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总铺师》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总铺师》经典观后感集

2018-02-06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总铺师》经典观后感集

  《总铺师》是一部由陈玉勋执导,杨祐宁 / 夏于乔 / 林美秀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铺师》观后感(一):如何通过美食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

  最近在看美食电影,看到一部台湾喜剧《总铺师》觉得很有意思,特来分享。

  初初我推荐给大家的理由是,感受台湾人和大陆人,香港人不同文化幽默,以及电影当中的男主角利用食材来编故事的桥段。后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突然想到电影当中的鬼厨,人厨和神厨,其实就像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电影当中的鬼厨,并没有自己开铺当老板,而是习惯地当别人的枪手,给别人做菜,他是躲在暗处,不见光的。这个像我们的本我,本我代表的是人类本能欲望等其他的黑暗面,所以总是被压在潜意识层面,不能见光,也很少能起到主导作用。鬼厨做出来的菜,诡谲多变,出其不意,令人吃惊,这个也像我们的本我,一旦本我起主导,总是会做出令人大跌眼镜事情,让人感觉个人不是平时所熟悉的人。

  人厨呢?人厨混在最底层的人们当中,利用垃圾堆里捡来的剩菜给街上的流浪汉们做菜,做出来的菜让人吃得泪流满面感觉到做人滋味。做人的滋味是怎么样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幸福痛苦交织,这些滋味,也只有最底层的人才能有切身的感受。而我们的自我,有部分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冲突,所以尝尽人生百态,遭受万千煎熬。

  神厨,片中的神厨已经死去,他已经脱离了生与死的束缚,所以他是超脱的,自由的,平和的,他做出来的菜的味道,脱离凡间的味道,无所谓痛苦忧伤,幸福快乐,是悠远的,缥缈的,宁静祥和的。而我们的超我,超脱人世间的痛苦,追求完美境界,处于超我状态的人,不为俗事所困扰,面容平静祥和,心灵自由洒脱

  鬼厨,人厨,神厨构成了厨艺界的完整味道,而本我,自我,超我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我。

  鬼厨和本我是黑暗,是丑陋,神厨和超我是光明,是美好,而自我是中间的一个过渡和缓冲。

  鬼厨人厨神厨相互之间不断争斗,不断PK,而本我,自我,超我也如此。有时鬼厨赢了神厨-本我打败超我;有时神厨赢了鬼厨-超我打败本我。自我作为一个中间协调者,有时压抑本我,有时否定超我,有时投射本我,有时升华超我。

  多个我纠结在一起,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人性成就了我。

  《总铺师》观后感(二):《总铺师》——改个名字叫《台湾小当家》也不错

  我一直都是一个不怎么爱吃的人,偶尔也会吐槽自己不爱吃的习惯真是太对不起自己的身材,但美食对我真的没什么诱惑力,也许是自己在外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的原因,我早就把食物美味连同自身的饥饿程度划上了等号,加之时常会回想起老妈在我小时候厌食时说的那句“你就是不饿,饿了的话,吃狗屎都是香的。”于是乎在我的饮食词典里,基本不存在好吃”、“不好吃”这样的词汇,剩下的只是“吃”或“不吃”的问题

  人人都说“老马识途”,其实识途的何止是老马, 人是要比马强上千百倍的,因为人还可以“识味”,就算是连我这种味觉快要磨灭没了的人,我也能记得那让我魂牵梦萦的一抹菜香,关于这种记忆,我觉得这与食物的好不好吃无关,这应该是出自人类的本能,而《总铺师》这部电影,就是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

  《总铺师》是那种生来就打人喜欢的电影,因为它讲的是一个人人都喜欢,而且必须关注的问题,就是吃饭,尤其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华吃货民族而言,你看下《舌尖上的中国》那令人夸张的收视率和市场效应就能知道,《总铺师》这个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舌尖上的台湾》, 电影里那花样繁多的菜品和呼之欲出的拍摄技巧普通观众似乎能在银幕前感受到来自电影里的美味,这是一场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我想大部分观众看到此,基本就觉得已经值回票价了,但《总铺师》要展现给我们的,真是这样的故事吗?

  《总铺师》是一部本土向的怀旧电影,无论从画面、配乐还是情节上来看,都充满了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导演很想拍一部能呼唤现代人回归传统的戏,但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太多自信去实现这个想法,比如他虽然请了2个很时尚的主角, 但这两个人根本演不出时代的味道,又比如他在电影里妄想似的举办了一届“台湾总铺师大赛”,结果在决赛的时候台下坐满的却是两鬓斑白的老人。这种不自信的矛盾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不得不怀疑开头我对电影主旨的论断了,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以为电影让我们寻找的只是我们丢失的一些传统,因为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展现这些传统带给我们的感动,但现在我仔细想来,你找回了那些传统又怎么样呢?其实电影里也给出答案了,比赛中曾小碗的传统菜最终还是败给了鬼头师的创新菜,电影的结尾也是说主人公最后没当上总铺师而在努力经营自己的便当店,所以我们现代人光靠找回传统,就想找回我们丢失已久的感动是没有用的,我们真正要找回的,还是那一颗纯洁心灵,就像憨人师在跟小碗解释总铺师如何盈利时说的:“当总铺师赚的不是钱,也不是名望,是当事人对你感恩的那份心意。”

  《总铺师》观后感(三):古早心,古早味

  我以前对台湾电影有偏见,觉得那里出来的电影从来不能像美国巨片一样震撼。但是看完这部《总铺师》,我想说,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需要通过视觉特效上的震撼才可以称作伟大,有一些电影制作虽小,但传达出来的温暖,同样可以震撼观众。

  《总铺师》真的是一部人情味很浓的电影,在注重搞笑的同时也随处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以及友情。很难想象陈导如何用看似很小的题材来拍出这么棒的电影。

  “古早味”是闽南人怀旧以前的味道的用词,而陈玉勋导演对“古早心”的定义是古早社会时,人们在办桌时互帮互助那种的心意。出生长大在福建西南部的山城,妈妈说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小时候6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时不时会用片段的记忆跟爸妈回忆起6岁以前的生活,家乡方言也是台语(闽南话)的一支,家乡的人说话时跟电影里他们的谈话的方式也很像,再加上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略带伤感的大提琴配乐,这部电影便很轻易触动了我的怀旧神经

  剧组在第八个幕后花絮里聊得最多的就是古早社会时大家的互助,以及怎样都想着对别人好,在很怀念的同时口气里也略带遗憾。杨祐宁说,越简单东西,它越有你想念温度。对我来说,那想念的温度是自己六岁以前住在老房子的生活,不用上小学,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和邻居小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一晚上,跟奶奶喂鸡种菜,最喜欢奶奶背着我上楼梯,舅母会带着我在小区里串门,也偶尔因为跟妈妈去家对面的食杂店买一罐汽水而开心半天。这些是我为数不多的片段记忆,想起来它们都好旧。那时候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却依然记得它带给我的快乐是很单纯单纯。后来搬家了,上学了,长大了,那样的纯真就慢慢没有了。

  每每回忆到这里,都会很想家,很想家里人。从小家里我最得宠,大人们都把好的留给我。我觉得以后回国一定要再去那些地方看看,好好的陪家人。也一定要去台湾走一走,吃一次办桌,慢慢的体验这个人情味尚存的社会。

  影评结束,你看,没有一丝剧透。宝岛虽小,但却佩服他们能够一心一意追逐自己的梦想,尽管那个梦想可能很小。《总铺师》,岬霸尚赢,5星力荐。

  《总铺师》观后感(四):作为一个闽南人、总铺师所带给我的感动(一颗古早心)。

  在开头请允许我,抨击所有指责这部电影剧情单一、无内涵亦或者只是单纯的友情、亲情及爱情的话语。(注意,我说的是指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影标准,但能不能不要因为自己感受不到,而去全盘否认)

  这部电影主题是讲诉总铺师又或者是厨艺比赛这简单且无太多新意的故事,但整部电影,无论台词、剧情、角色关系都昭示着“古早”这一中心思想

  电影重复提到的古早,并不是所谓的古早味,而是一颗淳朴的古早心。是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的唏嘘、现代冷漠无情的社会氛围深刻抨击!

  一、传统文化的流失:

  电影里女主参加比赛及为新婚老人的食谱全是传统名菜,却因为女主不想继承老爸手艺而爱当模特,并且苍蝇师的过世,无人能再煮出令人怀念的古早味来,就连帮忙研究的男主也是鬼头师的亲传弟子才能煮出相近的味道。

  三个直白的地方的在电影中指出反应现在社会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

  1.传统美食无人可以再做出来。(闽南小吃,名传海内外,但是正味的小吃越来越少,原因是无人接班。

  2.导致无人接班的重要因素在于,新文化及西文化的冲击。一个厨子社会地位的降低,博名气、想出名的演艺圈文化在台湾越来越重,素人也想争着进入演艺圈(此现象风气在台湾非常严重),两种文化地冲突下,眼高手低性格决定了,无人在去接受传统手艺的传承。

  3.而传统之所为能够传统是因为,它的不可或缺性。民以食为天,在传统手艺流失的情况下,便出现了苍蝇师的弟子弄虚作假,找枪手比赛,得名誉挣大钱的现象出现。

  二、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

  电影中的憨人师的出现,正一步步像观众揭示总铺师的由来,及古早生活的状态。

  在闽南风俗中,确实家家户户,无论红白喜事,生子乔迁,一定要大办酒席,宴请乡亲。更热闹的是每个村子过节时,全村人拜神、请客、闹节,抬轿刷阵头!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不是春节,而是村子过节,大人忙大人的,小孩玩小孩的,在这一天,什么都是喜庆的,每个人都是友善的,互帮互助,你一根白菜,我一条鱼,办一桌桌酒席,全村的人一起吃,一起欢庆。而随着时代在进步,村子都拆迁为一栋栋高楼,村子的形式被日渐剥析,我已经有近十年不曾在有村子过节等与儿时相同的回忆。

  憨人师跟女主说,古早时期,总铺师为大家办桌时,那些菜都是邻里一人出一点东西,有什么煮什么。办桌的菜都是乡亲一起凑一起帮忙找到的。而电影中,女主在比赛时遇到困难向人求助的时候,召唤兽千里送食材,一反常态贡献出家传酱油的小铺老板,憨人师的悉心教导……其实正是当年办桌时的场景重现!电影中的友情及亲情体现的方式,其实都是在做重现当年场景的铺垫。当我看到召唤兽,无条件千里送菜,因为过程中出现小差距而心急不已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热情善良的邻居,我仿佛感受到了很久没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互助互爱。

  三、现代社会的冷漠

  电影和现实却有着强烈的反差,现在还有无条件帮助朋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况吗,只能说越来越少,一切的一切都已利益目的

  憨人师,说苦瓜本来不是苦的。人何尝不是,最单纯才是最幸福的,当你在这个社会立足时,既然你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你只能去改变自己适用这个社会,无条件接受社会的锻造,你,会快乐吗?

  单纯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在,憨人师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见过冷暖,在鬼头师入狱、苍蝇师去世的情况下,也不出来博去名与利,而当个流浪汉,在地铁里,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煮出在外值千金的佳肴,而仅仅采用食材互换的方式,仿佛回到了古早时期。当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吃着憨人师煮的菜而忍不住哭泣时,我知道了,什么是吃憨人师的菜会感受到什么才是做人!没有一颗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整部电影若是从表面去看,确实剧情上虽曲折许多,但主线上并无新意,贯穿着只有闽南人才会真正听懂并感同身受的恶趣味笑话,唯一的亮点是台湾电影惯有的小清新朴实,小人物的生活百态。

  但当仔细品味,却发现所有关于友情、亲情甚至是爱情都只是假象,在表现这些的方式上确是古早时期最真实生活的写照。这是对古早时期的无线怀念。

  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单纯非常单纯的电影,憨人师对世间百态的心灰意冷,也看得非常透彻,他知道没有古早心,做不成古早味,隐于市再也不着传人,苍蝇师的女儿父亲代表着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传统手艺无人能接,而鬼头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明白,表面上鬼头师的手艺在于与常人不同,想法常常出乎人意料,就算亲传弟子也没办法传承所有手艺,就好比有些天赋只属于某些人,别人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实际上,鬼头师在教男主如何剁肉时,所讲的方法很佛学,而闽南人非常迷信的,在杀鱼时如何把它的怨气释放,投入轮回,肉才能变得好吃,这虽然是一个很奇怪理论,却与闽南人一直所迷信的佛学相通,所以,为什么鬼头师是唯一有传人,且健在未脱离世俗的人却也没有将自己手艺传承下去,因为这就想现在的人一样,知道因果循环善恶终有报,却在实际上真正做的,也就是我所说的,别人无法复制,因为在这个缺失信仰的年代,已经没有所谓的古早心了。

  电影开头的儿时虎鼻师,以及结尾时的童真与电影中,因为女儿的事导致精神失常的他成为相反,这正是世间的无奈。

  而就算有这些无奈,儿时的虎鼻师却告诉师傅他做了一个梦,收了一个徒弟叫苍蝇师,他居然帮苍蝇师的女儿比赛,他做了一个预示未来的梦,在故事的结尾,导演用这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传承、社会温泉、人与人之间单纯的关系,衷心且美好的期望。

  是的,这真的不是一部单纯讲友情爱情亲情的故事,它只是用这个方式重现古早时期的社会状态,及单纯的社会关系的无比怀念来告诉大家————没有一个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总铺师》观后感(五):为什么不能欢乐?

  非常非常欢乐。美秀姐,又青妈,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跳舞就想笑,然后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这电影做作吗?有煽情,剧情薄弱问题,可是我就是觉得它很朴实,平时无华让我感动的内心触动。谁说烦躁了一定要暴躁,谁说困顿了一定要纠结,谁说不能开开心心的看部影片,忘掉那一切乱七八糟的事情。痛痛快快的笑一场,哪来这么多想不通的事情啊!(此段描述我那混乱的思想。)

  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还有,我是一位对地方文化很感兴趣的人。我宁愿去吃当地人民的家常菜,也不愿意去连锁出名的店铺尝流水线型的食物。不是嘴刁,也不是穷屌,实际上比起这些食物,如果我们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它们,也许以后想再吃到的就很困难了。我喜欢“港味”十足的港片,也喜欢“台味”十足的台湾电影,我们内地的也有自己的文化,久远深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随大流,都拍一些所谓赚大钱的大片,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营养,宣扬了什么文化呢?我们可以有贾樟柯的电影人,为什么不能有贾樟柯的电影的上映。到底是治理重要,还是文化重要,我想这不是现今中国电影所能改变的。

  地方文化很重要,可是很薄弱,随时都会消失。多一份心去学习传承它们,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说我古板,不懂追求,不会进步,传承古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进步。

  《总铺师》观后感(六):人生的主题曲

  一开场就被色调吸引住了! 女儿小资的客厅, 小清新和上世纪风格的布置很好看. 所有和妈妈女儿相关的背景服装都很搭, 应对母女两角色的拿捏恰到好处, 小店放在色彩斑斓的庙旁也很搭, 颜色虽算不上鲜亮却是令人舒服的配置. 但整体感觉就是--太台了! 全程大量方言, 很多现象, 文化, 生活习惯, 语言上的梗….地方性很强, 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吧, 所以注定了这部电影口碑再好也只能在台湾有高票房.

  作为”史诗喜剧”(一直认为这广告词大夸大了~~~!) 笑料还是有的, 全片灵魂的林美秀就不用说了, 活脱就是膨风嫂的真身. 夏雨乔中规中矩算是本色演出吧, 最特别是鬼头师, 他扳着脸骑scooter出现时太大哥了! 伴着刘文正的”主题曲”和喇叭裤真是有太范了~~!! 还有拿双刀教料理医生做鱼丸时浅浅的歪嘴一笑, 这是全片里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 连说话都那么有哲理, 也为自己起伏的人生用手艺做出总结, 完全是位艺术家啊. 话说鬼头师那眼神那薄唇好酷, 猜想他年轻时一定更帅所以上网查了下~~事实证明, 所谓韵味还是需要时间来发酵的, 人还是要岁月来沈淀比较成熟有味道.

  片中很多夸张的点, 例如水脚A演得很用力, 爱情线太弱有点失衡, 要办桌的老夫妇也只是点到为止……但至少都还能接受, 全片有两大败笔最影响观感:

  一. 吴念真的憨人师. 吴念真客串了太多片子拍了无数广告, 这缘于他无可挑剔的亲和力, 但在这片里尤其月球上那段他的语速太快态度太欢乐, 说是大师不如说是追在学生后面碎碎念的老师, 和”师”字相距甚远只想令人甩开. 总之和这角色格格不入, 也弱化了”人, 鬼, 神”三大师的传奇色彩.

  二. 三位评审尤其灭絶师太. 其他两位都还好, 但作为灭絶师太妳好歹有点特色好不, 搞得像个前台或低级销售真的很low! 这也就算了, 试菜时夸张到不行的表情真是太过了, 硬生生把前面一大段蕴酿出来的高潮都压下, 整个变成一个无厘头的低档片.

  《总铺师》观后感(七):大笑一晚之后小小写个评论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

  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总铺师》观后感(八):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记得有人说人类感知这个世界最主要的方式是视觉和触觉,后面又加了一句——中国人除外,显然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折射出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与喜爱。

  大陆很少能拍出这样有本土气息的电影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红遍大江南北的原因之一吧。反倒是我们的宝岛台湾,多年来一直坚守着一份真诚与淳朴、担负着一个民族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饮食在中国向来就不是单纯的填饱肚子这种简单的行为动作,而是被给予了深刻的含义。它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就像是片中憨人师、鬼头师与苍蝇师的传奇故事,后来延续到他们的后代身上;同时,它又承载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最真挚最难以忘怀的情感,就像是美食能让我们想到亲人的味道,能让我们想到儿时的甜美。

  其实饮食的百味也代表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印象很深的是在地铁通道里女主角品尝到憨人师的餐后汤,感动得泪流满面,我想她此刻的心情也一定是百感交集,也许生活与美食的滋味混杂在一起,才是最真实的人生吧。食客如此,厨师亦然,每一道精美的佳肴必定承载着大厨们对生活真切的感悟和真诚的热爱。

  每一道菜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每一种味道都有一个故事,它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它是亲情、友情、爱情,是我们最美好的情感寄托,是这样的味道让这些情感变得更加坚固和不朽,是这些情感赋予一道道美食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总铺师》观后感(九):有情怀是一件极好的事

  很好看的电影,正像近来台湾所有的本土文化题材的电影一样,心存着浓浓的情怀。

  用搞笑轻松可爱的形式去讲述传统文化传承这样的严肃题材。

  漫画式的人物造型、场景、色调及表演形式,融合了台式语言特色和社会发展特色,浸染了浓重的台客文化,相对于大陆网络语言特色的审美趣味,这种根植于当地文化特点的诙谐显得更亲切、厚重和富有生命力,因为那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幽默,而大陆的幽默更带着明显的时代和年龄层次隔阂。

  本片的根基还是稳固地插在对传统的传承、保护及对年轻人的期望上,并给出了相应的指引:年轻人对传统的漠视和被外因也好、被传承影响也好做出的选择和改变。更表现出了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的支持和不计回报的付出。当然也免不了一贯的苦口婆心却运用更现代更煽情语言讲出的经典走心台词,比如“没有古早心,何来古早味”

  当然也少不了搞笑的必备元素,男女主角的蹩脚爱情,男主角反差式的语言、借鉴中华小当家的夸张式表演,反转式的坏人性格、少年流行文化的植入(召唤兽)等等。

  可是不得不提的缺点也有很多,比如期望表现太多造成的各线索讲述不到位。导演期望表现的有家人情深、男女主角间的纯爱、老传承人对自我的特色的坚持(憨人师、鬼头师)、各种角色对传承传统的支持(憨人师对小婉的教导、邻居拿出家传宝支持参赛、召唤兽及朋友的帮助、骗子转变成挑水)、月霞阿雄四人感情纠葛(有点莫名其妙)这些线索纠缠丰富了影片的层次,可是如果稍有怠慢就会让人倍觉丈二。

  但仍然是一部好玩好看又有意义的片子。让我感慨最多的就是一个情怀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魂儿的问题。整部片子的精髓或者主体情感基调就是对传统文化持抱的感情和态度,而相比起来,我认为这就是现在大部分内地电影缺少的东西。细数市场上院线里曾经上映过的卖座国产电影,大热的泰囧、备受关注和好评的无人区,说到底都是加工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原料提取笑点和激动点,刺激神经感染情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固然看完之后会让人心情放松或压抑起来,让生活产生一些跟平日经历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正是电影的娱乐功能所在。可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如果追求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未免有些浅显和缺乏竞争力,毕竟文化是承担着一定的教化任务的。反观一些成功的电影文化下的作品,比如梦工厂的《疯狂原始人》和迪士尼的《怪物电力公司》,娱乐和搞笑的背后是带有价值引导的,并且这个价值引导不带任何国别、文化侵略的色彩,而是全人类都会有共鸣的价值观。这样的寓意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甚至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指引作用。

  这就是一种所谓的情怀。

  《总铺师》观后感(十):二十年,三部电影,文青导演陈玉勋的造梦历程

  文/陈令孤

  出生于1962年的台湾导演陈玉勋,至今只执导过三部长片。1995年的《热带鱼》豆瓣评分8.4;1997年的《爱情来了》评分8.1;2013年的《总铺师》评分7.3,票房破三亿台币,位列年度华语片票房排行榜第二。

  中间,他还与其他导演合作过分段电影《茱丽叶》,以及短片项目《十加十》《海马洗头》等,但整整十六年都没有自己的长片作品,靠拍广告为生。2006年,陈怀恩的《练习曲》激发了他重拍电影的梦想,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凭借《总铺师》重返江湖。

  尽管作品不多,但是陈玉勋在影迷心中却人气很高,提起他仿佛就看到了那湛蓝的海洋和灿烂的晨光。他的电影虽然也是台岛惯常的青春题材,但是要比张作骥、吴米森等阴沉型导演的作品梦幻,同时又比我们常见的商业青春片格调高雅,走的是情感治愈系的路子。

  其整体风格可概括为:小人物在偶然事件中迸发出的生活价值感悟;亲人不亲和坏人不坏的黑色幽默表达;极具创意的想象力与多彩影像的搭配。

  其中,他善于营造荒诞幽默的风格,承袭自台湾的喜剧大师王小棣。

  王小棣出生于1953年,父亲是国民党上将王升,也就是2014年的口碑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曾可达的原型,是蒋经国的左膀右臂。王小棣从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后,又去旧金山大学修习电影,1979年回台后创立了民心影视公司。

  八十年代,王小棣编剧了王童执导的电影《稻草人》和《香蕉天堂》,从小人物的荒诞故事中解构大时代的伤痛,好笑好玩好看,余味无穷。

  而陈玉勋1989年从淡江大学毕业后,恰好就进入了民心公司,和王小棣等人一起组成“民心编剧群”,创作了《佳家福》、《母鸡带小鸭》、《小市民的天空》等颇为轰动的电视单元剧。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和人脉积累,陈玉勋得以在1995年拍摄了电影处女作《热带鱼》。

  本片由当时徐立功执掌的中央电影公司和稻田电影工作室联合出品,而稻田工作室是1992年王小棣和制片人黄黎明成立的。

  林正盛出演了片中的胖子绑匪阿庆,王明台作为副导演客串了一名警察,这两人后来都成为台湾青春片的中坚力量,林正盛执导了《美丽在唱歌》、《爱你爱我》等作品,王明台执导了《咸豆浆》、《含苞欲坠的每一天》等。

  可见,台湾影视圈其实很小,相互间客串、帮忙、学习并由此踏上创作之路的例子比比皆是。

  电影是一门营造梦幻的艺术,如果一部作品能把这种梦幻渗透到观众的情感中去,它的质量就不会差。而陈玉勋无疑就是这种导演,他自称是一个文艺青年,常常用一些极富创造力的浪漫情节,启迪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情。

  《热带鱼》中的小朋友志强喜欢做梦,认为自己是人鱼超人,独自去解救一个被绑架的小孩,没想到自己也落入绑匪手中。但是和绑匪一起住在乡下的日子里,他却体会到自己家中没有的温暖。

  《爱情来了》中的面包师,小时候和同班女生一起在公园中等待隐形人,醒来后发现女生不在了,以为她被隐形人带走了。直到二十年后,他偶然再见到这位同学,回忆开始泛滥。每天为她做不同主题的蛋糕,期待着她来购买。

  《总铺师》中的少女小婉,从小讨厌厨师爸爸的油烟味,总是躲在纸箱里做各种幻梦,但是长大后她又不得不回到做美食的使命中去,从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

  从热带鱼到隐形人再到月球,陈玉勋总是通过某种象征意味的意象来承接自己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表达,让人感动流泪。

  作为一名颇具个性的作者导演,陈玉勋作品中的互文也是很明显的。

  《热带鱼》中的绑匪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坏人,反而成了喜剧意味的温情表达。尤其是文英扮演的乡下阿姨,泼辣搞笑,她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总铺师》中貌似凶狠的催债者最后也转变了面貌,帮助小婉一起参加美食大赛。

  杨佑宁在《爱情来了》中扮演一位推销员,四处游走推销东西,在《总铺师》中扮演一位料理医生,也是到各家推销自己的技术,角色特征极为相似。

  同时,在这三部作品中都有对于台湾电视节目夸张风格的展现,如《热带鱼》中的新闻节目跟踪报道小孩绑架案,形成全民关注狂潮,《总铺师》中的美食评委们疯狂的言行,都是对于台湾社会媒体生态的一种讽刺。

  《热带鱼》是一场奇异的旅行,喜欢做梦的志强在生活中也经历了一场梦。

  《爱情来了》是一次浪漫的邂逅,三个人物在偶然中看到了爱情的曙光,因而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但是结果并不都是想象中的完美

  《总铺师》是一场华丽的舞会,围绕美食竞赛所引发的各路人马的冲突和竞争,丰盛旖旎。

  20年,3部电影,即使在陈玉勋退隐江湖的岁月中,《热带鱼》和《爱情来了》已经奠定了他文青舵主的地位,他对于厚重人物的塑造和浪漫叙事的把握,丰富了台湾青春片的内容。

  但是毕竟16年过去了,《总铺师》的整体气质已经没有了《热带鱼》和《爱情来了》那种纯净的锋芒,诱惑于商业市场,变得浮夸。

  然而,归来已经是惊喜,已经是胜利了。2016年1月15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