》影评(四):柔弱的心,坚强的壳

  看到凌晨3点,惊艳于它平淡中的华丽。

  西施眼。又名“香榧”,一种干果。果实味美无比,可外壳坚硬无比,要吃到更是不容易,但如此坚强的外壳却有着致命的弱点,每个香榧壳上都有两个小眼,只要轻轻按下,果壳应声而开。这个小眼,就是片名上说的,西施眼。

  香榧,犹如女人,再坚强的女人都有颗柔弱的内心,而每个女人的生活中都有那不可触摸之伤痛,犹如香榧上的小眼,轻按下,露出女儿们那颗带着泪水的心。

  故事采用了三段式的叙述,讲述了三个陌生女人的不同遭遇。

  16岁的采茶女和她的青梅竹马小苗约好一起存钱,一起去上海,结果小苗拿走了两人全部积蓄,独自去了上海。

  一个普通语文老师,因为一个学生的莽撞,让她有想起初恋时的刻骨铭心,已经对他的念念不忘,无奈却必须按照原有的轨迹走下去,结婚,生子。

  莲文经历了离婚和事业上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把她作为棋子的团里领导,没有摧毁这个坚强的女人,生活仍然继续,没有对世态炎凉的抱怨,莲文只是在自己的舞台上诠释着自己心目中的西施,无奈美人迟暮,最终只能孤芳自赏

  三个角度,诠释了女人对梦想,对爱情,对事业的态度。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对命运的妥协,注定为他们的心筑上厚厚的壳,除了那一丝不能触摸之疼。

  不知为什么,此类女性电影里,男人都是担当反面角色的,或是确失或是对女性造成伤害,是在女性的内心世界之外的,永远也无法理解她们的。这也许就是女人之所以不是核桃而是香榧的原因吧,因为这份挥之不去的痛...

  《西施眼》影评(五):政府定制与文艺电影的完美融合

  2002年《西施眼》是发生在浙江的西施故里诸暨市中,三个女性关于梦想、爱情和生活的三段故事。

  电影采用了平行交叉的叙事结构,通过三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度的女性的故事,反映了西施故里西施后人的正如诸暨湖水平静淡美中偶尔也被清风吹起波澜的生活状态。

  三个女性的故事是各自独立的,经过导演的安排,她们通过偶遇或者巧合,便有了些许联系;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香榧,也让电影前后呼应;最后的场景,让三个彼此互不相识的女人同时出现,更让电影浑然一体。电影采用清淡质朴柔和的中间影调,缓慢的剪辑节奏,切合当时的柔美配乐以及多个烟雨迷蒙中诸暨美景的空镜头,真实地营造了江南的柔美细腻、沉静多情。

  《西施眼》是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投拍的一部电影,但导演并没有将其拍成风光片。片中每一处场景都运用得非常自然,影片用到的各种风物,如特产香榧,如越剧,既很好地为故事服务,又细致地表现了小镇的文化气韵。

  管虎成功地将政府定制与文艺电影完美融合。

  《西施眼》影评(六):《西施眼》:淡淡心曲

  国产电影永远有惊喜在的。才刚说过难得有好的剧本,马上就看到这部编剧非常好的作品,虽然已经是2003年的电影了。

  同是讲女人的苦痛与挣扎,同是三人三段式的结构,但《西施眼》写得比《茉莉花开》好太多了。有点类似《20 30 40》,影片分别说了3个年龄段的女性故事,虽然在故事里三个女人彼此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她们又都在别人的故事里出现。一个平行的时间,三段同时发展的故事线,我们看到了三个平凡女性面对的无奈生活,她们偶尔擦肩而过,也会回过头去看着对方的背影,想到的也许是自己的辛酸。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吧?《两生花》里隔着车窗的凝视?还是《情书》里被汹涌人潮淹没的背影?真高兴一部国产电影也能把这种感觉拍出来。3个女人间若有若无的联系,暗示着她们有点共通的命运,同一个场景,不同的视角,就有不一样的故事。这部电影,这个剧本,值得细细回味。

  其实借西施的故乡诸暨这个古老的江南小镇来讲述故事,就已经充分说明了作品的女性主题。西施本身就是女性凄苦命运的代表,为了复国,范蠡可以牺牲她去行美人计,虽然传说的结局是他们归隐五湖,但老实说范蠡这个人是否值得托付终身很值得怀疑。作为一部女性电影,里面男性角色的表现总是容易比较丑陋而让人失望,虽然导演是个男性。而身在这么一个小地方,这么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更多的只能是无奈地去接受这一切。电影的最后,三条线交汇在一起,三个女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里,而在此时,虽然电影嘎然而止了,但三个人各自故事发展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36岁的越剧演员莲纹在婚姻和事业间挣扎多年,最终放弃没有共同语言的丈夫,选择了与戏剧终老,继续痴迷地演西子这个角色,她的故事可以说是尘埃落定了。26岁的中学教师施雨上海大学毕业后回诸暨做中学教师数年,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男朋友是个公务员,但他苦心钻营往上爬的行为连她也不禁皱眉。班里新来了一个上海的补习生,却唤起了她对校园恋情的记忆,学生鼓励她回去找那个生活在大都市的男人,她彷徨她挣扎,但最终还是顺从现实嫁给了小公务员。她的故事到这里只能说过了一半,因为他们的结婚是紧随莲纹的离婚在同一个场景进行的,她是否莲纹的历史重演,就看她自己的造化了。16岁的卖茶少女阿兮则刚被小情人欺骗,原本想一起辛苦存钱到上海过新生活的,小男生却丢下她带着钱自己去了,她从幸福憧憬的颠峰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未来怎么样不知道,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影片里有三处把脸浸泡在水里的镜头,影片开始阿兮的洗脸是满怀希望的,因为故事发展还未知;施雨把脸泡在水里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内心有了挣扎;莲纹浸脸则是为了减轻病痛,她精神的痛跟身体的痛一样,都需要来一番彻底的解脱。

  我最喜欢中间女教师施雨的这一段。一个在上海毕业的漂亮女生,却要安于小城镇做教师的平淡日子,学校实行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自己也每天过着程式化的生活,男朋友说着升官晋级,老妈妈唠叨着结婚抱孙。这样的生活状态,在广大的中小城镇应该普遍地存在吧?就算已经跟不上时代不会电脑不会上网,也总有那么一点心有不甘吧?所以当来自上海的学生唤起了这份沉睡的冲动,她怎能不苦痛挣扎呢?但挣扎归挣扎,她最终还是理性地选择了继续过平淡的生活,这也是大部分人的选择,所以说影片是非常写实的。女老师和上海学生的关系描写得很好,不同于普通的师生关系,但又真实可信。刚开始看到这么早熟的“坏学生”,我还担心会来段师生恋呢,说明我也编不出什么好剧本来,俗。封闭式管理、拥挤的寝室、文山题海的复习、知识停滞的老师,这些都是熟悉的,这个中学很真实。

  电影的许多场景都是诸暨的历史名胜,导演把它们拍得很美,烟雨迷蒙,彩虹处处,让人有实地畅游这个江南小镇的冲动。虽然电影是当地政府投资拍的,但导演并没有把它拍成一部风光片,每一处的场景都运用得非常自然。而影片里使用到的各种风物,如特产香榧,如越剧,既很好地为故事服务,又细致地表现了小镇的文化气韵,从整体来说,影片也是为诸暨拍的一个好广告,比那种专在中央四套卖的旅游广告好得多。

  《西施眼》影评(七):管虎 诸暨 西施眼

  很早就看过《头发乱了》 但真正认识管虎还是那部反映民工讨要工钱的电视剧《生存 民工》 我曾对朋友说 这是我所看过的中国最好的电视剧 没有任何夸张 你只要看一下演员们不带痕迹的表演 你就会认同我的观点 我想也许用文艺片来定位也许更加合适 可是大多人只看到“民工”两个字就不再看下去 不觉为其可惜

  于是奔着管虎的名字 下来了 《西施眼》 类似张爱嘉的《20 30 40》 剧情围绕着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展开 在这个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上16岁的卖茶少女阿兮梦想着早日和男友私奔去大城市---上海 在辛苦的攒钱希望即将实现之时 男友却抛下了她 与哥哥一同去了上海打工。26岁的中学教师施雨即将结婚 班里却来了一个“麻烦”的上海学生让她对现在的婚姻犹豫起来 36岁的越剧演员莲纹在长时间的事业成功背后有太多的酸楚 为了体形不能生孩子 和丈夫长时间分居婚姻走到了尽头 而演了20年的主角“西施”也被年轻新秀小丽抢去........

  其实三个故事都有很好的延续性 但管虎都表现的非常含蓄 点到为止 像诸暨的景色 淡淡的 透着水墨画的气息 片中的每个镜头都展示着小镇诸暨的美丽景色 在这个污浊焦躁的世界上 平静古朴的诸暨就像另一个桃花园让人不觉有 问今是何世之感 在五泄边喝上一杯初春芳草般的绿茶 听着久远的传说 更是惬意至极 看来做为投资商的诸暨政府确实没有把钱白打了水漂 而管虎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把文艺片与旅游片把涅的恰到好处

  《西施眼》影评(八):关于《西施眼》的一点零碎想法

  豆瓣为什么会有硬评分这种设置,真不喜欢给一部片子评分。

  有越剧的穿插所以很亲切,五女、焚稿、双烈记、白蛇传的穿插背景乐是惊喜一;老房子、竹林想起外婆老家想起奶奶家,惊喜二;三个单独的故事,最后慢慢汇到一起,是惊喜三。我是很喜欢这种方式的,人生么本来就是充满交集。最后我并不太懂导演的立意,到最后都没明白“西施眼”到底象征什么。香榧广告硬植入。

  短评果然还是没写够啊,干脆展开了写。

  画面还是很舒服的,可以感受到导演的诚意。印象最深的是,江南水墨味道的画风里的红色围巾,让我想到《辛德勒名单》最经典那一幕。画面构图,三分的,对角线的,感觉都有用心,可惜我并不懂影视构图,不然也许会发现更多美。

  但是这个电影的时间点有点混乱,画风和穿衣风格似乎是九十年代初;但是就片中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程度、以及两次《白桦林》的出现似乎又表明是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期;可是突然出现的一段浓浓八九十年代类似“快乐老家”“相约九八”风格的热情现代舞,以及背佬佬的毛主席头像和“民族大团结”的文化标语又让我凌乱了;另外片头中上海青年略潮的打扮双肩包,也更偏21世纪。一会儿得好好留意一下影评,看看这片子放置的背景时期。ANYWAY,整理看来,且把这片放在九十年代末的背景下罢,(似乎也最为合适),还是很有年代感的,有感受到导演在努力贴近当年的背景风格,比如家居装饰,浓浓九十年代风格。

  另外一点一直让我很出戏的是片子里的口音。其实作为一部放在诸暨的片子,那么我还是很期待里面,结果主角都是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对比而言,打酱油的大叔大妈们的夹杂江浙口音的方言是符合预期的(当然我以为如果纯方言,也许更让我们这些江浙的观众有代入感,然而如果我是导演,似乎也需要考虑一下广大非江浙观众),但是遣词造句方式却也会不太像地方日常表达的方式,所以依然别扭。

  用戏曲唱词来暗示主人公的心境,虽然似乎并不新意,但依然很讨喜,尤其是越剧呢。比如黄依群在剧团里受冷遇时背景远远传来的《焚稿》“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比如最后一幕的西施断缆唱段,因为出现了两次,也是暗示最明显的时候,哦,其实算是明示了。最后,黄依群的声音真好听。

  哦还有,是诸暨政府的宣传片吗?真的有很努力的宣传诶,特别是香榧,简直是广告硬植入,后来我看到送礼情节都有点怕了,总觉得随随便便送个啥都是香榧。

  多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并且散乱的感想,也许我真的并没有get到很多导演的深意。

  《西施眼》影评(九):江南风情——《西施眼》

  在cctv6熬夜看完这部《西施眼》.从网上显示看过的人数的变化来看,还是有许多人跟我一起将它看完的.

  刚开始这部影片吸引我之处是在诸暨取景,大学隔壁寝室的一位基男就是那儿的人,再者距离我家乡余姚也比较近,风土人情相似,就连那蹩脚的普通话也是相当熟悉.

  据说是政府定制片,来推销当地的旅游以及土特产,但无妨,至少我认为管虎将它拍得挺文艺的.

  影片讲了三个女人的故事:采茶女,女教师,越剧演员.三个人物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处于同一地域,三个故事通过画面转换衔接在一起,虽然衔接得令我搞不清东南西北,但索性看成三部短片好啦.三个故事各有它的魅力.

  在那古老的村庄,,那些木制老屋,屋中的竹椅,那戏台,那起伏的松树林,还有那水泥石子路,以及少女手中的茶叶,与我的童年回忆如此契合.那是江南的大山中的村庄风情,虽外表上与江南水乡相异,但骨子里透露出的那股氤氲水气的味道却是如出一辙的.

  刚开始看见那个上海来的插班生,感觉有些不爽,然而随着影片的发展,才慢慢觉得这个少年对生命的自由不羁,对世俗钳锢的藐视.与女教师初恋情人来看望她,却没勇气与他相见,独自徜徉撑伞在雨中街头,与并不太爱的男人结婚的境况形成了反差.女教师这种境况的描述上,虽与《天水围的日夜》那般刻意追求平淡琐碎不同,但同样流露出一种因平淡而更显现实的感觉。扪心自问,站在女教师的角度,有勇气去改变吗?多半都会觉得上海学生的不切实际而已。

  越剧演员与剧团的矛盾表现上很世俗化,就宛如发生在身边一般。我依稀还发现影片中其间有一幕熟悉的“五女拜寿”的戏。“小白花”越剧团在我们这一代还是很出名的,更让我对此感到亲切。戏剧元素的融入尤其是越剧还是相当让人觉得出彩的,受大学文学通论那位酷爱戏剧的老师影响,自己对这些戏剧渐渐尊重起来。

  当然,我感觉三个故事情节构筑上,时间有些错综。采茶女想必是辍学的,加之村庄的风貌,完全是八十年代的模样。可是网吧的出现至少也得九十年代末期吧。如果勉强讲,那也是有可能的,但总归有些不自然。只能说“艺术嘛,与现实总有些距离。”

  《西施眼》影评(十):当西施成为背景

  一直会对那些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名城感兴趣,有传说做背景,无论兴亡多少年,凡事总要和故去的历史扯上点关系。

  但如果你兴致勃勃地奔向那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地方时,会发现美丽动人的传说已退居成现实生活的泛黄背景,甚至一点关系也没有。毕竟现实生活面对的是怎样从厚重历史的雾气中跋涉到新的世界,人生面临的是无奈的选择、重组和对变迁后的社会重新适应。都是平凡的人生,好像也没有太多选择,选择过后也好不到哪里去,女性的生活和视野就更为局限了,我甚至想不出越剧演员除了唱戏还能有别的什么工作,而西施剧已是落日的余晖,演与不演意义不大,只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本来三段式的人生题材是我很喜欢的,但仅仅是展现,而没有关联。另外,实在是不喜欢发黑的画面,拍摄技术俺不懂,但实在不觉得是享受。

  这片子,令人想起另一部电影《三峡好人》,但毕竟贾樟柯要高明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