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早春》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早春》观后感10篇

2018-02-13 20:2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早春》观后感10篇

  《早春》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淡岛千景 / 池部良 / 高桥贞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春》观后感(一):价值观念的冲突 以退为进的《早春》

  《早春》好像是小津晚期作品中最复杂的一部,如要以题材分类,恐怕很难,说是婚外恋题材也可以,说是小市民题材也可以(这是他战后仅有的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了),或者说白领题材、家庭题材……都说得通。也有朋友认为这部电影中,他想要讲的话题太多,所以重点就不突出。这当然是一部很丰富的电影,但如果要把整部影片主题归结到一点,我想应该是“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

  在战败的时代背景下,整个日本的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价值观念强烈的冲击。虽然不可能中产阶级家庭那样打高尔夫,用进口的家用电器,但底层人民的物质生活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清晨丈夫穿着和服起床,到了公司却必须换上衬衫;前一天晚上打麻将回来宵夜把米饭吃完了,早餐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吃面包……传统社会家族模式分崩离析,代之以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一个一个小家庭。

  人们得到的是什么呢?白领每天如蝼蚁般穿梭于都市中——“每天从东京站下车的工薪族有三十四万人左右,大概和仙台的人口一样多”,生活却像机器人般索然无味,一个个block像监狱一样,一大早挤电车,去讨厌的公司,见讨厌的课长,工资不涨,奖金不发,没办法只能吃乌冬面,只能选择沉默;可私人业主反而羡慕这样的生活,杉山的战友,卖锅的老板(还记得他在《秋刀鱼之味》里精彩表演么?)渴望每月固定的工资,年末可观的奖金,升职机会稳定的退休金,合在一起在他眼里就是“有保障人生”;对此,一个将要退休的“老白领”坦言自己辛苦了一辈子,三十年的积蓄却连开个文具店的钱都没凑齐……

  这么一个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过得苦闷,上班了无生趣,下班后如果再不找点乐子,怕是要活活闷死了。男人能做的自然是烟、酒、麻将和女人,于是金鱼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了。有趣的是,在演员的选择上,扮演妻子的淡岛千景一副传统的日本女性长相,而扮演“小三”金鱼的岸惠子则是有着一副水汪汪大眼睛的好莱坞甜姐儿扮相。在这部电影里,小津吊诡地没有让自己影片中的女神原节子出镜,而是特意选择了以上两位长相迥异的演员,颇为值得玩味。金鱼赤裸裸地勾引,杉山也就顺水推舟,可出轨后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空虚,妻子的生气出走,丈夫的避世自省,最后两人重归于好,这一切是如此地顺其自然。小津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不管在外面经历了什么,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无论怎么被所谓的“现代”价值观念勾引,最终还是要回归对“传统”价值的认同。

  需要注意细节是,虽然这是小津作品中少数不以女性为主人公的电影,却出乎意料地带有一缕女性主义微风。淡岛千景扮演的妻子不能算是十分传统的日本女性,她会向朋友抱怨丈夫把自己当作煮饭的机器,会把对丈夫带回来过夜的朋友的不满挂在脸上,会丢下丈夫自己去和朋友烤肉吃,会在丈夫出轨后主动分居……这些做法都相当“现代”,可最后小津仍然安排她回归家庭,算是从男女双方立场都诠释了“现代”到“传统”的皈依。

  母亲劝说昌子和丈夫重归于好,昌子抱怨丈夫连亡儿的忌日都不记得了,母亲劝道:“我也不记得你爹的忌日了。”昌子放下怨恨回归家庭,是典型的日本式的隐忍,母亲的劝说却饱含着富含禅意的人生哲学。唐朝布袋和尚有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记不起亡夫的忌日,看似记忆退化,但在人生路上却是向前跨了一步,同理,撇开对错,昌子放下怨恨原谅丈夫,看似退让,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却也是向前跨了一步。关於这点,影片中有一个很具象的画面,杉山找笠智众扮演的角色吐露心声,笠智众劝杉山认错,这时,一艘龙舟迎面划来,划船人看似后退,整艘船却其实带着全船人一同前进,很形象表达了“以退为进”这一理念实质

  说到道具,影片开头结尾的两辆火车不能不提。火车是现代化的象征,影片开头夫妻两被火车惊醒,结尾时并肩目送火车远去,在现代都市闹翻的一对在乡下反倒能互相体谅相知相守,就像昌子说的“我问过房东了,你每天回家只是看书”(对啊,因为找不到麻将搭子啊魂淡!)这样把故事收尾在偏僻的山村,象征着对传统价值观的守护和对现代感的谨慎,也增添了几分带有宿命感的人生况味——退归原始的生活,夫妻感情得以更紧密地维系。

  说到以退为进,在拍摄此片时,松竹映画遭遇危机,小津拍这部片子是为了救场,才整出了这么个话题众多的故事,相信众位看官都能感觉到此片和其他小津电影的明显区别结果当然是成功,这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以退为进吧。

  《早春》观后感(二):秋刀鱼之味

  秋刀鱼之味

  第一次见到“小津安二郎”这个名字,是大学年级左右,在安德门地铁站的一张海报上。《秋刀鱼之味》,是部老片子,一男一女家人似的两位演员正襟危坐,含笑朝着我们,寻常日本人家的起居室,古朴、熨帖的生活气息

  南京是座特别城市,我在那里生活了四年。每年的12月,不管这城市的年轻人多么欢欣地准备圣诞,来自历史阴郁血液的铁锈味,和着时不时的冷雨,12月的南京是悒郁的。

  我曾与好友循着这张海报给出的地址,想去和一众日本电影兼日本文化爱好者一起观看《秋刀鱼之味》,不过南京城阻止了我,在冬夜里我的方向辨识能力大打折扣,我转而和朋友找了一家日料店,点了份烤秋刀鱼。那份寂寞就是我看待友谊的方式,我为数不多几个朋友,他们必须和我一同品尝那份寂寞

  想不到真正观看这部片子,果真是一个人。那段时间为了整理和恋人(现任丈夫)的关系,决绝地选择一个人生活。午后,教工宿舍阳光正好,我却把窗帘牢牢拉上,屋里一阵阴森。序幕,织物图案的素朴背景缓缓打开,日本人名在织物上显现。灰底略带些女士衣物颜色镜头下,人物的出场整饬甚至拘谨,平庸戏剧冲突,战后日本平静的生活,几乎没有波澜,也谈不上故事性。无论是沉默寡言父亲,还是依恋着父家的女儿,都仿若你我的邻舍那般没有凿痕,没有刻意,他们悠然一举一动就是日本人惯常的真实生活。

  清闲或者忙碌,毫不在乎或者彬彬有礼,小津似乎什么也没拍,只是在他的闲寂、平淡之中,总有人会无端地失声痛哭,躺倒在笠智众若有所思微笑和岩下志麻安稳善良清澈眼眸里,在父与女、父亲嫁女的永恒主题中哭得伤心欲绝。

  ——几个星期后,看完了另一部情节稍微复杂了些的《东京暮色》,我写道“好的电影是完整的、圆融的。原节子圣母般的形象似乎能遮蔽一切不幸。然而在她貌似装饰品的表演下,常常抑郁着一场痛哭,而笠智众精致的儒雅淡然和况味仿佛隐藏着某种来自人性深处的与生俱来的悲怆。”

  在《东京暮色》里,妹妹未婚怀孕,又被抛弃,姐姐用近乎普世化的女性圣洁替她遮盖了一切。当姐妹俩得知曾经为了情夫抛下她们的母亲回来了,妹妹表示绝不会原谅母亲,而姐姐则附身哭泣,在这里,导演用原节子的哭泣,仿佛想证明那些令人无能为力东西,那些伤害同时又带着抹不去的感情,但是别忘了,他没有刻意这样做,原节子的哭泣是情理之中的,是生活而不是电影,是普遍女子的哭泣。最后去车站送别母亲的,也是姐姐一人。我想这样的女性是多数的,由原节子扮演的姐姐于不多的台词动作之中支撑起片中所有人的精神世界——也包括我们的;导演爱怜地为这个女子披上了一层蒙娜丽莎式的面纱,让她只是娴静温柔地站在东京的暮色里,就成为了日本影史上最美的角色之一。

  《早春》是小津嫁女题材以外的一部作品,不过内容还是关于家庭的。忙碌的工薪族、晴朗天空下经过的火车、沉闷的写字楼……这些不断出现的意象和盘托出这部电影所涉及的寻常主题——婚姻。是啊,男女主角的婚姻正与我们大多数人经历类似,在日复一日乘着火车应对无聊工作路途中愈发平庸、无处安置。我很喜欢这部片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津非常善意地将男女婚姻中间所有那些不够体面的细节弱化掉了:主角婚姻转淡,导演没有刻意描绘那些令人窒息的冷漠,而是用角色之间对话减少的微妙处理方式;男人出轨,影片中没有拍出现实中的那些争吵,无论丈夫还是妻子都维持着礼貌,男人也没有对情人表现出任何猥琐;妻子回娘家,也是平静的,小津巧妙地让丈夫去找妻子却没有遇见设计了男人和丈母娘的对话;分居,依然平静,互相勉励。

  这是这样一部平常的电影,在最后,又是一位女人,用小津式的最日常的语言,打动了我。,面对丈夫的诚恳道歉,妻子说:“夫妻之间,为何要拘泥于这些过错呢?”

  轻描淡写,把电影之前所酝酿的一切琐细勾销掉了。小津的人物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特别的,甚至是反戏剧的。他用最平庸的戏剧冲突,表达了对平凡年代真挚的爱。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小津安二郎,在成为导演之前,是一位军人,参加过侵华战争

  《早春》观后感(三):早春

  看《早春》,有一种感觉:有那么一个时期,小津恐怕是颓唐的,就像可以想像他喝酒,有那么欲醉微醺的一刻,垂首,昏沉沉似要睡着------《茶泡饭之味》和《早春》就是这一刻:银幕上下皆颓唐。

  《早春》描绘工薪阶层生涯悲哀,通篇弥漫着一股低气压,沉郁的灰云,嗒然若丧的黑云,构成一股驱之不去的抑郁与哀戚。镜头一次次对准车站候车的人流,从办公室俯瞰下去如蚂蚁般穿梭的上班人潮,以及中远镜拍摄的大厦里一格格一色一样的办公室里忙碌的职员,仿似笼中鸟。剧情更是以几位职员的郁闷生活贯彻始终:除了写字楼工作外别无一技之长者;由于薪水低微面临生孩子恐惧者;有生病而死成为后世过劳死现象的先行者;有忙了三十一年,只拿到湿湿碎碎退休金的退休者......同是描写在社会上做事青年,早年的作品虽曰笑中带泪,毕竟也还有笑,《早春》则不但笑容欠奉,全片人物眉目神情之间有挥之不去的疲沓与厌倦感。小津还借他们玩弹子机游戏和打麻将的活动,以及他们聊天聚会时的对话,直接将这种工薪阶层的无力感表露无遗。全片充斥着诸如此类的对白:“在车厢内挤,简直挤得要命。没办法,这是上班族的命运”,“有时候我很讨厌(上班族)这种生活,可是要转变不容易,尤其当你有孩子要养时”,“现今世界不再有趣,人人不满”,“我什么也不懂,假如被炒,我就得捱饿”,“上班族多到毫不稀奇。一千个人中才有一个有机会晋升为董事”,“我们整天困在公司,像坐牢,一早要去挤火车,面对讨厌的上司,没有人工加,花红没着落,这就是上班族的人生,死了或许会更好,否则迟早厌倦上班生涯”,“幸亏独身,有妻儿的话生活就更快幻灭,孩子比工资增长得还快,死了竟是幸运,有妻儿就有负累,只能苦撑下去”,“上班族拿着退休金,真是又寂寞又迷惘。三十一年的卖命,到头来竟是一场空”......这么多苦涩充满挫折感的对白,在小津的作品实为仅见,加上全片沉沉低徊的调子,简直有种心如死灰的感觉

  更加人唏噱不已的,是片中主角的夫妻一对,一开场观众就发觉他们的关系已处于同床异梦半死不活状态,如《茶泡饭之味》中的夫妻关系勉强维持着,只差到了提出离婚地步。看下去,明白正是这种上班族的刻板和苦闷无力解脱,传染到了家庭,污浊空气,长年累月,当初的恩爱亲热完全被沤烂了,发霉了。就像片中的妻子表白的,以前要生要死的爱,到现在如同家里用了多年失修的缝纫机,“勉强还能用”。所以做丈夫的在外头找了个情人,也没有任何喜形于色,这只不过是避免下班后和妻子相顾无言的尴尬和难堪的一种逃避,生活的一潭死水荡起的一点小涟漪。工薪阶层的郁卒与苦楚,表现于爱情行将破败的夫妻生活中,特别让人感到切肤之恸。

  表面上说的是工薪阶层的苦况,更深一层看,实则寄托着小津的言外之意,他对战后东京变迁的感概。《早春》的场景,大多在逼仄的办公室,职员凌乱的宿舍,晦暗的小酒馆等狭窄场所,呈现出一种杂沓纷乱的景象,充满一种晦涩难明暧昧不纯的感觉,这恐怕是小津对战后丧失了纯净气息的东京的失望感受。尤其片中男主角的朋友的猝死,更是这种心情的写照,标点符号地点出他曾经非常喜爱的东京一去不复返的怅然心绪。男主角在朋友死后,立即决定接受调职安排,到乡下的冈田分公司工作,是这种失望心情的延续。香港国际电影节《小津安二郎一百周年纪念》特刊中在《早春》内容简介中说,主角的这一行为,是他深感内疚,甘心去“流放地”为自己“恕罪”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原本接近破裂的婚姻重现生机,妻子跟随丈夫来到这偏远之地,两人去除芥蒂,重新开始新生活。这当然寄托着小津自己重寻桃花源的心愿,果然他后半生在镰仓找到归宿。这个结尾看似完满,实则勉力为之的牵强,这种妥协(尤其妻子)的和好有种“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况味。最后丈夫和妻子并排面向窗外,在说出同心协力,重新开始的时候,面上并无一丝喜色,仍带忧戚,“既教人感动也觉哀恸,复心有戚戚然而低徊不已。”

  《早春》拍出小津对孤苦无力的工新阶层凄酸生活的关怀同情,也寄托他对一往情深的东京变迁后的复杂感受难言滋味,余音缭绕,余韵不尽,的确耐人寻味。

  《早春》观后感(四):在早春吃下的鸡肋

  那些参加过那场失败战争的人,他们和灵魂似乎已经阔别多年。

  三蒲死了,在还没来得及对工薪阶层生活有厌倦的机会之前。

  他们说,或许他是幸运的。

  他死了,我们活下来了,但是我们是不快乐的。

  而活下来的人呢?继续朝九晚五,挤火车,坐写字间,为多添一双筷子发愁,用低级的娱乐方式麻醉自己,对如玉的妻子不再有爱怜的情绪,永远茫然的奔往水泥大厦做那几十万分之一。

  简单纯净朴素的画面,长得很像程前和江姗以及中年生活版陈晓旭的主角,让人觉得一切发生在某个时代的中国,某个中等城市。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夫妻,父子,母女,上下级,情人,朋友。有多少未被格式化的感情残存?

  男人,女人。

  生。

  老。

  病。

  死。

  《友谊地久天长》的歌是永远要在经典电影的结尾响起的,比如《魂断蓝桥》,比如《当哈利遇上萨莉》,比如,《早春》。

  看不见希望的死水需要一个早春的唤醒。

  当生活被浑浊的压力污染,你能否搭上开往春天的列车,在另一片天地里重新开始?

  《早春》观后感(五):战后工薪阶级的哀叹: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了,人还是一样的人

  之前一直非常喜欢小津的《我出生了,但……》以及《晚春》,本以为这部《早春》也是清雅地表现夫妻和朋友的关系,但是此次小津将家庭的矛盾穿插于公司堕落之中,工资与小孩出生率成了正比,这似乎就是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统治下工薪阶级的非暴力不合作。正如剧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这是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了,但是人还是一样的人”,尽管世界的存在正在朝着不被看好的方向滑落,但是小津所提倡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去改变一点这个世界的。至少能放慢点滑落的速度。

  剧中两次出现了久远的故事与不变的人性,是作为反例,但在我看来,小津恰恰反用了剧中的意义,人还是一样的人,只要有改变的心是不怕迟的,正如那列火车,明天就可以到东京,预示着日本的发展也是可以那么飞速的,但是夫妻俩决定还是要好好过完小山村的两三年时光,那是最好的时光,那是还可以有心情怀念旧时光的地方,不知导演是否也在轻声呢喃,日本的步伐再等等。这样,电影便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早春》观后感(六):小津安二郎影展 —— 早春(1956年·黑白)

  继续在小津的黑白片时代徜徉。相比起一贯的家庭题材,这一次小津的触角少见地伸向职场。这个故事可以叫做《职场人生悲欢录》,也可以叫做《小人物交响曲》,为拯救松竹公司濒危的财政状况而拍摄的这部影片,虽是顺应潮流之作,但不改淡泊良善的初衷,小津除了轻声喟叹,并不想就人物的思想、行为做出某种道德高度的评判,他一如既往,给影片起了个暗藏玄机的名字:《早春》。

  走出塌塌米的世界虽然广阔了许多,但不见得就自由了,生活永远是无奈的,欲望和束缚并肩同行,一刻也不能松懈。这是一部充满着人流,充满着烟囱,充满着密密麻麻办公楼的小津电影。从一开头同事们的闲聊中,小津就点出了作为现代社会零部件工薪族们的尴尬处境:

  同事甲:(凝望窗外从车站鱼贯而出的人群)就像一个工薪族的海洋,真壮观!

  同事乙:每天从东京站下车的工薪族有三十四万人左右,大概和仙台的人口一样多。

  同事甲:是吗?那我就是三十四万分之一啊!

  衫山就是工薪族海洋中渺小的一滴水。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生活变得寡淡无味,每天机械式地上班下班,走同样的路线,吃同样的东西,夫妻间不咸不淡说两句,日子就这样流逝过去。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烟消云散;孩子早逝的伤痛已经痊愈——至少表面上看来是;要死要活的恋情已成前尘旧梦,想起放下都是惘然,干脆不去想;家变成一间沉默的牢笼、一张琐碎的网。男人逃避现实的方式很多:朋友、酒馆、赌博,还有,别的女人。

  女人却无处可逃,只好关在牢笼里。心渐渐冷了,神情也愈发黯淡、冷漠。这样一个妻子,这样一个家,大抵是不遭男人待见的,男人的逃避更有了充足理由,从夜夜晚归到夜不归宿,也就一线间。

  我惊异于擅长把家庭平凡的温暖拍出光彩的小津,在这部电影一开头呈现出的冗长乏味:昏暗房间里两个熟睡的人……闹钟响了妻子首先起身……拉开窗帘没好气地叫醒丈夫……丈夫不情愿嘟囔着又绵了一会儿……洗漱,更衣,草草消灭妻子递过来的早餐,然后出门……

  家家户户的男人都拎着公文包出门了,渐渐汇聚成人流向车站方向走去,那情景看上去真是荒诞,好比一个关于“僵尸”的白日梦。小津却用了欢快的乐曲伴奏,哪怕从一间牢笼走向另一间牢笼,放风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尤其站台上同事们的玩笑,漂亮女同事的撒娇,那一派明媚春光,反衬家庭气氛的沉闷更加窒息,暗示着男人心境的变化。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吧,路走着走着就偏离了初衷,改变已经来不及,路的尽头又遥遥望见了一角。职场男人们这时候需要的,一定不是家中妻子烂熟的冷脸,而是另一场活泼生命注入的新血。

  衫山就是这样一个懈怠者和期望者。每天下了班便跑去单身同事的宿舍打麻将,要么就跟朋友去小酒馆喝酒,夫妻间从早到晚说不上几句话。上班也谈不上有意思,可不这样又能怎样,这是唯一他知道、也应付得来的生存方式。一场同事组织的周末徒步旅行打破了死水,金鱼这个花蝴蝶般在他们中间飞来飞去、让他们调笑也被他们爱护的女同事,忽然之间,跟衫山熟稔起来,有了某种默契和牵挂。

  妻子心里明镜似地,丈夫还混沌一团呢,她就感觉到什么,旅行前一晚,特意问丈夫:为什么大家都叫她金鱼?就是因为眼睛大?这些闲扯听来无意,实则机锋暗藏。可妻子也是懈怠地,并且不存期望,孩子早逝的悲伤对一个母亲而言是永远不会结痂的伤口,丈夫的轻易“忘却”在妻子眼中无法原谅,离析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吧。妻子有些听之任之,又有些负气地拒绝了丈夫一起参加旅行的邀请,一个人回了娘家。

  事态发展到这里已无法阻挡,接下来出轨、矛盾、吵闹,都属必然。这样“庸俗”的题材由小津讲述起来竟也从容轻巧,一带而过;乌云聚散人心离合,自然而然。

  丈夫是“犯错”的一方,也是主动的一方;妻子一直被动着,一直“等待”着,作为观众的我却不能把错误一股脑推到丈夫身上。妻子的无为而治消极忍耐反倒是种怂恿似地,把丈夫活活推出了门。这其间妻子不断得到来自邻居、朋友、母亲的告诫,可她一笑置之、不以为意,我觉得这妻子心思深厚,像是也期望丈夫能做出点什么出格的事,好率先撞破围困两人的一潭死水。妻子的朋友说话可真有意思,当她劝说妻子要注意丈夫最近频频晚归的现象,而妻子答曰懒得管时,她意味深长又不无俏皮加上一句:“历史可都是在晚上创造的。”

  女人对男人是诱惑,也是麻烦,从诱惑到麻烦仅一步之遥,也许只需一晚的床第之欢。衫山算是惹麻烦上身了,金鱼不像他以为或她自己宣称的那般天真忘我、无欲无求;而是步步紧逼、得寸进尺。进退两难间,突然得到调职通知,人生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

  所有这些戏剧冲突,在小津电影一向简约的情节中算得繁复,可杂而不乱,千头万绪按部就班发展着,我知道男人会从这场风波中学到很多,女人也会反省自己的沉默;家庭都会遭遇危机,男人和女人在危机中失去一些得到另一些;生活踉跄了一下,继续向前。还有什么比在大山里重新开始人生更好的结局呢?远离城市的喧嚣,浮躁不安在不知不觉中沉淀下来,渐渐归于纯净平和。因调职而来的两三年“流放生涯”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悠长假期”,像电脑里的删除、刷新键一样干脆,生活也这样删除了冗余情绪,刷新了夫妻间的沉闷气氛。丈夫不再需要麻将和酒精的麻痹,妻子脸上厚厚的冰层也融化了。这样的情节又一次诠释了小津电影里常常阐述的观念:要经历挫折磨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夫妇。

  这么说《早春》是一部“婚外恋”题材的电影?不,不确切,虽然婚姻的困局是工薪族衫山面临的一系列烦恼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我想电影真正的主题,还是揭示人生的无奈吧。无论你拥有哪一种人生,都会倦怠,都不满足。人们互相羡慕、彼此抱怨,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斤斤计较喋喋不休间,一生也就过去了。

  工薪族的生活状态衫山的同事总结得好:一个个方格像监狱一样,一大早就要挤电车,去讨厌的公司,见讨厌的课长,工资又没涨过,奖金也没发过,没办法只能吃乌冬面,只能选择沉默。

  可衫山早就离开公司自己开了家酒吧的朋友,在承认自由自在没人管的同时,也承认自由的“压力”巨大,没人给你开工资了,整天为客人的多少担忧,也不好过呀。

  私人小业主又怎样呢?衫山的战友、在家乡拥有一个铁锅厂的老板,最羡慕就是衫山这样的工薪族:每月能拿到固定的工资,年末能拿到固定的奖金,还能升职有大官做,退休能拿到退休金。多么有保障的人生!

  小酒馆里的酒友可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工作了三十多年,即将退休,也即将梦灭,退休金刨去税金根本不够他在学校边开一家文具店的梦想。

  衷心热爱发条式上班生活却卧病在床的朋友三浦,东京一直是他的憧憬,在一个外地穷学生眼里,修学旅行时第一次来到东京,看见大厦窗户泄出来整齐辉煌的灯光,就像看到了天堂。苦读多年终于梦想成真,层层选拔淘汰后进入公司,欣喜若狂。这样的人大概天生该做上班族吧,可他却被一口痰给呛死了。人生岂止无奈,简直讽刺。

  最后还是开酒吧的朋友总结陈词,他讲起一位大人物的故事,用路人的眼光看这位曾经在社会和历史舞台叱咤风云的人物晚年的退休生活,不过也是在自家花园伺花弄草,花园的丰美茂盛衬得他的身影愈发落寞,这就是人生,满座的人手端酒杯都喃喃道:“到最后还是寂寞啊……”

  浮生如梦、命若蝼蚁,港片《春田花花同学会》不也表达同样的感慨。小津的世界已远去五十多年了,世界仍是那样,人生一成不变。

  正好看到朋友空游无依的诗《白是白领的白》:

  白是白领的白

  不是白衣胜雪

  不是白鸟

  是白鸟在窗外掠过的痕迹

  五个白鸟过尽的空白

  镇压黑色旋椅

  腰围与地位形成的正比

  吱吱作响

  转向左耳的电话铃

  转向右手的文件夹

  无论想法偏左偏右

  标题一定要居中

  无论同僚走去走来

  态度最好是稳重

  但不妨对女秘书多一点暧昧的拒绝

  对老客户多一些冷淡的关心

  传真机传递的数据如虚如幻

  打印机殴打的字体加粗加黑

  通过会议商量

  时间紧迫,仍需加班

  最终方案拟定

  今天是昨天的复印件

  明天务必交给上司

  “但不妨对女秘书多一点暧昧的拒绝”——电影中的衫山一定没读过这首诗,嘿嘿,说笑了。

  《早春》观后感(七):些许不一样的小津

  些许不一样的小津,电影中有一点惊喜,当然长镜头、固定镜头、仰角拍摄什么的风格是不变的,变的是小津讨论问题的选题,生与死、工薪阶层、婚姻问题等……同事的死亡、同事的老婆怀孕、自己孩子的夭折,这些生命的孕育与死亡是主角面对的现实,热忱的同事希望生却不得不面对生命的完结,而有了宝宝却因为生活的拮据而无力承担……这引出了叙事的另一主体,工薪阶层的可悲,正如男主角与两位旧事友人就醒后的对话,私营业主压力大但是是自己的买卖,而男主角看似是白领,其实朝不保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这只存在于理论上,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讽刺……于是,男主角将视线转移到家庭,可孩子的夭折让夫妇趋于离析,同事们间的友谊是一个慰藉,电影中同事们一起放歌、一起郊游,这是小津眼中逝去的美好,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中男主角和金鱼发生了婚外恋,电影对此没有指责,而是把问题抛给了两个女性,夫人的谅解、金鱼的放弃,基于男主角的工作调动一切恢复了平静,这是日本社会对婚外恋的一种态度,但是也是小津为代表的男权的意识,因为一切指责无涉男主角,似乎错在于金鱼的放荡与女主角的冷淡,今天的日本社会依然如此……解决问题的路径是脚本中的工作调动,一切迎刃而解,这是空间的转换的方式,然而,问题是否真的就不存在了?这是生活才能给出的答案,空间的强烈感受下,女主角蔑视了时间,是的,一切都会过去,很快……这是小津对都市化的反思,在空间化的强调与压迫下,时间成了装饰,转瞬即逝,人们活的机械且茫然,没有了出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日趋冷淡,在同事罹病乃至去世中,更多的人是一种冷嘲热讽,这不是小津热爱的世界,确实很现实的一面,影片多次出现的居酒屋,珍珍轩,在多部电影中都有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想来,这里面一定有小津的很多记忆……

  《早春》观后感(八):小津安二郎的早春和顾长卫的立春--谁生下来注定平庸

  ---黑白片早春,故事从平淡舒缓的音乐中开始,一个普通的早晨,像童年时见到的爸爸妈妈每天的样子,妻子催促丈夫起床,同时整理床铺,然后做早饭。。镜头基本不动,也不怎么剪接。。。如果是以前,甚至一年前,我肯定没耐心再看,直接关机。最近真的老了,早上很早就醒了,无所事事的抽了支烟,天色还未亮,正适合这种慢节奏的闷片,何况现在正是早春。。。

  丈夫去上班了,同事也很普通,好像随时能走出屏幕坐你隔壁开始办公。工间休息时,也是一大帮人坐在草地上说说笑笑,阳光正好,有人提议周末去旅行。。。很熟悉很温暖的场景,看到这里的年轻人都会想到自己曾经的那家公司,那些同事吧。

  晚饭后丈夫问妻子,周末去旅行么。镜头一转,一大帮人说笑着走在乡村的田边,女同事问丈夫,你妻子怎么不一起来--噢,她回娘家了。这边,妻子在补围裙,母亲在做料理,问她怎么不和丈夫一起去玩。--哦,去那里又要花钱又累。母亲叹气:要不要带点蒟蒻回去,我记得那时他最喜欢来我们家吃这个了。。。不用了,那时他是学生,没钱。。说到这里,妻子低下头去:当然,现在一样没钱。

  下面的事情渐渐来了,丈夫渐渐晚归。妻子会等门,但是并不追问。一种真实的悲凉。每个人都不快乐,不知道为什么,又不知道怪谁,。

  丈夫一夜未归后,回到家里,匆匆换衣服洗澡,一边对妻子唠叨昨天是多么辛苦。。妻子没说什么,他却突然叫住她,轻轻吻了她。。。她拍拍他,走了。

  看到这里,差不多该去上班了。。。但是就凭这么多我就敢说,《早春》的立意格调要比《立春》高。

  -----------------------------懒人的分割线,没时间看剧情的可以直接看评论------------------

  算了,这么说太强势了,还是说,我比较喜欢《早春》

  因为这片子从头到尾不装。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故事,甚至是普通的婚外恋。悲剧感也就在这里,你的喜怒,哀乐,全都是大众化的,平淡无奇的,平庸。。。残酷的说,是乏味的~~~

  2部片子都在一个春天开始,春天过去了,生命也过去了。《立春》痛哭流涕地觉得自己被废了,被平庸生活耽误了~~~《早春》不会,很安静很平淡,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画出了一个春天。不作评价,由你自己决定读后感。

  是的是的,小时候我也曾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是大自然的独钟,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是人定胜天,是一定有王子来找我的,还会骑白马。是啊,谁生下来就是注定平庸的??第一次有了思维能力的时候,没人会说自己是一根草,会重复周围草的一生。长大了,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多米诺食物链+某些随机概率。自己不过是草根,是万物中随机的一个,我剥削植物动物-吃下它们以便有力气活下去,然后去劳动---被房产商和政客等等剥削以喂养他们活下去。所有的草都是这样,甚至动物。自然规律就是这样,环环相扣。你改变不了,最多就是挣扎的高一级,一样被剥削。外部你决定不了,但是你可以试着决定自己的内在,比如欣赏清风明月,不花一文;弹琴跳舞,自得其乐。天地虽然不仁,刍狗也可以尽量好好过自己的一生。

  这里想问《立春》,凭什么说会弹琴会跳舞会艺术就高人一等?就比普通人优越?你弹琴跳舞搞艺术是因为你喜欢,凭什么就可以比别人活的好,可以去大城市?可以当成自己颓废的借口??最值得同情的,也许是那个跳芭蕾的男老师

  就算自己是个草,还是可以自得其乐,这并不耽误我欣赏春天,春天一直在那里,没了春天还有夏天。

  只想说,平淡是真。

  结尾有点潦草,打字有点累,差不多行了,以后有空再补写结尾

  《早春》观后感(九):和风

  日本这个民族蛮奇怪,既有令人特别痛恨的右翼,可是普通的老百姓却又让人心生温暖。

  我喜欢看一个日本的电视节目,叫《全能住宅改造王》,多年老屋拿出钱叫设计师给改造。过程中,设计师是全心投入,往往住户都小,或是有很多难题,设计师都一一克服,在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将整个住宅焕然一新。

  结尾有个环节,是全家人来到新家,都是惊喜,有一次一个将成为房屋女主人的新娘哭了,还有一次一个老太太不停的鞠躬感谢,还有一次一个男主人说,要更加乐观的活着,成为配得起这样乐观的房子的家庭。

  这些日本人对待万物及生命的态度很令人欣赏。包括这一次地震的临危不惊。尽人事、由天命正是一种好的生命态度。特别是平等的对待生命,尽心尽责对待每一项工作。曾看到一个文章说,即使是一个邮递员,也是一辈子努力,做到尽善尽美,而很喜悦。

  禅宗里提到入定,获得定中三昧,并不一定要出世,哪一项工作可以这样全身心不计回报的投入了,便也是获得三昧的机缘。

  以前厌恶日本人不停鞠躬,觉得流于形式,可是并不是那样,比如那个节目里,大家对设计师的鞠躬致谢,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在这种过程里,双方都会感到真诚的暖流。那一期看到70多岁独居老太太的感谢,她说因为房子而觉得新生了,而设计师犹如给自己新生的人,那种发自肺腑的感激真令人感动。完全没有自己出钱对方是应该的这样的想法。

  疲劳的时候,看小津的电影,也常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波澜不惊的风味,正是和风的特质,不过是家庭剧,却把这种韵味丝丝入扣的析出。有人说小津拍的不是现实,所以在1950年代末的时候渐渐没落,可是即使到今天看,我还是觉得他拍出了一种日本人的真实的状态,看今天的日本人,那种温文尔雅,及对生命的尊重,并没有改变。

  比如小津要求演员要尽量减少动作幅度,笠智众对此就身有感触,甚至连话语也有意讲得很慢。似乎和那种高昂的生活不大合拍。

  也许在那个年代,正是百废待兴、日新月异的时候,谁会懂得小津极力在电影里所塑造或是保管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呢。没人会低下头来想一想,我们的民族是怎样的,而只是一心往前奔赶,小津却有这样的定力,不为时代所动,顽强的诉说着他心目中的日本,为后人也留下一幅民族的画像。奔忙之后,也总是要尘埃落定,这时候蓦然回首,想寻找前进中迷失的自我的时候,幸乎他们还有小津。

  每次看小津的电影,都是在跟一种理想的人生打交道,或许那只是我的。曾经那被西方人惊叹的东方精神,在一种静默中,在一种对万物的关照中,在不徐不疾的观想中,提醒我们什么才是最为宝贵的。

  老子倒骑驴出函谷关,是为世人示现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多往后看,不要急着赶路。前面等待我们的,又是什么,人们急着奔跑而去的,又是什么呢。

  《早春》观后感(十):変な『早春』

  今日蠍座で小津の『早春』を観た。二年前、京都国際交流センターで初めて『生まれてはみたけれど』を観た時と同じように、ほぼ満席で、お年寄りの方が多かった。

  蠍座で50年代の映画が上映されるのはちょっと意外だと思う。またなぜ有名な『晩春』、『麦秋』のような嫁にいく物語の映画ではなくて、不倫を素材としての『早春』が選ばれたのか。最初はそれに対して疑問を持っていた。

  逆に、異質だからこそ、観るべきかもしれないが。

  ちょうど、先輩から借りた去年のユリイカの総特集、『小津安二郎 生誕110年/没後50年』を読んだ。

  蓮實と青山真治のインタビューのなかで、あるドイツの研究者が『早春』における小津の以前の作品のなかにない「変な編集」を発見したということを偶然に目に入った。

  つまり、たんなる物語の異質さだけではなく、小津のなめらかなアクションつなぎが放棄され、何のきっかけもなしにいきなり、ロングショットからバストショットへ変化してゆくという編集も小津らしくない。そのつなぎの欠如によって、夫婦関係の破綻を描くためだろう。

  小津であれ、成瀬であれ、先行研究が山ほどがあるが、視点の違いによって、また斬新なものを生み出せるだろう。このドイツ研究者のように、これほどこまかく、しかも観察力が鋭くて作品を観るならば、可能性がいつも存在してい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早春》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