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监狱淌血》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监狱淌血》影评精选10篇

2018-02-10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监狱淌血》影评精选10篇

  《监狱淌血》是一部由海科特·巴班克执导,Luiz Carlos Vasconcelos / 米尔顿·哥恩卡维斯 / Ivan de Alme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监狱淌血》影评(一):苹果树上缀满玩笑——[Carandiru]

  文/故城

  关于监狱的影片大抵都无法让人释怀。

  “集体意识”的代价

  旧约中诺亚遵循耶和华的意旨造方舟登上亚拉腊山,是“真知”让他幸免遇难;苏格拉底曾经确认“真知识必然产生正当的行为”,流传至今这种意识在人们心中恐怕已经根深蒂固了。然而这种观念只能存在概念层级上,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无疑颠覆了前人的学说。或许我们还不甚了解哲学(Philosophy)理论的变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的程度,但现实总是以一面镜子形式将纷繁世界展现给我们,直观而不生硬。我不愿意提及一些让我和让大家不愉快的事件”来哗众取宠,或者仅仅是迎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趣味。所以,我谈电影,我谈[卡兰迪鲁]中的“集体无意识”。

  2001年,一部让世人眼花缭乱的影片出炉了,那就是巴西电影[上帝之城](City of God)。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在[上帝之城]中看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子。“上帝之城”是政府有意识建起一座城市来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难民的地方。然而,善意引导下建起的这样一个原始聚居城市并非相安无事,无端的暴力混乱被毫无节制的纵容,从而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影片虽然试图解释“无意识”产生的根源,但暴力的琐碎化和过于绚烂的剪辑技巧让影片的思辨力大打折扣。而后不久,我们看到墨西哥导演Alejandro Gonzales的[爱情像狗娘] (Amores Perros)。[爱情像狗娘]中暴力的产生多少含沙射影了社会意识对人类个体行为的影响。影片中三个段落被导演巧妙的杂糅在一起,用立体、饱满的叙事结构叩击着人类最脆弱心房。个体命运被“无意识”的行为所左右,社会的纷繁与复杂人物命运的摇曳与混乱交相呼应。但万花筒般的叙事拼图最多也只能让影片停留在影视作品层面上。

  [卡兰迪鲁]关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刻画得尤为内敛,它蜕掉了题材本身的说教与矫饰,以惊人的冷峻把一个个人物故事巧妙的串接、缝合,为观众勾勒出监狱中囚徒们的群像。这些囚徒明白自己生存世界的外表,但并非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1991年巴巴拉•库珀(Barbara Kopple)的纪录片[美国梦](American Dream)纪录了鼓吹自由民主的美国政客的丑恶嘴脸,奥立弗•斯通的影片[刺杀肯尼迪](JFK)以及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惊爆十三天]都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政客们的愚民政策。卡兰迪鲁监狱中,囚犯们并没有意识到政府以及警察这个国家暴力机构的本质,他们愚蠢的认为以自己行为的偃旗息鼓可以换来和平解决问题的筹码,又或许他们确确实实对暴动的后果没有概念、没有意识。当他们血液开始沸腾的时候,一切都开始失控。在“集体无意识”的状况下,整个卡兰迪鲁沸腾、燃烧、混乱。他们在享受着肆无忌惮的暴力同时,也在漫无目的发泄无法抑制的情绪。这种情绪夹杂了仇恨失落、憎恶和不满,而且根本就是在毫无意识准备情况轻而易举的到达了顶峰。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说的“监狱里没有真相”,监狱里一样没有理智的存在。

  然而“无意识”的快感只存在了瞬间,一种更为疯狂的“无意识”迅速席卷了整个卡兰迪鲁。防暴警察的内心在这里没有对对与错、善与恶、正义邪恶进行思索,他们手中的机枪和迸发的子弹似乎便是正义的化身,他们选择射杀还是饶恕只存在于扣动扳机的一瞬间。对这一瞬间行为的判断只轻轻掠过警察们的大脑皮层,便逃逸的无影无踪。他们也许还不明白这一切到底是源于人类杀戮的天性还是源于长官冰冷的命令,他们只是麻木的执行任务和完成职责

  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人们

  电影作为世象的不忠实纪录者,曾经无数次的记下了形形色色边缘人的身影,[我的左脚](My Left Foot)中的小儿麻痹患者丹尼尔•刘易斯,[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中的杀人狂徒伍迪•哈里逊与朱丽叶•刘易斯,[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中的牛郎达斯丁•霍夫曼,[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的小偷让•贝尔蒙多,[鹅毛笔](Quills)中的性书大亨杰弗里•拉什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影视形象,他们既是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同时也为这个世界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或者挣扎、或者轻狂、或者苦闷、或者无奈、或者意淫…

  巴西圣保罗的卡兰迪鲁监狱,南美洲最大的监狱,狭小的空间关押了7000多名囚犯。这样一个集体并非如外界所痛斥的那般十恶不赦,他们中间很多人都不是“天生杀人狂”,他们中间很多人生活也并不边缘,但它们都有着相同的命运,共同走向了边缘的角落肉体灵魂都被禁锢在一个肮脏龌龊、瘟疫肆虐的囚牢。我们来看看这些边缘人走向各自命运道路历程吧。

  艾伯尼在一次抢劫珠宝分赃中因为多疑射杀了自己的同伴,而另外一个同伴愚蠢的以为出卖他就可以换来救赎。苦难的人们被生活无情的责难,他们却变本加厉的向生活索取,个体的无知与仇恨使艾伯尼受到了更为残酷惩罚

  海尼斯是个流浪汉。他外表不羁、个性猖狂,他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拔出左轮枪。然而男人迷恋上了两个不同肤色的女人,没有抑制的欲望和对责任视而不见让他徘徊于两个女人之间,当男人的命运被两个女人同时左右的时候,男人总会表现出来难以遏制的懦弱,他无心伤害了两个女人,也让自己食下了“纵火犯”的罪名。

  杜斯特德是个杀人犯,但他的杀人实在出于无奈。他的姐姐富兰西一次被人污辱了,杜斯特德一怒之下,便找朋友兹克要了一把枪。然而他杀死这两个侮辱过姐姐的男人却是因为他们的挑衅和威胁。愤怒和仇恨激发他的罪恶,良知在冲动下是多么微不足道,它只会闪现一瞬间后化为乌有

  米罗是一个抢劫犯,他的同伙揭发了米罗的妻子和一个警察有关系,但妻子的反离间计让他毅然和同伙决裂,原本已经打算收山过正常人的生活,但现实总是与理想相差遥远。他被妻子出卖差点丧命于两个警察之手,无奈与愤恨之中,他当着儿子的面枪杀了阴险卑鄙的妻子。三条人命让他锒铛入狱,若干年后他垂死之际,在医生面前道出了多年未了的心愿:“孩子会记得我们做的一切吗?”

  无论是上面所说的纵火犯,抢劫犯抑或是杀人犯,他们的一个共同归宿就是卡兰迪鲁监狱。在卡兰迪鲁内,他们的性格和禀性得到了延续,这种延续已经不再单纯,在边缘人物经受生活的折磨和狱卒的戏虐后,他们的行为呈现出难以想象残忍野蛮更有甚者,卡兰迪鲁对这种残忍和野蛮采取了宽忍和纵容的态度,这也预示了暴动的产生并不偶然。

  毒贩兹克并没有做到自己的承诺:“贩卖毒品的人,千万不要吸毒”。进入卡兰迪鲁后,他难以自拔得坠入毒品的漩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落为交易与利诱。他恐惧外界,迷幻的梦境寄托给他的总是梦魇般无法释怀的仇恨。于是在一个夜,他用滚烫的开水浇灌在伊扎奎尔的脸上,生命的渺小无助在这个时候显得多么触目惊心。卡兰迪鲁有自己的规矩,任何对规矩的偏离和蔑视都会遭受更加严厉的惩罚,兹克被戴戈和海尼斯结束了短暂的生命路程,方式是超越人们承受极限的残忍。复仇的快感在戴戈身上也只存在了一个瞬间,痛苦的他在大雨茫然无措,无法正视自己的戴戈承受了内心的谴责,在这个夜他的命运通过牧师感化得到了改变

  然而,人们命运总是被不可告人东西牵引。纵然他们拼命挣扎,在坠入深渊过程中试图抓住任何可以救命的稻草,在漆黑的夜撕心裂肺的嚎叫,在一个夜过后,他们的存在方式只能是两种:活着或者死亡。死亡的人或许得到了瞬间的解脱,但是他们此生除了被该死的生活折磨得体无完肤外,一无所有。活着的人似乎得到了上帝的恩泽,在世界的夹缝中讨得喘一口气机会,任凭空气中充满腐臭和腥味。

  这个世界生来都是为某些人存在的,脱离主流的边缘人终究只是世界的附属品,可以被践踏,唾弃和遗忘。我试图为他们找寻冥冥中的生命之光,然而我却发现

  基督再次弃我们而去/圣者在高处宣告/可怜的人/苹果树上缀满了玩笑/天国是另一种磨难/这尘世的炼狱/我们活着便无处可逃/……

  谁将为他们救赎?

  关于救赎的故事很多,[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中辛德勒的救赎像结尾摩挲的石纹一样,神圣高贵与永垂,他用一生完成了生命的救赎;[肖生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安迪用太平洋宽广无际的海水释放了黑暗压抑,19年后瓢泼大雨的夜他撕破衣襟振臂高呼完成了自由的救赎;[鳗鱼]中男人寂寞阴郁的内心在女人博大宽容的抚慰下得到了舒缓,他在撕碎记忆千疮百孔后完成了命运的救赎;[飞向太空](Solaris)中克里斯在幻觉中与亡妻不断追索前尘,感受聚散离合的爱与身心的悔罪与痛苦,他放逐亡妻的幻觉于太空完成了爱情的救赎;[因父得名](In the Name of Father)中儿子在忍受岁月的磨难后,依然用坚韧和让这个世界所有的儿子汗颜的虔诚完成了对父亲的救赎。

  本片中的救赎来得深沉和隐晦,无论是杜斯特德,无论是米罗或是戴戈的。他们的内心都承受了巨大负罪感,每个人身上都背负了沉重包袱,过去的罪孽成为永远不能磨灭的回忆,每一天都在绞割着他们脆弱的心灵

  杜斯邦特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他表现出来了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睿智。他进入卡兰迪鲁监狱的目的就是忏悔那因为年轻气盛犯下的罪恶,那段回忆会因当下监狱的救赎而暗淡、磨灭。米罗的救赎是在他临死前医生的话语中完成的。他内心无法排解的抑郁和惶惶不安挥之不去,他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还记得他在车中无情的残杀母亲,他不知道长大后的孩子会不会因此而痛恨父亲一生一世。当他撒手人寰时,完成救赎的米罗脸上依稀的微笑美丽之极,罪恶是不会永远盘踞在人们的躯体中,为什么一时的罪恶换来的却是一世的救赎?

  监狱本是一个犯过罪的人完成救赎的地方,人们赋予了它忏悔过去和戕伐罪恶的名义。但更多的人并没有在这个本该纯净的地方完成自我的救赎,更多的罪孽却被复制、衍生和蔓延。王尔德在他著名的[雷丁监狱之歌]中说,“监狱的墙是为了挡住基督的眼睛,以免他看到人类对其兄弟的作为。” 影片结尾防暴警察冲进牢房假借上帝的名义,在这片鲜红的地方玷污圣洁,放纵撒旦罪恶的行径。

  [沉睡者](Sleepers)中上帝没有看到狱卒凯文•贝肯用“大棒”政策侵犯、虐待和蹂躏孩子们长大成人后的四兄弟恃世如仇,用自己的方式还给这个世界正义和公平。[基督山伯爵]也许在这方面走得更远,邓蒂斯为自己赋予基督的圣名,为复仇赋予正义的颜色世间很多的罪恶也许可以通过复仇而得到救赎。但是,在[卡兰迪鲁]犯下滔天罪行的防暴警察呢?政府呢?上帝将安排谁去救赎这些残杀手无寸铁囚犯们的刽子手呢?也许上帝从来都没想过给过他们一个救赎的机会。在灵魂失去上天告慰后,他们残留的将会仅仅是躯干,孱弱而僵硬。

  原来一切都将故作尘土,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写在[卡兰迪鲁]之后

  影片[卡兰迪鲁]从形式上是与那些以个人为主角的影片和正统叙事的影片划清了界限。本片原本也可以凭借其血腥和灭绝人性的杀戮走向光怪陆离的Cult电影大道,然而导演却选择了一种分外内敛的形式。这也成就了影片在第56届戛纳电影节中独树一帜艺术气质

  20世纪50年代期间,阿根廷纪录影片工作者费尔南多•比利曾经创造出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写实性的影片—“发现电影”(cinema of discovery),阿根廷出生的导演海科特•巴班克(Hector Babenco)运用了这样的手法构建了他的电影世界。本片沿袭了[Lucio Flavio]、[街童](Pixote)和[夜之王]这三部电影的纪实风格,在[卡兰迪鲁]中勾勒出一种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的世界,然而这种世界真实存在于与我们脚对脚站立的南美洲土地上,现实主义的“离间效果”最后转变为了一种充满冲击力和挑衅性的风格。

  我们发现这部监狱题材的影片并没有像以往这类题材的电影那样游离于对囚徒内心世界的追寻,而是涉及了对南美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这种关注客观而中立,不仅呈现了个体的行为,更多的夹杂了对社会制度以及政府暴力行为的审视。建立在虚拟世界基础上的审视是不着边际和缺乏力度的,那样的审视也会演变成为空洞的说教和贻笑大方的笑柄。本片导演强调这是一部基于真实故事的电影,“这部电影是关于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在目睹着他们的个人空间越来越狭小时,是如何能确立起一种新的行为法则,以保护他们作为一个集体的完整统一性。” 从这一点上看,影片的现实意义是大于它的艺术价值的,但这仍然无法抹杀[卡兰迪鲁]的艺术价值,正如导演所说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冷眼旁观的机会,“这不是一部意图抨击监狱制度的电影。影片的全部意义在于行动,而非言语。”

  04/10/20 17:13 发表于12月上[看电影]

  《监狱淌血》影评(二):黑暗中看完Carandiru

  原文写于2006年12月

  黑暗中看完《Carandiru》,我深深地吐了一口气。教室开灯的一瞬间,刺眼的光亮让我眩晕,同时我也多么庆幸,还身在这个光明的世界。

  看电影之前,我对这部片子一无所知,甚至都不知道carandiru就是南美洲规模最大也是最为臭名昭著的监狱(恕我寡闻),当我看到中文片名“卡兰迪鲁”这四个奇怪的汉字组合时,完全不能说出其中的妙处(莫名其妙)。所以对这部影片也没有什么高的预期,不像《Central Station》和《City of God》,闻其大名已久,当然期望它们要和传说中描述的那样精彩。至于《Carandiru》,就凑合着看吧。

  开始播放了,助教只简要介绍了一句:“用胡老师上节课的话来说,这是巴西版的《越狱》。”《越狱》最近正火,周围的好些人都要用“你看《越狱》了吗”来打招呼了,所以我很好奇巴西版会精彩到什么样子。

  影片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波澜不惊,教室里的人口流失率逐渐升高。前几节课看的电影,如《The man who copied》和《City of God》,一开始就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炫技的手法把人给吸引住了,相比之下,这部影片的开场似乎有些平淡:医生给犯人治病和聊天,犯人向医生讲述他们过去的“光辉岁月”。这种通过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来观察打量的方式并不是什么新鲜和创新,且以同一种方式讲了多人走进监狱的经历,让人感觉重复冗长,我都开始以为这个片子就一个超长版的“卡兰迪鲁——讲述咱囚犯自己的故事”,一直到结束。但既然说了是个有关越狱的事,那我等吧,肯定会有爆发的时刻。

  片子依然以原有节奏,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可是越到后面,我能越体会到那一段看似平淡的开头的妙处了。从那些犯人的坦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进了监狱的很多人也不是生性邪恶、作恶多端、十恶不赦之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有时是戏剧性的,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也是不一般的,有时他们说出一些富有智慧的话,做出一些善良的举动,让人感到这里黑压压的一大片囚犯,实际上每一个都是立体的、生活化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对于生活,有憧憬、有企盼、有无奈、有苦闷、有轻狂、有挣扎,我希望到最后他们都能获得新生。可是,最后发生的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屠杀的惨剧,人的生命如草芥一样被蔑视和践踏,再回过头来想想这之中有多少人是本该被宽宥却遭到无辜的杀戮,不能不让人深深地惋惜和震惊。

  和之前看的每一部巴西影片一样,镜头中随处可见各种巴西式的不靠谱社会现象,好多时候都想象不出那是发生在监狱里的事情。如,放风时犯人和家属团聚的场景,完全就是一个诺大的闹市盛景图,没想到居然在监狱里还能如此惬意欢庆生活,令人称奇;在监狱里也能举行大型的足球赛事,从警察到犯人,全民参与,且都很当真,比赛前奏国歌等仪式更是煞有介事,仿佛在看一个正规的足球赛,从这里也可看出巴西不愧为足球王国,即使是在监狱,也要畅快的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不仅如此,在监狱里还可以发生性乱、暴力和贩毒等各种事件,且艾滋等疾病泛滥成灾,总之,整个监狱的混乱程度,或是巴西人对这种种诟病的容忍程度,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从这一隅便可窥见独特的巴西文化——的确是一种多元共生的奇观。

  这部片子整体来说风格沉稳内敛,讲述方式也很朴实,这种纪实的风格也很能打动人心,因为我们为它叫好,不是为它的艺术风格,而是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有时,片子又于无声处惊雷突炸,相当震撼。当看到变性人在监狱里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对象,并穿上婚纱执子之手长吻定情时,我看到即使是在监狱这样特殊的地方也有人间真情,也有值得讴歌的光明与温暖。还正在为导演的发现和取舍叫好,镜头却突然一转,马上看到毒贩兹克被被活活戳死,其残忍血腥的程度连我都不敢正眼面对。本来还沉浸在刚才的温情之中,对于如此巨大的情节和情绪落差,毫无思想准备,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震惊于巴西的监狱真是个恐怖的地方。同时,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画面,居然中间不加丝毫的转场和过渡,就硬生生地拼接在一起,让人惊叹这种剪辑方式实在太过野蛮和霸道了。

  隐忍了这么长时间,也蓄足了情感,巴西版的越狱终于要迎来火山爆发的时刻了。监狱里长期滋生蔓延的种种罪孽,以及充斥这里的暴力、仇恨与不满,给卡兰迪鲁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触发,造成不可遏制的灾难。可这次暴动与“越狱”相反,犯人们不是暴力逃脱,而是集体自我囚禁和发泄,想通过这种“规模效应”来排山倒海,从气势上与军警对峙。可是,可悲的是,这种恣意妄为注定是要失败的,他们没有资本与强大的政府、军队对抗。当他们纷纷抛下手中仅有的钢刀时,面对镇压他们装备精良的防暴警察,成了完完全全的手无寸铁之人,要想有出路,唯一可能就是屈从顺服,于是他们拼命奔逃回自己的牢房,想结束掉这场动乱。可是强大的防暴铁蹄踏了进来,像冰冷的机器一样,执行政府的命令,只要有囚犯处,便不顾一切地开枪扫射。无数的躯体在惨叫声中倒下了,血流成河,浮尸漂橹。面对枪口,所有的囚犯只有恐惧。生死权的定夺,全系于持枪人一念之间,却几乎没有人能碰上好运气。“我决定放了你”,“我改变主意了”,生或死,只是瞬息之间的事情,草率地近乎玩笑。当惨烈的大屠杀终于结束后,幸存的囚犯被要求脱光了衣服蹲在一起,防暴警官还强令他们每个人高喊:“防暴队万岁!”这种荒诞与无奈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嘲讽。鲜血像河流一样在牢房楼里流淌,这些代表无数的生命的液体,浓稠得发指,触目惊心。

  影片最后,卡兰迪鲁被整体炸毁了,曾经在那里生活的人,曾经在那里发生的事,也将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淡出后来者的记忆。“监狱里没有真相”。我害怕看到影片结尾处再次出现《City of God》里那句震撼人心的话:“此片由真实故事改编”。我宁愿相信它只是电影而已。

  《监狱淌血》影评(三):人渣们的幸福生活

  一个个的黑色幽默,从医生一个个了解他们开始:大胡子丝毫不辩解有没杀过人就先关了进来;多数人为一块饼干一块糖果就愿意与人gang交且很享受;有人为了一点点的怀疑杀人入监;有人因为太胖堵住了越狱的地洞被同伙杀;有人有两个老婆争风吃醋闹得人尽笑之;有人为躲避追债与爱滋病人混在一起,结果还真就感染上了;变性的人妖有2000多个性伙伴在检查后却依然健康...直到最后警察荡平了监狱,很多事都是几乎没由头没道理,想想又是很自然...或许这就是人的无意识,集体的无意识,包括警察,一冲动起来,犯起事来就没有什么前思后想了,在那一刻摇身变成人渣,幸福生活就从此展开...

  《监狱淌血》影评(四):一份结课作业,顺手传上来

  因为有一些细节记不清楚了,今天想在网上再看一遍这个片子再写这篇观后感,结果到处找不到片源,发现“监狱淌血”和“卡兰迪鲁”这两个名字更常用。我觉得《监狱淌血》这个名字最贴切,一看到这几个字我就能回想起影片最后地面上汩汩流淌的鲜血,而“暴走”这个词因为这些年的滥用,总让我联想到青春偶像剧,模糊了影片的严肃沉重感。

  影片从一个风度翩翩、有理想有情怀的外科医生的视角切入。医生进入聚集着瘾君子和艾滋病患者的监狱,想要控制艾滋病的蔓延,改善监狱的卫生状况,犯人们纷纷接受身体检查,并向医生诉说自己的故事,获得心理上的抚慰。我以为这回是讲述在医生的影响下整个监狱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犯人们洗心革面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是一剂心灵鸡汤,我猜错了。医生只能聆听这些人的过去,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未来,影片中受他影响最深的就是No Way和Lady Di这一对了,Lady Di拿到艾滋病检测为阴性的报告书,No Way学会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可以出去开诊所,两人在医生的公证下结婚。这是影片结局中所剩无几的美好。电影留给我们另一束希望的微光就是那个在足球比赛上射入关键一球的少年在血腥的镇压后也幸存了下来。在暴力冲突发生的开始,他就明白应该躲避而不是盲目参战,目睹残忍的镇压,他不断的祈祷,希望能活下来能回归家庭,他代表了在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少数人的清醒。

  电影给我最大震撼的地方是几组对比。

  Zico与Deusdete这对朋友的际遇让我唏嘘不已。Zico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个大恶人,因为他只是贩毒,从未杀过人,而好朋友Deusdete和他不一样,他手上有两条人命。事实上Deusdete只是对欺负他妹妹的二人进行正当防卫,除此之外,善良的他没做过任何坏事。自认为从没杀过人所以自己不是恶人的ZIco想要惩罚欠钱不还的Ezequiel,然而他并不忍心下狠手杀死他,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在监狱的权威不得已而为之,他向监狱中的“秩序维护者”请求杀死Esequiel的权力并获得允许。然而,直到他自己被残忍的杀害,除了他最好的朋友Deusdete,他没能杀死任何人。在服用毒品后的幻觉中,他将一大锅开水倾倒熟睡中的Deusdete的脸上,Deusdete在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中结束了生命,监狱外还有亲爱的母亲、妹妹和一个愿意等他到45岁的姑娘。巧合的是,在童年三个小伙伴一起在河中戏水时,Deusdete溺水,正是Zico救了他一命。就在这一冷一热的水中,上演着生和死。当Zico被一群暴徒以最残忍的方式杀死之后,有人摘下了他的帽子,他的头发已经长得有点长了。他最心爱的姑娘在探监时对他说:“出狱后还是把头发留长吧。”虽然当时他说他不相信承诺,恋人斥责他变了,谁又知道他不是在心中悄悄的信守这这个承诺呢?这些对比让我深深地感慨造化弄人。

  影片中形形色色的犯人的是非观也让我震惊。每次听一个犯人讲述完自己的后,我总是感到惊奇,这些人居然是这样想的!真的完全没有一点是非观!也许这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吧。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其中的大部分来说,根本不知道罪恶感是个什么东西。在看这部影片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人的是非观居然还可以是这样的。影片中两个不同肤色的女人对高个的争夺也让我和同学大跌眼镜,这么烂的男人居然还有人抢。

  影片最后暴力镇压后,镜头特写了监狱的楼梯,泛着白沫的肥皂水裹挟着浓稠干涸的血水红红白白地缓缓地向楼下流去企图洗涤这血腥,可是这些血迹恐怕很难洗净,这血腥的一页也是历史上无法消除的,就算政府对此保持缄默。回想上次清理地板,也是特写了白白的肥皂水顺着楼梯台阶一级一级往下流,还是单纯的打扫卫生,是一种对脏乱的旧生活的告别,对新生活的期待,犯人们拿着清洁工具兴高采烈喧闹着。两相对比,物是人非。

  关于这部电影,可以说的太多太多,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酸甜苦辣。我选了几个年轻人的故事来说,谢谢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残酷的世界的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些希望。

  《监狱淌血》影评(五):《Carandiru》的启示:世界是座监狱(2007-05-03 )

  大凡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语言是多么麻烦的一个东西,所以我首先必须声明这个比喻没有任何的消极和反社会的倾向。如果要说有什么感情色彩在里边的话,我想我希望更多的人明白世界是多么不可思议地令人失望,希望更多的人清醒点,也许因为我们能力有限而导致清醒之后陷入痛苦,但是唯独了解和学习能让我们的世界有希望,唯独戳破虚伪的表层快乐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个体与世界不可分离,我们不可能抛下世界去追求所谓的人生极致。

  我们说非洲是被遗忘的大陆,说拉美是孤独的大陆,于是真的要把它们忘记?掩耳盗铃的结果就是无耻的人格收获。太多声音,太多“点”,很难区分哪个点高,哪个点低,很难分别孰重孰轻,所以极端的视角就颇显威力,直接赋予秩序。作为一个男人,我被周围人认为是极端的,可是你们知道男人是什么吗?男人是力,女人是美;力是要被了解的,美是要被爱的;所以男人要被了解而不是被爱,女人要被爱而不是了解;男人寻求力,女人寻求美。力的表征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有一个角度,这个角度要切的深,切的狠,切的准,这个角度只能极端,这个男人也只能极端,但怎样达到这种力呢?得寻求!巨大的力量无不从崇拜和爱中产生,而极端的人往往不够幸运,不能得到他要的爱,所以只能崇拜,崇拜无数值得崇拜的人,这些人之间也相互崇拜,这种崇拜让他清楚地知道他并不孤独,有很多人,从古到今一直在他身边,这些人是人类的希望,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他的信仰,这个信仰就叫是“人类精神共同体”,这种精神就是健康的个人主义精神,靠着这种精神,这些人最大化个人,从而最大化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继而带给世界最大的价值。讲到这里,我展示一个角度:世界是一座监狱。看看赫克托·巴本科拍的《Carandiru》就明白了。

  当然,这里的世界不是指全部的世界,世界当然是丰富多彩,神秘无止境的,但是世界迄今为止的本质内核就是监狱性的。这部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圣保罗拘留中心,这是拉美最大的监狱,关押四千多人,被人们称为“卡兰迪鲁”。1992年,监狱发生大暴动,警察出动,111名犯人在暴动中丧生,没有警员伤亡,到底发生了什么,正像影片末尾讲的:只有上帝知道。2002年末,这座监狱宣布关闭,被血洗过的一幢幢大楼轰然倒塌,场面相当震撼,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播首《安魂曲》吧。影片基本是纪录片的态度,不参杂什么观点,先是描述各种囚犯的故事,简直是巴西社会的浮世绘,社会明明就是那样的,太多人必然不幸地进入难以再见天日的监狱,接着有一天,突然莫名其妙的发生打架,于是囚犯像动物一样开始暴动,接着警察来了,囚犯突然连惶恐的存在都不能。你可能会问那不是还有很多过得很好的人么?我问你那些人跟这些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角度可以照向高高的山峰,也可以投向最低的山谷,监狱、精神病院、煤矿、坟场……这些都是很好的本质发掘点。由于没有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国家的太多东西都不健全,政府反而成为恶中之恶,无能而且肮脏,软弱而且恶毒,因此为了虚伪的声誉进行着戕害的勾当,人民没有办法组织什么,只能听天由命,而疾病、贫穷、暴力肆虐横行,生命健康权都无法保障,谈什么乱七八糟的情调呢?国家是糟糕的,社会是糟糕的,思想是糟糕的,人民的生活是糟糕的,最后,人民也是糟糕的。监狱中那么多罪犯,有多少真的该待那么久呢?他们没有家,没有安身立命的东西,只能信什么上帝,或者归属于帮派,寻求安全和归属感。而外面潜在的囚犯又有多少?未来的囚犯呢?他们不想好好上学再工作,再怎样怎样么?他们怎么能?能怎样?

  糟糕的社会很悲惨,这是表面的,看看世人的内心世界,其实一样糟糕,一样的模式,人们总是没有独立精神,总是随波逐流,还美其名曰:适世。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最高频率的死亡方式是自杀!他们不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安全感、生活的方式或道路,动不动就进入某种“监狱”,而没办法逃脱。这不是围城,那样还可以小资地把玩,这是监狱,没有未来。虚无、叛逆、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新浪潮……我不是在谈论这些,我是中国乐观向上的众多年轻人之一,我是在说,我们不能忘记身边的世界,它才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必须整体来观察,根据所谓的重要性来局部解决是自欺欺人,永陷轮回的思维。只有这样看,我们才可能真正找到自己,哪怕应了那句话:你对世界认识越深,感受到的痛苦就越深。需要补充一句,痛苦也未必就是痛苦,澄澈之心对应的是智慧,痛苦之所以是痛苦,是因为它需要被超越被毁灭。记得净空法师那句话,很多哲学家、成功人士都已算有些觉悟的人啦,但还是不够,任何有“相对”的理论都是不够档次。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卓越,我们又岂能妄自菲薄,止于痛苦呢?专注自我,不忘世界,追求极致。

  为了呈现真实的画面,导演真不容易,影片的摄制组十分庞大,多达26名主要演员、120名配角和8000名临时演员,光为了给演员们绘制囚犯的纹身,化妆师和美术指导就设计了700款不同的图案。影片部分场景是在卡兰迪鲁监狱实地拍摄,这也是巴西历史上首次有如此大规模的摄制组进驻正在运作中的监狱。此致敬礼。

  世界是座监狱,只要有一天我们还在说非洲是被遗忘的大陆,拉美是孤独的大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